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战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01 08:58:11
  • 《旷日持久的典故》
  • 这句成语,来自《战国策·赵策》:

    战国时,燕国(在今河北、辽宁一带)派大将荣蚠〔fen〕为统帅,攻打赵国(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带)。赵王得报,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勇多谋。我国划三个城池送给齐国,把田单请来,帮助我们领兵抗燕,定可取胜。”大将赵奢不同意,他说:“难道我们赵国没有人能领兵了吗?仗还未打,先失三城,那怎么行!”

    赵奢还进一步分析道:“第一,田单即使肯来,也可能敌不过荣蚠,那就是白请他来了;第二,田单可能确实有本领,但他未必肯为赵国出力,因为赵国如果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的‘霸业’不是很不利吗?”

    赵奢最后又说,“田单要是来了,他必定要把我们赵国拴在战场上,‘旷日持久’拖延不决,几年之后,会把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消耗尽净。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赵王和赵胜终于不听赵奢的建议,还是聘请齐国的田单来当了赵军的统帅。结果,不出赵奢所料,拖了很长时间,付了很大代价,却没有获得理想的胜利。

    “旷日持久”形容空废时日,拖延过久,而事情不见显著成效。

    《汉书·韩信传》也有“旷日持久”一语。韩信大破赵军,擒赵王歇、斩成安君,然后准备北攻燕、东伐齐。广武君不同意,对韩信说,“今足下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情现力屈,欲战不拔,旷曰持久,粮食殚竭。……”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八回:“黄将军之言虽是有理,只是山势险峻,林木丛杂,这厮们死守不出,便要旷日持久。”

  • 《借光的典故》
  • 战国时,秦国有一位将军,名叫甘茂,下蔡人。秦惠王因他为秦国立过战功,曾任命为“左丞相”。秦昭王时,因故获罪,便逃出秦国,投奔齐国。

    《战国策•秦策》载:甘茂刚走出秦国东边国境上的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南),恰巧遇见苏代。苏代是洛阳人,这时正充当齐国使者来访问秦国。甘茂对苏代说:“你听说过江边姑娘的故事吗? ”苏代说:“没有。你讲给我听听! ”甘茂于是讲道,江边住着不少人家,每天晚上,姑娘们都聚在一起做活计。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贫苦,买不起灯油,其余的姑娘们讨厌她,说她爱占便宜,拒绝她参加。这位穷姑娘说: “我虽然买不起灯油,但是我每晚都比别人先到,把房间打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到就能舒适地干活,这 对于你们多少也有些方便。你们的灯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 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 ”姑娘们听了她的话,觉得有理, 便把她留下。

    甘茂讲完了故事,接着说:“我现在离开秦国,准备到 齐国去,愿意做些打扫房间、铺设坐席的工作,希望不要拒 绝我! ”苏代说,“好,我一定让齐国把你好好地留下来。” 苏代答应了甘茂的要求,设法向齐湣王〔湣mǐn〕竭力 推荐,甘茂就被任命为齐国的“上卿”。

    从别人那里分享便利或荣誉,后来就叫“借光”。常被 用作请人给予方便时的客套语,和“叨光”、“借重”之类 的意思相仿。

  • 《嫁祸于人的典故》
  • 战国末期,被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对贴邻的小小韩国,威胁最大。

    韩国的上党(郡名,治所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市北)郡守冯亭,派人去见赵孝成王,说:“我们的上党保不住了,但是我们不愿给秦国,而自愿给赵国。全郡十七个市县,请你们收下吧! ”

    赵王大喜,把平阳君赵豹找来商量。赵豹说:“圣人认为平白无故送上门来的便宜是值得怀疑的,说不定这是祸害。”赵王说:“人家信服咱们,愿归咱们管,怎说平白无故? ”赵豹又说: “秦国企图侵占上党,已非一日,他们早把这块地方看作是已经稳稳到手的了。韩国之所以不愿给秦国,是要嫁祸于赵啊(原文:欲嫁祸于赵也)!咱们千万不能接受! ”但是赵王还是固执己见,说:“动用上百万人马去拼命,一年二年未必能攻取一个城市。现在人家白送咱们十七个市县,分明是大利,偏说是祸害? ”

