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与思考

2024-04-13 17:17:11 茹海花 字数: 点击:

[摘要]“红色经典”是部编教材的一大亮点,体现了“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编排理念。《纪念白求恩》作为一篇“红色经典”,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和时代意义;全文以说理为主,夹叙夹议,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是语言学习的绝佳范本。如何才能实现语言学习和情感熏陶的双重目标,让言语形式与内在强大精神力量密切结合?基于“崇高美”的审美价值,去“陌生化”,消除隔阂;深入文本,朗读品味;立德树人,自然渗透,是实现“红色经典”有效阅读的途径。

[关键词]红色经典 有效阅读 崇高美

[正文]

“红色经典”课文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泛指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教材文本,主要内容为描写伟人轶事,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体现革命先辈高贵的品格,乐观的革命精神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红色经典”受到文学评论的忽视与诟病,这与历史的大背景有关。新部编教材又重新加入了大量的“经色经典”,“红色经典”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要如何才能实现语言学习和情感熏陶的双重目标,让言语形式与内在强大精神力量密切结合?对于如何实现“红色经典”有效阅读,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实践。

一、“红色经典”的“崇高美”

“崇高”是一种审美类型,人们通常把那种能够给主体带来崇高的思想情感的审美对象称为崇高的对象,把这种对象所呈现的美称为“崇高美”。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本身就具有崇高性,革命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崇高的思想情感,通过文学艺术表现出来,就成为具有崇高精神的“红色经典”。部编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红色经典”,笔者试对初中“红色经典”进行了分析。从作者来看,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领袖,有梁衡、贺敬之等著名文学家,有艾青、舒婷等现代诗人,有杨振宁、杨利伟等著名科学家、航天英雄。从主题来看,有“白求恩精神”“延安精神”“黄河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雷锋精神”等。从内容来看,既有闻一多用鲜血和生命唤醒青年,“母亲“用勤劳坚忍支持革命,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壶口的雄浑阔,安塞腰鼓的奔放热烈。既有反帝反封建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有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苏俄革命等。从文体来看,有新闻纪实类作品、散文、诗歌、回忆录、小说等。从阅读的方式来看,有课内精读、略读,也有课外延读,还有对国内外“红色经典”的名著导读。

同时,每一个“红色经典”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例如,《红星照耀中国》,斯诺的报道体现了新闻之伟力,又很有“文学性”,极具人性的关怀。《回延安》展现了解放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具有综合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梅岭三章》,以旧体写新诗,独特的意象表现了革命者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感。《回忆我的母亲》将人物置于家庭和社会的背景之下,情随事显,自然平实中蕴含深情。每一个作品,对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建立健全的人格,提高语文素养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由此可见,“红色经典”在思想感情、人物塑造、文体风格上,无不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学习“红色经典”的价值,还在于它把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传承下来,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成为一个审美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因此,学习“红色经典”意义深远。教师应把握文本性质,准确解读,使学生在品赏言语中获得审美的超越性,从而体会到“红色经典”的“崇高美”。

二、《纪念白求恩》的“崇高美”

《纪念白求恩》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文之舟”, 通过这篇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精神,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是编者选编此文的目的。作为一篇“红色经典”,文章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和时代意义,当今时代人心浮躁,片面追求金钱的人和事比较普遍,白求恩精神对其有着矫正时弊的价值,有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本文自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老一辈人都能熟练地背诵此文,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得益于本文明确的观点、清晰的思路、鲜明的褒贬、语言表达手法的多样。体会文章写法上的精妙,并从中学习一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学习《纪念白求恩》,体会“崇高美”

(一)去“陌生化”,感受人物的崇高

《纪念白求恩》写于1939年,那是法西斯肆意横行的年代,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风雨飘摇的年代,我们今天的时代与那个时代已经有天壤之别,怎样拉近学生与作品时代的距离?白求恩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哪些行为让人感动,为什么毛泽东会号召全党全军向他学习?《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以议论为主,叙述为辅,对白求恩的介绍并不多,如何让学生对白求恩有更直观的了解?去“陌生化”,是必要的手段。

1.以作者的特殊身份烘托人物的崇高。

由伟人毛泽东说起,“毛泽东从韶山走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他是公认的一代伟人。但他对有一个人格外的推崇,这个人是白求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人毛泽东为一个伟大的人所写的伟大的作品”,让学生对其心生敬意,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以必要的人物介绍呈现人物的崇高。

“你了解白求恩吗?”在调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教师播放精心制作的微视频,视频中播放了白求恩在华期间最令人感动的几个事例和最感人的话语。同时,教师深情旁白,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学生,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对白求恩油然而生敬意。这样做,也为全课营造出深情而庄重的氛围。

3.以其他人物的评价赞美人物的崇高。

宋庆龄称赞白求恩是“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同志赞美白求恩以共产主义精神作为燃料迸发耀眼光芒;毛泽东在本文结尾也有高度的总结评价。这几个人物身份特殊,历史贡献巨大,他们的评价高屋建翎,使学生对白求恩的崇高有理性的认识。

(二)朗读品味,体会文体的“崇高”

