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YAQING:作文是在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选择还是兼而有之?
A1:当然是兼而有之最好了,一篇文章既有意思又有意义,那几乎一定是佳作。但是,对于小孩子而言,要想做到有意义可能更难。因为,价值啊、意义啊、思想啊,这些都是相对理性、深奥的东西,不是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掌握的。
相反,如果过度偏激地去追求所谓的“有意义”,有可能适得其反。坏处之一,是败坏了孩子们写作文的胃口,觉得写作文是一件无趣无聊的事情。结果,“有意义”的作文没学会写,却导致了讨厌写作文。坏处之二,是有可能教唆孩子们去自我拔高,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非搞出一个假大空的“意义”来。结果,“有意义”的作文没学会写,却学会了说假话。
“有意思”这个要求,想做到也是很难的。不过,好歹比“有意义”的难度要低一点。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对什么事情都觉得新奇。不像我们大人,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所以呀,要我来选择作文入门,我宁愿孩子先学会“有意思”,再去追求“有意义”。因为,“有意思”离他们更近一些,不像“有意义”那么虚无缥缈。你问孩子,今天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儿啊,他估计会嘚啵嘚啵说上一大堆。换个“有意义”试试看,估计会给你一个白眼。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先学会“有意思”。到了中学阶段,恐怕就不得不“有意义”了。因为中学生这个年龄段,思维也不能老停留在表面化的地步。如果连记叙文的“意义”都苦恼,那还如何去写议论文呢?我们也不必替孩子们过分担心,随着他们阅读的深入、写作的深入,他们自然能够在“有意思”之上慢慢掌握如何去“有意义”。
另外,“有意义”也是相对的。小学生能够从一件事情里面说点小道理,这就算是“有意义”了。而中学生不仅要说道理,而且要说得有深度,这样才算“有意义”。“有意义”本身不是一个负面词汇,只是在它被异化的时候才可笑。“有意思”不代表低档次,相反真正有意思的文字,那是非常高级的。
Q2.@Lida:写作技巧讲座:第一条,字迹工整,不涂不抹。开头。。。中间。。。结尾。。。满满高分技巧,可听着无数次腹诽。唉,顺之?
A2:这个蛮像一种考试技巧,其实,我觉得考试技巧也可以接受,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比方说,字迹工整,不涂不抹,说得很对呀。但是,提高写作能力,光靠这种考试技巧是不行的。
我一向觉得,我们的作文目标是要超越考试的。也就是说,写作文写好了,考试不在话下。但是,不能读了十年书,却只会写考试作文。考试作文的要求,其实一直在改变着,就是所谓的套路嘛。一个套路马上就过时了,学到了这些考试套路,基本上没有用,因为你马上又要去追下一个套路了。否则,考试也很难得到高分。以没有套路来应对套路,这才是最高级的。
(家长:我觉得写作的原因其实就像韩寒那杂志的一个标题:我想和这世界好好谈谈。)嗯,确实是的,要把写作作为一种和世界交流的工具。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还愁什么高考作文啊。中小学的作文要求,要说简单也真的简单:就是观察生活,反映生活,以文字的方式。说完了,没有其他了。所以,抓住本质来写作文,既轻松又能考高分。哈哈,一点也没有忽悠。
(家长:说到技巧,已经流于下乘了。能够传情达意,就是好的。无论是直抒胸臆哭天喊地,还是曲折委婉背面傅粉,都行。)(家长:好像确实是孩子们干过的事情容易写一些,但是某些不熟悉的话题就编不下去。)技巧肯定是有的,但技巧是其次的。有了生活,孩子自然会去学习技巧。反过来说,只学会了技巧,也照样写不出作文。心里有,手里一定有。
Q3.@心若芷萱:五年级的孩子每次写作之前总喜欢先看些范文,套别人的思路走,于我而言总是持反对的态度,总认为有抄袭之嫌,可孩子却认为她只是借鉴了手法和思路,并非抄袭。周老师您怎么看呢?
