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的陈朝,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名叫智永,本姓王,是个和尚,人们叫他“智永禅师”,会稽【guì-jī】(今浙江绍兴)人。善写各种字体,而特别擅长草书。他书法艺术 的卓越成就,是长期勤学苦练得来的。据说,他认真练字,曾坚持了三十年,他把写坏的废笔,随手投入大瓮(每瓮容量都是好几石),曾积了十瓮。后来,他把这些废笔一起埋了,并且筑成一个墓,称为“退笔冢【zhǒng】”。他还把所写的字,大约每千字一本,装订成八百多本,分送给浙江一 带的寺院,差不多每寺分得一本,大家都把它当宝贝一样珍藏着。有人说,智永的书法,真正继承了晋代书法家王羲之 的艺术传统。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请他题字的人因此一天 一天多起来。
智永当时住在浙江吴兴的永欣寺,因为每天都有许多人川流不息地去拜访他,永欣寺于是非常热闹。他所住的屋子,竟至“户限为穿”。
“户限”,就是门槛。因为来访者出出进进,非常之 多,所以把门槛都踏破了,这就叫“户限为穿”。唐张彦远采辑的《法书要录》,有关于智永住处户限为穿的故事,原文写道: “智永禅师住吴兴永欣寺,人来觅书者如市,所居户限为穿穴。”还说,后来,智永住处的户限,只好包上一 层铁皮来加以保护,人们称之为“铁门限”。宋苏轼《赠常州报恩长老》诗: “凭师为作铁门限,准备人间请话人。” 就是用的这个典故。
“铁门限”亦作“铁门槛”,旧时用以比喻谨守高尚的祖德家教,坚拒世俗歪风。《红楼梦》所说贾府修造的一座寺院,取名为“铁槛寺”,这“铁槛”,即铁门槛的意思。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纵有千年铁门限, 终须一个土馒头。” (土馒头,指坟墓。)可见“铁门限” 的含义,早已不同于上述智永故事的原意了。
今亦喻 把关极严,难于进入或通过 谓之“铁门限”。
“画王之师”
“画王之师”,本姓王,性开朗、热情,某校语文老师之师也。
某班语文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之,乃自陈:“鄙人,王某,自今日教汝教古文也,希共切磋。”
其时非除学古文,师乃曰:“诗文,甚易,诸君请看——”。乃下讲台,用手划之,以手心为山,手臂为川,发为树,衣为草,便为画之。顷之、一画即成。众生哄笑,师亦大笑,遂亲其师。
王师之上课,更是一绝,每教文诗之学,从不映之,只是乃徒手持粉笔,一挥而就,如映所出。当时是,诸生均圆睁双眼,惊疑不已。日久,上课均听讲专注,尤喜观之其作诗画。俟下课,师甫去,好事者即蜂拥之上,以眼观,又自试画,均以败之告矣,丑不堪言,钦服尤剧。
居半载,此班语文日益精进,竟独占顶头。王师之名,不胫而走。诸生遂不复称其原姓,乃昵称曰,“画王之师。”
“吃仙”邱生
学生课堂偷吃之,自古有之。仲尼斥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是典故,众所知也。
今有邱生,六年级学生也,亦嗜吃成性。于师慷慨陈词之际,即手伏桌,一手伏屉,两眼细盯于师,嘴巴张开,头部起伏不定,如小鸡啄米,吃食细嚼,不动声色,甚为奇也。
其师近视之,常误其为听课心领神会而嘴角上扬,乃赞曰:“邱,听讲何其认真也!”云云....久之,方悟,其实为瞌睡状,哂之。
同旁金生亦吃之,然抬手放下,细看于师,嘴时闭时开,行动迅之,并与桌旁邱生谈笑之。
然邱生极爱于语文,每临大考,总会。问之、学之、习之,三步法,考时也不忘默念公式。
考后,总独占鳌头,为班争光。师总赞之:“邱是能者也.”
同窗闻之,赠其雅号,邱曰“吃仙”,“金曰“吃虫”。邱“吃仙”之名,即由此而出也。
校园奇人几何哉?惟此二人甚于众!是记之。
【王老师点评】
作者运用并列式结构来写两位校园奇人,文章最大的亮色在于遣用浅易文言。语言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读罢令人拍案叫绝!
