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1:缩写《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片段)
思路
我想重点写“三打白骨精”里最关键的冲突,所以要把唐僧师徒和白骨精这几个主要人物都保留下来。核心情节就是白骨精三次变装害人,孙悟空三次识破打死,还有唐僧误会赶走孙悟空,这些都不能少。那些不重要的对话和细节描写可以删掉,这样故事读起来更紧凑,也能让大家清楚看到师徒之间的矛盾和孙悟空的厉害。
提纲
1. 交代背景(约30字):唐僧师徒到白虎岭,白骨精想害唐僧求长生。
2. 白骨精变村姑(约60字):化作村姑送饭菜,被孙悟空打死,唐僧念紧箍咒误会他。
3. 白骨精变老妇(约60字):又变找女儿的老妇人,再被孙悟空打死,唐僧更生气要赶他走。
4. 白骨精变老公公(约70字):变老公公寻亲,孙悟空执意打死妖怪,唐僧写贬书赶走他,孙悟空含泪离去。
例文
唐僧师徒四人西行来到白虎岭,这里住着个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
白骨精见有孙悟空保护,就变作美貌村姑提着饭菜走来。孙悟空火眼金睛识破诡计,举棒就打,白骨精化作青烟逃走,只留下假尸体。唐僧以为他滥杀无辜,念起紧箍咒,还警告他不许再乱打人。
没多久,白骨精又变作找女儿的老妇人哭着过来。孙悟空认出是妖怪,再次将其打死,白骨精又溜了。唐僧气得要命,指责他残忍,要赶他走,孙悟空苦苦哀求才留了下来。
接着,白骨精变作老公公来找“妻儿”。孙悟空二话不说一棒打死,这次妖怪彻底被消灭了。唐僧认定他屡教不改,狠心写下贬书。孙悟空无奈拜别唐僧,含泪离开了取经队伍。
分析点评
1. 缩写要点:精准抓住“三打”核心情节,大胆删减了孙悟空与白骨精的多余周旋、其他师徒成员的次要反应,集中凸显了白骨精的狡猾、孙悟空的神通以及师徒间的核心矛盾,符合缩写“留主删次”的基本要求。
2. 语言表达:用词简单直白,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表达习惯,像“举棒就打”“气得要命”这类表述,清晰展现了关键动作和人物情绪,让读者能快速跟上情节发展。
3. 情节连贯性:从妖怪三次变化到孙悟空三次除妖,再到唐僧最终逐徒,按照原文脉络一步步推进,逻辑清晰,没有出现情节断裂的情况。
4. 不足与改进:可以在孙悟空拜别时加一句简单的神态描写,比如“孙悟空望着唐僧的背影,擦了擦眼泪才转身离开”,这样人物情感更饱满;也能简要提一句白骨精每次变化的心思,让妖怪形象更鲜活。
例文2:缩写《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片段)
思路
我要围绕“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来缩写,周瑜、诸葛亮、鲁肃这三个人物很关键,必须保留。主要写周瑜嫉妒诸葛亮设下难题,诸葛亮怎么准备船只,怎么利用大雾借到箭,最后成功交箭让周瑜服气。那些不重要的对话和战场细节可以去掉,让故事更简洁,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提纲
1. 周瑜设局(约50字):周瑜嫉妒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军令状说只要三天。
2. 准备船只(约60字):诸葛亮请鲁肃准备二十条船,用青布幔子遮挡,船边摆草把子,鲁肃悄悄照做没告诉周瑜。
3. 趁雾借箭(约80字):第三天四更,诸葛亮邀鲁肃乘船赴曹营,擂鼓呐喊引曹军射箭,还调转船只让两边都受箭。
4. 成功交箭(约60字):雾散后船只满载箭只返回,清点后远超十万支,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感叹自己比不上他。
例文
周瑜特别嫉妒诸葛亮的智谋,故意刁难他,让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从容地说只要三天就行,还当场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私下找到鲁肃求助,让他准备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安排三十名军士,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两边再摆满一千多个草把子。鲁肃答应了,而且没把这件事告诉周瑜。
