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变形记》六年级上册一单元例文

2025-10-18 11:13:32 文题网 字数: 点击:

例文1:《地球自述》

思路

以地球的口吻,讲述从诞生时的美丽模样,到被人类活动破坏的过程,最后发出保护呼吁,让读者直观感受地球的处境,唤起保护意识。

提纲

1. 开头:自我介绍,说明自己是46亿岁的地球,曾是宇宙中的蓝色明珠。

2. 中间:先描述过去海洋清澈、森林茂密、生物和谐的美好景象;再讲人类污染海洋、砍伐森林、排放温室气体带来的破坏;最后表达自身的痛苦,发出求救信号。

3. 结尾:呼吁人类保护自己,强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家园,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例文

大家好,我是地球,在宇宙里已经住了46亿年啦。以前的我,浑身裹着蓝蓝的“衣裳”,远远看去,就像一颗闪着光的蓝色明珠,特别好看。

很久很久以前,我的海洋清澈见底,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偶尔还会凑在一起“说悄悄话”;陆地上满是茂密的森林,像给大地盖了层厚厚的绿绒毯。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小松鼠抱着松果在树干上跳来跳去,所有动物都开开心心的,我也每天过得热热闹闹。

可后来人类慢慢多了,一切就变了。他们建起工厂,把黑乎乎的污水排进我的海洋,我的蓝色“衣裳”变得又脏又臭,好多小鱼翻着肚子浮在水面,再也没醒过来;他们还拿着锯子砍树,我的“绿头发”一块一块消失,变成光秃秃的“斑秃”,小松鼠没了家,小兔子也找不到藏身的地方。更让我难受的是,人类往空气里排好多热气,我的体温越来越高,经常下大暴雨、刮大台风,疼得我晚上都睡不着觉。

我真的想对人类说:“我是你们的家呀!”只要大家少排点污水、多栽些树,我就能慢慢好起来,咱们就能再过上开开心心的日子。

分析点评

1. 修辞手法:将地球比作“蓝色明珠”,把森林比作“绿绒毯”,把森林砍伐后的土地比作“斑秃”,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认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地球“疼”“睡不着觉”等人的感受,拉近与读者距离,引发共情。

2. 好句积累

“很久很久以前,我的海洋清澈见底,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偶尔还会凑在一起‘说悄悄话’;陆地上满是茂密的森林,像给大地盖了层厚厚的绿绒毯。”

评价:通过细节描写和比喻,清晰展现地球过去的美景,画面感强。

适用范围:“保护地球”“美丽自然”主题作文。

“他们还拿着锯子砍树,我的‘绿头发’一块一块消失,变成光秃秃的‘斑秃’,小松鼠没了家,小兔子也找不到藏身的地方。”

评价:用生活化的比喻,直观体现砍伐森林的危害,容易引发读者重视。

适用范围:“保护环境”“爱护动物”主题作文。

3. 文章结构启发:本文采用“过去美好—现在破坏—未来呼吁”的结构,先扬后抑,通过对比突出主题。写作时可借鉴这种结构,先描述事物原本的状态,再讲变化及原因,最后表达观点或发出呼吁,让文章逻辑更清晰,主题更突出。

4. 模仿修改调整建议:写小河、小草等自然事物时,可模仿这种拟人化写法。比如写小河被污染,可写“以前我总唱着‘哗啦啦’的歌,现在污水把我的嗓子弄哑了,再也唱不出好听的歌”。

例文2:《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思路

以蚯蚓的视角,讲述在泥土里的日常活动、与伙伴的互动,以及帮助植物生长的过程,体现小蚯蚓的价值,传递“平凡也能创造价值”的理念。

提纲

1. 开头:写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蚯蚓,身处湿润泥土,内心又惊又喜。

2. 中间:描述在泥土里钻行的舒适感受;讲述与蚯蚓伙伴交流土壤情况的互动;说明自己松土帮助植物生长,获得成就感。

3. 结尾:总结作为蚯蚓的幸福,强调虽渺小但能为大自然做贡献,感到满足。

例文

早上醒来,我感觉身体凉丝丝的,低头一看——自己居然变成了一条软软的蚯蚓,正躺在湿漉漉的泥土里!泥土裹着我的身体,像盖了层舒服的小被子,我又惊又喜,赶紧试着动了动身子,开始了我的蚯蚓生活。

我在泥土里钻来钻去,一点都不费劲!泥土松松软软的,碰到身体还会轻轻“挠痒痒”,有时候钻得快了,还会带起小土粒,“沙沙沙”的声音特别好听,像在跟我一起玩。我一边钻,一边闻着泥土里的青草香,特别安心。