A3: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范文是可以看的,而且要多看。但是,什么时候看范文,这个却是有讲究的。不能说,要写作文了,就翻出作文书来,找一个相近的范文,大致一套,就开始模仿着写了。这是偷懒了。这种利用范文的方式,应该反对。孩子当然要辩解了,但辩解也没用。
范文要什么时候看呢,要在平时看。平时看范文,仔细地看,认真地看,看得心有所得,这才是有用的。平时看范文,把范文中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丢开范文,自己来用自己的“内力”写作。而不是开头改改,结尾改改,中间套用一下例子,就完成一篇作文。
抄袭和借鉴,当然是有区别的。抄袭是最不动脑子的做法,最要不得。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模仿。借鉴和模仿,要注意时间的问题,就像我前面说的。临写作文的时候,拿范文来模仿,很容易形成依赖。到时候,没有了范文就不知道如何写作了。
这期间,我在忙于写作之际,认真学习了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王有声老先生、天津南开中学田家哗老师,以及我的小学、中学恩师赵淑凤女士和吴荣根先生的作文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得到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定远,中国写作学会青少年写作研究委员会理事长高原,《作文报》副主编张伯华,全国作文教学专家、原南京市教科所理论室劝主任杨清生老师和江苏省第三届特约督学范超老师等一批语文教学专家学者的鼓励和支持,并得到了诸多有识之士的厚爱,使其得以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透过这套教程,大家不难发现,我的作文教学也并不另类,相反,它却很传统。我从没有宣称过自己独创过什么教学法,我不过是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前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并将其融于“英美头脑风暴”和,“自由式写作”等现当代最新教育理念中。以及将写作学与青少年成功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有机结合了起来。目前,这套教学法已经形成系统,每个层次和学习阶段的学生都有了他们的专用教材和教学VCD,足以支持两年以上的教学和培训需要。
按照这套教程进行教学,我将15-20个月的教学时间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3-4个月。第一个阶段是初级班或普通班。在这个阶段中,避免讲授具体的写作技巧,以启发式的教育,着重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观察和体验的能力,让学生由怕写作文到爱写作文达到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厌写到爱写的目的。第二个阶段是提高班,在这个阶段。我们才解决如何将作文写好的问题,即布局谋篇、创新立意、遣词造句、细分段落、阅读分析,乃至语法、修辞、字词、标点等,多数选文为鲁迅先生《呐喊》中的文章。第三阶段为高级班,采川《朱自清散文集》中的第一集作范文。结合名篇赏析,让学生充分掌握写人、写景、状物等技巧,逐步形成自己的语文特色,即文风。第四和第五阶段为阅读班,着重于赏析名篇原文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每个阶段,均与“快乐阅读”教程配套进行,形成读写一线通的文教学模式。
在一年多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件事是必做的。一是所有学生必须做到每天坚持写一篇观察日记,或一周完成2-3篇独立完整的主题小作文。我则坚持每篇自己亲手修改,以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生活状况,目的在于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正如我自己的写作技能也同样是一天又一天持之以恒锻炼出来的,而我并不比别人有多聪明。二是课堂作文竞赛。每隔一堂课我们都用20-30分钟的时间开展一场气氛热烈、场面紧张的现场作文竞赛,同学们提起笔,就不得停笔一气呵成。谁停下笔,就被当场淘汰。在课上,我和同学们都必须做到要么出口成章,要么出手成篇。我的课均是让家长免费旁听的一开始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作文能力往往信心不足,但往往就是在第一堂课,仅仅用25分钟左右,他们的孩子就写出了600字左右的文章,其中不少习作儿乎不川怎么修改。打印出来,竞然是一篇优等文,令家长们不敢相信。说实在的,我并没有什么教授作文的秘方,学生们的作文是自己写好,自己读好的,而不是我教好的。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便是作文教学的真谛所在,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灵丹妙药。练作文练作文,练得不多怎么能写好作文?