第三天四更的时候,江面上大雾弥漫。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上船,下令把船用绳索连起来,朝曹军水寨开去。到了水寨附近,他让船一字排开,叫军士们擂鼓呐喊。
曹操生性多疑,见雾这么大,又听到鼓声,怕有埋伏不敢出兵,只命令弓弩手射箭。箭像雨点一样射向草船,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个头,继续受箭。
天快亮时雾散了,诸葛亮下令返航。二十条船上的草把子都插满了箭,清点后足足有十几万支。周瑜知道借箭的经过后,只好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分析点评
1. 缩写要点:完整保留了草船借箭的起因、准备、实施、结果四个关键环节,删掉了诸葛亮与周瑜的多余言语交锋、曹军内部的次要讨论,重点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嫉妒心理,符合缩写的核心要求。
2. 语言表达:语言流畅自然,没有复杂的句式,像“箭像雨点一样”这样的比喻,既生动又好理解,很适合五年级学生模仿;对准备船只、借箭过程的描述条理清晰,不啰嗦。
3. 情节连贯性:从周瑜设局到诸葛亮准备船只,再到趁雾借箭、成功交箭,整个故事线完整连贯,逻辑严密,让读者能清楚了解“草船借箭”的来龙去脉。
4. 不足与改进:可以加一句诸葛亮借箭时的神态描写,比如“诸葛亮坐在船上,笑着对鲁肃说‘放心吧’”,更能体现他的胸有成竹;也可以简单写一句鲁肃的疑惑,比如“鲁肃看着大雾,心里直犯嘀咕”,让人物互动更丰富。
例文3:缩写《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片段)
思路
缩写的重点是“智取”的过程,所以要保留杨志、晁盖、吴用这些关键人物。主要写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谨慎,天气热大家在黄泥冈歇脚,晁盖等人扮成客商,用蒙汗药劫走生辰纲。那些次要的对话和环境细节可以删减,让故事更紧凑,突出吴用的计谋和杨志的失算。
提纲
1. 杨志押送(约50字):杨志受差遣押送生辰纲,怕被劫一路催赶军汉,对大家很严厉,军汉们都抱怨不已。
2. 黄泥冈歇脚(约40字):天气酷热,杨志一行在黄泥冈休息,晁盖、吴用等人扮成卖枣客商也在此停留。
3. 卖酒诱敌(约60字):白胜挑酒上冈,军汉想买被杨志阻止,吴用等人先喝酒打消杨志的疑心。
4. 下药劫纲(约70字):吴用趁机在酒里下蒙汗药,杨志等人喝下后晕倒,晁盖等人把生辰纲装上车子,趁机逃走了。
例文
大名府的梁中书准备了十万贯金银珠宝作为生辰纲,派杨志押送前往东京。杨志怕生辰纲被劫,一路上不停地催促军汉们赶路,对他们非打即骂,大家心里都满是怨气。
这天天气特别热,杨志一行走到黄泥冈,实在受不了就放下担子休息。这时,晁盖、吴用等七人扮成卖枣的客商,也来冈上歇脚。
没过多久,白胜挑着一担酒,唱着歌走上冈来。军汉们早就渴坏了,纷纷想买酒喝。杨志担心酒里有蒙汗药,坚决不让他们买。
吴用等人赶紧凑过去,先买了一桶酒当着杨志的面喝了起来,还邀请杨志一起喝,杨志没答应。吴用趁舀第二桶酒的时候,悄悄下了蒙汗药。军汉们见前一桶酒没事,就放心买了喝,杨志也经不住劝说喝了一些。
没过多久,杨志和军汉们都头晕眼花倒在地上。晁盖、吴用等人立刻从松林里钻出来,把生辰纲装上车子推走了。等杨志他们醒来,生辰纲早就没影了,只能自认倒霉。
分析点评
1. 缩写要点:紧紧围绕“押送—歇脚—卖酒—下药—劫纲”的核心情节展开,删减了杨志与军汉的多余矛盾描写、晁盖等人的内部商议细节,集中展现了“智取”的关键步骤,突出了吴用的智谋和杨志的谨慎与失算。
2. 语言表达:用词通俗,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像“非打即骂”“头晕眼花”等表述,精准展现了人物行为和状态;对下药、劫纲的过程描写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能让读者快速抓住重点。
