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年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0 00:10:50
  • 《智娶文成公主》
  • 唐朝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当上吐蕃赞普以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求婚。唐太宗出了五道难题,对前来求婚的使者进行考试,谁能取胜,公主便嫁给该使者的主子。

    第一道题是用丝线穿九曲玉珠。其他地方的使者都穿不过去,只见禄东赞用丝线缚住蚂蚁的腰,将蚂蚁放在珠的孔口,向孔口处慢慢吹气,让它爬过去,线也就穿成了。

    第二次比试是令使者们各领一百只羊,一百坛酒,要将羊杀了,剥皮,吃光肉,鞣好皮,喝完酒。其他使者有的肉没吃完便醉倒了,有的皮没鞣好便累倒了。只有禄东赞令随从们慢慢地小碗喝酒,边吃边喝边鞣皮子,最后完成了皇帝交给的“任务第三次,唐太宗又命令使者认出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相对应的母子关系。禄东赞将小马驹单独关上一夜,只给草料不给水喝。第二天,他把小马驹放到母马那里去,小马驹都各自认自己的母亲吸奶去了。这样,吐蕃使者又胜了。

    第四次比试,唐太宗下令拿出一百根头和尾一般粗的木棒,令使者认出头和尾。禄东赞将木棒推进水里,由于木棒头重尾轻,重的一头儿沉下,轻的那头儿浮在上面,所以认得一清二楚。

    最后一次比试,唐太宗将文成公主混在三百位打扮得一模一样的美女里面,令使者们找认,认出者公主可随之而去。禄东赞先找到服侍过文成公主的老大娘打听公主的模样和特征,得知公主眉心有一颗朱砂痣。吐蕃使者依照汉族老大娘的指点,终于认出了公主。

    于是,唐太宗便把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还送了许多礼品当嫁妆,让公主带到吐蕃去。

    阅读心得

    吐蕃使者禄东赞聪明机智,最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我们遇事也要多动脑筋,以智取胜。

    日积月累

    近义词:一模一样 —( )

    反义词:一模一样 —( )

    学习方法

    1.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并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悟;

    2. 将“日积月累”的答案在“留言区”留言。

    上期答案

    近义词: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反义词:全神贯注 —(三心二意)

  • 《谢谢你,同学》
  • 六年间,唯一想谢谢的是同学的朝夕相伴,斗转星移的情谊。谢谢你,同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每每想起和同学在一起的点滴时光,心中总是时不时地生起一股伤感,是啊,我们小学毕业了,相处那么久的同学,怎么舍得分开呢?

    多少次,我们吵闹,让我们两败俱伤;多少次,我们喜悦,让我们一起庆祝;多少次,我们玩耍,让我们一起欢闹……我们的小学生涯到头了,我们各奔东西了,也许到初中就很难见面了。

    回头望去,当初总是觉得时间那么缓慢,总是想快点毕业,早点进入到新的生活,一眨眼的功夫,这么多的时光,就转眼流逝了。甚至我们还没来得及告诉对方一句话,还给对方一个东西,实现自己和对方的一个诺言……

    记得那一次,我们在一起复习,我曾为了一点个人利益,把词语都抄在纸上撕了下来,结果发现那本书是你的书,你本怒气冲冲地看着我,但是,你脸上风云突变,笑容浮上你的脸庞。你竟然没有说什么,而是自己把书拿回去了,随后跟我说:“作弊可耻,如果要抄回家去随便抄,可现在是考试,考试就是要找出自己不对、不会的地方。” 这句话至今都影响着我,硬生生地让我放下了作弊的想法,让我考试的时候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不再想着去抄别人的答案。

    又有一次啊,我和你一起干了一件坏事,老师发现了。你没有告发我,还对我说,让你一个人来承担。那时候,没有人跟你闹过矛盾,每次有什么错,你都一个人默默地承受下来。就这样,逃了一件又一件事的我,就呆呆地站在那里,心里有无限的感慨。

    现在一想,当初的我,可真是个傻蛋。

    谢谢你,我的同学,感谢你这六年来对我的照顾和鼓励,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六年来,你,你们——辛苦了……

  • 《读《弟子规》有感》
  •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列述的是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命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局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为学文”七个部分。在这七个部分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便是‘入则孝’。

    “入则孝”的内容为教人如何善待父母亲,依我所见,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篇,父母亲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并细心呵护我们成长,我们难道不应该善待父母吗? 那如何善待父母亲?从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很多,让我来与你们分享罢!