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毛泽东没有按照一般纪念性文章的写法以叙为主,而是以议为主,这是因为毛泽东与白求恩的接触不多,不便于从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上来叙写。作为一位领袖,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这也是纪念的一种方式。因此,本文带有浓郁的议论色彩。但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所以在教法上也有别于一般的议论文。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怎样带领学生剖析这些特点?笔者从两个方面入手:

1.在朗读中体会叙议结合

采用默读,勾画叙述与议论,紧扣单元目标,培养学生一般阅读能力。辅以指名读,分男女读,分师生读等方式,比较叙述与议论的不同特点,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叙与议的关系,从而理解叙议结合的好处。这也为课后的练笔作了铺垫。在朗读议论语句的同时,作者的观点与思路也水到渠成的呈现。

2.在品读中感受正侧对比

作者思维严谨缜密,语言也极其丰富。品读时,以第二段为例,读出四字词所蕴含的意义,读出作者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双重否定句,读出作者赞美的恳切;正——反——侧手法的运用,读出作者强调的意味,体会作者逻辑的严谨。朗读要呈现美感,需要精心设计。四字词指导读清重音,读出语气;赞扬的语气读“极端”,批评的语气读“不少人”;学生读得不好时,教师又适当范读,学生看到的、听到的不是老师在读课文,而是毛泽东面对全党全军进行现场演讲;崇敬的语气读“军民的感动”;深情的读临终的信;敬仰赞美号召的读结尾的排比……在朗朗书声中,文体的崇高得以深刻体会。

(三)自然渗透,理解意义的“崇高”

“‘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语文的,是通过自然渗透,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思想感情的,不是贴标签的。”温儒敏先生如是说。

1.文本补白,以体验代替说教

理解精神的环节,穿插白求恩写给聂荣臻司令的信,请“爱朗读、会朗读“的学生深情演绎,配以优美深情的音乐,在动情的朗读和诗意的氛围里,学生被白求恩的赤子情怀深深感动。

2.联系生活,以读写取代灌输

课堂上老师提问,“今日的中国,有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起身边的英雄。课后要求选择一位现实生活中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物或团体,在对他(他们)作了解之后,为他(他们)写一段夹叙夹议的颁奖词,在写作实践中,进一步发现英雄,赞美英雄,向英雄学习。这样,在运用中将语言学习、生活实际与情感熏陶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了“红色经典”的有效阅读。

四、《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例举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说理的思路和方法;

2.指导学生理解白求恩精神的时代意义,学习白求恩精神。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深情导入,了解其人

毛泽东从韶山走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他是公认的一代伟人。但他对有一个人格外的推崇,这个人是白求恩。你了解白求恩吗?视频介绍(教师配乐旁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人毛泽东为一个伟大的人所写的伟大的作品。

板块二:朗读体味,品赏其文

1.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圈划:课文叙述了白求恩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要求我们学习白求恩怎样的精神?

明确:第一段分男女读叙、议的句子;第二段齐读叙的部分;第三段前一句叙,后面议,分男女读;第四段老师读叙,学生读议。

(2)小结:介绍几句接着评价几句,这叫“夹叙夹议”, 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2.精读品味,把握手法

(1)品读批注:自由读2段,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高度评价与赞扬?(词语、句式、手法等)

明确:词语:品读“极端”,重音指导。读“一些人”的表现,品读四字词,教师化身毛泽东,现场演讲。句式:双重否定句改为陈述句,体会语气。手法:白求恩与不少人的对比,用军民的感动侧面衬托。

(2)作者为什么要高度赞扬白求恩的这种精神呢?

明确:既赞扬白求恩,又批评党内的不良倾向、教育全党,这样一对比,褒贬分明。突出了白求恩的高贵品质,也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板块三:悟读深思,领会其“神”

1.文本补白,评价人物

(1)投影展示白求恩临终前留给当时军区司令聂荣臻元帅的信。配乐,指名朗读。

(2)请你给白求恩写一句颁奖词,允许借鉴毛主席的文笔,有选择的借鉴文中的短语和句子。

(3)朗读宋庆龄、聂荣臻的评价;齐读毛泽东在本文中的评价,指导读出排比的气势。这是对一个人美好德行和社会价值的最高礼赞!

2.延伸拓展,领会意义

(1)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日的中国,我们的生活里,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还有很多,你能举例吗?

如:做大国工匠,是尽头处超越的韧性;共抗埃博拉,是大爱无国界的责任;牵手丝绸路,是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2)课后作业:选择一位现实生活中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物或团体,在对他(他们)作了解之后,为他(他们)写一段夹叙夹议的颁奖词。

(3)结语:历史的天空,繁星闪耀,那永恒的炽热,让我们燃起希望的烈焰。白求恩,唤起每一个国人的良知与人性,唤醒我们承担起自己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人活着,就要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人活着,就要为理想与事业不懈奋斗。

再次齐读结尾句。

参考文献:

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3卷第3期/李茂民《论“红色经典”的崇高美》

2.《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1期/余映潮《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3.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12月/张静《“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文化性解读》

4.温儒敏教授统编教材培训班讲话:《语文课改读书为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