3. 情节连贯性:从杨志押送生辰纲出发,到黄泥冈遇劫,整个过程衔接自然,逻辑清晰,一步步推进到“智取”成功的结局,没有出现情节跳跃的情况。
4. 不足与改进:可以简单描写一下军汉们口渴的样子,比如“军汉们嘴唇都干裂了,一个劲地喊渴”,为后面想买酒做铺垫;也可以加一句吴用下药时的动作描写,比如“吴用趁白胜不注意,快速把蒙汗药倒进酒桶”,更能体现他的机智。
例文4:缩写《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片段)
思路
我要写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主要经历,刘姥姥、贾母、王熙凤这些关键人物不能少。重点写刘姥姥第一次来荣国府得银子,第二次进大观园吃饭出糗、游览受赠的事。那些细致的景物描写和不重要的对话可以删掉,让故事更简洁,同时突出刘姥姥的质朴和大观园的奢华。
提纲
1. 初进荣国府(约50字):刘姥姥家境贫寒,带外孙板儿来荣国府求助,见了王熙凤,得到二十两银子。
2. 二进大观园(约40字):刘姥姥再次来荣国府,被贾母邀请进大观园游玩,还留下来一起吃饭。
3. 吃饭出糗(约70字):王熙凤和鸳鸯故意捉弄刘姥姥,让她用象牙筷子夹鸽子蛋,引得众人发笑,刘姥姥反倒不尴尬。
4. 游览受赠(约60字):刘姥姥在大观园见识了奢华景象,讲乡下故事逗大家开心,临走时收到不少礼物,满心欢喜地离开。
例文
刘姥姥家里很穷,为了能得到些帮助,她带着外孙板儿来到了荣国府。在周瑞家的引荐下,她见到了管家的王熙凤,王熙凤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回去了。
没过多久,刘姥姥又来到荣国府,这次她受到了贾母的邀请,走进了富丽堂皇的大观园。贾母带着她在园子里四处参观,还留她一起吃饭。
吃饭的时候,王熙凤和鸳鸯为了逗贾母开心,特意给刘姥姥准备了一双沉甸甸的象牙筷子,又把一碗鸽子蛋放在她面前。刘姥姥拿着筷子怎么也夹不住鸽子蛋,好不容易夹起来一个,刚要送进嘴里又滑掉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刘姥姥笑着说:“一两银子一个呢,我得尝尝味儿!”一点也不觉得尴尬。
之后,刘姥姥跟着众人在大观园里逛了逛,见识了精致的亭台楼阁和奇花异草,还讲了些乡下的趣闻,把大家逗得特别开心。临走时,贾母和王熙凤又送了她很多衣物、点心和银子,刘姥姥满心欢喜地告别了众人。
分析点评
1. 缩写要点:完整保留了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的核心情节,删减了大观园的细致景物描写、众多人物的次要互动,重点突出了刘姥姥的质朴可爱和大观园的奢华,同时展现了众人的反应,符合缩写“抓核心、去枝节”的要求。
2. 语言表达:语言生动直白,很有画面感,像“沉甸甸的象牙筷子”“好不容易夹起来又滑掉了”,精准描绘出刘姥姥吃饭时的窘态,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表达风格,容易让小读者产生共鸣。
3. 情节连贯性:从刘姥姥初次求助得银,到二进大观园游赏、吃饭逗乐,再到最后受赠离开,情节一步步推进,逻辑清晰,完整呈现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主要经历。
4. 不足与改进:可以加一句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的反应,比如“刘姥姥睁大眼睛,不停地赞叹‘这园子比画里还好看’”,更能体现大观园的奢华;也可以简单区分一下众人的笑声,比如“贾母笑得直拍手,姑娘们笑得捂起了嘴”,让场景更鲜活。
例文5:缩写《封神演义》(哪吒闹海片段)
思路
我要聚焦哪吒闹海的核心冲突,保留哪吒、李靖、龙王三太子这些关键人物。主要写哪吒在海边打死龙王三太子,东海龙王来报复,哪吒为了不连累大家剔骨还父,最后被太乙真人用莲花重塑肉身的故事。删掉多余的打斗细节和次要对话,让故事更紧凑,突出哪吒的叛逆和担当。
提纲
1. 哪吒闹海(约60字):哪吒在东海边玩耍,和龙王三太子敖丙发生冲突,打死敖丙还抽了龙筋,打算给父亲做腰带。
2. 龙王报复(约40字):东海龙王得知儿子被杀,怒气冲冲来陈塘关找李靖算账,扬言要上天庭告状。
