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多彩的语文课堂 不变的语文情怀

2024-04-13 17:05:07 肖为君 字数: 点击:

听闻远方有你,动身跋涉千里!

——题记

语文公开课是什么样子的呢?记得自己去参加语文赛课时,每一个环节都要计算好,时间结点要掐好,每一句话要设计好,那时,我的眼里,我的心里,只有我要比赛的课,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名次,至于这堂课,孩子们会有什么收获,我不曾想过,并且还安慰自己,我只是来走过场的,其它的他们老师会教的。曾经,我的比赛课是这样的,我也发现其他很多公开课也是如此,是一场经过无数次排练的一场演出,参与这场演出的孩子也明白,他们是公开课上的道具。

可是,一场长沙之行,听真正的语文大家们上课,彻底颠覆了我对语文公开课的看法。没有表演,信手拈来,却处处流淌着语文的味道;孩子不是道具,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没有精美的课件,一支粉笔 ,满身底气,就让语文的味道在语文课上静静流淌。

初春的田野

新翻的泥土,清嫩的秧苗,冒着草尖的田埂,老农吆喝着老牛,不急不慢的犁出一垄垄的田畦。听黄厚江老师和肖培东老师的课时,我的心头闪过的就是这样的感觉,仿若行走在初春的田野上,不疾不徐,清新、温和,如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又如刚刚冒出来的小嫩芽儿,不张扬,熨帖人心。

“这几只猫还没有名字,来,我们一起来给猫取名字。”黄厚江老师背心套着短袖,花白的头发,步子稳稳的,声音轻轻的,有力的,引导着孩子们在《猫》的文字中穿行,找出几只猫的特点,给它取个有趣的名字,“花球”“黄皮皮”“皮皮黄”,一个个有趣的名字,是对三只猫的特性的区分,黄老师就像个老顽童,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在文字中穿行,玩转名字,就是玩转文本,趣味盎然,兴趣的激发从来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抓住孩子的年龄特点,顺其而为。

黄老师接着就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三只猫之间的什么关系呢?孩子们一开始并不太明确黄老师提问的目的,有些懵懂,答案也就花样百出,黄老师并不着急,只让孩子们说出他们的想法,一遍一遍地走进文字,去感受文中不同人物对不同的猫的感情,也许答案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文中情感有了更好的把握,对文本也更加熟悉,这个过程是探究,是走进文本,去感受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感;是思索,为什么同样是对待猫,为何情感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也许正如黄老师在课堂的另一个环节“读插图”中所说的:“书本中,或者其他地方,都难以找到一只忧郁的猫的图片,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白天鹅,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丑小鸭。”富于哲理的话引起学生深深的思索,我想,语文课的意义就在此,它不在当下,知识的获取只是一个层面,更深层次的是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索,对生活的指导。多年后,这个班的孩子一定还会记得,有这样一个睿智的老师没有说教,没有炫技,不过是在平实憨厚的话语中,让他们不自觉的去思索自己对待他们他物的态度。

在“你会是哪只猫”“选一只猫,或选一个人,你给它(他)说说心理话”的环节中,完成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对待不同的猫的态度,不正是人性的展现吗?“我家永不养猫”不正是人性的反思吗?说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的融入了课堂中,不断地为第三只猫寻找犯罪的证据时,黄老师提醒大家:所有人认为的合理就是不合理。引发学生去探寻阅读小说的方法,体现文体意识,关注“好的小说,看上去都是情理之中,结局却是意料之外”的小说特色,又何须刻意地讲文体特点,在阅读中,在问题中,小说的文体特点已深入学生心中。

黄老师在带领着学生在玩中感受文字,在玩中感受人性,在玩中激发学生思索,润物无声,没有拔苗,在这样的课堂里却清晰地听到了拔节生长的声音。

蓝色的短袖,淡定的神色,顺着主持人的介绍“平易近人”进入课堂,不露痕迹的导入却最是动人,一支粉笔,两张PPT,反复的朗读,简简单单,却让人深深的融入其中。“平易近人”的“近”是什么,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的课文中,学生在寻找第一段“特别”“爱”“勤劳”等等这些关键词时,肖老师只有一个提醒“你读”“你仔细读”“你带着感情来读”,这些句子是课堂中的高频词语,是把语文的“读”贯彻得最彻底的一个老师,体会不出那份情感时,那你就读,一遍一遍,耐心地反复地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悟;喜欢这个句子吗?那么就读,把你的喜欢能过你朗读的声音展示出来。

整堂课紧扣“特别的一生”来展开,立足于“勤劳”,展现其“特别”,“特别”在母亲一生的“勤劳”上,学生找出表现母亲“勤劳”的语句后,让学生反复读,感受母亲的品质,又出示一段话,通过换词,变换句式,来感受朱德平实的语言特点,是平实的叙述,也是“特别的叙述”。

