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教材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14:04:30
  • 《新书》
  • 这周,我们班迎来了一批新书。

    周一写字课前,我们正准备着写字教材,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教室外走了进来,是张老师。只见张老师右手拉着一辆小推车,左手潇洒地一甩一甩地走向讲台。那辆小推车,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目光给吸引住了。张老师拉小推车要干嘛呢?难道要把放在讲台桌上的书拉走?我心里不由一阵嘀咕。讲台桌上的书是中午时放的,听说是家委在张老师的推荐下给我们购买的,但具体是怎么样,我不知道。张老师也没有对我们说。

    张老师面带微笑,还是没有对我们说什么,走到了讲台边站住了。他将讲台上的那一摞摞新书小心翼翼地放上了小推车。一摞,一摞,又一摞,讲台上的新书越来越少了,而小推车上的书却越来越多了。不是要把所有的书都搬走了吧?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为什么要把这些新书放在那里呢?没容我多想,张老师已经将所有的书都搬到了小推车上,接着只对我们做了一个不说话的姿势,便走出教室,只留下那小推车因装了很多书而使变小的声音。想着那些精美的书,我的心早已飞了,就连平时我最喜欢的写字课都变得枯燥无味了。

    “杨斯琪、刘了棋、江子涵和陈梓枫,你们几个来一下。”突然间,张老师站在教室的后门叫我们。我心里一阵窃喜,隐隐感觉张老师叫我们应该是和新书有关系的。要是真的有关系,那就太好了,我不是班上第一批接触到新书的人?我一阵旋风似的来到了张老师的旁边。果然,张老师把我们四人带到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张老师微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几个是最幸运的,我喊你们来一起整理书本,让你们成为班上第一批接触新书的人。”我们高兴得连声说谢谢。张老师接着对我们说:“你们每人拿一沓,自己负责看自己的那一沓,我报出书名后,你们就找出来给我。”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事。张老师说完后,我们都恐怕自己拿不到似的,赶紧去抢那些新书。我拿了一摞后,还想再多拿几本时,张老师对我说:“拿这么多就够了,多了自己找不过来。”没办法,我只好停手,看着其余几人将书本一扫而空,我心有不甘,我怎么就只拿了这么“一点”。

    我们开始整理书了。张老师念一个书名,我们就看看自己负责的那一摞书中有没有那本书,然后将那本书找出来交给张老师。张老师把那本书拿过去,翻开书的扉页,盖上章,并写上编号。办公室很安静,我们的声音也很轻,只听到张老师的报书名声音和盖章声音。将近一节课,我们把所有的书都整理好了。

    二课堂时,张老师又把那些整理好的书搬回了教室。同学们如潮水般地围了上去,谁不想先拿到自己喜欢的书呢?看着同学们拿着新书,我内心也很高兴,因为这些书里,有我们付出的劳动。

  •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散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的链接。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力求体现以课文为载体,以方法为引领,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三、教学目标:

    掌握课文重点字语;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作者平淡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平淡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六、教学准备:

    自主制作PPT,汪曾祺的背景资料,汪曾祺的作品集《人间草木》

    七、教学过程:

    (一)诗词比赛,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好!)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很火的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生看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同学们看过吗?(看过。)《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环节叫“飞花令”,今天上课之前,我们也来做个“飞花令”游戏。这几天我们怀化是“冬雨绵绵”,今天的主题字是“雨”,现在开始。(学生比赛互答)好,看来同学们古诗词基础都很不错,都背诵了不少含有“雨”的诗句,不得不让我们叹服中华民族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和“雨”有关的散文,齐读课题!(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昆明的雨 汪曾祺)

    (二)检查生字

    鲜腴 釉 黄焖 密匝匝 炽红 择净

    (学生齐读,老师适时纠正)

    (三)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主要作品有《受戒》《沙家浜》等。

    (四)背景透视

    本文写于1984年5月19日,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七年(1939年至1946年,五年读书,两年教学),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故乡,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五)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我想念昆明的雨)

    作者如此想念昆明的雨,反复抒发情感,昆明的雨在作者的生命中一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作者如此想念的到底是雨中的什么呢?

    (学生明确:倒挂着的还能开花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莲花池、和德熙喝酒的那个小酒店、木香花……)

    我们概括起来就是:景、物、人、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提示学生使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课件展示——

    小贴士:略读也叫跳读或浏览,是一种阅读时只注意文章的关键部分,如标题、首段、末段以及每段的关键字(词、句)等,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内容的方法。遇到不懂的字、词等,可以暂时跳过,也不必追求对所有细节都能理解。

    (六)沉入文字品深情

    同学们,昆明的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连绵不断,就像作者多年以来对在昆明生活的那段时光的念念不忘,让作者念念不忘的不仅仅是这些景、物、人、事,更是背后蕴含的生活中的美好与诗意。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昆明雨季的滋味美、人情美、景物美、人情美,氛围美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情。

    板书:滋味美

    人情美

    氛围美

    1.滋味美

    学生通过自读,不难发现关键句——“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这个句子很有特点,(有很多个逗号)这些逗号能去掉吗?(不可以。这是一个短句,如果去掉逗号就变成了一个长句了)