3. 剔骨还父(约50字):哪吒不想连累父母和百姓,拔出宝剑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当场自尽身亡。
4. 重塑肉身(约40字):太乙真人用莲花莲藕给哪吒重塑肉身,哪吒复活后,法力比以前更强大了。
例文
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儿子哪吒,生性活泼好动。一天,他在东海边玩耍,正好遇上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带着虾兵蟹将出来。敖丙十分傲慢,见哪吒年纪小就出言不逊,还下令攻击他。哪吒不肯示弱,抡起乾坤圈就和敖丙打了起来,没几个回合就把敖丙打死了,还抽出他的龙筋,想拿回去给父亲做腰带。
东海龙王敖广得知儿子被杀,龙筋被抽,气得火冒三丈,立刻赶到陈塘关找李靖算账,斥责他教子无方,还放下狠话要上天庭告状,让李靖一家和陈塘关百姓都不得好死。
李靖又怕又气,埋怨哪吒闯下大祸。哪吒不想连累父母和百姓,下定决心自己承担后果。他回到家拔出宝剑,毅然剔下自己的骨肉还给父母,然后自尽了。
哪吒死后,他的师父太乙真人用莲花和莲藕为他重塑了肉身。哪吒复活后,不仅样子和以前一样,法力还比以前更强了。
分析点评
1. 缩写要点:精准保留了哪吒闹海、打死三太子、龙王报复、剔骨还父、重塑肉身等关键情节,删减了哪吒与敖丙的多余打斗细节、李靖夫妇的次要反应,重点突出了哪吒的叛逆性格和担当精神,同时展现了故事的奇幻色彩。
2. 语言表达:用词简洁有力,像“火冒三丈”“抡起乾坤圈”“毅然剔下”等表述,清晰展现了人物的情绪和动作,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让故事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3. 情节连贯性:从哪吒闹海杀敖丙,到龙王上门报复,再到哪吒自尽、师父为他重塑肉身,情节衔接自然,逻辑清晰,完整呈现了“哪吒闹海”的核心故事线。
4. 不足与改进:可以加一句哪吒打死敖丙后的心理描写,比如“哪吒看着敖丙的尸体,心里还有点得意,没意识到闯了大祸”,体现他的年少气盛;也可以简单描写一下重塑肉身的过程,比如“莲花慢慢合拢,里面渐渐传出哪吒的声音”,增强故事的奇幻感。
例文6:缩写《镜花缘》(唐敖游历君子国片段)
思路
我要围绕唐敖等人在君子国的见闻来缩写,保留唐敖、林之洋和君子国商人这些关键人物。重点写他们在集市上看到买卖双方互相让利的奇特景象,了解到君子国“好让不争”的风气,最后赞赏着继续游历。删掉多余的细节描写和次要对话,让故事简洁明了,突出君子国的独特风貌。
提纲
1. 来到君子国(约30字):唐敖和林之洋等人驾船游历,来到了海外的君子国。
2. 集市见闻(约60字):集市上卖货和买货的人互相让利,卖货的想低价卖,买货的想高价买,争执不下。
3. 了解风气(约50字):唐敖等人上前询问,得知君子国人人遵循“好让不争”的规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
4. 赞赏离去(约40字):唐敖等人特别赞赏这种谦让的风气,感叹一番后,继续前往都城见识更多风俗。
例文
唐敖和林之洋等人驾着船在海外游历,这天,他们来到了君子国。一走进君子国的集市,眼前的景象就让他们大吃一惊。
只见集市上,卖货的和买货的正在争论,但不是为了抬价压价,而是互相争着让利。卖货的人说:“我的货不好,该卖便宜点。”买货的人却反驳:“你的货这么好,得卖贵点,我多给你钱!”双方各说各的,一直僵持着。
唐敖等人觉得特别有趣,就上前打听。卖货的商人告诉他们,在君子国,大家都遵守“好让不争”的风气,卖货的总觉得自己的货有缺陷,买货的却觉得货很好,所以才会这样互相让利。
唐敖等人听了,对君子国这种淳朴谦让的风气赞不绝口。随后,他们继续前往君子国的都城,准备去见识更多奇特的风俗。
分析点评
1. 缩写要点:完整保留了唐敖等人游历君子国的核心情节,删减了君子国的其他风俗细节、人物的多余内心活动,重点突出了君子国“好让不争”的核心特点,符合缩写“留主删次”的要求。
2. 语言表达:语言简洁通俗,像“大吃一惊”“各说各的”“赞不绝口”等词语,都是五年级学生常用的表达,能清晰展现出集市的奇特景象和人物的感受,容易理解。
3. 情节连贯性:从来到君子国,到见识集市奇观、询问了解风气,再到赞赏后继续游历,情节推进自然流畅,逻辑清晰,让读者能完整了解整个游历过程。
