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从偏远的学校里进进出出,有着诸多的不便。自从新车线开通以来,所费的时间大大地减少;在车厢里随着不规则的摆动摇上十来分钟,便可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一天两次的“固定车厢旅行”都会有点滴繁琐的瞬间小事,经历由此丰富起来。但要回想起,却又没有了印象,仿佛是考试失败后三分钟的刻骨铭心—在心里不留下任何的痕迹。
然而有这样一件近乎平凡的事,使我陷人了深思。
在一个傍晚的时候,我因为有事出来得晚了,经过了一番风驰电掣般地疾跑,终于赶上了那辆即将启动的末班车。驾驶员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子,高而瘦,平顶头,眉毛很浓,似曾相识。
尽管马路上行驶的车并不多,但车开得不太快。车里的喇叭放的是当天的国家大事,都是些听了不知多少遍的话,整个车厢沉没于冗长的播音中,除了机械发出的呜鸣声,又出奇地静。驾驶员的神情很专注,不知是开车的谨慎,还是听广播的认真。
突然,一辆汽车从旁边飞驰而过,犹如一道红光,一下子闪到了前面。
在那一瞬间,驾驶员好像接到了打仗出发的命令。他猛地一踩油门,车便以极快的速度向前驶去。汽车开始时发出的轻微的呜呜声变成了巨大的隆隆声,而且越来越响。整辆车就像是一头发怒的野兽在狂奔着,咆啸着。
他就这样开着车,追赶着前面那运动的红点。近了,近了,看清了,那是一辆红色的进口跑车,在斜晖下闪闪发光的金色铭牌显示出它那高贵的身份,似乎在嘲笑这辆公共汽车的不逊,而公共汽车却毫不理会,仍然怒吼着从旁边超了上去。
就这样,互相地超越,一直到红色的跑车驶离了原先的跑道,公共汽车才渐渐慢了下来。
每天乘车,超出别的车辆或是被别的车辆超出的经历自然有很多,但从未遇到一个驾驶员如同今天一样的超车。下车的时候,我瞥了他一眼,严肃的面孔、犀利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一切,这些都向我显示出一种威严,一种压力。
一到傍晚,拿起手中的笔,我就会想起那张脸,我曾试着去体会他超车时的心情,但我始终找不到感觉,心中被矛盾的烟云缭绕着。愿时间的流逝和成长的经历能帮助我解开那一份深奥。
学生写作文,总感叹自己二点一线的读书生活太单调、太平凡,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但本文作者却从天天往返于家和学校的“车厢旅行”中撷取素材,有声有色地描写了公共汽车驾驶员追赶、超越一辆红色跑车的勇猛、执着。由此说明:只要用心观察,平凡生活中也可以捕捉到许多写作题材。
文章的前面部分写“车开得不太快”,“出奇地静”等沉闷、安静的氛围,反衬了后文的紧张激烈,使文章跌宕起伏。结尾写“我试着体会他的心情.但始终找不到感觉”,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实话实说”的坦诚,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思索空间。
写亲情的文章很多,但本文把父亲比作自己永远的根,父子深情可见一斑。开头两个小段写出父亲作为“根”的特点,从第三段起围绕父子之间的深情展开叙述,每一个角度的转化都有一个句式基本相同的短句作为总起句“爸爸是根,我是叶……”贯穿全文。之后的句子只是个别词语转变,如“根是叶的教练”、“根熏陶着叶”、“根是叶的依托”、“根盼着叶的成长”等,写出父亲对“我”的爱与呵护,也体现出“我”对父亲的尊敬与崇拜。
作者还引用了朱自清先生的例子并引申到自己,从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爱过渡到自己对父亲的爱。最后一段点题,并深化自己强烈的情感。
爸爸是一个标准的公务员,每天按时出门,准时回家,待人和蔼可亲,从不乱发脾气。妈妈常跟阿姨、婶婶们说:“我家那口子总是规规矩矩的,结婚十几年了,从不在外面拈花惹草。”我虽然不知道什么是“拈花惹草”,不过既然妈妈说爸爸“规规矩矩”我就放心了。
爸爸什么都好,就是抽烟的习惯源远流长,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是什么时候上瘾的,就像爸爸常说的:“总之,在我爱上妈妈之前,就先爱上‘长寿烟’了。”
前两年社会上大力推行戒烟运动。我和妈妈为了爸爸的健康,自然也举双手赞成。每次看电视时,荧屏上一出现“拒烟”广告,妈妈就会抓紧时间,对爸爸进行教育。没想到却惹得爸爸很反感,嫌妈妈罗嗦。
后来妈妈想出了一个“无声胜有声”的办法,再也不当面指责劝说了。每次当爸爸在家抽烟时,妈妈就难过地咳嗽;而我就用手捏住鼻子,用嘴巴呼吸,装出滑稽有趣的鬼脸。这时候爸爸就会把烟弄熄。几次以后,爸爸终于说:“既然你们都不喜欢我抽烟,我还是把烟戒掉吧,免得害你们难过不好受。”
现在爸爸终于戒烟成功了,万岁!
