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或许就是亲情了吧!
近期,各媒体陆续报道了一个关于父亲为女儿捐肾的真实故事:一位不幸的少女,父母离异,到了双十年华,却得知患了尿毒症。命运的不公,摧残了少女的美好人生。就在此时,她的父亲—个伟大的父亲,毅然决定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女儿。他对女儿的爱,感人肺腑。
看了这篇报道,又不禁让我想起国内曾经轰动一时的日本电影(人证)及它的主题曲(草帽歌)。同样是亲情,可它却讲述了一个凄凉的故事:一个无依无靠的美日黑种混血儿前往日本寻找自己的生母。但早已另建家庭的生母为了名设计师的“尊严”和名利,亲手捅死了自己的骨肉,从而也留下了那首婉转凄绝的《草帽歌》。
同样出于亲情,后篇中的母亲为了地位,不惜杀死自己的儿子。她的亲情何在?而前篇中的父亲为了女儿,不惜自己的生命。他的亲情为何如此伟大?两者比较,发人深省。我认为,母亲本以为杀死孩子,便可拥有地位、家庭、名誉,可她却忘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亲情,忘了一个亲手扼杀亲情的人怎么可能拥有幸福的生活。事实上,母亲最后也在法律和良心的逼迫下,跳下悬崖,与那顶职旋不已的草帽一起消失了。她的行为遭到所有人的唾弃。她这个刽子手扼杀了亲情,也断送了自己。同虚构的电影相比,真实的故事往往催人泪下;同卑娜的母亲相比,父爱的伟大着实让人感动不已。父亲对女儿的爱是深沉的,又是热烈的。他的举动展撼人心,向人们证明了亲情的力量。是的,亲情的力量胜于名利、地位,甚至生命,亲情的力量胜于一切。女儿固然不幸,但能拥有如此的亲情却是何等的有幸。
联想到现在的社会,我们身边的人有许多是孤老和孤儿,我们是否也应为他们孤独的心灵送去亲情般的慰藉和温暖。再联想到自己,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虽然我不富裕,但亲情常伴左右,让我倍感沮馨。我应该珍惜现今所有的亲情,并与别人分享这份幸福。
亲情,是人的精神支柱;亲情,是鼓舞人的长明灯;亲情,是超越一切的力量。
读罢习作,我坪然心动—久违了的(草帽歌》吟唱的是人性的证明;血浓于水的亲情,给我的是永远的牵挂。
作者思维的视角开阔,善于发散,长于聚敛。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是她成功的前提之一。同样是亲情,截然不同的结局:伟大的令人赞叹,卑劣的发人深思;人性的本质在“法律和良心”面前祖皿无遗。生活也许不公平,但“拥有如此的亲情却是何等的有幸”,作者的感悟着实让人感动。水到渠成的联想“与别人分享这份幸福”,点出了作者爱的最高境界。文末的排对句,沉着道劲,有“豹尾”之妙,不难看出作者拥有相当的思想水平及对生活的思考能力。
写亲情的文章很多,但本文把父亲比作自己永远的根,父子深情可见一斑。开头两个小段写出父亲作为“根”的特点,从第三段起围绕父子之间的深情展开叙述,每一个角度的转化都有一个句式基本相同的短句作为总起句“爸爸是根,我是叶……”贯穿全文。之后的句子只是个别词语转变,如“根是叶的教练”、“根熏陶着叶”、“根是叶的依托”、“根盼着叶的成长”等,写出父亲对“我”的爱与呵护,也体现出“我”对父亲的尊敬与崇拜。
作者还引用了朱自清先生的例子并引申到自己,从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爱过渡到自己对父亲的爱。最后一段点题,并深化自己强烈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的佳作。感动于父亲经历病痛后的重拾信心,拥抱春天;更感动于小作者面对抑郁父亲时的焦虑与担忧。
小作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拥抱春天”的故事,自然地赋予了“春天”以双重的含义。小作者企盼父亲能从灰暗的心境中走出来,拥抱春天,但受伤的父亲却似在挫折中失去了信心与勇气。面对父亲敷衍后的不再理会,小作者陷入了恐慌,“我怕爸爸看到楼口的桃花会黯然神伤,我怕他头发中的几缕银丝在阳光下刺痛我的双眼,我怕自己强装的笑容会被手足无措的神态和苦涩的泪水淹没!爸爸,是不是那些残酷的灿烂和老去的生命规律越是在这样的春天就越显得无力挽回?”拳拳孝子之心,着实令人感动。十五年前跳姗学步的蒙太奇镜头,更令读者不禁要潜然泪下了。孩子对亲情的感悟以至于斯,做家长的夫复何求。人间的至情至爱是最能打动人的。
方老师的父亲去世了,他要回江西老家奔丧。这一去恐怕就要一个星期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议论纷纷:再过一个多星期就要大考了,方老师这一走,我们可怎么办啊?—早已习惯了方老师严肃紧张的教学作风,如今还要适应代课老师新的风格,这个星期岂不是在适应中过去了”我们的数学成绩这次恐怕是又无出头之日了!
