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成语知识(10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3-11-21 21:40:16
  • 第1篇:一坐皆惊的意思和造句、故事,一坐皆惊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成语】

    一坐皆惊

    【拼音】

    yī zuò jiē jīng

    【释义】

    指满座皆惊服。同“一坐尽惊”。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

    解释:不久,长史王蒙等名流来清谈,主客间有不能沟通的地方,张凭便远远地在末座上给他们分析评判,言辞精炼而内容深刻,能够把彼此心意表述明白,满座的人都很惊奇。

    【近义词】

    一坐尽惊

    【反义词】

    【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张凭的人,字长宗,吴郡人。小时候的张凭就非常的聪明,是远近有名的小才子。在张凭成年后,他想要走入仕途做官。在当时,如果朝廷任命官员都是由地方进行举孝廉推荐的。张凭依靠自己的才气,被地方举为孝廉。

    张凭于是去到京都去准备做官,他仗着自己有才气,认为必定能侧身名流。想去拜访丹阳尹刘真长,他的同乡和一同察举的人都笑话他。张凭终于去拜访刘真长,这时刘真长正在洗谬和处理一些事务,就把他安排到下座,只是和他寒暄一下,神态心意都没有注意他.张凭想自己开个头谈谈,又找不到个话题。不久,长史王蒙等名流来清谈,主客间有不能沟通的地方,张凭便远远地在末座上给他们分析评判,言辞精炼而内容深刻,能够把彼此心意表述明白,满座的人都很惊奇。刘真长就请他坐到上座,和他清谈了一整天。于是留他住了一夜。

    第二天,张凭告辞,刘真长说:“你暂时回去,我将邀你一起去谒见抚军。”张凭回到船上,同伴问他在哪里过夜,张凭笑笑,没有回答。不一会儿,刘真长派郡吏来找张孝廉坐的船,同伴们很惊愕。刘真长当即和他一起坐车去谒见抚军。到了大门口,刘真长先进去对抚军说:“下官今天给您找到一个太常博士的最佳人选。”张凭进见后,抚军和他谈话,不住赞叹,连声说好,并说:“张凭才华横溢,是义理篓革之所。”于是就任用他做太常博士。

    【造句举例】

    在宴席上,这个调皮的小孩子喊出了一句话,顿时一坐皆惊,大家纷纷扭头窃笑。

    当小李亮出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大家一坐皆惊,没想到平时不起眼的小孩子居然能有如此出息。

  • 第2篇:不尴不尬的意思和造句、故事,不尴不尬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成语】

    不尴不尬

    【拼音】

    bù gān bù gà

    【释义】

    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出处】

    宋·吴泳《赋半斋送张清分教嘉定》:“碧眼禅僧坐空室,花雨半床云半窗。道如大路皆可遵,不间不界难为人。”

    解释:碧眼禅僧独坐空寂的禅房,床前花雨纷纷,窗外云雾缭绕。道理如同大道,人人都可以遵循,没有隔阂,没有界限,却难以捉摸。

    【近义词】

    左右为难 不间不界 进退两难 哭笑不得 骑虎难下

    【反义词】

    左右逢源 泰然自若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处境窘迫,不好处置。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薛蟠,他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大家族的公子哥,身份是既富又贵。他又认不得几个字,家里的生意基本不懂,整天只是呼朋唤友的玩,到处寻花问柳,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纨绔子弟。

    有一天,薛蟠出去逛街,来到一家酒馆时,闻到酒馆中飘出的酒香,于是大摇大摆进入酒馆准备喝一点小酒。薛蟠找到一处无人的桌子呼唤着酒保上酒。可能是生意太好了,酒馆里一片嘈杂,酒保忙前忙后,没有听到薛蟠的呼唤。薛蟠等了好一会不见酒保前来招呼,气不打一处来,双手一抬直接将桌子掀翻,整个酒馆顿时安静下来。酒保连忙上前询问缘由。不等酒保开口,薛蟠朝着前来的酒保就是一脚正中酒保胸膛,酒保直接飞出两步远,重重摔倒在地。薛蟠还不解气,上前对着躺在地上的酒保就是一顿脚踢,踢累了就抡起旁边长凳对朝着酒保头部砸去。长凳都断成几截,酒保也突然没了动静。

