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2024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00:33:51
  • 《中山市博物馆一日游》
  • 今天是2024年的正月初三,一大清早,爸爸妈妈带着哥哥和我开车去中山市的姑姑家拜年,很快就到姑姑家了,我们先去姑姑家拜年,姑姑也提前预定并安排好我们去参观中山市的博物馆。

    博物馆内分为三层,每层有不同的展厅和不同的主题。我特别喜欢历史展厅,通过陈列的文物和图片,我深入了解了中山市的历史演变过程。博物馆还提供了许多互动的参观方式,例如,我可以通过摸屏和戴耳机来了解文物的详细信息,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历史场景。

    中山市博物馆内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宝贝,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时间不早了,我们也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中山市博物馆,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今天的收获真不小,让我了解了中山市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 《快乐的春节》
  • 2024年的春节在我们的期盼中终于到来了。年三十那天,爷爷奶奶早早的去菜市场购买新鲜的食材,我和姐姐在爸爸的指导下贴对联,对联是我姐姐亲手写的,上联是“和顺一门添百福”,下联是“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是“喜迎新春”。 我觉得她可真厉害!

    贴完对联后,我们开始为年夜饭做准备,爷爷奶奶负责包牛肉馅的饺子,爸爸妈妈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菜品,我和姐姐帮忙剥蒜、洗菜。傍晚时分,满满的一桌菜就做好了,有海鱼和大虾,有鸡肉有蔬菜,还有我最喜欢爸爸做的酱牛骨,色香味俱全,太丰盛了!此时,窗外烟花爆竹热闹非凡,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聚在一起享受美味的年夜饭,一起干杯庆祝新年的到来。

    吃完晚饭,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们一起坐在沙发上观看了精彩的节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给我发了压岁钱,我心里美滋滋的。

    新的一年我又长大一岁了,我希望自己能够学习进步,增强体魄,更加自强自信。我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少年强则国强,我要更加努力,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 《春节的韵味》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2024,如约而至,大街小巷热热闹闹的,每个人都在不知疲倦地为春节做准备,到处都充满了春节的味道,春节是热闹的备年货,每年爷爷奶奶都带我和堂妹买年货,超市里人来人往,商品更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有活蹦乱跳的鱼虾,有横行霸道的大闸蟹,有带龙图案的春联。不一会儿,就买了一车年货,真是大丰收呀!

    春节的大街小巷上挂满了红灯笼,还贴了闪闪发光的对联,焕然一新的大街上有许多吃着零食的小孩子们在大街上跑跑跳跳的,还有来来往往汽车的鸣叫,凑成了一首欢快的交响曲。

    春节是美味的大餐,厨房里响起美妙的交响乐。哗啦哗啦的水龙头声,咔嚓的切菜声,吱吱的炒菜声,剩下的几个人去包水饺了:大虾芹菜味、羊肉味......不一会儿,包好了!转眼间,大厨婶婶和奶奶做好了一桌丰富的大餐并且摆在了我们的眼里:麻辣小龙虾、清蒸长寿鱼、排骨、水饺、鸡肉......一家人举起酒杯,品尝着美食,谈着家常,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完饭后,就是我最最最喜欢的环节,那就是给爷爷奶奶拜年,说些吉祥话,收压岁钱。我听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开心度过每一年。

    今年的春晚延续了多年来的传统,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科技与文化元素,既有经典的歌舞表演、相声小品,也有现代音乐、杂技,魔术等形式表演的节目,给这些音乐编排和高科技手段带给观众们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还焕发了新的活力,也有老艺术家独特的表演方式,还有年轻明星在展示着不同的才华,这种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演员阵容,使得春晚更加生动活泼,充满创新。

    如果话一年的日子是诗集,春节就是色彩斑斓的封面,画着我们自己一切感情的归宿,让我们回家有了理由,生活有了奔头,这就是过春节的意义。

  • 《2024中考作文押题预测:《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范文3篇》
  • 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2024中考作文押题预测:《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范文3篇),语文学习贵在积累与应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学习,坚持不懈。

    01

    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世界上能让我泪流满面的不仅仅是洋葱,还有充盈在我周围的每一次感动。

    ——题记

    伫立窗前,我为鸟儿滑过时留下的一声或半声啁啾而感动,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永远那么灵动自然。

    乘凉树下,我为拖着毛毛虫的蚁群而感动,它们演绎着生命的壮观,虽然弱小是上天注定的错,但强大是生命间心灵的融合。

    独步小路,我为带着露珠的花瓣随风飘落在空气的记忆里而感动,他们的生命多姿却短暂,遗憾却如维纳斯的美丽永驻心间。

    当记忆与思想随着时间慢慢沉淀,我才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感动更加让我泪流满面,似乎对生活多了一份理解,感动便如潮水般涌来。