日子就在我们的焦虑中悄悄过去。方老师已经两天没露面了。我们的心情挺糟糕—怎么办?我们似乎已经看见可怜巴巴的数学成绩,看见紧锁眉头的方老师了。为了不让这一切真的发生,数学课代表已开始着手“自力更生”计划了。
下一节课又是数学课。小董说他刚才看见一个身穿黑衣的人,好像是方老师。我们都不相信—方老师回江西老家才两天多,怎么可能已经回来呢?小董固执地说,下一节课说不定就是方老师来上。“即使方老师真的回来了,他也不可能不休息一下就来上课嘛!”大家笑话小董。我想,这下小董翰定了!
走廊上传来急促而又熟悉的脚步声。大家一下子安静下来。这脚步声,一声比一声急,像是在追赶什么似的。难道,真的是方老师回来了?我们有点惊喜。终于,方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两天不见,老师又瘦了许多.依旧是一副不拘小节的样子—皱巴巴的外套,一翘一翘旅动着的那缕头发。我们似乎不认识方老师一样,愣了一会儿,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几个平日里专爱淘气的男生似乎也被这感动了,大声地说着:“方老师,您终于回来了!”
看得出,方老师也很激动。他摆摆手,向大家不好意思地笑笑。他快步走上讲台,拿出课本,用沙哑的声音说出了第一句话:“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36页,下面我们看第七题。”一时间,教室里异样的安静,只听得到翻书的“沙沙”声。瞬间,我觉得有股热流涌上眼眶。我眨了眨眼睛,也翻开了书。没有过多的表白,没有更多的交流,我们开始了有史以来师生配合最为默契的一堂课。
本文截取的是师生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片断。塑造的是一个时刻关爱学生的平凡得近乎本色的老师形象,但文章传递的情感是不平凡的。方老师“出现”在我们面前仅仅是短短一瞬,也丝毫捕捉不出他情感的言行,但这一瞬所激荡的情感充盈了整个课堂,更流淌至每个学生的心田。总之,这篇文章用语十分简洁,文字较富表现力。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懂得最多的要属父亲对土地的眷恋。
父亲眷恋土地就像柔和的风眷恋着晚春,暴雨只对盛夏情有独钟。
早晨,父亲第一个从暖和的被窝里钻出来,扛上那把陪了他大半辈子的老锄来到田边。然而,他并不马上下地干活儿,好像那样会惊醒一个睡得很香的孩子。你看,他先把锄头立在身体的右侧,继而就像欣赏珍奇异宝似地凝视着这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土地。当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时,父亲的脚也轻轻地踩进了田里。他弯着腰,两手一前一后握在锄柄上,两腿和谐而小心地向右移着步子。由于各部分动作协调,那把跟了父亲多年的老锄乖乖地向前走着。这就是父亲的土地。他像一个母亲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这块土地。
每天睁开眼,父亲扛锄的身影便掠过眼前。有时候,我会很生气,总觉得父亲爱土地比爱我更深些。每当我跑着,跳着奔向田里的时候,父亲总是虎着脸,大声吼叫着,把我赶出来。
父亲眷恋土地,因为土地上有他的汗水、辛劳与希望。春天,父亲在那里播种希望,然后开始辛勤地耕耘、劳作。一天天,一年年……
今天,当我坐在亮堂堂的屋子里读书学习时,年迈的父亲却扛着锄一步一步走向火辣辣的太阳,走向他眷恋着的那块土地。
倏地,我明白了,父亲为什么那样爱土地。那是他,在用中国农民古老而纯朴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孩子呀。他把对孩子的呵护之情深深地埋在了土里,也埋在心里。
正因为有了父亲这样深沉的爱,我才能坐在宽敞明亮的屋子里读书、学习。
点评:
《恋》写父亲对土地的眷恋。一个农民眷恋土地珍爱庄稼是比较普遍的,具有共性特征,要想写出父亲对土地的感情,并区别于其他人对土地的感情,只靠说教是做不到的。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墓本完成了对“父亲眷恋土地”的表达。在第三自然段,“早晨,父亲第一个从暖和的被窝里钻出来,扛上那把陪了他大半辈子的老锄头来到田边……他先把锄头立在身体的右侧,继而就像欣赏珍奇异宝似地贪婪地凝视着这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土地……他弯着腰,两手一前一后握在锄柄上,两腿和谐而小心地向右移着步子……”
这段描写虽然不够细腻,还显得粗糙和幼稚,但它已经刻画出了父亲对土地的珍爱之情。
本文如果没有第三自然段的描写,父亲眷恋土地的那种感觉,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说不形象。在第三自然段的描写中,作者抓住了几个细节,如:早晨,父亲第一个从暖和的被窝里钻出来,扛上锄来到田里等;还有些词刻画出了人物的神态,如:“凝视着···”“轻轻地踩进田里……”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挖掘不够。作者虽然刻画出了父亲对土地的那份眷恋,但对父亲对土地的感情为什么超过对“我”的感情这一层挖掘不深。并没有寻找到父亲对土地的精神依核这层关系。当然作者认为父亲爱土地是因为爱“我”,并暗示父亲通过在土地上劳作以供“我”上学这样一层意思。虽然有道理,但比较肤浅,使父亲的精神境界被冲淡了,使读者产生这样一种感觉,父亲恋土地是假的,恋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财富才是真的,而这不符合作者最初要表达的意思。
