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来处不易
【拼音】
lái chù bù yì
【释义】
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
【出处】
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解释: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一定要亲自检查一下。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他们来的是很困难的。
【近义词】
来之不易 谈何容易 难能可贵 不可多得 沙里淘金
【反义词】
随手可得 唾手可得 轻而易举 信手拈来
【用法】
作宾语;用于劝诫人。
【成语故事】
明末清初时期,有一个朱用纯的人,字致一,号柏庐,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父亲朱集璜是明末学者,清顺治二年( 1645 )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朱柏庐昼夜恸哭,痛不欲生。时其弟用白、用锦尚幼,从商遗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才返故里。因为敬仰二十四孝中为怀念父亲王修而终生不面向西坐,还曾在父亲墓前攀柏悲号的王裒,就自己改号为柏庐。
清朝统一天下后,他无心为官,一生教授乡里,向学者授以小学、《近思录》等。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康熙间坚辞博学鸿词之荐,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别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他的学识很渊博,但他更重视人的品德培养。他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 “看见富贵而嫉妒的人最可耻,遇到贫困而骄傲的人最下贱。”“做了善事想要人看见,不是真正的善良,做了恶事害怕人知道,就是真正的恶。”
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刚正不阿。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造句举例】
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成语】
长袖善舞
【拼音】
cháng xiù shàn wǔ
【释义】
指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出处】
《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
解释:乡间谚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就是说,物质条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国家安定强盛,谋事就容易成功;国家衰弱混乱,计策就难以实现。所以用于秦国的计谋,即使改变十次也很少失败;用于燕国的计谋,即使改变一次也很难成功。这并不是被秦国任用的人智慧必高,被燕国任用的人脑子必笨,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治乱条件大不相同。
【近义词】
多财善贾 多钱善贾
【反义词】
无计营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善于钻营。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范雎的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雎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还有一个人名叫蔡泽,他善辩多智,深谙道家月满则亏的思想。蔡泽早年曾周游列国从师学习并向许多大小诸侯谋求官职,但没有得到信用。后来蔡泽来到秦国,拜见了秦昭王,秦昭王很赏识他,也由客卿而为相国,虽然担任相国的时间才几个月,但在秦国住了十多年,从秦昭王起,经孝文王、庄襄王到始皇帝,一直受到尊重,号为纲成君。
范雎和蔡泽这两个人,都是所谓“辩士”,就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他们都因此取得秦王的信任。司马迁感叹“衣袖长的人善于跳舞,有钱的人会做买卖。”
【造句举例】
老王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自从经商后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到数年已变成富翁了。
别看他什么也做不好,但是他长袖善舞,很快就当上了科长。
东汉王充《论衡•书解》说*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意思是说:有的东西外表好看而实质未必好,有的 东西实质不错而外表欠美。
“华而不实” 一语,人们常用来比喻虚有其表而毫无 实际的人和事物。《国语•晋语》载有秦穆公的一句话道;“华而不实,耻也。”
《国语•晋语》还载有这么一段故事:
晋国大夫阳处父聘问卫国,回来路过宁邑(今河南修武县),住在一家宾馆里。宾馆负责人宁贏〔yíng〕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仪表不凡,十分欢迎,悄悄对妻子说:“我早就想 投靠一位品德髙尚的人物,多少年来,随时留心,却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人不错,我决定跟他去了。”
宁赢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阳处父走了。一 路上两人就东拉西扯地谈起来。还没走多远,刚到温邑 (今河南温县西南),宁贏就改变主意,不愿跟阳处父走了。
宁嬴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很是纳罕,问道:“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去了呢?”宁贏说:“我见其貌而欲之,闻其言而恶之。我惧未获其利,而及其难,是故去之。(我从他的外貌感到高兴,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非常讨厌。我怕跟了他去,没有受到教益,倒先遭受祸害,所以打消原来的主意了。)”
这阳处父在宁蠃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
《左传•文公五年》也记载了这段故事。
《论语•子罕》载有孔子说的一句话:“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庄稼出苗而吐穗扬花的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顆粒的也是有的!)” “秀而不实”, 和“华而不实”的意思一样。“华”,同“花”,只开花而不结果实,也就叫“华而不实”。
“华而不实”还形容文辞言论表面华丽而空无内容或不符合实际。《韩非子•难言》《 “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话说得和顺而流畅,丰富而有条理,容易被认为“华而不实” )东汉张衡《东京賦》写 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谈话,最后公子承认自己所闻不实,而先生所言为可信,说:“若仆所闻,华而不实,先生之言, 信而有征。”《南史•梁简文帝纪论》说,简文帝“多闻博达,富赡词藻,然文艳用寡,华而不实。”
【成语】
不遑宁息
【拼音】
bù huáng níng xī
【释义】
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
【出处】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立也,故勉精厉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若甯越之勤,董生之笃,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解释:因此古代的有志之士,害怕年岁流逝,畏惧不能确立声誉。振作精神砥砺情操,早起晚睡,没有时间安静地休息。花费长久的岁月经营它,用一天天的功夫积聚它,就像勤劳的宁越,诚笃的董仲舒,浸润在品德道义的世界里,游息在学问技能的领域中。凭借西伯文王的圣明,周公姬旦的才华,又有太阳西斜劳作不息东方未亮坐而待明的辛勤,所以能使周朝昌盛,名垂亿年。何况是臣子和百姓,难道可以停止不前吗?