    孝,即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个人所要继承与发扬的美德,.一个人做到孝’那这个人的为人必定不会差到那里去,在家孝敬父母亲,在外孝敬比自己年长的人. 《弟子规》说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讲的是父母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你做事的时候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父母亲敷衍了事,信息社会中的我们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不会合理使用手机,甚至于父母亲“请”我们吃饭我们也是答而不动。所以《弟子规》中非常贴切的给我们描述了这个道理。尽孝从小事做起,不违抗父母亲之命,做让父母亲满意的事。

    《弟子规》中有“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父母亲生病时,要先替父母亲尝药的冷热与安全;应该尽力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的床前。孟佩杰,当今时代的孝女。她8岁起就开始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风雨无阻12年,现在她又带着养母上大学。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弟子规》很早就有了,但是读了它以后我发现它对于今天的中国仍行之有效并不容忽视而更应学之用之,从《弟子规》中我学到了如何感恩。

    乌鸦尚知反哺,更何况我们是有意识的人?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了《弟子规》所传承的孝道,那可想而知的是社会将会混乱,多了尔虞我诈,眼里全是金钱与名利,老人将得不到赡养,孩子将没有良好的教育。读了《弟子规》更让我懂得了孝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的进步性。唯有心存孝心尽孝道才能让一个家庭更美满、和谐《弟子规》中的孝多指孝敬父母亲。依我所感,孝的含义可以更广,可拓展为孝敬比自己年长的人。譬如老人家。善待老人家,给他们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怀。在现在面对过马路现象中做到牵着他们过马路这等举手之劳的小事。根据心理学来说,你在帮助他人之后,心里必定有些小小的满足感、自豪感,从而可以获得开心。那么,再说得长远一些,人越开心活得越久,何乐不为?其实《弟子规》表面说的是理,内在则在阐述道啊!

    我们是否注意到父母眼角边的皱纹?头上多出的白发?手心里越来越厚的老茧?父母在渐渐的老去,而我们在慢慢的长大,越长大就更应该多承担一些责任.父母很容易满足,他们不需要我们挣很多的钱,而是需要我们更多的陪伴。老去的他们容易感到孤独,渴望得到关怀,所以我们应该做到像小时候父母陪伴我们那般去陪伴他们,照顾他们。在外打拼的儿女,也请多·回家看看。作为学生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学习,父母努力工作为的是什么?就是希望我们能出人头地,以后·生活得更好,他们为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我们啊!所以学习好就是給父母最好的回报,取得好的成绩就是孝敬父母最好的礼物。

    “百善孝当先”,《弟子规·》让我认识到了孝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每一天,我都会为父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尽到孝心。我也建议那些没有读过《弟子规》的人读读,真的受益良多。

  • 《我家的旧物》
  • 我家有一用清朝年间使用的铜钱和蓝色棉线编制出来的长长的钱串,它是我奶奶九年前我出生的时候送给我的,而且还特意叮嘱我说,到了十三岁才可以把棉线上的钱去下来。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这是个什么物品呢?那我就告诉大家吧。这是我家的长命锁。

    奶奶准备这个长命锁花了很多的精力:她提前3年就拜托亲戚和朋友收集铜钱。她见人便说,保佑我们家后继有人,请帮忙给她收集一些铜钱吧。有些朋友送来几个铜钱表达祝福,奶奶都要做一碗鸡蛋挂面招待对方表达谢意,也祝福别人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等收集到了十九个,就意味着孩子可以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了,这样在我出生前半年,奶奶小心翼翼、郑重其事地把铜钱“请”出来,嘴里嘟囔着只有她自己听懂的语言,庄重地开始编锁,其中不能中间打扰和停顿,一气呵成。它包含着对未出生孩子的祝福:健康成长,长大成人。

