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意识到除了嘴以外,眼睛、鼻子和耳朵也会吃?对一般人来说,用嘴吃是易懂的,就是把食物放进嘴里,先用牙齿嚼碎,然后吞下去让胃消化,食物最后通过小肠进入血液和周身。可是眼睛、鼻子和耳朵都没有牙齿、没有消化系统,它们怎能会吃呢?吃什么呢?
实际上,眼睛、鼻子和耳朵是人体官能的主要工具。人体通过眼睛得到视觉,奔子得到嗅觉,耳朵得到听觉,这三种器官的吃法跟嘴有好几点不相同。嘴所吃的都是有形的东西。吃了以后,东西就变形,从五花八门的形式变成小碎渣,进入人的胃里,别人不能分享。
被眼睛、鼻子和耳朵吃的东西,不会变成小碎渣,并且好多人可以在一起分享同样的东西。眼睛所吃的有风景、影片、书刊等有形的东西。鼻子爱吃的是新鲜氧气,耳朵爱吃的是温柔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
在古代,生存资料不足,人们只求温饱,但是在现代,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果腹充饥,他们逐渐从“生存型”转为“享受型”。换句话说,广大现代人选吃哪些东西,不但使身体健康,而且使精神愉快。
自古至今,人们越来越讲究入口的东西,他们要求吃得更好、更卫生、更方便、更可口、更有营养、更多品种。据食品科学家研究,进餐环境和食品的外观影响人体充分消化和吸收食品的营养素,也对人的精神有很大影响.因此人们在进餐时都很自然追求美味佳肴和欢乐气氛。在泰籍华人之间,“民以食为天”是很明显的。一见面,他们不打招呼“你好!”,而问“你吃饱了吗?"饮食与人们的活动和礼俗是不可分的。古今中外,“膳食”为人与人之间的媒介物。不管是看望亲友、招待客人、探望病人还是生日会、婚姻会、晚会、开张会、节日等都少不了“吃”。有不少人还向过世的亲人上供,希望死人也享受吃。
近年来,各个国家的旅游事业、书刊企业、艺术团体、美容企业和美术企业因进行国际交流而迅速发展。这说明眼睛吃的范围越来越扩大,从国内到国外。人们由视觉不但得到知识,而且得到享受、印象、经验、感情等。眼睛也对颜色极有偏爱。据说,美国有因睡房墙壁颜色不调和,而提出离婚的。
虽然对人体最佳的气体是没有气味的氧,但是鼻子却对香味和臭味有喊爱。众所周知,最受欢迎的香味是菜香和花香,最受欢迎的臭味离不开香烟的香。有些国家把嗅觉作为见面礼节,居民以嗅觉表示敬意,相见时他们不重握手而重嗅手。这些国家包括澳洲、美洲极北部和印度山地。
象饮食一样,耳朵可以得过敏病,病情是细声被当作巨声,闻蚁动以为牛斗。有些人一听见爱人的声音、情歌或者甜美诱人的音乐,就感到如痴如醉。现代医学家证明,音乐相当于耳朵的丰富营养补药,音乐可以使愁苦人快乐,还可治疗心理疾病。极少数人是用心而不是用耳享受音乐,贝多芬在他的耳朵完全聋之后才创造出杰作。
总的来说,现代人为吃而活的趋向越来越多,只有那些挨饿的人才为活而吃。随着人们对吃的享受增加,各行各业的创造性和销售额也不断地增加,好多节日和礼节也是从人们的爱享受性发展的。
生活,淡要淡如一汪静水,在平静中享受呼吸的快感,听着平和的心跳律动,让心情得到放飞,如腾云驾雾般。宁静有宁静的致远,不必理会现实的繁杂,只管把人抛入自然的空灵中,让每一寸肌肤都吮吸着阳光,让阳光一遍又一遍地俯照大地。云层在蠕动,待看云卷云舒,有风在的地方,云定终会被吹散………
生活有它的繁华精彩,大风大浪,也有它的平淡无奇,朴实安稳。生活是这样一个流动的过程,看着每天不一样的阳光,感受着自己不一样的心情,触摸着自己不一样的生活碎片。当时间随流水东逝,无论我们停留在哪个驿站,看身后串串的脚印,感受片刻伤感,都会发现生活的色调单一,于是,为了寻求生活的愉悦,又不断开拓着另一片新的生活领域,进入了另一个崭新的世界。
有时总想让自己活得自如快乐一些,对身边的人或事物表面上显得风平浪静,可心中却汹涌澎湃。羡慕一些人活得很坦然,能做自己的自己,心里也暗暗地下定决心要活出真实、泰然的自己。人生总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无奈和遗憾。岁月如梭,容颜消退,花开花落,有时在为自己感叹人生,感叹人生的无奈。当流逝的时间在你的人生道路上画上短暂的休止符时,再回首,发现自己似乎失去了很多,想得到的上帝都没有眷顾,但是自己也无力挽留一切,何等的无奈。有时候总在埋怨生活环绕的无形压力和责任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但即使身边有多少苦楚和无奈,现实如此,也只有一笑置之了。
有人说生活是要享受的,我欣赏活得洒脱自如的人.不问世事的感觉真的很好,可又有谁能轻易做到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吧!自己快乐就好,说得如此毫无顾忌,可生活呢?不能,总有太多牵绊着你。害怕选择,每一个选择都需要勇气,需要顾忌的太多了。人真的能不听流言蜚语,潮起潮落,笑看成败,人生豪迈吗?也许人前展现的是你的微笑,可人后又有谁明白你心中的泪水呢?成败之后总是回首一望,感慨“是非成败转头空”,看看那青山是否依然,这是为何?因为我们是凡人,有自己的情感,患得患失,有坚强也有脆弱的一面。我们感叹人生的无奈,无奈的生活,或许人生的价值在这个年龄段还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吧,充实人生一定是生命的意义,所以我应该相信人定胜天,我们可以改变,改变生活的方式,改变现实的命运,改变自己想改变的一切。
