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幸福《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2024-04-13 17:15:27 宋佳 字数: 点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本文独特的言语形式。

2.把握抒情方式,体会作者对故乡土地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3.结合时代背景,增强学生的民族历史情感。

一、深情导入,介绍作者

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

有这样一位东北作家,他的笔名就和东北的农作物“红高粱”读音相同,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可见一斑。他就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端木蕻良,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而关东的东北人民依旧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再也遏制不住内心的悲愤,写下了这篇激情飞扬的文章——《土地的誓言》。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相对于讲读课文来说,多了旁批的问题设置和最后的阅读提示,所以除了正文以外,我们也可以从这两个地方入手来理解文章。我们一起来看《土地的誓言》的阅读提示第一段:(屏幕展示)

“九一八”事变之后,大批东北青年流亡到关内。本文抒发了他们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1. 下面就请大家先自己朗读一下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寄予文章中的情感。并思考,让作者魂牵梦萦、日思夜想的故乡,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动笔在文中画一画景物描写的句子。

2. 在朗读过程中,这几个字你读对了么?(屏幕展示)

嗥鸣 高梁 污秽 默契 亘古 斑斓 丰饶 碾压 耻辱

三、品读课文,把握景物

读完原文,想必大家对刚刚的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结合原文,一起来看一下。首先看第一段。(屏幕展示)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1. 这里铺陈了哪些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白桦树、马群、蒙古狗、高粱、豆粒、土地、人、还有山雕、鹿、煤、金子,甚至还有民间传说中的神仙。)

2. 铺陈了如此之多,可不可以删掉一些呢?(不可以)

3. 其实只要把这些东西铺陈开来,情感就已经蕴含其中了,可是我们纵观原文,显然作者还对此进行了描写,为什么呢?可不可以把这段简化呢?这里给大家一个简洁的版本,我们一起对比来看一下删掉了哪些内容?(屏幕展示)

我想起那白桦林和白桦树;我看见马群、蒙古狗,我听见皮鞭的脆响;我想起土地里的高粱、豆粒,还有老乡那红红的脸庞、黑黑的眼睛,我想起山雕和鹿群,还有煤块和足金;我想起车铃,马儿在路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分析】①修辞运用,一是排比,原文中列举物产的时候是这样写的,“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读的时候如数家珍一般,这么多东西让人不禁生出自豪感,即使作者远离家乡多年,再回想起来,这种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二是比喻,写景——写马群时候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奔流似的,有什么表达效果呢?没错!写出了马的多,奔腾之状,如此多的马一起奔跑,气势十分强盛,同时,也可以看出这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写人——比喻成红玉和黑玉,一方面写出了颜色的纯、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颜色的亮,虽然只有两句,但一个朴实又有着精气神的东北人形象已经跃然脑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社会风气也必然是朴实有活力的。

②感官描写,作者写车铃的时候调动了听觉,用了“幽远”一词,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在写马车的奔跑轨迹时有视觉,用了“溜直的大道”,路是笔直的、道是宽阔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广袤辽阔的东北。还有嗅觉,“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这是多么细枝末节的记忆啊。这些感官的调动都说明家乡给作者印象的深刻,即使多年也难以忘怀。

③色彩丰富,“碧绿、红、金黄、黑色、赤色、斑斓”,这里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东北,如画一般,各种颜色交相映衬,多么美丽。

物产很多,但不显得笨拙,配合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精准的用词,为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景色,特色景物密集排列,叠印成画,形成强大的容量和冲击力。(屏幕展示)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这里回忆了很多我曾在故乡的生活,玩耍、劳作,但句中用了“埋葬”和“欢笑”这两个词, “欢笑”是记忆中在家乡幸福的笑容和快乐的生活, “九·一八”的到来, 这些就像死去的事物那样一去不复返了, 取而代之是悲愤和哀愁。

【分析】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连土地都有了香气,这里调动了作者的嗅觉,可想而知作者是多么欢喜啊。河水流淌,东北冬天的河流都是结冰的,天地呈现一片死寂,而春天一到,河水也解冻了;柳条窜出,这里作者用了比喻,像烟雨一般,有什么特点呢?多、密;不仅植物,动物和人也传达者着的喜讯,他们不见其行,但闻其声,作者调动了听觉,鸟儿的鸣叫、劳动的吆喝,这些都写出了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也代表了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到了秋天呢?粮食多到麻雀吃厌了,这里是一个侧面烘托。鼻子闻到的是强烈的稻禾香,淡淡的香味能用“强烈”来修饰,可想而知是十分多的;耳边听到的都是碾新谷的声音,这是一幅丰收图,说明这里的生活是富足的。

这两段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丰饶、神秘而富足的故乡!这样一个故乡怎么能不让端木蕻良自豪,曾经生活在这样的故乡怎么不感到幸福呢?