这篇文章先从材料中引出论点:“外来的压力、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有利因素。”明确了中心论点后,就要有充分的论据证明这个论点。作者举了大量事实论据,有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事例,有项羽的破釜沉舟、拼死决战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也举了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面对国际市场的威胁和挑战,传统饮食业俯首称臣,望“洋”兴叹的现象,从反面阐述了在竞争和挑战面前,缺乏开拓进取就不能生存发展。作者不仅举了中国的例子,还举了美国海伦·凯勒向世俗挑战,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生活的强者的典型事例。除了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作者也注意引用道理论据如“劝将不如激将”、“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用这些俗语、名言,反复论证中心论点,并且在论述中注意了摆事实、讲道理的紧密结合,使文章论点鲜明,观点确立相当牢固。
我们常看到有些议论文的论据不够充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论据的重要性。我们经常看到电影电视中法庭辩论的生动场面。律师不是光靠伶牙俐齿、摇唇鼓舌就能打底官司的,而必须首先掌握确凿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再严密地论证,其辩护方有说服力。同样,在议论文中,没有充足的、可靠的论据,论点就根本站不住脚。
论据不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手里缺乏材料。明知道应该摆事实讲道理,但平时积累不够,到用的时候,摆不出来,即使东拼西凑出来,也不一定非常恰当、准确。
标签:大的我想世界上力量女儿最伟父亲献肾有感于或夜,万籁俱寂。突然,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霎时间打破了这异常的宁静。我从酣睡中猛醒过来,看见隔壁房里的灯还亮着,心想:怎么,爸爸还没睡?这时,爸爸房间的门吱呀一声开了,接着听见一阵......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懂得最多的要属父亲对土地的眷恋。 父亲眷恋土地就像柔和的风眷恋着晚春,暴雨只对盛夏情有独钟。 早晨,父亲第一个从暖和的被窝里钻出来,扛上那把陪了他大半辈子的老锄来到田边。然而,他并......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的佳作。感动于父亲经历病痛后的重拾信心,拥抱春天;更感动于小作者面对抑郁父亲时的焦虑与担忧。 小作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拥抱春天的故事,自然地赋予了春天以双重的含义。小作者企盼父......
写亲情的文章很多,但本文把父亲比作自己永远的根,父子深情可见一斑。开头两个小段写出父亲作为根的特点,从第三段起围绕父子之间的深情展开叙述,每一个角度的转化都有一个句式基本相同的短句作为总起句爸爸是根,......
方老师的父亲去世了,他要回江西老家奔丧。这一去恐怕就要一个星期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 议论 纷纷:再过一个多星期就要大考了,方老师这一走,我们可怎么办啊?早已习惯了方老师严肃紧张的 教学 作风,如今......
本文讲述了父亲童年时的几件事,顺序是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而进行的。文章语句通顺,中心比较明确,讲了父亲小时候的有趣的事、爱活动和爱 劳动 三件事,讲述了父亲三个不同的方面,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方面了解父亲......
这篇文章先从材料中引出论点:外来的压力、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有利因素。明确了中心论点后,就要有充分的论据证明这个论点。作者举了大量事实论据,有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事例,有项羽的破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