快乐的课堂气氛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来的。只有精心设计的教案加上教师的激情演绎,才能将学生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情境。上一堂真正的好课不容易,我一生都在追求上一堂好课,现在仅仅达到初级阶段,那就是努力让孩子们的小眼睛亮起来,小嘴巴张开来,小手举起来,小脸红起来,小笔晃起来。
以范文教作文和抄、背、默、诵名篇的教学方法是众多语文教师常用的,而我的课却迟迟不讲这方面的事,家长和学生们往往急不可待。但我有自己的想法,就是在一开始,不能让学生太受范文和抄、背、默、诵名篇的影响。应学会自己观察、体验、写作,哪怕习作较为幼稚,语句不够通顺,词藻不够优美。只要他们一提笔就能写出来,观察细致入微。内容具体而丰富,就已经很成功了。直到最后,我才抖出自己的“宝贝”—一套创造性的记忆方法,让他们轻轻松松背名篇,而且这套二煮书”的方法,学生们一旦掌握,对学习英语、历史、地理、政治、语文乃至物理、化学等均有益处。
总而言之,如果说教作文像教家具制作,多数人是先让学生设计好家具,再制作成功。但孰不知,学生连最起码的木工活都不会,即使画好了图纸(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布局谋篇等),怎么可能做出,一件像样的家具呢?学生自然对做家具(写作文)有畏难情绪。久而久之,成为不治之症,于是乎,家长学生年年感叹:“作文难,作文难,写作文真难。”而我的方法则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时刻苦练“木工手艺”,让他们知道,会写作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这些人也不过是一个写作“匠”而已。是“匠”,当然应该具备锯、刨、劈、砍、凿等技艺,我们学写作文同样如此,首先应该喜欢写,不怕写,学会写,才能谈得上把文章写好。N苗助长或本末倒置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同时,我还认为,既然写作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那么就作文而教作文往往欲速则不达“功夫在课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普通班和提高班前期阶段,我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讲授《庄子》、《墨子》、《论语》和《唐宋诗词选》;在提高班、高级班和阅读班阶段则向他们传播鲁迅的《呐喊》、《朝花夕拾》及其他中外优秀散文家、诗人的文学名篇。同时,穿插讲解广泛的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等知识。对此,不少家长和学生或许一开始还有点儿疑虑,储老师讲得是否太深了,中小学生能否接受?但同学们上过课以后。才发现其实析学和古典文学及其他,“大语文”类的内容也未必那么深奥。相反,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同学们初步领略了我国古代道学和儒学两大哲学的精髓,学会了对唐宋诗词的赏析,像小树苗一样,汲取到文学的营养,受到历代圣贤们思想阳光雨露的滋润。
这样,既让孩子从“催熟式”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又对未来的任何有关作文的考试充满自信。我坚信,作文是一种水平,就像学英语一样,只要达到某种水平,对付任何考试一般都不会走样。所以我的学生不仅不怕写,也不怕考试。
但家长和学生往往焦急的是,在我任课的班上,每次公布的作文成绩普遍偏低,只有极个别的同学能得到“优”,得到,“良”已很荣幸了,得个“中上”也不容易,多数人只能得个,“中”或,“中下”。那是因为,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写作,但评讲起习作却毫不给情面,在新课标实施以前严格按照原中小学生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10条标准进行扣分。即达到“优等文”的标准如下:1,思想健康;2,中心明确;3,内容具体;4,条理清楚;5,详略得当;6,语句通顺;7,无错别字;8,标点符号使用正确;9,卷面整洁。再加上二切题”、二切意”这一条,就成了10条。因为所有考试如果遇到作文题,不是命题作文,就是命意作文,也就是,“请你必须照这个题目写”,“请你必须照这样的意思、范围写”,根本不切题、不切意的作文,写得再好,也得不到高分。
当然,在我的班上分数低的学生也未必是差生。孔令清同学当时在我们作文班上尚处于中等水平,分数多在二中”和“中上”,很少能得到一个“良”。但是她妈妈冯女士最近却欣喜地告诉我,在她自己学校的班上,她的作文成绩已从中游上升到前5名。其实,大家情况大致如此。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学校再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不是更好吗?
