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一年级作文
|
二年级作文
|
三年级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六年级作文
初一作文
|
初二作文
|
初三作文
|
中考作文
高一作文
|
高二作文
|
高三作文
|
高考作文
欣赏
|
寻找
|
友谊
|
生命
|
交流
|
母亲
|
梦想
|
分享
|
渴望
|
倾听
|
放弃
|
感动
|
习惯
|
自信
|
成熟
|
团结
|
选择
|
责任
|
感恩
|
沟通
|
希望
|
更多
元旦节
|
重阳节
|
劳动节
|
感恩节
|
青年节
|
圣诞节
|
母亲节
|
腊八节
|
端午节
|
情人节
|
儿童节
|
元宵节
|
妇女节
|
父亲节
|
植树节
|
建党节
|
更多
伙伴
|
外婆
|
妈妈
|
外公
|
爷爷
|
舅舅
|
奶奶
|
表弟
|
阿姨
|
表姐
|
叔叔
|
表哥
|
老师
|
哥哥
|
同学
|
姐姐
|
弟弟
|
同桌
|
妹妹
|
表妹
|
朋友
|
更多
小狗
|
小兔
|
小猫
|
小鸭
|
小鸡
|
小鸟
|
小金鱼
趣事
|
演讲稿
|
游记
|
续写改写
|
看图
|
应用
|
读后感
|
诗歌
|
观后感
|
抒情
|
说明
|
议论
|
状物
|
叙事
|
写景
|
日记
|
观察
|
植物
|
童话
散文
|
寓言
|
祝福语
|
历史典故
|
成语知识
|
诗词赏析
|
哲理故事
|
优美段落
|
名言警句
|
名人故事
写作指导
|
作文点评
|
优秀作文
|
写作基础
|
作文教学
热门搜索:
我的战争
哎呦
凄啼
钟南山
神犬莱西
两瓶
104号
盛唐狂人也寂寞
卖刺
名胜古迹
古典文
到此一游
除险
字退
何时见
文山
赖老师
缴费
狂涛骇浪
两套
当前位置:
文题网
>
作文素材
>
历史典故
>
散文
寓言
祝福语
历史典故
成语知识
诗词赏析
哲理故事
优美段落
名言警句
名人故事
历史典故
五日京兆的成语故事、意思
五日京兆这句成语,出自汉朝张敞的故事。 张敞,字子高,汉宣帝时为京兆尹(京城长安的府尹)。他和杨恽〔yn〕是很要好的朋友。后来杨恽因为犯了罪,被判死刑。平日和杨恽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官,全都牵连受到处分。公卿们认为张敞也应当受处分,可是汉宣帝爱惜张敞的才能 …
历史典故
吴市吹箫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国(在长江中流今湖北省和湖南、安徽、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是伍奢,一是费无忌。伍奢品行端庄,作风正派,太子很尊敬他。费无忌奸恶阴险,竭力巴结平王,挑拨平王和太子的关系,甚至胡说太子谋反,还说伍奢在暗中教唆。平王大 …
历史典故
吴牛喘月的故事和意思
吴牛喘月,是形容过分畏惧的一句比喻式的成语。 吴牛,指江南一带的水牛(因为江南一带属古代的吴国)。水牛怕热,夏天喜欢泡在水塘里,歇在树荫下。它最怕中午猛烈的太阳;有时晚上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也吓得气喘起来。 有人由于害怕某种事情。因而经常戒备,发现了 …
历史典故
无可奈何的成语故事、意思
《史记酷吏列传》载:汉武帝时,由于统治者连年进行对外扩张战争,老百姓负担太重,苦不堪言,尤其是广大农民,破产流亡,简直无法生活,于是纷纷发生暴动。起义的队伍,大群的有数千人之多,小群的也至少有百把人,谁也算不清楚各地起义农民究竟有多少。他们擅自号,攻 …
历史典故
呜呼哀哉的成语解释
呜呼 一词,古文中也有写作乌呼、乌乎、 乌雽、於乎、於戏的;读音则相同,都读wū-hū。这是个叹词,可用于哀叹,也可用于赞叹。《尚书王子之歌》:呜呼曷〔h〕归,予怀之悲(哎哟哪里去安身,我想想真伤心)!这个呜呼是表达悲哀之情。《尚书旅獒〔o〕》:呜呼!明王慎 …
历史典故
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江南的吴、越两国,世代相仇,攻伐不休。到了吴王夫差即位,又发兵攻打越国。当时吴国国都在吴(今江苏苏州)越国国都在会稽〔gu-jī〕(今浙江绍兴)。两国军队在太湖和固城湖(今江苏高淳县南)一带,展开战争,结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向吴国的太宰 …
历史典故
问一得三的故事、道理和启示
孔子的有些弟子曾经怀疑孔子在教学上留一手,没有无私地传授。孔子知道了,便公开作过解释,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我对你们毫无保留,这便是我孔丘的为人!可是有人还是怀疑,以为孔子对自己亲生的儿子一定教得更多更好一些。 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有一天 …
