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师大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03:59:00
  • 《关于写自已的作文:我是运动达人》
  • “蔡辰!你过来!”体育老师大叫着我的名字,原来今天的课程是『篮球』,老师把我叫到前面,指着我说:“大家来挑战蔡辰,如果输给他,你的分数就送给他。相反的,如果你赢蔡辰,他的分数就是你的啦!”

    结果,只有一个人拿到我的分数,剩下的每一个人的分数,都变成蔡大师我的了。因为我是运动高手,尤其擅长篮球,不管是抢球,或是投篮,我都是第一名。

    我还很会跑步,全年级的跑步大赛,我永远都是第一二名,我怎么这样会跑?我也不知道耶!一冲出去,就飞起来了,想赢我很难哦!

    目前,我的目标是“轮滑”,我相信只要我努力练习,凭着我运动高手的天份,总有一天会拿到冠军的。

    这时候,我就会很骄傲的说:“哈哈哈!没有什么运动难得倒我蔡大师的啦!”

  • 《小小修鞋摊》
  •     走出“师大”北门向左拐,有一个小小的修鞋摊‘摊前摆着一台缝纫机,‘一个鞋砧,一个小木箱。木箱里有各式各样的小钉子、鞋跟、鞋掌、五颜六色的猪皮、牛皮、羊皮、人造革等,真是应有尽有。这个小小的鞋摊是什么时候摆上的,一我不曾留意。只是光顾过几次,对这位修鞋的叔叔逐渐产生了一种敬意。 去年秋天,有一次我和同学踢足球,不知是我用力过猛,还是因为鞋不大结实,刚踢了儿脚,鞋头就开了胶。并且越开越大,简直不能穿了、妈妈前天为我买的新球鞋,怎么办呢?妈妈一定会批评伐。建议我去修鞋摊修- 理。为了不挨批评,我决定到这个小小修鞋摊去修理。刚刚玩过球,鞋里又湿又臭,他会不会嫌脏呢?我只有五角钱,够吗?我心里七上八下。到了修鞋摊,那位修鞋的叔叔先和我打了招呼,然后让我坐在一个小椅子上.我脱下鞋,不好意思地递过去。

        只见那位叔叔先仔细地把开胶处的泥土刷干净,然后把开胶的地方擦上胶水,过了儿分钟,双手用力把鞋帮和鞋底压在一起,终于粘住了。最后用缝纫机在鞋头缝了几圈.叔叔把鞋交给我,让我看看成不成。我看到鞋焕然一新,既好看,又结实,便谢谢叔叔,掏出仅有的五角钱,交给叔叔,告诉他我家就在师大院里,不够的话,回去取,一定能给送来。叔叔笑着说:“只收三角钱。” 去年冬天,妈妈找出姐姐去年穿的一双白运动鞋,让我穿。鞋本来就有小洞,我穿上没儿天就又裂了两个大口子。妈妈说:“快扔了吧!”我却说:“跟那位好心的叔叔说说,也许还能修。”于是我抱着侥幸的心理,又来到那小小修鞋摊。他安排我坐在一个椅子上,让我把脚伸在棉套里。棉套像是个封了口的袖子,脚一伸进去顿时暖乎乎的。这小小的便民措施给顾客带来了几分温暖。

        这位叔叔用粗糙有力的大手缝缝这儿,补补那儿,不一会儿,鞋修好了。我一看,鞋修得可真细啊!用白色人造革把两个洞盖得严严的,如果不仔细瞧,简直看不出是补的。“叔叔够不够?”我高兴地拿出一元钱交给他.叔叔却说“只收五角钱就够了,我给小学生修鞋只收工本费”。 还有一次,我家的气筒垫坏了,要找一块合适的牛皮代替。可是我家哪有牛皮呢?我又想到了那位可亲可敬的叔叔。我到修鞋摊一角钱买了块牛皮。回到家里,爸爸高兴地说:“这么大这么厚的牛皮用三次都够了.”爸爸小心地把牛皮剪好,放在气筒里,正合适。再用这个气筒打气,不再煞气了。我抚摸着气筒,眼前又浮现出叔叔的身影。 现在,来这个小小修鞋摊的人越来越多,叔叔又添了一本帮手。我每次出北门,都不由自主地望望那“便民”修鞋摊,望望正低头修鞋的叔叔。

