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诸山下,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的书法圣地。
“清”是指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是理想的活动处所。本来这个地方有很多兰花,所以称“兰诸”。山也就随之称“兰沽山”。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谢安、孙绰、孙统、支遁等41位名士聚兰亭修楔。“修楔”就是古代人们于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一种祭礼,所以那时候他们列坐水边,把盛酒的羽筋从水的上游放出,循流而下,一旦酒筋滞留在谁的面前,谁就应该即兴赋诗一首,不然罚酒三筋。在那次聚会中有26人作诗,他们一共作了37首诗。事后,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一篇序,记下了那次聚会的盛况和作者的观感,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不光是书法上品,而且还是一篇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一共有325字,因为写得很美,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这篇文章中光“之”字,就出现二十处,因为个个矫健俊美,而又各具风采,因而令人倾倒,而成为传世之宝。因此,这篇集序就使得原来己经很美丽的兰亭更加出名,吸引了许多游人前往观赏。根据《越中杂识》记载,早在200多年以前,到兰亭去游览的人就已络绎不绝。
1985年,绍兴市人民政府决定,每年三月初三在兰亭举行追仿1600多年前的修楔筋咏的兰亭书会。这样兰亭就为发展中国民族的文学艺术做出了新的贡献。
历史上兰亭经历了好几次变化,现今的兰亭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84年)。由于历史的变迁,兰亭现在不在原来的地方,但是还是依山傍水,竹木掩映。难怪《兰亭集序》中有这样一些语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以说这是一座幽雅别致的江南园林。
现在我们来简单地描述一下现今的兰亭的八个景区:鹅池、乐池、小兰亭、流觞亭、御碑亭、右军祠、兰亭江和书法博物馆。
从人口步人景区,穿过一条修竹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是一乱碧水,这就是鹅池。池畔是一块用石板铺砌的40平方米左右的“道地”,道地的西一首立有一个刻着“鹅池”两个赫赫大字的石碑。传说王羲之刚写好“鹅”字时,忽然听有一个皇帝圣旨来了,所以他连忙搁笔去接旨。那时候他的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继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一碑父子写的二字成为千古佳话。王羲之是书法家出身的,他的儿子从小就得到书法指导。后来,王献之也成了名,人们把他们父子二人合称为“二王”。唐代张怀灌《书断》把王氏父子的隶书、行书、草章、飞白、草书等五种字体都列人“神品”一类,可见后人对他们书法艺术的推崇。
除了石碑的故事以外,鹅池这个地方也有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这就是王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传说王羲之有一天为了游览水乡景色乘着一叶扁舟,忽然他在修竹之间看见了一群白鹅在河面上戏水。因为王羲之对自鹅很感兴趣,所以他目不转睛地观赏白鹅的种种姿态和戏水的情状。一看到这个,躺公对他说:“何不将它买下?”后来他知道鹅的主人是一位道士,所以他去跟道士说他想买那群白鹅。道士非常不高兴,不过他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卖的,如果您想要,就请写一木(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同意了,这样。以字换鹅,兴致勃勃地将白鹅带了回去。王羲之写的这本经,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黄庭经)。诗人李白在他的一首诗中写了:“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可是,为什么王羲之那么喜欢白鹅呢?据说,这跟他钻研书法有关系,他以为执笔时食指应如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
因此,去游览兰亭的人一见几只白鹅悠然嬉游,就会想起来工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和他对书法的观点。