历史典故
文质彬彬的意思、成语故事
文质彬彬一语,出自《论语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孔子说的话。孔子所谓文,是外表,指文明礼貌;所谓质,是内心,指思想品质。所谓质胜文(质髙于文),指本质尚好而仪表较差,这样的人就会是粗野的;所谓文胜质(文优于质) …
历史典故
闻过则喜的典故、成语故事
孟子对他的弟子们谈到勇于接受批评的问题时,举出了我国历史上的三个人来:子路、禹和舜。 子路,春秋时鲁国人,姓仲名由,孔子弟子之一,为人诚实,刚直好勇。他很愿意别人指出他的错误和缺点,指出的时候,他不但不生气,而且还很高兴,所以说他闻过则喜。 禹,是古代 …
历史典故
闻一知十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孔子的得意门生中,有个叫子贡的,姓端木,名赐,本是卫国人。这人很有口才,连孔子也常常说不过他。孔子周游列国,子贡是随行人员之一,关于外交方面的一些事情,往往由子贡去办。齐国在田常执政的时候,曾经准备征伐鲁国,孔子对弟子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国, …
历史典故
畏首畏尾的成语故事、意思
春秋时,有一次,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召集盟会。郑国没有出席。晋国怀疑郑国要投靠南方的大国楚国,于是准备出兵,去攻伐郑国。 郑国得了消息,就给晋国去信,说:我们郑国地小势弱,对你们晋国向来不敢怠慢,贡品礼物定期不断送,实在是尊重到极点了。可是你们却还要怀 …
历史典故
未雨绸缪的成语故事、意思
未雨綢缪〔mu〕这句成语,出自《诗经豳〔bīn〕风》的《鸱鸮》〔chī-xiāo〕篇。作者假托一只母鸟的口吻来写的这篇诗,共有四节。第二节的原文是: 迨天之未阴雨, 彻彼桑土〔d〕,绸缪牖〔yǒu〕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桑土,或作桑杜,即桑拫。绸缪,是缠结的意 …
历史典故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意思、成语故事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语出《孟子离娄》: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 …
历史典故
为人作嫁的成语故事、意思
白白地替别人忙碌,叫做为人作嫁。出典于唐代诗人秦韬玉的一首《贫女》诗。 秦韬玉,字仲明,晚唐京兆(长安)人。《贫女》诗的原文是: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 …
历史典故
为人说项的意思、成语故事
项斯,字子迁,唐时江南人。他的诗写得很好,人品风度也很不错。可是起初名声不大,知道他的人很少。 《全唐诗话》载,项斯曾带着他的诗去拜访杨敬之,虚心求教。杨敬之是当时有地位的文士,官为祭酒(宫廷中的髙级学官),他早已读过了项斯的部分作品,并且相当称赞。 …
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的故事
战国时,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赵国都城邯郸被围,情况紧急,便派使臣向齐国求援。齐国国君齐威王当即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bn〕为军师,发兵救赵。 田忌奉命,立刻和孙膑率领大军,准备出发。田忌打算尽快赶到邯郸去厮杀。孙膑却不同意。孙膑说 …
历史典故
委靡不振的意思及故事
委靡,形容精神不振。语出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 髙闲上人是个和尚,能写草书,唐宣宗曾召见过他,后来回归故乡湖州(在今浙江吴兴)开元寺。韩愈在这篇文章中评论了髙闲的草书。他认为书法家要有充沛的精神和丰富的感情,能有动于心,则其气勇决而技必精 …
历史典故
尾大不掉的成语故事
《左传昭公十一年》载: 楚灵王谋杀了蔡侯,把蔡国占领而为楚国的一个县城,并想把弃疾封为蔡公,让他去当蔡县的长官。(弃疾是灵王的幼弟,即后来的楚平王。) 灵王问芋尹申无宇(芋尹,官名):让弃疾去蔡,如何?申无宇不赞成,说道,我听说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 …
历史典故
为虎作伥成语故事及寓言道理
