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你也天天上学放学,你有没有想过写一写自己的上学路?这位“小学四年级大姐姐”写的上学路特别棒,不但有“盛开的月季花墙”,还有一个暖到融化的老爷爷。小学四年级,为什么是大姐姐?看到后面你就知道了。
上学路
北京西城育翔小学四年级 张穆涵
每天上学,当我坐上电动车的那一刻,都会有一种甜蜜和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春天,阳光和煦,姥爷让我站在电动车前面,看着马路上盛开的月季花墙,闻着阵阵暖风吹来的缕缕花香。冬天,电动车逆着风前行,总能感觉到一股刺骨的寒风吹来,姥爷让我躲在他身后,我紧紧地抱着姥爷,拉着他的腰带,姥爷的体温把我的小手暖得热热的,我感觉我是多么的幸福啊!
被这位暖心的姥爷暖到了:春天让外孙女站在车前,是要她充分地领略春光和花香;冬天让外孙女躲在身后,是要她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一个老人,未必是在思考之后做出这番安排,他可能只是出于爱,自然而然地就做出了这样的举动。这份爱,被小作者观察到了,体会到了。在这里,“甜蜜和幸福”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那么真实、那么具体的温馨感受。
每天放学后,即便人再多,我都能第一眼认出姥爷来,对着他微笑摆手。姥爷会为我准备些零食,每天的食物都有所不同,有神秘感也有紧张感,如果姥爷哪天没带,我还有些遗憾和失落呢!天热时有冰糕有酸奶,天冷时有烤红薯有竹筒粽,吃到嘴里真是甜蜜无比。放学路上,我常搂着姥爷,和他交流着一天发生的事情,有时边交流着边亲吻着姥爷的脸庞。
第一段写的是上学的路,第二段写的是放学的路。同样的路,同样的甜蜜和幸福。不过,作者还是变了“花样”的。上一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春天和冬天“我”乘车位置的不同,来写景写情,让读者感受到“我”的幸福。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写姥爷在放学时会带给“我”琳琅满目的零食,以此来写放学路上的甜蜜。最后一句,写“我”搂着、亲吻着姥爷,让人简直有点“嫉妒”这祖孙两人。
每天行走在这条路上,看着路两边树上的叶子,从发芽,嫩绿,翠绿,再到变黄,掉落,我才发现,其实我和姥爷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4年。每天我都看着这条路,走过这条路,我在长大,这条路也在变化。我从一年级的小豆包长成四年级大姐姐,这条小路也从过去拥挤杂乱的小街道改造成充满纯正北京味的小胡同。未来我希望我学习越来越好,这条上学路也越来越漂亮。让我们一起变得更好吧!
谁说小孩子没有时间概念?从4年来树叶的几番枯荣,作者感受到了岁月流转的脚步。时光流走,“我”在长大,“我”和姥爷日日走过的这条路也在改变。作者的结尾是向上的,希望“我们一起变得更好”,这符合小孩子蓬勃向上的心理特征。
在这里,老师也想提供另外一种供参考的结尾思路:前面两段所写的都是“我”和姥爷的上学放学之路,在结尾的时候,可以写这条路,但姥爷也不必退出我们的视野之外。“我”在长大,姥爷呢,作者有没有留意到姥爷有没有变化?或许姥爷的身体是非常强健的,看不出四年来有什么不同。但我们都是可以想见的,随着一个孩子的长大,那个每天接她上学放学的人必然会慢慢变老。当这篇文章的结尾,祝愿了“我”,祝愿了路之后,也拿出笔墨来,祝愿一下亲爱的姥爷吧。
看到“四年级大姐姐”这个词的时候,老师不禁微笑了。在大人看来,四年级的孩子还小的很呢。可是,在一个四年级孩子的眼里,自己比起一年级时可不就是“大姐姐”了嘛?这样的成长感受是合情合理的,也是最为真实的。
周东飞老师点评