没一会儿,我就碰到了几条蚯蚓小伙伴。我们凑在一起,用身体轻轻碰来碰去——这是我们蚯蚓的“悄悄话”:有的小伙伴告诉我,东边的泥土里有好多烂树叶,营养特别丰富;还有的小伙伴说,南边的泥土有点硬,植物的根都快喘不过气了,咱们得去帮帮忙。其实我们蚯蚓可是泥土的“小医生”,钻洞能帮泥土打通“小通道”,让空气和雨水进去,植物的根就能大口“喝水”、大口“呼吸”了。看到自己松过土的地方,小青菜长高了一大截,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虽然我只是一条小小的蚯蚓,没人会特意注意我,但能帮植物长大,每天在泥土里开开心心的,我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蚯蚓!(451字)

分析点评

1. 修辞手法:将在泥土里钻行的感觉比作“盖小被子”,把蚯蚓钻洞比作“打通小通道”,生动形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蚯蚓“说悄悄话”“心里甜”等人的行为和感受,让小蚯蚓形象更可爱。

2. 好句积累

“我在泥土里钻来钻去,一点都不费劲!泥土松松软软的,碰到身体还会轻轻‘挠痒痒’,有时候钻得快了,还会带起小土粒,‘沙沙沙’的声音特别好听,像在跟我一起玩。”

评价:调动触觉、听觉,加入童趣细节,展现蚯蚓的快乐,画面鲜活。

适用范围:“小动物生活”“大自然秘密”主题作文。

“我们蚯蚓可是泥土的‘小医生’,钻洞能帮泥土打通‘小通道’,让空气和雨水进去,植物的根就能大口‘喝水’、大口‘呼吸’了。”

评价:用比喻解释蚯蚓的作用,简单易懂,还能体现其价值。

适用范围:“小动物的作用”“爱护自然”主题作文。

3. 文章结构启发:本文按照“发现变形—日常活动—体现价值”的顺序展开,先写自身经历,再讲对他人的帮助,最后升华情感。这种结构能让读者跟着角色的视角逐步了解故事,自然引出主题,写作时可借鉴,先描述具体事件,再从中提炼感悟。

4. 模仿修改调整建议:写蚂蚁、蜗牛等小生物时,可模仿这种写法。比如写蚂蚁搬食物,可写“我和小伙伴围着一块饼干,齐心协力往前推,虽然饼干比我们大好多,但我们一步都不放弃”。

例文3:《飘在天上的日子》

思路

以云朵的视角,描述在天上看到的大地景色、不同天气下的状态,以及与其他云朵、飞鸟的互动,展现飘在天上的自由与快乐。

提纲

1. 开头:写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云朵,飘在蓝天,内心又惊又喜。

2. 中间:描述从天上俯瞰的草原、河流、城市等美景;讲述阳光照耀下的状态和下雨时滋润大地的过程;记录与其他云朵玩变形状游戏、与飞鸟互动的场景。

3. 结尾:表达飘在天上的快乐,希望能继续留在天上探索更多美景。

例文

早上醒来,我感觉身体轻飘飘的,好像一使劲就能飞起来!低头一看——哇,我居然变成了一朵白白的云,正飘在蓝蓝的天上,周围全是软乎乎的云朋友,我又惊又喜,赶紧晃了晃身体,开始了飘在天上的日子。

从天上往下看,大地的景色美得让我眼睛都看不过来!一望无际的草原绿油油的,像一块铺在地上的大绿毯子,牛羊在毯子上慢慢走,看起来就像小石子;弯弯的河流闪着光,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绕着大地慢慢流;远处的城市里,高楼一栋挨着一栋,像小积木,马路上的汽车来来往往,像小蚂蚁搬家,特别有意思。

有时候,太阳公公把阳光洒在我身上,我一下子就变成金灿灿的,像披了件黄金外套;有时候,我和好多云朋友凑在一起,慢慢变成黑乎乎的乌云,这时候我们就会一起“哭”——雨滴落在大地上,干渴的小草抬起了头,田里的庄稼也挺直了腰,看着它们喝饱水的样子,我心里特别开心。我还喜欢跟云朋友玩“变形状”游戏:有时候变成长耳朵兔子,有时候变成毛茸茸的绵羊,小鸟们绕着我们飞,“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我赶紧晃了晃身体回应它们。

飘在天上的日子太快乐了!我看到了好多以前没见过的风景,还能跟云朋友、小鸟一起玩。我真希望能一直飘在天上,去看看更多更美的地方。(450字)

分析点评

1. 修辞手法:将草原比作“绿毯子”,河流比作“银丝带”,高楼比作“小积木”,形象具体,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手法,说云朵“哭”“玩游戏”,让云朵形象更鲜活。

