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更多

还是那片土地

2023-04-01 02:36:59 杜爱英 字数: 点击: 标签:窗棂

阳光敲打着窗棂,也铺陈在我的脸上,晨风里的缕缕桂花香倏忽地钻入我的鼻腔,校园的几棵经年桂花树又开花了!

“看桂花去!”我一跃而起,狠心离开黏糊人的薄衾。

校园西北角的几棵金桂在十月里如期开放,一簇簇米粒大小的金色花儿在旁逸斜出的枝条上挤挤挨挨的,那清香弥漫在校园的角角落落,令人神思遥想。

国旗高举在旗杆上,鲜艳无比。今天十月一日,“你好,祖国!”我向国旗行了一个深情的注目礼。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手机响了,为了庆祝国庆,我特地把手机铃声换成了《今天是你的生日》。

“妈,我们一家子今天回家吃中饭。”女儿愉快地从几百里之外的武汉打来了电话,这消息如桂花香般的沁人心脾。女儿是协和医院的一名产科医生,工作忙得几乎没有节假日,今天能得假偷得一日闲已是善莫大焉!

刚做好午饭,女儿的车就到了楼下,女儿女婿甜甜地叫着爸妈,我和老公欢喜地抱着孙儿孙女进了家门。孙子旬旬才四个多月,白白胖胖的,小鲜肉一个。孙女苗苗已四岁了,活泼精灵,和我是“同党”,女儿见我宠着苗苗,几次都下了禁令:如此这般,下次回家就不带她来看你了。

吃过团圆饭,老公对我们说,这两天我们一家子开车在赤壁遛一遛。女婿欢喜地说:“好呀!”女婿不是赤壁人,对赤壁的山水、古镇一直心生向往,只是工作忙,难得有时间在晴朗的日子里来赤壁看山看水。我心想,这巴掌大的地儿我再熟悉不过了,有什么看头。为了不扫家人的兴,我拉着孙女午休了,先补充一点身体的能量再说。

汽车在107国道上行驶,二十分钟不到就到了茶庵镇的万亩茶园,虽说已是下午三点多了,可仍有五六十辆汽车沿路停着。我们远远地停好了车,迎着出园的人流前行。

进了茶园,满眼的绿茶随着丘陵的坡度此起彼伏,宽敞的褐红色自行车道路在茶海里蜿蜒游走,此时游人如织,笑语喧哗。几幢似方块积木搭成的小楼矗立茶园,名曰“俄罗斯小镇”,异国建筑楼里有几位俄罗斯年轻人在跳着他们家乡的舞蹈。

我们走过几丛竹林,眼前赫然出现了一个足球场,球场上满是站着、坐着、躺着的游人,还有十几个小孩在场中心追逐着一个蓝色气球。球场被绿茶包围着,八方而来的山风夹杂着绿植淡淡的体香味儿令人神清气爽。

“苗苗,我们看茶园走大路还是小路?”

“走小路。”苗苗坚定地回答我。

我们跃过一个小沟,向茶园深处走去。一垄垄被修剪过的茶树如齐整的琴键在静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弹响,到那时,萌发的新芽在采茶姑娘的指尖轻轻地断响,一芽两叶的新茶将在一杯滚水里舒展它们的筋骨,如莲花般绽放,吐出润人心肺的茶香。

“花,白色的花!”苗苗惊喜地欢呼着,小小年纪的她早已是爱花之人。

“这是茶花。它身边的青果是茶籽,可以榨油的。”我轻轻地告诉她。她爱抚地摩挲着茶花说:“我想摘一朵把它送给妈妈。”

“可以呀,这满山遍野的都是。”我鼓励着她。

她小心翼翼地摘了一朵,高举着笑着跑向她的母亲,女儿开心地笑了。

“叽叽叽叽”的声音在高空隐隐作响,寻声抬头就见一架无人机正在我们头顶盘旋。“看,气球!”苗苗跳跃地欢呼。顺着她的小手望去,只见一个硕大的氢气球被几个淘气的孩子弄断了线,氢气球离开了羁绊它的竹竿,飘飘荡荡地升起,那一团红越来越小,向天空高远的云层隐去。

天空深蓝的海洋里漂浮着鱼鳞似的云朵,远处的青山在晚烟里层峦叠嶂,此时的万亩茶园就是群山怀抱里轻揽着的一只摇篮,千千万万棵的茶树哟,就是一个个甜美的baby,它们在这里安适地睡着。

太阳已滑落在远处的山腰上,游人大多已渐渐散去,我们走在另一条返回的小路上。这条小路的两旁有着高大的白杨,还有低矮的野菊,苗苗摘了一朵紫色的菊花送给了我,我小心地把它插在了我的头上。

