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jng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4 09:54:00
  • 《渐入佳境的成语典故》
  • 【成语】

    渐入佳境

    【拼音】

    jiàn rù jiā jìng

    【释义】

    佳:好;境:境地。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出处】

    《晋书·顾恺之传》: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解释:顾恺之说:“众多山峰竞秀,众多河水奔流。草木茂盛,如同云兴霞蔚,灿烂绚丽。”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总是从梢吃到根部,有人认为这种吃法很奇怪,他说:“这是渐入佳境。”

    【近义词】

    渐至佳境

    【反义词】

    急转直下

    【用法】

    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状语;表示向好的方面发展。

    【成语故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周朝就开始种植甘蔗了,秦汉时已经普遍种植甘蔗和用甘蔗榨糖了。汉代杨孚《异物志》记载:“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到魏晋南北朝,吃甘蔗已经是常见的事了。

    晋朝著名画家、博学多才的顾恺之喜欢吃甘蔗。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排调》里记载:“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唐代房玄龄等编撰《晋书·顾恺之传》引述此事曰:“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曰:‘渐入佳境。’”二者答话的`区别相差一字。“至”者,从甲处到乙处。“入”者,从甲处进入到乙处。后者强调进入,更为生动。

    这一故事已成为“渐入佳境”内涵的一个比喻,让人有具体形象而又有趣的联想。“渐入佳境”自此流传下来,唐以后多用来鉴赏或评述诗文作品。今用于指进入越来越美的境界或兴味越来越浓的感受。

    【造句举例】

    在唱歌比赛中,旋律优美歌声动听,我渐渐地忘记了这是在比赛,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中,后来一个班比一个班唱得好,真是渐入佳境。

    上场去比赛开始时,我还是有点儿紧张可是在场边的同学们都在给我加油,我也想起了老师鼓励我的话,慢慢地,我渐入佳境,越踢越带劲,心里有些骄傲。

  • 《行不由径的成语典故》
  • 【成语】

    行不由径

    【拼音】

    xíng bù yóu jìng

    【释义】

    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出处】

    《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解释:子游做武城宰的时候,孔子问他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才。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走捷径,如果不是公共的事务需要讨论,他不曾私下来到我住处找我。

    【近义词】

    光明正大 行不从径

    【反义词】

    鬼鬼祟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行不由径”出自《论语·雍也》:子游做武城宰的时候,孔子问他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才。子游回答,“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意思是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抄近道,不是公事他从不到我的房间里来。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步道也”,本义是小路,这里引申为邪路。行不由径指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子游说的没错,澹台灭明就是一个做事守规矩,不走“捷径”的人。史料记载:澹台灭明,字子羽,是东周时期鲁国人。他曾拜孔子为师,但因长相丑陋,受到孔子冷遇。但他信奉孔子学说,勤于修身,严于律己,处事踏实端正。到吴国讲学时,其才德吸引门徒达300之众,“名施乎诸侯”,位列孔门七十二贤。后来,孔子知道了,感慨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行不由径或许走得慢了点,但一定走得稳、走得远,终有所获。而投机取巧抄近路,这个近路往往就是邪路,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事与愿违。行不由径是脚踏实地、正道直行,处事不留“暗门”,不开“后门”。谢觉哉一生廉洁奉公,对孩子同样要求严格。他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嘱咐他们不要只想着找个闲差度日。那种“想出去依靠人”、靠关系、搞特殊的观念是封建社会的错误观念……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自食其力,无人求官、无人经商,而皆有所成。

    【造句举例】

    这件事落到他手里就不好办了,他可是一个行不由径的老夫子,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他真是一个行不由径的老实人,碰到他的时候我们就不要耍一些小聪明了。

  • 《南风不竞的成语典故》
  • 【成语】

    南风不竞

    【拼音】

    nán fēng bù jìng

    【释义】

    南风:指南方的音乐;不竞:柔弱不强劲。南方音乐乐音柔弱。原比喻楚国军队战斗力不强。后比喻竞赛失利或竞赛的一方力量不强。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

    解释:晋国人听到楚国出兵,师旷说:“没有妨害。我屡次歌唱北方的曲调,又歌唱南方的曲调。南方的曲调不强,象征死亡的声音很多。楚国一定不能建功。”董叔说:“天象在于西北。南方的军队不合天时,一定不能建功。”叔向说:“决定胜负还在于他们国君的德行。”

    【近义词】

    杀羽而返 铩羽而归

    【反义词】

    得胜回朝 旗开得胜

    【用法】

    主谓式;作补语、定语;含褒义;比喻竞赛其中一方的失利。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仗着国力强盛,讨伐鲁国,鲁国向晋国求救,晋平公发兵进攻齐国,将要渡过黄河,中行献子用朱丝系着两对玉而祷告说:“齐国的环靠着地形险要,仗着人多,丢弃好友违背盟誓,欺凌虐待百姓。陪臣彪将要率领诸侯去讨伐,他的官臣偃在前后辅助,如果得到成功,不要使神灵羞耻,官臣偃不敢再次渡河。惟你神灵加以制裁。”把玉沉入黄河然后渡河。

    十月,晋平公召见鲁襄公,说:“齐国是东方大国,国力强盛,我们必须会同其他诸侯国结成同盟,一起攻打齐国。”其他诸侯国纷纷响应,于是鲁襄公和晋平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鲁国济水上会见,重温湨梁的盟誓,一起进攻齐国。

    十二个诸侯国一起发兵救鲁,齐国败得溃不成军,齐都临淄被困。此时郑国突然收到密报大夫公子嘉与楚国沆瀣一气企图谋反,楚军正在伐郑的路上。

    晋平公与大将军商议后决定回兵救郑国。大军到了竹阿,晋平公心知肚明此次楚军力量强大胜负难料,心里十分郁闷。这时乐官师旷为晋平公弹琴解闷,琴弹完毕师旷对晋平公说道:“我刚刚在弹琴的时候感觉到北风平和南风微弱,楚国这次想必是无功而返,请大王不要忧心忡忡,三天内一定会有捷报传来。”

    晋平公听了半信半疑,后来果然楚军退兵大夫公子嘉被诛。原来公子嘉在谋反的进侯公孙舍之和公孙夏对他采取了防范措施,楚军这时因天气寒冷冻死了不少士兵,又等不到公子嘉的信息所以撤兵了。后来晋平公对乐官师旷能够通过乐声对两军形式的推断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造句举例】

    台湾霹雳布袋戏中的一个角色名字叫南风不竞,为一代不世狂人,本身练有兵甲武经神字卷。

    自从湖南卫视开播以来大量的娱乐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一改娱乐节目整体收视率南风不竞的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