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有关雅安地震的论文

2024-04-12 15:37:11 文题网 字数: 点击:

关于地震介绍和防震减灾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 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 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 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 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2008 年5 月12 号的汶川大地 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罹难。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 视吗?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依靠科 技进步,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 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防震减灾。 一、关于地震知识的简单介绍 1、地震的概念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 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 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 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 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它就像海啸、 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 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 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2、震源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 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 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 公里的叫中源地震, 深度大于300 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 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 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 3、极震区和震中距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 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 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 100-1000 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 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 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 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 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 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 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 震叫余震。 4、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 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质学家把全球分为三大地震带,其中两个影响中 国。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 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 二是欧亚地震带,也称为地中海-喜马 拉雅地震带。 三是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 底山脉)。
5、地震的危害 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地震灾 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多是以建筑物的倒塌而造成的。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 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 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 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 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后果。 二、关于我国地震的简单介绍 影响中国的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台湾地区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影 响地区的主要代表,而四川、西藏、云南等中国西部地区受欧亚地震带影响较多, 这些地区成为地震频发区。 1、情况简介 在20 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 次8.6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 中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 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 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 23 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 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上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 级以上地震近800 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00 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 的人数达 55 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 年以来,100 多次破坏 性地震袭击了2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 个省份,造成 27 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 多万平方 公里,房屋倒塌达700 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 之一。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即百分之六 左右;中国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即百分之二十左右,都不到百分 之二十,然而中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三左 右,而造成地震死亡的人数竟达到全球的1/2 以上。当然这也有特殊原因,一是 中国的人口密、人口多;中国的经济落后,房屋不坚固,容易倒塌,容易坏;第 三与中国的地震活动强烈且频繁有密切关系。据统计,20 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 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总人数 的54%,超过1/2。从人员的死亡来看,地震是群害之首;而在经济上所造成的 损失,最大的主要是气象灾害(洪涝),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比地震大的 多。 2、中国大陆地震分布区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 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 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 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 级地震曾发生过5 次;7-7.9 级地震曾发生过 18 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 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 -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 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 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本地震区 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 计,这里8 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 次;7-7.9 级地震发生过78 次。均居全国之首。
四川龙门山地震带:四川龙门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 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龙门、茶坪、九顶等山。东北接摩天岭,西 南止岷江边。绵延200 多千米。海拔1000~1500 米。龙门山最高峰海拔2345 米,海拔由盆地边缘2000 米向西逐渐升高到3000 米以上,主峰九顶山海拔高达 4984 米,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 3、我国对地震的认识 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的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 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 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 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三、有关地震的防范措施 1、自救 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学习自救 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1)保持镇静在地震中十分重要,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倒塌而被砸伤或 挤压伤致死,而是由于精神崩溃,从而失去生存的希望,乱喊、乱叫,在极度恐 惧中“ 扼杀”了自己。这是因为,乱喊乱叫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的消耗, 使体力下降,耐受力降低;同时,大喊大叫,必定会吸入大量烟尘,易造成窒息 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正确态度是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始终要保持镇静,分析所处 环境,寻找出路,等待救援。 (2)止血、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 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 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 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 理。 (3)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 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 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 预防休克发生。 (4)防止火灾地震常引起许多“次灾害”,火灾是常见的一种。在大火中应 尽快脱离火灾现场,脱下燃烧的衣帽,或用湿衣服覆盖身上,或卧地打滚,也可 用水直接浇泼灭火。切忌用双手扑打火苗,否则会引起双手烧伤。消毒纱布或清 洁布料包扎后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5)同时要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并且要尽早深埋尸体,注意饮食饮水 卫生,防止大灾后的大疫。 2、学校避震 (1)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 筑物或危险物。 (2)不要回到教室去。 (3)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4)千万不要跳楼,也不要站在窗前,更不要到阳台上去。 3、家庭避震 地震来临时,家庭成员避震,应掌握三条原则: (1)因地制宜,正确抉择。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 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 否开阔、安全。 (2)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 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 切勿往返。 (3)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 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 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 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四、我国防震减灾的现状 目前我国防震减灾建设正逐步完善着。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 象、海洋、地震、水文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以便随时了解灾害动态,及时做好 预防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它们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防震减灾工作的 进行。
1、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震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震减灾基础 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震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 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 2、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 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 3、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震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 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震减 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 防震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 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 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 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 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震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震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 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 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 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 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 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震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 经常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震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 国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 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国防震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防震减灾并不是某些社会团队、政府组织的事,而应 该是我们全体公民共同的大事,它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例如: 1、有关工作人员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 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震减灾水平的重要科 技保障。 2、政府与社会团体应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 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 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 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震减灾进社区、进校 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 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 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震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 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 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 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3、广大的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 4、每个人都应该立起保护环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要以为灾难离我们 很遥远,它说来也就来了。如果我们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话,很可能 会遇到危险。而当灾难来临时,一定不要慌张,要保持镇静。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 进行更是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尽管个人的也许有限,也许微不足道,但我 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行动起来,共 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地球的明天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标签:我国地震介绍关于有关防震减灾雅安论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