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传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19:00:37
  • 《读《贝多芬》传记有感》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生于1770年,出身于音乐世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极大影响,也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音乐家的身份,因为贝多芬的父亲是音乐家。从他四岁开始,就被迫与各种琴“钉”在了一起,每天被繁忙的学习压着,在11岁时,就加入了戏院乐队;13岁当大风琴手。1787年,贝多芬失去了他最爱的母亲;他17时,就不得不承担起家中重担。

    贝多芬的作曲中,多少的旋律在反映着他的处境,«英雄交响曲»,如同一个明媚的早晨,突然地面被阴影覆盖,风、雷接踵而至。如同«第九交响曲»狂风席卷了大地,黑夜中,充斥着悲伤,可没持续多久,阳光穿破阴影,照在了大地上,又重回了晴天的明朗。

    贝多芬的一生几乎都在与病魔纠缠,从1769年开始,耳聋开始折磨着他,这对于普通人来说算是前途的无望,对于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崩溃。但是,贝多芬仍然坚持着,想重新塑造这个世界。最终,他靠着意志和他的资质,在绝境中涅槃,完成了伟大的创作。

    贝多芬这样坚定的意志,不禁让人想到了她——海伦·凯勒,那位听力、视力、语言能力都丧失的女作家,二者的共同点很多,也很少,但他们都有着不向命运低头的品质。

    贝多芬,绝境中成长的巨人,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感叹世界对他不公,他却用他的痛苦给予了世界欢乐。

    也许老天不会眷顾每一个人,但我们一定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记住,不经过挫折的苦,怎能尝到成功的甜!

  • 《乔布斯传记读后感》
  •     书中说到,原来乔布斯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是大学生,但他的养父母缺是高中都没有读完的机械师和记账员。养父母勉强供养他读完小学和中学,在小乔布斯的坚决态度下上了学费最贵的私人学校,缺又中途辍学。很早乔布斯便得知他是被遗弃的孩子,养成了他独立和坚强的性格;在很早的时候,他便发现自己聪明而又反应敏捷。

        这让我想起奥巴马,他的父亲是非洲来的演讲家,虽然父亲在他2岁的时候便离开他,但是成年的奥巴马也是继承了父亲演讲的特长。同是不太顺利的童年,但是奥巴马还是在白人学校学习,并考取了著名大的大学,并顺利毕业。奥巴马和乔布斯,成长经历大大不同,但并不因为不完美的家庭,而失去人生的方向,穷人家的孩子同样可以很出色。他不同于另一个天才---比尔.盖茨。他出生显赫世家,却也在哈佛大学辍学,创办了个人电脑公司。联想到身边的被收养的儿童,他们成年后都存在性格缺陷,心理的阴影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生活,心理脆弱;但乔布斯却心理坚强。

        乔布斯的信奉佛教,但却与创造科技产品不冲突,也让我想到人确实是最好有一定的信仰。有信仰而不盲目崇拜。信仰不是为了逃避现实的苦难,而是为了心灵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虽然我并没有信奉任何的信仰,但是我以后也会教育孩子信奉某一种,哪一种都无所谓。

        令我印象深刻的另一点,乔布斯也是淘气捣蛋的孩子。因为上学前,母亲就教会他基本的阅读,让他觉得上学枯燥无趣,他却是喜欢搞恶作剧的家伙,小学到大学多次被退学,他吸毒、早恋、叛逆,好像无恶不作。虽然还没看到后面的成功经历,但从这点却发现他和很多企业家一样,小时候都是不学习的家伙。这让我感觉郁闷,难道美国的教育也是和中国的应试教育一样无用,一样的只是培养无创造力的学生吗?难道听话、学习好的学生,到最后都是被别人领导吗?难道不善表达,注定不能成功吗?面对别人说的不愿读书、读书无用,我们是该叫别人要读还是不读呢?哦,忘了这是商业社会,是社交社会,有社交才有可能成功。

        但是,小时候的乔布斯,确实显露了在电子方面的天分和巨大兴趣。他一直在电子方面投入的巨大热情,让他有机会和天才的工程师合作,从而创办苹果公司。这也让我想到,家庭确实能够给孩子提供未来成功的教育氛围。虽然老乔布斯是个高中未毕业的机械师,但是小乔布斯确实是从养父那里认识到、学到基础的电子知识,并产生热情;而老乔布斯在修理汽车从而出售当中,也让小乔布斯学会怎样讨价还价。父母是孩子的最好榜样,父母拿出足够的热情与耐心培养孩子,把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孩子就能从父母身上学到更多,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家庭熏陶;反过来说,个人得成功,也必定是对某样东西投入激情,才可能成功,三心两意,得过且过,绝不会成功。这是我对教育孩子方面的启发。