2. 好句积累

“一望无际的草原绿油油的,像一块铺在地上的大绿毯子,牛羊在毯子上慢慢走,看起来就像小石子;弯弯的河流闪着光,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绕着大地慢慢流。”

评价:用两个简单比喻,清晰展现大地美景,画面感强。

适用范围:“美丽风景”“旅行发现”主题作文。

“有时候,我和好多云朋友凑在一起,慢慢变成黑乎乎的乌云,这时候我们就会一起‘哭’——雨滴落在大地上,干渴的小草抬起了头,田里的庄稼也挺直了腰。”

评价:把下雨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还体现了云朵的作用,情感真挚。

适用范围:“自然现象”“想象生活”主题作文。

3. 文章结构启发:本文采用“总起(发现变形)—分述(不同场景经历)—总结(表达感受)”的结构,分述部分从“看景色”“天气变化”“互动游戏”三个角度展开,内容丰富且条理清晰。写作时可借鉴这种结构,先总起引出话题,再从不同方面具体描述,最后总结情感,让文章层次分明。

4. 模仿修改调整建议:写风筝、小鸟等天上的事物时,可模仿这种视角。比如写风筝,可写“我被线拉着在天上飘,看到小朋友在地上跑,还听到他们的笑声,风吹在我身上,特别舒服”。

例文4:《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思路

以大树的视角,讲述夜晚在树下发生的小动物活动、行人歇脚、温暖小事,展现大树作为“见证者”的独特价值,传递“平凡事物也有温暖意义”的理念。

提纲

1. 开头:介绍自己是一棵古老的大树,说明夜晚是树下最热闹、最温暖的时刻。

2. 中间:描述小松鼠、萤火虫、小猫等小动物在树下的活动;讲述晚归行人在树下歇脚、交流的场景;记录老夫妻散步、老爷爷吹口琴的温暖小事。

3. 结尾:表达作为大树的幸福,希望一直伫立在这里,见证更多温暖故事。

例文

我是一棵在路边站了好多年的老大树,树干粗得要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抱住,树枝长得又高又密,夏天能给大家遮太阳,冬天能挡寒风。对我来说,最开心的就是夜晚——这时候,好多小动物会来跟我玩,晚归的人们也会在我身边歇脚,到处都是热闹又温柔的声音。

天刚黑,小松鼠就从我的树洞里探出头来,圆溜溜的眼睛东看西看,然后“嗖”地一下跳到树枝上,找白天藏起来的坚果。它的大尾巴毛茸茸的,跳的时候一甩一甩的,像一把小伞;不一会儿,萤火虫也来了,它们提着小小的“灯笼”,在我身边飞来飞去,星星点点的,像天上的星星落在了地上;还有几只小猫,在我的树根旁边追来追去,“喵喵”的叫声软软的,听着就觉得开心。

晚归的人们也会在我身边停下来。有次,几个工人叔叔背着工具包走过来,靠在我的树干上歇脚,他们擦了擦额头的汗,聊起家里的孩子:“我家娃今天跟我说,想让我陪他玩积木呢”,说话的时候,他们的声音里满是温柔;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过来,蹲在树根旁边看蚂蚁搬食物,一边看一边问:“妈妈,小蚂蚁为什么要搬这么多饼干呀?”妈妈蹲下来慢慢解释,阳光透过树叶照在他们身上,特别暖。

我还见过爷爷奶奶手拉手在我身边散步,爷爷指着天上的星星跟奶奶说故事;见过老爷爷坐在树根旁吹口琴,琴声轻轻的像流水。我虽不会动,但能看到这么多温暖的事,特别幸福。我想一直站在这里,听更多故事。(452字)

分析点评

1. 修辞手法:将松鼠尾巴比作“小伞”,萤火虫比作“星星”,琴声比作“流水”,生动形象,营造出温馨氛围;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小动物“玩”“叫”的行为,让场景更有生机。

2. 好句积累

“天刚黑,小松鼠就从我的树洞里探出头来,圆溜溜的眼睛东看西看,然后‘嗖’地一下跳到树枝上,找白天藏起来的坚果。它的大尾巴毛茸茸的,跳的时候一甩一甩的,像一把小伞。”

评价:通过动作、外形描写和比喻,展现小松鼠的可爱,画面感强。

适用范围:“夜晚自然”“小动物生活”主题作文。

“我还见过爷爷奶奶手拉手在我身边散步,爷爷指着天上的星星跟奶奶说故事;见过老爷爷坐在树根旁吹口琴,琴声轻轻的像流水。”