打破文体,不分年级是我组织作文教学的主要特色。这套教程是对前期出版的《从此不怕写作文》的补充和完善,许多具体教学的过程、经验难以用文字充分表达出来,因而本教案较为简要,仅作为抛砖引玉式的教学实录,供教师、家长和学生参考。这套教程对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尤为适用。可同时结合配套的训练教程和音像教材学习,效果将更好。
此外,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现场教学写人、写景的户外课和社会实践课也是我们快乐作文班的一大特色,在长期坚持着。
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接受了这套作文和阅读教学法。我感觉教师采用它们,无疑是对自己情感素养、思维素养、文化素养、语言素养、应变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挑战。我们无疑是共同走向了,“少教多学”的道路。二少教多学的华文教学策略”是2004年3月我在新加坡培训华文教师的主要课题,近两年又成了我给国内教师讲课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新加坡的,“少教多学”,还是我国的新课程标准,都离不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方针”,以及运用“百人百法”去加以实施。
在此,特别感谢江苏南京祝瑞松和沈旭东老师,泰州郭金国老师,江阴朱福美老师,东海王玮老师,北京商雪丽老师。山东姜丽华老师,湖北王旭老师,吉林王丽丽老师、孙函老师和梁春英老师,贵州陆光武老师,河北韩勇老师。河南杨克顺老师等全国各地上百位中小学教师长期坚持采用这套教学法开展实验性的教学活动,收获丰厚的教学成果,共同不断将这套教学法推向新的高度。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教一个人做事,他永远学不会。”说的是要促使他人自主学习,否则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好学生是可以,“带”出来的。
书中疏漏、偏颇之处,还望方家教之。
“你快过来,它在下面,拦住它!”“它过来了,快关门!”清晨,我正写着作业,家里突然传来巨大的响声,家里陷入了一片混乱。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那天早上我正在屋里写着作业,突然我听到家里的窗户“砰”的一声被什么东西推了一下。怎么回事?我向窗户一看,差点被惊呆了。居然有一只猫在撞我家窗户。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妈妈闻声过来一看,惊叫起来:“这猫怎么跑到我们家了,居然把我的窗户给撞了,快把它赶出去,气死我了。”说着妈妈拿起棍子就想打猫。那猫估计是受到了惊吓,立刻爬下窗户,跃上我的书桌。“我的作业!”我看见猫跃上我的作业本,生气了,便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捉猫大战。
只见那只猫从窗户上下来后,跃上了我的书桌,又在我的追打下,跑到了电视柜后面的缝隙里。妈妈见状一棍子下去,猫受到了惊吓又跑出电视柜往沙发奔去。“我刚刚大扫除,这可恶的猫,居然要弄我的沙发。”说着,妈妈又一棍子过去,这家伙被妈妈的棍子吓到后,不知是怎的又跳上了我的桌子,顺着我的桌子上的书架快速往上爬,钻到最上面书架的一个空位,悠闲地躺在里面向我们吐出舌头,像是看不起我们的样子。妈妈见了,气不打一处来,拿起棍子又一次想把猫打下来。不知是猫爬得太高,还是妈妈的身高不够,棍子够不到猫。正当妈妈无奈想去搬椅子时,我突然想起中午吃剩的鱼骨头,小心翼翼的拿过来给猫看,那猫见了“喵”的一声,立刻跳下了书架,来到了我身边,叮着鱼骨看。我见那猫上当了,领着它来到门口,把鱼骨扔出去。那猫还以为有鱼肉,跟着鱼刺一起跑了,我急忙关上门,松了一口气。
事后妈妈表扬我非常机智,善用计谋,我听了开心地笑了,这件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光使用蛮力,还要善用计策。
修改文:捉猫大战
广东省揭阳市实验中学七(3)班 :黄俊彤
“你快过来,它在下面,拦住他!”“它过来了,快关门!”一大清早,我们家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这还得从一声巨响说起。
那天早上我正在屋里里写着作业,突然听到窗户“砰”的一声被什么东西撞开了。怎么回事儿?我抬头一看,惊呆了,一只猫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我。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妈妈闻声过来一看,惊叫起来:“刚刚什么动静?呀!哪儿一只猫啊,快赶走!”说话间抄起一根棍子朝猫挥去。那猫受到了惊吓,纵身一跃,跳到了我的书桌上,一双黑瓜子正好踏到我的作业本上。“我的作业!”我生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捉猫大战正式上演!