    眼见酒保不再动弹了,薛蟠自知刚才可能下手太重失手将酒保给砸死了。酒馆里的人纷纷围上来查看,薛蟠趁着人群赶紧往后退,边退还变骂骂咧咧酒保诈死。等人们都围上来时,薛蟠赶紧转身逃跑了。

    虽然薛家在当地财大势大,但是伤人性命可不是小罪。很快,薛蟠就被官府逮住关进了牢房。薛家上上下下为这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听说县太爷是一个比较好色的人,薛蟠的妻子和小妾最后借送酒慰劳之机勾引县令。县令当然知道薛家的来意,但是对于薛家这种鬼鬼祟祟不尴不尬的事情,县令差人将薛蟠的妻子和小妾赶走。毕竟在这种事情上县令还是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不然像这种重罪里面犯糊涂,自己顶上的乌纱帽也可能不保。最后薛蟠的罪行也被县令上报朝廷,处以秋后问斩。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不尴不尬”,用来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造句举例】

    他的到来,使双方有种不尴不尬、左右为难的感觉。

    你交朋友可要小心,我看这男人不尴不尬的,不像正经人。

  • 第3篇:群魔乱舞的意思和造句、故事,群魔乱舞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成语】

    群魔乱舞

    【拼音】

    qún mó luàn wǔ

    【释义】

    成群的魔鬼乱跳乱蹦。比喻一批坏人在政治舞台上猖狂活动。

    【出处】

    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在乌云密布群魔乱舞的日子里,这个纯朴的老农,昂首挺立,用自己的行动为人们谱写了一首悲壮的正气之歌!”

    【近义词】

    牛鬼蛇神 胡作非为 狼奔豕突 群雄纷争

    【反义词】

    乐善好施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古印度神话传说中有一群恶神,叫做“魔”———梵文音译“魔罗”之略,意译为“扰乱”、“破坏”、“障碍”、“夺命”等,是“扰乱身心、破坏好事、障碍善法、夺人慧命”的意思。旧译佛经中作“磨”字,南朝的梁武帝把它改成了“魔”字。在古印度的神话传说中,群魔的统领名叫“波旬”———梵文音译“波稗旬”之略,意译为“恶者”、“杀者”,他经常率领群魔到各处去,进行破坏善事、障碍善法的活动。佛教采用了旧说,也以波旬为魔界之主。

    佛教传说:当悉达多·乔答摩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波旬曾率领众魔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捣乱、骚扰。他先派出“爱欲”魔、“乐欲”魔、“贪欲”魔,变化为窈窕婀娜的少女,向悉达多展示绝顶的美貌和无限的柔情;又让一群魔变化为阴森恐怖的毒蛇、怪兽,挥舞着刀枪,放射着毒箭,呼啸着扑向悉达多太子。面对这一切,悉达多太子目不斜视,端坐在菩提树下,不为美色所惑,也不为暴力所动。波旬又派出四个魔,其中两个魔变化为首图驮那国王和波阇波提王妃,流着眼泪向悉达多太子倾诉思念之情;另外两个魔变化为耶输陀罗公主,拉着悉达多的儿子罗睺罗,深情地凝视着他。最后,波旬亲自出马,装扮成天神,出现在迦耶山上,企图把悉达多太子引入歧途。可是,悉达多·乔答摩仍然静静地端坐着,不为这一切假相所迷惑。波旬终于无计可施了,只好率领众魔悄然而退。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降魔成佛”。

    这一佛教传说,反映了佛教的如下主张:要想达到觉悟成佛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这一佛教传说也曲折地反映出:释迦牟尼出家以后,经历了极大的艰辛和激烈的思想斗争。然而,释迦牟尼确实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他努力探寻解脱之路,终于成为一个“觉悟者”。

    【造句举例】

    各色人偶有男女老少、王侯将相,有奇形怪状、魑魅魍魉,犹如群魔乱舞。

    文革时,"四人帮"横行无忌,群魔乱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 第4篇:耳提面命的意思和造句、故事,耳提面命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成语】

    耳提面命

    【拼音】

    ěr tí miàn mìng

    【释义】

    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

    【出处】

    《诗经·大雅·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解释:可叹少爷太年青,不知好歹与重轻。非但搀你互谈心,也曾教你办事情。非但当面教导你,还拎你耳要你听。假使说你不懂事,也已抱子有儿婴。人们虽然有缺点,谁会早慧却晚成?