孩子能够在学校命题作文之外,自己写随笔,难得,难得。不过,这也是作文写得好的孩子的一个共同特征:他们不会把作文只看作作业,而是把作文看作是一个可以表达自我情感和思考的载体。自由自在地写作,写出自己对生活的体察和感想,这是最好的超越。周老师一直想在作文方面提出一个“超越”的概念,就是我们的孩子、老师、家长,一定要把写作的目标订在比作业、考试更高的层次上。求乎其上,至少可以得乎其中。
可能也是因为自由写作的原因,这篇文章不是很长,但是写得可圈可点。“看着马路上盛开的月季花墙,闻着阵阵暖风吹来的缕缕花香”,作者笔下的上学路充满着诗情画意,让人羡慕。但这还只是一个较低的层次,真正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一条铺满了亲情的上学放学路:“我”的上学路不是一个人走,还有姥爷会来接送。春天,姥爷让“我”站在车前嗅花香;冬天,姥爷让我藏在他身后取暖;而且,每天都会有零食伺候。这是姥爷对“我”的好,而“我”则能第一眼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认出姥爷,还会搂着姥爷亲吻他的脸庞。
路再美,也美不过祖孙亲情的美。这种美出自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刻画,那么真实自然,那么天真无邪,叫人为之神往。所以,如果说到立意和中心的话,这就是最好的立意,这就是最漂亮的中心。那么,结尾一段的方向,还应该沿着亲情这条线继续往下走。4年叶枯叶荣,“我”从一年级小豆包长成了四年级“大姐姐”,姥爷一直是那个春天让“我”站在车前、冬天把“我”藏在身后、每天带给我零食的姥爷。“我”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却也希望姥爷停留在这种美好时光里边。
——这跟目前作者的结尾思路稍稍有些不同,供参考。
导读:你知道吗,尽管我们都反对以几个句子代替整篇文章来评价作文,但是在批改中看到好句子,周老师还是会很开心的。这次的金句,周老师的评价是“亮瞎眼睛”,一点都不夸张。
雨天
上海市虹口区曲阳三小三年级 张棣雅
雨姐姐又哭了,仿佛想要发泄一下,告诉我们她很痛苦。整个世界显得灰蒙蒙的,让人觉得无精打采。
把下雨形容成雨姐姐要哭了,这个拟人运用得很妙。
下雨天睡懒觉很舒服,可是今天是工作日,我得去上学。没办法,只好去上学喽!一出门,只见雨淋湿了大地,把人行道的灰色睡衣换成了黑色的西装,雨伞好像是一朵朵鲜花,衬托着它的衣服,使它变得更加帅气;马路上,一个个善良的刹车灯仿佛同情雨的痛苦,也跟着哭红了眼;舍己为人的雨披,正在为人们服务,它已累得满头大汗。
这一段充满了神来之笔,雨给人行道换上了黑西装,刹车灯为雨哭红了眼睛,雨披累得满头大汗。——丰富的想象力,神奇的修辞效果。
雨天,开着小轿车的人们,显得比往日着急,原来是一直在堵车;骑着自行车的人们,比往日要快,仿佛想要和时间赛跑,原来他们想要少淋些雨。雨天,在行人道上的人,心里各个都很郁闷。有的在唉声叹气:“诶,我的鞋子又湿了,真难受!”有的在想:“讨厌,又不能到室外活动了!”还有的在抱怨:“下雨天多烦啊,雨水滴得到处都是,被风一吹,好冷啊!”
这一段写了雨中不同身份的人的共同心理:着急。开车的人,因为堵车而着急。骑车的人,想要少淋雨。步行的人更是郁闷,而且各有各的郁闷。
虽然很多人都很讨厌雨天,但是我却能在这个天气里找出点乐子来。我最爱穿着雨鞋踩水洼。一脚踩下去,水洼就会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还会冒些小泡泡,就像在给我的脚按摩。
“我”对雨天是什么感受呢?作者是与众不同的,大家都不喜欢雨天,但作者却自得其乐。穿着雨鞋踩水洼,享受按摩一般的感觉,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快乐也许就在这样的细节里。
今天,我的前刘海被全淋湿了,因为我雨披的帽子动不动就掉下去,害得我到校后被同学问:“你是不是洗过头了?”这让我一时无言以对!我真拿这调皮的雨没法子,让我哭笑不得!
