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更多

芦苇花语

2023-04-01 04:08:10 江丽 字数: 点击: 标签:花语

北方之夏,最美是清晨。

当东方刚开始发白发亮的时候,太阳把它的光辉亲切地挥洒在湖面上,草坪上,花园里的鲜花上,树叶上……使一切生物都熠熠生辉,充满了活力。

这个时候,我的心情雀跃着,常常按捺不住,出门和朋友一起去登附近的小山。小城的四周,环绕着连绵不断起伏平缓的山,随意走上一条这样的山路,清新的山风便会和着啾啾的鸟鸣迎面而来。

山坡上,绿茵茵的小草和亮丽的野花互相映衬,不时有三两只蝴蝶穿梭其中,趣味盎然。

山坡的湿地上,三三两两地生长着纤细的芦苇。它们没有鲜艳的色彩,也不高大,只是在晨风中尽力的摇曳着如丝的芦穗,显得卓尔不群。

我几次企图折下几支作为拍照的道具,可是,它的细枝却那么坚韧,根部⼜那么倔强地紧抓着脚下的土地,根本不愿做你手中的附属品,我只好作罢,不去违扭它的意愿。

早就听说过西和晚霞湖的美丽,也听说过湖边芦苇的壮阔。去年和朋友去晚霞湖的时候,却正逢修筑公路,等到达晚霞湖时,天已近黄昏了。幸好夕阳和我们约好似的,此时正静静地照在湖面上,使湖水流金溢彩,分外迷人。微风起时,湖水漾起微微的涟漪,好看极了。那芦苇能有多爱这湖水呢?它们围绕着湖边密密地生长着,高大健硕的枝干努力向上生长,绿色的芦叶互相交织,似是把湖水轻轻揽在怀里。它们把影子投在湖面上,给湖面平添了几分窈窕。有风时,芦叶便发出絮絮的呢喃,似是在给湖水耳语着什么。

此时,游人已经不多了,湖边几对情侣正和芦苇合影,游廊上几个顽皮的孩子跟在父母的身边蹦蹦跳跳的走着笑着。

我沿着湖边轻轻走着,享受着这清净祥和的氛围。可是,你去过⻘木川古镇吗?你见过秋天吗?青木川古镇外那蔚为紫烟的芦苇荡吗?那真是梦中才会有的美景。

去年国庆节后的第一个周末,我们开车去游青木川古镇。避开游人如织的节日,可以更好地领略这里的风土人情。

下了高速,车便驶进并不宽展的国道上。很快就要到达目的地了,我们一行人都兴奋起来。可是,我逐渐被窗外的风景所吸引,路边,飘荡着两条烟紫的云霞,轻盈而壮阔。单说这色彩我在自然界很少见到,何况眼前蔓延几里都是如此诱人的紫烟!在我的再三恳求下,司机把车停在了路边。我向那片神奇的紫色跑去,哦,竟然是芦苇。

这片高大的芦苇,举着它们凤尾般的芦穗,在风中舞跃,书写着无尽的诗意!它们亲密无间,毫无互相攀比之意,阳光下都尽力挥放着自己的一份色彩。于是,这色彩汇成了深深浅浅的紫色云霞,如雾如烟,妙不可言!

汽车喇叭响了,大家在催促我回去。

在游完古镇返回的时候,途经这芦苇荡,我又执意的请司机停了车。任何一场美丽的邂逅都是缘分。我要采撷⼏支回去,留住这难得的遇见。

作者简介

江丽,小学教师,喜欢读书,摄影,写随笔。愿做一个温暖而坚强的女人,在阳光下行走。

深沉的历史感

    无论是绵亘于北方群山大摸上的长城,还是雄踞关隘的古堡,都镌刻着劳动人民为保卫国家抵御外侮的业绩。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也是他们苦难与怨毒的见证。今天,我们讴歌长城,赞美长城,我们也不可忘记长城也洒过穷苦人的血泪。无数英雄伟人,都曾在长城深沉地思考,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过去,有过屈辱的一页,他将有怎样的明天呢?