出了茶园的大门,路边的芦花在晚风里摇曳,池塘里的清水泛着涟漪,一只小黄鸭躺在它母亲身边撒娇。走在107国道上,几个甘蔗种植户正在路边卖甘蔗。回家的路上,老公说起他小时候满山地采茶,离家十几里的茶山也采过,为的是赚取读书的费用。我也向家人讲起山里孩子读书的不易,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茶庵中学教书的日子里,每个学期,我都会带着孩子们在万亩茶园采茶半个月,每次孩子们都有一定的采茶任务。茶园里,茶树野生野长,高的齐了中学生的肩,矮的只有孩子们的膝盖高。茶园里,荆棘藤蔓伤了孩子们的手绊了他们的脚他们都默默地忍受,我也和孩子们一起采茶,体会着他们的辛苦。中午,我们在茶园的老树下吃饭,一碗猪肉粉汤就是对我们辛苦采茶的最好回报。午休时刻,沟边的几颗覆盆子就甜了我们的舌尖,干涸的沟渠里掐一把野韭抽一把竹笋,晚上回校就是一碗清香的野蔌。

二十多年过去了,旧日时光里的风在眼前迅速地发酵酝酿:昔日茶庵人辛勤劳作的茶园甚至有人诅咒的茶园如今变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明年的春天,几场春雨后,游人定会领着他们的孩子来到万亩茶园采茶。那时,采茶不再是为了赚取一点辛苦钱,而是为了来这里享受采茶的快乐,享受青山里野风的温柔拂面,享受蓝天白云下万亩茶园里四溢的清香。

十月二日清早,老公邀请我们去他的火龙果园摘果子,苗苗的眉毛欢喜得跳起舞来,她最喜欢吃火龙果了,而且是红心的火龙果。

汽车向赤壁镇进发,女婿摇下车窗,一棵棵道旁树向车身后飞跑,苗苗兴奋地拍着小手说:“看,那些树都在跑!”我们都笑了起来。女儿低头问苗苗:“那些树向哪儿跑了?”

“向后面跑了。”

女儿告诉苗苗:“不是树向后面跑了,而是我们的车子在向前跑。树有树根扎在土里,能跑吗?”

“不能跑。”

“对呀!车子有车轮,能飞快地转动。所以你看到的景象应该是树没动,而是我们的车子在向前跑,这是相对运动,等你长大了学了物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

苗苗认真地说:“长大了,我要读很多书。”

我们都开心地笑了。

汽车的轮子飞转,窗前迅速地飞过一片片金黄的稻田,一棵棵顶着红的黄的花的栾树,还有一座座覆盖着树木的青山。歘、歘、歘的几下,汽车把青山脚下的一座小楼、低头在田埂上悠闲地吃着草的黄牛、一棵樟树下坐着抽着老烟的老农都统统地抛在了我们的身后。

喜欢吃莲蓬的女儿惊呼:“这时节,田里还有莲蓬。”

“有呀,可是不多,因为荷花大多已残,如果这时遇上一场秋雨的话,雨打残荷是听不得的,就像窗前怕听芭蕉雨一样。”我说。

车子进入了赤壁镇境地,一个小平原闯入了我们的视野。枯了枝叶的棉田闪过星星点点的白花,几亩稻茬仿佛是刚生产了的妇人正在调养生息,更多的是浅黄的晚稻还在时间里继续生长。正欣赏着,车子向右一拐,前进了大约五百米,就到了火龙果园。

火龙果是仙人掌科,属于热带、亚热带水果,耐旱、耐高温、喜光,对土质要求不严。赤壁属于亚热带地区,每年冬天都会下雪,有的年头是大雪,所以爱人的单位(农业局)用温室大棚种

植自粉型红龙果。两年后的今天,红龙果挂果了。

进了火龙果大棚,烘的一下,仿佛进入了高温室,难怪老公戏谑整个夏季他都在蒸桑拿。

果园里,一棵棵火龙果爬藤似的攀援在事先搭好的支架上,肥厚的叶片边缘圆齿状。漏斗似的花瓣倒悬在枝叶上,仔细看,漏斗的底部,已有鼓鼓的果子。这是第三批果子,老公对我们说。

园子里霸王花像红缨枪缨子似的蓬松着黄绿着,溜达一圈,枝叶上青果累累,只有东边的一隅还保留着第二批成熟的少量果子。我们奔向前,女儿和苗苗摘着高的低的果子,我给她们拍照,女婿抱着小子旬旬在果棚外转悠。

“咕--咕--咕--”老公的一声呼唤未落,一群土鸡飞快地从园子里的角角落落里钻出,向老公飞奔而来。“叽叽叽”“咯咯咯”母鸡们吃食也闭不上它们的嘴。看着它们伶仃的细爪,玲珑的身子,想着土鸡煲汤喝的鲜美,我便央求老公捉一只母鸡回家炖汤喝。老公说:“我的土鸡还小,等过年的时候再说吧。”

