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教学论文|并不遥远的《诗经》,并不高冷的“点题”

2024-04-13 17:29:19 金路 字数: 点击:

摘要:学《诗经》,不仅要重“文学”,还要重“语言”、重“文章”,从经典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表达美的真心。《诗经》大量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写作,以深化意境、强化情感、突出主题。本文试着探秘《蒹葭》一文中重章叠唱里的变与不变,以求找到契合初中生作文点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蒹葭 重章叠唱 变与不变 点题

不同的语言形式会形成不同的音乐节奏,不同的音乐节奏又会对应不同的情感形式。情感的领悟固然是诗歌学习的一个方向,但承载情感、并将情感外化的语言形式亦是学习诗歌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之核心。《诗经》三百篇,其中有192篇就使用到了重章叠唱,数目之惊人,使用率之频繁,不禁诱人窥探其妙处,不禁诱人探寻重章叠唱在中学生写作中的“用武之处”。

“变”但又“不变”

所谓重章叠唱,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寻找每章不变的部分和每章变化的部分,并探寻“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以求重章叠唱之妙处呢?

以《蒹葭》为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一章就已将抒情主人公寻觅“伊人”而不得之情抒发的缠绵悱恻。第二章与第三章不过是对第一章的“重复”,但为何又不让人心生厌倦?

不难发现,蒹葭苍苍发生了两次变化,变为萋萋和采采,即蒹葭给人的感触由苍茫到茂盛再到鲜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展现的是时间的变化,由天黑到天蒙蒙亮再到天亮。在水一方变为在水之湄和在水之涘,这是是伊人所在位置的变化,尽显伊人的缥缈。道阻且长变为道阻且跻和道阻且右,由道路的险阻之长,到道路险阻之高,再到道路险阻之曲折,这是在追寻伊人时遇到险阻的程度变化。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既有伊人位置的变化,同时其中也暗含抒情主人公着追逐不到后情绪的细微变化。但无论时间如何流转,空间如何转移,遇到的险阻程度有多深,情绪经历过怎样的起伏,诗中有十二个字是从未变过的——“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不变的不就是抒情主人公心中的伊人,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炽热而执着的追求,以及他如蒹葭般耐挫的韧性吗?在重章叠唱中这份缠绵悱恻之情便更加淋漓尽致了。

经典悠远但又“不遥远”

我们不妨再看诗经中的另一篇《子衿》(部编本教材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在这里,变化的是心上人对待“我”的态度,不变的是“我”对心上人悠悠的思念。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我”的情思呼之欲出。在《诗经》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仅如此,现代散文中也多采用此种手法进行点题。比如部编本教材中郑振铎的《猫》一文。(有删改)

第一只猫,花白的猫,白雪球似的,很是活泼,我很喜欢,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和快乐。但没过多久它就病死了。后来舅舅送的第二只小猫,浑身黄色,比第一只猫更活泼,我被它吸引,为它提心吊胆,后来它被人捉走了,我的心无限怅然。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后来,家里张婶拾来一只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总是忧郁、懒散的。我不喜欢它。它总是凝视着妻买来的芙蓉鸟,后来鸟死了,我们误会是被猫所害后来发现,芙蓉鸟是被一只黑猫所害。我的良心受了伤。两个月后,我们发现,我们的猫死了,我永远没有机会改正我的过失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不变的是我不养猫这件事,变化的是我对这件事的态度,“好久不”一词变为“永不”,程度加深了。不养猫这件事背后是我渐深的愧疚之情。

再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文中反复出现但又有细微变化的那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再如孩子们喜欢的流行音乐《演员》(薛之谦)中,第一章是“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在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收起了底线”,第二章变为了“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别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没有了底线”。“收起底线”变为“没有底线”,加大了爱的深度与广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重章叠唱之妙便在于:在变化的时间、空间、程度(情感、情绪,方式……)、细节中升华不变的主题。

绝不高冷的点题法

那么如何点题呢?

从形式上来说,点题两句到三句以上,或长句或短句,或反问或陈述,句与句之间都应句式句法相同并且单独成段,以成全文章的建筑美。

从内容上来说。首先,点题句之间或有体现变化的时间、或有变化的空间、或有变化的细节、或有变化的程度等。其次,既是变化,则要体现渐变,句与句之间,或是转折,或是递进,不可乱了层次与逻辑。以成全文章的层次美。

以笔者的一篇学生作品为例,题为《味道》,主题为赞颂母爱。文章中记叙了三件事。其一:原本以为妈查看我的校服是为了调查我,后来发现她是为我缝补那件破败不堪的校服,心生暖意。其二:原本以为有了二宝的妈不再关心我,听到她对深夜而归的我连珠炮式的责骂时心中暖意洋洋。其三:原本以为家长会结束后会迎来一顿臭骂,结果意外收获妈妈好一阵温暖的开导。

如何为这样一篇文章点题呢?

1.在三件事后分别写一段点题段。(变化的时间,变化的体悟,不变的母爱之味道。)

那年冬季,这个味道,我有点欢喜。

那年春夜,这个味道,我开始迷恋。

那年夏天,这个味道,我无比眷恋。

2.在三件事后分别写一段点题段。(变化的细节,变化的体悟,不变的母爱之味道。)

那年,母爱的味道,藏在绵绵的针线里,我心甜涩。

那年,母爱的味道,藏在连珠炮的责骂里,我心温暖。

那年,母爱的味道,藏在温声细语的安慰里,我心酥软。

……

类似的点题句还可以写出很多。

阅读经典,学会从经典中寻找表达美的方法,在细致的语言探秘中,获得发现美与表达美的能力。我想这才算是真正的走进了经典,因为它让遥远不再遥远,让高冷不再高冷。

参考文献:

[1] 曾祥芩. 论“一语双文”的语文内容结构观[J ].课程·教材·教法,2015(4)

[2] 魏庆之. 诗人玉屑[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 叶嘉莹. 古诗词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

[4] 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