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天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19 22:39:42
  • 《最美的声音》
  • 天光散尽,云影重开。日光渐渐西沉,天边云叆叇,透过日暮最后的舞姿。谁静卧草地或幽谷,侧耳倾听,必能领悟天地间万物中最美的声音。

    最美的声音,莫过于春日清晨的树梢上的鸟啼,它唤醒了晨曦的生机。清晨春风迎面拂来,无意吹落几片嫩叶,它们落在一片嫩绿之上。闭眼,听春天的鸟儿轻语,令人沉醉其中;睁眼,看革色铺满整个大地,染满整个春天。近处,花满枝桠,桃李杏梨树树春光;远处柳条随风摇曳,湖面满是涟漪。一路鸟啼,一路生机,一路春光,一路惊喜。

    最美的声音,莫过于夏日傍晚草丛中的蝉鸣,它唤醒了夏夜的温柔。夜月高悬,萤虫点点,卧在草地上的我们玩得汗涔涔,听着草丛中的蝉鸣,无忧亦无虑。夏日的傍晚,白天炽热的温度已经褪去,月亮皎洁又遥不可及,蝉鸣声窸窸窣窣像是小猫伸出软绵绵的粉爪子,轻挑着我的心尖儿,卧在温柔如水的夏夜中,看那星群的闪烁与成串的光辉,从容恬然。

    最美的声音,莫过于秋日黄昏天际上的雁喝,它唤醒了正在拼搏的我们。“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秋雨霖霖,秋风阵阵,面临中考的我们,内心十分薄凉,似乎与秋融为一体,霜叶飘落,衰草片片,壑生寒烟,满眼都是秋的萧瑟。突,大雁南翔,喝着,热情十足,那是鼓励的叫声,萧条与冷漠的秋,有了生机。那雁喝,何尝不是在鼓舞我们呢?

    春之鸟啼,夏之蝉鸣,秋之雁喝,乃天地间万物中最美的声音。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全诗的意思及作者》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自宋代诗人朱熹的古诗作品《观书有感》的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鉴赏】

    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 《听黎明细雨》
  • 春,风潇潇,雨也潇潇。

    --题记

    当第一束微微颤抖的天光透过窗户时,它的降临,唤醒了我。四周一片寂静,这时的虫儿儿,还在香甜的梦中。只有淅淅沥沥的雨声,和微风划过竹林时,一片又一片的沙沙的声音,仿佛有人在低语,细声地倾诉着什么。

    我不知为何有点激动,从床上跳起来,跑到窗前,静静地听雨。或许是因为有好久好久,都没有这样静下心来,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了吧。我似乎看见很久很久以前,也有人像这样,听雨,静静地看着雨,绿了芭蕉,红了杜鹃,那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雨声断断续续,又似连绵不断。鸟儿偶尔不礼貌的打断,也惹不着她的恼怒。她依然温文尔雅地轻轻地伴着风的节奏,柔柔地唱着。

    那是一种很微妙的声音,她的诉说像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无数岁月的敲打,才缓缓地流进我的心窝,汇成一源泉眼。我可以从他的声音里,感受她敏感多思的情感,安慰她一颗孤独的心。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向人如此诉说了。不,应该说,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人停下来听她诉说了。她惊奇,欣喜,渐渐归于沉默。想来,几百年前,有多少文人雅士,争着来找她,甚至还为她,写了一首又一首的诗词。而现在,人们还能停下他们那盲目而又烦躁的心吗?我瞬间忘了为自己辩护,只能沉默。

    记忆往往经不起时间的消磨,她有很多经历,都无法告诉作为听众的我了。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人类对她的不好。对啊,她能说什么呢?没有人倾听她的诉说,她只能默默承受,等待遗忘的那一刻来临了。而我,只是一个,不识时来打扰的,迟来的听众而已。

    “嘀嗒,嘀嗒······”我聆听她碎步离开。天光撕开了夜色,映入满眼春色。她走了,娇小的身影在这万紫千红的世界里,尤显落寞。

  • 《福州,流火》
  • 城市,在汽车的辗转下疲软.

    天光,在回家的人流中散去.

    黑暗来临.白天寂寞的人夜晚更加寂寞.

    空虚,无所寄托,忙碌,奔波不停。没有可以释放的途径.

    最是晚来风急,吹落叶伶仃.一切,变得不可捉摸.

    福州,一日至夏热,许多人措不及防.

    街头,我和猴子迎着风在路上独自行走.