  • 《写我的作文》
  •     我叫张蓓蓓,是师大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我个子小,重量轻。班里女生我排第二。我有个倔脾气,有时还有些盛气凌人的架势。 有一次,我和伙伴们玩“分田”。张鹏太赖,他总是提出不合理的条件,在玩坏了的时候,还胡搅蛮缠。我压住火气对他说:“喂!张鹏,你别太自私了,你光自己玩,别人呢?’’ “你管得着吗?我就这样,要不我就给你们捣乱!”他边说还边朝我翻白眼,好象那些话不是对大家的,而是专冲着我来的。

        我顿时火冒三丈,大声他说:“和这么耍赖的人一起玩,还不如自己玩呢。我不玩了!”我离开他们,自己玩去了*我正玩得带劲,苗颖和小可找我来了,她们对我说:“张鹏实在太赖,没法儿和他玩,咱们一起玩吧。”我高兴地答应了。我们带着欢快为笑声走了。只留下他一个人不停地叻念:“她可真倔。” 还有一回,我们玩“三个字”。我抓住了胡静,她却说: “真是的,我不玩了!”自己独自到一边玩去了。

        我对她毫无挽留之意,只是平淡地一笑,说:“不玩拉倒,没你更好。看呆会儿咱们谁求谁!还是我抓!”我们玩得很痛快,尤其是我,故意大声嘻笑着,叫喊着,满脸精神焕发的样子。后来,果然不出所料,胡静恳切地对我说:“加我一个吧!”听到这儿,我险上露出胜利者的微笑。 你们说我这倔脾气和盛气凌人的架势是好是坏?我认为还是少点儿好!

  • 《在中学的成长经历》
  • 北京师大附中,一片闹市中的静土、一幢古老而庄严的圣殿、一座神奇而美丽的天堂,一个孕育着明天与希望的摇篮。

    我在附中已度过了五个春秋。五年来,附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我也从一个对什么都好奇的小孩长大了,我对附中也早已由当初的向往、崇敬,到后来的热、华爱,到今日的一种说不出的依恋。岁月的流逝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太多太多,只有附中,在我的心目中永远都是那么神圣……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走进附中大门时的情景。那是1990年7月14日的清晨。从几乎是全区最差的小学考人了全区最棒、全市一流的中学,当时的我是多么的骄傲和快乐啊!那天,第一次在老师的带领下游览校园。我瞪大了眼睛四处看,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而有趣。那时我的第一印象是:附中好大!好漂亮!在以前我从未想过一所学校里会有小林、园、坪、石桌石椅,有个像书本似的奇形怪状的教学楼,还有个那么大的操场!在只有一个破篮球场和一幢四四方方的红色砖头砌的二层小楼的小学里呆了六年的我,真觉得像是进了天堂。

    对于初一的小孩来说,附中就是个快乐的天堂。除了每天不太难也不太多的功课外,生活是由在树林里捉迷藏、在花园里漫无目的地背几句书、在操场上玩不够的球和图书馆里读不完的故事组成的。就连每天的选修课都那么有趣:种蘑菇、做树叶书签、唱英语歌、解剖小青蛙…然而给我快乐最多的竟是操场旁角落里的几张缺角的水泥制的乒乓球案。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一响,我立刻不顾一切地冲向那里,直到老师来查静校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小小的银球转出数不清的快乐的梦……

    最难忘的是初二附中建校90周年大庆。那是个礼拜天,我们班许多同学参加了接待校友的任务。事先老师交待我们:惟一的要求是要面带笑容。可到了那天,我竟发现所有的人都在笑。上至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下至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戴着大学校徽的年青人,人人都在笑。附中到处充满了欢乐的人们,在拍照、在欢声笑语。附中成了欢乐的海洋!因为她的儿女们来为她庆祝生辰了!望着这些脸上洋滋着幸福的表情的人们,我不禁觉得非常羡慕。他们当年在附中的日子一定也是非常快乐的吧!他们心中一定和我们一样热爱附中!我甚至在想像若干年后当我也像他们一样带着自己的成就来为母校祝寿时,也一定会觉得非常幸福的。

    无论是十六岁还是六十岁,只要你是附中人,附中在你心目中永远都是那么神圣。

    初三毕业前我因为某些缺点未被保送本校高中,那时我完全可以考那几所许多人认为比附中好的学校,但在填志愿时我想都没想便在第一行写下“师大附中”。之后那段日子我便很努力地复习。考试,因为我要以很好的成绩留在附中。因为在我心中,我早已是附中人,而且必将永远是附中人。因为附中有我的仰、我的梦、我的快乐。