摘完果子,我和苗苗提着小竹篮去果棚外摘菜。扯几把红薯叶,掐几把汤菜,摘几斤红的青的辣椒,就有满篮子沉甸甸的收获。

这儿曾是棉花地,自从老公单位在这里建了火龙果大棚基地后,带动了周边几户农家也建起了红龙果大棚。周末节假日,市民开着小车带着家人来这儿摘果子,其乐融融。

赤壁是个知名度极高的古战场,“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描绘赤壁之战的诗句。以火烧赤壁闻名古今的赤壁,二千多年来,其实也是一个古老的农耕之地。如今这里建起了大棚果园,它的周边还有葡萄园桃园杨梅园蓝莓园猕猴桃园,农民已改变了土地种植的传统模式,迎来了八方来客,钱袋鼓囊了起来,房子建了起来,车子开进了家门,有的还在城里买了新房。

太阳当头照,这儿距离赤壁古战场只有几公里的路程,我们一家子受老公侄女的邀请前去赤壁镇吃江鱼。

赤壁镇是女儿出生之地,她很想去曾经生活过五年的地方走走。十几分钟后,我们的车停歇在赤壁镇新街粮店的院子里,这院子变化不大,还是二十几年前的模样,只是过去沿街办公的房子改建成了鱼馆。我们在街上荡悠,这里曾是荒芜的新街,每到夜晚,华灯初上,江边的蚊蝇、棉田的飞蛾就肆无忌惮的飞舞,周边人家的窗户是不能打开的。尽管如此,灯一亮,房子里的角角落落黑白相间的蚊子像战斗机一样轰鸣,人被咬一口,皮肤立即鼓起一个红疙瘩来。

来到我们一家三口曾居住过的小楼,小院的菜地如今溜了水泥,二楼的旧居被人加了一个饭厅,想着我和女儿那几年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岁月流转的我俩早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这座

小楼风情依旧。偶遇过去的邻居,她已褶皱了面容,交谈了几句家事,侄女打来电话催促我们吃饭。

今年春,赤壁市政府为了改善长江的环境,江边几家鱼馆上了岸,过去坐在江边吃鱼饱览滚滚江水的日子已不会再有了。鱼宴开始,江鲶鱼肉鲜香,黄颡鱼汤水乳白,鮰鱼肉白肥厚,油炸干鱼香脆,苗苗舀了几个鱼丸子说是好吃。

鱼馆的食客南腔北调地低声交谈着,听口音有东北的、浙江的、武汉的,他们游玩了赤壁古战场,出了大门就在鱼馆坐吃江鱼,人生快意淋漓啊!

回家的路上,我们谈起同一片土地的利用问题。过去的农民坚守着土地种着单调的庄稼,粮食丰收了价格就降下来了,受灾的日子,农民的生活更是艰难。许多人因此扔下土地去沿海打工,荒凉的土地上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如今,土地成了农民手里的香饽饽。他们在土地里种花种草栽果树,在青山绿水边开农家乐。

节假的日子,城里人带着一家老小都跑到乡下呼吸清新的空气来了,他们听鸡鸣犬吠,看碧绿的菜畦,在江河边野钓,在果园里摘果,在阳光里嬉戏,在月光下聆听虫儿浅唱低吟……

我们不禁感慨:真是同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

思乡之情

   生在故乡的土地,长在故乡的怀抱,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木,故乡的人情,故乡的习俗·····一切都能勾起人们无穷无尽的乡思。 崭新的时代,赋予乡思崭新的内容。岑宏宇、李晓峰、赵京京、葛英煌四位同学,惊喜地感叹于故乡的兴旺发达和巨大变化,思乡心曲随着时代脉膊弹奏,感奋之情溢于言表。 家乡美,美就美在家乡水。岑宏宇同学回到久别的故乡天津,正赶上天津人头一天喝上滦河的甜水。但是,作者在兴高彩烈地描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喝上盼了多年的甜水时那欢乐兴奋场面后,并没有就此搁笔,而是更深一层地饮水思源,由水追及为引滦人津工程作业奉献和牺牲的人,再由人引到“对人民无比关怀的党和政府”。就这样层层深化,“为这伟大的国家奏一曲颂歌”的主题顺理成章地和盘托出了。

    “开掘要深”,乡思寄于水又不止于水,像这样刻意挖掘,文章的立意才能高远。 李晓峰同学思乡,目光并不限于激起思乡之情的双泊河四时美景,而把故乡的河与故乡的人民联系在一起。小河的凋敝与凄凉,小河的重振与欢乐,无不牵连着人民的生活境遇、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小河的变迁,映照出时代的变迁。在这里,思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文章的立意也更上了一层楼。 记忆中那美丽的小河已经干枯,牵动着归乡梦的鲜艳黄也不复存在,葛英煌同学回到神往已久的故乡小村时,不免有些惆怅。但看到夜晚灯火通明的建筑工地和兴建中的高楼,他振奋起来:“当我们用劳动来建筑未来时,是不是还要眷念过去那美丽的景色呢?’’文章不仅“开掘要深”,而且“立意要新”。作者把浓郁乡情溶注在对故乡风物的描绘之中,让风物的描绘呈现变化的历程、清晰的对比层次和时代的走向,巧妙地从另一个角度来赞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引出哲理性的思考。