    你能试着用声音传递出短句所表达的内容吗?其他同学在示范的同学读完后,去掉逗号读一读,比较比较。

    教师适时进行朗读指导。表示停顿的有逗号和顿号。二者的区别是,逗号是较长时间的停顿。再读。经过教师范读和学生的个人朗读体会,牛肝菌的滑、嫩、鲜、香的感觉油然而出。

    教师顺势点出:朗读是我们感知散文之美的一把钥匙,希望这节课接下来同学们可以通过朗读来体味。

    引导全班同学再读这句之后,教师总结:这短短的一句话,用了六个标点,这在句式上叫短句。用短句的好处就是简洁明白,如话家常。这就是汪曾祺语言的特色,平淡有味。(板书)

    过渡:同学们,牛肝菌的美味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还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

    (干巴菌)

    出示牛肝菌和干巴菌的图片后,附上文字: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教师让学生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采用齐读、个人朗读等方式,学生对比朗读展示后,教师进行指导。)

    外形不好看,味道却好吃。你能读出嫌弃和赞叹吗?(这里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比如可以加语气词,加表情,动作来表现。)外形难看,入口鲜美,视觉的冲击和味觉的震撼,强烈的反差对比写出了干巴菌给作者带来的惊艳。这种写法叫作——欲扬先抑(教师板书)

    对的。作者对菌子的喜爱、赞美与想念,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我们不禁感叹“昆明的雨季真美啊!”昆明的菌子好吃,昆明的果子也让作者很难忘,我们来看......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卖杨梅——”一句,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训练中体会文章的“滋味美”,以达到用朗读引导阅读的目的)

    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火炭梅?(外形、颜色、名字由来)

    作者对火炭梅是什么态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赞美。“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教师指导朗读:为了读出这种赞美之情,可以尝试着重读老师标红的字,这些大都是副词,表示程度或者范围,在表情达意上,副词有着实词无法达到的效果,用赞叹的语调读。

    (生读,展示读。)

    这里还有一个卖杨梅的小姑娘,她的特点是什么?(娇娇的)你是如何看出的呢?(吆喝声)你能试着演绎一下吗?教师适时发文,卖杨梅后面有一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呢?(延长声音)如果你觉得这个破折号你很难读出那种娇娇的味道,加一个词可能就容易的多了。比如:“卖杨梅喽--------”

    别人眼中的平凡食物,却成了作者眼中美的享受与寄托。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作者,把眼前平凡的“一粥一饭”过成了诗和远方。昆明雨季的滋味真美啊!除了这滋味美,昆明的雨季还有人情美!

    2.人情美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昆明并不是作者的家乡,对于客居昆明的作者来说,房东送来的仅仅是满满的缅桂花吗?还是满满的......(温暖、感动、关怀、关爱、人情味儿......)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

    (应该是对房东的感动、感激和对这份人情的怀念。)

    是的,这是一个对待生活一片赤诚的人在寻常的人事中收获的厚重的感动。文中有没有写作者的活动?什么场景?和谁?

    3.氛围美

    偏僻的街道,一个安静的小酒店,一张桌子,两张凳子,半市斤酒,与好友相对而坐,店外雨声滴答,淡淡花香弥漫,时间仿佛就停在了此刻。

    (这是教师自写的文字。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细细品悟,通过自己高素质的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用朗读地方式加深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理解。)

    此时此刻,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此刻的氛围呢?(闲适,淡定,从容,岁月静好,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读“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适时出示木兰的图片,引领学生感受木香花的繁盛。

    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84年,回忆的是40多年前的一段时光,我们可以推算一下,那段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客居昆明有家难回,战火纷飞的年代难得的安稳与宁静让作者倍加想念与珍视。所以作者才会感叹道“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这就是昆明雨季的氛围美。(这三种美并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从个人角度、到人情温暖、再到家国大背景下的氛围美,层层推进、步步深化。)

    作者的想念饱满而绵长,这想念串联起了林林总总的景、事、物、人,串联起了这凡人小事之美,这就是散文最大的特点“形散神聚”。(板书:形散神聚)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读完《昆明的雨》,有一句话回荡在老师心里:“人间有味是清欢”,老师也想给汪曾祺先生奉上两句赞叹:语言平淡有味道,凡人小事蕴深情。

    (七)品味生活,课外延伸

    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融入真情实感,以《怀化的雨》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师自写一篇文章启发引导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范文示例:

    怀化的雨

    我时常想用文字记录些许怀化的风貌,却一直无从下笔。而今备课《昆明的雨》,细读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颇有情致,提笔而言。

    我喜欢怀化的雨。

    怀化的雨是个性鲜明的,它带着自己的心情,预告着属于季节的特色节目即将上演。

    夏季的时候,怀化总是和烈日、高温作伴,而怀化的雨是调皮的,像个孩子似的。在你需要它来凑凑热闹,降降温时,总不见它的身影。而在你晚上正准备睡觉,做个好梦时,它却猛地跳下来捶打你的窗户,让你的心乱乱地,睡也睡不着。白天它就藏在蓝天白云之后,让你一点望不见它的影子,等你下班放学,刚走到路上时,它就哗地一下窜出来,直往你的头顶,身上钻,看你进退两难的模样,它就越发闹得欢腾。