关于为虎作伥〔chāng〕这句成语,有一个荒诞的传说。宋朝人李昉等编辑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和明朝人都穆的《听雨记谈》等书中,都有记述;明朝人张自烈的 《正字通》,在解释伥字的时候,也说到过这个传说。他们说: 人如果不幸而被老虎伤害,丧了性命,他的灵魂,就 …
历史典故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人,还编著了不少书籍。 孔子好学,年纪老了,仍然不放松学习。《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易》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却对它很感兴趣,一遍不懂,反复再 …
历史典故
韦弦之佩的成语故事
《韩非子观行》说: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古代的贵人名士,往往在帽子上或腰带上佩挂一些装饰物或纪念品,例如佩玉璧、佩宝剑之类。而西门豹佩韦(就是加工过的很柔软的熟皮革),董安于佩弦(就是紧紧绷在弓上的那种特制的绳),这是 …
历史典故
唯命是听的成语故事
唯命是听,是绝对服从,不敢违抗的意思。 《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庄王亲率大军,侵犯弱小的郑国,包围了十七天,郑国都城里的居民和守城将士,都惊慌大哭。三个月后,郑国终被攻破。楚军耀武扬威,从皇门进入。郑襄公解衣露体,牵着羊(以示臣服),在大路上迎接楚军 …
历史典故
唯利是图的成语故事
春秋中期,秦国和晋国互相争霸。两国虽是比邻,国君之间又有亲戚关系,彼此交往颇多,但也时有战事发生。公元前580年,秦桓公同晋厉公在令狐(今山西临猗〔yī〕)订了和好盟约,接着,桓公却又同北方的狄族和南方的楚国联合,挑唆他们夹攻晋国。于是晋厉公派吕相(晋大 …
历史典故
威武不屈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从事纵横之术的游说〔shu〕之士景春,对当时著名的说客、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等人,十分钦佩。他同孟子谈话时,曾大大夸赞他们,称他们是真正的大丈夫。 公孙衍,魏人,又名犀首(一说犀首是魏国官名,类似虎牙将军)。先在秦国为大良造(官名)。后回魏国为将,主 …
历史典故
危如累卵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灵公贪图享乐,起造九层之台,征用了无数民伕,花费了无数公款,还不许人劝阻,说:有谁敢于进谏,处死不赦! 荀息知道了这件事,就去要求见一见晋灵公。灵公料想荀息一定是为谏劝而来的,便拉开弓,搭上箭,然后叫荀息进去。只要荀息说半句谏劝的话,就会被 …
历史典故
妄自尊大的成语故事、意思解释
妄自尊大,是狂妄地夸大自己、轻视别人的意思。《后汉书马援传》有这一句话。 马援,字文渊,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当刘秀(汉光武帝)在洛阳即位,建立东汉政权的时候,马援在陇西(今甘肃一带)为隗嚣〔wěi-xiāo。〕的部下,头衔是绥德将军,很得隗嚣的器重。那时 …
历史典故
忘年之交的典故
历史上相传的一些关于结交朋友的佳话中,有所谓忘年交、忘形交、忘言交等,是什么意思? 忘年交是指年辈不相当而结成的好朋友,例如《后汉书祢衡传》说,孔融和祢衡,两人亲如手足,引为知己,称忘年交,因论辈份,孔融居长,算岁数,祢衡小二十年。又如《南史何逊传》 …
历史典故
望洋兴叹的故事和寓意
《庄子》的《秋水》说: 秋水暴涨,许多小河里的水,汇聚到黄河里来,黄河顿时变得特别宽阔,都看不淸对岸的牛马了。 黄河之神河伯,于是沾沾自喜,以为他是天下最美的了。他順流东行,不觉来到了北海(即渤海)。向东一望,只见白浪连天,茫茫一片,哪里望得见边岸!这 …
历史典故
望梅止渴的故事和道理
望梅止渴这句成语,来源于曹操的一个小故事。 《世说新语假谲》载有这个故事。它说:曹操领兵赶路,天热,又找不到水喝,士兵又累又渴,都几乎走不动了。曹操心生一计,传令道:前面有座大梅林,咱们赶到那里,大吃一顿酸甜的梅子,就可以解渴了!士兵们听说有梅子,嘴 …
历史典故
望尘莫及的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南朝宋人吴庆之,颇有才能,但是不愿意做官。扬州太守王义恭曾请他做过类似秘书的工作,时间也不长。据《南史》载,后来,吴兴太守王琨仰慕吴庆之的名声,想请他到吴兴郡去担任功曹。吴庆之一口拒绝,他对王琨说:你要我去做官,那简直等于蓄鱼于树,栖鸟于泉 …
历史典故
头童齿豁的意思、成语故事