这篇文章难于理解的点是作者在叙述自己的母亲时,将母亲置身于时代大背景下,体现母亲为党为革命的一生,肖老师在突破这个难点时,结合课前预习中毛泽东同志为朱德的母亲所写的挽联手,让学生感受到朱德同志的母亲对朱德同志的深厚影响,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对民族的解放始终充满希望,始终为党为民族,体现母亲的远见卓识。这才是朱德母亲更“特别”的地方。

是一位特别的母亲,也是母亲特别的一生,是作者特别的叙述视角,用特别的语言展现了对母亲特别的爱,更是一节特别的语文课,心之所系,皆是文本,目之所及,皆是学生。肖老师关注着每一个学生,就像他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所写的,关注着那坐在角落里的孩子,没有想到的女学生,他会记得并再次给她机会,没有进入文本的学生,他会耐心地创造机会,让他进入文本。课堂中的每一个孩子于肖老师来说都是特别的。

这样的课堂就如初春的田野,带着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润泽无声,却又沁人心脾!

晚秋的深情

长沙虽是初秋,可连日的阴雨却让这星城有了晚秋的寒意,就在这样的时节,璩老师用她的课堂演绎了一曲晚秋的深情,那片片飘落的树叶是母爱的赞歌。

有没有一篇文章总是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拿着它走进公开课的课堂?总想用不同的方法去讲解这篇,总想让孩子们在这样的课文里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世界,感受到更多特别的东西,每次一教完,就会觉得还有很多的角度可以切入,有很多的触发点,经典的文章就是宝藏,挖掘不尽。我想《秋天的怀念》于璩老师来说,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两年前,初见璩老师时,是在《秋天的怀念》的课堂里,一袭红装,英姿飒爽,那时便在璩老师的课堂里深深沉醉,便觉得:做璩老师的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

今日,还是在《秋天的课堂》里,璩老师紧扣“生命”,分为“生命的绝望”、“生命的觉醒”、“生命的忏悔”“生命的救赎”几个环节,紧扣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了多种朗读形式和读说训练,让学生读懂文字,在文字中去感受母亲的深情,去体会史铁生的深深忏悔。

课堂的开篇,璩老师就引用了的《我与地坛》中的“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却忽地残废了双腿”,“最狂妄”“残废了双腿”,一下子便将学生引到作者的境遇中,也能更好地去感受作者那份“生命的绝望”,再通过选读文中表现“绝望”的语句,学生反复读,加上动作读,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近史铁生的内心,此时的文字是有生命的,一遍遍的读,去感受,结合补充心理活动的训练中,真正的感受到了“最狂妄”年纪“残废了双腿”的那份绝望,为后面环节的推进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在“生命的觉醒”中,用一个主问题“这是怎样的一个母亲”,在细节的品读中,让学生去感受母爱。平常总说,九零后、零零后是缺乏感情的一代,其实只是我们缺乏引导、缺少发现而已。

在璩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走进史铁生的文字中,去感受那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老师引导,学生分享,读爱花的母亲,读出一位热爱生活的母亲;读母亲的语言,读出母亲的隐忍;读母亲的语言,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读母亲弥留之际的话语,读出母亲心底的痛……

反复读,仔细领悟,加上对环境描写的关注,扣住“好好儿活”,读出多年后,走出生命困境后的史铁生,对当年不能理解母亲的那份深情的忏悔;璩老师还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的“标点符号”,母亲那没有说完的话,到底是什么呢?补充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母亲的那份深沉的母爱,在学生们的补充中,我也眼含热泪,会想起自己的母亲,那位母亲不是如此呢,只记得爱孩子,却忘记了爱自己!那些关键词“再也”“没想到”“竟是”“绝没有”也更好地读懂了多年后史铁生的觉醒,更用说话环节“假如他母亲还健在,史铁生多想对妈妈说: ”来宣泄孩子们已经被激发起来的感情。真正做到了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来来回回间,孩子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熏陶。

在“生命的忏悔”环节中,璩老师还是引用了《我与地坛》中的“那时他还太年轻……总是要加倍的”这句话,扣住“好好儿活”,结合文末对花的描写,去感受史史铁生如母亲所希望的那样“好好儿活……”,在对花的绚丽风采的描绘中,学生却读懂了史铁生的那份深深的忏悔,而在随后的“生命的救赎”环节中,“华语传媒大奖颁奖词”、《从容离去,诗般永恒》等资料的补充,也让学生懂得告慰母亲最好的方式,便是如母亲所希望的那样“好好儿活……”

这是一首母亲用生命唱出的爱子深情,也是史铁生用文字所演唱的一曲母爱的赞歌。璩老师始终坚守“生命语文”的主张,关注生命,关注学生的成长。整堂课中,璩老师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学生的情感上,深入浅出,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能过反复读,带有个性的说,让情感自然地流淌进孩子的心田,再喷薄而出。真正的情感熏陶从来不是生动的说教,而是出自真情的潜移默化。这样的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是孩子们所喜爱的语文。

不同的教者,带给我们不同的语文课堂感受,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吧!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始终不变的每一个语文老师的那一份语文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