   李斌的《长城,修在我们肩上》,通过长城背砖人,写出了劳动者坚韧不拔的性格,背砖老汉那“被勒出两条深深峡谷的双肩”,比长城更坚固更伟大,会使人想到崇高的责任。宋春晓的《中华门城堡》抓住了中华门与一般城门不同之处,即作为战争要塞的特征来写,关于藏兵洞的介绍要言不繁,描述得准确形象。

    戎莉写南京抱江门,则将其与南京解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写,这样写,易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长城、烽火台、关口、古堡、城垣的建造,都出于军事目的,无论是抵抗外族入侵,还是反抗暴政,那砖石上都浸透着将士的血迹,古堡上还回荡着英雄的呼喊。一个箭垛,一级古阶,一砖一石的描写,都可以传达这种历史感,仅仅写成游览说明是不够的。

水乡的芦苇

有根的芦苇长得高,无根的浮萍顺水漂。

——水乡民谣

家住江洲,与水为邻。每当翠鸟啼醒水乡晨梦,晓风掀开薄雾轻纱,睁开眼,推开窗,扑面而来的便是汹涌澎湃的绿色芦浪。

就像沙漠里缺不了沙粒,草原上少不了野草,芦苇就是水乡的招牌,水乡的形象大使。一个缺了芦苇的水面,是多么地寂寥、平淡、无趣啊!芦苇之于水乡,就如客厅里的一道屏风,书房里的一幅字画,小院中的一丛翠竹。有它才会主次分明,相映成趣、顾盼生辉。

不经意间走进水乡,最先夹道欢迎你的,便是这纤纤侍者。刚开始稀稀疏疏,东一丛,西一簇,或长或短,有弯有直立在水里。婷婷的杆是她的细腰,圆圆的节是她的骨骼,高高的梢是她的头颅,肥肥的叶是她的手掌——总是在风中热情地招啊招……

再往里走,芦苇已密密匝匝,愈发窜高,在水中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使人很自然地想起“我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的渔家生活场景。苇墙将圆形的湖水割成条状,远远望去,天蓝云白,水绿苇青,似一幅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卷铺展开来。风起时芦叶荡漾,像飘带,似轻云,若绿绸,在辽阔无垠的湖面上跌宕起伏,轻盈飘逸,在水天相连处激起一片浪花。

芦苇的生命力总是那么强盛,泥封土压下,生命在萌动。原本空无一物的寂寥沙滩忽然出现异样,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赤脚走在沙土上,才感觉脚心被什么挠了一下,痒酥酥的。忍不住扒开沙子,这才发现里面躲藏着一支支芦笋,仿佛一夜之间崛起起千军万马,芦芽林立。刚开始还衣不蔽体,几日一过便裙衫飞扬,一片无边青色覆盖了褐色的沙滩,与清凌凌的湖水融为一体了。

不止是江边、湖畔,就连河道旁,港叉里,小塘,渠沟里凡有水处芦苇皆葳蕤成林。芦苇家族人丁兴旺,占据了沙洲的半壁江山,此时,连婀娜多姿的春柳也黯然失色。

没人种,没人栽,也没人管,皆自生自灭,浑然天成。即使拔了芦笋,掰了芦叶,折了芦花,砍了芦杆,烧了芦根,可一到春天,她们仍会高举着绿色的旗帜,浩浩荡荡,卷土重来。

芦丛里藏着我们童年的欢乐。“澜溪三日桃花水,半夜鲤鱼来上滩。”我们提着灯笼,捏着鱼叉,寻找那些回游到浅滩产卵的鱼儿。“啪啦”那是鱼尾拍水的声音,循声刺去,叉尖上便会有一条白生生的鲤鱼在甩尾挣扎。

春末夏初,青黄不接。我们便提着篮子到沙滩上去拔芦笋。清炒,香喷喷,腌制,脆崩崩,都是极好的下饭小菜。

端午将临,芦丛便空前热闹,大姑娘,小媳妇们结伴来采肥硕的芦叶。一时间,芦动人喧,且有山歌伴唱,欢歌笑语洒落一地。采下的青叶在清水里浸煮,待泛黄时沥干,一匹匹托于掌心,舀上雪白的糯米,塞进赤红的小枣,然后卷起芦叶,扎上萱草,一个个紧绷绷,小巧巧的尖粽子便制作完成了。此时,小院中,长巷内,妇女们三三两两扎堆,一边裹粽子,一边拉家常,当粽子争先恐后跳进锅里洗热水澡时,芦叶的清香和糯米的黏味随风飘散,醉了水乡人家。