【成语】 头童齿豁 【拼音】 tu tng chǐ hu 【释义】 童: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豁:残缺。秃了头顶,缺了牙齿。形容衰老的样子。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解释 …
历史典故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的故事
春秋时,楚国有个出名的狂士,姓陆,名通,字接舆,人们都叫他楚狂或楚狂接舆。这人标榜清高,对政治不感兴趣。楚昭王聘请他,他也不理。 那时,孔子的态度,与楚狂不同。孔子极力要求参加政治活动,企图执政,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他的主张,没有被哪一国所 …
历史典故
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典故
孟子(即孟轲,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一次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頋。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 …
历史典故
网开三面的故事和道理
商朝的建立者成汤,即商汤王,传说是个仁慈的君主。有一天,他在郊外见到一个捕捉鸟兽的猎人,在田野上四面都张起了网,并且喃喃祝祷道:来自天空,来自地上,来自四面八方,全都逃不出我的网!汤王说:啊哟,不得了!这不是要把所有的鸟兽捉尽杀绝了吗!就叫猎人把网解 …
历史典故
亡羊补牢的故事和道理
战国时,楚国的楚襄王(即顷襄王),是一个昏庸的国君。他父亲楚怀王是被秦国骗去而终于病死在秦国的,他即位后,对于强暴的秦国,还是毫不警惕,只知整天玩乐。大夫庄辛实在看不过去,便向楚襄王作了诚恳的谏劝。 据《战国策楚策》载,庄辛对楚襄王说:您在宫里,左有 …
历史典故
亡戟得矛的成语故事、意思
齐国和晋国发生战争,有个来自平阿[ē] (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的尚未够兵役年龄的小兵,在一场混战中,丢失了他的戟。他在战场上捡了一枝矛,但是想想又不敢要,心里很不痛快。这时,迎面走来一个行人,他就问那行人丢失了一枝戟,要是捡回一枝矛,可以归队、不受处罚吗 …
历史典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意思解释
诸葛亮借东风和周瑜火烧赤壁,是《三国演义》中两段著名的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曹操率领八十三万人马,号称百万大军,屯驻今武昌以西洪湖一带,隔江与蒲圻、嘉鱼附近的赤壁山相对,企图打败刘备,消灭东吴,统一天下。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主张联合东吴,共同反击曹操, …
历史典故
顽石点头的成语故事、意思
江苏苏州城外虎丘山,有生公石,或称千人石,相传是生公说法的遗迹。 生公,是晋朝时一个学识较高的和尚,名叫道生,原姓魏。因为他师父法汰,来自天竺(古印度),人称竺法汰,他就以竺为姓,叫竺道生。但是一般人都称他为道生法师或生公。 生公在江西庐山住过七年,专 …
历史典故
完璧归赵的故事、意思
战国时,赵国得了一块宝璧,叫做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了,便写信给赵惠文王,说愿意以十五个城的国土来交换这块宝璧。当时,秦国强,赵国弱,赵王明知秦王阴谋骗取和氏璧,但是又不敢拒绝。和大臣们再三商议,想不出一个妥善的办法。 这时,有个宦官的门客蔺相如〔蔺ln …
历史典故
剜肉补疮的故事、意思
剜〔wān〕肉医疮(剜,用刀挖去),比喻只图忍痛抢救眼前的急难、而不顾将要产生怎样的后果。 这句成语出自唐代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诗。诗人在这首诗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受到残酷剥削的悲惨生活,并且向统治阶级提出抗议,为人民申诉不平。原诗是五言八句: 二 …
历史典故
司马昭之心的意思及典故
三国时代的魏国,在魏文帝(曹丕)死后,政权就逐渐落入姓司马的手里。继曹丕即位的,是曹丕的儿子曹睿(即魏明帝)。曹丕临死,嘱托皇族曹爽和功臣司马懿〔y〕 共同扶持曹睿,因此两人在朝中的权力都很大。到曹睿死后,曹睿的儿子曹芳继位不久,司马懿就把曹爽杀了,一切 …
历史典故
