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京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5-02 18:46:53
  •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译文] 达官贵人满京城都是,只有这个人独自憔悴困顿。

    [出自] 杜甫《梦李白》其二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注释:

    浮云:喻游子飘游不定。

    游子:此指李白。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这两句说:李白一连三夜入我梦中,足见对我情亲意厚。这也是从对方设想的写法。

    告归:辞别。

    局促:不安、不舍的样子。

    冠:官帽。盖:车上的篷盖。冠盖,指代达官。

    楫:船浆、船。

    斯人:此人,指李白。

    孰云:谁说?网恢恢:《老子》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此处指法网恢恢。这句意思是:谁说天网宽疏,对你却过于严酷了。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这两句说:他活着的时候虽然寂寞困苦,但必将获得千秋万岁的声名。

    译文1:

    片片浮云整日在天上飘行,远方的游子长久得不到你的消息。一连三个夜晚你都来到我的梦中,可见老友的一片情深意厚。每次告别你的神情总显得局促不安,再三地诉说来访一次实在不容易。一路上过江渡湖风大浪险,怕只怕船行在水中有个闪失。每次出门都搔着头发,仿佛在惆怅平生未遂的志向。长安城中达官贵人比比皆是,只有你奇才伟略撩倒失意。有谁说天网疏而不漏,你为什么将老迈而受累。你的名声千秋万代将不朽,也只剩下荒冢一堆寂廖清冷。

    译文2:

    悠悠云朵终日飞来飘去,  远方游子为何久久不至。

    一连几夜我频频梦见你,  情亲意切可见对我厚谊。

    每次梦里你都匆匆辞去,  还总说相会可真不容易。

    你说江湖风波多么险恶,  担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

    出门时你总是搔着白首,  好像是辜负了平生壮志。

    京都的官僚们冠盖相续,  唯你不能显达形容憔悴。

    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你已年高反被牵连受罪。

    千秋万代定有你的声名,  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赏析:

    杜甫两首《梦李白》,字字句句,都恻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

    前一首以“死别”发端,后一首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首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前一首初梦,后一首频梦;前一首写疑幻疑真的心理;后一首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前一首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后一首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前一首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后一首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

    总之,两首记梦诗相关而不雷同,全为发自肺腑、至诚至真之文字,所以深厚真挚,哀感动人,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评价这两首诗说:“千古交情,惟此为至。”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 《担心的是另一种“断奶”》
  •     “两会”之后,漫步京华,春风验荡,新鲜气息扑面而来。偶在街头买报,读到作家谈“!断奶”问题的报道。颇感兴趣。这里所谓“断奶”的意思是指国家不“养”作家。不给发工资。报道说。对这个问题,多数作家认为,在我们国家当前的情况下,是不能“断奶”的;况且作家是强脑力劳动者。他们为社会创造了精神财富,国家给予报酬,符合按劳付酬的原则,这不能说是“养”。作为坛外之人,窃以为这多数作家的意见是对的。现在这种环境下不能“断奶”,否则对创作不利。

        不过,报道中“!析奶”这个词选用得很好,很形象,使老迟不禁浮想联翩。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开始,就得吃奶,甚至在吃了人奶之后。还不时喝牛奶;为的是增加营养,维持生命,使自己健康地成长。那么,作家的健康成长呢?国家从按劳付酬的原则给予工资。说这就是“奶”虽也未尝不可。但细想起来毕竟不十分贴切。哺育作家成长主要不是靠这种“奶”;作家有另一种“奶”,我以为是更加重要,更加不能“断”的。小平同志的一段话说得好极了: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这是深刻的真理。记得有位老作家说过,自己是吃人民的乳之卜成长的;儿子自然吸母亲的乳汁成长,这是常理。真正的作家非常重视这种乳汁的哺育,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的规律,也是我国文艺发展史上的优秀传统。

        前些年“同人民离婚”的呼声颇高,“批判”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的文章屡屡出现,鼓吹“自我”成为时髦,此种思潮的影响真不可低估。故此,时下文艺界仍不见大力倡导深入人民,深入生活,倡导到人民当中吸取营养;至于“先受教育”,则似乎成了“皮球”,一触就跳。谁要是提出深入生活,先受教育,马上就会给你带上各种吓人的帽子。连小平同志倡导的真理,都让你缄口默然;难道作家们生活的乳汁己经饱和了,可以像自来水那样,一开闸就哗啦哗啦流将出来?然而。事实却是无情的,现在照样是“表现自我”、脱离生活的胡编乱造、迎合低级趣味的所谓“作品”,在一些刊物、出版物上横行无忌。至于“扫黄”。则总是扫不清楚,就像是一首唐诗所描绘的境界”“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几乎是无所不在,扫了又来。尤其是一些正式刊物上或正式出版社出版的一些“作品”,比之下三流的黄色书刊,其黄色的色泽更为深浓。君不闻,丑化解放军的“作品”出版了,歪曲少数民族生活的小说发表了,鼓吹“性”能超越一切矛盾、化解一切矛盾的小说出来了……而这些书刊又可以脱略扫黄之列,就使得它更加通行无阻。如此这般,文艺的进一步繁荣,自然是步履维艰了。

        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十个八个,但归根结底,看来主要还是切断了与人民母亲的联系,!析了人民母亲的奶。这是根本的。一个小孩,乳水不足尚且面黄肌瘦,何况断奶?一个作家和人民生活割断了联系,不从人民生活中吸收营养,哪里来的好作品?就像草木,没有养分之后,只能是枝枯叶败,如此而已我以为,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断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