    到了秋季,怀化的雨更加绵密,也更加黏人。它以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告诉你不用带伞,但等你相信了它毛毛细雨的小巧模样,一身润湿的水滴就是它的礼物。当然,怀化的雨可不会这么小气,它还有更大的馈赠在破土而出——山珍枞菌。枞菌有乌,黄两种颜色,乌枞菌少而贵,黄枞菌产量更多,价格也更为亲民。虽然枞菌总是灰头土脸,其貌不扬的,但是作为菜肴,味道配它这外表实在是绰绰有余。将有心人送的枞菌泡水淘洗,吐尽泥沙,改刀切块,沥水备用。而后起锅烧油,将猪肉中的肥肉榨油,下姜片、蒜粒爆香,待猪肉已出肉香,放枞菌入锅翻炒,加水焖煮,而后加入绝代双椒(青椒红椒),可见锅内汤汁翻涌,香气缭绕而起,吸入几缕,顿感口鼻生香,待你迫不及待夹起一块尝尝,滚烫又鲜香的味道会肆虐你的舌尖,让你忍不住再去夹上一块。而后,把这鲜嫩的味道用保温杯锁住,揣在怀里,等到午饭时拿出来与爱人分享,美餐更显美味。与良人同坐,将汤汁淋于米饭之上,鲜香蒸腾,香辣口感,着实下饭。偶尔乱入一块壮实的肥肉,也会让你有开胃以后的开怀。

    一场冬雨,会让人启动全面武装,雨水搭配寒气,湿冷的魔法攻击让人缩手缩脚。明明隔着鞋子,但一脚踩在地上的小水坑,仍然会让你感觉到寒意升起。不过若是你觉得怀化的雨就这么冷酷,那可就被骗了。大街上,有人在天寒地冻中呵着气,热气刚出口便化为了白雾,搓着手掌坚强取暖,这时伸过来一双温暖有力的手,没有炉火的炽热,却有别样的温热,双手用力握着,而后捧着冰凉嫩滑的脸蛋,这温暖就从笑容里绽放出来了,从手里释放出来了,也从心里迸发出来了。有的时候,这冬雨就是开关,它来了,就打开了话匣子,也钻进了心窝里。“多穿点”,“多喝点热水”,“赶紧来烤火”,“不要冷到了”“别感冒了”“快去洗个热水澡”……冷不?热乎着呢!

    雨,总是会伴着一点情绪的,怀化的雨更是带着一种相思。秋风扫轻尘,微雨引深思。在无数个白天,有人站在阳台的窗边,伸出手去感受,探出身子去观察外面的雨水是否会久留。因为雨水的忧愁,总是会让想见的人难以如意相见。这个时候,思念的情绪就开始发散,想见的人还是想见,见不着,更添红豆相思。有的人,会用很长的时间凝望窗外,即使隔着无数楼台烟雨中。有的人,一直盼着雨停,从早晨到中午,再到下午,盼望着,雨停之时,便是相见之期。

    怀化街道两旁的树很多,每到下雨,树叶就开始离家出走,投奔大地的怀抱,或者抱团堆积,或者闲散休憩,伴着积水,倒颇有一种错落有致的感觉。此时与所爱之人,并肩,或者共撑一把伞,走在路上,闲看雨水斜洒,漫步林荫道下,空气清爽,深深浅浅的脚印,倒映出闲适合拍的身影,所见非雨,是笑,是暖,是心情,愉快!

    我喜欢怀化的雨!

    (八)课堂小结

    汪曾祺的一生并不平坦,但他始终能以一种平静旷达的心态对抗人生的艰难。他若没有一颗乐观超然的心,又怎能体会出如许轻松惬意的滋味?正如他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这,就是汪曾祺,把情感融化在真真切切的生活里,把智慧寄寓在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写得自然而和谐,活得从容而轻松。

    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也能如此,下课!

  • 《“漫画”老师作文450字》
  • 手拿语文教材,戴着金丝眼睛。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曾老师。

    曾老师很幽默,在她的课堂上,总是笑声一片。一天,一名同学在课室里开小差,曾老师看见,拿起一个粉笔头,用手举成枪的模样。“嗒!”老师把粉笔头丢出去,那名同学被打中后,还在纳闷呢,老师就突然跑过去。

    “呀!这名同学中弹了,快带去医院。”然后老师不管三七三十一就拉着那名同学出了教室,把他放在门口旁就跑了回来。“同学们,那名同学没事了,他已被送去医院了。”那口音模样得就像那医院里的医生,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什么?你怎么那么清楚?因为那个同学就是我呀!

    曾老师就像一个影子,我们走哪她在哪。还神出鬼没。这怎么个神出鬼没法?是这样的——曾老师会在窗外,利用火眼金睛扫描教室四周,发现目标后,就慢慢走下讲台,来到那个同学后面,小声说着:“想不想尝尝子弹呀?”