    这样选择新视角,确能不落俗套,写出新意。 一声布谷的鸣啼,把我们带到了赵京京同学的故乡。那山峦,那田野,那袅袅的炊烟,那小鸟的合唱,那牛犊,那黄狗,那野鸽的咕咕叫声,那鹿子悄悄的喝水声……诗一般的语言和谐地描画出一幅幅傣乡生活的风情画、风俗画、风景画,小作者对故乡的热和思念,也自然地融化在这诗情画意中了。作者着力描画的傣乡特有的山光水色、田垄山寨、风俗人情,洋溢着鲜明的地方风土气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驰神往。

微笑,我们共同的语言

    无论是莺飞草长的春,还是绿意盎然的夏,或者金果飘香的秋,亦或冰封雪飘的冬,在宽敞的大厅里,在忙碌的上学、放学潮中,我们—象牙塔内的学子与你们—食堂职工们一天三次准时的相约。尽管你不知道我姓甚名谁,我也不知道你来自何方,可在匆匆相逢中,我们仍有感情的交流。微笑,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你们的微笑传达着爱的奉献,还记得第一次走过食堂像一只迷路的小羊,是窗口边一位阿姨的微笑让我定住了神;已记不得有多少次迷迷糊糊地把碗盖忘在了菜盆旁,不一样的面孔下同祥的微笑喊住我让我来取;还有那几个永远快快乐乐的小伙子总是一边微笑,一边朝我招呼:想吃啥?更忘不了收银台的那位女服务员,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将我弄错的饭票重新再打,而且脸上还挂着微笑,她的微笑让我感觉我不仅没有给她带来麻烦,反而给她带来了工作的快乐。这些丝丝缕缕的微笑比起食堂职工们拾金不昧、加班加点为同学服务,各尽职责等一些先进事迹来说,似乎不算什么,但是,就在这些或灿烂,或慈爱,或细微,或不经意的微笑中,我分明看到了爱的影子、奉献的光采。

    有一本书中这样写道:你有职贵在冬天为亲人斟上一杯热牛奶,但是你没有义务再把一声巧克力放进去。是啊,食堂的师傅们有责任按时地奉献自己的微笑。要知道,人皆凡人,谁没有世俗纷扰,谁没有痛苦的时刻,可我们的师傅们却把这些涵纳于心,仍然态度可亲地忠实于自己的岗位日日月月年年。

    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现代社会,沟通是关键。当你对世界微笑时,世界也少寸你微笑,我建议那些曾经与食堂师傅们发生过争执的同学试着先亮出自己的微笑,试着当师傅们忙得手脚不停,不烦不躁地微笑着等待,试着当他们忙中出错时,不气不恼地微笑着指出来。迎着他们的微笑,请微笑,这是源于爱的回报,如果他们暂时背对着你的微笑,请你继续微笑,这是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微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表情,但那是人类最独特,最真诚的情感表达,或许你认为,食堂师傅们不动声色地埋头苦干才是奉献的精髓,但如果没有微笑,那么这种奉献有可能陷入履行公务的机械操作之中,毫无感情可言;或许,你认为,在夏天为食堂师傅们递上了一杯凉茶,在冬天为师傅们递上了一个暖手炉,才是实实在在的理解,可如果没有微笑,这种理解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理解,缺乏发自内心的真诚!

    因此,只有微笑才能让奉献像加了巧克力的牛奶,香浓可口,令人心醉,也只有微笑才能让理解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面对大学生与食堂职工理解与奉献的来来往往,有人高呼理解万岁,有人高唱爱的奉献,而我只想呼唤微笑,因为微笑本身就体现着他们的奉献,我们的理想!