过鹅池往前走,过了三曲桥就是小兰亭,亭内立石碑一方。碑上“兰亭”那两字是清朝康熙帝写的。因为十年动乱中碑被砸成三截,虽然已经重修,但是没有跟原来的样子完全一样,“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不过古代的意味还存在。
小兰亭的西边有“乐池”。这个面积有十亩左右的池是兰亭里最近新建的地方。临池有一草亭叫“俯仰亭”。池中有竹排、小舟,池的西边有饭庄、茶室,是游人可以休息的地方。
在小兰亭的东边有“流觞亭”,这就是兰亭的中心。亭的周围有木雕长窗,外有走廊环绕,翘角飞檐,古色古香。在亭的正面挂着一方匾额,上面写的是三个金字——“流觞亭”。亭内陈列了一幅《流觞曲水》图,画的就是“修楔”的情状,画中人物的姿态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举杯畅饮,有的低头沉吟,有的袒胸露臂,醉态毕露。流觞亭的前面就是曲水叠石,传说这儿就是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谢安等41人修楔、流觞、喝酒和即兴赋诗的地方。因此,也是在这儿,今人流觞咏饮,模仿这个古代的活动。
从流觞亭往北走几步就是御碑亭,亭内有一块巨大御碑,这块碑是6.8米高,2.6米宽和0.9米厚的,据说重量达3600多斤。御碑的正面镌刻着清代康熙癸酉年(1693年)春摹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的阴面是清代乾隆书写的《兰亭即事》七律一首,诗说:“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筋咏于今纪胜名……”这首诗表达了这位遍游全国胜迹的皇帝对兰亭的倾慕之情。御碑四周及顶额、底部都雕着有龙、凤、牡丹及祥云等图案,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御碑亭八角重檐,气势宏伟,1962年被台风刮倒,所以1983年又重建。在御碑亭的西边,近年来新辟了兰亭碑林,为国内和国外的书法名家提供了勒石立碑,丰富了兰亭书法藏品。
从御碑亭再往北走,出园林北门,就是兰亭江,这是一条浅而清的溪流,绕兰诸山而过。这条溪流的水底有游鱼和卵石,近年来开辟为举行群众性水上修楔活动的场所。
流筋亭的左边有右军祠(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和右军将军,因此被称为王右军)。祠的建筑形式古雅别致,祠前清水流动,祠内有一泓池水,就是墨他,池中有四角方亭,这就是墨华亭,南北两端有石板水桥相通。池两边的回廊壁上,嵌有后人题咏石刻多方,大都为历代书法家临摹这位书圣的遗墨。浏览一下这些碑刻.就使人感到这些摹仿之作尚且有如此精深的功力,王羲之本人的书法就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了。王羲之成为书圣非一日之功,据说他勤练书法,经常洗笔,年深日久,使池水都染黑了。后人将这一乱池水给它“墨池”这个名字。右军祠还有一副对联,写的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这副对联表达了王羲之无意仕途、放迹山水的旷达性格。他爱慕会稽的秀丽山水,以玩山赏水、作书养鹅为乐。
和兰亭隔水相望的是1989年所新建的“兰亭书法博物馆”,这就是中国旅游部门拨款在兰亭天章寺旧址新建的博物馆。它位于山坡上,周围都是葱笼的树木,环境很美。这座以收藏、展出古代和现代的书法精品为宗旨的书法博物馆,占地十多亩,内有大小书法展览厅,大小书艺交流厅以及其他附属设施,使兰亭又添一景。
兰亭并不只是一个美丽的公园而已,兰亭是中国书法圣地!
在一个阳光明媚还带着一丝丝凉气的早晨,学校组织我们来到了中国科技馆。
我们上了车,在路上我们就像刚刚出炉的香喷喷的面包,迫不及待地让人吃掉;又像赛场上的运动员,一直奋勇直前地向终点奔击;还像后面有大灰狼在追白胖胖的小白兔,赶紧回到家。太期待了,心想:科技馆里面有什么呢?鬼屋,显微镜......到了里面我一定抓紧时间,一定要把这些东西玩遍了并且还要弄懂。人家一问,我就像一位小博士一样,让人很震惊!终于到了,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排着队进入了科技馆。
首先来到了二层。我们看到了与门捷列夫对话这项活动,我觉得很好玩。于是,我对着话筒问了许多关于科学的问题,门捷列夫就像慈祥的老爷爷一样,一一为我讲解,我听的也非常明白。这层还有生命乐章,胎儿发育,跳舞的磁液,创世大爆炸、光学迷宫......都好玩极了。
然后,我又去坐模型潜水艇。这个潜水艇上有一个屏幕,上面有一条河,河面上有一个人掌控船行驶地方向。而我就是掌握着大权的船长,出发了!一开始还是顺利无险,慢慢地会撞到树或石头。。。。。。但是在本船长的指挥下,船只稳稳当当地不断像前行驶。顺利的到达目的地了。
最后,来到了鬼屋。我以为不会胆小如鼠的,可是,实际情况却和我想的恰恰相反。里面鬼哭狼嚎的,真可怕呀!我就像要被吃掉的兔子一样,撒腿跑了出来!“哦!原来只是一些恐龙模型呀,白虚惊一场了!”一个阿姨笑眯眯地说:“小朋友,你的胆子那么小啊!”我又惊又喜地说:“虽然是虚拟的,但是真的很可怕呀!”