“秋风响,蟹脚痒”此时为捕蟹良机。一张三尺长的平网布于芦丛,纲绳上竖一小棍插于沙中。只须用电筒巡照,小棍一动,则蟹已入网。其毛刺卡于网扣,既而不漏,束手就擒的肥蟹只有气得口吐白沫的份了。

随着季节的转换,芦荡里呈现出不同的风景:夏至,风起芦涌,绿波翠澜从天际滚来,淹没了整个湖区,有种天颤地抖,随波逐流的错觉。到了深秋,一片芦花似海,雪浪翻滚。水乡的孩子总要摘几支芦花举在头顶,蹦蹦跳跳去上学,摇曳的芦花洒一路芬芳。此时,看雁翅驮夕阳,飞过芦苇荡,别有一番诗情画意的野趣萦绕在人们心头。

芦笋作菜,芦叶裹粽,芦杆编席,无私的芦苇啊多像一个宽厚的母亲,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水乡的儿女。而水乡的人们也把她当作了生死与共,血脉相连的亲人。

旧时读《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总觉得那么唯美、清高。及至与她们朝夕相处时,你才发现,她们是承天露,接地气的人间烟火,是疏情结,通人脉的下里巴人,其精神肉体早已融入到乡俗民情之中。她就像是庄稼汉嘴上的一袋旱烟,当家媳纳鞋底的一根麻线,柴禾妞头发上的一枚蝴蝶结,放牛娃横骑牛背吹响的那一支竹笛,乡村暮色中升腾起的那一缕炊烟。清晰可闻,逮眼可见,触手可及。有了她,才有了水乡的灵性与生动。雨中的芦苇是水乡的画;风中的芦苇是水乡的歌;雾中的芦苇是水乡的诗。

我喜欢水乡的芦苇;喜欢芦苇蓬勃旺盛的生命;喜欢芦苇清淡素雅的色彩;喜欢芦苇纯朴自然的姿态;喜欢芦苇随遇而安的定力;喜欢芦苇月光下处子般的宁静;喜欢芦苇夕阳下灵动的倩影;喜欢芦苇身上散发出的水土清香和亲人般的气息。

水乡的芦苇是无言的亲情和有形的雕塑,融化在血脉之中,屹立在记忆深处。游子归乡,看见熟悉的芦影,便会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因为那是亲人盛装的恭迎,是家乡无言的召唤,是母亲热情的拥抱。

水乡的芦苇,我永远的乡愁!

南方有梦想,北方是故乡

“各位旅客朋友们,从上海开往兰州的T118次列车即将检票,请大家有序乘车……”广播语音未落,人们便一个接着一个的推搡着,好像这趟车会落下谁似的。我在人群后不紧不慢的走着,看着行色匆忙的人们,方正而菱角分明的脸庞,中等但又不失挺拔的身躯,以及那脸颊上颇具地域特色的红血丝。我想这个人八成是我的老乡了,我那想回到黄土高原上去吃一碗油泼辣子面的心情,越发迫切了。

绿皮火车就像一个社会大染缸,它可以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我选择了最低的那一等——硬座。我的母亲时常心疼我独自坐火车的那二十多个小时,我更心疼母亲单薄的身子和皮肤皲裂的双手,我想着把钱省下来为母亲添件冬衣,虽然火车的坐席是分三六九等的,而人却不分啊!单纯善良的女孩久经岁月沧桑,万般折磨,但爱美的心是不会变的。

