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派韩信率军攻齐,破齐都临淄 【zī】 (今属山东省)。齐王田广大败,向楚军乞授。楚霸王项羽派龙且引兵援齐,也被韩信打败,龙且战死。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地,请求刘邦让他做个临时的齐王。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荥xíng〕(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南),因为怕 韩信叛变,索性封他为正式的齐王。这时,韩信声势浩大, 蒯通〔蒯kuǎi〕劝他趁此独立,背离刘邦,和楚汉三分天下。 韩信顾念刘邦待他的好处,没有接受蒯通的建议。并继续出力,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统一的天下。但是从此以后,刘邦果然不信任韩信了!首先,解除他的兵权,改封为楚王;接着,将他拘押到洛阳,然后赦免而降为“淮阴侯”。韩信在长安闲住,郁郁不得志,便和奉命赴钜鹿(在今河北平乡县)驻防的陈豨〔xī〕秘密约定,待机起事。后来,陈豨宣布反对刘邦,刘邦亲征,韩信装病不起,暗中准备作内应。不料被人告密,刘邦的妻子吕雉,便跟萧何商量,把韩信骗进宫去,当场处死。韩信临死,叹道:“我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致今天枉死在一个妇人的手里!……”
《史记•淮阴侯列传》说,由于韩信临死的自叹,蒯通后来也被刘邦捉来审问:“你曾煽动淮阴侯造反吗? ”蒯通是当时闻名的辩士,极有口才,他承认鼓励过齐王夺取天下。刘邦大怒,喝令把蒯通煮死,蒯通大呼冤枉。刘邦说:“你罪有应得,还有什么冤枉? ”蒯通说道:“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一秦朝失去了它的 统治权,好比失去一只鹿,猎手们都在追夺,但是只有材髙腿快的人方能首先得到它!这并不是秘密,当时形势非常混乱,谁都想取得象您今天这样的地位,如果说过那样话的人 都算有罪,恐怕您不可能把他们个个都煮死吧? ”刘邦听了,无话可说,只得释放了他。 由于“材高疾足者先得焉”这句话,后来产生了成语 “疾足先得”。但一般多说作“捷足先得”或“捷足先登”
(“捷”和“疾”,同是敏捷的意思),是说,行动快的人 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要的东西。
【成语】
天无二日
【拼音】
tiān wú èr rì
【释义】
日:太阳,比喻君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旧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比喻凡事应统于一,不能两大并存。
【出处】
《礼记·曾子问》: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未知其为礼也。昔者齐桓公亟举兵,作伪主以行。及反,藏诸祖庙。
解释:孔子答道:“天无二日,国无二王。宗庙天地之祭,最尊贵的神也只有一个。由此看来,恐怕难说是合理的。从前齐桓公屡次起兵南征北伐,做了个假神主随军同行。等到胜利归来,把假神主藏到祖庙。
【近义词】
民无二主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刘邦的父亲叫刘太公,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位农夫,是唯一没有做过皇帝但是成为太上皇的人。
刘邦在登基称帝后就将刘太公接往宫中居住,往后更是每五天去朝见太公一次,且都是执父子之礼。刘邦从始至终都没有让自己的父亲对他行君臣之礼,向来都是行父子之礼。
刘邦对父亲行执父子之礼,众官员看到也是议论纷纷。刘邦始终都是皇帝,而在当时刘太公虽贵为皇帝的父亲,但却是没有任何的封号,在名义上还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也还是大汉的臣子。虽说在刘邦看来,每五天去朝见自己的父亲乃是孝道,并无不妥之处。但是在外人看来,这却是有违君臣之道,更会有损刘邦的皇帝身份。所以在过了不久刘太公的宫中管家就跟太公说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刘邦虽是你太公的儿子,但是他更是大汉的天子,而你太公虽是父亲,但更是大汉的臣子,哪有每天都让天子去跪拜自己的臣子的,长期以往恐会损害刘邦作为皇帝的威严的。”
而当刘太公听到刘邦对自己这样做会损害到他儿子的威望的时候,作为父亲的太公自然而然不想看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在刘邦下次再来朝见自己的时候,并不再像以前那样安然的坐在宫中等待着刘邦的朝见,而是赶紧拿着扫帚在门外将垃圾扫干净,然后恭敬的等待着刘邦的到来,并准备对刘邦行君臣之礼。刘邦在远处看到自己的父亲居然在门口拿着扫把在扫地,刚想对奴仆发怒。谁料自己的父亲居然还要对自己行君臣之礼,他那是无比的惶恐,更是赶忙走到刘太公面前制止了他接下来的行为。
刘邦似乎也恍然大悟,是的他可是皇帝啊!而太公虽是自己的父亲,但自始至终也只是这大汉的臣子,自己作为皇帝向臣子行跪拜礼的确于理不合,更是有违礼制。但是如果让自己的父亲去跪拜自己,那更是有违人伦,恐也天理难容啊。
后来,刘邦想到一个好办法,刘邦就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并昭告天下。这样刘邦想父亲姓礼再无不妥了。
