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如饮醇醪
【拼音】
rú yǐn chún láo
【释义】
醇:酒味厚;醪:浊酒。醇醪:味厚的美酒。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气量宏大,很值得交往。
【出处】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解释:程普自以为年龄比周瑜大,多次凌辱周瑜,周瑜却降低自己的身份对待程普,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佩服周瑜,对周瑜亲近敬重,于是告诉别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好象喝下醇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已沉醉。”
【近义词】
海纳百川 心宽体胖 宽以待人 明月入怀 豁达大度 宽大为怀
【反义词】
鼠肚鸡肠 分金掰两 斗筲之器
【成语故事】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但是在很早之前,程普对周瑜是很不屑的。程普是孙策时期的老将,看见周瑜年纪轻轻就当上大都督,认为他还太嫩,根本不把周瑜放在眼里。
虽然周瑜是大都督,但是程普却经常当着众将的面羞辱周瑜。周瑜对此毫不在意,并降低自己的身份对待程普,周瑜这个人恰好也是个度量很大的人,他每次受到程普的欺辱之后都对其避让不和程普计较。
程普也并不是一个不通情达理之人,时间一久他便被周瑜的人格魅力所征服,于是对周瑜敬重起来。事后程普甚至还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和周瑜打交道就好像品尝美酒,自己不知不觉就被陶醉了。
【造句举例】
他有着很高的人格魅力,大家都喜欢与他交往,与他交往如饮醇醪,让人非常愉悦。
君子之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小人之交甘若醴,污浊不堪。
春秋时郑国的公孙侨,字子产,是当时一个有名的革新派政治家。在郑国执政数十年,能注意打击奴隶主贵族的顽固守旧势力,表彰“忠俭”,反对“太侈”,改革田制和兵赋制度,公布刑法条文,限制特权,整肃政纪,使小小的郑国,国力大为增强,国威也颇有提高。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子产临死前曾对子大叔说:“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有德者’方能以宽大的政策使人民信服,若是没有那样的政治水平,当然就只会采取猛压了)。”又说:猛以压人是容易的,宽以服民却很难。子产死后,子大叔接替他治理国政。子大叔果然釆取宽大政策,但是不懂得对什么人和什么情况该宽、宽到什么程度,以致奴隶主顽固势力重新抬头,激起人民不满,纷纷 起而反抗。子大叔没有办法,只得发兵镇压,杀了许多人,才稍稍制止了这种反抗运动。
当时鲁国的孔子是站在守旧派一边的,听到这个消息,发表评论道:“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的这几句话,在《孔子家语·正论》中是这样记载的,“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二者意思是一致的:政策宽大,人民就要轻慢,纠正轻慢就要改用严厉政策;严厉政策免不了要杀人,杀了许多人以后,可以再施行宽大。这样宽猛相济的政策才是最适当的。
孔子的这套理论,是否正确,值得研究,不过“宽猛相济”这句成语,用作宽大与严厉相结合的意思,今天也还是有用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九回,“为政之道,须在宽猛相济。”
【成语】
子规啼血
【拼音】
zǐ guī tí xuè
【释义】
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其声声啼叫是对恋人的呼唤,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出处】
《蜀王本纪》:杜宇化鹃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
解释:最早的蜀王叫做蚕从,后一任是柏濩,再后来是鱼凫,这三人各经历了数百年,演化成不死之身的身,很多百姓都随蜀王化神而去……望帝成神的时候,子规(杜鹃)啼叫,所以蜀国人听到子规的叫声就会感到伤悲,这是在思念望帝,望帝就是杜宇。
【近义词】
哀天叫地 无肠可断 叩心泣血 哀痛欲绝
【反义词】
喜笑颜开 欣喜若狂 喜形于色 喜出望外
【成语故事】
望帝,称王于蜀,望帝以鳖灵功高,禅位于其。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他想,国家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将是万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变了样,不仅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还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一个个传言飘到望帝的耳边,望帝变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赶回都城劝那宰相回心转意。
可是,人家城门紧锁,根本连都城都不给他进。望帝求也没用,喊也没用,只好郁郁寡欢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泪痛哭。哭得久了,可能是悲伤过度吧,他黯黯然断了气。不久,他化作了一只鸟,目光呆滞地站在屋顶上,望着远处曾经熟悉的都城哀声啼鸣,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红红的鲜血来……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竟然不断扩大慢慢的染红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变成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说的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前,有一个叫杜宇的人在四川那边称了帝叫望帝。这望帝是个模范丈夫加标准父亲,对妻女非常的爱,视如己身;他还非常的勤奋,而且非常的爱民,隔三差五便卷起裤腿跑到田里去,跟自己的子民百姓一块乐呵呵地犁田和种地。后来,因为他的宰相治水有大功,又因为这位宰相貌似一位极高尚并极有抱负的人,他开始觉得自己不如人家,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再坐帝位了,于是一咬牙将帝位让给了那位宰相,自己却一个人躲到西山清修去了。
【造句举例】
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子规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
风中飘着云做的雨,对面有个思念的你。我在雨中孤寂,想着我们浪漫的过去。雨打芭蕉是另外一种美丽,子规啼血,声声呼唤你的归期。
【成语】
司马称好
【拼音】
sī mǎ chēng hǎo
【释义】
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出处】