    暮色里的街灯,把我们的身影拉得长长,像一根光光的棍子,但是是黑色的.

    情绪在蹒跚的脚步里低落,蓦然抬头,福州,已是万家灯火.

    回家的都在路上,而我会去向哪里,我该去向哪里.

    我在夏风中行走,微热的风一遍又一遍吹过我的脸颊,我的衣角被风掀起.

    风不解语,何意掀衣.我的心在这一刻惨痛隐忍,我一言不发,我已哑然失语.

    真不想记起回学校的路,这个城市有我住的地方,却没有我可以安然入睡的角落。

    像路上的叶子让风没有方向的吹,像路上流浪的猫狗,茫然四顾,没有目标地漂泊在风里.

    凌晨三点,生生的就被热醒,想起还有未完成的作业,扫兴。

    宿舍又是一片狼藉,熬夜留下的痕迹。

    夜已深沉.一个人坐起身望着黑黑的窗外发呆.

    福州,怎的这么热?.

  • 《天光斑斓》
  •  能表现光的音乐,似乎非钢琴不可,清澈明亮的琴声,本身就能使人联想起晶莹闪烁的光芒。然而表现光,并非钢琴的专利,弦乐器也一样能胜任。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中,有题为《日出》的作品。

     四把提琴,居然将轰轰烈烈的日出展现在听者的眼前。一把小提琴拉出优美明朗的主旋律,另外几把提琴衬以厚重暗淡的旋律,就像一轮旭日从大地的浓云中渐渐升起。海顿的《第六交响曲》又名《早晨》,也是一部描绘晨光的作品。

     不过,听这样的交响曲,需要动用丰富的想象力,你的记忆中必须有许多关于日出和朝霞的美妙景象,这样,音乐才可能在你的眼前转化为斑斓的天光。中国的瞎子阿炳用一把二胡描绘过映照在水里的月光,那种优美凄凉的流畅,使人联想起漾动的流水,联想起被流水分割成无数碎片却依然浑为一体的银色光芒。和西方作曲家们用弦乐描绘光的作品相比,《二泉映月》具有它独特的魅力,没有哪一部作品能替代它

  • 《静夜》
  • 夜幕裹着降临了。远山和森林都隐到灰冷的天光和纷扬的雪花里去了。柔和的灯光透过玻璃窗,静静地洒向庭院。雪花象轻盈的银蝶,落满了园中的果、院中的花架。这银白的童话样的世界,一切都静悄悄的,象是隐藏着什么秘密。对了,那是母,温暖的母爱啊。回家几天来,我无时不受母爱温暖的沐浴,无时不感到母爱的博大、深远,觉得家乡的山山水水都蕴含着母爱,都象母亲那样热情地迎接远出求学的儿子。不然,我怎么会感到一切都是那样亲切呢?

    这静静的雪夜的山村,这山村静静的雪夜,象母亲那样恬静、情意绵绵,让我兴奋。可我明天一早就要走了,我又该怎样对盼了半年的妈妈说呢!

    妈妈在灌开水。

    “妈,我,明天回学校。”我吸嚼地说。

    水从暖瓶中溢出来,洒在妈妈的鞋上。“明天?”透过热气,我看到妈妈诧异的眼神。

    “嗯。田径队冬训,让我明天一早就回去。”我小声回答。

    “就放你七天假。”妈妈现出失望和抑郁的表情。

    “嗯。要不,妈,我再呆几天走。”我试探地说。

    “什么?”轻轻地问,然后妈妈转身把暖瓶放到桌子上。

    “我就说家里有事,要不就说我有病了。”我放胆地咬。

    “那好吗?”妈妈坐下,平静地问。

    象是一道闪电,照亮了我的记忆。这话,这神情,我太熟悉了。我在中学曾住宿三年,每逢星期日都往家跑。第二天早展,妈妈总要轻轻地叫醒我,怕我晚了。我总是迷迷糊糊地说:“晚了更好,就不用去了。”“那好吗?”妈妈一般都这样平静地问,象是跟我商盈,其实已表明了她的态度。她常常说完就把饭菜给我端来。我只好爬起来,匆忙洗漱。妈妈坐在一旁:

    “别急,吃饱再走。”我于是便打扫净碗底,朝妈妈跟前一递,做个鬼脸儿,在妈妈那亲切的笑声中,背上书包,高兴地走了……

    “那,我收拾东西。”