在我和妈妈的追打下,那只猫“呲溜”一下蹿到了电视柜后面的缝隙里。妈妈一棍子下去,猫受到了惊吓,跳到了沙发上。“我刚刚打扫完,这只可恶的猫,居然弄脏我的沙发!”妈妈气不打一处来,又是一顿乱棍。那只猫灵巧地一躲,又跳上我的书桌,顺着书架快速往上爬,钻到了书架最上面的一个空位。占据有利位置后,那猫悠闲地蹲在里面向我们吐了吐舌头,好像在炫耀:“来呀来呀,够不到了吧!”妈妈见状,跳起来去打,可不知是猫爬得太高,还是妈妈太低,根本够不到它。妈妈气的来回乱转,正欲去搬椅子。我突然灵机一动,拽住了妈妈:“看我的!”
我匆匆跑到厨房,拿来昨天吃剩的鱼骨头,冲那只猫挥了挥,腥味吸引了猫的注意,只见那猫翕动了一下鼻子,两眼立刻放出光来,“喵”的一声,跳下书架,来到了我的身边,抬头盯着鱼骨,可怜巴巴地看着我,好像在哀求。我见猫上当了,领着它来到门口,把鱼骨远远地一抛。那猫还以为有鱼肉,跟着鱼刺一个箭步跑了出去。我急忙关上门,终于松了一口气。
妈妈冲我竖了大拇指,赞叹道:“看样子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光使用蛮力,还要善用计谋呀!”哈哈,机智如我,捉猫大战,大获全胜!
语文课,对于中学生来讲,是最好的学习写作的机会,因为除了小学的语文课中教生字、生词……等基础知识外,一到中学时代就大不一样了,在中学上语文课时所讲的一切知识都与作文有密切的关系。老师读课文也好,讲中心思想也好,叫同学们给课文分段落,讲文言修辞,讲汉语知识,讲古汉语知识等等,哪一样不与作文有紧密的联系呢?上语文课时一定要做到这样,即当老师或同学们读课文时,思想要集中,听是为了记住和理解,就连老师读课文时的语调都很重要,他对某句话,某一词加重了语调,为什么?这句话、这个词在课文什么地方出现的,它的含意是什么,记住后在自己写作文时。当有类似情节时你便能正确的选用语言和词句了。
为什么作文的知识大多数教师讲得不到位,就是因为语文课讲的都是作文的基础知识内容,而老师又没有从这个角度进行强调讲解。关于作文的知识要说老师没讲到位,还真的有些冤枉,可同学们没从这个角度去看待语文课,所以造成了一写作文就头脑发涨。
有的同学为了写好作文,买了不少有关作文的书籍,而这些书也只是把某些被认为是写得较好的作文原文搬了上来,即没有讲某人是如何的写、如何的作,有关如何能提高写作的知识方面只字不提,只好当范文来看了,既然如此,同学们为什么不去好好的读课文,分析课文呢?课文是什么?就是最好的范文,最佳的作文了。被选进教课书中,成为教材的文章也并不是因为是名家的力作,而是因为它的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都是很强的。同学们去想一下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只不过数学是先有理论(定理、定义、公理、公式、法则)而根据这些理论出现的例题。语文课中的课文正好是与数学相反,是先有课文,再按课文去分析和总结理论知识的。
在有的作文选中确实有很多佳作名篇。但他们都是学生的作品,并非说学生的作品就一定比名家、比课本上的差,而这些同学也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后才写出来的。这就是说课文仍旧是最好的范文,最佳的作文。同学们为什么不证实这个现实、不承认这个道理呢?我们这样讲是为了提醒同学们一点:为了写好作文首先要学好课文,再把作文选中的类似文章同课文作一下比较,看一看写作文的人是怎样在课文的指导下发挥的,他为什么这样写,理由是哪些,从中可以总结出很多的新知识内容来。
常规的教学模式就是这样,而有的老师也不负责,讲数学课时就讲理论、讲例题,之后就是留作业完事。讲语文的也只讲书本上所涉及到的知识,写作文时就出个作文题,致于书本上的知识与作文的关系并不讲,造成人为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
阅读提示
《变色龙》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戏剧家契诃夫的力作,小说简练朴素、深沉含蓄。
“变色龙”这个题目取得极妙,既形象、醒目,又含有深刻的讽刺意义。变色龙,中国俗称“四脚蛇”,它的皮肤颜色可以随四周物体颜色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护自己的生存。文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就具有这样的特性—善变。一方面他俨然是镇上威风凛凛的主宰者,是一条“龙”,事情刚开始时,他似乎是个拥有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去调查一下……打个报告上来……”那将军派头没的说了;另一方面当他知道狗的主人是将军或将军哥哥时,为了迎合权势人物,保护自己,他又成了一只活脱脱的趋炎附势的“小爬虫”。
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的线索是什么?他的善变,指什么变了?什么未变?