夜幕降临,车厢里的灯已经被关掉几盏了,上了年岁的老夫妻互相依靠着,已经缓缓睡去了,独自一人的旅客还是偏多的,他们有时趴在桌子的一角稍作休憩,一会又背靠椅背,双手环抱着行囊,像小孩子得了糖果般紧紧抱着行李,或许它是六十岁的老父亲工地一年所积攒的工资,或许它是二十岁学生渴望并追求的理想,又或许它是母亲对孩子的牵挂。车厢里时不时传来几声婴儿的啼哭,这小小的可人宝贝也要跟着父母忍受着漫漫长夜了。无座的人士那才叫一个惨,有二三十岁的年轻小伙子,他们嘴角叼着烟一起寒暄这,河南话、甘肃话、陕西话不绝于耳,这一场听觉盛宴许能赶走旅途的诸多疲乏。花枝招展的姑娘拿着被子铺在过道里,四仰八叉的蒙头睡去,反正你我是路人,长夜漫漫,自己舒服是最重要的

我从拥挤的车厢走过,回到座位上,窗外是皎洁的月光,我那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的种子,渐渐的膨胀起来,曾一度以为自己在这熟悉的闽东城市过惯了早起早归的日子,故乡的山山水水渐渐疏远,可慕然回头才明白,自己像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身在何方,心灵之神,永远拴在故乡门前的石榴树上

这一场旅途打湿了我所有的记忆,在这越发离故乡近的日子里,我的乡愁如满园的韭菜,长了割,割了又长,故乡的一切都在我的脑海里晃动,在我思绪中游荡着。那山那水和那淳朴的人家在我记忆中形成一幅很美很美的画卷

远处天空熹微,眼前的景色,由一座座高楼变成稀疏低矮的农舍,由水乡柔情变成黄土,沟壑,我们深知这段旅途就要结束了,我们将见到那日思夜想的人和那千百年不变黄土地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开始早餐了,老坛酸菜的味道,唤醒了一个个沉睡的人,列车员已经开始贩卖瓜子饮料,矿泉水了,收拾收拾行囊吧,故乡的大门俨然为你敞开了,快回到这黄土地的怀抱与锅碗瓢盆来一场为期一月的交响曲吧,也许一曲新年终了,你又不得不踏上这征途,南方有梦想,北方是故乡,这日日夜夜的思念浇筑着梦想开花,重新回到土地上,生根发芽,这一生长便是一辈子,也许当空中再也望不到南飞的燕群,当柳树的叶黄了又青,我那不变的乡愁,却又如此悠悠荡荡的演奏着那故乡清远的笛声。

曾有幸在书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是啊,这碎银几两 ,可让父母安康,可护幼子成长,但这碎银几两 也断了儿时念想,让少年染上沧桑,压弯了脊梁。

“前方到站天水,请各位旅客朋友做好下车准备,”故乡,我来了。日子太短暂,我要好好拥抱你。

作者简介

袁悦,大二英语系学生,90后。从小就有一个文学梦。

中国的南方与北方

    很久很久以前,遥远的东方有着美丽的、广阔无边的草原,巍峨峻峭的高山,碧绿的小湖,小巧玲珑的花朵,止不住的狂风。还有一条长长的江、这条江把“天上掉下来的天堂”分成两大部分,一个叫南方,一个叫北方。

    大龙活了很长时间,见到了一切的美,可老觉得不完全,好像这些美都缺少什么东西。是的,这块土地上缺了一个不可缺少的:人。因此,大龙找到了王氏两个兄弟和张氏两个姐妹,让他们结婚,把一对夫妻送到长江以北去生活,把另一对送到南边去了。王大跟他媳妇一直往北走,王二跟媳妇一直往南走,走了不知多长时间,才找到自己心爱的地方,盖了房子,种起了田,生下了孩子。

    王大与王二早就与世长辞了,但他们儿女的儿女已经有了无数的儿女。久而久之他们身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使王大与王二的后代有所不同,王大他们种的是玉米,收玉米的时候需要胳膊长的,个儿高的;王二他们正好相反,到收稻子的时候,需要个儿矮的。因此,北方人高起来了,南方人矮了一些。

    北方经常刮大风。为了保护自己的媳妇与孩子们,北方的男子汉都有着宽阔的胸脯;南方的呢,为了不遮住太阳有着比较矮瘦的身子。

    王大与王二踏上大地已有好长时间。

    南方人,北方人,有的离开了本地,找别的地方去了。

    有一天,北方的李大与南方的苏三同时到了河岸:李大看见南岸有人,莫名其妙,看了一会儿,然后喊了一句:“喂,你是谁啊!”两个人之间隔着波涛澎湃的大河,结果呢,苏三没有听清楚,他也喊了一声:“你是谁啊卫”但没有得到回答。两个人喊了半天,直到快喘不出气的时候,才懊丧地回家了。回家后,向本地人诉说,本地人都耸了耸肩膀,表示不知道怎么办。

    难道一条河能分开远房亲戚吗?