【近义词】
不遑宁处 任重道远 负任蒙劳 负重致远
【反义词】
草草了事 漫不经心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无时消受。
【成语故事】
韦曜,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韦曜少时就十分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
吴末帝孙皓即位后,封韦曜为高陵亭侯,升任中书仆射,后降职为侍中,长期兼任左国史。后来因为孙皓的昏庸,让侍臣侮辱诘责大臣们,以嘲弄相侵,互相揭短作为乐趣。这时谁要有所过失,或者误犯孙皓之讳,就被拘捕,甚至被诛杀。韦曜认为朝臣在公共场合相互谤毁伤害,内心就会相互滋生怨恨,使大家不能和睦共济,这并非好事,故此他出示难题只是提问经典的辞义理论而己。孙皓认为韦曜不接受诏命,有意不尽忠主上,于是将他对韦曜前后不满的嫌隙忿恨积累一起,收捕韦曜投进监狱。
虽然身在狱中,但是韦曜仍然上书劝谏孙皓,说道:古代的有志之士,害怕年岁流逝,畏惧不能确立声誉。振作精神砥砺情操,早起晚睡,没有时间安静地休息。花费长久的岁月经营它,用一天天的功夫积聚它,就像勤劳的宁越,诚笃的董仲舒,浸润在品德道义的世界里,游息在学问技能的领域中。凭借西伯文王的圣明,周公姬旦的才华,又有太阳西斜劳作不息东方未亮坐而待明的辛勤,所以能使周朝昌盛,名垂亿年。何况是臣子和百姓,难道可以停止不前吗?
但孙皓对此无动于衷,反怪他的奏章有墨污,又以此诘问韦曜。而华覈也接连上奏营救韦曜,孙皓不准许华覈的请求,于是下令诛杀韦曜,终年七十岁,并将韦曜的家属流放到零陵郡。
【造句举例】
我们年轻一代每天996的工作,整天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这种不遑宁息的工作态度才创造了经济的繁荣景象。
【成语】
傍人门户
【拼音】
bàng rén mén hù
【释义】
傍:依靠,依附;门户:门第。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出处】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解释:我们都是没用的东西,正靠着别人的门户过日子,哪里还有闲工夫闹这种意气呢?
【近义词】
拾人牙慧 仰人鼻息 寄人篱下 傍人依户
【反义词】
自立门户 自食其力 独树一帜 自力更生
【用法】
作谓语、宾语;形容依赖他人,不能自立。
【成语故事】
在中国古时候,民间有一种风俗:每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用两块桃木板写上神仙的名字挂在门旁,以便压邪,这木板称作“桃符”。王安石写过一首《元日》里有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人们都喜欢在新的一年换上新的东西。
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在每年五月初五那天,将艾蒿扎成人形悬挂门户上方,用来驱赶毒气,称为“艾人”。因为人们相信艾蒿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来占卜,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蒿,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天中节”。阳气极盛必然会产生“热毒”之类的“邪气”,就会扰乱家宅的平安和谐,不利于身体健康。这时人们就要采集艾,用艾蒿来驱毒辟邪。
此外,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间认为艾草还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节贴“午时联”,曾这样写道:“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寄托着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痛恨贪官污吏的美好愿望。
在苏轼的《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桃符和艾人在一家的门上争吵起来。桃符抬头望着艾人骂道:“你这下贱的东西,怎么总是在我的头顶上!”艾人弯下身子说:“你的半截身子已经埋在土里了,还跟我争什么高低呢?”