    我如愿以偿,留在了附中,但却不知道快乐的日子已悄悄地溜走了。

    在附中的高中里,我第一次把学习与刻苦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体味其中的滋味。仿佛从高一第一天起,便注定了一切的动作都为了一个目标,一切的努力都为了三年后的那次考验。于是一切都变得无意义了,只剩下数、理、化……

    附中对我来说不再是乐土了。

    球拍放在家里书柜顶上,早已蒙上厚厚一层土。小树林已被砍掉,改成了一座一年难得进一次的设备现代化的完美的“中日友好研修楼”。图书馆的故事书早已与我无缘,惟一一本翻了两年的“课外书”是《中学奥林匹克物理》。选修课早已被每日统练的一群篇子们代替,解剖青蛙已成为昨日的传说……

    于是,我不再是天天只懂寻找快乐的孩子们了。我仿佛一下长大了。

    孩子们的成熟有时对一位母亲来说并不是十分快乐的事。现在我早已不会为附中‘、天堂般的美丽”而惊叹了。经常听到的是:附中太小了!附中没有足球场,没有游泳馆,没有……附中的花园是那样拥挤、食堂是那么混乱……当年曾使我们充满热情的班集体,当年曾为之每分必争的十项评比,当年一丝不苟的课间操,当年……现在却似乎很少再有人问津。不再是孩子的我们,懂得了每天多一点时间为自己活着。

    初三毕业前我因为某些缺点未被保送本校高中,那时我完全可以考那几所许多人认为比附中好的学校,但在填志愿时我想都没想便在第一行写下“师大附中”。之后那段日子我便很努力地复习。考试,因为我要以很好的成绩留在附中。因为在我心中,我早已是附中人,而且必将永远是附中人。因为附中有我的信仰、我的梦、我的快乐。

    我如愿以偿,留在了附中,但却不知道快乐的日子已悄悄地溜走了。

    在附中的高中里,我第一次把学习与刻苦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体味其中的滋味。仿佛从高一第一天起,便注定了一切的动作都为了一个目标,一切的努力都为了三年后的那次考验。于是一切都变得无意义了,只剩下数、理、化……

    附中对我来说不再是乐土了。

    球拍放在家里书柜顶上,早已蒙上厚厚一层土。小树林已被砍掉,改成了一座一年难得进一次的设备现代化的完美的“中日友好研修楼”。图书馆的故事书早已与我无缘,惟一一本翻了两年的“课外书”是《中学奥林匹克物理》。选修课早已被每日统练的一群篇子们代替,解剖青蛙已成为昨日的传说……

    于是,我不再是天天只懂寻找快乐的孩子们了。我仿佛一下长大了。

    孩子们的成熟有时对一位母亲来说并不是十分快乐的事。现在我早已不会为附中‘、天堂般的美丽”而惊叹了。经常听到的是:附中太小了!附中没有足球场,没有游泳馆,没有……附中的花园是那样拥挤、食堂是那么混乱……当年曾使我们充满热情的班集体,当年曾为之每分必争的十项评比,当年一丝不苟的课间操,当年……现在却似乎很少再有人问津。不再是孩子的我们,懂得了每天多一点时间为自己活着。

    但附中在我心中仍是那么神圣。

    当我在每张会考卷上填人“师大附中”时,当我穿着校服走人四中现代化的校园,坐在一群四中学生、实验中学学生中听竟赛辅导课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自豪,因为我是附中人。也许我不是最好的学生,但附中永远是最好的附中。

    成长有时是无奈,但更是考验。附中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考验。从几位校友一次次的讲话中,从年级里每位老师的脸上,甚至从一张张讨厌的卷子上,我渐渐体会出附中对她的学子们的期望;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我们每日枯燥的努力不只是为了自己。

    漫步于熟悉的校园,那石案、那花园,似乎每一处都记录着许多。五年多来,我对附中早已以当初的单纯的崇拜变成一种连自己也说不清的复杂的感觉。六年的中学生涯也快接近尾声了,既然我已享受过做附中人的快乐、做附中人的自豪,那么至少也应该在那最后的考验中还给我深爱过的附中一份尊严、一分荣翅。

    附中一定会是最好的附中。因为在每一位附中人的心中,附中永远是最神圣的!

