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蓝天似洗如拭,干干净净的散发着淡淡桂花香,让人想要躺上去美美地睡一觉;十月的白云衣袂飘飘,袅袅娜娜顾盼生姿妩媚多情,给人无限遐想与神往;十月的微风温柔如抚,吹到人的脸上,令人恍惚以为亲吻到了婴孩初生的水润嫩滑的肌肤。
10月,最是一年“秋”好处!
更何况10月的第一天,是祖国母亲的生日,是举国欢腾的日子。
为了举国欢腾,举国“放假”了。
俩儿子都休假在家,可是我为了孜孜以求的梦想必须坚持学习,一天也不能懈怠。
在这节日里,我的内心有一点点委屈的滋味。
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正在地里忙;给最好的朋友发微信,朋友说在整理资料。
我的委屈一下子烟散了,那是有人陪着奋斗的温暖。
所谓“举国放假”,“举国”了吗?所谓“举国欢腾”都在“欢腾”吗?并没有啊!且莫说非上班族从来没有放假不放假一说,看大街上,商店、饭店、酒店,更加忙活;看马路上,清洁工依旧晨曦未亮便在打扫;看医院,看警察,看……哪个岗位因为放假就没有了值班的人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啊!
永远不可能有所有人都休息的日子,就像天体的运转,就像心脏的跳动,就像血液的循环,就像树木的生长,就像生命的呼吸……一个人休息了,十个人休息了,百个、千个、万万个人休息了,它们依然坚守岗位与职责。而这正是,也正铸就了他们难能可贵的、人们仰之弥高的伟大品格。
10月,你好!
你以和乐的环境营造了自由的、民主的、宽容的氛围。我也向往撒个欢过把瘾,我也想不抛头露面,不用承受压力,不去尝试挑战,避免失败的痛苦和经验,我有时也希望有这样的安逸,但我知道,这是一条通向平庸的道路。有时候正是真正关心你的人的勉强和要求,正是你自己的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才推动我们战胜怯懦和惰性奋勇向前。
10月,你好!为久久为功再添点力气。
10月,一年“秋”正好时,我们该思考的不是奋斗不奋斗,不是做与不做,而是如何奋斗,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10月,国庆,相信,所有的负担都能成为礼物,所有的历练都能照亮你前行的路。
10月,秋收冬藏,如果你还没有收获,请不必着急!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力,也许正被习惯淹没,也许正被时间迷离,也许正被惰性消磨。好事多磨。你的礼物正被打磨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惊喜。
10月,蓝天、白云、和风,良辰美景莫辜负,正是奋斗好时候!
10月,你好!
2018.10.01
作∣者∣简∣介
秦春艳,女,汉族,1985年出生,文学学士,高中语文优秀教师、濮阳市“新概念快速作文”骨干教师培育团队核心骨干。热爱教育事业、坚守勤奋刻苦,常年笔耕不辍。曾担任信阳师范学院校刊《远方》编辑、校团委期刊《大别山青年》编委。先后发表的文章有《闹心独行妹》《女性的尴尬与无奈》《抓不住爱情的“那一棵开花的树”》《幸福快车》《草》《我们想起了忏悔……》《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训练——以逻辑呈现思路》《沈从文写作课教法之我见》《美丽家园欢迎你》《<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给我的全新启示》《契合文本体式,把握核心特质》《你不知道的拟题小故事》《课堂实录:议论文作文拟题训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秦小勤妄言演讲技巧》《强国须自强》《不乱于“网”不困于“络”》《初心不忘铸师魂》《至拙胜至巧——提高默写题得分小妙招》《细听一颗心》等各类文体。
毛剑同学:你好!自我们分别以后,好久没通过信了,不知你学习和生活现在可好?刘老师常提到你,我们也十分想念你。我现在迫不及待地要告诉你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今天我市许多学校的师生参加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上街宣传“捐资助学”。“捐资助学”是我市近来号召全体市民筹集教育资金,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而采取的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积极举措,为的是让更多的像我们这样的同龄人进人美丽的校园学习。