桃符听后,气得火冒三丈,同艾人争吵不休。这时,门神听得实在不耐烦了,出来调解说:“别吵了,我们都是没用的东西,正靠着别人的门户过日子,哪里还有闲工夫闹这种意气呢?”桃符和艾人听了门神的话,羞愧地垂下了头,不再争辩了。
于是后人引申出傍人门户这个成语,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被人看不起。
【造句举例】
做人要有骨气,要独立自主,不能傍人门户,那样会让人瞧不起,一辈子也别想抬头做人。
学术研究要有独到之处,不能傍人门户,把别人的成果占为己有。
花朝,鲜花初放的早晨;月夕,明月当空的夜晚。“花朝月夕”也可说作“花晨月夜”,是形容美好的时刻,或美好的景色。古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以八月十五为 “月夕”,认为这是观花赏月极好的时刻。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明田汝成《熙朝乐事》 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不过,所谓“花朝”的具体日期,古人的说法却并不一 致。淸汪灏等《广群芳谱•夭时谱》引《提要录》说,“花朝,即俗传之百花生日 , 唐以二月十五曰为花朝。”又引《翰墨记》说“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又为挑菜节。” 又引《诚斋诗话》说:“东京(开封)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为扑蝶会。”
“其实,古人所谓“花朝月夕”,有时也不限于指哪一个节日,而往往泛指一般的良辰美景。例如《旧唐书•罗威传》:“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賦咏,甚有情致。”《大宋宣和遗事》元集:“遇花朝月夜,……值好景良辰,……向九里十三步皇城,无日不歌欢作乐。”
所谓“好景良辰”,亦即“良辰美景”。良,美好;辰,时光。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邶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陈书•孙瑒【yáng】传》: “每良辰美景,宾僚并集,泛长江而集酒, 亦一时之胜赏也。”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虚度了丽日和风,枉误了良辰美景。”
【成语】
偶语弃市
【拼音】
ǒu yǔ qì shì
【释义】
偶语:也作“耦语”,“偶”就是“相对”的意思;弃市:古刑罚,在闹市执行死刑,将犯人处死后将尸体暴露于街头示众,此刑罚存在于秦、汉、魏晋、隋唐时期。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 会遭到杀身之祸。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秦纪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
解释:不是秦国的传记就烧了,不是博士官收录的书籍,天下谁敢收藏《诗》《书》和百家言论的,交由守尉加火烧死。
【近义词】
道路以目 缄口不言 三缄其口
【反义词】
敢说敢做 畅所欲言
【成语故事】
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或秦氏。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劝谏道:“我听说殷商和周朝统治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为膀臂辅翼。而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我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李斯处理,李斯认为这种论点是荒谬的,因此废弃不用,并建议废止诸子、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
而且,朝廷还规定,不允许任何人在私底下谈论,如果偶尔有人谈论的话,被发现后就立即处死并暴尸示众,后来因为这些严苛的制度制造了无数焚书坑儒的惨案。
【造句举例】
秦始皇残暴无度,使用严刑峻制甚至偶语弃市的方式来控制民众,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农民起义不断。
【成语】
案牍劳形
【读音】
àn dú láo xíng
【注释】
案牍:公文。文书劳累身体。形容公事繁忙。
【近义词】
日理万机 案牍之劳
【反义词】
案无留牍
【 出处 】
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释义: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成语故事 】
唐朝时期,有个著名诗人名叫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非常擅长山水诗,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刘禹锡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