4. 不足与改进:可以加一句唐敖等人初见此景时的动作描写,比如“唐敖拉着林之洋,指着集市上的人小声说‘你看这多奇怪’”,增强画面感;也可以简单描写一下买卖双方的神态,比如“卖货的皱着眉,买货的急得摆手”,让场景更生动。
例文7:缩写《说岳全传》(岳母刺字片段)
思路
我要聚焦岳母刺字这个核心事件,保留岳飞和岳母这两个关键人物。主要写金兵入侵时岳飞立志报国,岳母担心他动摇,就给他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激励他坚守初心。删掉多余的历史背景和次要描写,让故事更简洁有力,突出岳飞的报国决心和岳母的深明大义。
提纲
1. 背景与立志(约40字):北宋末年金兵入侵,百姓流离失所,岳飞从小就立志要上前线抗击金兵。
2. 岳母的担忧(约40字):岳母担心岳飞日后动摇报国之心,决定用刺字的方式来激励他坚守志向。
3. 刺字过程(约70字):岳母拿出绣花针和墨汁,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强忍疼痛,眼神十分坚定。
4. 精神传承(约40字):“精忠报国”成为岳飞一生的信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守报国之志。
例文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到处都是战火,百姓们流离失所。岳飞从小就胸怀大志,一心想奔赴前线,抗击金兵,保卫自己的国家。
岳飞的母亲姚氏深明大义,她担心岳飞年轻,以后可能会在艰难困苦或高官厚禄面前动摇报国之心。于是,她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激励岳飞永远坚守初心。
一天,岳母把岳飞叫到跟前,拿出绣花针和墨汁,神情严肃地说:“儿啊,国难当头,你要永远记住报国的志向,我在你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你要以此为戒!”岳飞立刻解开上衣,露出脊背。岳母忍着心疼,拿起绣花针蘸上墨汁,一下一下地在他背上刺字。岳飞咬紧牙关,强忍疼痛,一声不吭,眼神里满是坚定。
从此以后,“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深深印在了岳飞的背上,更刻在了他的心里。这四个字成为他一生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始终坚守报国之志,奋勇抗击金兵。
分析点评
1. 缩写要点:精准保留了事件的背景、刺字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关键情节,删减了多余的历史背景铺陈和人物的次要互动,重点突出了岳母刺字的激励意义和岳飞的报国决心,主题鲜明。
2. 语言表达:语言简洁且富有感染力,像“流离失所”“深明大义”“咬紧牙关”等词语的运用,既准确又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刺字过程的描写生动具体,能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严肃氛围。
3. 情节连贯性:从金兵入侵的背景,到岳母的担忧、刺字的实施,再到岳飞坚守信念,情节衔接自然,逻辑清晰,完整呈现了“岳母刺字”的故事脉络。
4. 不足与改进:可以加一句岳飞被刺字时的面部表情描写,比如“岳飞的额头冒出冷汗,却始终紧抿着嘴唇”,更能体现他的坚毅;也可以简单写一下岳母刺字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岳母心里疼得慌,却还是咬着牙继续刺”,突出她的深明大义。
例文8:缩写《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片段)
思路
我要围绕穆桂英挂帅这个核心事件,保留穆桂英、佘太君、杨宗保这些关键人物。主要写西夏入侵,杨宗保被俘,佘太君举荐穆桂英挂帅,穆桂英整顿军务,最终打败西夏军救出杨宗保的故事。删掉多余的朝堂争论和次要战斗细节,让故事更简洁明了,突出穆桂英的智勇双全。
提纲