又是一个细节,雨打湿了“我”的前刘海,让同学以为“我”刚刚洗过头。但从作者斥责雨“调皮”的口气来看,作者是喜爱这场雨的,虽然它打湿了自己的刘海。
周东飞老师点评
这篇观察雨天的文章,写得不同凡响。特别是本文第二段里面的一组比喻句,让人几乎要拍案叫绝了。孩子们神奇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有时候真的不能不让人佩服。平常,人行道是灰色的。下雨之后,湿漉漉的人行道变成了黑色。这样一个情景,被作者用比喻写出来,马上就熠熠生辉了。作者说,“雨淋湿了大地,把人行道的灰色睡衣换成了黑色西装。”老实说,看到这个句子,周老师的眼睛立刻就被亮瞎了。
更神奇的是,小作者的灵感仿佛是排队出现的,这个句子之后,她又写出了好几个同样绝妙的比喻、拟人句。雨伞好像一朵朵鲜花,衬托着这件黑西装,使它变得更加帅气。善良的刹车灯,因为同情雨的遭遇而哭红了眼睛。为人们提供服务的雨披,此刻已经累得满头大汗。——这一切是如此的神奇,就像是黑白照片突然变成了彩色的,那种闪着光芒的色彩,让人不禁欣然陶醉。
一篇作文,有了这么几个闪闪发光的句子,已经足够获得认可了。我们需要探究的是,这样的效果是怎样产生的?只有搞清楚其中的奥妙,我们才能够保证下一次继续写出如此美妙的句子来。首先,我们能够肯定,小作者虽然是三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写作文,但她一定是懂得比喻、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然后,她一定是置身于雨中马路这个现场的,并且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否则,她不会看到雨如何让街道从灰变黑,以及雨伞、车灯、雨披这些要素的表现。
懂得了修辞手法,进行了细致观察,是不是一定能够写出精彩的比喻、拟人句子来?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还缺少最后、最重要的一个步骤,那就是想象。观察是用眼睛看,我们的头脑也不能闲着。雨打湿了街道,灰色的街道变成了黑色的街道,这个过程像什么呢?当我们的头脑飞速运转起来的时候,灵光乍现,啊,这不正像换衣服吗?灰色的睡衣换成了黑色的西装,正是如此啊。于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句诞生了。
一定有很多人开始羡慕小作者的想象力了,那么这种想象力又是如何诞生的呢?我猜想,应该是阅读和训练。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的范例文字。比方说,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写的《地铁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样的文字往往能够启发我们去进行比喻、象征、联想,当这些训练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我们的想象力也必然会突飞猛进。
导读:我是含着泪批改完这篇作文的,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写这篇文章写得痛哭流涕。不错,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这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懂得反思自己、回报父母。当自己的行为酿成失误的时候,孩子是那么的痛心,让人跟着又是难过,又是欣慰。难过,是因为孩子都应该快乐,他们不快乐的时候,我们会觉得难过。欣慰,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作文从来不应该只是作业,它关乎生活、心灵、情感。
一件小事
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初一 秦凛
今年国庆节,我跟父亲母亲一起,回到了乡下奶奶家。
和往年不同,今年车子的后备箱里,不是满满当当的水果、保健品等礼物,而是三箱透析液和两个储物箱。两个储物箱里,一个装着整整洁洁的被褥、衣物,另一个装了一瓶消毒液、一个恒温箱,一盏紫外线灯,一个医疗箱。我和妈妈的衣服用一个背包装着,放在后排座的角落里。
通过写后备箱与往年的不同,来告诉读者父亲需要做透析的事实,这样的处理很得章法。
父亲今年得了尿毒症,每天都要定时做透析,否则不利于有效排毒。他每天都是按分钟计算透析时间,一点也不怠慢。透析需要十分干净十分卫生的环境,所以紫外线灯也要定时开关。
今天早上,父亲做完透析,母亲告诉我今天去外公家为外公庆生。我可高兴了,以至于临行前,母亲叫我去开紫外线灯,我都像飞似的,轻飘飘地上了楼,轻飘飘地拔掉一个插头,又轻飘飘地接上紫外线灯,然后又飞似的下了楼。