时间如梭,到了返回学校的时间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科技馆。
经过这次科技馆参观让我丰富了许多知识,还免费体检了身体,下次一定还要来。真是太神奇了!
一年一度的中国旅游日悄然无声的来到。这是一个宣传推广旅游文化、传统文化的节日。我的家乡也响应了国家的号召——美丽的黄河湾步行街正式开放,这个消息真是让人皆大欢喜。
家乡的美景我怎么能错过呢?我和妈妈满怀心喜的奔向黄河湾步行街。远远的望去,交警叔叔早已拉起了警戒线,那里人山人海,吵得人声鼎沸。我们随着人群走上黄河湾的桥。那桥由一块块崭新的木板铺成,仿佛一条巨龙盘旋在水面上。而河水波光粼粼像一条条柔软丝滑的丝带,缠绕在巨龙身边,好看极了。瞧,水上的荷花粉白色的花瓣绽放开来像是在对人们微笑。在看那红艳艳的船只上挂满了红绸缎满满的古代风味,让人赞叹不已。人们纷纷与它拍照留念。可是这里还不算热闹,那么哪里最热闹呢?是摆满小吃的餐车。你听,那里吵吵闹闹。你看,车上的风味小吃色泽诱人,让我垂涎三尺。你闻,美食的香气悄悄的溜进了我的鼻子,让我无法自拔。
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
两边的红灯笼渐渐开启,照亮了整个步行街,让人感觉喜气洋洋。这时几个字吸引了我——吹糖人。妈妈轻声问道:“你想吃吗?” 我奋力点头并向前跑去。叔叔问道:“你想做个什么样的呢?”我高兴地答道:“金色的马。”叔叔一圈一圈的搅拌着糖浆。捏起一团在手掌心搓成圆形,捏起一丝拉长,微风瞬间把长丝吹干。叔叔一边指导我怎么吹一边捏出马的形状。由于我吹的力度有点大,第一次失败了。叔叔教导我说:“不用着急,轻轻的吹。”我小心翼翼的吹着。很快,马的头呈现出来,马的身体,马的蹄子都成形了,一只金色的骏马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我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往回走时,一段炫酷的音乐飘进了我的耳朵,当我在寻找音乐时,让我眼前一亮,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此起彼伏。像是活泼的孩子跳舞一样,铿锵有力,充满活力。人们纷纷前来观看。
黄河湾步行街的霓虹灯光,点亮了城市的夜空,让城市变得更加绝美亮丽。
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被人们誉为“书圣”。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怀着对大书法家的仰慕和崇敬之情,参观了“书圣”故居。 来到故居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一王羲之故居。大门两旁蹲坐着两只威武雄壮的石狮子,好像两名卫士,日夜守卫在门前。 进入大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微波荡漾的墨绿色的大水池。池边垂柳悬丝,鲜花盛开,怪石嶙峋,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壮观的自然画。据说,这里是当年王羲之苦练书法的地方。由于,’I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因此得名洗砚池。 沿着池边往西走,便是一条曲折的长廊-一墨华轩。墨华轩是仿古建筑,轩内数百块石碑上,留下了历代书法家精湛的作品,龙飞凤舞,别具风格。
其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最令人赞叹,里面有20多个“之”字,竟无一字字形相同,每个字都有独特的风格,可见他练字的功力极深啊!导游告诉我们:王羲之当年苦练书法,有一次,他边吃饭边揣摩写字之事,竟把墨汁当成蒜泥蘸着吃了。听厂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不禁笑起来,但静心一想,这正是朽圣之所以成名的诀窍吧! 站在墨华轩的尽头往右看,洗砚池北面是作高大雄伟的塑像一仁羲之青铜立像。只见他一手握笔,。手背在身后,昂泞挺胸,神采奕奕,仿佛正待挥毫书写一幅佳对。这轩昂的zv势,给人利,蓬勃向l的力量。 铜像背后就是“螂呀书院”。
它是晋代时期的建筑,里面摆放着古桌、古凳。从那残缺的文物上可以看到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笔墨真迹。还有故居出土的书法用品及晋代器物等。那些真迹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虽然历经年代已十分久远,墨迹却仍然像未干的样子,真不愧为书坛的珍品。 走出螂呀书院,我们又参观了晒书台、砚碑亭、晋墨斋、石拱桥等各处景点。不论走到哪里,都会使我触景生情,联想到当年书圣王羲之专心研究书法艺术的一幕幕动人情景,心里充满敬意。 最后我们穿过一片翠绿的竹林,沿着池边又回到大门口,伫立在“洗砚池”三个大字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酷爱书法,但不知从何做起,今日一游,真是受益匪浅啊!