    【近义词】

    苦口婆心 谆谆告诫 再三叮嘱 耳提在命 诲人不倦 谆谆教诲

    【反义词】

    旁敲侧击 自学成才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长辈对晚辈。

    【成语故事】

    《大雅·抑》是卫武公箴戒周平王宜臼之作。全诗十二章。首先从哲与愚的关系说起。《诗经》的艺术手法,通常说起来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此处用的是赋法,也就是直陈,但这种直陈却非较常见的叙事而是说理。“靡哲不愚”,看来是古人的格言,千虑一失,聪明人也会有失误,因此聪明人也要谨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们天生的缺陷;而聪明人的愚蠢,则显得违背常规,令人不解。

    在卫武公眼中,显然周平王不是一个傻瓜,但现在却偏生变得这么不明事理,眼看要将周王朝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卫武公多么希望平王能够做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啊,可惜现实令人失望。于是接下去作者便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作规劝讽谏。卫武公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求贤与立德的重要性。求贤则能安邦治国,“訏谟定命,远犹辰告”二句便是求贤的效用,立德则能内外悦服,“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二句,便是立德的结果。

    自从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就封康叔于卫,建立了卫国。后来,康叔的八世孙姬和因消灭西戎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赠爵位,就是卫武公。卫武公感叹道:这些年轻人,不懂辨别善恶得失。我不仅要牵着他们的手,以免他们迷失方向。还要当面告诫他们,并拉起他们的耳朵,仔细的叮咛,期望他们能永远记住我的嘱咐。这里除用来惕励自己,也表达了他对后世子孙的殷切的叮咛告诫。

    “耳提面命”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首诗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演变而来,即在耳边提醒,当面告诫;用来比喻殷切热心的教诲。 

    【造句举例】

    学习总得靠个人努力,如果自己不长进,既便老师在旁边耳提面命,恐怕也无济于事。

    老师们的耳提面命,她竟当成马耳东风,一点也不在意。

  • 第5篇:期期艾艾的意思和造句、故事,期期艾艾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成语】

    期期艾艾

    【拼音】

    qī qī ài ài

    【释义】

    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出处】

    《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解释:“我的嘴不太会说.但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我期……期……不接受您的诏令。”高祖高兴地笑了。事过之后,吕后(因为曾)在东厢侧耳听到(上述对话),见到周昌时,为(此)跪下感谢(周昌)说:“若不是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近义词】

    支支吾吾

    【反义词】

    油嘴滑舌

    【用法】

    谓语

    【成语故事】

    汉朝初年, 有位叫周昌的将军。周昌是沛县人。秦朝时担任泗水卒史。等到汉高祖在沛县起兵的时候,打败了泗水郡的那守、郡监。从此周昌以卒史的资历追随沛公,沛公命周昌担任职志。(周昌)跟从沛公入关,推翻了秦。沛公被封为汉王,任命周昌为中尉。曾经跟随(沛公)打败项籍,在(高祖)六年中,封周昌为汾阴侯。

    周昌为人刚强,敢于直言。周昌曾经(在高祖)休息时进宫奏事,高祖正拥抱成姬,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高帝追赶上(他).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昂起头说:“陛下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皇帝。”在这种情况下高祖大笑,但是(从此却)特别敬畏周昌。等到高祖想废掉太子,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时,大臣们坚决反对这样做,(但)都没能成功。