评价:用简洁的语言描写温暖场景,传递出夜晚的美好,情感真挚。

适用范围:“身边温暖”“美好夜晚”主题作文。

3. 文章结构启发:本文按照“总起(大树身份+夜晚特点)—分述(小动物活动+行人场景+温暖小事)—总结(情感表达)”的结构,分述部分围绕“夜晚树下的故事”,从不同对象展开,内容充实且逻辑清晰。写作时可借鉴这种“以一个事物为中心,多角度描述相关场景”的结构,让文章围绕主题展开,不偏离核心。

4. 模仿修改调整建议:写路灯、长椅等城市事物时,可模仿这种“见证者”视角。比如写路灯,可写“我亮着灯,看到小朋友在我身边跳绳,妈妈在旁边笑,还有叔叔阿姨在我身边聊天”。

例文5:《我是一颗会旅行的种子》

思路

以种子的视角,讲述被风、小鸟、溪水带着旅行的经历,最后在田野生根发芽,展现旅行的奇妙与生命的力量,传递“经历即成长”的理念。

提纲

1. 开头:写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种子,躺在草丛里,内心充满对旅行的期待。

2. 中间:描述被风吹到山谷,见识奇特石头与野花;被小鸟带到森林,看到高大树木与小动物;被溪水冲到田野,在肥沃土壤里生根发芽。

3. 结尾:表达对旅行的感谢,强调旅行让自己拥有新生命,感到快乐。

例文

早上,我在一片软软的草丛里醒来,低头一看——自己居然变成了一颗小小的种子,穿着棕色的“小外套”!阳光暖暖地照在我身上,痒痒的、暖暖的,我心里特别期待:要是能去外面看看就好啦!

没过多久,一阵大风“呼”地吹过来,我一下子被卷到了天上。等我睁开眼,已经落在了一个山谷里。山谷里的石头好奇怪:有的像小狗蹲在地上,有的像尖尖顶的城堡;还有好多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开得特别鲜艳,像给山谷铺了块彩色的地毯。我在山谷里待了几天,每天都能闻到花香,特别舒服。

有一天,一只小鸟落在我旁边,它好奇地啄了啄我的“小外套”,然后一下子把我叼了起来,飞向了森林!森林里的树长得特别高,叶子密得把阳光都挡住了,像一把把大大的绿伞;树下,小松鼠抱着松果跳来跳去,小兔子竖着长耳朵,一听到声音就赶紧躲起来。小鸟把我放在一棵大树下,我在这里认识了好多小虫子朋友。

可没过几天,一场大雨把我冲进了小溪。溪水带着我往前漂,我看到两岸的柳树条像姑娘的长头发,风一吹就轻轻晃;还看到小鱼在我身边游来游去。最后,我被冲到了田野里,泥土软软的、暖暖的,我决定在这里住下来。我使劲往泥土里钻,没过几天,就长出了小小的绿芽。看着头顶的阳光,我特别开心——感谢这场旅行,让我有了新的生命!(450字)

分析点评

1. 修辞手法:将石头比作“小狗”“城堡”,花比作“彩色地毯”,柳条比作“长头发”,形象具体,符合小学生认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种子“期待”“开心”的感受,让种子形象更鲜活。

2. 好句积累

“山谷里的石头好奇怪:有的像小狗蹲在地上,有的像尖尖顶的城堡;还有好多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开得特别鲜艳,像给山谷铺了块彩色的地毯。”

评价:用多个比喻展现山谷景色,内容丰富,画面感强。

适用范围:“旅行风景”“美丽自然”主题作文。

“溪水带着我往前漂,我看到两岸的柳树条像姑娘的长头发,风一吹就轻轻晃;还看到小鱼在我身边游来游去。”

评价:描写溪水边的景色,动静结合,体现旅行的快乐。

适用范围:“旅行经历”“自然景色”主题作文。

3. 文章结构启发:本文采用“旅行路线”结构,按照“草丛—山谷—森林—田野”的顺序,依次描述种子在不同地方的经历,最后以“生根发芽”收尾,故事完整且有递进感。写作时可借鉴这种“按地点变化展开”的结构,让事件有清晰的发展脉络,读者能顺着线索了解故事,同时每个地点的独特景色也能让文章更丰富。

4. 模仿修改调整建议:写蒲公英、小树叶等“会旅行”的事物时,可模仿这种结构。比如写蒲公英,可写“风带着我飘,先到了田野,又到了小河边,最后落在草地上,慢慢长出了新的蒲公英”。

例文6:《我是一缕春风》

思路

以春风的视角,讲述吹过花园、田野、城市的经历,展现春风给世界带来的生机与变化,传递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提纲

1. 开头: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缕春风,轻盈飘在空中,内心兴奋,期待探索世界。

2. 中间:

吹过花园:让花骨朵绽放,引来蜜蜂蝴蝶,感受花园的热闹。

吹过田野:唤醒麦苗,让其茁壮成长,看到农民伯伯的欣慰笑容。

吹过城市:带来温暖,让人们走出家门享受春光,感受城市的活力。

3. 结尾:表达作为春风的快乐,希望一直吹拂,为更多地方带去生机。

例文

清晨醒来,我感觉身体轻得像羽毛,低头一看——竟变成了一缕春风!我悠悠地飘在半空,鼻尖萦绕着清新的空气,兴奋地想去看看这个世界。

我先飘到街角的小花园。园里的花骨朵都缩着身子,像害羞的小姑娘。我轻轻拂过它们,柔声说:“快出来看看吧!”花骨朵们像是听懂了,慢慢舒展花瓣:红玫瑰露出娇艳的脸庞,粉桃花泛着甜甜的笑意,黄迎春花像小喇叭似的吹响春天的歌。花香引来了蜜蜂“嗡嗡”采蜜,蝴蝶扇着彩翅跳舞,整个花园热闹极了。

接着,我吹向郊外的田野。冬天刚过,麦苗还蔫蔫的,叶子泛着浅黄。我温柔地裹住它们,悄悄传递暖意。没过多久,麦苗就挺直了腰,叶子变得绿油油的,风一吹,像翻滚的绿波浪。田埂上的农民伯伯看到这景象,笑着捋了捋胡子,眼里满是期待。

最后,我飘进热闹的城市。人们裹着厚外套,脸上带着冬日的沉闷。我轻轻吹过,带来暖暖的气息。大家纷纷脱下外套,走出家门:小朋友拉着风筝跑,我帮着把风筝送上蓝天;大人们在公园散步,聊着家常,笑容挂在脸上。我还吹醒了路边的柳树,让嫩绿的枝条垂在湖边,像姑娘的长辫子。

我所到之处,冰雪融化成小溪,小草探出脑袋,小动物们也出来活动了。能为世界带来这么多生机,我真快乐!我想一直吹下去,让春天的美好铺满每一个角落。(448字)

分析点评

1. 修辞手法:将花骨朵比作“害羞的小姑娘”,麦苗比作“绿波浪”,柳树枝条比作“姑娘的长辫子”,形象生动,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春风“柔声说话”“传递暖意”的行为,让春风形象更温柔。

2. 好句积累

“园里的花骨朵都缩着身子,像害羞的小姑娘。我轻轻拂过它们,柔声说:‘快出来看看吧!’花骨朵们像是听懂了,慢慢舒展花瓣。”

评价:通过拟人化描写,展现花骨朵绽放的过程,画面鲜活且充满温情。

适用范围:“春天景色”“自然变化”主题作文。

“我温柔地裹住它们,悄悄传递暖意。没过多久,麦苗就挺直了腰,叶子变得绿油油的,风一吹,像翻滚的绿波浪。”

评价:用生动的动作描写和比喻,体现春风对麦苗的作用,展现春天的生机。

适用范围:“田野风光”“春天的力量”主题作文。

3. 文章结构启发:采用“地点转换”结构,按“花园—田野—城市”的顺序展开,每个场景都有明确的景物变化和情感表达,逻辑清晰且内容充实。写作时可借鉴这种“按空间顺序描写不同场景”的方式,让文章层次分明,画面感更强。

4. 模仿修改调整建议:写秋风、冬风等自然现象时,可模仿这种结构。比如写秋风,可写“我吹过果园,让果子成熟;吹过树林,让树叶换上彩衣;吹过广场,给人们带来凉爽”。

例文7:《我是一块守护沙滩的贝壳》

思路

以沙滩上一块贝壳的视角,讲述见证游客欢乐、与海浪互动、守护小生物的日常,展现平凡事物的价值,传递“微小也能创造美好”的理念。

提纲

1. 开头:介绍自己是沙滩上的一块贝壳,已在沙滩待两年,身上有米白色花纹,喜欢见证沙滩上的故事。

2. 中间:

见证游客欢乐:看小朋友用自己装饰沙堡,情侣把自己当作纪念。

与海浪互动:涨潮时被海浪托起,退潮后沾着水珠,感受海浪的温柔。

守护小生物:帮小螃蟹躲避海鸟,助小海螺回到大海,体会守护的意义。

3. 结尾:表达作为贝壳的满足,虽普通但能带来帮助,觉得生活有意义。

例文

我是一块躺在沙滩上的贝壳,身上印着淡淡的米白色波浪纹,已经在这片金色沙滩上待了两年。每天,我都静静趴在沙里,看太阳升起落下,听海浪拍打岸边,见证着沙滩上的喜怒哀乐。