外强中干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左传僖公十五年》载:秦国攻伐晋国,秦穆公亲自统率大军,长驱直入,很快就打到了晋国的韩地(今山西河津县东北)。晋惠公也亲自带领人马,出征迎敌。惠公用郑国进献的马驾车。大夫庆郑劝告惠公:从古以来,打仗的马,都用本国产的。因为本国自产的马,服水土、通人性 …
历史典故
投鞭断流的历史典故、意思解释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西北和北方各民族乘机独立,纷纷脱离晋朝的统治。先后有匈奴、羯〔ji〕、鲜卑、羌[qiāng] 、氐〔dī〕等民族成立过十六个囯家,即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这些国家中,要算氐族的秦国(史称前秦,或称苻秦)为最大。有一个时期,它几乎包括了北中 …
历史典故
随珠弹雀的故事及寓意
《庄子让王》有这么一个故事: 鲁侯(或谓即鲁哀公)听说颜阖是个贤明的人,想请他出来为国家出点力,便派人先送一份礼物去。颜阖家里很穷,住在一个破烂的村子里,这一天正披着件粗麻布旧衣,在那儿喂牛,鲁侯派的人来了,向颜阖问道:喂,这儿是颜阖的家吗?颜阖说, …
历史典故
推敲的典故、意思
唐代诗人贾岛,字阆仙〔阆lng〕(一作浪仙),年轻时因考试不中,曾出家当过和尚,法名无本。后来又还俗应试,到底没有考中进士,只做过长江主簿等小官,生穷愁潦倒。他的诗,风格淸丽,非常注意锻字炼句。《隋唐嘉话》、《唐诗纪事》和《苕溪渔隐丛话》都载有他的这样 …
历史典故
外不避仇,内不避亲的意思、成语典故
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即祁黄羊,在晋悼公时曾任中军尉,是一个正直无私的人。晋悼公三年,祁奚因年老请求离职回乡。晋悼公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请他推荐一位有才能的人来继任他的工作。祁奚当即推荐了解狐〔解xi〕。悼公惊异地问道:解狐?他不是同您有私仇吗?祁奚说: …
历史典故
唾手可得的意思、成语故事
唾〔tu〕手是比喻轻易的意思,也叫唾掌。劳动者双手要使劲的时候,往往先向手掌里吐些唾液;唾液到手即成,就是形容不费力气,极易办到。 《唐书隐太子建成传》有唾手可决的说法。隐太子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李渊的第二子,名叫李世民(即后来的唐太宗),当初受封 …
历史典故
唾面自干的典故及其含义
唾〔tu〕,唾沫。唾面,向人脸上吐唾沫,表示鄙视、侮辱。例如《战国策赵策》载,秦国攻伐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以赵太后幼子长安君为人质,才得出兵。太后不愿意,大臣们纷纷前来劝说。太后生气了: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定啐他一脸唾沫 …
历史典故
脱胎换骨的成语典故
从前有些文人,写诗作文,常借用古诗古文的意思,但并不直接抄袭原文原句,他们称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夺胎换骨,或换骨夺胎。 例如北宋僧惠洪《冷斋夜话》卷二说,黄庭坚(即黄山谷,宋代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曾说过: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借用古诗的原意,而另 …
历史典故
退避三舍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晋献公偏爱宠妃骊姬。骊姬想把她自己亲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以便将来继任为国君,于是设下阴谋,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先逼死了申生,又要逮捕重耳和夷吾,两人就先后逃奔出国。 重耳在国外流亡了十九年之后,才回到晋国,取得 …
历史典故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末页
按字数分类
50字
100字
150字
200字
250字
300字
350字
400字
450字
500字
550字
600字
650字
700字
750字
800字
850字
900字
950字
1000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大中华区
潮落
同心
叶片上
湍河
我安
枭鸟迁居
瑜珈
好强
喜春
倒转
吉利
特征
绝版
临渊羡鱼
答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