要脸还是要面子

    日常话语中的一mtqxaL-CAI不想还好,一想就糊涂;但糊涂之后还得想,或许可以想清楚。比如“脸”和“面子”。

    这两个词看似无区别,其实有着质的差异。说某人

    “不要脸”,此人一定是干了伤风败俗甚至伤天害理之事;而说某人“没有面子”,则常常指此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权没有钱,没有来头没有关系网等等。可见“脸”主要指个体行为,包含着对个体行为的道德或法律评价;“面子”则指个体在他者(群体、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面子的大小有无并不以道德或法律为依据,有时甚至相背离。

    新近读到一本谈“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书,其中对“脸”和“面子”的分析发人深思。作者认为,脸和面子的组合大体上有四种情况。其一,有脸也有面子的是正人君子,这是孺家力图塑造的君子人格,但这种人格多半只是一种理论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属“稀有元素”;其二,没脸也没面子的是无耻之徒,也就是李宗吾所描画的“脸厚心黑”之人;其三,有脸却没有面子的是规矩人、正派人(即古人说的“方人”),他们因为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讲原则、有骨气而被讥笑受打击因而不能获得应有的社会

    地位(即面子);其四,没脸却有面子的是伪君子假道学(即古人说的“圆人”),他们虽不讲究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但因为会耍阴谋会弄权术会见风使舵会逢迎拍马反而受社会青睐,从而在面子问题上对“方人”取压倒之优势。

    钱钟书先生写于三十年代的散文《谈教训)称“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六十年后此话依然有效。上属四类人,前两类黑白判然易下褒贬,后两类的情况则颇为复杂。对于“没脸有面子”的第四类人来说,面子是最最要紧的.只要保住面子,即便干了“不要脸”的事也会安然无恙,甚至照常在面子的等级序列上一路攀升。君不见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者不是发财更易?第四类人常常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日常生活的最大受益者和实利者。因此便产生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人们在道义(价值观)上肯定并赞扬“有脸没面子”的第三类人,从而否定并斥责第四类人的要面子不要脸,但在现实生活即行为方式上的态度又恰恰相反—而这正是造成有脸者无面子,无脸者反而有面子的社会原因。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理直气壮地给“有脸”者以面子,从而毫不留情地剥夺“没脸”者的面子,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一件旧毛衣

昨晚还是一轮新月,今晨已是一帘雨幕。校园里亮起了灯光,到处湿漉漉的。远处的山见不到一点轮廓,不知道它们睡醒了没有。

教室里的灯次第亮了起来,低年级的家长来学校生炉子,学生越来越多,把晨曦叫醒了,东方渐渐的亮了。

我来到操场上,踩着积水走了几圈,雨丝没有遮挡地洒在我身上,感觉有点冷,下意识地打了几个寒颤。抬头看见远处的山上蒙着一层水雾,整座整座的山就像害羞的姑娘,垂着眸子,在水雾后面静坐着,也许她在等待旭日的亲昧,或者风吹雾散、娇媚显露的那一时刻吧。

花园里的风景树都已经光秃秃的了,它们把最后一片叶子在初雪的那个早晨埋葬在泥土里了。倒是满园的柏树和冬青显得更加苍翠了,加上小雨的清洗,亮晶晶的,有种说不上名来的精灵在上面流动。它们反倒更加精神抖擞了,好像是要把其他树木的亏损,一一弥补过来一样,加上灯光在其间的闪烁,让人真觉不出冬天的萧索了。

教学楼上的红字把操场的积水染红了,微风拂过,打着浅浅的涟漪,像恋人的秋波,让人平生一丝温暖。

当我走过办公室的走廊时,看见一位老人蹲在走廊上,怀里抱着一个女孩,女孩把头深深地埋在他的胸前,背着一个小书包,很旧很脏。老人见我看他们,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早啊。”

“嗯嗯,您早,您这是……”

听到我的声音,女孩赶快转过身,站起来,给我鞠了一躬:“老师好。”

“好好,你怎么来这么早啊。”原来这女孩是我们班梁军的妹妹,上学前班,学前班到校的时间应该是八点五十,现在才七点半左右。

“奥,是这样的,军军今天是值日生,路滑,我就把他送来了,我怕妞妞醒了看我不在,会乱跑,我们住得又远,干脆就把他们一起领来。”老人怯怯地着说,满脸的皱纹里布满歉意。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的要求是学前班的学生必须在八点五十由家长领到学校门口,再由老师领进教室,不能早到。

“奥,这样啊,就是天气太冷,要不你们来我房子烤烤火吧。”说着,我就拉起女孩的手,女孩的手又软又暖和,从她旧棉袄的领子里我看到了一件似曾相识的毛衣,毛衣的领上托针了,我撸起她的袖子,毛衣的袖口也托针了,用针缝着,褶褶皱皱的。

“这毛衣是谁给你织的?我好像见过。”我边说边把袄的拉链往下拉了拉。

“这是我姑姑的,我姑姑说是她自己织的呢,”女孩兴奋地说:“老师,你看,这里还有一朵花呢。”说着,女孩干脆脱下棉袄,让我看她毛衣前襟上的一朵梅花,那是一朵用粉红色线钩的,现在差不多看不出颜色了。

“你姑姑的名字叫什么?”我突然有种预感,急切地问道。

“梁静。”

“梁静?”我真不敢相信,同样的境遇会在两代人身上发生。

“嗯嗯,老师,你认识我姑姑吗?”