清晨的沙滩最热闹。一群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跑来堆沙堡,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发现了我,惊喜地喊:“看!这贝壳好漂亮!”她把我放在沙堡“屋顶”,当作闪亮的宝石。看着孩子们围着沙堡欢呼,我也跟着开心;傍晚,情侣们手拉手散步,男孩捡起我递给女孩:“这贝壳的花纹,像我们见过的浪花。”女孩把我放进小口袋,我成了他们美好时光的小见证。

涨潮是我最期待的时刻。海浪“哗啦啦”涌来,轻轻把我托起又放下,像在玩“举高高”。它还会给我带礼物——细细的彩色沙粒,嵌在我的花纹里,闪闪发亮;退潮后,我身上沾着晶莹的水珠,阳光一照,像穿了件钻石外套,好看极了。

我还帮过两个小生命呢!一次,小螃蟹被海鸟追赶,慌慌张张躲到我身下。我赶紧撑开外壳挡住它,直到海鸟飞走,小螃蟹用钳子轻轻碰我,像在说“谢谢”;还有次雨后,小海螺困在沙坑,我慢慢挪动身体,推平沙坑让水流进来,帮它回到大海。

虽然我只是块普通的贝壳,不能像海浪奔跑,也不能像沙滩辽阔,但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帮小生物脱险,这样的日子特别有意义。我想一直待在这里,继续守护这片沙滩。(449字)

分析点评

1. 修辞手法:将海浪的动作比作“举高高”的游戏,水珠比作“钻石外套”,形象展现贝壳与海浪互动的快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小螃蟹“说谢谢”、小海螺“慌张”的行为,让故事更温暖。

2. 好句积累

“涨潮是我最期待的时刻。海浪‘哗啦啦’涌来,轻轻把我托起又放下,像在玩‘举高高’。它还会给我带礼物——细细的彩色沙粒,嵌在我的花纹里,闪闪发亮。”

评价:用童趣的比喻和拟声词,展现涨潮时的欢乐场景,充满画面感。

适用范围:“沙滩生活”“海洋互动”主题作文。

“我赶紧撑开外壳挡住它,直到海鸟飞走,小螃蟹用钳子轻轻碰我,像在说‘谢谢’。”

评价:通过动作描写,体现贝壳的守护行为和小螃蟹的感恩,情感真挚。

适用范围:“帮助他人”“小动物故事”主题作文。

3. 文章结构启发:采用“日常场景分类”结构,按“见证人类欢乐—与自然互动—守护小生物”三个角度展开,每个部分都有具体事例,让贝壳的“守护”形象更鲜明。写作时可借鉴这种“按事件类型分类描写”的方式,突出事物的核心特质。

4. 模仿修改调整建议:写沙滩上的小石子、海螺等事物时,可模仿这种结构。比如写小石子,可写“我看小朋友用我堆城堡,听老渔民讲海上故事,帮小寄居蟹安家”。

例文8:《我是一盏街角的路灯》

思路

以街角路灯的视角,讲述夜晚照亮行人、陪伴晚归者、见证温暖小事的“工作”日常,展现平凡事物的奉献价值,传递“默默付出也能带来温暖”的理念。

提纲

1. 开头:介绍自己是街角的路灯,银色灯杆、圆形灯罩,已伫立五年,每晚亮灯守护街角。

2. 中间:

照亮行人:为下班者、学生照亮道路,避免他们踩坑。

陪伴晚归者:陪加班阿姨休息,给外卖小哥照亮核对订单的角落。

见证温暖:看老夫妻散步、路人喂流浪猫,感受人间温情。

3. 结尾:表达作为路灯的自豪,虽普通但能带来光明与温暖,觉得“工作”有意义。

例文

我是街角的一盏路灯,银色灯杆直挺挺的,圆形灯罩像顶小帽子,已经在这儿站了五年。每天傍晚,夕阳刚落,我就亮起暖黄色的光;直到清晨日出,才悄悄熄灭,默默守护着街角的夜晚。

傍晚时分,下班的人们匆匆走过。有的低头看手机,有的和同事聊天,我的光洒在他们脚下,把路面照得清清楚楚,避免他们踩到小石子或水坑。背着粉色书包的小女孩,每天晚自习后都会经过,她在灯光下蹦蹦跳跳,影子被拉得长长的,像条调皮的小尾巴,“咯咯”的笑声特别好听。

深夜,街角渐渐安静,我依旧亮着。加班到深夜的阿姨,拖着疲惫的脚步靠在我身上,我把光调得更柔和,让她好好歇会儿;外卖小哥停在我下面,打开手机核对订单,手指飞快滑动,然后匆匆骑车离开,我赶紧把光往他远去的方向送,想多照他一段路。

我还见过好多温暖的事:头发花白的老夫妻,手拉手在灯下散步,爷爷指着星星给奶奶讲故事;流浪猫缩在我脚边发抖,路过的小姐姐放下猫粮,轻轻摸它的头。看着小猫大口吃粮,我觉得自己的光都变暖和了。