【简评】 这是一篇比较成功的游记习作。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小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王羲之故居,小作者一路走来一路写来,像一名出色的导游,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宜人的风景画面;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基本上抓住了景物特点。如写“洗砚池”抓住其颜色,并由此引出传说;写“墨华轩”突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及风格。
坐落在深圳湾畔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和并列于东侧的“锦绣中华,宛如一双亭亭玉立的姊妹花。大凡游览过徽缩景区的人,都会产生必看“文化村”的愿望。去秋重阳节.女儿陪我喜游“锦绣中华”之后,几乎每天都想去看“文化村”。·终于在第三天如愿以偿,由干是周六,票价竟高达25元一张,但观光者仍络绎不绝。这所刚刚开放的景区,占地18万平方米,荟集着我国多民族的民俗文化。她不同于微缩景区的是以1:1的比例,更典型地反映着各民族的村村寨寨,而且都是真人实景。入门处,贵州石林奇观,伴着瀑布的高山流水声,简直能够以假乱真。我们沿着侗族风雨桥,走向侗寨,回头看到几位穿戴鲜艳的侗族男女青年,手拉手在桥上互相对歌。登上低族的竹楼,又看到三五成群席地而坐的N族男女青年,围着一口0锅饮茶谈笑,答问中得知,他(她)们都是从各少数民族地区,招聘来的景区服务人员。从竹楼下来,便看到了旁边那山崖峭壁上的沧源崖画,这被低族同胞视为神画的图案,是研究原始社会史和艺术发展史的珍贵资料.在人工湖对岸纳西族的民居里,我们见到了至今唯一还活着的占文字—东巴文字(图画象形字),据说它已有数千年历史。
我们边走边看,不觉已近黄昏,听说晚间各民族的大游行更是壮观。这时.耳边传来了隐约的开台锣鼓声,原来,中心剧场的夜间演出已经开幕,我们快步奔向剧场对面的茶楼,匆忙选择一处最佳位置,等候早已闻名的艺术大游行。霎时,这座仿照“大观楼”建筑的茶楼上已座无虚席,一排排方木餐桌周围的藤椅、竹凳,似乎都长了脚,已陆续被游人们搬到了廊檐下。几乎和剧场演出的歌舞同时,从东大门入场的民族艺术大游行开始了:在夜幕衬托下,人们手里举着的灯笼火把和五光十色的彩灯相辉映,以豪放的鼓乐队为先导;欢快的舞龙灯紧紧跟;后面缓缓行进的彩车队里,临风而立的荷花仙子轻启朱唇,月里嫦娥轻舒户袖,似腾空欲飞,不断引起观众的欢呼。高跷队是那样英姿勃勃;后面是一队别具风采的民族时装队,服饰考究的各族男女青年们,给人留下生动活泼的印象。
伴随游行队伍那火爆的民族音乐,还在耳边回响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快到音乐喷泉去,晚了就看不见了”。我们便抓紧下楼.随着人群向西移动,深一脚浅一脚来到喷泉边时,只见五颜六色的激光束,伴着民族乐曲的悠扬旋律,从方圆几百米的湖水中,已经腾起了高高的水柱,引起人们阵阵欢笑声。瞬间,又从鼓楼的小窗里透出一束光缆,顿时,在对面楼墙上按先后顺序显示出“民、族、大、团、结”的汉字来,9个景区达到了沸腾点,游人们满足地赞美着,虽然时光已过午夜,男女老幼都不愿离去,中国民俗文化村之夜,是美丽而祥和的。
