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被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对贴邻的小小韩国,威胁最大。
韩国的上党(郡名,治所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市北)郡守冯亭,派人去见赵孝成王,说:“我们的上党保不住了,但是我们不愿给秦国,而自愿给赵国。全郡十七个市县,请你们收下吧! ”
赵王大喜,把平阳君赵豹找来商量。赵豹说:“圣人认为平白无故送上门来的便宜是值得怀疑的,说不定这是祸害。”赵王说:“人家信服咱们,愿归咱们管,怎说平白无故? ”赵豹又说: “秦国企图侵占上党,已非一日,他们早把这块地方看作是已经稳稳到手的了。韩国之所以不愿给秦国,是要嫁祸于赵啊(原文:欲嫁祸于赵也)!咱们千万不能接受! ”但是赵王还是固执己见,说:“动用上百万人马去拼命,一年二年未必能攻取一个城市。现在人家白送咱们十七个市县,分明是大利,偏说是祸害? ”
赵豹辞出后,赵王又把平原君赵胜以及赵禹找来。这两人完全同意赵王的主张。赵王很高兴,便派赵胜去上党办理接受手续,并派老将廉颇率军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后来,又派赵括去接替廉颇,却被秦军包围,赵军四十万全部覆没。这时,.赵王才后悔不听赵豹之言,果有此祸 。
以上故事载《史记•赵世家》。
《史记•张仪列传》也有一段有关“嫁祸” 一词的记载,也是战国时代的事:原任秦相的张仪,来到魏围,劝魏哀王亲秦伐楚。他说:“为大王计,不如和秦国友好。秦国正要使楚国削弱,而最有条件使楚国削弱的,就是你们魏国。楚国虽有宮大之名而实际空虚,士卒虽多而不能坚战。魏国全军出动,南面而伐楚,必胜无疑。割了楚国来补益魏国,亏了楚国去讨好秦国,‘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如不听我,一旦秦军东向伐魏,那时虽欲亲秦,不可能了! ”
《南史•隐逸传》记阮孝绪的事迹中,有“嫁祸于人” 一语。这阮孝绪,南北朝梁人。当时,梁武帝禁谶纬(【谶 chèn】,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是西汉至南北朝流行的宗教迷信。)阮孝绪家中有这方面的一些书。有人劝他秘藏,更有人求他转让。他说: “己所不欲,岂可嫁祸于人。”于是全部烧了。
“嫁祸”的嫁,是转嫁、转移的意思。“嫁祸于人”,把罪名、损失、负担之类本来属于自己的祸害推给别人。
嫁祸于人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262年(战国后期),韩国上党(今山西省太行山地区)太守冯亭派人到赵国见赵孝成王,说韩国原打算将上党地区十七城市划给西方的秦国管辖,但当地吏民都不同意,希望划归东方的赵国管辖,看赵国同意接收否。赵孝成王听后大喜,召平阳君赵豹商量,说:“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赵豹说:“圣人甚祸无故之利(圣人对无缘无故得到利益的`事是很担忧的)。”
赵王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赵豹说:“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意思是:西方强大的秦国一直在蚕食韩国的领土,对上党这块领土,它早就眼睛盯着了。韩国现在之所以不把它让给秦国,而主动送给赵国,这是要嫁祸给我们赵国啊!强大的秦国天天在打主意而得不到,而弱小的赵国却坐收其利,这难道还不是得无故之利吗?赵豹最后再次提醒赵孝成王:“必勿受也”,千万不要接受。但赵王说: “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十七币(‘币’这里可作赠送讲)吾国,此大利也。”赵豹出,赵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商量,赵胜同意收。遂派大将廉颇率兵进驻上党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赵括代替廉颇驻守长平,被秦军打败,秦国一下活埋赵军四十余万。这时,赵孝成王非常悔恨自己过去没有听赵豹的话,招来了长平之大祸。
【嫁祸于人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