    此刻我竟想起初二校庆时,自己曾羡慕过的那些幸福的校友们。转眼附中又要迎来95岁的生日了。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也会享受到这种幸福。

  • 《写给市长的信》
  • 的市长伯伯:

        您好!我是陕西师大附小三年级的小学生。我非常喜欢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西安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她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有很多名胜古迹:大、小雁塔,兵马俑......每年吸引着成干上万的国内外旅客前来参观游览。特别是近年来新修建的许多高楼大厦,更增添了西安的繁荣昌盛。

        我觉得西安街道两旁的木太少了,特别是钟楼的四周,光秃秃的,夏天走在这里,太阳烤烘烘的,热得难受。因此,我向您建议,如果在钟楼周围栽种果树和木,一定会收益不少。钟楼的西面栽上杏树,南面栽上梨树,东面栽上石榴树。北面栽上柿子树。这样。每年春天。钟楼周围就会万紫千红。西面一树树红杏花迎春开,远远望去,真像美丽的彩虹;南面梨花挂满枝头.一片白,白得如雪似五,白得那样美丽。那样纯洁;当杏梨挂果之际。正是石榴花盛开之时,五月初的石榴花才开得红火哩!近看,朵朵石榴花像一把把火炬,远看像一片红云;北边的两行柿子树上,碧绿的叶子上点缀着褐黄色的小花;此时,人们走在这花香鸟语的街道上,多么舒心,多么幸福啊!

        夏天到了,杏树上挂满了黄里透红的甜滋滋的大杏,多么让人喜爱。秋夭,梨树上缀满了黄橙橙、水津津的大鸭梨;大石榴悄悄地钻出树叶,红着脸,咧着嘴在笑;柿子树上像挂满了红灯笼。远看,这些果子像飘舞在街道两旁的彩带。这样,既绿化了街道,美化了城市,又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上公共汽车秩序太乱.有一次,我和妈妈进城,回家时在钟楼等车,等了很久,好不容易盼来一辆车。许多人一哄而上,年轻力壮的冲了上去,带小孩的人和老爷爷、老奶奶只好叹着气,又回到原地再等,我和妈妈直到第四辆车,才硬挤上去,挤得我直想哭,连帽子都挤掉了。我多么希望上公共汽车时排好队,有秩序地上车,提倡尊老爱幼、遵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啊。

        为了使古城的景色美,人的心灵更美!为把西安建设成现代化的文明城市,让我们努力吧!

        祝您改革顺利!

        【作文点评】这是一个小学生写给西安市长的一封信。这封信写得好,它反映了一个小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反映了当代小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这封信在写法上突出的持色是运用了想象描写。小作者在向市长提建议希望在鼓楼附近种植果木后,发挥想象,对种植果木可能出现的情景大加渲染,这段描写绘形绘色,它让人深切地意识到种植果木的好处,这样就使得作者的建议显得非常必要,这是作者机智聪颖、不同一般之处。

     

  • 《山师花园》
  •     每当我走进山东师大,总觉得到处充满了绿色。这天,天气晴朗,碧空万里,我们来到山师大院寻找春天

        走进小花园,首先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大花坛。花坛里,那毛茸茸的嫩叶摇摆着,仿佛无数只热情的小手,在向你招手致意。牡丹花向我点着头,对我微笑,仿佛在说:“欢迎你来玩。”花坛里,百花争艳,有红的、黄的、还有白的,一丛丛,一簇簇,红的似火,白的似玉,黄的似金,粉的似霞,远远望去,好像一堵彩色的墙,和蓝天白云连接在一起,美丽极了!

        花坛前方,是一个古色古香,古朴典雅的小亭子。走进小亭子,俯视低处,看到一座座小小的假山。怪石嶙峋,有的像凶猛的老虎,有的像温顺的绵羊,还有的像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千姿百态,形象各异。

        各种树木都穿着绿装,披着融融春光,迎着悠悠春雨,翩翩地舞出婆要的倩影。

        花坛与小亭子中间有一个大湖。湖水碧绿碧绿,渺渺茫茫,好像和万里蓝天连接在一起。在金色的太阳光照耀下,水珠闪烁着碎金子似的光彩,好像千万条小金鱼在游动。看那水珠四截的浪花,就像是那天空里调皮的星星在眨眼睛。更令人陶醉的还是它的美丽多姿。风平浪静时,湖水就像一面大镜子,要是有一阵微风轻轻吹过水面,那湖水可又另是一番景致了。在金色的太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真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这湖水的上面,有一座精巧的拱,这座桥的名字叫“映月”。我想,这晚上的月亮映在湖水里,便是这座桥名字的来历吧,