【点评】:这篇文章里,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出对“烟’的厌恶。但是读者很容易从描述的举止动作里体会出来。而从字里行间,读者会发现处处都暗示着爸爸对作者和家庭的关怀,是一篇很好的‘暗示法’抒情文。
如果说,家是永远的避风港和温级的绎站,那学校就是多彩的舞台和奇特的三棱镜,它反映出了我们美妙的生活,折射出了我们七彩的世界,还有其中只有我们知道的各种滋味。
—题记
一、酸
下午放学后,同学小赵风风火火地冲进车库后傻了眼了,一辆辆自行车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在地上。他忿忿不平地扶起自己的车子,对其他的车准备置之不理。可是,新戴上的团徽却促使他把那些自行车扶起来。一个女同学进来发现自己的新车受了损伤,再看看一旁的小赵,顿时火冒三丈,转身进了老师办公室。
(几分钟后,老师办公室内)
“不是你碰倒的,那么是谁?"老师快沉不住气了。“我不知道。”“难道车子自己会倒?不要说了,我不想听你争辩。”小赵有口难辩,心里委屈极了,不住地问自己:下次我还该不该做这样的好事?
二、甜
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孙同学这次作文竞赛得了一等奖。”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的目光“喇”地集中到小孙身上,有羡慕,有祝贺,有惊讶,有妒忌……小孙难以置信地抬起头,一股蜜流涌上心头,甜滋滋的。许多次的修改,多少次的誊写的辛苦,此刻尽数化为乌有。那牺牲的课余时间、辛勤的劳动换回了丰硕的成果,此时,小孙的心里比蜜还甜,同学们的掌声让他难以忘怀。
三、苦
“挠手、弓步、冲拳……”武术队的同学们正顶着烈日刻苦地训练,一遍遍机械地重复着几个动作,一丝不苟。汗珠滚落,谁也没有去擦一下。他们也想休息,也想喝口水,但为了在“阂行区三项成果展示会”上体现我校的风采,他们忍住了。骄阳似乎在考验他们的毅力,但他们没有一人动摇,虽然苦、累,但没有一人叫喊。这,就是坚强的意志。
四、辣
同学小丽得了英语竞赛二等奖,让我们大吃一惊。有同学不服气:“也许是作弊吧?’’“也许是蒙的吧?’’各种猜疑接踵而来。小丽忍不住哭了。这时,小洁站了出来:“你们看不惯,就自己努力,凭什么猜疑别人?都有‘红眼病’!”几句话,让大家哑口无言。好泼辣的同学!
一个个片段展示了我们—群十四、五岁的中学生的风采,它们犹如一颗颗蹦跳的珍珠,一个个动人的乐符。正是因为有他们,才使我们的生活不像一杯茶越冲越淡,而像一杯酒越放越醉,越品越香。
【作文点评】
蒙太奇似的片断组合,演绎一首校园交响曲,甜酸苦辣,烹出多味多彩的校园生活大餐.令人向往。文章形式新颖,语言丰实。
我说爸爸真“傻”!
远的不说,且说近的。爸爸天天早出晚归。有一次,爸爸好不容易按时下班。吃过晚饭,大家才坐下来看.电视,门外就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妈妈开门一看,原来是爸爸厂里的王叔叔。王叔叔气喘吁吁地说:“嫂子,厂里新买的机器坏了,怎么也修不好,所以,厂长让我来……”不等他说完,妈妈抢着说:“哎呀,你来得真不巧,老顾有事不在家。”她话音刚落,爸爸已从里屋跑了出来:“谁说我不在家,瞧,我不是出来了吗?”妈妈回头一看,爸爸早已套上衣服,去推车了,“小王,走,快去看看机器哪儿坏了。”那天很晚,爸爸还没回来,妈妈还在唠叨,我也暗暗想:爸爸真“傻”。
前两天,爸爸40岁生日,妈妈干叮泞万嘱咐要他下班早些回来,等他吃“长寿面”。一家人好不容易等到太阳下山,又好不容易涯到月上树梢,还不见他的踪影,这下可把妈妈气坏了。过了一会儿,爸爸来了一个电话说厂里有急修任务,实在脱身不得。你说他“傻是不傻”。
过了几天,厂里送来了两张奖状,一张是“新长征突击手”,一张是“劳动模范”。我心里好不平静,我说爸爸“傻”其实他并不“傻”,他一心一意都是为了工厂啊!
【点评】:小作者从“傻”入笔,来个正话反说,构思很有新意。文章写了爸爸的两件“傻”事,实际上赞扬的是爸爸一心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文章最后以两张奖状收尾,对爸爸的“傻”作了最好的注脚,显示了小作者已具有一定的选材和组材的能力。
每天晚上,新闻联播一结束,妈妈立刻关上了电视机。我们—爸爸、妈妈和我,都要工作了。
房间实在太小了,除了床和书柜,只能放下一张书桌。爸爸要写论文,我又要复习功课,两个人挤在一起,本来就不大的书桌显得更小了,做老师的妈妈只好坐在床上备课。
爸爸一工作起来,好象什么都忘了,不一会儿,他的书呀、本呀、卡片呀、稿纸呀,就把我的书本压住了。“妈妈,爸爸又过‘界’了,我叫起来。妈妈马上过来“干涉”:“看你这个人,怎么搞的?这还怎么让孩子做作业?’,我已经上六年级了,妈妈渴望我考上重点中学,她把这看得特别重,总是无条件地支持我。爸爸抱歉地笑了,抚摸一下我的头,把东西收拾起来,摊在了床上。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妈妈总要抱怨两句:
“天天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可是连套房子也解决不了,还搞什么科研?”