【造句举例】
所谓天无二日,一山不容二虎,在这个圈子里,他们二人不能同时存在,必须要有一个人离开,反正对我们都是不好的消息。
这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个山头,哪里容的下两个大当家的?再说了,两边都说是要一人一票,票选当家,这理念颇多共同之处,就更不能相得。
驷 ,古代一车套四马,因称四马之车为“驷”; 《说文》:“驷,一乘也。”骑〔旧读ji〕,坐骑,指马;骑马的随从叫做“骑从”。
“结驷” ,结队而行的车辆;“连骑”,连伙成群的骑从。“结驷连骑”形容车辆人马很多,排场气派很大。
据《史记•孔子弟子列传》载,孔子七十二个知名的门 徒中,端木赐(子贡〉当官又兼经商,是最阔绰的一个。而 原宪(子思)要算是最贫穷的了。孔子死后,原宪在卫国某处的荒野里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时的子贡,高居卫国的相位,早已家累千金。子贡曾“结驷连骑,排藜獲、入穷阎”, 去看望原宪。原宪穿戴着破旧的衣帽,出见子贡。子贡认为丢了他的脸面,有点生气地问道:“老兄,你有什么病(患 难〉吗? ”原宪答道:“我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 能行者谓之病。,象我这样,是贫,没有什么病! ”子贡听了,感到很惭愧。
明李贽《初谭集•夫妇二》载:“陈定,字子仲,楚王遣使,持金百镒,聘以为相。仲谓妻曰:‘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于前。'妻曰: ‘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忧,乱世多害,恐先生不保命也。'于是夫妻遁去,为人灌园。”
“食方于前”亦形容生活豪华阔绰,奢侈靡费。
【成语】
冬烘先生
【拼音】
dōng hōng xiān shēng
【释义】
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八:谢恩日,従容问及庙院。标,寒畯也,未尝有庙院。薰始大悟,塞默而已。寻为无名子所嘲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解释:谢恩日那天,颜标恭恭敬敬地前来谢恩,郑薰也从容不迫地看着这位自己提拔的状元,问道:“你家的宗庙现在怎样?”。在交谈中,郑薰顿时明白了,始大悟,发现颜标并不是颜真卿的后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塞默而已。当时有人作诗嘲讽郑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近义词】
鼠目寸光 目光短浅 井底之蛙 一孔之见 浅陋妄为 孤陋寡闻 寒腹短识 虱处裈中 斗筲之人 管窥蠡测
【反义词】
见多识广
【成语故事】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鲁郡公。
后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奉命前往劝降,不成,被害。
唐懿宗咸通年间,郑薰曾任礼部侍郎主持考试(郑侍郎薰主文),当时徐州一带还不安,战乱频发(时徐方未宁)。
郑薰想以科举激发士人之气(志在激劝忠烈),要激励忠烈的后代有所作为,就特地选忠烈之后作榜首,他对忠臣颜真卿十分景仰,但他并不熟悉家庭门第,错将考生颜标当作颜鲁公(颜真卿)的后裔,误认为颜标是颜真卿的后代(误谓颜标乃鲁公之后),把他取为状元。
发榜后,颜标按照惯例拜见郑薰,谢恩日那天,颜标恭恭敬敬地前来谢恩,郑薰也从容不迫地看着这位自己提拔的状元,问道:“你家的宗庙现在怎样?”(从容问及庙院)。
颜标感到莫名其妙,慌忙回答说:“我是贫穷的读书人,寒畯也,家中不曾有宗庙,未尝有庙院。”
在交谈中,郑薰顿时明白了,始大悟,发现颜标并不是颜真卿的后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塞默而已。
当时有人作诗嘲讽郑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说他头脑太“冬烘”。
【造句举例】
他总是喜欢咬文嚼字,让人觉得他像个冬烘先生,难以得到有益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往往决定着学生的高度,避免成为板着面孔批评学生的冬烘先生是很重要的。
【成语】
踵事增华
【拼音】
zhǒng shì zēng huá
【释义】
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加以发展,使其更加完善和辉煌。也形容事物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升。
【出处】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踵其事而增其华,变其本而加其厉。”
“踵”原指脚后跟,引申为跟随、继承;“其事”指前人的事业或传统。“增”是增加、增添;“华”指光彩、辉煌。“变”是改变、创新;“本”指根本、基础。“加”是加强、提升;“厉”指严厉、深刻,这里引申为更加精深或更高水平。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继承前人事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使其更加完善、辉煌,并在本质上进行改进,使其达到更高的水平。