五代·李瀚《蒙求》诗:“司马口不谈人之短。与人语,莫问好恶,皆言好。有乡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闻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解释:司马徽从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都说好话。一个同乡来问他安否,他回答好。有一个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大好。妻子骂他缺德,别人死了儿子为什么还要说好,司马徽说:“你的话也太好了。”
【近义词】
东郭先生 好好先生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东汉末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司马徽为人清高拔俗,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
司马徽有一个称号叫做“好好先生”,因为他喜欢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在汉末时期,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有学问的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而诸葛亮、庞统等一批隐士却隐居在襄、汉之间,淡泊名利,不轻易投靠他人。
刘备在兵败后,逃往荆州,头靠在荆州牧刘表帐下,刘备深知自己数年来不断的兵败,是没有军师的辅助,想要扩大自己的力量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他听说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在襄阳地区很有声望,特地去拜访他,请教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就在这次会见中,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司马徽回答说:“诸葛亮、庞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
刘备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当作自己的军师辅助自己。另外刘备也成功将庞统说服作为自己的谋士。
【造句举例】
有些人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什么事情都是司马称好,这样的很容易让人觉得他是胆小怕事之人。
曾参〔shēn〕和他的父亲曾晳〔xī〕,同是孔子的弟子。曾晳爱吃羊枣。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吃羊枣。这件事情,当时讲究“孝道”的儒家曾经大大传颂。
到战国时代,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就这件事情,向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kuài-zhì〕和羊枣哪一种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说:“那么曾参和他父亲曾晳也一定都爱吃脍炙的了?为什么曾参这位孝子偏只不吃羊枣呢?”
孟子答道:“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脍炙,人所同嗜,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晳的特殊嗜好。所以曾参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孟子和公孙丑的这段对话,原载《孟子·尽心》。所谓羊枣,不是枣,是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初生时果色带黄,成熟后变作黑色,略像羊矢,所以又叫羊枣。脍炙,是古代的一种精美肉食(脍,本是切细剁碎的肉;炙,是烤熟的肉)。由于孟轲说的“脍炙所同”这句话,后来就产生“脍炙人口”这句成语。凡是好文章,好诗篇,受到广大读者普 遍喜爱、共同赞赏,就叫做“脍炙人口”
五代王定保《唐摭〔zhì〕言》卷十:“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宣和书谱》卷十:〔韩倡〕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现代诗人闻一多《歌与诗》,“一部最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彩部分……”
【成语】
水菜不交
【拼音】
shuǐ cài bù jiāo
【释义】
比喻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旧时指官吏清廉。同“水米无干”。
【出处】
《八琼室金石补正·北周强独乐文帝庙造像碑》:“在任清俭,与民水菜不交。”
解释:在任时期为官清廉,与百姓彼此经济上没有往来。
【近义词】
水火无交 水米无干
【反义词】
贪污腐化 贪赃枉法
【成语故事】
南朝梁时期,有一位名叫何远的官员,他以清廉自律闻名于世。何远出身寒微,但自幼勤奋好学,为人正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功名,被朝廷任命为地方太守。尽管身居高位,何远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不贪图富贵。
何远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当地的官场风气。他发现,许多官员利用职权之便,向百姓索取财物,甚至与富商勾结,从中牟利。何远对此深感痛心,决心以身作则,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一天,何远正在府中处理公务,忽然有一位下属前来拜访。这位下属手中提着一篮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满脸堆笑地说道:“大人,这是小人的一点心意,请您笑纳。”何远看了一眼篮子,淡淡地问道:“这些蔬果是从何而来?”下属连忙回答:“这是小人自家种的,特意送来给大人尝尝鲜。”
何远摇了摇头,正色道:“我与百姓之间,应当如水与菜,互不相干。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些蔬果我不能收。”下属听了,脸上露出尴尬之色,只好提着篮子悻悻离去。
这件事很快在官场中传开了。许多官员对何远的清廉感到惊讶,也有人暗中嘲笑他不通人情世故。然而,何远并不在意这些议论,他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接受任何馈赠。
不久后,当地一位富商为了逃避税收,派人给何远送来了一箱金银财宝。来人低声说道:“大人,只要您能高抬贵手,这些钱财就是您的了。”何远听后,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道:“我何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岂能因私利而枉法?你把这些钱财带回去,告诉你的主人,若再敢行贿,我定当依法严惩!”