    赵豹辞出后,赵王又把平原君赵胜以及赵禹找来。这两人完全同意赵王的主张。赵王很高兴,便派赵胜去上党办理接受手续,并派老将廉颇率军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后来,又派赵括去接替廉颇,却被秦军包围,赵军四十万全部覆没。这时,.赵王才后悔不听赵豹之言,果有此祸 。

    以上故事载《史记•赵世家》。

    《史记•张仪列传》也有一段有关“嫁祸” 一词的记载,也是战国时代的事:原任秦相的张仪,来到魏围,劝魏哀王亲秦伐楚。他说:“为大王计,不如和秦国友好。秦国正要使楚国削弱,而最有条件使楚国削弱的,就是你们魏国。楚国虽有宮大之名而实际空虚,士卒虽多而不能坚战。魏国全军出动,南面而伐楚,必胜无疑。割了楚国来补益魏国,亏了楚国去讨好秦国,‘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如不听我,一旦秦军东向伐魏,那时虽欲亲秦,不可能了! ”

    《南史•隐逸传》记阮孝绪的事迹中,有“嫁祸于人” 一语。这阮孝绪,南北朝梁人。当时,梁武帝禁谶纬(【谶 chèn】,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是西汉至南北朝流行的宗教迷信。)阮孝绪家中有这方面的一些书。有人劝他秘藏,更有人求他转让。他说: “己所不欲,岂可嫁祸于人。”于是全部烧了。

    “嫁祸”的嫁,是转嫁、转移的意思。“嫁祸于人”,把罪名、损失、负担之类本来属于自己的祸害推给别人。

  •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典故》
  • 战国末年吕不韦的门客们合编的《吕氏春秋•尽数》有一句道:“流水不腐,户枢〔Shū〕不蝼【lóu】,动也。”

    晋人程本所撰《子华子》则说:“流水之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

    宋代张君房编撰的《云笈七签》也说:“户枢不蠹【dù】, 流水不腐,以其劳动不息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木制的器物往往要被虫蛀坏,但是门的转轴(户枢),却从来没见过被蛀坏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天天在转动。积水往往要发臭,但是河道里的活水,却从来没见过发臭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息地在流动。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这句成语鼓励人们要爱劳动、勤锻炼。勤劳能使人长期保持健康,保持生气勃勃,而不致堕落。

    《后汉书•华佗传》记有三国时名医华佗的一段话: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论联合政府》“‘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 ”

    这句成语和另一句成语“自强不息”的意思相似。“自强不息”是说不断健全身心、提高修养,自觉努力向上,坚持不懈。“自强”一语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礼记•学记》也有: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唐韩愈《答侯继书》:“惧足下以吾退归,因谓我不复能自强不息也。”

    “自强”也指国家自力图强。《宋史•董槐传》:“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 《虎狼之国的典故》
  • 战国时,秦国最强,屡次侵犯其它各国。当时的南方大国楚国,也不免受它的威胁和侵犯。

    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曾在楚怀王时任“左徒”的官职,他主张联齐抗秦(齐国是当时东方的大国)。但是楚怀王偏听谗言,不信任他。秦国深怕齐、楚联合,便派张仪访问楚国,说:楚国如能不同齐国亲善,而同秦国和好,秦国愿割六百里土地给楚国。昏庸而贪心的楚怀王,于是断绝了同齐国的友好关系,派出使者到秦国去接收六百里的土地。可是张仪却矢口抵赖,说:“哪有什么六百里的事儿!我说的是六里。”楚国使者只得空手回来,报告怀王,怀王一怒之 下,立即匆匆忙忙发兵攻秦,不料反被秦军打得大败。齐国不愿相救;魏国还趁火打劫,袭击楚国的邓地。楚国只好向秦国求和,把汉中一带割给了秦国,才算了事。第二年,张仪又来访问楚国。张仪买通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又说通了宠姬郑袖,他们帮着张仪说话。楚怀王竟又信了张仪的花言巧语,同秦国结为“昆弟之国”,永远“无相攻伐”。这时, 屈原正访问齐国,回来时张仪巳经离去。屈原向楚怀王揭发了张仪的阴谋,再一次提醒怀王不要对侵略成性的秦国存任何幻想。可是,这时的屈原已被免去宫职,楚怀王对他更加疏远和不信任了。.