    这名同学就会全身一激灵儿,马上坐好。

    曾老师还是个音乐狂魔,在放学时,她总是戴着耳机,哼着歌,连有人叫她都听不见,一直在那打着节拍,直到我们走光才摘下。

    如今我的语文老师早己不是曾老师,可曾老师用她的幽默,让我们走上了正确的方向。

  • 《教学设计《我要的是葫芦》》
  •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3篇课文。本单元的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坐井观天》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寒号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要有计划有安排;《我要的是葫芦》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故事短小,形象鲜明,情节有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题,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坐井观天》可以围绕课后题“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理解课文内容,再开展“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的讨论;《寒号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只顾眼前,不想将来带来的不良后果,指导现实行为;《我要的是葫芦》可利用课后题,思考种葫芦的人一个葫芦都没得到的原因,促进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生活的一些基本道理,初步获得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

    “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例如《寒号鸟》一课,借助课后第二题,感受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通过课后第二题句子的对比朗读,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感叹句或陈述句、反问句或陈述句来表达,不同的语气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题,通过仿说练习,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把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2.课文分析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有4个自然段,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文章开篇描写了葫芦长势良好和种葫芦人的喜悦之情。第二至三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小葫芦”时的自言自语和对蚜虫的不屑,说明他的眼里只有葫芦,没有蚜虫,更没有叶子。邻居的催促与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形成对比,预示着得不到葫芦的必然结果。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讲种葫芦人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使他的期盼落了空。

    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准确。课文中有两个重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一个是感叹句,一个是反问句,表达着强烈的情感,透过这两句话表现了种葫芦人的内心。

    课文的两幅插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图一,描绘了葫芦长势良好,种葫芦人的欣喜之态;图二,描绘了葫芦叶子飘落,小葫芦掉落,种葫芦人的惊讶之态。

    本文是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学生在《坐井观天》《寒号鸟》两篇寓言故事中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认识感叹句。本课学习应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生长。

    3.课型分析

    本课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认记生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同时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联系生活识字、创设情景识字、一字多义,帮助学生建立生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情境中巩固生字、理解生字、运用生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基础方面,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借助拼音来拼读生字,个别学生还需要帮扶,大部分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部分孩子能熟练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组词、说句子、联系生活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的字形,并能借助字卡快速分类识字,而还有不少孩子还处于识字方法的综合融通上,对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多样,需要继续努力,在组词造句上,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遣词造句能力还要不断加强。在课文朗读上,学生基本能做到把课文读通、读顺,但是朗读有拖腔习惯,小部分识字量少的孩子容易被生僻字所卡顿,但是基本能借助拼音解决难读的生字。在词语连读、节奏停顿和轻重语气上还需继续加强。在生字书写上,学生会写的笔画越来越熟悉,对生字的间架结构开始熟悉,运笔比一年级较为熟练,书写速度有一定的进步,但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写和关键笔画的落笔仍需加强指导。

    二、教学总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葫、芦”等7个生字,会写“棵、谢”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观赏葫芦,引入新课。

    1.播放音乐,出示乐器:葫芦丝 。

    2.板书“葫芦”,指导学生念好轻声,识记葫芦。

    3.出示课件,了解葫芦文化,功用。

    4.补题,读题并质疑。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流利。

    2.启发学生: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根据学生从课题提出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归纳。)

    三、图文对照,梳理因果,在语境中识字。

    1. 观赏葫芦树,图文对照学习第一自然段。

    (1)结合第一幅插图,思考:句子中“一棵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意思一样吗?

    (2)用横线画出描写葫芦样子的句子,感受葫芦的生长顺序,相机板书词语。

    (3)黑板上画一棵葫芦,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分别贴出绿叶、小花、小葫芦。

    (4)借助插图,相机认识“藤”、“谢”。

    2.夸葫芦。

    (1)学会运用句式:多么( )的( )啊!练习说话。

    (2)抓关键词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

    3.葫芦的变化

    结合第二幅插图学习第四自然段。

    (1)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棵葫芦怎么了?

    (2)看到这棵葫芦变成这个样子,你的心情怎么样?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最后一段。

    (3)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

    出示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4)指导重音朗读,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感受蚜虫、叶子、小葫芦三者之间的联系。

    四、书写指导,学写汉字“棵、谢”。

    1.学生看范字,归纳“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

    2.教师提醒“棵、谢”中的穿插笔画位置。

    3.学生练习书写。

    4.反馈交流。

    板书设计:

    14 我要的是葫芦

    种了 葫芦

    长满了 绿叶

    开出了 小花

    挂了 小葫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盯、感、怪”等4个生字,会写“想、盯”等6个生字。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对比插图,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情之间联系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开放式导入。

    1.出示儿歌,复习字词。

    2.质疑。

    二、研读课文,指导朗读。

    1.关注标点,对比朗读,读好感叹句的语气。

    2.相机学习“盯”。

    3.抓关键词,体会情感。

    4.相机学习“赛”。

    5.教师引读,情感升华。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要求: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邻居的话,用波浪线画出种葫芦的人的话。

    2.随文认识“感”、“怪”。

    3.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全班汇报。

    4.教师点拨反问句。

    5.组织同桌分角色朗读。

    四、合作探究,发现联系。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2.小组汇报。

    五、书写指导。

    1.运用三看法观察生字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生书空。

    3.调整写字姿势,生练写。

    4.展示学生作品。

    六、总结寓意,课堂延伸。

    1.对比插图,感受“蚜虫、叶子和葫芦”的联系,总结寓意。

    2.续编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板书设计:

    14 我要的是葫芦

    想要葫芦 ?得不到葫芦

    怪 关注标点

    抓关键词

  •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与思考》
  • [摘要]“红色经典”是部编教材的一大亮点,体现了“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编排理念。《纪念白求恩》作为一篇“红色经典”,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和时代意义;全文以说理为主,夹叙夹议,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是语言学习的绝佳范本。如何才能实现语言学习和情感熏陶的双重目标,让言语形式与内在强大精神力量密切结合?基于“崇高美”的审美价值,去“陌生化”,消除隔阂;深入文本,朗读品味;立德树人,自然渗透,是实现“红色经典”有效阅读的途径。

