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逸恶劳”,喜欢安逸,讨厌劳动。(好〔hào〕,爱好的好,不读hǎo;恶〔wù〕,厌恶的恶,不读è)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郭玉传》。
郭玉,是个中医大夫,东汉广汉郡雒县(雒〔luò〕,今四 川成都平原东北)人,汉和帝时,为太医丞。他的医术,相当髙明。经他诊治的病人,或扎针,或服药,多有灵验。
郭玉为人仁慈,不摆架子,给贫穷百姓看病,总是竭尽心力,一般都能治好,而对富贵病人,反倒往往有治不好的。 例如有某贵人得病,请郭玉诊治,就是无效。和帝命病者改穿旧衣、变换居处,装扮成穷人模样,再请郭玉去诊治。郭玉一看,摸一摸脉,一针即愈。
和帝把郭玉召来,问他为何富贵病人不好治。郭玉说: “富户贵族,髙高在上,首先使我望而生畏,自不免缩手缩脚。同时,给他们看病,还有四难。一难是,他们自以为是, 不听从我,不相信我; 二难是,他们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能配合治疗;三难是,他们体质一般都差,我不敢大胆用药; 四难是,他们多数好逸恶劳,贪安享乐,懒得出点力气,活动活动。有此四难,所以影响疗效。”(《后汉书》原文: “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也不信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用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此其所以不愈也。”)
后来,“好逸恶劳”就作为成语,指贪图安逸懒于工作。淸初学者黄宗羲《原君》: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 亦犹夫人之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