这一段写“我”的动作,三次用到了“轻飘飘”这个词,没有让人觉得重复,倒是感受到了一个孩子单纯的快乐。而且,这几个“轻飘飘”也给下文揭示的自己的失误埋下了伏笔。越是用了“轻飘飘”这个词,越是让人为孩子感到心痛。因为,我们不知道在父亲生病之后,孩子也要背负多大的压力。
十月的秋天别有风味。收割后的稻秸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荷叶收拢她宽大的裙幅,悄悄地露出裙边金色的褶皱;荷塘里,间或还有一两只遗落的莲蓬;山边的小道上,铺着厚重庄严的地毯,那是枯松针的“杰作”,是绿叶对根最后的情意。
这一段的景致,写得多好啊。沉重与美好,在生活中并排站立。无论是成年人还是中学生,都能够感受来自生活的压力。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生活它终究还是会给我们最美好的东西。
外公家里热闹非凡。外公的朋友们有的吹唢呐,有的拉二胡,有的敲锣打鼓,有的翩翩起舞,有的唱京剧,有的唱越剧……整个村子都欢腾起来了。到处都是笑脸,到处都有欢乐的气息。我和表哥们砍了一根竹子,做了一把弩,玩得不亦乐乎。
这一段里的快乐与热闹,写得也十分生动。如果说,前面所写的风景,是大自然的快乐,那么,这里所写的人群的快乐,就是社会中让人动情的风景。
可是吃过午饭,我们不得不跟外公告别,因为快到父亲做透析的时候了。临别之际,外公一遍一遍叮咛爸爸,要他多注意身体,一定要按时透析。
一听到“透析”,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糟了,我接紫外线灯的时候,是不是把加热透析液的恒温箱插头给拔了?我越想越紧张,支支吾吾地告诉父母。母亲一听就炸了,要不是她在开车,肯定会把我打死的。父亲温和地说:“小事,没关系,没什么大碍。”母亲安静下来了,可不知不觉,我的泪水却涌了出来。
对三个人物的描写,简练、准确、生动、有力。母亲一听就“炸了”,父亲温和地称之为“小事”,而“我”则哭了。母亲的“炸了”,是脾气秉性使然,更是关心关切使然。父亲的解释,则明显是为儿子推脱。所以,有了“我”的泪水。一家人反应各异,却又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彼此的爱。
父亲的透析推迟了半个小时;
父亲因为水肿重了四斤。
小时候,外公教我一首童谣:爹娘疼崽路路长,崽疼爹娘扁担长。那时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不不,我疼爹娘比路还长。”一边说,还一边把手举得老高。
其实我一直想给父母爱,长过世界上所有所有的路,可是在生活的细节里,我为什么会那么疏忽?为什么接灯的时候,我没有多看一眼,没有多想一想?
这首童谣,引用得非常好。要让自己的作文意蕴深厚,不妨学会引用童谣、诗词、典故等。这种引用,一是要恰当,二是要适当处理,比如进行解释、申发等等,就像本文这样。
每次回到家,门口都有一双摆好的鞋;每个周末,校门口总有母亲熟悉的身影;做作业时,背后父母亲无言的关切……只要父母亲在,我的心就那么安定。仿佛在他们的世界里,我就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而我的心里,在向往另一个世界,渴望挣脱怀抱,渴望飞得更高、更远、更辽阔……
结尾两段的对比,写得不错。父母的世界里有我,而我的心里却忽略了父母。这是一种成长中的反思,很能打动人。不过,最后一段写开了,却没有往回收,要往回收一收。就是下面的这层意思:
我的心,总是想着要装下更高、更远、更辽阔的世界。其实,这里应该有父亲、母亲的一席之地。心中装着父母的孩子,走再远的路都不会觉得孤单。
周东飞老师点评
这篇作文堪称佳作。作者通过写自己对父亲透析设备开关的疏忽,反思了“爹娘疼崽路路长,崽疼爹娘扁担长”的普遍现象,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要在自己的心里装下父母的决心。整篇文章叙事脉络清晰,写景别有风味,写人言简义丰。通过童谣的引用,阐释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深刻道理。文章内容丰厚,手法多样,感人至深。
唯一需要小作修改的是最后一段,这一段里说“我的心向往着另一个世界”,放出去了,却没有及时收回来。既然父母的心里全部是孩子,那么孩子在向往全世界的同时,难道不应该装下自己的父母吗?全文想要表达的,其实就是孩子的心里也要装得下父母。所以,这一段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导读:我们很强调作文的修改,因为修改也是一种“温故而知新”。有时候,修改作文需要大动干戈。有时候,修改可能是很轻松的,就是改动一个字的位置,或者一个段落的位置。但是,通过不起眼的修改,文章也可能顿时换了一个模样。请留意本文最后两段。
收藏
上海※※学校初三 ※※※