来人被何远的威严所震慑,慌忙带着钱财离开了。这件事传开后,当地的贪腐势力大为收敛,百姓对何远更是敬重有加。
何远不仅廉洁自律,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何远立即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并亲自组织百姓开渠引水,缓解灾情。他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那些最困难的百姓。
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称赞何远是“清如水,明如镜”的好官。有人甚至想送些礼物表达谢意,但都被何远婉言谢绝。他常说:“我为官一任,本该为民做主,怎能因私利而辜负百姓的信任?”
何远的清廉事迹渐渐传遍了全国,连皇帝也听说了他的美名。皇帝特意召见何远,称赞他是“国之栋梁”,并赐予他丰厚的赏赐。然而,何远却将这些赏赐全部捐给了灾民,自己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何远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并逐渐演变为“水菜无交”这一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官员在经济上清白无私,不与百姓或下属有任何不正当的经济往来。何远的清廉精神,也成为历代官员学习的楷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官清廉、为民请命。
【造句举例】
在官场中,他始终坚持“水菜无交”的原则,从不接受任何贿赂,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这位县长以“水菜无交”为座右铭,多年来廉洁奉公,成为当地官员的楷模。
【成语】
大醇小疵
【拼音】
dà chún xiǎo cī
【释义】
大,跟“小”相对。醇,酒味浓厚,纯。小,跟“大”相对。疵,缺点;毛病。指大体上很好,略有缺点。形容事物主体完美但存在细微缺陷。
【出处】
宋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名家者各有一病,大醇小疵,差可耳。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
解释:看不出诗的毛病,必然写不出好诗。不知道作诗的方法,也就不知道诗的毛病。当然,名家也各有各的毛病。但他们的作品醇厚,有点小毛病,也算不了什么。这也说明,姜白石对当时诗坛的情况了如指掌。把诗的结尾经营好。不可仅是接着前面的诗句平淡说来。要结得奇,方能妙。
【近义词】
白璧微瑕 青蝇点玉 美中不足
【反义词】
完美无缺 尽善尽美 一无是处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大体纯正但略有欠缺。
【成语故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重要词人、书法家、诗人、诗论家、音乐家。所作《白石诗说》,又名《诗说》《白石道人诗说》《姜夔诗说》,凡一卷,共三十则。不同于一般以纪事、考据、品评为主的“诗话”,30则均为直接讲解诗法、阐发诗理之语以及诗学主张,有着较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文中,姜夔说道,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在诗中传达的特征不同,但若走向极端,有失中和之美。惟有《关雎》,得乎其中。诚如孔子论《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否则,乐至于荒淫,哀至于伤身。看来,白石道人深受儒家礼乐思想的熏陶,接受了孔子的诗教观。学问大,但用典故须简约用之;诗意多,要尽量以简约字句囊括之。叙事中参插说理,不可死板,须灵活运用。擅长用典、措辞、用活法,才能写好诗。语约义丰,是诗之三昧。看不出诗的毛病,必然写不出好诗。不知道作诗的方法,也就不知道诗的毛病。当然,名家也各有各的毛病。但他们的作品醇厚,有点小毛病,也算不了什么。这也说明,姜白石对当时诗坛的情况了如指掌。姜夔教人作诗,要力求要把诗的结尾经营好。不可仅是接着前面的诗句平淡说来。要结得奇,方能妙。
后人对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评价甚高,誉为“如盛唐之有李杜”,“文中之有昌黎”,“词中之圣”等美誉。姜夔词风神潇洒,意度高远,仿佛有一种冷香逸气,令人挹之无尽;色泽素淡幽远,简洁醇雅,能给人以隐秀清虚之感。姜夔写作态度严谨,注重艺术琢练,其词风很受南宋晚期的骚雅派和清代浙派词人推崇。
【造句举例】
这部小说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可谓大醇小疵,整体故事引人入胜,但个别细节处理略显粗糙。
这个发明整体上还算可以,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大醇小疵,如果能将细节加以打磨,那一定是一件非常完美的发明。
南北朝人高欢,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曾为北朝东魏孝静帝的丞相,执魏政十七年。据《北齐书·文宣帝纪》载,高欢有一次想试试他几个儿子的聪明才智,各发乱丝一把,要他们设法整理,并且比赛谁整理得最快最好。别的孩子都把乱丝先一根根抽出来,然后又一根根理齐,想快却快不了,都挺着急。唯有一个名叫高洋的孩子,与众不同。他去找了一把快刀来,几刀就把乱丝斩断,根本不理那些纠缠不清的乱疙瘩。这样,不过一会儿,他就第一个报告完成。离欢问他,为何如此整法。他回答说,“乱者必斩!”髙欢听了,又惊奇又高兴,认为此儿必大有出息。