    [关键词]红色经典 有效阅读 崇高美

    [正文]

    “红色经典”课文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泛指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教材文本,主要内容为描写伟人轶事,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体现革命先辈高贵的品格,乐观的革命精神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红色经典”受到文学评论的忽视与诟病,这与历史的大背景有关。新部编教材又重新加入了大量的“经色经典”,“红色经典”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要如何才能实现语言学习和情感熏陶的双重目标,让言语形式与内在强大精神力量密切结合?对于如何实现“红色经典”有效阅读,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实践。

    一、“红色经典”的“崇高美”

    “崇高”是一种审美类型,人们通常把那种能够给主体带来崇高的思想情感的审美对象称为崇高的对象,把这种对象所呈现的美称为“崇高美”。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本身就具有崇高性,革命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崇高的思想情感,通过文学艺术表现出来,就成为具有崇高精神的“红色经典”。部编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红色经典”,笔者试对初中“红色经典”进行了分析。从作者来看,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领袖,有梁衡、贺敬之等著名文学家,有艾青、舒婷等现代诗人,有杨振宁、杨利伟等著名科学家、航天英雄。从主题来看,有“白求恩精神”“延安精神”“黄河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雷锋精神”等。从内容来看,既有闻一多用鲜血和生命唤醒青年,“母亲“用勤劳坚忍支持革命,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壶口的雄浑阔,安塞腰鼓的奔放热烈。既有反帝反封建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有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苏俄革命等。从文体来看,有新闻纪实类作品、散文、诗歌、回忆录、小说等。从阅读的方式来看,有课内精读、略读,也有课外延读,还有对国内外“红色经典”的名著导读。

    同时,每一个“红色经典”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例如,《红星照耀中国》,斯诺的报道体现了新闻之伟力,又很有“文学性”,极具人性的关怀。《回延安》展现了解放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具有综合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梅岭三章》,以旧体写新诗,独特的意象表现了革命者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感。《回忆我的母亲》将人物置于家庭和社会的背景之下,情随事显,自然平实中蕴含深情。每一个作品,对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建立健全的人格,提高语文素养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由此可见,“红色经典”在思想感情、人物塑造、文体风格上,无不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学习“红色经典”的价值,还在于它把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传承下来,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成为一个审美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因此,学习“红色经典”意义深远。教师应把握文本性质,准确解读,使学生在品赏言语中获得审美的超越性,从而体会到“红色经典”的“崇高美”。

    二、《纪念白求恩》的“崇高美”

    《纪念白求恩》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文之舟”, 通过这篇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精神,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是编者选编此文的目的。作为一篇“红色经典”,文章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和时代意义,当今时代人心浮躁,片面追求金钱的人和事比较普遍,白求恩精神对其有着矫正时弊的价值,有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本文自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老一辈人都能熟练地背诵此文,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得益于本文明确的观点、清晰的思路、鲜明的褒贬、语言表达手法的多样。体会文章写法上的精妙,并从中学习一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学习《纪念白求恩》,体会“崇高美”

    (一)去“陌生化”,感受人物的崇高

    《纪念白求恩》写于1939年,那是法西斯肆意横行的年代,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风雨飘摇的年代,我们今天的时代与那个时代已经有天壤之别,怎样拉近学生与作品时代的距离?白求恩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哪些行为让人感动,为什么毛泽东会号召全党全军向他学习?《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以议论为主,叙述为辅,对白求恩的介绍并不多,如何让学生对白求恩有更直观的了解?去“陌生化”,是必要的手段。

    1.以作者的特殊身份烘托人物的崇高。

    由伟人毛泽东说起,“毛泽东从韶山走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他是公认的一代伟人。但他对有一个人格外的推崇,这个人是白求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人毛泽东为一个伟大的人所写的伟大的作品”,让学生对其心生敬意,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以必要的人物介绍呈现人物的崇高。

    “你了解白求恩吗?”在调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教师播放精心制作的微视频,视频中播放了白求恩在华期间最令人感动的几个事例和最感人的话语。同时,教师深情旁白,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学生,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对白求恩油然而生敬意。这样做,也为全课营造出深情而庄重的氛围。

    3.以其他人物的评价赞美人物的崇高。

    宋庆龄称赞白求恩是“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同志赞美白求恩以共产主义精神作为燃料迸发耀眼光芒;毛泽东在本文结尾也有高度的总结评价。这几个人物身份特殊,历史贡献巨大,他们的评价高屋建翎,使学生对白求恩的崇高有理性的认识。

    (二)朗读品味,体会文体的“崇高”

    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毛泽东没有按照一般纪念性文章的写法以叙为主,而是以议为主,这是因为毛泽东与白求恩的接触不多,不便于从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上来叙写。作为一位领袖,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这也是纪念的一种方式。因此,本文带有浓郁的议论色彩。但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所以在教法上也有别于一般的议论文。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怎样带领学生剖析这些特点?笔者从两个方面入手:

    1.在朗读中体会叙议结合

    采用默读,勾画叙述与议论,紧扣单元目标,培养学生一般阅读能力。辅以指名读,分男女读,分师生读等方式,比较叙述与议论的不同特点,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叙与议的关系,从而理解叙议结合的好处。这也为课后的练笔作了铺垫。在朗读议论语句的同时,作者的观点与思路也水到渠成的呈现。

    2.在品读中感受正侧对比

    作者思维严谨缜密,语言也极其丰富。品读时,以第二段为例,读出四字词所蕴含的意义,读出作者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双重否定句,读出作者赞美的恳切;正——反——侧手法的运用,读出作者强调的意味,体会作者逻辑的严谨。朗读要呈现美感,需要精心设计。四字词指导读清重音,读出语气;赞扬的语气读“极端”,批评的语气读“不少人”;学生读得不好时,教师又适当范读,学生看到的、听到的不是老师在读课文,而是毛泽东面对全党全军进行现场演讲;崇敬的语气读“军民的感动”;深情的读临终的信;敬仰赞美号召的读结尾的排比……在朗朗书声中,文体的崇高得以深刻体会。

    (三)自然渗透,理解意义的“崇高”

    “‘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语文的,是通过自然渗透,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思想感情的,不是贴标签的。”温儒敏先生如是说。

    1.文本补白,以体验代替说教

    理解精神的环节,穿插白求恩写给聂荣臻司令的信,请“爱朗读、会朗读“的学生深情演绎,配以优美深情的音乐,在动情的朗读和诗意的氛围里,学生被白求恩的赤子情怀深深感动。

    2.联系生活,以读写取代灌输

    课堂上老师提问,“今日的中国,有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起身边的英雄。课后要求选择一位现实生活中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物或团体,在对他(他们)作了解之后,为他(他们)写一段夹叙夹议的颁奖词,在写作实践中,进一步发现英雄,赞美英雄,向英雄学习。这样,在运用中将语言学习、生活实际与情感熏陶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了“红色经典”的有效阅读。

    四、《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例举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说理的思路和方法;

    2.指导学生理解白求恩精神的时代意义,学习白求恩精神。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深情导入,了解其人

    毛泽东从韶山走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他是公认的一代伟人。但他对有一个人格外的推崇,这个人是白求恩。你了解白求恩吗?视频介绍(教师配乐旁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人毛泽东为一个伟大的人所写的伟大的作品。

    板块二:朗读体味,品赏其文

    1.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圈划:课文叙述了白求恩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要求我们学习白求恩怎样的精神?

    明确:第一段分男女读叙、议的句子;第二段齐读叙的部分;第三段前一句叙,后面议,分男女读;第四段老师读叙,学生读议。

    (2)小结:介绍几句接着评价几句,这叫“夹叙夹议”, 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2.精读品味,把握手法

    (1)品读批注:自由读2段,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高度评价与赞扬?(词语、句式、手法等)

    明确:词语:品读“极端”,重音指导。读“一些人”的表现,品读四字词,教师化身毛泽东,现场演讲。句式:双重否定句改为陈述句,体会语气。手法:白求恩与不少人的对比,用军民的感动侧面衬托。

    (2)作者为什么要高度赞扬白求恩的这种精神呢?

    明确:既赞扬白求恩,又批评党内的不良倾向、教育全党,这样一对比,褒贬分明。突出了白求恩的高贵品质,也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板块三:悟读深思,领会其“神”

    1.文本补白,评价人物

    (1)投影展示白求恩临终前留给当时军区司令聂荣臻元帅的信。配乐,指名朗读。

    (2)请你给白求恩写一句颁奖词,允许借鉴毛主席的文笔,有选择的借鉴文中的短语和句子。

    (3)朗读宋庆龄、聂荣臻的评价;齐读毛泽东在本文中的评价,指导读出排比的气势。这是对一个人美好德行和社会价值的最高礼赞!

    2.延伸拓展,领会意义

    (1)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日的中国,我们的生活里,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还有很多,你能举例吗?

    如:做大国工匠,是尽头处超越的韧性;共抗埃博拉,是大爱无国界的责任;牵手丝绸路,是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2)课后作业:选择一位现实生活中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物或团体,在对他(他们)作了解之后,为他(他们)写一段夹叙夹议的颁奖词。

    (3)结语:历史的天空,繁星闪耀,那永恒的炽热,让我们燃起希望的烈焰。白求恩,唤起每一个国人的良知与人性,唤醒我们承担起自己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人活着,就要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人活着,就要为理想与事业不懈奋斗。

    再次齐读结尾句。

    参考文献:

    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3卷第3期/李茂民《论“红色经典”的崇高美》

    2.《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1期/余映潮《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3.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12月/张静《“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文化性解读》

    4.温儒敏教授统编教材培训班讲话:《语文课改读书为本》

  • 《教学设计|《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 一、说教材

    【价值定位】:

    《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对探险本身的意义进行探究和对人生意义的进行理性思考。旨在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课文节选自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故事,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所以,《伟大的悲剧》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教育价值。

    【文本定位】:

    本文定位为获得阅读方法的样本类文本。

    二、说学情

    初一下学期的孩子,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未知世界和别样人生有很强的新鲜感、好奇心,思维的独立意识增强。但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和失败的意义,没有清晰的认识。

