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哲理故事(10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3-12-09 12:30:38
  • 第1篇:夏完淳被捕
  • 人物介绍

    夏完淳(公元1631年~1647年),字存古,松江华亭(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县)人。明末清初爱国志士和诗人。他早年有“神童”之称,后随父夏允彝、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被俘,牺牲的时候年仅十六岁。夏完淳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留有《南冠草》等诗集。

    故事六

    被捕

    不久,夏完淳又回到了故乡松江。这时候,清军还没能完全占领南方。在浙江东部一带,还有个鲁王建立的政权。夏完淳回到家乡不久,就联络了江南一带四十多个文人义士,给鲁王写了一份奏章,表示抗清的决心。谁知,送奏章的人在半路上被清兵捉到了。他们就按奏章上的名单,开始搜捕这些抗清义士。

    一天晚上,钱梅急匆匆地来找夏完淳,神色慌张地说:“清兵已经来了,正在到处抓人,你还是赶紧躲出去吧!”

    “不!”夏完淳坚定地说,“天下岂有畏人避祸的夏存古,我哪儿也不去。”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和喊杀声,不一会儿,一队清兵破门而入,为首的一个恶声恶气地问:“哪一个是夏完淳?”

    夏完淳从容地回答:“我就是。”

    他和钱梅一起被捕了。因为夏完淳在江南一带很有名气,所以清政府下令把他和另外几个人押到南京。

    押送夏完淳的船,在茫茫的江面上缓缓而行。当船经过青浦的时候,正是傍晚时分。夏完淳从船窗向外望去,见到远处细林山的壮丽景色,不由得想起老师陈子龙经常来这里进行活动的情景。如今老师已死,自己又失去了自由,心中不禁生出万般感慨。

    从被捕的那一刻起,夏完淳就抱定了必死的信念。对着暮色中的山峦和江水,他想好了一首诗,这就是《细林夜哭》。其中,有几句是:

    呜呼!

    抚膺(ying,胸)一声江云开,

    身在罗网且莫哀。

    公乎公乎(公,指陈子龙),

    为我筑室傍夜台,

    霜寒月苦行当東。

    这首诗表明了夏完淳要追随老师、为国捐躯的决心。

    每日小练

    1. 夏完淳的《细林夜哭》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形下写出的?

    2. 抚膺一声江云开,_______________。

    上期答案

    1. 参谋

    2. 《大哀赋》

  • 第2篇:夏完淳国恨家仇
  • 人物介绍

    夏完淳(公元1631年~1647年),字存古,松江华亭(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县)人。明末清初爱国志士和诗人。他早年有“神童”之称,后随父夏允彝、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被俘,牺牲的时候年仅十六岁。夏完淳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留有《南冠草》等诗集。

    故事四

    国恨家仇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了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尽,明朝灭亡了。接着,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迎战失利,败退而走。清军占领了北京,第二年又举兵南下,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地相继陷落。各地百姓纷纷起来抗清,保卫家园。

    夏允彝和陈子龙等人也在松江一带组织抗清。松江总兵吴志葵是夏允彝的学生,手下有三千水军。夏允彝给他写了封信,希望他能起兵抗清。很快,吴志葵就带着兵马,从吴淞口向苏州进军了。

    夏完淳当时十五岁,刚刚成了亲。为了抗清救国,他告别了新婚三个月的妻子,也随父亲一起来到军中。夏允彝等人帮助吴志葵制定了作战计划,决定由副总兵鲁之屿先率三百名士兵攻取苏州城,吴志葵做后援。

    鲁之屿率三百名士兵奋力拼杀,清军一时抵挡不住,义军冲进了城内。但是由于援军没有及时赶到,鲁之屿和士兵全部牺牲。吴志葵见战局不利,害怕全军覆灭,就打算撤兵。

    夏允彝父子俩知道了,马上去见吴志葵。“听说你要撤离苏州,是吗?”夏允彝急切地问道。

    吴志葵低下头,说:“清兵人多势众,我不愿以卵击石......”

    夏完淳忍不住了,打断他的话,流着眼泪说:“吴将军千万不能撤兵啊!不然,鲁大人和三百壮士的血不就白流了吗?”