1. 战事紧急(约40字):西夏入侵宋朝边境,宋军战败,杨宗保被俘,满朝文武都想不出退敌的办法。
2. 举荐挂帅(约50字):佘太君力排众议举荐穆桂英挂帅,反驳了大臣们的质疑,朝廷最终同意任命。
3. 整顿出征(约40字):穆桂英到军营后严肃军纪,分析敌军情况,率领杨家将和宋军奔赴前线。
4. 击败敌军(约60字):穆桂英布下巧阵,突袭西夏军,不仅打败了敌军,还成功救出杨宗保,边境恢复安宁。
例文
西夏国派兵入侵宋朝边境,宋军抵挡不住,将领杨宗保不幸战败被俘。边境战事越来越紧急,消息传到京城,满朝文武都急得团团转,却想不出退敌的好办法。
这时,佘太君站了出来,力排众议向朝廷举荐穆桂英挂帅出征。一开始,有些大臣觉得穆桂英是女子又年轻,担心她胜任不了。但佘太君据理力争,讲述了穆桂英的智勇和过往的战功,朝廷最终同意了,任命穆桂英为帅。
穆桂英接到帅印后立刻赶往边关。到了军营,她迅速整顿军务,严肃军纪,还仔细分析了西夏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特点。随后,她率领杨家将和宋朝军队,浩浩荡荡地奔赴前线。
在战场上,穆桂英充分发挥智谋,布下了巧妙的阵法。她先派人虚张声势吸引西夏军的注意力,然后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从侧翼突袭。西夏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穆桂英趁机指挥大军冲杀,不仅打败了西夏军,还成功救出了杨宗保。最终,宋军取得胜利,边境暂时恢复了安宁。
分析点评
1. 缩写要点:完整保留了战事背景、举荐挂帅、整顿出征、击败敌军等关键情节,删减了多余的朝堂争论细节和战斗中的次要交锋,重点突出了穆桂英的智勇双全和挂帅出征的重要意义,符合缩写的核心要求。
2. 语言表达:语言简洁流畅,像“急得团团转”“力排众议”“猝不及防”等词语的运用,准确展现了人物状态和战场形势;对穆桂英用兵过程的描写条理清晰,让读者能清楚了解她的作战思路。
3. 情节连贯性:从西夏入侵、杨宗保被俘,到佘太君举荐、穆桂英挂帅,再到出征退敌、取得胜利,情节推进自然,逻辑严密,完整呈现了“穆桂英挂帅”的故事。
4. 不足与改进:可以加一句穆桂英接帅印时的神态描写,比如“穆桂英双手接过帅印,眼神坚定地说‘定不辜负重托’”,体现她的自信与担当;也可以简单描写一下西夏军溃败的场景,比如“西夏军四处逃窜,哭喊声响成一片”,突出战术的成功。
例文9:缩写《聊斋志异》(画皮片段)
思路
我要聚焦“画皮”的恐怖核心情节,保留王生、陈氏、恶鬼这些关键角色。主要写王生带回女鬼,发现她的真面目后向道士求助,道士给符却没拦住恶鬼,恶鬼挖走王生的心,陈氏求乞丐救活王生的故事。删掉多余的细节描写和次要互动,让故事简洁又有恐怖氛围,同时突出陈氏的深情。
提纲
1. 带回女鬼(约40字):王生外出遇到哭泣的美丽女子,心生怜悯将她带回家,藏在书房里。
2. 识破真相(约50字):王生遇到道士得知家中有邪物,悄悄查看,发现女子是披画皮的恶鬼。
3. 恶鬼害人(约40字):道士给王生一道符,恶鬼冲破符纸闯进卧室,挖走了王生的心。
4. 陈氏救夫(约70字):陈氏听从道士的话,向疯乞丐苦苦哀求,吞下乞丐的痰,最终吐出心脏救活王生。
例文
王生一次外出时,在路上遇到一个容貌美丽的女子,女子哭着说自己无家可归。王生动了恻隐之心,又被她的美貌吸引,就把她带回家,藏在了书房里。
过了几天,王生遇到一个道士,道士见他面带妖气,提醒他家里有邪物。王生心里犯疑,悄悄来到书房外,从门缝往里看,竟看到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正拿着彩笔在一张人皮上绘画,画好后就把人皮披在身上,变回了那个美丽女子的模样。王生吓得魂飞魄散,赶紧跑到道士那里求救。
道士给了王生一道符,让他贴在卧室门上。夜里,恶鬼来到门前,见符纸发光十分恼怒,冲破符纸闯进卧室,一把挖走了王生的心,然后逃走了。王生的妻子陈氏悲痛欲绝,找到道士求助,道士告诉她,只有向一个疯乞丐求情,或许能救活王生。
陈氏找到那个疯乞丐,不顾乞丐的百般侮辱,一直苦苦哀求。乞丐吐了一口痰让她吃下去,陈氏虽然觉得恶心,但为了救丈夫还是咽了下去。回到家后,陈氏对着王生的尸体大哭,突然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往上涌,吐在王生胸口,那东西竟变成了心脏,王生慢慢醒了过来。