“功夫少年”郑生
“功夫少年”郑生,本姓郑,性开朗,某小学一学生也。
一次比赛,郑生为其最大黑马矣,嘴角微抿乃自嘲:“鄙人,郑某,有一丝跛足,四肢虽发达,但头脑极简也,鄙人望共切磋。”
比赛当午,郑生摩拳擦掌与台下,郑生专心致志,一心只为取胜。郑生上台赛之,对手极为丰腴。郑生每次比赛,从不戴护具,乃赤膝也。郑生出其不意侧身提之,反身极速出拳;对手连忙退之,郑生愈战愈猛,纵身一跃,用脚猛踢之;对手无防备矣,乃败之。
居半载,郑生一路过关斩将,独占比赛鳌头。郑生之名,不胫而走。众人不禁赞其原姓,乃昵称曰:功夫少年。
“食仙”王生
今有王生,五年级一学生也,亦嗜吃成性。每于师慷慨陈词之际,即双手伏案,一手抓起零食,两眼放光,头部即一起一落矣,声极微渺,微微兮若空气流动,又如小鸡偷米,甚为奇也。
其师近视,带深度眼睛,常误其为于心中默念矣,乃欣而赞之:“王,听讲何其贯注也,与吾默念之,慧也!”久之,其师常赞王生,众人讽之。
同窗范生亦嗜吃,然双手伏案,抽出饼干,狂吸也,飘飘兮!口水飞流直下,落在地面,大口吃矣,咔咔作响。良久,师站于范生其右,大声呵斥:“此饼干脆也!”范乃一惊,不久,便哄堂大笑矣。
然王甚嗜语文,课堂不听而食,乃深夜苦学所至。每临大考,常占年极鳌头,为班争誉。师乃复赞之:“王,能矣哉!课上专心致志,由此佳绩,理所应当!而范生好吃懒做,如八戒,正所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范生甚惭,自誓改之。
同学闻此,赠其雅号:王曰“食仙”及其范曰“食虫”也。王“食仙”之名即由此问世。
校园奇人几何哉?惟此二人甚于众!是记之。
【王老师点评】
校园奇人,无论是身手矫健的功夫郑生或是嗜吃食仙王生,都在作者细腻的描写下展现立体的形象,作者修辞手法运用精妙,极富画面感!
“骂”老师本姓马,40岁左右。顾“名”思义,便知她常常骂人。这不,她又在“骂”人了。
“读了快9年的书,连作业都写不清楚,你自己看看,鬼画桃符,一塌糊涂!”她满脸愤怒地“骂”着,把手中的作业本重重地摔在刘碟同学面前,刘碟可怜巴巴地垂着头,面颊。通红地站在座位前。马老师盯着刘碟,用潮讽的口气说道:“你刘碟不是有‘小聪明’吗”怎么连几道作业题都错误百出呢?”刘碟仍然垂着头,但是看到她的脸更红了。
上马老师的数学课,挨“骂”是家常便饭。平时她很少在学生面前露笑脸,谁不认真就少不了挨她的“骂”,于是,同学们便给她起了个“骂老师”的外号。每逢“骂老师”上课,我们身上的根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唯恐挨“骂”。
放学的铃声终于响过了。我收拾好书包准备离开教室,发现刘碟正趴在桌上抽泣。我与她素来交往甚密,知道她是个极要强的女孩子,当众挨“骂”,自然是很伤心的。我劝慰道:“别哭啦,你看我们谁没被马老师骂过?她是这脾气,其实还是为我们好。”“我也…也知道她是…是好心,”刘碟啜泣道,“只是这样骂,我实在受不了!”顿了顿,她又说:“昨晚我家那儿停电,在蜡烛光下做作业实在看不清,字是潦草了些,可她就这样……”
回到家,我脑子里总想到马老师那愤怒的脸,想到刘碟那郁郁的话语,想到平时同学们挨骂的情景,心中忽然一阵冲动,萌生了给马老师写封信的念头。我摊开纸,将平日久憋于心中的话全倾泻在信纸上……
第二天,我一咬牙,把信夹在作业本里交了上去。
两节课后,科代表匆匆地跑来找我:“马老师叫你去。”我忙问:“她说了什么没有?”“说让你去更正一道题。”虽说去马老师办公室更正作业是常事,可这回我心里却十分紧张。我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马老师见了,便点点头,然后耐心地给我指出作业中的错误。待我一一更正后,她才从抽屉里抽出一张纸——我写的信,我一见,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心想,糟了,该挨骂了。马老师沉默好一会儿才说:“信,我看了。教了十多年书,我还是头一回收到你们这样的信……”她沉重地说着,脸上显得有些激动。“我,接受你们的意见……”她一字一顿地说,一丝我们平日难见到的笑纹浮现在她的嘴角。我看着她,忽然发现她竟也有这样一张慈爱端庄的笑脸……
这以后,她真的没再骂了,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马老师。”
“骂”老师正名了。
【评析】
马老师的好心坏脾气,学生们的谅解和委屈,面对学生的坦诚意见,马老师的醒悟和虚心“纳谏”,一一都从人物的语言和对话中流露和表现了出来。为了突出马老师爱骂人的特点和给学生们造成的“威胁”,第二段一上来就是人物的“骂”声,大有先声夺人之势。刘蝶的话分为三段,中问夹提,示语,因为是三层意思,而且有较大的转折,思路也呈“跳跃”之势。后面马老师的话也是如此。看来,小作者对语言描写的运用是颇为熟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