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归来不看岳”,读这句话时我尚未登过黄山,只觉是过于夸张溢美;而当我真正站在那千峰万壑之中,才明白,黄山的魅力,不止于此。
我与黄山初见,是在一个清晨。旅程从山脚的慈光阁开始,山风拂面,带着淡淡松香,晨雾未散,整座山仿佛还沉睡在梦中。石阶蜿蜒而上,脚步踏在青石板上发出细碎的响声,像是在敲醒山林的回音。
渐行渐高,黄山的“迎客松”便悄然现身。它伫立在山崖边,像一位守望多年的老人,一枝斜伸,仿佛张开双臂迎接八方宾客。风吹松涛,像在诉说它与群山的岁月情谊。我站在它面前,没有急着拍照,只是静静看着它,看它站在风中,沉默坚定,仿佛看见了几百年的黄山时光。
越往上走,黄山的“奇松”“怪石”渐次铺展,让人目不暇接。始信峰上,云雾缭绕中怪石嶙峋,“仙人指路”的石头酷似一位老者仰望天空,举手而指,像要向你说些什么。山虽然沉默,但这些怪石却像有灵魂似的,在山风中静静讲述自然的神奇。
最让我震撼的,是光明顶上的云海。那天正午登顶,阳光洒落在万峰之间,脚下的云层翻涌如浪,远山若隐若现,像海上的孤岛,松树如同起航的帆影。风起时,云腾雾涌,如万马奔腾;风停时,天地静谧,仿佛时间也停了下来。我站在山巅,仿佛整个人都融入这壮阔的风景之中,一切烦恼与喧嚣都被留在了山下。
下山时,我们绕行至西海大峡谷。这里的路格外险峻,石阶如带盘旋在悬崖边,谷底云雾缭绕,深不见底。走在栈道上,我不敢放松,每一步都仿佛走在云端。同行者都默默前行,像是进入了另一种时间的节奏,心中满是敬畏。
黄山不只是自然之山,更是文化之山。几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李白曾在此咏“登高壮观天地间”,杜甫笔下有“黄山四千仞”,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徐霞客。他两次登黄山,翻越九十九峰,深入西海大峡谷,曾感叹道:“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他的《游黄山日记》不仅留下了珍贵的自然描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求真探险者对山川的敬意。行走在他的足迹上,我仿佛也成了时间中的一粒尘埃,被这座山的文化与厚重包围。
黄山之行,就像走进了一幅山水长卷,也像是一场内心的洗礼。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震撼不仅来自眼前的风景,更来自那种在自然与历史中沉静下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