    我满月的时候,把锁戴在我的脖子上,全家祈福,祝福小孩健康成长。

    爸爸给我讲这些故事,我从心底里感谢奶奶,祝福她健康长寿,我一定会健康成长,长大后好好孝敬奶奶。

  • 《朱元璋一字斩知州的历史典故》
  •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 《陈重雷义胶膝之交》
  • 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两人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

    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初时任郡府功曹,举荐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雷义曾经救助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减刑得以赡养一家老少。这个人为了感谢雷义的再造之恩,攒了两斤黄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雷义坚辞不受。这个人没法,只好趁雷义不在家时,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板上。若干年后,雷义修葺房屋,翻开屋顶,才发现那两锭金子。但是送金子的人已过世,妻小也不知流落何方,无法退还。雷义便将这两斤黄金交付县曹,充入官库。雷义任尚书侍郎时,有一同僚因犯事,当受处罚,雷义为他分担责任,向上司上书申辩,愿意自己独担罪责。陈重闻知,弃职进京自陈曲衷,请求为雷义赎罪。后顺帝下诏,两人皆免官,并免予刑事处分。

    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批准。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因此遍乡里传颂他们两人的事迹,说道:胶和漆自认为融为一体,坚不可摧,还不如陈重与雷义,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后来三府同时征召两人,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他设席讲学,太守令长各级官员来听讲的有70多人。不久雷义官拜侍御史,授南顿令,卒于任上。

    世人赞道:陈雷胶漆,肝胆相照;为官为民,政声载道。

  • 《描写桥的一段话》
  • 1、兴隆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表介汇金旺里自然村,现保存完好,单孔石梁桥,东西朝向,全长9米,高3。47米,宽2。4米,孔跨4米,拱矢高3米,金钢墙用岗岩条石缝平砌。长系石镌有楹联,已模糊。

    2、古老的徽州文化造就了你,座座嶙峋的牌坊托举着你,细细柔柔的炊烟笼罩着你,双双深情的明眸挂念着你。啊!亲情之桥--友情之桥,纯洁的色彩,矫健而有不失优雅的身姿,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缕春风,一抹阳光。

    3、啊,步月桥,你是南靖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南靖人民的骄傲!我希望人们好好护它,让它的美丽永远驻留在南靖人民的眼里。

    4、远远望去,两座塔架高高耸立在南北两岸,120根从塔架伸向桥面的巨大斜拉索,组成了四张巨伞似的形状。那高耸的桥塔,强劲的拉索,与舒展的主桥面相连着,如同是两个巨人伸出那无数的手臂把桥从水中拉起。眼前的葑溪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运河上,又像天上一道绚丽的彩虹,把运河两岸连接起来。

    5、我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踏上了步月桥,首先感受到的是那如同仙镜般的感觉。步月桥的两侧横挂着许多五颜六色的灯管,有的红如火,有的黄如金,有的绿如,有的白如,有的蓝如海它们还学会了变脸术呢,一会黄变蓝,一会儿蓝变绿,一会儿绿变红,一会儿红变白这些色彩变幻着变幻着,把步月桥装点得花枝招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如同进入了一个神神奇的童话世界。

    6、在江南没有哪座城市的古桥能像湖州这样千姿百态、奇巧绝伦,湖州的古桥中,气势磅礴的大作。如双林三桥,湖州的潘公桥,菱湖安澜桥,南浔通津桥,永丰塘桥,洪济桥等。也有轻盈灵巧的小品,如菱湖五圣桥,双林金锁桥,履泰桥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几座匠心独运,个性鲜明的古桥,堪称古桥绝品:先说潮音桥。

    7、翠湖紧靠柳河之间,有一座凹形的踏水桥,桥面用78个长4米,宽50公分的石板组成,桥的东面是奔流直下的柳河,西面是从翠湖溢出的孱孱流水。特别是夏天,河水淹没部分石板,行人走在桥上仿佛走在河中,十分惬意。