        柔软的柳条,精巧的拱桥,幽静的湖水,娇艳的睡莲,都有各种形态的石块相伴。尤其是那水中傲然而立的石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水中长出米的?乍一看,那粗糙的线条多像个正在远眺的乡村姑娘宋

        看!蓝天、白云、花草、树木、假山和小桥都映入湖水中,恍若一幅巨大的风光图。

        花坛的四周有几棵高大的垂柳,它们轻轻地从人们的肩头拂过,在微风中,翩翩地舞出婆娑的倩影,好像在炫规春天对它们的爱抚。

        当严冬到来时,杨树、水杉树都无可挽回地凋零之后,整个花园的绿色都集中到那几株傲霜的松树与越长越绿的冬青树上。那一排排高高矮矮的冬青树,伸展着绿的发亮的叶子,仿佛要把自己的绿色献给花园。一见那北风吹不动,大雪盖不尽的松树,你便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岁寒知松柏”的赞叹。

        离小花园不远,便是几座高大、雄伟的教学楼。老师在这里辛勤的工作,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山师的花园是绿,不论春、夏、秋、冬都是绿的,然而,最动人的绿却在教室里,那里有一株株小苗,绿莹莹的,正在吮吸着知识的泉水。接受着园丁的抚爱,天天向上,茁壮成长。正因为有了这些小苗,花园才四季如春,正因为有了这些小苗,校园才时时处处弥漫着绿的芬芳!

        呵!好一个绿色的世界啊!

        最后,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告别了一幅幅飞动的画卷。远了,远了,风景之美,湖水之幽静,花草之秀丽,将这快乐的游玩一起烙在我心底!

  • 《处处关心不是爱》
  •     在我来师大上函授的前几天,我的同事还是犹豫不定,来还是不来?不来,又错过了一次机会,对以后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到了最后,为了不让自己五岁的女儿哭下去,决定不来。

        她的做法,每个做母亲的可能都能理解。是为了对女儿的关心对女儿的爱才放弃了自己的学业,然而这种做法是关心吗?是爱吗?且抛开学业不说,单说她的女儿,从小被宠惯了,时时想着让别人去关心她,一点也不会去关心别人,她的一生不能老生活在母亲的怀抱中吧?长大了怎样自立,怎样能发展呢?温室里的花朵是柔弱的,只有经过风吹雨打才能茁壮成长。我觉得每个家长都应想一想,一味的娇惯、一味的关心,并不是真正地爱他们,而是他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毛主席给人们做出了榜样。当自己的儿子毛岸英大学毕业后,不是去安排在多么多么好的部门去工作,而是让他扛起锄头再上一个“农业大学”。这是一个领袖为人父的爱,这种爱与我同事对女儿的爱截然不同,哪一种爱才是真正的爱呢?

        有的领导也做得很好,给子女立下“家规”:精神财富多给,物质财富少给,助长优越感的东西一点不给。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地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学习的。

        孩子需要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如果不去教育,任其发展那就是一盘散沙,别看一粒粒小小的砂子,被风吹起,会迷住多少人的眼睛,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如果这样,我们21世纪的中国怎样撑起呢?家长们,给你家的“小树苗”好好“剪剪枝”吧!多给他们点真正的爱吧!

  • 《我与师大附中》
  •     我读师大附中时间并不长,自1926年考进高中一年级,至1928年离校,短短的两年,但对我终身都有重大影响。

        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一的化学课,由教务长王仲超先生亲自教授,他说一定要扎根。其次是高二的刘泛池(刘拓)教授,他是新回国的化学博士,师大的名教授,而居然来教高中,令我们兴奋无比,而他那带江西腔的讲述,条理分明而概念清楚,使我对化学(也就是基础科学),引起极大兴趣。可惜高二读完,我便以同等学历考进了清华大学,没有上过高三的有机化学课,以后又转了行,改攻电机,故始终以此为憾!大家认为21世纪的主流科技,是生命科学,当然有机化学也是必须学习的基础,盼今后同学要加以重视。