“哦,哦,也许认识吧。”我给女孩穿好衣服,就回了房子。

回到房间,坐在燃得很旺的火炉旁,我脱掉了外衣,女孩身上的那件毛衣引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那是我还在村小的时候,刚当老师不久。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雪也是下得很早。一节早读课上,教室里炉子的火苗很旺,我坐在火炉旁给学生盯背课文。突然门外传来一声很小的“报告”声,我以为自己听错了,愣了一下,就叫下一位同学来背。又是一声“报告。”我拉开门一看,一位小女孩站在门口瑟瑟发抖,不只是冷还有怕。

“进来,怎么才来啊,一节课快没了,不知道时间啊,不怕把你的头睡扁了吗?”我大声指责道。

小女孩怯怯地看着我,没敢说话。

“把昨晚的家庭作业拿出来我检查。”

小女孩取下又旧又脏的书包,不停地在里面翻,大概有五分钟过去了,她还在翻。

“快呀,怎么了?是不是没有做啊?”我有点不耐烦了。

“我……”她还再翻。又过了几分钟。

“拿来我看。”我实在是生气了,一把夺过她的书包,里面除了书本和几支笔外,什么都没有。“你怎么这样啊?一个本子都没有,还装腔作势,手展开。”说着,我就拿起戒尺,在她手上打了一下。

“哇……”她大哭起来。

“哭什么,还冤枉你了啊。”我知道我打学生是有分寸的,只是惩戒,不会用力的。可她就是哭得很伤心,左手抱着右手。

“展开,再哭就多挨几下。”看着她夸张的那样,我越生气了,几乎是咆哮。

当我再次举起戒尺时,她连忙可怜兮兮地说:“老师,可不可以打我屁股。”说着她就转过身去,屁股撅得高高的。

“不,手给我,是手没写字,又不是屁股。”我也赏罚分明,谁的错就打谁。我强行拉过她的手,我惊呆了,这哪是一双小孩子的手啊,手背到处生疮腐烂,刚刚结痂的皮因为那一戒尺又被震开了,流着脓水,黄红黄红的,我双手捧起那双小手,突然就觉得那是我的手,也是这个年龄,也是这大冷的天,那个疼啊,刻骨铭心。

“梁静,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冻疮了,你的手怎么冻成这样了,你妈妈不管你啊?”我的眼里已经浸满了眼泪。

“我没妈妈,我妈妈走了。”她哭得更厉害了。我把她搂进怀里,突然觉得她只有一把骨头,我解开她的破袄一看,里面只有一件夏天穿过的体恤。“你没毛衣吗?”

“没有,我没穿过毛衣。”

“那你爸爸呢?谁照看你的?”

“我爸爸打工去了,我爷爷照看我和弟弟。”

“你还有一个弟弟啊?今天中午把你爷爷叫来,我有话问他。”

“我爷爷可能来不了。”

“为啥?”

……

无论我怎么问她都不说,我只能让其她同学捎话了。我想了解一下她家的情况,也想让她爷爷给她买一件毛衣。

下午放学后,她爷爷来了,一位看上去有七十多岁的老人,个子很小,也很瘦,穿着同样单薄、同样破旧的棉衣,一只手按着肚子,一只手托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穿着一件很长的旧棉袄,袖子上被鼻涕弄得又黑又脏,看不出本来颜色了,他紧紧地依偎在爷爷身旁。

“你是梁静爷爷?”我一边问一边给他搬了一把椅子,他没坐。

“嗯嗯,娃昨晚没写作业,我肚子疼,她给我请医生,抓药,熬药,没时间了,都是我不好,老师,你别生气了,我给你赔不是。”说着老人就要下跪。

“不能这样,你怎么能这样做呢,”我连忙扶住他:“我不是说作业的事,我是想问,孩子的妈妈为什么要走,你看她的小手都生疮了,你们怎么不管呢?他爸爸呢?”

“唉……”老人长叹了一口气。

我下意识的发现那个小男孩把小手往袖子里筒了筒。我拉起一看,眼泪就不由自主得奔涌而出,男孩的手比他姐姐的手还厉害。“疼吗?孩子?”小男孩点了点头。

老人对我说,梁静的妈妈在梁强一岁多的时候就把孩子丢给失去老伴的他,跟着丈夫去西安打工去了。在一个副业队做饭。不知怎的,到年底的时候,就跟着那个老板走了。没有了妈妈,爸爸也很少回来,他们姐弟俩只能和自己相依为命。老人说没钱,买不起毛衣,就这破袄也是亲戚家孩子穿过的。

老人走后,我就想着用旧毛线给梁静织一件毛衣。(我那时只有75元的工资,自己家儿子穿的毛衣也是用旧毛线织的。)