    8、家乡的桥,美的不光是桥本身,就连桥下也是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大川河的桥底下,被颇具匠心的人们种满了花草,从桥上走过,一年四季都有怡人的美景。春天的嫩草刚给河床铺了一张柔滑的绿地毯,夏天的花儿就迫不及待将它装点成五彩。秋天,河床里的芦花汀草茫茫一片,给你以走进大草原的错觉,在这样的前上走过,连心也为之开阔。而一座座汾河桥的两岸,循堤岸建起了秀丽多姿,风采迷人的汾河公园。或红或绿的灌木被修建成美丽的造型;椰般的路灯摇曳着南国的风情;花砖拼砌的小路延伸出一个个甜美的憧憬,整个的汾河两岸,就是一个风情绝佳的长廊。

    9、大桥给我有趣的童年染上了瑰丽的色彩。然而,转学、搬家、升高中及住校,旋转的生活车轮带走了我的童年和无邪。当我再次走向大桥时,愉悦平静的感情湖水,不免泛起点点惆怅的涟漪。

    10、遍布水乡的古桥长途不一,风格各异,有手板石梁,有拱形环桥,还有踏在桥上后吱吱作响的小大桥,桥洞有单孔和多孔的,根据门道的宽度来设定,桥孔一般都是成绩单数。

  •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 朱元璋一字斩知州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苏轼妙语拒友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跌份儿的由来

    现在有些人嘴里时不时会冒出一句:“唉!这太跌份儿啦!”意思是丢人现眼,不体面、失身份的意思。“份儿”变成了某种规格、气派的标准尺度,够了,就“够份儿了”;不够,就“丢份儿了”。这个词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十分流行。凡是显身份、摆资格、比气派的地方,这个词便不时地从一些人口中蹦出来。

    但是“份儿”这个词的来历,你知道吗!

    其实这个词在解放前就流行了,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后才销声匿迹。最早,“份儿”就是“份子”,一份两份的意思,说起“份子”那就要谈到旧时代的服务行业,尤其是戏剧界发工资的一套制度啦!

    旧时代的戏班子、澡堂子等行业,每人每月的工资都没有固定数目,发放的办法是将总收入分成一定份数,而各人又都有规定的份数,如100份,那么老板(或叫班主)得10份;唱主角的(也称挂头牌)也可得10份;其他人则根据分工不同而各得规定的份数。如“跑龙套”的得2份;送给维持秩序的警察2份;扫地的则只能得5分,也就是半份;烧开水的能得7分,不足1份;澡堂里专管收拖鞋的童工一般是3分。

    这样,旧时代各工种之间的收入,除了差别大小之外,就有一个“够份儿”与

    “不够份儿”的说法了,拿够份儿的人就有“份儿大”与“份儿小”的区别。

    当某个人工作比较卖力,老板(或班主)要增加他的工资,便可将他的“份儿”提高档次,这叫“拔份儿”;如果他工作得不好,或得罪了老板,就要将他的“份儿”降档次,就叫“跌份儿”,可见“跌份儿”就是降职降薪的惩罚,这可是既丢“面子”又丢“里子”的事,谁也不想沾边。

    由此可见,在旧时代“份儿”的大小,显示着地位的高低,钱的“份儿”决定

    着面子“份儿”,钱“份儿”高的还希望“拔份儿”,钱“份儿”低的人更希望“拔份儿”,谁也不希望自己被老板“跌份儿”,那就太难堪了。

    不论“拔份儿”和“跌份儿”,只有那些“够份儿”的人关心,那些只得5分或其他不够份儿的人们,当然不会去想“拔份儿”“跌份儿”的事,只希望老板能给够份儿就谢天谢地啦!

     

    闭门羹

    有时候,人们为了办一件事情,需要朋友帮忙,如果对方不表态或者拒绝相见,这样的情况,你常常会听到求助者笑着说:“吃了闭门羹啦!”