下午,我们穿着整洁的校服,佩戴着红领巾,举着一面面自制的小红旗,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人民教育赶引少,力好教育为产灯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到街上去宣传。一路上,高亢的鼓声、嗦亮的号声震天动地,一出校门便吸引住了来往的行人,他们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我们。到了东干道与北干道交叉口,我校与十七中、建设路小学师生汇合在一起,顿时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宣传大军,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这下吸引了更多的人们,我们的口号声、鼓号声更响了,此起彼伏。这时可忙坏了那些散发传单的同学,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喜笑颜开,不停地向群众发传单。“给我一份”、“这里要一份”,热心的人们一个个捧着传单,认真地看着,这动人的场面久久难以平定下来。突然,我听到一个幼童的声音:“妈妈,这些大哥哥、大姐是在干什么呀?”接着传来阿姨的声音:“他们是在为你们这代的小孩以后上学能进人环境优美的学校而举行宣传活动呢!让人们捐资办学校。”
“哥哥、姐姐真棒!我也把储蓄罐里的钱捐出来好吗?”一阵欢闹声淹没了母亲的回答。这时,一辆车缓缓靠向我们,啊!是摄影车,车上的叔叔把镜头对准了兴高采烈的同学们和路上看传单的行人。噢,电台的叔叔们要通过电波让更多的人加人这一利国、利民、利己的活动。太阳的余晖笼罩着新乡市,当我们拖着疲倦的身体回来的时候,欢乐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下来。毛剑,你看了我上面写的,是否觉得我们这次活动不仅有意义,而且愉快呢?你那里是不是也举行了这样的“捐资助学”的宣传活动?我期待着你的好消息。祝你学习进步!你的好朋友
《解放军文艺》10月号发表了李延国的反映引滦人津工程的中篇报告文学《在这片 国土上》。因为编辑工作的需要,我有幸在刊物出版前,先读到了这篇作品的校样,它 的充满激情的笔触深深吸引了我。作者笔下展现的这片“国土”,并没有五光十色的事 物,但它却显示着一种时代的精神闪光,给人以巨大的感情冲击。
近年来,我国的报告文学,与短中篇小说一起,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不少脍 炙人口的作品,如刘宾雁的《人妖之间》、柯岩的《船长》、黄宗英的《大雁情》,以 至鲁光的《中国姑娘》,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从各种角度,用各种题材,反映了我们 时代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人物,而且各具特色。不过,除《中国姑娘》外,很 多作品还是写个人事迹者居多。即使《中国姑娘》,它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女排的崇高理 想和拚搏精神,写出了从体坛上显示出来的振兴中华的希望之火,但在社会生活的反映 上,却由于题材的容量,还不能说是很广阔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又是如 此的宏伟壮丽:一项工程的社会联系,往往牵连着千百万人的国计民生,规模之大,历史 罕见。因而,一人一事的特写,往住难以满足人们对“全景”艺术的m望。就借如引滦人 津工程,当我们初次看到有关它的简短感人的报道时,就热切希望而又不大敢设想,谁 能很快地驾驭这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站在历史高度上,忠实地再现它的丰功伟绩。
我首先读到了曾凡华的《引滦壮歌》(《时代的报告》1983年第9期),接着又看到了 朱振声的《河水东流)}(《昆仑》1983年第5期),这两部作品迅速地向读者报道了引滦工 地上感人肺腑的事迹,为我们塑造了铁道兵部队里一批英雄的群像,女作家张洁的《沉 思的山峦》(《新观察》1983年第18期),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位部队知识分子、副团长周 启明的形象勾画出来,李延国的《在这片国土上》则继而以“全景描写的气魄出现在我 们面前。《在这片国土上》启示着我们,报告文学的作者,只要勇于投身生活的激流, 放眼整个时代,就能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搏,并捕捉住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及时地反映 这新旧交替中的伟大现实。我想,《在这片国土上》的真切而强烈的感人力量,也正在 这里。
亲爱的新阳宝贝:
你好!这是你出生以来,爸爸妈妈给你写的第一封信,在上幼儿园之前,一直在爸爸妈妈身边,从5岁开始进入东华幼儿园中班就住校.那时的你,每个周五回家,就是我们一家最开心的时刻。每到周日返校时,就是爸爸妈妈最舍不得你时候。两年幼儿园住校生活让你慢慢学会了独立。自从你进入小学以后,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你都是个优秀的孩子,你有了自已的主见,自已的思维,生活上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在家自已的衣服和睡觉的被子都会折好,爸爸妈妈感到欣慰。