【近义词】
继往开来 推陈出新 发扬光大 承前启后 革故鼎新
【反义词】
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食古不化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踵事增华”出自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文选序》。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文学。他主持编纂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了从先秦到梁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选序》中,萧统阐述了自己编选诗文的原则和理念。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当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使其更加完美。他提出了“踵其事而增其华,变其本而加其厉”的观点,强调在传承中创新,在传统中突破。
萧统的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精神,即既要尊重传统,又要面向未来,推动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也适用于科技、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它提醒人们,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既要珍惜前人的成果,又要勇于创新,推动事物向更高水平发展。
【造句举例】
这家企业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推出了许多深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
如果你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那么即便是名落孙山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尝试用宁戚叩牛的方法推荐自已。
“结草衔环”这句成语,出自“结草”和“衔环”两则神话传说。
关于“结草”的传说,《左传.立公十五年》这么说: 春秋时,秦桓公〔桓huán〕伐晋。晋大夫魏颗领兵抵抗, 把秦军打得大败,并且俘获了秦国出名的大力士杜回。
据说魏颗本来不能战胜杜回,在战斗中,幸而出现了一 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许多结,杜回被草结绊倒,魏颗才得擒住杜回,打了胜仗。
这老人是谁?为什么要帮助魏颗呢?魏颗不明白。晚上,魏颗在梦里见到了这位老人。老人说:“我的女儿,便是你父亲的小妾。你父亲临死时不是叫你把她殉葬的吗?可是你后来没有听从照办,而把她改嫁了。你这样救了我女儿的性命,我一直非常感激你。今天我在战场上结草绊倒杜 回,便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
关于“衔环”,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说:后汉人杨宝,九岁时,有一天,在山下看见一只受了伤 的小黄雀。这只黄雀,可能是被猫头鹰之类啄伤了,跌落在 一株树下,浑身爬满了蚂蚁,动也不动,看来快要死了。
杨宝很可怜这只小黄雀,便把它救起,带回家去,养在巾箱里,每天采些黄嫩的花蕊来喂它。经过了一百多天的细心抚养,才把它的伤完全养好。这时,小黄雀的羽毛也长得很丰满了,跳跳叫叫,非常活泼。杨宝就放它飞走了。
当天晚上,杨宝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口衔四个白玉环, 说是送给杨宝的礼物,并且感谢他的救命之恩,祝福他的子孙都像玉环一样纯洁清白,世代幸福。说罢,化作一只黄雀飞去了。
上述两则传说一一 “老人结草”和“黄雀衔环”,都是封建时代宣传善恶报应的神话。虽有真名实姓,却绝对不可能确有其事。不过,由此而来的“结草衔环”这句成语,有时我们还在运用。
“结草”和“衔环”,二者都是报答救命恩情的意思, 本来没有多大区别,“结草衔环”,也可以说作“衔环结草”。但是也有人说,二者合并为一句的时候,可以泛指报恩,如果分开来,则活着报答叫“衔环”,死后报答叫“结草”,所以有这样的说法:“生当衔环,死当结草。”
隋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成语】
举棋不定
【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释义】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今甯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解释:《诗》说:‘早晚不敢懈怠,以事奉一人。’现在宁子看待国君不如下棋,他怎么能免于祸难呢?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击败他的对方,而何况安置国君而不能决定呢?必定不能免于祸难了。九代相传的卿族,一旦被灭亡,可悲啊!”