的确,也许唯有充实人生,才能弥补一些遗憾不足,让自己快乐多一点烦恼少一点。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接受生活中的阳光。时光匆匆流去,体味着生活留下的是暗香疏影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新的慰藉。
你是否总满足并停滞在已有的成绩里,喜欢花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做自己屡试不爽的事?
你是否总喜欢找那些让你有优越感、能保护你自尊心的人做搭档和朋友?
你是否不愿接受挑战,害怕别人将对你的肯定评价变成否定?
你是否总认为自己聪明、有天赋,所以你不需要努力就能成功?你又是否有过“努力就证明你不聪明”的想法?
······
翻开美国女作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随着作者对固定型与成长型思维模式毫不留情的剖析,层出不穷的问题会在你脑海中不断盘旋。
“每天活在自己认知内的一成不变的生活里,思维和眼界难免会固化,如果在这时能够吸收其他人的有趣想法,也许就会获得新的启发,想通很多事情。”这是我特别喜欢的旅游达人的观点,他们从世界各地接触不同人的有趣想法,而我今天有幸从《终身成长》一书中获得新启发。
在这部作品中,卡罗尔以通俗易懂的笔触总结了自己对人类两种思维模式的研究。逻辑清晰,前三章介绍两种思维模式,中间四章例举不同领域两种思维模式的对比,最后一章讲解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于我而言,本书除了向我敞开了一扇认知思维模式的大门,还让我在边阅读中边反思,树立了终身成长的理念。
现今,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对成为语文教师充满期待,我明白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脑海中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我会竭尽所能来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和素养。当学校安排赛课,去外校学习或与其它学校优秀老师上“同课异构”的课时,我勇于接受挑战。即使在备课中会有各种困难,我总能想用各种办法解决并坚持不懈。课上完后听老师们评课,对他人的批评,我会从中对照学习,而不会认为那是对我的固定评价,我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并在下一次做得更好!这方面,我表现出十足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而这只是我的一面,在写论文方面,我的表现又截然不同。
当学校下发写论文的消息——我脑海中的ZZ(我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的名字)就会不由分说的冒出来。他不停地向我耳语:“算了吧,你写不好论文的,你又不是写论文的料,你不记得你毕业时的论文了吗?”是的,ZZ再次提起我的痛处。我大学时准备毕业论文,在我翻阅了许多书籍,跑了好几次图书馆后,我放弃老师给我们提供的论文题,自己写了一篇关于《边城》中翠翠与《简爱》中简·爱的女性形象对比的论文。哦!我当时为自己能有这样的想法而激动!答辩当天,当老师问我怎么会想到写这篇文章时,我以为老师对这样一个没人写过的论文题目要表赞赏,可不想他的下一句话却把我打入了十八层地狱。“她们哪有什么可比性······”老师笑着对我说。可想而知,后面什么情况我统统记不得了,也许是我期待太高,也许是论文等级为及格,影响我取得学士学位,也许是老师那冷冰冰的一句话,和他脸上明明是嘲讽的表情。从此,ZZ就在我身边出现了。不过,他也不会时时出现,只是在我拿笔写日记之外的文字时悄然而至,尤其是写论文时。
我惊诧的发现我们真的如书上所言: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既如此,面对我们的思维模式的矛盾,我们该如何做?在书本中我们也能找到方法:
第一步,接受吧!拥抱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第二步,观察是什么激发了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第三步,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如我的叫“ZZ”;第四步,教育你的“ZZ”。“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新方法去教育他,他就可以帮助和支持你。让他接受挑战,不要放弃,在受挫折后卷土重来,并帮助和支持他进步。”当我接到新的论文时,我会与ZZ交谈。“我知道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我犯了差错,但我那时年少,首次尝试写论文,经验欠缺,我另辟蹊径尝试完成,且在答辩时获合格已算不错。现我已成长许多,我有了新的计划和方法来尝试更好的完成论文,我还可以学习优秀论文写作,我也一定可以写好论文。”自我心理暗示,给自己加油打气,突破超越自我。慢慢的我能提笔写论文,有时还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亲爱的读者,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思维模式的影响可不止如此。
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优秀、有魅力、风趣,可在和他们接触后,你觉得自己被贬低了?你不知这也是固定型思维在作祟。你接触的人们为了抬高自己特意建立了他优你劣的感觉,你已成为其确认他们自我价值的工具。
还有的父母或老师总是夸奖孩子的聪明、能干,这个孩子反而不愿接受挑战,固步自封。当他犯错时,他总责怪他人,找借口,打压批评者和竞争者。
你是否把自尊建立在自己的优越性上?别人的财富和成功是否让你耿耿于怀?在工作中,在课堂上,甚至在个人关系中,你是否每时每刻都需要对自己的智力、个性以及特征进行证明?
是的,以上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祟。
无论学习、事业、人际关系还是亲子教育,成长型思维模式都必不可少。他决定了我们面对失败时的复原力;面对挑战时的承受力;面对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事业时付出努力的多寡。当我让自己思维中的成长型思维模式高频出现时,我会敢于并乐于接受挑战,我会接受新事物并从新鲜事物中汲取幸福感。我不怕别人给我贴标签,也不要别人贴的标签。面对他人在自我探究的方面取得成功时,不再会认为他人的成功是威胁,而是从他人的成功中学习自己所没掌握的知识,有时还能获得灵感。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人明白自己能力不是固定的,能力可以提高,只要你努力,你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所以,我们应终身学习。人是在不断学习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的。
亲爱的读者,希望我的文章让你对思维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希望我的文章成为桥梁,帮你通向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也通向自我的终身成长。
记得自己初到美国头两年还没学会“享受孤独”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在三次面试后得到了所住城市的一家商品电视公司的青睐,聘作专向大陆播出的商品信息的节目主持人。对于自己能够“击败群英”,在美国重拾自己的专业,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使我在第三次的面试中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公司的主管—我可以在第二天随摄制组飞往旧金山,没问题!
我以为一向尊重我的意见的先生也会在听到这个好消息时把胸脯一拍:去吧,没间题!然而,我错了,当我拿着一大叠英文材料回到家里想连夜突击,准备在第二天清早与摄制组飞往旧金山的时候,儿子发着高烧躺在床上,先生等着吃过晚饭重返学校教课,窗外乌云翻滚地下着南加州罕见的大雨.在雨声和叹息声中,我和先生爆发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争吵!
先生说:你全美国地飞来飞去,这个家还要不要管?
我说:采访只是阶段性的,我不在时你就多分担一些嘛!
先生说:那么孩子谁管?我教书已经很忙,你还要我又做饭又带孩子吗?你说你爱孩子,可是孩子病成这个样子你还要坚持走,你想过后果吗?
我说:难道我就一辈子要做家庭妇女吗?
先生说:你现在不仅是家庭主妇,你还是学生,还是作家,如果你接受这份工作,你的学业不能完成,你的书也将半途而废,这些你都想过吗?
