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藏着家乡变迁的故事
外祖父家的茶几上面压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灰扑扑的土路上,驴车慢悠悠晃着,远处的西宁城像被揉进沙里,低矮的土房挤在山坳里,唯一鲜亮的是墙角插着的那面褪色红旗。这是外祖父年轻时拍的,他总指着照片笑:“那会儿能去西宁城的人可没有几个哦,就连去咱们自己的县城,那也花费不少时间呢······”
土坯房里的“紧日子”,藏着西北山村的实在
第一次对“历史”有实感,就是听外祖父讲自己成长的故事。外祖父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门源山村窑洞里,小时候,刚记事就跟着大人“泡在生产队.60年代他正是孩童,曾跟着生产队的会计识过几个字,外祖父很聪明,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有时间就手自笔录,因此他也是当时他们家中的唯一“文化人”,春天跟着母亲挖野菜(灰灰菜、苦苦菜)贴补口粮,夏天跟着自己的父亲给生产队看牲口,除草,秋天割麦时拾麦穗(掉在地里的不能浪费),冬天拾牛粪、背柴(西北山村冬天冷,柴火是“命根子”)。娱乐全靠“就地取材”:男孩在田埂上滚铁环、用弹弓打鸟,女孩在土炕上玩“抓石子”,最热闹的是队里放露天电影——得跑到邻村去,银幕挂在老槐树上,演《南征北战》《白毛女》,全村人搬着小板凳挤着看,看完一路哼着歌回家。“集体”俩字刻在生活里:大人上工记工分,小孩跟着学“毛主席语录”,队里开大会,小孩们也蹲在墙角听······
从“地里刨食”到“跟着家乡变”
70年代外祖父成年,那时候过日子“精打细算”,温饱是面临的一大难题,粮本上的粮食省着吃,布料要攒够布票才做新衣服,有了孩子后,半夜起来给孩子缝衣服、冬天揣着热炕灰暖孩子的脚,都是常事。80年代分田到户后,日子才松快些——自家的地自己种,开始琢磨“多打粮”,学着用新化肥(一开始不敢用,怕烧坏苗),买了小锄头、新镰刀;有了余粮就是生活的底气,偶尔能给孩子买块水果糖,这在以前是“稀罕事”。
90年代家乡突飞猛进,种植方面有新突破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祖父也不例外,重新盖了新房,置办了新家当,再后来,村里通了路,有外地车来收油菜籽,他不用再背着麻袋走几里地去公社了,站在家门口就能卖粮,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从“土坯房”到“油菜花海”,家乡的“旧与新”
外祖父最自豪的还得属他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了,80年代村里修了石子路,自行车能骑了,骑着去镇上赶集,能捎回花布和饼干;90年代村里有了“代销点”(小超市的前身),不用再凭票买东西,酱油醋、洗衣粉随时能买;后来又通了自来水,不用再去河边挑水,尤其冬天,不用凿冰窟窿了······
外祖父感叹到;一晃家乡成了景,他说做梦也没想到,门源的油菜能成“花海”——以前种油菜是为了榨油,为了解决温饱,现在外地游客来旅游打卡,村里有人开了“农家乐”,卖酿皮、酸奶,甚至有年轻人不种地了,开民宿、当导游······嘴里念叨“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补贴、有技术指导,政府把咱的难处都想到了,这心里踏实!”“路修到了家门口,看病能报销,孩子上学也方便,党的政策就像暖阳,照得咱心里亮堂堂的。”“国家心里装着咱农民,种粮给补贴,养老有保障,咱这辈子能遇上这样的好时代,多亏了党和政府啊!”
“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其实这些细节,他都记在心里——或许他还记得第一次吃白面馒头的香,记得修水渠时摔了一跤的疼,记得第一次带他坐汽车的新鲜。而他最实在的记忆——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小事,家乡的变化才是他这辈子最真的日子啊。
我忽然懂了,“铭记”不是把过去锁在照片里、展厅里,是记得外祖父那代人“种田”时的执着,记得外祖父“让日子变好”的初心。而“砥砺前行”,就是我们新时代的人把这份执着接过来——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成为家乡建设的一份子。
标签:力量行的家乡变迁读懂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