你的学习,经常让爸爸妈妈悲喜交加。我特别喜欢你拿着满分的试卷向我们微笑的样子,感觉整个人都特别自信和开心。但有时你拿回来的试卷让爸爸担心,因心你的粗心和在做题时审题不细心而失分,特别是数学题。在学习中,爸爸妈妈给你提几点小建议:首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计划,自已一定要规划好自已的学习时间,做事不能拖拉,好的学习方法,能让自已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在学校,有学习上的不明白的要多请教老师,平时多和同学一起交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分亨,团队精神很重要。对帮助过你的人,要学会感谢.碰到棘手问题,不要心急,要学会三思而后行。
时间过得真快,今年下半年你就进入小学三年级了。在今后,爸爸还会教你怎么去理财,让你懂得生活中如何计划开销。最后,爸爸妈妈希望你快快乐乐地学习,健健康康成长。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爱你的爸爸妈妈
5月21号
2000年10月,对所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来说,是一段难忘的日子。50年前的10月19日,他们辞别亲人,远赴朝鲜,在那儿抛头颅洒热血,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写就了青春悲壮的一页。史家恩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10月2日晚,我们走访了73岁的史家恩老人。一听来意,他就笑开了,那爽朗的笑声一下子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时空隧道——
1948年1月他参加革命。1949年3月,22岁的他入了党。作为四野45军135师404团4连的战士,史家恩曾先后参加过辽沈、平津、渡江三大战役。1953年1月,正在广州驻守祖国南疆的史家恩所在部队接到上级赴朝作战的命令。同年5月,史家恩随部队人朝。在那里,他看到的是遍地弹坑,听到的是不绝于耳的哀号声。面对惨状,战士们愤怒了,他们把满腔的怒火化作了战斗的力量。
1953年7月13日,金城川战役全面打响。史家恩所在的135师高炮营高炮连参加了此次战斗。当时朝鲜正值雨季。白天,作为战地指导员的史家恩和战士们一起在雨中,在那崎岖、泥泞的山道上,拉着上吨重的“三七高炮”艰难地前行,遇到羊肠小道,他们还不得不把高炮上的零部件拆下来,艰难地扛着前进;夜晚,100余位战士穿着被雨水和汗水浸透、沾满泥浆的军衣,忍着饥饿和蚊虫叮咬席地而睡……在一次转移途中,他们遭到了敌机的偷袭,有两名战士不幸腿部中弹,血染阵地。战友的鲜血更激起大伙的仇恨之心。他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心里只有一个愿望:打败敌人。在那一个星期的激烈战斗中,史家恩和战友们共歼灭敌人5万多,击落敌机17架,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本人也因此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
战争结束后,史家恩所在的部队继续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于是史家恩参加了中朝青年友谊水库建设,并因此被授予“朝中友谊纪念章”。
相见时难别亦难。史家恩老人还清晰地记得,1958年当志愿军战士要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景。虽然从部队驻地到火车站仅3里路,但战士们和朝鲜老乡却走了3个多小时。一次次松开的双臂又一次次相拥,一回回擦干的热泪又一次次滚落下来...一位不知名的阿妈妮将自己珍藏了40年的结婚嫁妆——一套铜碗筷亲手敬赠给史家恩。这套铜碗筷和那些军功章如今一直伴随在老人左右。
老人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再到朝鲜,故地重游,拜祭一下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昔日战友,看望一下当年同甘共苦的朝鲜老乡。
68年前的10月19号,一群青春激扬,热血沸腾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肩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雄纠纠、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
“自从有了铁路,战争便和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身着一身褪色黄军装的老火车司机杨喜春(已故,享年88岁)老人深情地对我说。