    在夏允彝父子再三恳求下,吴志葵答应暂不撤兵,但是他再也无心攻城。后来义军被清军击破,吴志葵也被俘牺牲了。

    夏允彝带着儿子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可陈子龙又下落不明。夏允彝看着国破人亡的惨景,自己又没有救国的能力,心里十分难过。他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为国尽忠,用死来表明自己的爱和恨。于是,他投江而死。

    夏完淳得到消息赶到江边的时候,夏允彝的尸体已经被人打捞上来。他悲痛欲绝地扑在父亲身上,放声大哭。

    父亲死了,夏完淳并没有丧失信心。他暗下决心:“我虽然年纪小,可报国的雄心不小。为了反清抗敌,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

    每日小练

    1. 明朝灭亡于________年。

    2. 面对父亲的离世,夏完淳是怎么想的?

    上期答案

    1. 邸抄

    2. 国家大事

  • 第3篇:夏完淳歃血盟誓
  • 人物介绍

    夏完淳(公元1631年~1647年),字存古,松江华亭(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县)人。明末清初爱国志士和诗人。他早年有“神童”之称,后随父夏允彝、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被俘,牺牲的时候年仅十六岁。夏完淳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留有《南冠草》等诗集。

    故事五

    歃血盟誓

    1646年初春的一天,在夏允彝的墓前,站着两老一少三个人。年轻的夏完淳端起酒碗,神情严肃地说:“父亲大人在上,儿夏完淳今日和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栴歃血为盟(歃shà),誓为抗清血战到底!”

    说完,他用小刀割破自己的手指,殷红的血一滴滴洒在酒碗里,然后一仰脖子,把血酒一饮而尽。陈子龙、钱梅也照着做了。不久,他们三人一起参加了吴易领导的义军,夏完淳还遵照父亲的遗嘱,变卖了全部家产,把钱充作军饷。

    夏完淳当了义军的参谋。义军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是由于兵单势弱,最后还是失败了。陈子龙也被清军抓住,在押往南京的途中,他趁清兵不备,纵身跳进了滚滚的波涛之中。

    义军失败了,恩师死了,这些打击对夏完淳来说,真是太大了,他用诗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绝望心情:

    我欲登天云盘盘,

    我欲御风无羽翰,

    我欲陟步泥洹洹,

    我欲涉江忧天寒。

    欲往从之道路难,

    相思双泪流轻纨。

    然而,夏完淳并没有在绝望中消沉下去。他继承父亲和老师的遗愿,离开故乡,来到太湖地区,寻找抗清的队伍。这个心如铁坚又才华超人的少年,为了自己的信念,奔走各地。

    在途中,他写了很多抒发心怀的诗和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叫《大哀赋》。文中叙述了他两次抗清的战斗,揭露了明朝廷的腐败和无能,抒发了对于国土沦丧的深切悲哀。这篇洋溢着强烈爱之心和注进他全部才华和情感的文章,很快就被人传抄,在广大的爱国志士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每日小练

    1. 夏完淳在义军中的职位是什么?

    2. 夏完淳写了很多抒发心怀的诗和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叫《________》。

    上期答案

    1. 1644年

    2. “我虽然年纪小,可报国的雄心不小。为了反清抗敌,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

  • 第4篇:夏完淳关心天下事
  • 人物介绍

    夏完淳(公元1631年~1647年),字存古,松江华亭(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县)人。明末清初爱国志士和诗人。他早年有“神童”之称,后随父夏允彝、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被俘,牺牲的时候年仅十六岁。夏完淳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留有《南冠草》等诗集。

    故事三

    关心天下事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又连年发生灾荒,农民们生活不下去,不断起来反抗。东北的后金又经常挑起战争,夏允彝担心国家的命运,经常和朋友们一起谈论时局政事。每当这时候,夏完淳就坐在一旁仔细地听,从中懂得了许多爱国的道理。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开始关心起国家的大事来。

    那时候,明朝政府办了一种“邸抄”(邸dǐ),专门登载宫廷中的政事和国内外的一些重大消息。每当新的一期“邸抄”到了,夏完淳都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看完。

    后来,他还学着大人的样子,把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西南得朋会”,在一起研究诗文,谈论国事。

    夏完淳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他的见识比许多成年人还要高得多。

    在封建社会里,有很小就给孩子订亲的习俗。夏允彝也早早地给儿子订了婚。夏完淳的未婚妻是嘉善县(在现在的浙江省)有名的大户钱梅的女儿。

    有一回,夏完淳和父亲一起去拜见岳父,他见岳父的房里摆着琴、瑟、箫等各种乐器,案几上摆着围棋,就是看不到书,就问:“岳父大人,您平时读些什么书?最关心什么事?”