    又过了一个星期,秦昭王向楚怀主发出欺骗性的邀请,要他到秦国去会谈结盟和通婚等友好大亊。屈原竭力反对怀王到秦国去,指出这完全是诡计,千万不可上当。据《史记• 屈原列传》载,屈原是这样对楚怀王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礼!”

    可是,楚怀王的幼子子兰,却害怕得罪秦国,力劝怀王访秦,郑袖等也竭力怂恿。怀王便拒绝屈原的忠告,到秦国去会见昭王,结果,竟被扣留,终于死在秦国。

    “虎狼之国”这句成语,在《战国策》中用得很多,例如《周策》:周臣游腾对楚王说:“今秦国,虎狼之国也, 有吞周之意。”《楚策》:苏秦劝楚王同赵国等联合抗秦,也说:“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 “虎狼之国”就成为贪暴的侵略者的代名词。

  • 《涸辙之鲋的典故》
  •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的蒙县(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据说,庄子家里很穷。有一次,他去找一位当“监河侯”的朋友借粮(“监河侯”大概是管理黄河堤防的地方官)。这位朋友不愿意帮助他,却假装一副慷慨的样子, 说:“行,我正要收取賦税,等我收得了,就借三百金给你,好吗?”庄子听了很生气,说道,“昨天我来的时候, 正在路上走着,忽听得路旁有轻轻呼救的声音,回头一看, 见车辙(来往车轮压出的沟)里有一条鲋鱼(即小鲫鱼), 快要干死了。它说:,你能不能给我半斗一升的水,救救我的命!’我说:‘可以可以,我正要到南方去见吴、越等国的国王,南方水很多,我可以把西江之水引来给你(西江, 即长江),好吗?’那鲋鱼说: ‘现在我急不可待,只求斗升之水,让我维持生命,你却这样回答我,岂不是希望我早些进干鱼店去吗!’ ”

    这段故事,载《庄子•外物》,原文节略如下:

    庄周家贫。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曰:“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曰:“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知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由于这个故事,后来人们比喻极度穷困,急待救济,就叫“涸辙之鲋”(涸〔hé〕,水干:涸辙,干了水的车轮沟)。也叫“车辙鲋鱼”,或简作“涸辙”、“涸鲋”。例如唐朝李白的诗* “涸辙思流水,浮云失旧居。”南朝庾信的诗:“涸鲋当思水,惊飞每失林。”

    请求借贷援助,有人就用“斗升之水”或“升斗之水” 这样的词儿,感谢救了穷困之急,就说是“幸苏润辙”。

    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但人不能饿若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 《管窥锥指的典故》
  • 战国时,赵国有个学者,名叫公孙龙,据说禀性聪敏,学识丰富,以博辩知名。他自己也以为是最髙明的了。后来,他听到了庄子的理论,佩服得不得了,于是对魏牟(魏国公子)说: “原来世界上还有更高明的学者啊!”

    魏牟笑道:“你听过埳〔kǎn〕井之蛙的故事吗?一 只住在井底的蛙,怎能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海?又怎能理解海是怎样的宽广伟大?用自己极肤浅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想 去体会深奥无穷的学问,那不是等于‘用管窥天,用锥指地’吗?”