    文章篇幅长,情节曲折,且用的是第三人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境,但因阅读方法的问题,学生可能不适应阅读这么长的篇幅,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的主题。

    针对这些学情,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

    引导学生紧扣住 “伟大”,找出颂扬和赞美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的语句,反复朗读,感受和体会他们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紧扣住“悲剧”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让语文课走向文化与人格的高度。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景创设法:在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提供视听素材,扩大教学容量,提升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2.对话互动法:通过提供话题为学生构建互动对话的平台。

    【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所以我确定了以下几点学法:

    1.圈点批注法:画一画、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教师范读,个人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3.探究品读法:引导学生对仔细品读文本的深层含义,提出疑问,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过程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

    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一片美丽而神秘的大陆,那里皑皑白雪,茫茫冰川,不知承载了多少探险者的梦想……

    (设计意图:设计情境,激发兴趣)

    环节二:快读,读故事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1.抓要素,概述故事

    分组,默读课文,按记叙要素,快速捕捉文章的信息。

    人物   时间   事件

    2.抓题眼,梳理故事

    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题眼“悲剧”、“伟大”

    3.抓情节,感悟故事

    勾划情节,深情地讲,深情地读

    (设计意图:长文短读)

    环节三:品读,读细节

    ——这是怎样一群人?怎样一种情感?

    1.一读“悲剧”。读关键句——分析“悲”在哪里?

    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失败之悲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作证之悲

    “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死亡之悲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世人之悲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句,解读文本。)

    2.再读“悲剧”。读关键词——分析“悲”中含义?

    品读示例1: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

    师引导品读:“盯”能不能换成“看”?

    通过换词法,读出:事业失败的——悲伤。

    品读示例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通过品读修辞,读出:替人作证的——悲哀

    品读示例3:奥茨突然站起身来……走去。“

    师引导品读:如果你是奥茨,你怎样和伙伴告别,试着再读一读奥茨 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伙伴,看着奥茨的身影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着说一说。

    通过换位体验,读出:生命死亡的——悲壮

    品读示例4:“在英国国家主教堂,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师引导品读:身为国王,为何下“跪”?

    通过品读关键词,读出世人悼念的——悲痛

    (设计意图,选择关键词,师生共同品读,将学生的浅层次解读,自主解读逐步引向深入。)

    环节四:悟读,读主旨

    ——这是怎样一种精神?

    1.一读“伟大”,个性的伟大

    第一个到达南极点——读出“理想伟大”

    坚忍不拔、团结协作——读出“精神伟大”

    为对手作证、有尊严的死亡——读出“人格伟大”

    临死还进行科学考察——读出“态度伟大”

    生命最后一息的惦念:祖国、全人类——读出“情感伟大”

    (设计意图:在阅读与朗读中,让学生感受人性的美好,奋斗的价值,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既定目标。)

    2.再读“伟大”:共性的伟大

    参阅《争夺南极的斗争》,参阅《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其他传遍作品,归纳人类共性的伟大。

    理想的伟大;精神的伟大;

    文化的伟大;激励力量的伟大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宽度,加深阅读深度,培养学生站在文化的高度主,历史的高度去解读文本。)

    环节五:思辨、读人生

    自选论题:理想与人生意义

    探索与人生追求

    成败与人生价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自己的人生。)

    环节六:练笔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深深震撼了我们,尤其是颁奖词,情词恳切,文采斐然,魅力无穷。

    如果让你为“斯科特”写“感动世界”的颁奖词,你会怎样写呢?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领悟。)

    七、说板书

    板书起的是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我的设计如下: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主板书: 副板书:

    悲剧: 伟大

    失败之悲伤 理想的伟大 快读,读故事

    作证之悲哀 精神的伟大 品读,读细节

    死亡之悲壮 文化的伟大 悟读,读主旨

    悼念之悲痛 激励力量的伟大 思辨,读人生

    (设计意图:主板书简洁明了,展示内容;副板书形象直观,呈现解读路径。)

    结语:

    一篇课文精美预设就如同一棵树干挺拔、枝繁叶茂的大树。本课的设计深深地扎根于文本,努力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以教学目标的确定为大树的根基,以课前预习为基础,而快速阅读、精品细读、深刻感悟、独立思辨为途径的对文本的逐步深入的解读,就是一个不断扎根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环节就是这根大树上分生的树枝,每一个教学细节就是一片片繁茂的树叶。我相信,精美的预设一定会让生成的课堂更美丽!

  • 《诚信—感动》
  • 交叫教材费,一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可是这件平凡的小事却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莫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生,成绩也不太好,这几天他“失踪”也没有人发现,更不会有人去搭理他。这事过去两三天的时候,我也没再去理会这事了。不过莫雨不在的这几天,我真的有一点想念他,甚至晚上做梦都会见到他。

    这一天,我又开始担忧起莫雨,怕他有个三长两短,我和莫雨玩耍的情景一幕幕的浮现在我的眼前,使我无法专心听讲,时间慢慢的爬到了十一点,练课间我都在发呆,我的脑子里到处都是莫雨的影子,我多想再见到莫雨,哪怕只有一眼。

    难熬的一上午过去了,终于在下午做眼保健操时,莫雨来了!!我没看眼吧?!只见莫雨站在门口,羞涩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来干什么?上课还是......?我们一头雾水,不管他来干什么,反正我非常兴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什么!他要去美国?!”一个同学小声告诉我,我的心情突然忧伤起来,时间顿时凝固了,过了许久,老师叫我们给莫雨开一个临时的送别会,每一个同学都送出了自己真心的祝福。莫雨离开的那一刻,我忽然看见莫雨背转身,露出了世界上最美的微笑。

    后来我才知道。

    莫雨是来交教材费——

    一百四十五元六角!