    钱梅和夏允彝不一样,是一个比较贪图安逸的人,平日里只是弹弹琴,下下棋,不太关心国家的事。听夏完淳这么一问,一时倒不知如何回答,只好红着脸说:“我关心的事、读的书和……和你父亲差不多。”

    每日小练

    1. 明朝政府办了一种__________,专门登载宫廷中的政事和国内外的一些重大消息。

    2. 夏完淳从小最关心的是什么?

    上期答案

    1. 文天祥

    2.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押了十九年,在冰天雪地的北海放羊,可他始终不屈服,终于回到汉朝。他的大忠大义,可以作为学生的榜样。”

  • 第5篇:夏完淳辩不倒
  • 人物介绍

    夏完淳(公元1631年~1647年),字存古,松江华亭(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县)人。明末清初爱国志士和诗人。他早年有“神童”之称,后随父夏允彝、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被俘,牺牲的时候年仅十六岁。夏完淳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留有《南冠草》等诗集。

    故事二

    辩不倒

    夏允彝有一个好朋友叫陈子龙,不但学问很深,还懂得兵法。夏允彝就请他做儿子的老师。

    有一次,陈子龙同夏允彝谈论起历代忠义之士。陈子龙说:“古代的忠义之士,应当首推伯夷和叔齐了。”

    还没等父亲说话,夏完淳先开了口:“老师,以学生之见,伯夷、叔齐算不得忠义之士。”

    夏允彝略带不快地对儿子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还不快向老师赔礼!”

    陈子龙连忙摇摇手,然后问夏完淳:“你知道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吗?”

    夏完淳回答道:“学生知道。他们两个人是商代末年孤竹君的儿子,伯夷是哥哥,叔齐是弟弟。孤竹君立叔齐为继承人。可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给兄长,伯夷不接。后来,俩人投奔到周,可又反对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逃到首阳山,立誓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活活饿死在山上了。”

    陈子龙点着头说:“对呀,他兄弟二人不是互相争位,而是互相让位,是难得的义;他俩为了表示对前朝的忠诚,不食周粟而死,是难得的忠。你为什么说他们算不得忠义之士呢?”

    夏完淳答道:“依我看,不论是哥哥还是弟弟继位,重要的是保住祖上的基业,可他们两个,为了互相让位,弃国而逃,空留一个义字,又有什么用?至于说忠于前朝,就应该为保卫或恢复它而战斗到死,可他们兄弟二人逃避到首阳山上,白白地送了性命,这种怯懦的忠有什么用呢?”

    陈子龙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问:“依你之见,哪位先哲可以作为忠义的典范呢?”

    夏完淳一向敬佩历代的爱国者,对他们的生平事迹都很熟悉,听了老师的问话,他马上答道:“学生最钦佩的忠义之士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苏武。他奉命出使匈奴,被扣押了十九年,在冰天雪地的北海放羊,可他始终不屈服,终于回到汉朝。他的大忠大义,可以作为学生的榜样。”

    陈子龙边听边捻着胡子微笑。夏允彝又追问:“你钦佩的另一个忠义之士是谁呢?”

    “那就是宋朝末年抵抗蒙古的文天祥。他先是统兵抵抗元军,英勇作战,后来不幸被俘。就连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劝降,都没能动摇他的意志,最后慷慨就义。文天祥被俘后写的《正气歌》流传千古,他那《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后来人谁又能忘记呢?”

    听着夏完淳的一番议论,陈子龙深为感动。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夏完淳刚刚六岁,就熟读经史,议论起古人来,头头是道。我常去夏家,很愿意同他辩论。起初,我把他当做孩子,说说笑笑,可是一旦谈起来,却很难辩得倒他!”

    每日小练

    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写的?

