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学习两年半了,在海南岛过春节还是第一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萍水相逢的一家人奇妙的相遇。
大年初一,我一人呆在旅店里实感无聊,外面时不时传来的爆竹声吸引着我,于是我独自一人在街上闲逛。马路上行人很多,他们相互说着什么,我虽然听不懂,但我却可以猜出他们在互相问候,拜年。
在街上走着,看着,经过一家门口时,里面一下子走出五六个人,有年纪大的,也有年纪小的,我知道他们是刚拜完年出来。忽然我灵机一动:“为什么我不能进去看看呢?可是这家人不认识我,我这么进去是不是不礼貌呢?”我这么想着,可是我的脚已跨进去了。“新年快乐,恭喜!恭喜!”我操着刚学来的、半生不熟的汉语,对着一个刚走出来的中年男子说道。他看见我先是一愣,然后笑着冲我说了一大串海南话,我一点儿也不懂。他把我让进去,递茶又递烟,非常客气,我告诉他我是来留学的巴基斯坦人,他听后显得更加高兴。晚上我应邀到这家共度良宵,落座之后,他们端上热腾腾的饺子和很多菜,都很好吃。我们吃了很多饺子。事后回想起来,我觉得很有意思,虽然我们互不相识,他们说话我也听不懂,但我却觉着这是我在中国过得最愉快、最有意义的节日。
春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好日子,街道上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贴上对联,到处洋溢在欢乐之中。我和家人兴高采烈地迎接着春节的到来。
在我记事以来,家里春节一定要做的事,就是奶奶为迎接年初一的到来,她会郑重其事的在一张四方台上摆上各式各样的水果与美食供奉神灵,为家人祈求一年的平安幸福。你们会不会好奇里面的奥妙呢?在我仔细观察下,我发现奶奶每种水果摆放的数量都很讲究,每盆水果都是双数。我好奇心在心里翻滚偷偷地问了妈妈是什么原因!妈妈告诉我,这是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历来讲究好事成双,所以水果的数量都是双数。咦!为什么每种供品上面都有一个带叶子的桔子呢?当我抬头看到墙上贴着大吉大利的春联时,心里头突然豁然开朗的感觉,那桔子不是喻意新一年大吉大利的意思吗!我再看看台上中间放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鱼!我好奇地摸一下,原来是用面粉做的。妈妈说这是年糕!因为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创意越来越好,把传统的年糕做成鱼的形状,喻意年年有余。然后,就是我最爱的新年全盒,中间一格是红瓜子,旁边几个小格放着有糖莲子、糖莲藕、巧克力还有开心果。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放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呀!她告诉我,每种食物都代表着不同的美好心愿。
全部供品整理好,在年初一的十二点,奶奶还会在台上放上油灯、香炉。点上供神灵的香还有一对上面刻有字的蜡烛。香的数量也是很有讲究的!我看奶奶每次都小心翼翼地数着香的数量,不能有丝毫的误差。奶奶说一年十二个月的要点十二支香,如果那一年有闺月的话就要点十三支。香的支数代表保佑每个月平安,所以支数每年都有所不同。原来春节奉神也是大有学问,奶奶说这个习惯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啦!她说我们还要延续下去!
春节,有那么多的讲究,那么多的学问,看来,我得好好学学啊。
我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我最喜欢喜气洋洋的春节!
春节的前两天,我们全家就要集体动员大扫除了。爸爸把春联和门神认真地贴起来,妈妈把家具擦得干干净净,我把自己的房间收拾的整整齐齐,地扫得一尘不染。大扫除过后,我们就去超市买年货,有坚果、饼干、巧克力……数不胜数,应有尽有,把我馋得口水直流!
大年三十的晚上,爷爷奶奶给我们做了一大桌的美味佳肴,有金黄金黄的烤鸡,有又香又脆的红烧鱼,还有白花花的糯米肉丸子……开饭了,看着满桌的美味佳肴,我两眼都发直了,口水直流。妈妈说我是个小馋猫,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把全家人都逗乐了。
吃完饭后,爸爸带我们去放烟花,用打火机一点,烟花就冲天而起,在几声巨响中,天空中突然绽开了几张“笑脸”,眨眼间,那几张“笑脸”就哗啦啦地声音中变成了无数的“小星星”。烟花放完后,我们回到了客厅,全家人一边吃东西,一边观看着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那层出不穷的节目,把我们逗得捧腹大笑。
大年初一,我们全家人都去拜年。见人就是“新年快乐”、“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就把每个人说得喜气洋洋的。在这一天,我们总能收到许许多多的压岁钱。
春节多有意思啊!我真希望天天都是春节。
今年的春节我们是回到安徽过年的,因为那里是我的故乡。
晚上七点左右,我们到了太太家。天空飘起了雪花,外婆赶忙张罗了晚饭。我们吃好了晩饭,出门一看,外面已经积起了一层雪,我们欣喜若狂,就赶忙拿着小铲子开始堆起了雪人。我们堆着,笑着,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外婆着急地喊我们进家,怕我们冻着,可我们一点也不冷呀。虽然手红彤彤的,可是真心不冷呢!我们没有把雪人堆好,时间已经太晚了。我们约定明儿一早起来堆,那时候雪肯定更厚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兴冲冲地起床堆雪人了。给它装上红色的鼻子,黑色的眼睛,我解下围巾,围在雪人的脖子上,可爱的雪人就完成了。我们把它放家门口,让它为我们“站岗”。外公外婆都夸我们堆得栩栩如生呢。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开始放鞭炮。外公给我买了四层风火轮、发财树、孔雀开屏和迷你小烟花。我们点燃风火轮,它像大风车一样“吱溜溜”地转,火光灿烂,真像哪吒的风火轮一样。其它的也各有千秋,火花里万紫千红,形状各异,简直美不胜收啊!