    周昌在朝廷上极力争辩,高祖问他的理由.周昌本来有口吃的毛病,又非常气愤。(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嘴不太会说.但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我期……期……不接受您的诏令。”高祖高兴地笑了。事过之后,吕后(因为曾)在东厢侧耳听到(上述对话),见到周昌时,为(此)跪下感谢(周昌)说:“若不是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周昌因其口吃,因而把本不需重叠的“期”字 说成了“期期”。这就是“期期”典故的 由来。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邓艾也是有些口吃。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不过,在此前,他与司马昭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世说新语·言语篇》中记载: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时称自己是“艾……艾……”。有一次他在洛阳参加司马昭的聚会,交谈时,他又开始“艾……艾……”。司马昭就跟他开玩笑:“你老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邓艾也不示弱,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邓艾的回答, 不仅为自己解除了尴尬,还一语双关地抬 高了自己。这就是“艾艾”典故的由来。

    后来,人们把两个故事联系起来,用 “期期艾艾”这一成语来形容口吃的人说 话不流利。

    【造句举例】

    当老师责问他为何犯错时,他只是涨红了脸,期期艾艾地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刚刚在台下,他还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怎么一上台,就期期艾艾,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呢?

  • 第6篇:庙堂之量的意思与造句、故事、近义词
  • 【成语】

    庙堂之量

    【拼音】

    miào táng zhī liàng

    【释义】

    庙堂:帝王之宗庙,喻宏大。形容人气量大,遇事沉着冷静。

    【出处】

    唐·房玄龄 《晋书·谢安传》:“谢有庙堂之量。”

    解释:谢玄气量宏大,遇事沉着冷静。

    【近义词】

    网开一面 不存芥蒂 捐弃前嫌 器欲难量 宽洪海量 无所不容 豁达大度 大度汪洋 休休有容 宽容大度 宽宏大度 陂湖禀量 宽大为怀 诟如不闻

    【反义词】

    小肚鸡肠 分斤掰两 洗垢求瘢 分金掰两 争斤论两 鼠肚鸡肠 器小易盈 吹毛求疵 求全责备 寸量铢称 心胸狭窄 斤斤计较 执法如山 讨价还价 斗筲之人

    【用法】

    作宾语;指人的气量大。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秦王苻坚率百万人犯晋,晋朝的文武百官都胆战心寒,独有宰相谢安似若无其事一般。谢安的侄儿谢玄向叔父请示,这次出征应如何迎战秦兵?谢安毫不在意地说:“朝廷不是另有旨意给你了吗?说完就传命备车,要到郊外别墅作乐去。在相府的亲友们都跟了去玩,谢玄当然不便不去,也就跟到了郊外别墅,谢安对谢玄说:“来来来,我们下盘棋,我就以这别墅为赌注,我要是输了,就把它送给你。”二人对坐,下起棋来,平时谢安的棋是下不过谢玄的,而这一次,却是谢玄输了,因为他心里记挂着怎样迎战强大的秦军,哪里还有心思下棋呢!棋局结束后,谢安又提议游山玩水,谢玄也只得陪着,直到深夜方才回城。

    中军将军桓冲,对秦王苻坚的大兵南下是沉不住气的。他唯恐建康京城有问题,就派了3000名精锐兵卒来保卫京城。可是谢安一口回绝说:“你何必这样大惊小怪呢?你的队伍应当留着在西线防敌,京城里朝廷自有布置,用不着你烦心。”

    桓冲退出相府,对部下说:“谢相国虽然气度大,有所谓庙堂之量,宰相肚里撑得了船,话是不错,但他到底是个文臣,不懂军事,现在大敌当前,眼看着秦军就要打到长江边上了,他老人家还在游山玩水悠游自得,这简直是在开玩笑。而且他所派出迎击敌军的将领都是些小孩子,年轻识浅,怎能对付得了苻坚?我们眼看就要做亡国奴了。”

    然而,战争结果与这位军事专家所估计的完全相反。淝水一役,强大的秦军被这几个毛头小伙子杀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地溃败了,当捷报传到京城,谢安正在和客人下棋,他看了看捷报,随即扔到床上,面上连一点喜色也不露,仍旧和客人下棋,客人问:“这报告里写的是些什么?”谢安漫不经心地说:“几个小孩子们把苻坚打败了,如此而已。”他仍旧与客人下完棋才回内室。

    然而,当谢安回内室过门槛时,高兴得连木屐底上的木齿都碰断了,但他自己还不觉得呢。

    【造句举例】

    张总有着庙堂之量,遇事沉着冷静,决策果断凌厉,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建立起这么大商业帝国的根本原因。