    2. 请简述汉朝苏武的忠义故事。

    上期答案

    1. 明末清初

    2. 《代乳集》

  • 第6篇:夏完淳神童
  • 人物介绍

    夏完淳(公元1631年~1647年),字存古,松江华亭(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县)人。明末清初爱国志士和诗人。他早年有“神童”之称,后随父夏允彝、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被俘,牺牲的时候年仅十六岁。夏完淳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留有《南冠草》等诗集。

    故事二

    神童

    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是个诗人,学识渊博,在江南一带很有名。他还是当地爱国文学团体“几社”的领袖。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贤惠温顺的妇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夏完淳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很小就开始读书、认字,而且非常聪明。五岁的时候,他已经通读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和“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到了六岁,就能写诗作文,和大人们交谈起来,也能对答如流。人们都说夏家出了个小神童。

    夏允彝四十三岁那年,考中了进士。按规定,他要到朝廷接受官职。为了让儿子见见世面,他就带着七岁的夏完淳来到北京。

    有一天,夏允彝带着儿子去拜访礼部尚书、著名学者钱谦益。钱谦益早就听人说夏完淳聪慧过人,是个“神童”,就想亲自考考他。钱谦益拉着夏完淳的手,走到窗前,对他说:“你看,外面刚刚下过雨,院子里的景色多美呀!你能用一首诗把这雨后的春景写出来吗?”

    夏完淳凝神看着窗外,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就稚声稚气地开口吟道:千条拂翠微,雨后碧新肥。却忆灵和殿,杨花满地飞。

    钱谦益听罢,不禁脱口称赞说:““神童'真是名不虚传啊!”

    后来,朝廷任命夏允彝到福建长乐县任县令。夏完淳也随着父亲来到福建。他仍然经常做诗。一年后,夏完淳在长乐写出了第一本诗集《代乳集》。

    每日小练

    1. 夏完淳是哪个时代的爱国志士和诗人?

    2. 夏完淳在长乐写出了第一本诗集名为?

    上期答案

    1. 王冕

    2. 梅花

  • 第7篇:王冕佛殿夜读
  • 人物介绍

    王冕(公元1287年~1359年),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等。诸暨(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暨jì)人。他出身贫寒,但是勤奋好学,少年时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和诗人。

    故事二

    佛殿夜读

    王冕在庙里干活儿勤快,又很聪明伶俐,老和尚见了打心里喜欢,除了给他工钱外,还经常赏他几个小钱。王冕舍不得花,把钱一点点攒下来,等积攒得差不多了,就到书摊上买些旧书。每天干完了活儿,不是看书就是写字。

    晚上,正是王冕读书的好时机。可是他没有钱买灯油。于是,每当和尚们睡着以后,他就独自来到佛殿,就着殿里彻夜不息的“长明灯”读书。

    头一个晚上,他凑到长明灯前,翻开书,看了起来。不知不觉到了午夜,王冕感到两条腿有点儿发麻,就干脆翻身爬上佛像的底座,把泥塑大佛盘膝而坐的大腿当做板凳,舒舒服服地继续读下去。过了一会儿,外面刮起了大风,大树被风刮得哗哗直响,王冕冻得受不了,就从佛像身上跳下来,在地上来回跺着脚,暖和一下身子。他无意中一抬头,看见了灯火摇曳的佛殿里,那些阴森可怕、青面獠牙的天神天将,好像正瞪着圆鼓鼓的眼睛,张着血盆大口,伸着双手要向自己扑来。吓得他不由得打了个冷战,头发根都竖了起来,转身就朝外面跑。到了门外,才发现书丢在佛殿里,又壮着胆走进去。当他定住神再看的时候,那些天神天将又不动了,还是像往常一样呆呆地竖在那里。

    王冕挥着小拳头,对着那些神像说:“你们都是泥巴做的,我不怕你们。”

    说完,他又翻身爬到佛像的身上,就着微弱的灯光,一直看到东方发白。

    每日小练

    1. 王冕出身如何?

    2. 王冕没有钱买灯油,于是,他想出了什么好办法读书?

    上期答案

    1. 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

    2. 多少能挣些钱,又能有工夫读书。

  • 第8篇:王冕牧牛童
  • 人物介绍

    王冕(公元1287年~1359年),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等。诸暨(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暨jì)人。他出身贫寒,但是勤奋好学,少年时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和诗人。

    故事一

    牧牛童

    王冕家里很穷,七八岁上就帮着父母干活,每天早晨,都要到外面放牛。

    有一天,王冕牵着牛从学堂门前走过,被里面传出来的读书声吸引住了。他不由得停下脚步,站在窗户外面听了起来。一直站到学堂放学,他才牵着牛,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一边走一边想:我没钱进学堂念书,可在窗外不也能听先生讲课吗?