        我那一班同学中,有一位名人,’便是钱学森先生,那时还有一位黄崇智同学,我们三人,在学业上,可算班上的三杰。可惜黄兄英年早逝,钱兄与我都是85岁左右的老人了。另两位好友,一是尹国恺(后改叔明),一是王抵。叔明一直在台湾,与我们乃通家之好。可惜三年前在美国故世了。王抵则不知消息,深盼他看到此文,能与我联络。

        1928年我以第三名高分越级考人清华,进工程系。1929年忽然学校停办工程系,把我转到上海交大,我从此改读电机系电信组,而电信便成了我的终身职业。

        1932年我在上海交大毕业,进人浙江省电话局,从事长途电话的技术工作。抗战时,我在武汉衡阳等地负责粤汉线路的电务工作,此后比较有贡献的工作如下:

        (1) 1938年长沙大火之役,我就在长沙最前线,以铁路的电信设备,维持前后方联络不断。

        (2) 1938年转任交通部第一区长途电话工程处处长,负责前后方四省(湘桂粤黔)的主要通信干线。

        (3) 1942年与美军合作,建设由印度加尔各达(Calcutta)经缅甸、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直通至香港的长途电话,号称为世界第一长的架空电话线(可惜架到柳州抗战就胜利了,此线始终未完成)。

        (4) 1945年日军投降。我担任第六区电信管理局的局长兼总工程师,辖区包括粤桂闽三省,主要的工作是接收与复建,并建立广州与香港的通讯。

        (5) 1947年奉调到台湾任电信管理局副局长,后升电信总局长等职,迄1978年退休,先后服务电信45年。

        在这段期间,比较有成就的,便是扩充电话有连续十年成长率,打破世界纪录(每年成长20-25%),同时协助建立电子电信工业,使在普及率上及工程技术上,都赶上了先进国家。

        (6) 1978年被聘为工业技术研究院(财团法人)的院长,一直到1985年退休,现仍担任该院董事会的特别顾问。主要的贡献是在电子半导体技术的引进与相关工业的建立,资讯科技的创导及电脑工业的创建。在这段期间,还曾担任下列的一些职务:

        1.美台电讯公司(即AT&T)董事长 2.联华电子公司董事长(台湾最大的半导体工厂)

        3.资讯工业策进会的执行长及副董事长

        (7)在学术方面,经新竹交通大学授赠名誉理学博士。

        最后我再报道一点在台校友的近况。我们有个单月餐会,固定的聚会,行之有数十年,可惜年华老去,只有逐个仙逝,没有生力军补充。但勉强还可凑一桌。附名单一份(可能您们已经有了)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有:

        夏元瑜——有名的作家兼名嘴,号称“老盖仙”,“盖”字台语即吹牛之意,可惜不久前仙逝。

        夏承楹、林海音夫妇—承楹是有名的方块作家,笔名何凡。海音知名度更高,大陆也知道。她所著(城南旧事),曾拍成电影,还得过奖。

        朱秀荣——有名的教育家,创办再兴学校,由幼稚园到高中,秉承附中精神,为台湾私立学校之冠。

        田宝岱——名外交家。

        刘世伦——佛学理论家,常赴大陆弘法。

        其余不能一一列举,很抱歉。

     

  • 《师大附中的“特别班”》
  •     北京师范大学有两个附中,一个是女附中或叫“师附北”,一个是男附中或称“师附南”。女附中没有男生,而男附中有女生。在30年代男附中每个年级都设三个班,两班男生,一班女生。1928年加收了两班男生,编为一年级四班和一年级五班,叫做“特别班”。其特别处就在于学费贵,每学期32块银元,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国立学校的经费由政府拨款,普通班的学费只象征性的收一点,特别班教员的薪金不在政府拨给的预算之内,而是由学生所交0学费内支付。当时办此特别班的原因大概是由于欠薪,教员的生活困难,增加特别班是给教员增加课时,增加收人,解决其生活困难。据我所知只办过那一次,再未办过。所收的学生是人学考试未被录取而成绩较好者。换言之即降低了分数线。但是人学之后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要求与普通班完全一样,不及格者就降班或退学,因此四、五两班后来淘汰合并,只剩下了一个班,到初中毕业时只有三年级四班一个班了,毕业生只有三十几个人,毕业证书和普通班完全一样。初中毕业后没有办高中特别班。我于1931年毕业转人天津南开中学,没有上师大附中高中。