    “你早点睡吧,明天还要起早。”妈妈轻轻地对我说。

    可我怎能睡着呢?妈妈那壁里还亮着灯。我悄俏地把窗帘拉开,见妈妈把我的书放进皮包,塞了两包糖,正拣又大又红的苹果往里装呢!妈妈总是把我当成小孩子!接着,妈妈把我的农服盛起来,突然发现衣服上有个破洞。她找出针线凑到灯下纫起来,几次都没有成功。有一次,她小心地将线头穿过去,满意地一抽,结果却没有纫上。妈妈揉了揉眼睛.接着纫起来。

    我忽然发现妈妈苍老了。我不知为什么家里没有妈妈年轻时的照片,在舅舅家也只见过一次。那时,妈妈年轻、美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无情的岁月,给妈妈留下了深深的皱纹,繁重的劳动,又使妈妈微微有些驼背了。啊,妈妈苍老了,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活力都默默地倾注到儿女身上了。

    妈妈走了进来,我假装睡着了。我感觉到妈妈正在注视着我,我也想睁开眼睛看看妈妈,可我终于一动也没动。妈妈又轻轻地走了出去。

    雪,还在无声无息地落着。啊,你这从大地升腾起来的洁白的雪呀,你可知道大地对你的希冀?你这从高远的天宇落下的晶莹的雪呀,你可明白你对大地母亲的义务和职责?

    明天一早我就要走了,雪,还在静夜里悄悄地落着。

  • 《以炎黄之名》
  • 天光透过云层倾泻而下,风流淌过山川河湖。

    远处传来山寺的晚钟,云深灵隐不知处。千年古的脉络交错盘虬,延展着大地的筋骨。亘古朗月下,零落宣纸间,那,又是谁的天下?

    你可曾游过西湖?

    一波烟水恰好处,潋滟好湖色。粼粼微波,泛舟湖上,揽一捧西湖水,游鱼欢弋;掬一把湖中月色,欲与广寒宫分秋色。雨后初晴,淡妆清点,眼波盈盈,似是画中伊人款款而行。艳阳高照,浓妆妖娆,娥眉绛唇,如若中仙子的美艳夺目。

    西子若天成,湖中妙如画。

    你可曾赏过洛阳牡丹?

    洛阳古城,牡丹花都。倾国倾城,摇曳生姿。领略过玫瑰的高贵冷艳,芙蓉的娇妍妙曼,杜若的不卑不亢,却,无一如牡丹这般大气明艳。不冷傲也不谦恭,绽在那里,美在那里。她是她,是洛阳的灵魂,让无数回望的文人墨客提笔留影。一向喜素花的我,也不禁沉浸在古都的花海之中。愿化一缕香,从此栖花丛。清风为我伴,留香古都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你可曾梦到敦煌?

    敦煌,那个奇异的梦乡,当指间触到千万年冰冷静穆的石壁,一种奇异的力量传来,皮肤隐隐灼热,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闪着无数的星辉。是血脉传承的指引吗?神明,你是否就在不远处诉说着我们已听不懂的故事?远古的洪荒气息袭来,万世流传。然,张开双臂,徒留残晖。

    万世洪荒,寻梦敦煌。

    天光缓缓推进,风依旧流淌在大地。晚钟已歇,云深处,鹧鸪双双惊鸿而舞。

    绫罗宣纸,锦缎水墨,素手勾勒,情怀氤氲。以炎黄之名,这是我们的山河天下。

  • 《有关雪的文章》
  •     夜幕裹着雪花降临了。远山和森林都隐到灰冷的天光和纷扬的雪花里去了。柔和的灯光透过玻璃窗,静静地洒向庭院。雪花象轻盈的银蝶,落满了园中的果树、院中的花架。这银白的童话样的世界,一切都静悄悄的,象是隐藏着什么秘密。对了,那是母爱,温暖的母爱啊。回家几天来,我无时不受母爱温暖的沐浴,无时不感到母爱的博大、深远,觉得家乡的山山水水都蕴含着母爱,都象母亲那样热情地迎接远出求学的儿子。不然,我怎么会感到一切都是那样亲切呢?

        这静静的雪夜的山村,这山村静静的雪夜,象母亲那样恬静、情意绵绵,让我兴奋。可我明天一早就要走了,我又该怎样对盼了半年的妈妈说呢!