  • 第7篇:下里巴人的意思、典故、近义词、造句
  • 【成语】

    下里巴人

    【拼音】

    xià lǐ bā rén

    【释义】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出处】

    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解释:“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近义词】

    通俗易懂

    【反义词】

    杨春白雪 曲高和寡 阳春白雪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宋玉的文官。宋玉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官员,从来不会附和别人。宋玉也是长得十分英俊,被誉为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而且他不仅模样姣好,才华也是十分出众,再文学、音乐修养极高,或文治武功威震华夏。据说这些人出行的时候都曾造成万人空巷,争相目睹的场面。

    于是,就有一些人十分嫉妒宋玉,甚至跑到楚王面前说了宋玉一些坏话,并且污蔑宋玉。楚王听后十分生气,于是召见宋玉,准备问个清楚。

    楚王见到宋玉,就冷冷的问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两首民间歌曲《下里》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由此得来。“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而“下里巴人”则代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造句举例】

    毛主席号召革命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不能只搞“阳春白雪”,不搞“下里巴人”。

    文艺要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广大群众熟悉的是“下里巴人”,但也需要阳春白雪。

  • 第8篇:东门黄犬的意思、典故、近义词、造句
  • 【成语】

    东门黄犬

    【拼音】

    dōng mén huáng quǎn

    【释义】

    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出处】

    《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解释:二世二年七月(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处五刑,被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临刑前对他的次子说道:“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么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近义词】

    追悔莫及 悔不当初

    【反义词】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人后悔。

    【成语故事】

    秦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以“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亦作“东门逐兔”。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相”。李斯年轻时,做过郡的小官吏,看到官吏宿舍厕所中的老鼠吃粪便,一见人或狗接近,总是惊恐万状。李斯进入粮仓,观察仓库中的老鼠,吃着囤积的粮食,住在周围宽大的廊檐底下,不见有人或狗接近的骚扰。对此李斯不禁感叹道:“人的有无出息,犹如老鼠啊,只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罢了。”

    于是李斯就跟从荀卿学习帝王之道,然后来到秦国开始实现他的伟大抱负,最终官至丞相。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一次他的儿子李由休假回咸阳,李斯在家摆设酒宴,百官都来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叹息道:“我听荀卿说过,事物禁忌过分盛大。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乡里的百姓,皇上竟然把我提拔到这样的高位,真是富贵达到了极点。事物的发展到极点就会衰落,我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果然,后来的事情印证了李斯的担忧。秦始皇死后,由于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不惜与赵高密谋另立皇帝,随后又被赵高诬陷,最终“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最后腰斩于市,悔恨千古。

    【造句举例】

    每一个锒铛入狱的“大老虎”面对镜头无不是流露出东门黄犬的悔意,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

  • 第9篇:苦心孤诣的意思和造句、故事,苦心孤诣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 【成语】

    苦心孤诣

    【拼音】

    kǔ xīn gū yì

    【释义】

    苦心:用心良苦。孤诣:独到的成就或境地。用尽苦心;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指精心钻研学问或技艺;很有独到之处。

    【出处】

    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解释:现在,我们不要用那些独创手工艺的人,或者那些刻苦完成原创的人的话,而要用那些循旧模仿风格的人的话。

    【近义词】

    苦心经营 惨淡经营 煞费苦心 费尽心机

    【反义词】

    无所用心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苦心孤诣”的“苦心”,最早见于古诗十九首中的《东城高且长》:“《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诗中的《晨风》见于《诗经》,是描述妇人思念丈夫久出不归的诗。诗中“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句,妇人藉行踪飘忽的晨风,仍然会回到树林之中,反问远行的夫君为何不肯回来,隐含了对现实生活的苦闷,有劳苦忧心的意思。

    屈复(公元1668~1744),清陕西蒲城人,字见心,号悔翁,晚号金粟道人。朝隆元年举博学鸿词,不就。沈德潜谓其不屈节,是有守之士。二十七岁出游,行遍南北,自称“七十有七龄,半百在行旅”。熟悉古今兴亡之事,诗作多缅怀往事。着有《弱水集》。