文中的线索是:奥楚蔑洛夫的变化(善变)。随着狗主人的变化,他对狗的主人、对狗的称呼和对赫留金的态度也随之改变。没有变的是他的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俄走狗嘴脸。
2。“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似的”“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这些话说明了什么?
反映了围观者的无聊、冷漠和麻木,揭露了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同时也反映出了奥楚蔑洛夫身上的奴性。
3。奥楚蔑洛夫的“新的军大衣”有何妙用?这属于什么描写?
“新的军大衣”的妙用:它是身份的象征,掩饰窘态的工具,也是耀武扬威的资本。这属于细节描写。
写作设计
阅读课文《变色龙),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续写500字以上的故事,题目自拟。
阅读课文《变色龙),学习课文的写法,以“善变”为线索,用幽默的语言,为当代社会中的“变色龙”塑像,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
课文记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一件“‘小猎狗咬人”的事件。在这件简单的案件中,他作出了六次判定,经过五次变化,直到第六次才最后“定案”。主人公如此多变的原因是“狗的主人”在变。从精彩的出尔反尔的对话中,课文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的沙俄走狗形象,富有讽刺的力量。
续写时首先要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写出新的结局。如以“警官见将军”为题,那么可以考虑:他是偶然遇见,还是登门拜访?见面后会怎样?是邀到了功请到了赏,还是碰了一鼻子的灰?课文用对话表现奥楚蔑洛夫的多变,“变”是线索,在续写中也可以继续以“变”为线索。课文中提到“新的军大衣”,提到“将军喜欢大猎狗,不喜欢小猎狗”,这也暗示将军与其哥哥的矛盾所在,续写中也可以含蓄地表明这一点。
总之,文章仍以奥楚蔑洛夫为主人公,语言仍要有讽刺的意味,对整个沙俄统治的黑暗仍要有所揭露。
仿写,可以分为内容仿写和形式仿写,简单仿写和复杂仿写,全篇仿写和局部仿写。课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很有特色,不妨进行全方位的仿写。要写好此文,既要精读课文,掌握要领,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深人细致的观察,选好当代的“变色龙”。可以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课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警官,可以选择一些有一定实权而贪赃枉法的人;奥楚蔑洛夫处理一件“狗咬人”的案子,仿写时可以选择他们处理一件交通事故或违章事件;奥楚蔑洛夫善于“多变”,出尔反尔,仿写时主人公也应多变,言不由衷。总之,要把主人公的那种馅媚、巴结上司的奴才性格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学生作文,绝少写景。究其原因,大约是不知从何写起,写什么景,为什么要写景。在我看来,主要还是胸中没有丘壑,手上没有方法。细读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细品其写景之法,大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你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个名词,感觉就是眼前景物的排列组合,通过想象你就能拼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人切身感受到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这里边便隐藏着写景的诀窍:即抓住关键词写景,或者说抓住关键景物写景。如果要生动一点,也可以说写景就是做拼图游戏。
“做拼图”首先要学会选景。诗人孟郊在《赠郑夫子鲂》中说:“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其中,“我裁”就是对景物进行精心裁剪,就是说,我们眼前所见的景物并不都要写入文中,而是要根据需要进行合理取舍。董解元《西厢记》有一曲《赏花时》:
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