        师大附中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实验中学,所谓“实验”,就是其学制、课程的增添和废止、课本的采用或编写,都是师范大学教授研究、实践的对象,颇多创新。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向其他学校推广。当时不是由教育行政当局以行政命令推广,而是其他学校慕名仿效,有的学校在招生广告上就标榜:“本校课程完全与师大附中相同”,以资号召。

        当时师大的校长就是师大附中的校长,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主任负责全面工作。我在校时的主任是师大教育系主任林砺儒兼任的,教员也有一些是由师大的教授兼任的。

        印象最深的几门功课:

        一、数学:数学是师大附中的最强项。期中和期末都是同年级各班统一命题会考,统一判卷评分,考后公布成绩,得100分者有奖品(铜质墨盒、镇尺之类),同学们称得奖者为“电灯泡”,是发光的意思。每天放学后差不多有一半同学不回家,自发地在教室里做作业,教师指定的作业完成后互相核对,并且自己看参考书,找有兴趣的题目,尤其是平面几何证明题,写在黑板上,看谁能解答出来,还有什么更简捷的证法没有?学习钻研的风气特别浓厚。回想起来,那时候只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值贪玩的时候,能够有这样的自发的、浓厚的学习风气,互相熏陶,真是难能可贵的,这是附中教育成功之处。

        二、应用文:是国文课之外单另设的一课,是否选修课记不清了,好像大家都上。课本是张鸿来老师自己编的。内容有:书信的格式,什么地方应该抬头,对人对己应该怎样称呼;公文程式:例如等因奉此、等因准此、等因据此的区别和摘由的方法等;广告的技巧,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人请吃中国人”八个大字下面的一个极小的“丹”字。确实非常实用,很有兴趣。

        三、博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自己动手解剖蚯蚓青蛙、鲤鱼、兔子。两个人一组,解剖后要绘图记录。所用的动物都是由学校准备的,恐怕需要不少钱吧!初中有这样的实验设备在其他学校是不多的。李士博老师把枯燥的内容讲得很生动。记得附中80周年纪念会上钱学森老学长还背诵了李老编的“硬度歌诀”。

        四、化学:化学工艺是一门选修课,内容是做雪花膏、鞋油、蜡烛,晒蓝印图,腐刻铜、玻璃等,很有兴趣,两个人一组,每一种工艺都需要二十几份设备。原理由朱仲玉老师讲,实验技术由刘惟一老师指导。

       五、地理:教员殷伯西上课不用挂图,无论哪一国、哪一地区的地图,他在黑板上用粉笔一笔就勾成,不用再描,这是他的绝招。

        六、童子军:教员是夏云浦,绰号“夏老头”,其实他只有二十岁左右,正是因为他太年轻,恐怕不能服众,所以蓄须。因为他教得好,没有人跟他捣乱。童子军课教了许多生活小知识,例如结绳法:平结、油瓶结、麦穗结、称人结等。陈仁杰同学与称人结音同,绰号“称人结”。还有像如何寻找落在地上的缝衣针、利用怀表的时针、在日影下辨别方向等,终生难忘。

        总之,师大附中对学业分数要求很严,淘汰很凶,但绝不是单凭分数压学生,而是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发地努力学习,争取成功。

  • 《古树新花子满枝》
  •     离开母校——师大附中50年了,可是我这一段中学的经历,永远不会忘记。在我的一生中它是最宝贵的。它给我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像一把钥匙给我打开钻研专业学科的大门,使我至今能为全国文教事业服务,为“四化”尽力。

        母校像母亲一样的温抚、教养、塑造了千千万万青年带着经过熏陶的风格,走出校园,进人大学,奔向社会——大部分投身革命,作出贡献。至今有数不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文艺家……散播着母校的光辉。

        母校的80校庆将临。80岁,是老了吗?没有!她正如一株铜枝铁干的古柯,经过我党三十多年的风雨滋润,越加浓艳地发着新花,结着硕果。她的孩子们把她的音容笑貌一直铭刻在心里。想起在校的生活就会感觉一种甜甜丝丝的滋味。昔日同窗,谈起母校,总是情趣盎然。最难忘的是那经风雨的光彩斑斓的校钟,朝暮声声,至今仍回荡在高柳碧池之间吧!