我虽普通,没有高楼显眼,也没有商店热闹,但能用光照亮路、温暖人。能给夜晚的人们带来安心,我特别自豪,这就是我存在的意义。(447字)

分析点评

1. 修辞手法:将灯罩比作“小帽子”,小女孩的影子比作“小尾巴”,形象可爱;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路灯“调柔光”“送光”的行为,让奉献形象更鲜活。

2. 好句积累

“背着粉色书包的小女孩,每天晚自习后都会经过,她在灯光下蹦蹦跳跳,影子被拉得长长的,像条调皮的小尾巴,‘咯咯’的笑声特别好听。”

评价:通过动作、神态和声音描写,展现小女孩的快乐,充满童趣。

适用范围:“夜晚场景”“童真瞬间”主题作文。

“头发花白的老夫妻,手拉手在灯下散步,爷爷指着星星给奶奶讲故事;流浪猫缩在我脚边发抖,路过的小姐姐放下猫粮,轻轻摸它的头。”

评价:用简洁的语言描写温暖场景,传递人间温情,情感真挚。

适用范围:“身边的温暖”“美好夜晚”主题作文。

3. 文章结构启发:采用“时间顺序+事件分类”结构,按“傍晚—深夜”的时间线,穿插“照亮行人—陪伴晚归者—见证温暖”的事件,让路灯的“工作日常”更有条理。写作时可借鉴这种“时间线串联事件”的方式,让文章既有顺序又有细节。

4. 模仿修改调整建议:写公交站牌、长椅等城市公共设施时,可模仿这种结构。比如写长椅,可写“傍晚看老人聊天,深夜陪流浪者休息,清晨等学生背书”。

例文9:《我是一片秋天的枫叶》

思路

以枫叶的视角,讲述从夏天到秋天的生长、变色、飘落,最终化作养分滋养大树的过程,展现生命的绚烂与循环,传递“短暂生命也能创造价值”的理念。

提纲

1. 开头:介绍自己是枫树上的一片叶子,夏天翠绿,期待秋天变红,迎接生命中最绚烂的时刻。

2. 中间:

夏天的生长:和伙伴一起为大树遮阳,听蝉鸣、看小鸟筑巢。

秋天的变化:被秋风染红,吸引人们拍照,成为秋天的象征。

飘落与奉献:被风吹落,被小朋友夹进书本,最后化作养分滋养大树。

3. 结尾:表达作为枫叶的坦然,虽生命短暂但有意义,接纳生命的循环。

例文

我是枫树上的一片小叶子,夏天时穿着亮亮的绿衣裳,和小伙伴们紧紧贴在树枝上,像给大树妈妈披了件绿外套。风一吹,我们就“沙沙”唱歌,热闹极了。

夏天的日子很惬意。正午太阳辣,我和伙伴们撑开叶片,给大树妈妈遮阳,也给树下的人们挡太阳。爷爷在树下下棋,小朋友在树下捉迷藏,都夸我们“凉快”;小鸟在树枝间跳,偶尔停在我旁边梳羽毛,还把巢筑在我们挡着的树杈里,每天都能听到小鸟宝宝“叽叽”叫;蝉趴在树干上“知了”唱个不停,和我们的“沙沙”声凑成夏天的歌。我盼着秋天,因为那时我能换上红衣裳。

终于,秋风来了。我的衣裳慢慢变颜色:先在边缘镶上红边,接着红色往中间爬,最后全身变成火红,像穿了条漂亮的红裙子。路过的人们停下拍照,说“枫叶红了,秋天到啦”,小朋友仰着头问妈妈“为什么枫叶会变红呀”,我听了特别骄傲。

一阵大风把我吹落,我像红色小蝴蝶似的在空中打转,轻轻落在地上。扎小辫的小姑娘捡起我,说“要当书签”,把我夹进有香味的童话书里;后来我不小心掉在地上,被风吹进小溪,像小红船漂到大树妈妈脚下。我慢慢腐烂,变成养分被树根吸收——明年春天,这些养分会长出新芽,长出新的叶子。

我的生命只有几个月,但夏天遮阳、秋天扮美、最后滋养大树,这样的一生很有意义。我坦然接受这一切,因为我知道,生命会以新的方式继续。(448字)

分析点评

1. 修辞手法:将枫叶变色比作“镶红边”“穿红裙子”,飘落比作“小蝴蝶”“小红船”,形象展现枫叶的美丽与灵动;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树“妈妈”的称呼,体现枫叶与大树的亲密关系。

2. 好句积累

“我的衣裳慢慢变颜色:先在边缘镶上红边,接着红色往中间爬,最后全身变成火红,像穿了条漂亮的红裙子。”