在故乡欢度春节,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我们无忧无虑,真是开心啊!
严冬到来,意味着春节已经不远了。说到春节,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杀年猪的情景,场面可壮观了!听爸爸说杀年猪的习俗是从古代的祭祀演变来的。古人为了祈福纳吉,在年关,把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宰杀供奉到祠堂或是堂案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慢慢地,杀猪也变成了过年的一件大事,备受村民重视。
天刚麻麻亮,屠夫和帮手们早早地来到了我家,为杀年猪做好准备。不一会,杀年猪开始了,帮手们冲进猪圈,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齐向猪扑过去,揪耳朵的揪耳朵,揪尾巴的揪尾巴,推屁股的推屁股。但猪却不怎么配合,撕心裂肺地叫着,直听得人毛骨悚然。猪不断地摆动着身子,想逃出人们的手掌心,帮手们也随之左摇右晃的,乍一看就像是一场“斗猪”比赛。但一只猪的力量始终是抵挡不住五六个人合围的,片刻之后,它便被拖出了猪圈。
这时,等待已久的的屠夫迅速地抓起绳子,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猪的脚绑了起来,然后众人合力将猪抬到桌子上。屠夫麻溜地抽出杀猪刀,边上的小孩子忍不住捂住了眼睛不敢看。只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随着“嗷——”的一声,红色的血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奶奶急忙拿出准备好的盆子把猪血盛起来,待猪血凝结便可以做成“猪血豆腐”。看到猪断了气,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地。然后他们用绳子将猪绑了起来,放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沸水里翻滚,脱毛。而后,把猪捞起来,屠夫操起一把斩骨刀,不断地用力劈砍着猪的脊梁骨。不一会年猪被一分为二了,屠夫的这一顿操作又快,又准,又猛。随后他又将猪剁成了一块一块的了,杀年猪结束了,左邻右舍也都散去了。只有那些馋嘴的狗儿,还在屠桌边转悠,等待屠夫扔下一点碎肉或是趁人们不注意,偷偷叼走一点荤腥,逃之夭夭……
晚上,请亲戚来吃年猪饭,主菜都是由猪肉为主,有:猪肉羹、红烧肉、清汤猪血、糖醋里脊……虽都是些家常菜,但大家都吃得不亦乐乎。觥筹交错间,气氛热烈起来,讨论的,无非是今年李家的猪杀了多少肉,张家的婆娘明年准备抓几只猪仔……农村就是这样,一头肥肥的年猪,足以让这家的女人在外边得意上整整一个冬。
家乡春节的习俗有很多,但我唯独喜爱杀年猪,因为它见证了一家人共同努力,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年初的时候将小猪买来,努力地将它饲养得膘肥体壮,并在年末带来情感和味蕾的满足体验,亲情乡情,也在吃“年猪饭”的氛围中,得以延续和升华……
今天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大人们非常重视的日子─农历过年(大年初一),妈妈说今天要带我们去拜神,他又说,今天拜神最灵验,也最有效,因为所有的 神明都在今 天由天庭返回人间稟告人民的作为。原本对”神明”就很好奇的我,经由妈妈的叙述后,更让我对它的“神迹”添增许多崇拜。
我们浩浩荡荡的来到庙里,这座庙建造在公元一六一二年,哇!相距此时已达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好酷哦!沿途进来的巷弄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摊贩,有卖金纸的,卖供品的,卖水果的,甚至卖玩具的都有,琳瑯满目,除此之外,朝拜的人龙蜂拥而至,挤的水洩不通,庙里庙外处处人潮汹涌,我想,大众应该是感念“神明”的神奇魔力吧!
好不容易全家都拜完了,于是爸爸打算打道回府,我们沿着充满摊贩叫卖声和灿烂夺目的街灯返家,一路上我的心情仍然停留在金碧辉煌的寺庙久久不能释怀,除它的热闹外─最吸引我的是那漫漫的三百多年,它是如何转变成今天的模样呢?我带了满满的好运气、也带着对它的想像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