    在《论诗绝句》中,屈复自述其创作理念,他认为自三代以后,文人都喜好美名,彼此互相轻视,而各个朝代均有杰出的人才,就像春天的繁花既多又灿烂。又自谦自己虽然像野花一样没什么才华,但仍费尽心力,从事创作,希望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亦不敢跟随流俗,任意轻视宋元的诗人。后来“苦心孤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费尽心思,专心研究,达到他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造句举例】

    一切懂得珍惜时间的人,都会抓紧分秒,苦心孤诣,在攀登知识的路途中不畏艰难地跋涉。

    他在舞台上的展现了自己最美丽的一面,为自己赢了了热烈的掌声,这一切都要感谢大家对他苦心孤诣的指导。

  • 第10篇:土龙刍狗的意思和造句,土龙刍狗的故事、近义词
  • 【成语】

    土龙刍狗

    【拼音】

    tǔ lóng chú gǒu

    【释义】

    刍:喂牲口的草。土制的龙,草扎的狗,是古代祭奠的用品,用以乞雨。比喻尊贵于一时,却只是徒有其名,并无其实,名不副实。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杜微传》:“微自乞老病求归,亮(诸葛亮)又与书答曰:‘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

    解释:“我(指杜微自己)现在老了,又得了病,乞求辞官回家归隐度日”。诸葛亮又给杜微回信说到:“如今曹丕自立为王,篡弑汉室,那是名不符实的,只不过是就像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我们应该召集天下群贤,以天下正道消灭他,恢复汉室。”

    【近义词】

    陶鸡瓦犬

    【反义词】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名不副实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在夺得荆州后,实力大增,刘备又带着大军进入蜀地以后,病很快就夺得川蜀。刘备地盘空前强大,但是为了巩固统治,刘备需要人才辅助和治理。

    于是刘备派人四处去寻找有用的人才,以此来巩固在蜀国的势力。听说有一个叫杜微的人,原是蜀州牧刘璋的从事,但是杜微对刘备夺取川蜀颇有不满,故意装作耳聋,隐居于山野之中。

    诸葛亮知道杜微颇有才能,打算劝他出山辅助刘备。因为考虑到杜微耳聋,听不见人们所说的话,于是在坐位上写一篇文章给杜微,文中写道:“常闻您的道德品行,如饥似渴很长时间,只因清、浊分流,不相来往,没有机会当面请教。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人,经常赞叹您的高尚志趣,但一直未能见面。受辱凭借虚假的才学,统领本州,德行浅薄而责任重大,十分忧虑。后主今年刚刚十八岁,天赋仁爱聪敏,爱惜有道德的人,谦恭地对待贤良之士。人们纷纷追慕汉室,想要让您遵循天意顺应民心,辅佐当今的明主,以建创复兴汉室功业,功勋被写在竹帛上。因为贤者与愚者不在一起共事,所以您隔绝刘璋,只是在家劳动而已,不是想要屈辱自己。”

    杜微亲自乞求诸葛亮,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请求归还。诸葛亮再写一篇文章答复杜微:“曹丕弑君篡位,以自己为皇帝,就像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有了正名。我想和众多的德才兼备的人,以曹丕邪恶虚伪为理由,以正义消灭他。因为您未能辅助教诲,便想要请求回到山野之地,所以意愿未能完成。曹丕又率领大军攻打吴、楚等地。今因为曹丕事务繁多,我国暂且以封闭四境,勤劳务农,养育人民、万物,同时治理军队,以等待曹丕攻吴受挫,然后讨伐魏国,便可以使将士不经过战斗,庶民不历尽幸劳,而天下平定。您应该以自己的德行辅佐时世,我不要求您参与军事,为何您要心情急切想要求离开呢!”

    于是诸葛亮任命杜微为谏议大夫,以顺从他的志向。

    【造句举例】

    很多企业家从银行贷了很多款企业却半死不活,表面上光彩夺目实际上只不过是土龙刍狗徒有虚名罢了。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有很多不争气的官二代富二代们,只知道狐假虎威的败家,家败完了就成土龙刍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