两相比较,马致远的《秋思》舍去了“老大伯捕鱼虾”“茅舍映荻花”“蓠落”“浅沙”这些略带“亮色”与“活力”的景物,留下了“落日”“昏鸦”“西风”“小桥流水”“廋马”“天涯”,加入了“枯藤”“老树”“古道”。马致远选用的是那些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特点的物象,因为他要表现的是羁旅行人孤苦惆怅的情怀,他要突出与强化的是凄惨凉悲苦的情感。由此可见,写景犹如“拼图游戏”,眼前景物不过是写作的基础,那些对我们叙事抒情有价值的景物就写进来,那些对叙事抒情没有价值甚至会破坏情感抒发的景物就忽略掉,还有一些眼前没有,但对于叙事抒情有意义的景致还可以添加进来。景物取舍的原则就是要“一切为我所用”,正所谓“胸中有丘壑”,才能“下笔如有神”,会写景的人,就要有“万物听我调遣”的气度,眼前见到的景、心中想到的景、书上读到的景,只要合理有用,皆可为我所用。
“做拼图”还要学会用色。我们再来比较《赏花时》和《秋思》,同样是写树,前者是“平林”,后者是“老树”;同样是写鸦,前者是“晚鸦”,后者是“昏鸦”;同样是写风,前者是“风袖翩翩”后者是“西风”;同样写天涯,前者是“一经入天涯”,后者是“断肠人在天涯”。可以说,无论写哪个景物,《赏花时》色调偏暖,而《秋思》则着上了浓重的冷色调,各不相同的物象在这个色调中达到了和谐统一。古人写景非常讲究用色,诗人杜甫便是用色的高手,你看他的诗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漫江碧波荡漾,正好显露出白翎翻飞的水鸟,满山青翠欲滴,越发衬托出灿烂绮丽的红花,碧与白相映生辉,青与红互为竞丽。色彩鲜艳明丽,画面澄澈空灵。由此可见,要写好景,你得准备一个调色板,给每样景物都涂上合适的颜色。从杜甫的经验来看,用色最好有强烈的对比;从马致远的经验来看,着色最好有一个统一的色调。其实,色调就是感情基调,着什么色,是由抒什么情决定的,颜色的冷暖其实就是心情冷暖的外在体现。
所以,好的写景,往往能够做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标签:有意义还是写作文有意思3则Q1.@YA追求是要阅读提示 《变色龙》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戏剧家契诃夫的力作,小说简练朴素、深沉含蓄。 变色龙这个题目取得极妙,既形象、醒目,又含有深刻的讽刺意义。变色龙,中国俗称四脚蛇,它的皮肤颜色可以随四周物体颜......
本文以对话式开头,既新颖又制造了悬念,使读者想了解作者说不行的原因,即自私心理在作怪。接着,提出两个观点,即认为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有成功的经历;在办报之后,又提出了两个观点,即端正态度、明确目标及......
你快过来,它在下面,拦住它!它过来了,快关门!清晨,我正写着作业,家里突然传来巨大的响声,家里陷入了一片混乱。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那天早上我正在屋里写着作业,突然我听到家里的窗户砰的一声......
消息,又称新闻,它和通讯、评论一起占据着报纸的主要地位,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消息最明显的特征是新、真、简。所谓新,是指其内容必须是刚刚发生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且有较大影响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
这期间,我在忙于写作之际,认真学习了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王有声老先生、天津南开中学田家哗老师,以及我的小学、中学恩师赵淑凤女士和吴荣根先生的作文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
壹 1、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青春无语,却散发出活力。 2、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
对于一篇 作文 的评价高低,打分的多少,是要看几方面的因素的。如主题思想是否明确,写作格式是否正确,政治色彩、时代气息是否强烈,感染力的大小,哲理性的真伪、科学性的准确与否,文章的段落是否清晰,段落之......
阅读提示 杂感的主题一般比较严肃,但说理比较形象、风趣。本文所选的两篇杂感均是如此。 马南郁的《从三到万》讲的是学习要循序渐进,初学阶段尤其不能操之过急。作者不是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地论述,抽象地说教,而......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
在少年报社工作多年其中一大乐趣,便是能读到很多少年朋友的习作。有时。编辑大朋友们读到篇生动有趣、富有新惫的少年朋友的习作。会互相推荐、品味,喜形干色.接下来便是商量怎样安排好版面,把这优秀的习作推荐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