我说:学业可以放一放,书可以晚一些写,可是这个机会是千载难逢,有几个美国电视公司会要中国人?
“我该说的话都说了,该怎么办你自己决定吧!”先生把话一丢,空着肚子去学校了。
怎么办?去—上小学的儿子正在发烧,一个和谐的家庭从此会失衡;不去—我会因此而失掉这次机会,也许永远无缘再进人电视界!
不论我如何的气恼、沮丧,以致愤怒,我都必须在当晚作出决定,因为机票已定,预定采访的某家电脑公司的总裁要去非洲公出,所以,时间不可更改。换句话说,如果我不能去,我就要在当晚通知公司辞掉这份工作,否则贵任难以承担。
已经习惯了在美国的事务全权交给先生处理,现在先生甩手不管,使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无助。于是,我想到了离我最近的朋友—我的邻居、一个见多识广、在某个大公司工作的同龄人,我想听听她的意见再作决定。
虽然我们两家只有几步路远,我还是按着美国的习惯先打了个电话。我原想只把自己的客观情况介绍一下,谁知越说越委屈,随着泪水竟把先生也给兜了出来。当时的我真想对电话里的朋友说“过来坐一会儿”,然而,当对方说她女儿有话问她时,我急忙说“你忙吧,我没事。”我把电话放下了。
面对旷野里的黄昏,面对静静的小楼,面对邻居家的一窗灯火,我放声痛哭了一场—在美国没有朋友可言!
尽管我在大哭一场之后在电话里辞掉了工作,尽管我和先生也很快地言归于好,但是,对好友表现出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却一直耿耿于怀,常常顾影自怜,悲叹挚友难寻。一次和另一友人谈及此事,无意中自己却悟出朋友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做错,错在我对朋友的“期望值”太高,我不应该把自己的烦恼强行让朋友分担。
悟出了这个道理,心里也就坦然了许多。渐渐地,我发现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感未必不好,你可以不必为一时赌气揭了某个人的伤疤又在事后后悔不该多嘴;您也可以不必为一时的兴奋说出了心中的隐秘而又担心是否会被别人利用。总之,你不必总是担心你身后会有眼睛窥视你,你也不用处心积虑地去维持和某一个人的关系。这种不远不近的关系正好能避免中国人常说的那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情感怪圈。
当我学会了孤独地面对自己的喜怒哀乐时,一位刚到美国不久的香港同学哭丧着脸说,没来美国时以为美国的生活一定很刺激,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谁知到了美国后却发现人人都行色匆匆,想找个人去卡拉OK都不容易,吃个早茶还要电话邀了这个,邀那个。他说这种孤独的日子真难过。我笑了,用一种雍容大度的口吻对他说:在美国,你不仅要学会忍耐孤独,你还要学会享受孤独!
享受孤独?话一出口,我自己都愣住了。
不是吗?我已经习惯用电脑、电视来打发我自己独处的时间;我不用担心在家披头散发时被突然来访者撞见;更不用担心自己的时间表被迫改动。我已习惯在电话里和朋友们无关痛痒地聊几句天儿—近的,多聊几句;远的,可聊也可以不聊。
不知是否习惯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沧海桑田,还是不再安心于“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诗情画意,纸醉金迷般灯红酒绿的生活已悄然占据了世界的主体。于是我推开历史的荒芜,想寻找一片放肆寂寞蔓延的净土,却于不经意间,跌入那简单的温柔。
那是梭罗笔下深邃湛蓝澄澈透明的瓦尔登湖,刚好是黎明的第一束光射入深不见底的孤独,蜿蜒盘曲着一条曲径通幽处,那只有森林安静的鼻息,像一位姑娘,轻轻拉住五彩的衣,空气像泡沫般升腾出片片朦胧而轻薄的雾。我能看见的,梭罗能看见的,是磅礴而又安静的湖,仅仅简单地脱离世俗。
推开轻掩的柴扉,桃花开得烂漫。含羞而笑,迷离而有温暖的夕阳的余光里,那身骑白马浪荡不羁的诗人,跨五花马、披千金裘,吟的确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的目光果断而坚毅,注视着已被染成一片触目惊心的红的溪面,他仰着喝下一口涩酒,莲绣般喷出一团酒气,那是看破朝野的洒脱。偏偏爱的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又怎能把灵魂禁锢在复杂到使人无法喘息的苛政之中。
顺流延伸处一片灿烂,残红勾勒出天涯失意人的模样,那位低头侍弄菊花的人独自简单在南山之下,不想承受的是名利之重,不愿应载的是纷纷争争。最喜爱那一片姹紫嫣红,何必逢迎那纷纷扰扰的罹梦春秋,宁愿留住一个茕茕种菊的背影,却始终不愿苦心于为五斗米而折腰之中。
不管是黄土坡中唱的几句信天游,还是江南不断的细雨忧愁,总有人喜欢这样的简单,扫清污浊的蒙蔽,掸开阴霾的沉重,惟有一个简单的心才能悠游于世中。