        妈妈在灌开水。

        “妈,我,明天回学校。”我吸嚼地说。

        水从暖瓶中溢出来,洒在妈妈的鞋上。“明天?”透过热气,我看到妈妈诧异的眼神。

        “嗯。田径队冬训,让我明天一早就回去。”我小声回答。

        “就放你七天假。”妈妈现出失望和抑郁的表情。

        “嗯。要不,妈,我再呆几天走。”我试探地说。

        “什么?”轻轻地问,然后妈妈转身把暖瓶放到桌子上。

        “我就说家里有事,要不就说我有病了。”我放胆地咬。

        “那好吗?”妈妈坐下,平静地问。

        象是一道闪电,照亮了我的记忆。这话,这神情,我太熟悉了。我在中学曾住宿三年,每逢星期日都往家跑。第二天早展,妈妈总要轻轻地叫醒我,怕我晚了。我总是迷迷糊糊地说:“晚了更好,就不用去了。”“那好吗?”妈妈一般都这样平静地问,象是跟我商盈,其实已表明了她的态度。她常常说完就把饭菜给我端来。我只好爬起来,匆忙洗漱。妈妈坐在一旁:

        “别急,吃饱再走。”我于是便打扫净碗底,朝妈妈跟前一递,做个鬼脸儿,在妈妈那亲切的笑声中,背上书包,高兴地走了……

        “那,我收拾东西。”

        “你早点睡吧,明天还要起早。”妈妈轻轻地对我说。 

        可我怎能睡着呢?妈妈那壁里还亮着灯。我悄俏地把窗帘拉开,见妈妈把我的书放进皮包,塞了两包糖,正拣又大又红的苹果往里装呢!妈妈总是把我当成小孩子!接着,妈妈把我的农服盛起来,突然发现衣服上有个破洞。她找出针线凑到灯下纫起来,几次都没有成功。有一次,她小心地将线头穿过去,满意地一抽,结果却没有纫上。妈妈揉了揉眼睛.接着纫起来。

        我忽然发现妈妈苍老了。我不知为什么家里没有妈妈年轻时的照片,在舅舅家也只见过一次。那时,妈妈年轻、美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无情的岁月,给妈妈留下了深深的皱纹,繁重的劳动,又使妈妈微微有些驼背了。啊,妈妈苍老了,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活力都默默地倾注到儿女身上了。

        妈妈走了进来,我假装睡着了。我感觉到妈妈正在注视着我,我也想睁开眼睛看看妈妈,可我终于一动也没动。妈妈又轻轻地走了出去。

        雪,还在无声无息地落着。啊,你这从大地升腾起来的洁白的雪呀,你可知道大地对你的希冀?你这从高远的天宇落下的晶莹的雪呀,你可明白你对大地母亲的义务和职责?

        明天一早我就要走了,雪,还在静夜里悄悄地落着。

     

  • 《以朱熹为话题的作文》
  •     朱熹的《现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排徊。问果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字平实,写的是家门前那口小小的池塘,似乎是读书之余,偶一抬头,见塘水宜人,波荡影摇,怡情洗心,便出此作。然而再看这首诗的题目,我们便会发现作者隐含在诗中的深意。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撤开功过不谈,他不失为一个大学问家,而这首诗,恰是谈关于如何“治学”的。

        在诗中,我们能品味出的作者的第一层喻意是:好的书是一个人思想的源头活水。一个人的思想要能丰富、深刻、明晰,必须博览群书。作者仿佛面对着一本好书,在惊喜地赞叹:这就是我的源头活水呀!脑海中一片开朗,浮想联翩,真所谓“天光云影共排徊”了。的确,读一本好书,不仅是人生的最高卒受之一,也是一个人发展自己思想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天天到大英图书馆研读大量著作,终于作出了震古烁今的发现,他的种种打破旧思想枉格的崭新论断,如果不是建筑在对前人著述的研究分析上,又怎么能建立起来呢?读书,学习,批判,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怎么可能具有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洞见!越是博览群书——当然要在批评借鉴的基拙上——才越能成其学业。

        细吟全诗,我们还能发现作者的窝意并不止此。作为一个著述家,朱熹当然会很注意古人的写作中有什么可以记取的方法、长处。“半亩方塘”,也可以是指古人的著作;“问梁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理解为灵活的思路,发展、更新的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这股“活水”。许多同学常感到作文时笔头艰涩,无物可言。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丈章是生活的反映,有了生活才能有丈章。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注意周围的事物.以其作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从广义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而要不断有所长进,必须时时注意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这学问,也便如一个小小的池塘,若常有清水注入,便能明澈如镜,若是断了源头活水,便会发奥了。生活,便是我们最重要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