    魏牟还对公孙龙说:“不过,从另一方面说,你也不必全部否定自己而去全盘摹仿庄子,你应该有你自己独特的见解。否则,将要如同‘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 一样,别人 的长处没有学得,自己固有的特色也会丢掉了。

    这段故事,原载《庄子•秋水》。成语“管窥锥指”的出处,就在这里。

    “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从竹管里观察天,怎能了解天究竟有多大?用锥子来探测地,又怎能知道地究竟有多厚?所以,形容见识狭小,就叫做“管窥”,或叫做“管窺 锥指” 。

    “管窥锥指”,也叫做“管窥蠡[lí]测”。《汉书•东方朔传》说: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蠡,是瓠瓢,用瓠瓢,去量海水,不是和“管窥”、“锥指” 一样吗?所以, 形容见识狭小片面,又叫做“管蠡”。

    唐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诗:“典籍将蠡测,文章若管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点头道: ‘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

    上述成语,也都可以作为自谦之词;例如谦称自己的意见不全面,就说是“管见”。淸胡谓对《禹贡》(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极有研究, 写出一本专论,书名自题为《禹贡锥指》。

  • 《参战国的反义词》
  • 参战国的反义词

    【反义词】:交战国  中立国

    【解释】:

    参战: cān zhàn

    1.官名。负责参谋作战事务。  2.参加战斗﹑战争。

    立国: lì guó

    建立或建设国家:农业工业为~之本。

    中立: zhōnɡ lì

    ①指不去帮助或反对处在战争状态中任何一方的.立场。其中包括不允许任何一方利用其领土作为战场和建立军事基地;不参加任何军事联盟等。②使中立:我们要争取和中立这些人。

    中立国: zhōnɡ lì ɡuó

    有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战时中立国又称“局外中立国”,指在国际战争中,对处在战争状态中的任何一方采取不帮助、不反对立场的国家。永久中立国,指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无论平时还是战时,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国家。国际上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955年奥地利宣布为永久中立国。中立国拥有保卫其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的权利。

    战国: zhàn guó

    时代名。因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而得名。西汉刘向编《战国策》始作为时代名称。一般指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个时期。

    交战: jiāo zhàn

    双方作战:~国。

    交战国: jiāo zhàn guó

    实际上已交战或彼此宣布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

    【参战国的反义词】

  • 《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
  • 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欢迎来参考!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1】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可以拿来吃。”

    卢毓建议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来任命官员。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的人。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3】路人皆知

    三国的魏国,是一代英杰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曹芳气愤不过,下密诏诛杀司马氏。谁知,事不机密,反而被司马师废了他的王位。然后司马师因篡(cuàn)位不到时机,只好另立曹髦(máo)为新王。

    这位曹髦是魏文帝的孙子,原先被封高贵乡公的爵位,如今做了皇帝,倒想有一番作为。那知,然后司马氏控制了整个朝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自封天下兵马大都督,处处挟制高贵乡公,篡权的野心日益显露,以至天下无人不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眼见司马昭的专横,曹髦是恨在心里,但又怕司马昭的`权势,只好作《潜龙诗》一首,以泄不满。诗曰: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然后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于是,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还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成语“路人皆知”前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历史成语故事精选【4】穷兵黩(dú)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然后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然后任意发动战争。

    【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

  • 《战国成语故事》
  • 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导语:成语是浓缩的历史,学习和运用它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以史为镜。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国成语故事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战国成语故事1: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战国成语故事2: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魏惠王十分恼火(因卫国原来是魏国的属国),于是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本就小国,根本抵挡不利啊魏国的进攻,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齐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田忌采纳了军师孙膑的建议,为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围魏救赵”由此而来,亦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一。

    战国成语故事3: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

    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前往楚国的行列。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露了!”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让他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谈,从早上到中午,都还没有结果。毛遂于是持剑走到楚王面前,极力说明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终于被说服,答应赵国愿意出兵援救。于是两国当场歃血为盟,誓守联合抗秦的盟约。毛遂这次不仅帮平原君完成任务,也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为上宾。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战国成语故事4:渑池之会

    “完璧归赵”让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随处弱国,但不惧强国,机敏过人,是一个很好的外交人才。

    战国成语故事5:负荆请罪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战国成语故事6: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自己远道而来,长期作战一旦粮草供给不上,就麻烦了。于是,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不听大臣劝阻,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他到长平后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并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秦国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战国成语故事7: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战国成语故事8: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坑蒙拐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结语: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国成语故事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战国成语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