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赤峰市图书馆那扇厚重的大门,迎面而来的不是常有的油墨书香,而是一股甜蜜馥郁、带着焦糖味的暖风!我好奇地循着香味望去,只见平时安静的儿童阅览室变身成热闹的“小厨房”。老师的声音和孩子们兴奋的讨论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咱赤峰的传统味道?”“对对,你看这书里说的‘拔丝’讲究可多了!”
这个特别的周末,图书馆举办的“舌尖上的北疆文化”非遗体验活动,正是为了配合“再发现图书馆·北疆文化传承之旅”征文大赛。屏幕上展示着图书馆精心挑选的关于地方风物的书籍一《赤峰食俗》《草原风物志》的图片在眼前流动。原来,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海洋,它还用独特的“窗口”,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飘着香味的北疆文化探索之路。而此刻,我手中正小心翼翼地捏着一小团烫手的面团,目标就是学会那道传说中的传统美味:赤峰拔丝蜜果。
书中记载的步骤清晰又神秘:熬糖的火候是关键“琥珀色”时最佳。我聚精会神地搅拌着小锅里金黄粘稠的糖浆,仿佛不是在熬糖,而是在熬制一片金色的北疆夕阳。热气氤氲中,图书馆员张阿姨温暖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这拔丝啊,不仅仅是道菜,它丝丝缕缕连着过去的岁月,就像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情意,拉不断,扯还甜。”是啊,书页里一行行描绘的文字,此刻在指尖变成了真切的热度与期待。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我用竹签熟练地挑起裹满滚烫糖浆的小面球,手臂猛地向上扬起仿佛一道金灿灿的河流被我抛向了半空。一瞬间,千万条甜蜜的丝线在空气中被拉得又长又亮,闪耀着令人惊叹的光芒。那细长的糖丝,不正是古老技艺与现代好奇之间拉起的文化桥梁吗?透过这闪亮的“糖丝弦”,我仿佛能看到千百年前草原上的祖先们第一次尝试这份甜蜜的喜悦,它穿透时间,稳稳地落在了我的面前,落在图书馆这片文化传承的土壤里。
“快尝尝自己的‘杰作’!”张阿姨笑着催促。一口咬下,外壳酥脆甜蜜,内里是软糯的面香。糖丝在唇齿间纠缠,甜蜜在心头萦绕。这滋味,既像是《意林》杂志里那些温暖故事的回甘,又像图书馆里那些讲述家乡历史的厚重书页,忽然有了最甜蜜的注脚。更重要的是,这份甘甜里,融入了我自己动手的成就感和对家乡智慧的赞叹。
图书馆的这次活动,像一盏灯,点亮了我对身边熟悉风物的新目光。北疆文化的味道,原来就藏在这缕缕缠绵、甘甜醉人的拔丝里。我理解了征文主题“再发现图书馆”的意义-图书馆不仅仅收藏书本,它更是一座活着的“文化厨房”,让我们这些青少年亲手触碰历史的温度,品味文化的醇香。我想,征文大赛鼓励我们拿起笔,不就是要我们记录下这书页间飘出的蜜糖滋味,记下这缕缕传承不断的情思吗?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热爱家乡,就从了解和传承她最甜蜜的印记开始。这缕由书页生发、在指尖拉长的蜜糖丝线,不仅连着我与家乡的过去与未来,更在我心中刻下了图书馆作为北疆文化守护者和传递者的独特身影。
标签:大门重的迎面而来间的书页那扇蜜糖图书馆推开赤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