放学后,我把梁静叫到我房子,给她量了尺寸,当她知道我要给他织毛衣时,她睁着那对大眼睛看着我,一闪一闪的,看着看着,泪水流了下来。我一把搂住她说:“别哭,老师也没有好线,就用旧线给你织一件吧。”她在我怀里连连点头,泪水打湿了我的衣服。

她走的时候想说什么,可又忍住了。我知道,她一定想说感谢我的话。

那天晚上,我把上学时一位同学给我的那件红毛衣拿出来,拆了,把板凳翻过来放在地上,把拆下来的线绕在凳子的四条腿上,绕成几大圈,从凳子腿上拿下来,它们就缩成几个线球了,像几只刺猬。我把它们架在蒸笼上一蒸,再使劲往直里拽了拽,线圈少多了,晒干后,绕成线球,就开始织了。每天放学后,梁静都要来看一会我织毛衣。最后,我干脆让她在我房子把作业写完再回去,顺便吃点饭。

梁静很乐意我的安排,也很主动地给我洗锅。

后来我发现,她很专注地看我织毛衣,就问她:“梁静,你也喜欢织毛衣吗?”

“嗯嗯。”

于是,在她写完作业后,我就给她教一会织毛衣的。她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握针、挑线、正针、反针。

一次,我上厕所回来,看见她在数针数,我就给她说领子上是132针,然后怎么分针,怎么加针,等等,我习惯了给学生详细解释他们喜欢的问题。

我加班加点,不到十天,一件毛衣织成了。让她穿上一试,长短宽窄刚刚合适。她穿着毛衣在镜子旁转来转去,脸上笑开了花。最后她停下来,嘴皮蠕动着,却没说出话来。她转脸抱起我四岁的儿子,在他脸蛋上亲了亲,凑在他耳朵上说了一句话,就红着脸跑了。

儿子说:“妈妈,那位姐姐说她想叫你妈妈。”

我陷入了沉思,做他们的妈妈有何不可呢……

从那以后,梁静见了我不敢抬头看我,远远的就跑了,我真怕这样会影响她的学习,想找她谈谈心,叫我妈妈也可以。正好碰上期中考试,也就把这事给忘了。成绩出来后,我大吃一惊,她竟然以高出第二名11分的成绩居全班第一名。她可是一个中下游学生啊。

二十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梁静来找我,她怯怯地站在我门口:“张老师,你吃了吗?”

“梁静啊 ,快进来,好长时间没来我房子了吧。你这次真优秀啊,我为你感到骄傲……”看到她,我想把对她的赞美一股脑儿说出来,突然,看到她提着一个破口袋,里面鼓鼓囊囊的,不会是给我来送请的吧,我收敛了笑容,正想责怪她。

“老师,你看,我学着你的样子,给我弟弟织了一件毛衣,怎么不展啊。”说着,她就掏出来一件用好多种花线织的毛衣,毛衣蜷成一团,我接过来一看,那针脚都是卷曲的。“孩子,你把旧毛衣拆了,把毛线没有弄直就织上了。”说到这里,我心里一阵疼痛,“孩子,原来你每次想说话都没说,是不是想说给你弟弟也只一件啊?”

“不是的,老师,我是想让你给我别织 织,给我弟弟织一件,”她怯怯地说:“我不敢说,看你织得那么好,我又舍不得了,我也想要,就找了一些妈妈的旧毛衣拆了,线老是断,就织成花的了。”她不好意思的红着脸。

“不要紧,我给你烫一下就好点了。”

我用铁缸子盛了满满一缸热水,从领子上往下烫。这样,总共用了八缸子热水,毛衣平整多了。可是,衣襟上有一个大洞。我翻过毛衣一看,里面全是大线球,两种线对接的地方,她都绑了一个死结。这个显然没绑好,托结了。我用针缝了一下,缺料了,皱皱巴巴的,梁静脸上显然不高兴了。

“别担心,我有办法。”我找来一点粉色的毛线,勾了一朵梅花,贴在了上面。

“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老师。”梁静高兴地拍手。

这件毛衣是按着我说的尺寸织的,和那件大小差不多,他弟弟显然穿不成,她就穿了。

后来听学前班的老师说,梁静的弟弟穿着我织的那件红毛衣,很长,入在裤腰里。原因是嫌他姐织的那件上面有朵花。

今天,看到女孩旧袄下面穿的那件花毛衣,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梁静,那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她也许已经有孩子了,她弟弟的孩子都这么大了。他弟弟怎么又覆了他爸爸的前程啊,不知道她过的好不好,她不应该走妈妈的路吧。

“同学们,还有十分钟就要上课了,请抓紧时间啊。”上课时间到了,我从回忆中出来,我夹起书本向教室走去,我要去看看梁军有没有穿那件红色的旧毛衣?我要了解一下我班学生的留守情况和单亲情况。我要给同学们上一节关于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的课。