    我们知道,羹在古代是指羊肉制成的糊状食品。后来慢慢的素食也作羹。凡是将粮食、果品和蔬菜煮成有浓汁的食品,都可以称为羹,如我们吃过的粟米羹、莲子羹等,到如今人们连普通的浓汁食品也称为羹了。

    “闭门羹”是什么样的“羹”呢?其实,这不是什么特殊种类的食品,而是从古代闭门拒客的一个故事中流传下来的掌故。

    相传在我国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很多年轻的男子,便慕名纷纷来拜访她,希望与她成为朋友,但是不少人却因为很难见到她,而不能如愿。

    为什么很难见到她呢?因为她会客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然后才有可能谈到交朋友。

    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

    天长日久,来访的客人们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便主动地告辞了。

    以羹待客就是拒绝会见的意思,所以人们便把这羹,称为史夙的“闭门羹”。  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之后,人们便把“闭门羹”作为拒绝的代名词,只取“闭门”之意而无羹招待啦。

     

    露马脚的由来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幼年时还被送到庙里当过和尚,成年之后,与农民出身的马氏结为夫妻。

    那个时代的妇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马氏从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没有缠足,生就一双大脚。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虽然也感到马氏大脚有损自己的面子,但出于感激马氏多年来为他出谋划策有功,仍然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深居皇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与客人相见,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

    有一次,马氏乘轿到金陵(现今南京)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所以现在,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称为“露马脚”。

     

    纪晓岚轶事二则

    一、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

    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二、巧对贺寿联

    话说,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时,为了庆祝大清当时的繁荣富强,更为了庆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遍问谁是最年长者,其中一位称自己141岁,皇帝大喜。

    因为,大清国从l644年入关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见证了大清的这一历史,皇帝大喜,便招纪晓岚与己对一联:

    上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花甲为60岁,重逢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

    纪晓岚思考片刻,即对出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为70岁,双庆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联对得如此之工整,纪晓岚真可谓天下第一才子也。

  • 《展昭,南侠展昭》
  • 「南侠展昭」背景在北宋真宗年间,朝廷宦官当道,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真宗虽为一国之君,但大权落在太后刘妃及其宠臣太监郭槐手上。郭槐表面上虽处处以大宋江山为重,暗中却与西夏勾结,欲待时机成熟时瓜分大宋,真宗虽洞悉奸计,却苦无证据。

    真宗深觉包拯(黎汉持饰)实是朝廷忠臣,于是暗中任命包公调查真象,包公在一次护送贡品上京的途中,遭邪教蓝缨(陈佩珊饰)及水月宫的白玉堂(曾伟权饰)伏击,幸得武功高强的展昭(伍卫国饰)相救。二人英雄惜英雄,昭遂被皇上封为「御猫」,与包公共同侦察办案。  

    槐因夺取贡品不成,乃对包与昭怀恨在心。原来贡品中暗藏有武功秘笈,而缨则是槐未入宫前所生之女儿。而槐实操纵邪教,故其女缨亦为邪教中人。堂则因劫贡品未得以及嫉妒展昭之被封为「御猫」,遂处处找昭麻烦,两人数度交手,却始终不分胜负,两人暗自佩服对方,无奈兵贼难以共存,两人始终互视为敌人。  

    缨虽受命数度欲杀昭,但皆为其为人侠义所感动,缨乃日渐上昭,唯昭仍以平常心待缨。同时,昭已调查出邪教与槐有关。乃大破邪教总舵,昭发现缨真实身份,大感失望。而缨此时已被教主下毒控制,要胁其一定要取昭之人头。缨在矛盾与剧毒煎熬下,只好自我放逐。  

    槐因失去爱女对包与昭更加痛恨,他原本欲联合堂共同对付昭,却被堂所傲拒,槐一怒之下,乃煽动太后要包与昭剿水月宫。  

    堂不敌逃走,昭捉住堂近身宫女范缇(邓萃雯饰)欲逼问堂之下落,未料缇却自尽,幸得昭搭救,昭佩服其忠贞之操守。  

    昭对缇多方照料,并进而了解、仰慕缇,无奈缇却锺情堂,堂虽对缇有爱意,但却自觉宾主有别,未能接受缇。  

    昭巧遇缨,替缨除去剧毒,令缨误会昭终於对其有爱意。後缨得知昭一心只爱缇,她仍无怨无悔守在昭之身边;甚至更为了收集槐之罪行而假意回到其父身边,终被槐发现,槐为了自己的私利,竟不惜杀死亲生女儿。  

    堂与昭得知此事,皆不齿槐所为,於是两人联手与槐对抗,一场激烈的争斗正开始,而堂与昭是否能共同合作打击恶人呢?

  • 《洛阳纸贵的典故》
  •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