    打这以后,王冕每天都把牛拴在山坡的树上,让它吃草,自己就跑到学堂外面听

    课,没有纸和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他脑子聪明,听得又认真,不久就学会许多字,不少文章也能背诵下来。可这件事,他一直没敢告诉家里。

    有一天,他听完了课回到山坡上找牛。呀!树底下只有一段磨断了的缰绳,牛却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王冕急得赶紧漫山遍野地找了起来。直到天黑了,才在一条山沟里找到了牛。

    父亲见王冕回来晚了,以为是他贪玩忘了回家,打了他几下。第二天,王冕还是照样去学堂听课。

    谁知,没过几天,那头牛又挣脱了缰绳,跑到邻居的地里,糟踏了很多庄稼。邻居气呼呼地拉着王冕去找他的父亲告状。父亲一听,不由分说顺手抄起一根棍子,一边打,一边骂:“这个孩子越来越不像话,光知道玩儿,连牛也看不住啦!”王冕哭着争辩说:“我没有贪玩。我是到学堂外面听先生讲课去了。”

    父亲一听,打得更狠了:“好啊,你还敢撒谎!”

    “孩儿真的去听课了,不信,我背书给您听。”

    说着,王冕就背起书来。父亲这才知道儿子每天都偷偷地到学堂外面听先生讲课,而且认了不少字。他一把搂住儿子,难过地说道:“爹爹错怪你了,谁叫咱们家穷呢!”

    母亲在一旁搭了腔:“这孩子既然喜欢读书,我看就别让他干活了。”

    王冕一听,摇着头说:“不,我能又听课又放牛,以后把牛拴牢一些就是了。”

    父亲想起一件事,说:“前两天,听人说,庙里的老和尚想找个干杂事的孩子。我想就让孩子到庙里去吧。多少能挣些钱,又能有工夫读书。”

    就这样,王冕到庙里干活儿去了。

    每日小练

    1. 王冕号什么?

    2. 王冕为什么到庙里干活儿?

    上期答案

    1. 秦桧

    2. 岳王庙

  • 第9篇:岳飞英名长存
  • 人物介绍

    岳飞(公元1103年~1142年),汤阴(在现在河南省)人,是南宋初年最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智勇双全,善于用兵。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英勇善战,多次沉重打击了侵犯中原的金国军队。岳飞立志收复宋朝被金国占领的土地。可是就在他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南宋皇帝宋高宗和内奸秦桧为了向敌人求和,命令他撤兵,后来又加罪名把岳飞杀害。但是岳飞活在人民的心中,他成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民族英雄。

    故事六

    英名长存

    岳飞在遇害之前,亲笔写下了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表明了自己对于国家是问心无愧的。

    岳飞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他有着许多优秀品质。他治军严,治家也严,孝敬父母,对子女从不娇纵。他的儿子岳云跟随他多年,为国立了大功。他生活艰苦朴素,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有很高的威信。正因为这样,岳飞受到了人民的爱戴。许许多多的官员和百姓为他的遭遇鸣冤叫屈。

    在岳飞遇害二十几年以后,南宋朝廷不得不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他抗金英雄的名誉。坐落在杭州西湖畔的岳飞墓,几百年来,是人们凭吊英雄的地方。在墓前跪着的是秦桧等四个历史罪人像,他们受到世代人的唾骂!

    岳飞不但能带兵打胜仗,还能写出很有文采的诗词。现在,每当人们提到岳飞的时候,都会想起他写的《满江红》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多少年来,这首词激励着无数爱国的人们,为了保卫祖国而献身沙场。

    每日小练

    1. 请补充下句:

    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___。

    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____。

    2. 秦桧陷害岳飞的儿子岳云写信让张宪起兵造反,岳飞最后在哪里遇害?