杨老手捋银须慢慢地回忆起当年自己火车开过鸭绿江,为志愿军运弹药、拉伤员的激情往事。上世纪中叶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不使战火漫延烧到我国,党中央毛主席果断地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出兵朝鲜的英明决策。现代战争主要是打后勤,拼钢铁!几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雄纠纷、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后,战争物资的运输保障就落在了铁路部门的肩上。当时东北各铁路局首当其冲,纷纷组建铁路抗美援朝大队。抗美援朝大队由机务、电务、工务、车务、车辆等部门构成,选派政治出身好,年轻身体健康,有丰富行车组织经验的同志参加。“我那时二十多岁,在安东机务段当司炉跑车,当听到组建抗美援朝大队时,便积极报名,有幸被党组织选中,参加了吉林铁路局通化抗美援朝大队,大队长由吴柏厚担任(1954年9月支援西北铁路建设,一同来天水铁路分局)。”杨老操着东北口音说。
战争是极其残酷的,那时朝鲜铁路经过美国飞机反复轰炸破坏后,已面目全非。常常是美b29飞机前面炸,中朝军民后面修;修了炸,炸了修;白天炸,晚上修,线路质量可想而知,那是相当相当的糟糕。特别是铁路桥梁,这时多没有桥墩,由枕木垛代替,火车缓缓的行走在上面就 “咯咯吱吱嘎嘎……”乱响,那声音听到真是害怕,胆战心惊。大量的军用物资堆积在边境线上,但此时朝鲜残存的铁路(牵引)运力已无法承担,必须由我们的火车将战争物资从丹东或经图门江运抵前线。由于两国语言不通,铁路信号不统一,因而各火车站均配置中朝两套行车人员,故成立前运师,将各铁路局抗美援朝大队编入该师,番号八九七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序列。虽然是半军半民,但他是志愿军的一个兵种,1951年6月正式换装。我们那时都是热血青年,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怀抱壮志,忠诚报国,血撒疆场不言悔的崇高理想,决不允许侵略者的战火烧到我们可爱的家园。我们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志愿军打到那里,火车就开到哪里!用我们的血肉之躯,组成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我们开着火车1950年10月28日过江,那台机车是莫科1型2467号,后来胜利回国时,这台火车头则留在了朝鲜。”杨老说,这时志愿军没有空军,连防空高射炮部队都很少,美国侵略者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也就是说他们掌握着“制空权”,所以他们的飞机很猖獗,可说是肆无忌惮,对中朝铁道运输线展开反复的残酷的“绞杀战”,见到冒烟的火车便像粘皮糖一样贴近,低空飞行追着打,撵着炸,连投弹带扫射,火车锅炉、汽缸、水柜被打漏那是常事。即便在夜里,敌人也有夜航飞机巡视,因此从国内出发的军列常被敌机发现,十有七八途中被炸毁,侥幸能运上去两三列就是好的。我所知道的梅河口机务段一个机车组,过江后遭遇敌机轰炸,死了两人,剩下7人,但还是把弹药送到了前线。后来大家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总结经验,找经验教训,逐渐适应险恶的战争环境。北朝鲜山多,洞多,坡道大,铁路穿行其间,便于隐蔽躲藏,我们就“昼伏夜出”,天亮前将开过江的军列分解,分别隐藏进山洞隧道里,为了防止敌机俯冲投弹炸山洞,铁道工程兵把钢轨高高地竖起来,挡在洞口,再用树枝隐蔽伪装,等到后半夜警报解除再连结好送往前线。夜里连挂车辆没有调车组,都由我们伙计自己领车摸黑连结,不慎挤死副司机的不幸惨烈事件也发生了许多起。那时九个伙计包一台车,机车后边挂一节宿营车,出国后吃住都在车上。开车时一班值乘,一班防空,一班休息,途中随时准备换班。火车夜里行驶不敢开灯,不敢鸣笛,蒸汽机车烧火投煤不能露出火光。鸣笛闹出动静和投煤烧火火光闪烁容易暴露。怎么办?大家一起开“诸葛亮会”想办法,司机室就用几层防空黑布套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开火车的司机把脑袋从一个大黑布袖筒里钻出来了望信号,察看前方线路。这司机室防空隐蔽布套太严实,这熊玩艺冬天行车还凑合,夏天军列行驶在布满弹坑的铁道线上,起车时就得“抢坡”,司炉、副司机两人换着不停地投煤烧汽,为“抢(爬)坡”提供充足的汽水。火大烟就多,人在司机室里挥汗作业,就像钻进了一个大烟囱,烟薰火烤,焖得哥仨热汗直流,像是在蒸桑那浴,连嘴里的口水都是黑的。就这伙计们谁也不叫苦喊累,大家一个信念,为了祖国,为了打败美国侵略者,可说是把脑袋掖到腰带上开车,只要线路允许跑,就一直向前开,不顾一切往前跑!跑!!跑!!!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机车组拉着军列跑过朝鲜的东海岸铁道线,到过淅川中部线,先后多次跨过鸭绿江,清川江,大同江;到过平壤,新义州,小站汤山等地方。机车组在朝鲜运行了整三个年头,其间虽然苦险,但苦中有乐,险中有趣,朝鲜军民还经常在跑车的间隙慰问我们,与八九七部队铁路职工载歌载舞联欢。机车组多次立功受奖,我个人也多次立功,还被提升为操纵副司机,1953年10月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时,我们机车拉着第一列物资送到板门店,年底机车组人员安全胜利回国。时隔一年后,我们又响应祖国召唤,踊跃报名,支援西北铁路交通开发建设,把投身西北开发建设比做是第二次抗美援朝,于1954年9月携家眷来到天水,1955年底在天水铁路局天水机务段提升为火车司机,担任蒸汽莫科6型3385号司机长,后任指导司机,跑宝(鸡)天(水)兰(州)段。