去年我来中国以后,打算在寒假的时候去旅行,但我不愿一个人去,我不是那么勇敢,而且我对中国也不太熟悉,不知道哪个地方好玩。有个同学,他以前来过中国,去旅行过,有经验。他也觉得一个人去旅行实在没有意思。他说:“旅途中有很多困难,一个人太寂寞。”我跟他说,我想去旅行,可是没有人一起去。后来,我们商定一起去。
对我来说,去哪儿都可以,都是没去过的地方。他买了一本书,研究去哪个地方好。最后找到了一个地方:乐山。我跟他都没听说过那个地方。我们一看到乐山大佛的照片就想去看一看,即使那是个交通不方便的地方也一定要去。
我们先去的成都。这是我在中国的第一次旅行。我心里很紧张。但到了成都后,心里很轻松。早上的成都有雾,在银白色的雾里,有跑步的,有打太极拳的,很多人都在锻炼身体。我觉得成都跟我爸爸的故乡有点儿像。我们在成都住了一夜。
第二天,我们起得比较早.我们这次旅行最主要的目标是看乐山大佛,今天就要看到了,不由得心里乐滋滋的。我们来到汽车站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当看到去乐山的汽车,觉得有点儿失望。那辆汽车好像是很旧的小公共汽车,座位破旧,肯定不舒服。从成都到乐山要六个小时左右。刚出发的时候,我观看着沿途的风景,然后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到了乐山,我们不知道怎么走。恰好有个中国人也去看乐山大佛,他和我们一起去乘开往大佛所在地的汽车,他教我们怎么买票,态度很亲热,和气。我们乘汽车走了十分钟左右就到了。可是那里很寂静,前边有一条马路,没有人,附近住家也不多,有一个接待中国人的招待所,我们去那儿问路。里面有两个服务员,她们很亲热地欢迎我们。带着背包去看大佛不方便,我们请他们保存一下我们的背包,她们毫不犹豫,满口答应,使我们很感动。虽然我们并不打算住她们的招待所,可是她们的态度依然那么好。那个时候,时间还比较早,人也不多。
我们上了一个平坡,前边渐渐出现了大佛的头部。我们又登上了山顶,可是看见的只是大佛头的一部分。最后我们走近了乐山大佛。大佛前有一条江,他两眼盯着江。听说很早以前,那条江常常闹灾。人们希望以后没有水灾,用了九十年的时间建了这座乐山大佛。如今那条江的水量并不多,但是大佛一直守护着,保护人们的生活。大佛背靠绝壁,他的脚下是江。我们走下石阶,到了大佛的脚的部分,从下边看大佛,更觉得大佛的高大。一个脚趾也比我们的身体大得多。哪儿能知道他的身体比我大几倍呢?还有,我觉得大佛的表情也很有特点。我有这样的想法,一般佛像的表情很神秘,跟世人很不一样。但是乐山大佛的表情有点儿像人,大佛微笑着,很和气。我盯着大佛的时候,心里越来越平静。以前大佛多次看到发生水灾,人们遭受到很多困难。现在大江很平静,人们的生活也稳定了,大佛也肯定放心了。我们照了很多照片,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去。
回到招待所,我们感谢那两位服务员,送给她们橘子,可是她们坚决不接受。她们说:“这里有很多橘子,还是你们带回去自己吃吧。”这又使我们很感动。
晚上我们有点儿兴奋,讲述着自己的印象。以后我们又一起去了别的很多地方旅行,但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印象最深的还是乐山大佛。乐山大佛的表情和人们的友谊,我永远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