有一年,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当地知县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被贬下来的,于是故意刁难他。但是刘禹锡明知被刁难,不但不生气,反而悠闲自乐,满不在乎。
知县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名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后来刘禹锡还请人将《陋室铭》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陋室铭》不足百字,篇幅极短,格局甚大。陋室以矮山、浅水相衬,与诸葛庐、子云亭并提,居住其中,有古之贤人、今之鸿儒相伴,真是陋室不“陋”。全文想象广阔,蕴含深厚,有咫尺藏万里之势。
后来人们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总结出“案牍劳形”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公事很繁忙。
【造句举例】
功课已经反复温习了几遍,案牍劳形,久坐伤身,成日里捧着书本难免头晕目眩,腰酸背痛。
每天日理万机、案牍劳形,短短十余年,就使武幽国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花言”和“巧语”,意思相同,都是形容漂亮动听而其虚伪的骗人话。在《诗经》和《论语》等古书中谓之“巧。
《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簧,乐器里用以发声的薄片。诗的意思是说:假话像吹奏, 脸皮可真厚!形容花言巧语说得非常悦耳,就叫“巧言如簧”。郭沫若话剧《屈原》第四幕:“你这无耻的谰言,你 这巧言如簧的挑拨离间,亏你还戴着一个人的面孔!”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令色,好看的脸色,鲜【xiǎn】,少。这句话是说,嘴上讲得多好听,脸上装得多可亲,就是很少有良心。形容花言巧语,假献殷勤,就叫“巧言令色。”元无名氏《谇〔suì〕范叔》第三折:“休则管巧言令色闲评论。”
《朱子语类》记录南宋学者朱熹对于“巧言” 一词的解释道:“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这是成语“花言巧语”见之于文字的较早出处。
“花言巧语”或作“巧语花言”。
元王实甫《西厢记》有这样一折戏:张生爱慕莺莺,写了一封情书,托莺莺的丫环红娘,悄悄带给莺莺。莺莺心中也爱慕张生,但是老夫人(莺莺的母亲)不许他们相爱,只准他们以兄妹之礼相待。因此莺莺看了书信,不敢表露喜色,却故意装作发怒,说道:“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还骂了红娘几句,当即写了回信,叫红娘立刻送去,并且说;“着他下次休是这般!”其实,回信中写的却是密约张生夜间在月下相会。莺莺的这番做作,早被聪明伶俐的红娘识破,心里暗觉好笑。当她替莺莺送回信给张生去的时候,便调皮地唱道:你用心儿拨雨撩云,我好意儿传书寄简;不肯搜自己狂为,则待要觅别人破绽,受艾焙权时忍这番,畅好 是奸!
-----“张生是兄妹之礼,焉敢如此!”
对人前巧言花语,
——没人处便想张生,
背地里愁眉流眼。
又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谁听你花言巧语,我这里寻根拔树。”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四回:“秦明道: ‘你兀自不下马受缚,更待何时?划地花言巧语,煽惑军心!'”
《左传•隐公六年》载,这一年五月里,郑国侵袭陈国,陈国大败,被劫走了大批居民和财物。那时郑国国君是郑伯庄公,陈国国君是陈侯桓公。先前,郑伯曾表示要同陈国和好,但是陈侯不予理睬。公子佗〔tuó〕即五父劝道:“亲仁善邻是国家重要的政策,您还是答允和郑国结交吧。”陈侯说:“宋国、卫国才是我们难于对付的对手,郑国算得了什么,他能把我们怎么样!”陈侯到底还是没有接受郑伯的和好要求。如今陈国被郑国打得大败,早有远见的人便埋怨陈侯,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滋长了恶 而不悔改,从而就自遭祸害(‘长恶不悛〔quān〕,从自及也’)。陈桓公不就是这样吗?到头来虽然想挽救,还能救得了吗!”
《后汉书•朱穆传》载,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权力越来越大,专断朝政,骄奢横暴,人们敢怒而不敢言。侍御史朱穆是梁翼的老部下,实在看不过去,便大胆向他规劝。倒并没有触怒他,然而他根本不听。当时朱穆是这样说的: “从前秦朝因为对老百姓太苛刻,失去了人心。陈胜起义, 振臂一呼,全国各地便纷纷响应。而专说好听话、报喜不报忧的权贵,还叫秦二世胡亥只管放心,天下太平得很呢。隐瞒恶事而不改,终于灭亡(‘讳恶不悛,卒至灭亡’)。……"
长恶不悛”、“讳恶不悛”,后来演变为成语“怙恶不悛”。怙〔hú〕,依靠,恃仗。坚持作恶,不肯改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