宝(鸡) 、天(水)线是国民党旧政权留下的一段铁路,和北朝鲜的铁路相似,虽然说头顶上没有美国飞机扫射轰炸,但线路状况比那还险恶,坡大、洞多、曲线半径小,山体活动塌方滑坡处所多,就连前苏联铁路专家视察线路后,都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是“胆大的火车司机,不要命的旅客!”1956年铁道部在陇海路西段开展“抢运”运动,我们机车组发扬志愿军八九七部队不怕疲劳,连续作战,顾全大局的抗美援朝精神和作风,在宝天瓶颈区段用莫科6型小马力机车,钻研苦练提高机车操纵技术,千方百计多拉快跑,经常超吨牵引,最多时单机过千吨(定吨八百)。因此我们机班受到前来天水检查“抢运”工作的第二任铁道部总工会主席、第一任“毛泽东号”司机长(老)李勇,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甘肃省副省长王孝慈,前苏联铁路专家及铁道部机务局领导的接见,并在机车旁合影留念。杨老翻着老照片说到激动时,那是神色飞扬,眸子里透出了极其自豪的目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汽笛高扬,红红火火的岁月;听到看到了机务段为迎接他们超吨安全归来,职工秧歌队披红挂绿扭动的舞步、敲起的激昂奋进的鼓锣声……
(2007年春采访,杨喜春口述,张福平撰写整理)
作者简介
张福平,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人,文学爱好者。
标签:蓝天你好散发10月似洗如拭干干净净淡淡毛剑同学:你好! 自我 们分别以后,好久没通过 信 了,不知你学习和生活现在可好?刘老师常提到你,我们也十分想念你。我现在迫不及待地要告诉你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今天我市许多 学校 的师生参加了一次非常......
68年前的10月19号,一群青春激扬,热血沸腾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肩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雄纠纠、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 自从有了铁路,战争便和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身着一身褪色黄军装的老火车司机杨喜春(已故,享......
一年来,你一直是我最要好的朋友,谢谢你啦。露西留下这句话,像风一样飘到尼泊尔去了。我顿时觉得自己身上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一样。这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露西。 上英国当地 学校 的第一天,我和露西就成为好朋友。......
2000年10月,对所有参加过抗美援朝 战争 的志愿军老战士来说,是一段难忘的日子。50年前的10月19日,他们辞别亲人,远赴朝鲜,在那儿抛头颅洒热血,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写就了 青春 悲壮......
亲爱的杨静宇: 你好!今天妈妈用书信的方式和你交流,从你升入小学的那天起,妈妈就有好多的心里活想对说,但又不知着从何说起。 记得记得你刚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由于你性格内向,妈妈就、担心你,不愿和老师、同学交......
我1930年10月到附中实验室工作,与刘惟一先生共事,有五六年之久。当时我只有15岁,在刘惟一先生的带领下,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工作本领。 当时附中的实验室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部分,统管着大批仪器,为三......
2007年10月4日,我与爱人、女儿去许昌游玩,在无意有意中,回到了我的母校许昌师范(现为许昌经济技术学校),回到了阔别十八年的母校。 十八年前的一别,我竟然未来过许昌。如今,许昌变化太大了。在半街河车站坐上......
《解放军文艺》10月号发表了李延国的反映引滦人津工程的中篇报告文学《在这片 国土上》。因为编辑工作的需要,我有幸在刊物出版前,先读到了这篇作品的校样,它 的充满激情的笔触深深吸引了我。作者笔下展现的这......
父母的过世 1984年10月24 日,我父亲去世了。回忆起来,父亲一生尝尽了人世间的酸辣苦咸。他三岁就死了母亲,他跟爷爷相依为命,过着乞讨,帮工的生活,二十多岁才到国民政府县长、游击司令严正国部下当兵,后来当上......
亲爱的新阳宝贝: 你好!这是你出生以来,爸爸妈妈给你写的第一封信,在上幼儿园之前,一直在爸爸妈妈身边,从5岁开始进入东华幼儿园中班就住校.那时的你,每个周五回家,就是我们一家最开心的时刻。每到周日返校时,就是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