        回想起附中的教育是确有特色的,我仅就我在母校的那一段时期(1925一1931)谈一谈。

        (一)稳定中求进步的教育方针。师大附中一直是优秀的中学。根本原因何在?说她是教育界的革新派吗?不像!说她是守旧派吗?也不是1附中有一整套经过多年实践而证明可行的“学则”。历任的校领导,遵守办事。对于教学上、制度上的兴革,十分慎重。珍惜着积累下来的好经验,决不轻率地废弃。老师们有一个安定的局面,得以踏实地发挥积极性,尽其所长。但另一方面却不是固步自封。新的教材、教法,新的制度、设施,每每由附中带头试验。稳定的教育方针,在适当的时刻注入新的生命素。稳定与革新,是辩证的统一。我在校期间,主任(那时不叫校长)林砺儒、张鸿来等,都能贯彻这种精神。例如:男女生分班授课,就一直保守着;而高中文、理分科,这种新办法,就勇于尝试。“一部”为文科,“二部”为理科。学生初中毕业,还要经过考试,升人高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报考文科或理科,适合个人情况,进行深造。这样在高中阶段,就为上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我国的中等教育,如何改革,正在研究。“二部制”似乎值得注意。当年的附中,由此作出了成绩。

        (二)高水平的教师,高质量的教材,高要求的教学。附中是有名的中学,“名”就出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成绩好,人才辈出。教师有高水平的学识,不少是从事三四十年教学的老师。大都著书立说,卓有成就,是教授、专家的水平。我那时的老师如董瑶(鲁安)、夏宇众、吴辛旨(三立)、徐名鸿、傅仲嘉(种荪)、程延熙(春台)、韩向渠、韩桂丛(满庐)、赵海天(乐溪)、刘祝三、陆光宇、周佳儒、李约(士博)、刘拓(泛池)、方闹祖(叔密)、徐镜江等,后来多为大学教授,据说,以前还有不少国际知名的学者曾在附中任教。这些老师,自编教材,印行成书,全国中学重视;争相采用。各科教学内容广度、深度都超过一般中学的教材。课堂教学,教师会运用好的方法启发、提问、复习、测验、笔记、作业一系列工作,都严格认真。校领导从不干扰教师们的教学,尊重教师,教师也就严格要求自己,因此,获得好成绩。历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很高,就以我们班为例,全部升人大学,不少是以优良生被保送人国立大学。那时的课本,除教师自己编著的以外,英语,数理化等,多采用外文(英文、德文)名著,原文本,学生的外语,一般较好。理科有完备的实验室,教具、挂图、标本等有专管的老师和助理人员,化学实验,生物解剖等,都让学生自己动手。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各班学生有“自治会”,全校学生“学生会”,在课外开展活动,学生自由结合,成立一些“学会”、“小组”,“某某社”等,可请教师参加指导。如采集、制作标本,制作教具,解剖生物,化工制造,戏剧排演,刊物编辑等,起了辅助正课的作用。体育运动更是普遍,每日课毕,大操场上便是龙腾虎跃。

        课堂里的“秀才”,一登球场就是前锋、后卫、田径选手。正因如此,附中参加市内竞赛,总是凯旋而归。例如球类一项,竟多年蝉联冠军,保持全胜。附中学生朝气蓬勃,和这些课外活动是分不开的。

        四、是鼓舞、诱导,而非惩诫、限制。附中学生的风气活泼开朗。学校管理学生,采取的是鼓励、奖掖、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各个人的才能、智慧、体力。不做粗暴、生硬的惩诫,学生们自尊自爱,更能自觉的遵守纪律。当然那时我们也很调皮,但是总是有名堂、有限度。我们临毕业那一班,是赫赫有名的“最高班”,淘气出了名,但只是“谑而不虐”,如:发明绰号、编班史(笑料)、出壁报、创“班服”、(彼时学校无制服的规定),举行“祭台”,整治个别的“奇装异服”、“狂傲乖僻”的同学,抱到讲台上,大张“挞伐”,以傲效尤。结果是哄笑一场。虽然顽皮,但各科学习,一直保持优良成绩,老师们对这班“闹将”也只有付之一笑,摇头皱眉而已。附中的学生间,就有一种传统的作风,学习突出,体育突出,淘气也突出。现在老校友一“想当年”,莫不捧腹大笑。我们至今认为,这种管理的精神还是可取的。发扬了青年的旺盛活力,不压抑,不损害,因势利导。学校爱抚学生,学生热爱学校,都以作为附中的学生而自豪。每个学生爱护学校的荣誉,争取各方面的优秀表现。这种风气,成为推进教育工作的无形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