我撇开世事的纷乱,逃离一切丑陋的不看,还记得海子的那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或许就是幸福填满着的简单,也是简单到快乐都要溢出来的世界。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扰?面对心爱的人越来越疏远自己,经常对自己说,都是我做的不好,要是我再多付出一些就好了。面对孩子选错了志愿,就对自己说,如果我没说这个专业前景好,也许志愿就不会选错了。
许多人总是陷入这样的误区,把成功归于他人,把罪责归于自己,总是充满了内疚和失望。
其实,风风雨雨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些事情,也许你怎么做都做不好,有些人,也许你怎么爱都走不到一起,或许是命中注定,或许是缘分未到。而我们,需要的是一份释然,更是一份源自内心的信心
信心不足的人更多的是注重他人的需求,在意他人的感受,却往往忽略了自己。而自信的人,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成就,提高自己的能力,即使面对困难,出现问题,也能巧妙的化解,振作精神,重新开始。
标签:眼睛耳朵一般是否除了以外鼻子享受也会意识到广阔无垠的大 草 原、神秘旖旎的海洋岛屿、千奇百怪的山涧溶洞大自然幻化成的无数美丽风光,给人类以审美享受和精神恩泽。人类又从自然的杰作中得到启示,以人类特有的创造伟力铸就了无数的另一种美丽风光。 村寨......
断 桥 残雪断桥是否下过雪,我望着湖面,水中寒月如雪,指尖轻点融解。 题记 寂寞的夜,银月点缀了漆黑的夜晚。碎星点点,洒满天空。在那断桥朦胧了层层银雾。 断桥 春季,寂寞的断桥,雾上了苔藓,落英缤纷,......
记得自己初到美国头两年还没学会享受孤独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在三次面试后得到了所住城市的一家商品电视 公司 的青睐,聘作专向大陆播出的商品信息的节目主持人。对于自己能够击败群英,在美国重拾自己的专业,......
我们看到这个问题本身即应重新考虑。在这里,我要谈的是,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可以超越时代,但社会经济基础却不是与人的 理想 相符合的,正是中国人民看到了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在思想上越过资本主义的局限,靠这一......
你是否总满足并停滞在已有的成绩里,喜欢花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做自己屡试不爽的事? 你是否总喜欢找那些让你有优越感、能保护你自尊心的人做搭档和朋友? 你是否不愿接受挑战,害怕别人将对你的肯定评价变成否定? 你......
问:你怎么选稿?有什么标准?是否先在政治上肯定了,再在艺术形式上进行考察? 答.我看稿从来没有分成两个步骤,即先政怡,后艺术。一篇文学作品首先要经得起检验的,是真实性的问题。无论对细节、场景、性格、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近刚刚带着学生们学完《论语》十二章,何为乐呢?是以之为乐,是享受其中。这一次璩艳霞工作室的整本书阅读研修活动,让我对自己生命中的乐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生命在研究......
每当一 个人 享受孤独时,总爱翻出(匆匆)忘情阅读一番。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在无法挽留的时光前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又能做些什么呢? 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当年 小学 历史课上爱幻......
我不知僧人的葬鼓晨钟是否依然,我不知桃花派里人们是否依然,但,这个世界却早已不是了创世之初的模样,早已不是了埃及神话中风唤醒万物的蒙昧状态。这里有一个两千年的记时板。这里有了高度发达的科技,这里有了生......
不知是否习惯了年年岁岁 花 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沧海桑田,还是不再安心于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诗情画意,纸醉金迷般灯红酒绿的生活已悄然占据了世界的主体。于是我推开历史的荒芜,想寻找一片放肆寂寞蔓延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