    上期答案

    1. C

    2. 莫须有

  • 第10篇:岳飞十二道金牌
  • 人物介绍

    岳飞(公元1103年~1142年),汤阴(在现在河南省)人,是南宋初年最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智勇双全,善于用兵。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英勇善战,多次沉重打击了侵犯中原的金国军队。岳飞立志收复宋朝被金国占领的土地。可是就在他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南宋皇帝宋高宗和内奸秦桧为了向敌人求和,命令他撤兵,后来又加罪名把岳飞杀害。但是岳飞活在人民的心中,他成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民族英雄。

    故事五

    十二道金牌

    岳飞万万没想到,就在他准备完成收复失地大业的时候,秦桧竟从背后进行破坏。秦桧劝宋高宗下令让岳飞撤兵。宋高宗也担心岳飞势力太大,难以控制,就下诏书,命令岳飞停止进军,撤回原地。

    岳飞接到诏书,立刻写了奏章,恳求说:“如今金军锐气已丧尽,正准备后退了。我军将士士气正旺,谁胜谁败,已成定局。大功即将告成,千万不能撤退呀!”

    谁知,这个奏章刚刚送出,宋高宗又在一天之内连发了十二道金牌,催岳飞撤兵。这种金牌是皇帝下发特急命令的标志,要不分昼夜传递,一天能走四五百里。

    岳飞接到金牌,知道收复国土的愿望无法实现了,绝望地长叹一声说:“十年抗金的努力全白费了!已经收复的失地,又要全部丢失。我大宋江山,从此难以恢复了!”

    岳家军要撤走的消息一传出,附近的百姓都赶来,围在岳飞的马前,央求说:“您不能走啊!您这一走,兀术又要来,我们就没法活命啦!”

    岳飞也流着泪说:“皇上有诏书,我不能违抗啊!”

    望着岳家军远去的背影,百姓们一个个痛哭失声。忠勇的岳飞哪里想得到,他服从宋高宗的命令回到临安,就要落进秦桧设计好的陷阱中。

    遇害风波亭

    原来,兀术已经秘密写信给秦桧,让他想法害死岳飞,然后再让宋高宗和金国讲和。秦桧果然照办,设下了陷害岳飞的毒计。

    岳飞回到临安不久,秦桧的亲信就诬告他违抗皇上命令。宋高宗听了,真就罢了岳飞的官职。

    接着,又有人造谣说,岳飞手下的大将张宪替岳飞打抱不平,要出兵威胁朝廷,让岳飞复职。秦桧立刻派人把张宪抓了起来。张宪受到严刑拷问,但他坚决不承认岳飞指使他造反的事。秦桧的亲信竟假造供词,说张宪已承认岳飞让他造反。于是,岳飞和儿子岳云都被逮捕下了狱,由宋高宗亲自审问。

    负责审理的官员都是秦桧的亲信。他们把岳飞打得遍体鳞伤,戴上枷锁镣铐,还恶狠狠地训斥说:“国家从来没亏待过你,你为什么要谋反?”

    岳飞理直气壮地说:“我可以对天起誓,绝没有谋反的念头。倒是你们陷害忠良,天理不容!”

    岳飞无辜被关进监狱以后,朝廷许多正直的大臣都出来为岳飞担保。大将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你说岳飞要谋反,究竟有什么证据?”

    “听说岳飞儿子岳云写信给张宪,让他起兵,这件事莫须有(也许有)……”秦桧支支吾吾地说。

    韩世忠听了,气愤地说:“难道‘莫须有’三个字,就能让天下人相信吗?”

    然而,宋高宗和秦桧早已下了除掉岳飞的决心。他们跟金国重新订了和议,宋朝照旧向金国称臣,每年照样进贡银子和绢帛。宋高宗心甘情愿地跪倒在敌人面前,当个屈辱的儿皇帝。在金国的催逼下,他亲自下令,把岳飞、张宪和岳云处死。

    公元1142年1月27日,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临安风波亭饮下毒药,惨死在昏君和内奸的手里。张宪和岳云被斩首,岳家军被秦桧的亲信接管,大将牛皋也被毒死,很多将领被赶走。一支抗金的队伍就这样被拆散了。

    秦桧为敌人当内奸,成了世世代代人人唾骂的罪人,宋高宗亲自下令杀害了他称赞过的岳飞,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招人唾骂的皇帝。

    每日小练

    1. 为了催岳飞撤兵,宋高宗连下( )道金牌?

    A. 10 B. 11

    C. 12 D. 13

    2. 秦桧陷害岳飞的儿子岳云写信让张宪起兵造反,说这件事“_________”。

    上期答案

    1. BD

    2. 撼岳家军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