分析点评
1. 缩写要点:精准保留了遇鬼、识破真相、道士相助、陈氏救夫等关键情节,删减了多余的环境渲染和人物心理的细致描写,重点突出了故事的恐怖氛围和奇幻色彩,同时展现了陈氏对丈夫的深情,符合缩写的要求。
2. 语言表达:用词生动,能有效营造恐怖氛围,像“青面獠牙”“魂飞魄散”“悲痛欲绝”等词语,准确展现了恶鬼的可怕和人物的情绪;对救夫过程的描写简洁明了,让读者能清晰感受到陈氏的坚定。
3. 情节连贯性:从王生带回女鬼,到识破真相、道士给符,再到恶鬼害人、陈氏救夫,情节衔接自然,逻辑清晰,完整呈现了“画皮”的核心故事线。
4. 不足与改进:可以加一句王生识破真相时的动作描写,比如“王生吓得双腿发软,差点瘫坐在地上”,增强恐怖感;也可以简单写一下陈氏救夫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只要能救丈夫,再难的事我也愿意做”,体现她的深情与坚定。
例文10:缩写《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片段)
思路
我要围绕范进中举的经历来缩写,保留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这些关键人物。主要写范进中举前贫困受辱,中举后喜极而疯,被胡屠户打醒,最后受到张乡绅等人巴结的故事。删掉多余的细节描写和次要对话,让故事简洁,突出科举制度对人的影响。
提纲
1. 中举前的困境(约50字):范进多年考科举都没中,家里特别穷,经常受岳父胡屠户的辱骂和看不起。
2. 喜极而疯(约50字):范进参加乡试中举,得知消息后喜疯了,拍着手在街上一边跑一边喊“我中了”。
3. 打醒范进(约40字):众人请胡屠户出手,胡屠户壮着胆子打了范进一巴掌,范进很快就清醒了过来。
4. 境遇巨变(约50字):张乡绅等人前来巴结,送钱送房,其他乡邻也纷纷送东西,范进的生活彻底改变。
例文
范进寒窗苦读了好多年,可一直没能考中举人,家里穷得连饭都快吃不上了。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屠夫,经常看不起他,动不动就对他又骂又训。
这一年,范进又去参加乡试。发榜那天,家里没米下锅,他只好去集市上卖鸡。邻居找到他,告诉他中举的消息。范进一开始根本不敢相信,等看到榜单上自己的名字,顿时喜极而疯,拍着手在街上一边跑一边喊:“我中了!我中了!”
大家实在没办法,只好去请胡屠户。胡屠户一开始也害怕,可在众人的劝说下,壮着胆子,用杀猪的劲儿打了范进一巴掌。没想到这一巴掌下去,范进立刻就清醒了。
范进中举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乡绅张乡绅马上来拜访他,对他十分恭敬,还送了五十两银子和一套宽敞的房子。其他乡邻也纷纷赶来巴结,送米送菜的络绎不绝。范进的生活一下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穷书生了。
分析点评
1. 缩写要点:完整保留了范进中举前的贫困受辱、中举后疯癫、被打醒、众人巴结等关键情节,删减了多余的科举过程描写和人物的次要对话,重点突出了科举制度对范进的影响以及周围人态度的巨大转变,主题鲜明。
2. 语言表达:语言通俗易懂,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表达习惯,像“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又骂又训”“络绎不绝”等词语,准确展现了范进的困境和中举后的境遇变化;对范进疯态的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3. 情节连贯性:从范进中举前的窘迫,到中举后的疯癫、清醒,再到最终生活的巨变,情节推进自然流畅,逻辑清晰,完整呈现了“范进中举”的核心故事。
4. 不足与改进:可以加一句范进中举前的生活场景描写,比如“家里的桌子上空空如也,妻子和母亲正饿着肚子叹气”,增强对比效果;也可以简单描写一下胡屠户打范进前后的态度变化,比如“之前还骂骂咧咧,后来却对着范进点头哈腰”,更能体现他的市侩。
标签:单元例文五年级上册缩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