外婆的房间朝南,每天早晨都装满了金色的阳光。在她床边雕刻着花纹的木柜上,整齐地摆放着她收藏的宝贝。顶层是塑料瓶剪成的彩色花瓶,插着一朵朵赏心悦目的报纸花;下面一层摆着小企鹅形状的塑料储物罐,以及瓶盖做成的精致钥匙扣……
“外婆的房间朝南,每天早晨都装满了金色的阳光。”这个句子写得很棒,特别是“装满”这个词用得好。阳光满屋,既是一种实景,也包含着某种寓意。一篇作文里,有一两个这么精彩的句子,就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外婆喜欢收藏“破旧”的杂物。在家里,她常常把我想扔进垃圾桶的“废品”留下,乐此不疲地用巧手做着各种各样新颖别致的小玩意,让它们得以重生。
原来的这一段还是太长了,老师把它改成了三段。要记住,一件事情是可以用多个段落来写的,不要写过长的段落。
一次,她留下我扔的一次性塑料杯,笑着说别急着扔掉,用它可以做一个小灯笼。于是外婆把它洗干净,用剪刀先把杯嘴一圈减去,再沿着杯壁往下剪成竖条,把头部修成三角形。然后,她小心地把纸杯往下压,用手把每个塑料条稍微往内卷,像一朵莲花绽开的样子。接着取另一个杯子,剪下杯底贴上双面胶,粘在莲花的花瓣上,变成鼓状。外婆再稍微往下压,整个灯笼就成型了。我看着外婆,她温柔的双眼闪着光,像女娲创造生命时的透露的专注和爱。
这一段对外婆利用一次性塑料杯制作小灯笼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腻,甚至有点像电视里分解出来的慢动作一样。最后一句写到了外婆的神态,其实这是一个很主观的神态描写,所反映的是作者对外婆的态度。
接着,外婆在灯笼的顶部和底部各戳出一个洞,用几条线整在一起,打上结,做成灯笼长长的灯须。“世界上本没有废品,只是它们以错误的形式出现在错误的地方。而我们只要有心,就能发现它们隐藏的美,把一件普通的东西变得多彩。”外婆笑了,苍老的嘴角透着一丝慈祥。接着,她用红色的水彩笔给纸灯笼上色,把它放置在床头的木柜上轻轻抚摸。
外婆的语言,在这里是很点睛的议论。这段话,反映的是外婆的心声,对读者理解外婆的内心世界很有帮助。
过了几天,几个六七岁的孩子来我家做客。外婆笑眯眯地给他们展示、介绍自己的收藏,看到他们饶有兴致的样子,便把那只红澄澄的纸灯笼送给了他们,成为他们的收藏。
心灵手巧的外婆,把一个个生活中多余的物品变成独具匠心的装饰品,将生活中点滴美好,收藏在她床头那雕花木柜上。
上面两段文字的顺序,可以换个位置。这样的好处是,调整之后,先写外婆用多余的物品做成装饰品,用来点缀自己的生活。然后,她又把这些艺术品送给孩子们,让他们也感受到生活之美,也认识到废物利用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这样来结尾,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周东飞老师点评
这是一篇很好的记叙文,写的是外婆善于利用废旧物品来制作工艺品,并加以收藏,写出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与赞美。文章中,对于外婆房间的环境描写,对于外婆制作工艺品时动作的描写,以及对外婆的语言、神态描写,都十分到位。作者虽然没有更多的议论,但是通过主观色彩很浓厚的神态、语言方面的描写,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两个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原文的第二段太长太长,可以像现在这样分为3个段落。二是本文的最后一段和倒数第二段可以调整一下位置,调整之后,结尾会显得更加有广度、有意境。此外,如果作者能够在目前记叙的基础上有所议论,也不显得多余。
标签:上学放学天天一写上学路你也有没有想过导读自导读:你知道吗,尽管我们都反对以几个句子代替整篇文章来评价作文,但是在批改中看到好句子,周老师还是会很开心的。这次的金句,周老师的评价是亮瞎眼睛,一点都不夸张。 雨天 上海市虹口区曲阳三小三年级 张棣雅 ......
导读:我是含着泪批改完这篇作文的,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写这篇文章写得痛哭流涕。不错,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这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懂得反思自己、回报父母。当自己的行为酿成失误的时候,孩子是那么的痛心......
导读:我们很强调作文的修改,因为修改也是一种温故而知新。有时候,修改作文需要大动干戈。有时候,修改可能是很轻松的,就是改动一个字的位置,或者一个段落的位置。但是,通过不起眼的修改,文章也可能顿时换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