评价:按顺序描写枫叶变色过程,用比喻让画面更生动,展现秋天的绚烂。

适用范围:“秋天景色”“生命变化”主题作文。

“我慢慢腐烂,变成养分被树根吸收——明年春天,这些养分会长出新芽,长出新的叶子。”

评价:简洁写出枫叶的奉献与生命循环,传递积极的生命观。

适用范围:“自然循环”“生命价值”主题作文。

3. 文章结构启发:采用“时间顺序”结构,按“夏天生长—秋天变色—飘落奉献”的时间线展开,完整呈现枫叶的生命历程,结尾升华主题。写作时可借鉴这种“按生命阶段描写”的方式,让文章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情感层层递进。

4. 模仿修改调整建议:写春天的迎春花、冬天的梅花瓣时,可模仿这种结构。比如写迎春花,可写“春天发芽、开花,吸引蜜蜂;夏天结果、枯萎,最后落入泥土滋养根须”。

例文10:《我是一只住在书里的小精灵》

思路

以书中小精灵的视角,讲述在童话书、科普书、故事书里的经历,展现书世界的奇妙,传递“阅读能探索无限美好”的理念。

提纲

1. 开头:介绍自己是书里的小精灵,只有米粒大,带着书香,每天在不同书籍里穿梭探险。

2. 中间:

童话书里的冒险:帮小红帽躲避大灰狼,助灰姑娘找回水晶鞋。

科普书里的探索:认识星星、了解蚂蚁生活,学到新知识。

故事书里的共情:为勇敢主人公欢呼,安慰悲伤角色,陪小朋友读书。

3. 结尾:表达作为书中小精灵的幸福,热爱书里的世界,愿永远探索其中奥秘。

例文

我是一只住在书里的小精灵,只有米粒那么大,身上总带着淡淡的书香——有时是童话书的甜香,有时是科普书的墨香。我的家可以是任何一本书,今天在童话书里睡觉,明天就去科普书里探险,书的世界就是我的乐园。

我最爱待在童话书里。钻进《小红帽》时,看到大灰狼要骗小红帽,我赶紧扯她的衣角提醒;猎人救小红帽和外婆时,我还帮着咬绳子;在《灰姑娘》里,看到她的水晶鞋掉在台阶上,我飞快把鞋推到王子面前,看着他们幸福在一起,我比谁都开心。

有时候,我会去科普书里学知识。在《天文百科》里,我认识了像勺子的北斗七星,知道了月亮为什么会变样子;在《动物世界》里,我跟着小蚂蚁钻进它们的巢穴,看到蚂蚁分工明确,有的搬食物、有的照顾蚁宝宝,原来小蚂蚁也有整齐的“家”,我学到好多新知识。

故事书里的情节总让我跟着喜怒哀乐。看到勇敢男孩翻山越岭给妈妈找药,最后成功时,我激动得在书页上飞;看到角色丢了心爱的东西难过,我就用身上的光轻轻蹭他们的脸颊安慰。最开心的是陪小朋友读书,我会在书页上留小惊喜——画颗小星星、洒点亮光影,希望他们更爱读书。

能在书里冒险、学知识、陪小朋友,我真幸福。书里的世界又温暖又奇妙,我愿意永远住在这里,探索更多秘密。(446字)

分析点评

1. 修辞手法:将北斗七星比作“勺子”,形象展现星星的形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小精灵“提醒”“安慰”“留惊喜”的行为,让小精灵形象更可爱。

2. 好句积累

“在《天文百科》里,我认识了像勺子的北斗七星,知道了月亮为什么会变样子;在《动物世界》里,我跟着小蚂蚁钻进它们的巢穴,看到蚂蚁分工明确。”

评价:结合具体书籍内容,展现科普书的乐趣与知识,易引发读者兴趣。

适用范围:“读书收获”“科学探索”主题作文。

“我会在书页上留小惊喜——画颗小星星、洒点亮光影,希望他们更爱读书。”

评价:用童趣的细节描写,体现小精灵对阅读的热爱,传递阅读的快乐。

适用范围:“读书乐趣”“书里的世界”主题作文。

3. 文章结构启发:采用“书籍类型分类”结构,按“童话书—科普书—故事书”的顺序展开,每个类型都有具体事例,展现书世界的多样性。写作时可借鉴这种“按内容类型分类描写”的方式,突出核心主题,让文章内容丰富且有条理。

4. 模仿修改调整建议:写住在玩具里、花园里的小精灵时,可模仿这种结构。比如写玩具里的小精灵,可写“我在玩偶熊里睡觉,在积木城堡里探险,在拼图里帮小朋友找缺失的碎片”。

标签:六年级单元例文上册变形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