  • 《小学作文教材三年级》
  •     每个人都会快乐地度过“五一”,我也不例外,这个五一,我就过得十分开心,小学生三年级—五一见闻作文

        “五一”期间,我参加了楚天金报旅行团,和一群好朋友结伴到宜昌的五峰山旅游。一路上,我们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到了宜都市。当晚,我们夜宿宾馆。那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了。

        第二天早上,我们已经褪尽疲劳,在一片明媚的春光里,我们向五峰山进发,,一路上,我们唱着导游小姐教给我们的土家族山歌,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五峰山间柴埠溪,放眼望去,一片片连绵的群山让我眼缭乱,柴埠溪是土家族的居住地,一到那里,我们就感受到一股股土家文化扑面而来,远远的,土家山歌在山间飘荡。

        随后,我们进入山门,断壁惊魂就横亘在我们眼前,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悬崖,一眼望下去,让人有一种眩晕的感觉,紧接着,我们一路游过千层壁,女儿洞,得乐,对嘴石,千手观音,青云直上,人头山...................。

        第二天,我们来到三峡的欢乐谷,那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最吸引我的当数峡谷秋千,它的惊险刺激,让我又又怕,但也有许多人不敢玩,我妈妈就是其中之一,在峡谷荡秋千非常可怕,一开始,整个身体正对大峡谷下面的万丈深渊,我闭上眼睛都能感受到一股股长风贯穿全身,虽然我吓得毛骨悚然,但是我依然觉得不虚此行,荡完后,我浑身还在发抖,我认为在旁边看的人其实比自己上去亲自荡还要可怕的多。我恨不得再玩一千万次,但是时间远远不够。

        六点半钟,我们登上了返程的车,“我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在这首《六口茶》的相伴下,我们结束了这次快乐旅行。

  • 《读书为话题的作文指导》
  •     [教材原题]

        近十年的学习生活几乎天天与书籍打交道。请以"书"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指点迷津]

        "书"可以是本义,也可以是它的比喻义,即一切可供阅读的东西、自然和人。可以以记叙为主,写你读书的故事;可发表议论,写你真实的读书心得,发表独特的感悟、体验和见解;可抒发感情,抒发读书乐趣;也可以写成说明性文体,向朋友推荐一本好书,文体可多样化。

        "文如其人",作文要写出个性。如果你感情细腻,你可以以散文化笔调,抒写亲情友情,生动感人,甚至催人泪下;如果你乐观旷达,可以把文章写得幽默风趣一点,让人看了捧腹大笑;如果你对书籍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多,可以向别人介绍有关书的历史、种类、作用、读书方法等等;当然如果你长于议论,不妨洋洋洒洒,极尽议论之能事。总之,文章要发挥你的长处,体现你的个性,避免千人一面。

        卓越思维

        书籍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阶梯,有关"读书"的话题,实在有很多很多,因为书和学生的关系犹如水和鱼的关系。面对有关读书的话题,同学们也应该是思路开阔的。

        首先,单从"书"的角度,书有好坏之分,有课内课外之别,还有普通的书与名著之异,有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等类型的不同。从创新的角度,各类书还可以和各种人展开对话。

        其次,从"读书"的角度,因人的不同,读书经历、读书生活、读书方法、读书感受、读书收获等也各各不同;因书的不同,读书体验、读书情感、读书功效也会有不同;或者因环境的不同,读书的感觉又有不同。从创新思维上说,还可以从无字句处读书。

        再次,从"赏书"的角度,可赏精段,可赏全文;可从结构上欣赏,可从语言上品析;可赏精品短文,可析名著大篇等。

        还有,从"评书"的角度,可评书的高下优劣,可评书的表现手法,可评书的选材立意,还可评看书之人,买书之异等。从"说书"的角度,可说明书的类型,可说明书的发展等。

        如此等等,只要打开思路,挖掘得法,有关"读书"的话题的确是一座取之不竭、掘之不尽的丰富宝藏。

        (一)中考名题一

        1、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读书生活,抒写读书情趣;可以总结读书经验,介绍读书方法;可以畅谈读书体会,感受读书快乐;可以对读书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也可以进入书中的精彩世界,与作者和书中的人物对话,领悟人生的真谛。

        2、这里的"读书"指课外阅读,包括阅读电子读物和网上阅读。

        3、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字数不作要求(稿纸格子内写不下,可以写在稿纸格子外,但不得另附纸)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001年江苏省徐州市作文题)

        〖名师指路〗

        此有关"读书"的话题作文提示非常全面,应该能使考场上每一个苦于应付作文的同学都能迅速打开思路,找到最佳的写作点。题目中除了提示2所限制的"课外阅读",提示4所说的"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其他是自由的--文体自由,题目自由,字数自由,内容也相对的自由。

        擅长记叙的同学,可叙写读书的生动故事,回忆读书的五彩生活;钟情抒情的同学,可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