四、细读课文,深化情感

面对这样一方土地,作者怎会不眷恋呢?我们一起品一品这几句话。

1.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分析】“无时无刻”,这四个字饱含了多么急切又深切的情感啊!它从表面上看是故乡十分思念我,作为一个是流亡关东内的东北人,面对回不去的故乡,面对给我带来美好的故乡,我怎么能不思念呢?但他不说自己思念,而是从对面说故乡思念我,就像李白的那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样,其实都是在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

2.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分析】同样是从故乡的角度,抒发着自己的眷恋。故乡呼唤我的声音虽低沉,但越来越急切、越来越明显,我们在读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调深沉,语速应该慢慢加快一些。

3.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分析】这里用了一个词“缠绕”,故乡的呼唤无处不在啊——异地异乡、睡梦之中,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是如影随形、魂牵梦萦,故乡的呼唤“缠绕”着我,而我的思念也“缠绕”着故乡。而我“应该回去了”。这里的情感就比之前的“不得不”要更坚定一些。

4.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她。

【分析】相较于之前的“被动”“不确定”,在无数次的呼唤中,在彼此纠缠不清中,我渐渐确定了我的心意,一个“必须”一个“从来没有”,是我最坚定的情感、最直白的眷恋。

从以上三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的表达是点点积累、层层递进的,到最后喷薄而出,便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再看。

5.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分析】这句话中作者用了“族系”这个词语。我们看到课下注释,族系的意思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在这里,故乡不仅是一个地方,我们之间更有了如血缘关系一般的亲情,无论走到哪里,这种联系是不可能割舍的,这种眷恋是不可能磨灭的。我们在读的时候“族系”“不能离开”是要重读的,而且语气要坚定。

这些话没有景物的衬托。没有手法的加持,就是这么直白的表白,读起来也是这么打动人心。作者的家乡令他如此难忘,不能割舍。

6.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作者把关东原野拟人化,以“她”相称,后来却又用“你”,这是为什么?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 是因为起初感情比较平稳, 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 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 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 对土地以“你”相称, 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 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这个时候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顶峰,他长久的压抑在这一刻释放,我们的语气也应该最强烈,情感最充分,两个“必须”是一定要重读的,语调应该逐渐高昂。

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在一次次的回忆和告白中达到顶峰,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一想到故乡心中的热情就四处“泛滥”,我们再来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是如何抒情的?(屏幕展示)

以特色的景物饱含挚情,

以倾诉式的语言传达激情,

以铺陈、排比、呼告等手法强化深情。

五、再读誓言, 深化主旨

曾经的美好只能是“想起”,昔日的欢乐早已“埋葬”在田垄,这么美好的土地,他为什么回不去呢?(屏幕展示)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126万平方公里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时隔十年,面对这厚重的土地,作者内心是悲痛的,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发出了强有力的呐喊,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面对土地、面对故乡壮怀激越的誓言!让我们用激昂的语调齐读誓言!(屏幕展示)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多么壮烈、多么视死如归啊。在这则誓言里,作者表达了哪些决心呢?

①“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一个“到底”,两个“必须”,这是我不畏艰难、战斗到底的决心!

②“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从“要回到”到“一定会回去”情感递进,这是我回到故乡的决心。

③“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必须看见”“坟前”这是我为故土可以不惜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的决心。

六、拓展课文,延伸情感

“九一八”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远不止东北三省,我们一起来看这个短视频(22秒左右),14年、3500多万、380万、大半个、930余座、600多万、4200多万、3350多万、5.4亿、5.86亿吨、1亿立方米、至少10万、20多万,一个血淋淋的数字都在告诉着我们那段历史究竟有多残忍。老师很喜欢视频的最后几句话:因为曾用生命捍卫,才懂和平可贵,这和平来之不易。

端木蕻良坚守了誓言!抗战中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坚守了誓言!将殖民者赶出中国,让中国独立民主,让中国人昂首挺胸!而这个誓言不应该只停留在当时,更应该延伸到当下,希望屏幕前的每一个你都能接过“誓言”的火炬,将它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作业:

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她承载过你的酸甜苦辣,在那里你有着怎样的故事?现在想起又有怎样的情感?拿起笔,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抒情方式,来对那里表白吧。

学生习作展示:

每每想起,还是非常想见家乡的“青石巷”——一条很老的巷子,陈旧的房屋紧挨在一块。虽陈旧却一直保留至今。里面有两口大大的天井,现已枯干,但是天井上面铺着明亮亮的透明瓦。每当下雨巷子里的视线不是太好,我就喜欢到那两口天井旁,一边听着大人聊着天,一边听着雨落在透明瓦上传来滴答滴答的声音,宛如在弹奏一曲情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