【近义词】
优柔寡断 犹豫不定 迟疑不决 游移不定 首鼠两端 当断不断 犹豫不决
【反义词】
当机立断 孤注一掷 破釜焚舟 坚忍不拔 死心塌地 破釜沉舟 毫不动摇 坚韧不拔 斩钉截铁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驱逐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新立了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但是,宁惠子临死之前,他却领悟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
不久,卫献公也开始了复国活动,他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并让人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决不干预国政大事,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一类的事。但是,不少大夫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榖见了献公以后。回来劝宁悼子说:“献公虽在外流亡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要让他回来,大家的死期就到了。”
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还不如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
可是宁悼子独断独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要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掉了卫殇公公孙剽,迎回了献公。
最后,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消灭了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
【造句举例】
他虽然也曾举棋不定,但最后还是担起了厂长的重任。
机遇来临时,如果举棋不定,那就会丧失成功的机会。
【成语】
十年读书
【拼音】
shí nián dú shū
【释义】
指长期努力于学业。
【出处】
《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解释:大臣沈攸之喜欢晚上读书,一到晚上手就离不开书本,潜心攻读《史记》、《汉书》,经常感慨地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近义词】
十年寒窗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刻苦读书。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宋朝有一个名臣叫沈攸之,字仲达,他是名将沈庆之侄子。沈攸之少年丧父,随堂叔沈庆之征战,随军讨伐刘劭,助宋孝武帝登基,讨伐刘诞叛乱。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协助诛杀沈庆之等王公大臣。前废帝死后,投靠宋明帝,讨伐刘子勋叛乱,抵抗北魏于彭城,拜镇军将军、郢州刺史,封贞阳县公,选为顾命大臣。
不久之后,刘宋朝廷内部发生争斗,许多忠良贤臣被害,文武百官整天提心吊胆。为了改变朝廷动荡的局面,大臣沈攸之时受信任为忠臣,但无论沈攸之如何表露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攸之既“自擅阃外”之荆州,朝廷也“疑惮之”,无论是顺帝还是萧道成,都不容许沈攸之坐大荆州。另一方面,随着萧道成相继平定刘休范、刘景素叛乱,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特别是萧道成杀掉后废帝立刘准为帝后,朝廷大权尽落其手。而被排斥于朝政核心之外的沈攸之势必不会任其发展,沈攸之与朝廷的矛盾,也随之转化为与萧道成之间的矛盾,朝廷政局的不稳使得上、下游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沈庆之感受到心灰意冷,对朝廷的事情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上心了。经常称病不上朝。这段时间沈庆之就在家潜心攻读《史记》、《汉书》,经常感慨地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不久之后,沈攸之传檄四方,自称得太后密旨,邀众多地区一同起兵反抗萧道成。不料受到造反部下的反叛,沈攸之东进之时,自己留守的子孙都被杀害。沈攸之快到江陵时,得知江陵陷落,只好和儿子沈文和逃到华容境内,在栎林自缢而死。不久,当地村民将他父子的首级砍下,送到江陵。
【造句举例】
他十年读书,终于在学术界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学者。
十年读书,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巨匠,他的智慧和才华永载史册。
齐国有一次大荒年。有个名叫黔敖〔qián-áo〕的人,大发善心,在大路旁边设一个舍饭摊,救济逃荒过路的难民。