    过了几天,李大和苏三都梦见了大龙,大龙对他们俩说:“想彼此了解吗?只有一个办法。你们动员全部人到河岸去。到了,你们就得找个大神仙石,找到了石头就没问题了。”第二天早上,他们给大家讲了梦见大龙说了些什么。北方人与南方人都跑到河岸去了,找啊,找啊,终于两岸的人各找到了一块大神仙石。石头上大龙给他们写了怎么学好汉字,用上汉字,使他们能够互相来往。

南睡席北睡炕

    就这样,南北开始互相来往了。

    苏三从北方回来后,给大家讲了他在北方经历过的一些令人惊奇的事情。他说,他一过长江就觉得冷。人家给他穿了他从未见过的一件厚厚的大棉袄,再往北,他就戴上了围巾,鼻子冻得不知往哪儿搁。他们终于到了一个小村子,一看村里的所有的人家都围着大灰墙,家里很暖和,原来屋子中间有东西生着火,怪不得屋里那么热!他们大米吃的很少,大部分是玉米面儿做的东西,吃饭的时候很热闹,热闹到两个人都打起来了的程度,说是玩笑开得太大了。

    苏三说:“晚上,到睡觉的时候了,人家让我去睡觉,还让我躺在一个生着火的炕上,我拒绝时,主人笑得肚皮都快破了,我在地上熬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我向主人提出了回家的事。”

    李大也到过南方,回家后给家里人讲:“我一过长江就感到了莫名其妙的热,热到什么程度,我把上衣都脱了。我走了很长时间,才到了一个村子。村子呢,是水上的村子,水上有船,船就是他们的家。有人请我上船,请我吃饭,我吃的都是大米,我告诉你,不管吃多少,老吃不饱。他们虽然穷,但房间扫得干干净净,家具不多,但一切显得小巧可爱。到了该睡觉的时候,那可是永远忘不了的,地上铺的是草席子,一躺下,无数的小虫子乘机进攻,痒得我浑身哆嗦。我顾不得收拾东西,顾不得跟主人打招呼,就跑回来了。”

标签:清晨最美白发北方芦苇东方刚开之夏始发花语
相关作文
南方有梦想,北方是故乡

各位旅客朋友们,从上海开往兰州的T118次列车即将检票,请大家有序乘车广播语音未落,人们便一个接着一个的推搡着,好像这趟车会落下谁似的。我在人群后不紧不慢的走着,看着行色匆忙的人们,方正而菱角分明的脸庞,......

中国的南方与北方

很久很久以前,遥远的东方有着美丽的、广阔无边的草原,巍峨峻峭的高山,碧绿的小湖,小巧玲珑的花朵,止不住的狂风。还有一条长长的江、这条江把天上掉下来的天堂分成两大部分,一个叫南方,一个叫北方。 大龙活了......

深沉的历史感

无论是绵亘于北方群山大摸上的长城,还是雄踞关隘的古堡,都镌刻着 劳动 人民为保卫国家抵御外侮的业绩。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也是他们苦难与怨毒的见证。今天,我们讴歌长城,赞美长城,我们也不可......

水乡的芦苇

有根的芦苇长得高,无根的浮萍顺水漂。 水乡民谣 家住江洲,与水为邻。每当翠鸟啼醒水乡晨梦,晓风掀开薄雾轻纱,睁开眼,推开窗,扑面而来的便是汹涌澎湃的绿色芦浪。 就像沙漠里缺不了沙粒,草原上少不了野草,芦......

不满意这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