“别着急,慢慢会有的。”不知爸爸从哪儿学的这句话。
‘慢慢的,慢慢的,这么等下去,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们?”妈妈还在说着什么。爸爸已经搬了一个小凳子坐到一边,又埋头工作起来。
妈妈说得也对。在同学中,许多人都有一个宽敞的家,我们院北屋维维的爸爸妈妈都在粮店工作,也分到一套两居室的楼房,不久前高高兴兴地搬走了。可爸爸呢,一跟他提起房子的事,他总说:快了,快了。从来不去主动地要。现在房子这么紧,谁会把房子给你送来呀!
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发现书桌上新添了一盏书写台灯。雪白的灯座,桔黄的灯罩,可真漂亮,我越看越喜欢。妈妈告诉我,爸爸的论文发表了,这是他送给我的礼物。这时,我想起来了,这篇文章就是爸爸坐在小板凳上写的呀。
吃晚饭,妈妈又提起房子的事:“听说你们单位又要分房了?’,“嗯。”“这回该轮到你了吧?”“快了,曙光就在前头。”爸爸充满信心地说。看他那高兴的样子,好象明天就能分到房子似的。
晚上,新闻联播结束了,妈妈又关上了电视,大家开始工作了。我在书写台灯柔和的灯光下复习着功课。妈妈在一旁备课。爸爸依然坐在那个小凳上,面前摆着一个大凳子—这就是爸爸的书桌呀!那上面放着厚厚的一探稿纸,大概又有一篇文章快完成了吧。
我心里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分到新房子呀?到那时,我一定让爸爸再买一张书桌,也给他买盏漂亮的书写台灯。对了,现在就应该把书桌让给他,我收拾起书本,激动地说:“爸爸,这个地方全归您,我用那个大凳子……”
本文题为《爸爸的书桌》,象一篇状物的文章。但实际上小作者并不是要写爸爸的书桌构造怎样好看,做工如何精细。而是把书桌作为一个观察点,通过一家人与书桌的关系,刻画了“爸爸”这个正直、勤奋、课让、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形象。
小作者一家共有三口人,爸爸是科研人员、妈妈是教师、“我”是学生。由于住房紧张,书桌不够用。这个情况小作者交待得好,把这个问题写明白了,就等于把环境交待清廷,实际上为衬托人物形象伏下了有力的一笔,同时也为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锅垫。在把环境、背景交待清趁后,小作者从几个方面刻画了“爸爸”这个人物。一、“爸爸”虽然身居他室,但他仍胸怀大志,每天晚上看完“新闻联播”节目,他就伏在小小的书桌上研究问题、撰写论文。二、面村住房困难,他不怨天不忧人,从不发牢骚,时前途始终充满信心。三、为了照顾“我”温习功课、做作业,“爸爸”还主动让出书桌。通过这几件事的具体描述,把“爸爸”这位具有正直、勤奋、谦让、的怀大志等美德的知识分于形象刘画出来
标签:学校有着多的远的每天自从日象里进进出出不便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而可爱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象天上的闪闪繁星一样。今天,我就摘一颗最亮的给大家看看。 把童年的故事比喻成天上的星星,这是一个不错的比喻。 注意不要掉......
写亲情的文章很多,但本文把父亲比作自己永远的根,父子深情可见一斑。开头两个小段写出父亲作为根的特点,从第三段起围绕父子之间的深情展开叙述,每一个角度的转化都有一个句式基本相同的短句作为总起句爸爸是根,......
每天晚上,新闻联播一结束,妈妈立刻关上了电视机。我们爸爸、妈妈和我,都要工作了。 房间实在太小了,除了床和书柜,只能放下一张书桌。爸爸要写 论文 ,我又要复习功课,两 个人 挤在一起,本来就不大的书桌......
我说爸爸真傻! 远的不说,且说近的。爸爸天天早出晚归。有一次,爸爸好不容易按时下班。吃过晚饭,大家才坐下来看.电视,门外就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妈妈开门一看,原来是爸爸厂里的王叔叔。王叔叔气喘吁吁地......
爸爸是一个标准的公务员,每天按时出门,准时回家,待人和蔼可亲,从不乱发脾气。妈妈常跟阿姨、婶婶们说:我家那口子总是规规矩矩的,结婚十几年了,从不在外面拈花惹草。我虽然不知道什么是拈花惹草,不过既然妈妈......
如果说,家是永远的避风港和温级的绎站,那 学校 就是多彩的舞台和奇特的三棱镜,它反映出了我们美妙的生活,折射出了我们七彩的世界,还有其中只有我们知道的各种滋味。 题记 一、酸 下午放学后,同学小赵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