梁军身上的那件红毛衣像黑红的血液一样流淌在寒冷的空气中……

作者简介

张兰,女,甘肃天水人,七零后,小学教师,爱好文学,有诗歌、散文、小小说发表于《天水文学》《秦州文艺》《天水日报》《天水晚报》、黄河律动、海峡文学等。

焦急等待

今天虽然是周六,但我还是起了个大早,因为早上我要去上竹笛课。

不到七点钟,我就起床了,发现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就想起来今天是爷爷来送我上课。我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赶快把衣服、鞋都穿好,把竹笛和书包整理好。

万事俱备,只欠爷爷这个东风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趴在阳台的窗户口,焦急地边看手表,边看爷爷来的方向。一个个人影晃过,但爷爷迟迟不肯出现。钟表不停地念着“滴答,滴答”的声音,提醒我离上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为了避免上课迟到,我自己将开水倒进杯子里,把书包背在身上,坐立不安地踱着步子。急不可待地一遍遍打开房门,伸长脖子,查看楼道里的动静。

又一个十分钟过去了,时间已经九点了。可是爷爷还没有出现。我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钟表,心里怦怦直跳,感到很绝望……可是,我不能坐等迟到,心里盘算着:再等五分钟,要是爷爷还没来,我就自己打的去上课。

在这最后一分钟里,终于听到了爷爷的呼唤声,我三步并作两步奔向爷爷的车,这段焦急的等待终于结束了。

作者简介:杨舒皓,三门峡市实验小学四(4)班学生,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独立自强,孝敬长辈。爱好打架子鼓,吹笛子,看书,游泳,打篮球。辅导教师:宋秀菊

标签:我的阳光还是土地那片打着脸上风里窗棂铺陈
相关作文
板角牛

板角牛来我家时还是一头不到两岁的牛娃。 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一大早就去赶集的父亲引领着板角牛娃回到了已整两年没有畜力的老家。自从家里一匹四岁的骒马在一次犁完地打滚滚时掉下悬崖摔死后,家里的所有农活就全......

爱的新发展

商品经济大潮,冲刷着华夏古老的土地。物质生活的富有,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变革着人们脑海中沉积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按照辨正唯物主义的观点,世间的事物都是在变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任何一个......

焦急等待

今天虽然是周六,但我还是起了个大早,因为早上我要去上竹笛课。 不到七点钟,我就起床了,发现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就想起来今天是爷爷来送我上课。我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赶快把衣服、鞋都穿好,把竹笛和书包整理好......

电视是绳索还是纽带

我有个朋友,是增擎毛的电视迷。每晚面对电视机,从今晚节目预告一直坚守到祝您晚安,甚至连相对象这等大事也难得将他从电视机前拉开。 守着家里的电视,我们便可以不进电影院、剧场或者舞厅,不去郊游、踏青或野炊......

为了那一片绿色

妈,回来吧!您都60了,还死守着那片地,图啥? 树 ,种一棵是一棵; 草 ,植一片是一片。我的200亩沙地就快转绿了 转绿了,您还得看着。现在的偷牧者赶着一大群牛到处啃别人的草,要利不要命,您还有精力......

悲歌还是壮歌?---重读《红楼梦》黛玉葬花

《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虽然早已熟背,但多年前心态浮躁,从未细细品味。只在嘴边,未到心底。近几年来,人世间的风云变幻与周遭的无常悲欢让我沉静了很多,坐下来看几页书,当我又读到滴翠亭杨妃戏采蝶,埋香冢飞......

“基调”杂说

记不清是哪一位作家(也记不清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说过:作家要说的话都写在作品里了,如果还需要再 作文 来 说明 他的作品,只能说明他在艺术_仁的无能。三书斋主人倒不完全这样看。窃以为作家写文章说说自己......

美好的琴声

每当清晨我路过那片小 树 林,总会听见阵阵小提琴声。谁在演奏呢?那天,我想寻个究竟,原来是她隔壁的女主人。听妈妈说,她被汽车撞伤了腿而下肢瘫痪,她正 青春 年华,我真为她感到惋惜。 她搬来不久,一张端......

大大,儿在哭

爸爸,不,还是亲昵地喊一声大大吧,儿在哭,儿在异乡哭泣,你听见了么?因为你,如今儿不曾被什么 感动 ,本应灿烂的脸色却涂满凄苦,心中的伤痕也在一日日加深,悄然滑落的泪水,又嗦胧了我忧郁的眼睛 小时候,......

三只小鸭

鸭妈妈想了很多办法,可三只小鸭子还是每天不愿意离开鸭妈妈半步。鸭妈妈很无奈。 一天,鸭妈妈又耐心地对他们说:世界可大了,你们要学会独立生活,不能总依赖妈妈。小鸭子们一听就急得嘎嘎乱叫。鸭妈妈生气地不再理......

不满意这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