有一个难民,用衣袖蒙着脸,拖着鞋,饿得眼睛都睁不开的样子,慢慢地走过来。黔敖见了,就左手拿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向他嚷道:“嗟来食!”(嗟〔jiē〕,叹息声。 意思是说:“哟哟哟,吃吧! ”)
那人一听这话,顿时竖起眉毛,瞪着眼睛,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 '嗟来之食',才宁愿弄到这般地步的!我不能受你这种侮辱性的怜悯! ”
黔敖立刻向他道歉。但是他坚决不吃,终于饿死了。
“嗟来之食”,后来便成了一句成语。故事原载《礼记• 植弓》。《孟子•告子》说:“一箪【dān】食,一豆羹, 得之则生,弗之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箪,盛饭的笸箩;豆,古代食器,形似高脚碗;羹,熬煮成浓液的肉汤菜汤之类。)——虽然只不过一笸箩饭,一碗羹汤,有时靠着它就能活,没有它就可能死,但是,如果呼斥着给人,即使是饿得快死的路人,也不愿意接受。……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指上述故事而言。
旧社会的统治阶级,在喝饱了人民的膏血之后,往往以 “救济穷困”之类的假慈悲,骗取“乐善好施”的美名。他们对于被“救济”者,当然不会尊重,在他们看来,这是 “贵人”的开恩施舍,“贱民”应当感恩不尽。像黔敖这样 能够向难民道歉的,总算是十分难得的了。人们不稀罕伪善的和侮辱性的施舍,轻蔑地称它为“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古人有简化作“嗟来食”或“嗟來”的, 例如晋代陶渊明《有会而作》就有“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的诗句。更有人因“嗟来之食”而又创造了“嗟来之金”,以形容带有侮辱性的救济金和赏钱之类。“嗟来之 食”和“嗟来之金”,也有简化作“嗟食”和“嗟金”的,例如唐人李绅的《到浙西》诗有两句道,“岂忘吴俗共分忧, 野悲扬目称嗟食;”南朝宋人袁淑的《与始兴王(刘濬)书》写过这样的话:“以不邪之故而贫闻天下,宁有昧夫嗟金者哉?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成语】
渴骥奔泉
【拼音】
kě jì bēn quán
【释义】
骥:骏马;奔:奔向;像口渴的马奔向甘泉一样,形容气势急,常指书法道劲矫健的笔势矫健刚劲。也比喻迫切的欲望。
【出处】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徐浩传》:“始,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工,世状其法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解释:早些年的时候,徐浩的父亲徐峤之非常善于书法,他的父亲将书法的方法教给了徐浩。徐浩常常书写四十二的幅屏,精通八种字体,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世人用“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来形容他的书法。
【近义词】
渴骥怒猊 渴鹿奔泉 怒猊抉石
【反义词】
无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比喻迫切的样子。
【成语故事】
唐肃宗时期,有一个书法家名叫徐浩, 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大臣、书法家,宰相张九龄外甥。徐浩的父亲徐峤之也是非常善于书法,在徐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让他开始练字,并且将自己的书法方法都教给了徐浩。徐浩聪明好学,很快就能写一手好字,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得到父亲徐峤的真传,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
长大后,徐浩开始入朝为官,在朝廷担任中书舍人,他主要负责起草朝廷的一些重要文件,由于徐浩学富五车而且字也写得非常好,皇帝一直很信任他,让他任职尚书右丞掌管工、兵、刑部的事情。
徐浩有一次推心置腹地跟唐肃宗说道:“自从奸相李林甫跟杨国忠沆瀣一气专权以后,审案判案没有经过刑部复核,都是按他们两人的意志随意的定案,这样造成了很多的冤假错案,我开诚布公的这么说是希望圣上能够恢复过去严谨的审案制度。”
唐肃宗听了也觉得徐浩说的实事求是,于是他不仅吸取他的意见还让他教育三品官员的子弟们。在经历了数次官场浮沉之后,后来唐代宗当权后,徐浩又做了中书舍人。徐浩的一生一直以来始终没有中断过对书法的研究,他的书法入木三分,字体自成一派十分有特色,有人用“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来形容他的书法。
徐浩传至今日的墨迹有《朱巨川告身》,此《朱巨川告身》字体肥圆,笔势沉着雄浑。徐浩书写的碑刻中,楷书有《大证禅师碑》,大历四年书,碑在河南登封嵩岳寺。《不空和尚碑》,建中二年,在西安碑林。隶书有《嵩阳观圣德感应碑》,天宝三年书,碑在河南登封;《张庭珪墓志》,天宝五年书,1977年在河南伊川县出土。
【造句举例】
长期被压抑的冲动让他像渴骥奔泉一样,如饥似渴的想要把内心里的欲望统统释放出来。
他写的书法像是鬼斧神工一样巧夺天工 ,那股气势如同渴骥奔泉般让人震撼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