        乔布斯确实是天生的领袖。可能因为被遗弃的经历,让他天生的独立与天生的控制欲。他总能通过专注的眼神,强大的心理,去征服别人。他总能想办法让别人信服自己。在技术层面,他虽然不是一流的专家,但是他却追求完美,在别人看不到的背面,也追求一流品质;在音乐与精神层面追求极致,追求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同样的,他在个人与公司的成长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贵人的相助。这些贵人却又是乔布斯的个人魅力所引来的。

        但是看到这里我也心情沉重,乔布斯因电脑时代、手机时代而让苹果越来越大,但在我们的这个时代,我们还能创造奇迹吗?也许现在机会会少,但是创造力是无穷的,以前谁又能想到电脑会出现、手机可以这么玩,飞船可以飞到外太空,高铁可以从深圳通到北京?我们是满足现状、知足常乐,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还是勇于探索、敢于幻想,争取一切机会创业呢?我们的创业的机会在哪里呢?也许机会是有的,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抓住机会。

  • 《小传两篇》
  •     阅读提示

       编者将两篇传记放在一起,其目的是让初次接触传记的学生们能感受自传与他传的异同点,从而对传记的写法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他传和自传的相同点是都要遵循传记“实录”的原则,不管是记述他人还是自己,都必须实事求是,而不允许虚构和夸张;且它们都是小传,都只能简略地介绍他人或自己的经历,并突出其中的主要事件。两者的不同点是:前者记述他人,后者记述自己。具体到课文中,前者以柔石的革命活动为重点,后者以自己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为重点;前者语言简洁朴实,冷静不失悲愤,后者语言生动幽默,轻快不失稳重。

        阅读《柔石小传》时,既可从课文记述的顺序切人,也可抓住柔石的一生是从事进步革命文学事业的一生这一特点,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柔石被“秘密枪决”切人,激起疑问,再从头探索柔石进步的一生。在阅读时,注意理出柔石从事进步事业的经历,紧紧抓住“新”“改革”“新的”“左联”“苏维埃”等词语,归结出柔石一生不断进步的特点。这样,既能清楚地了解柔石光辉的一生,也能深人地体会鲁迅的悲愤之情。

        阅读《我的小传》时,可从母亲如何对待“父亲的遗嘱”切人。“父亲的遗嘱”在文中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一笔,而是几乎影响着茅盾的一生的。母亲作为遗嘱执行人,自然责任重大。母亲先是严格按遗嘱办事,禁止“我”看小说,然后是“看见我升班,也就不RY嗦”(这其实是放松了对“我”的监督),接着“母亲默认了”“我”读北大预科第一类,最后是“因为经济日窘,不主张我再读书”,使“我”最终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这样切人阅读,文章就纲举目张,条分缕析了,也就深人地理解了茅盾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写作设计

        以“小传的一般写法”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说明短文,要求以《柔石小传》和《我的小传》两文为例,归纳出小传的一般写法,如结构安排如何,内容侧重点如何,语言风格如何,与人物故事有何区别等等。

        阅读《柔石小传》,以“最后的微笑”为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用对比手法描绘出柔石从监狱到刑场时的神态、语言及国民党反动派卑鄙无耻和畏缩的丑态,并适当插人议论

        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以《我的小传》中写到的母亲的有关事情为基础,以合理的情节将文中的一两件事具体化,表现出母亲的开明。

        写作提示

        题目要求以两篇课文为例,这就排除了选用其他传记作例,且要求写成说明文,也就不能写成评论文章(对某一方面特色加以肯定,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具体写作时,可以对题目要求的几点分别进行阐述,一节说明一点,每节开头最好有一句中心句,这样文章就一目了然了。

        “最后的微笑”这个题目,能使人感受到柔石的那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与课文中写到的“抵抗北洋军阀甚力”“咯血,仍力助宁海青年”等事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一致的。可以这个为基点,展开想象,将柔石从监狱到刑场的最后一段时间的表现写出来。写作中,适当描写国民党反动派的卑鄙无耻和残忍,反衬出柔石坚贞不屈的一面。文章应扣住“微笑”两字,并将其贯穿于整篇文章中。

        从题目看,写作对象应是“我”的母亲,因此写作时应设法站在茅盾的一立场上去看待他母亲。从课文中不难看出茅盾母亲其实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妇女。虽然茅盾父亲留有遗嘱,但他母亲并没有像封建社会时的一些妇女那样,泥拘于那张遗嘱,而是细心观察。发现茅盾的爱好,并最终使茅盾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没有母亲的支持,茅盾可能不会成为文学家,所以写作时要紧紧抓住这一点,选取几件事并具体化,从中表现出母亲的开明。当然母亲另外的性格。也可根据合理的想象添加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