后来,就是高欢的这个儿子高洋,取代了孝静帝的帝位,而为北齐的文宣帝。于是他少年时代的这段故事,被写进《北齐书》,作为“传颂”的资料。他所谓的“乱者必斩”,也被后来的反动统治阶级当作镇压人民的“格言”。
我们现在比喻处理复杂问题的迅速、果断,叫做“快刀斩乱麻”,就是根据这个故事稍加变化而来的。
“枯木朽株”——枯槁的树干、腐朽的树根,比喻不中用的人和东西。
这句成语出自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邹阳原是汉景帝时吴王刘濞〔pì〕的部下,后来投奔梁孝王刘武。在他还没有受到梁孝王器重之前,曾被梁孝王的近臣羊胜、公孙诡所谗毁,因而被捕入狱,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自行表白。书中有这么一段原文: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miǎn〕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抵,轮囷〔jūn〕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只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赢〔léi〕,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极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心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这段话大意是:
我听说过:明月之珠和夜光之璧,都是稀世之宝,但如果你在黑暗之中把它投向过路的人,那么任何人都会拔出剑来,向你怒目而视,为什么?因为事先没有声明,来得突然。而蟠根曲干的树木,虽然古怪离奇,却可以做成皇上的车子,为什么?因为皇上的左右早已看中它了。由此可见,突然而来的,纵使是随珠和璧,也只能惹人怀疑而得不到赏识;如果有人引荐,那么即使是枯木朽株,也可以建立功劳而不被丢弃。如今,没有得志的穷士,虽有唐尧、虞舜的能力、伊尹〔yǐn〕管仲的辩才,龙逢、比干的忠心,只因素来没人预先推荐,即使他要想尽忠于当世的君王,而君王对他也难免要拔出剑来,怒目而视。这样,就使不得志的穷士没有机会像枯木朽株那样尽其效用了。
邹阳在这段话里,自比随珠和璧,因为没人推荐,反而不如枯木朽株之被重用。他把“枯木朽株”比喻羊胜等平庸之辈。
汉司马相如劝汉武帝不要过分喜好打猎的《谏猎疏》中,也有“枯木朽株”一语。
“枯木朽株”或作“枯株朽木”,比喻无德无能的人或衰微的力量。也可用以谦虚自比。例如宋陈亮《与吕伯恭正字书》“亮已如枯林朽枝,不应与论此事……”又如《红楼梦》第七回描写贾宝玉初会秦钟时,宝玉自叹不如,自思道:“天下竞有这等的人物!……我虽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
“枯木朽株”还可以比喻年老体弱的人。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成语】
失斧疑邻
【拼音】
shī fǔ yí lín
【解释】
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疑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释义:有人丢失了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去了。看他行走,就像是一个偷斧者;看他的表情,也像是一个偷斧者;再看他的说话,也好像偷过斧的人;其任何动作神态,没有不像偷过斧子的人。
【近义词】
疑邻盗斧 疑神疑鬼
【反义词】
深信不疑 毫不怀疑 毋庸置疑 确信无疑
【例句】
对于那些没有调查就胡乱发表意见看法的人,跟失斧疑邻有什么区别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成语故事】
从前,山中有两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一位姓李,一位姓王。他们比邻而居,关系和睦。李樵夫平时很喜欢和王家的孩子玩耍,彼此熟稔。
有一天,李樵夫进山砍柴,走到半路才发现忘了带斧头,只好返回家中寻找。可他在屋里屋外翻了个遍,始终不见斧头的踪影。这时他心想:“是不是常来我家玩的邻家孩子拿走了呢?他平时总来,说不定一时顽皮……”
于是,李樵夫开始暗暗留意那个孩子。他越看越觉得对方行为可疑:说话吞吞吐吐,打招呼时声音低低的,笑容也不大自然,就连来他家的次数都明显变少了。
他愈发肯定:“没错,一定是他偷的。我早该想到,那孩子平时就有些不对劲。”李樵夫心中又气又恼,盘算着找个机会当面问个清楚。
谁知几天后,他上山砍柴时,被草丛中的一件硬物绊倒,低头一看——竟是自己的斧头!原来是他之前不小心遗失在那儿的。
回到家后,李樵夫再次观察邻家的孩子。这时他觉得,那孩子走路时并不躲躲闪闪,神情态度也坦然自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是会偷东西的样子。相反,他越看越觉得这孩子天真可爱。
他不禁懊悔:“我单凭猜测,就认定一个乖巧的孩子是小偷,险些冤枉了好人……”
这则“失斧疑邻”的寓言告诉我们:樵夫因一时找不到斧头,未加详查就轻易怀疑邻家孩子;直到发现斧头是自己所失,才意识到错怪了他人。故事启示我们,遇事若不仔细求证,仅凭主观臆测就妄下结论,不仅容易犯错,更可能冤枉无辜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