    当马贡多的人们不得不孤独的死去;当曾经繁华一时的城镇被蚂蚁吞噬;当终生忙碌的乌苏娅停止劳作;当马尔克斯念出羊皮卷上的誓言……百年的轮回,百年的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阅读著作时我感动,而人生更是一部更伟大的著作。阅读人生,一种种力量不断的涌现,让你不觉已泪流满面。

    因为理解《百年孤独》中人们内心的空虚,所以我流泪。而这理解就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心灵的悸动和《百年孤独》中的人们产生的共鸣,这份共鸣让我采撷到了文学浪花中最美的一朵。

    当耳边又响起导游文花枝的话语:"我是导游,先救游客"……"叔叔大妈们,坚持,一定要活着出去!"……我的心又一次被感动,然而又有一丝灼灼的痛,善良的花枝就这样失去了右腿。勇敢、善良被毫无掩饰的展现,如在混沌的世俗污泥中濯濯挺立的荷花,我的感动一如那荷花瓣上跃动的水珠晶莹剔透。

    因为感动,看到火红的麦子与山楂时,我流泪——为海子流泪。

    当他在那个最美的季节离去,与他心中最美的麦子与山楂赴约;当他插上黑色的翅膀飞到他火红的天堂;当他吟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当他的身体破碎于汽笛声中,我终于理解了一个诗人黑色的忧郁。

    细细咀嚼悲壮的《百年孤独》,用心聆听诚恳的话语,真诚祝福海子的理想,我泪流满面,这一份份的感动让我在人生的拼搏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感动或许一瞬间,但感动中和感动后的思考会更加震慑心扉。因为感动,我在成长。

    或许让人感动的不是轰轰烈烈,也不是惊天动地,但每一次感动都如春风般涤荡我的心灵,拂去心灵上的点点污痕。因为感动,我的心灵与心智在随着感动的脉搏一起跳动,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因为感动而流泪是生命存在的见证。

    心活着,就总会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02

    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那是一个令人烦躁的午后,阳光十分强烈,看着书桌上丝毫未动如小山般的作业,目不转睛地盯着加粗的作文题目,看着“泪流满面”的字眼,不知为何,总有种流泪的冲动。我不禁叹了口气,起身,还是到外面走走吧。

    走在喧闹的街道,看着匆忙的人群,我皱了皱眉,拐进一条僻静的小路,一直走到尽头,于是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那里有一块农田,种着许多花花草草,尤其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一株高昂着头的向日葵了。烈日炎炎,可它一直追随着太阳,其它花朵不是笑弯了腰,便是冷漠地耷拉着脑袋,只有向日葵始终挺直身躯,向着太阳努力绽放美丽的笑脸。

    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啊,我的眼眶竟被这眼前的美景润湿了。那株向日葵啊,金黄到晕眩的色泽,舒展到极致的叶子,那原本略微谦卑的茎秆,竟会如此倔强地挺直站立着。那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力量。

    它既没有牡丹的高贵,又缺乏玫瑰的娇媚,更没有百合那样的纯洁,它只做它自己,特立独行,只要有太阳的地方,它的脸永远是朝着太阳的方向。不管经历多少风吹雨打,不管遭受多少冰霜雨雪,只要有阳光的日子,它就立刻昂起了头。

    突然,一个小男孩跑进我的视线,他环顾四周,惊叹道:“哇!好漂亮!”随之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一个举动,他竟伸手摘向那朵倔强的向日葵!“你在干什么!”我急忙大声阻止他,男孩被这突然的吼声吓得不知所措,一脸懵懂地转头看着我。“你为什么想把它摘了,向日葵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它在这里自由生长,不是很好吗?”“可是,它这么好看,我想摘回家送给妈妈。”他的声音略显委屈。“那你可以带你妈妈来这里看啊,为什么要摘走呢?”看着那被折了一道口子的向日葵,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如果我能早点制止,它就不会受到伤害。我仿佛看见了它挥舞着叶子向我招手,笑着说没关系……

    一朵花,始终追随着自己的目标,何况人呢?我被向日葵所蕴含的力量深深震撼了,同时也为自己遇到丁点困难就退缩不前而深感惭愧。我应该成为一株向日葵,坚定自己的初心,勇敢迎接中考的挑战,成长路上,吃点苦受点罪怕什么。

    今天,我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坐在考场上了,深吸一口气,望着窗外的阳光将教学楼上贴着的“慧识楼”标志的字照射得闪闪发光,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九年来的辛酸苦楚早已化为一种力量,那是如向日葵一般的力量,一直推动着我走向远方,一次次使我泪流满面。

    03

    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天空不经风雨的击打,怎能出现彩虹的力量?雄鹰不经摔落得痛苦,怎有展翅翱翔的力量?手指不经流血的浸染,怎有弹出绝唱的力量?力量,无所不在。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雨微微地下,我毫无遮掩,托着沉重的书包回家。不知为什么,心情也随着稠密雨丝的下落而降到了极点,也许人就是这样,特定的环境能引发独特的心情。视线变模糊了,我踏上一片落叶,望向远方...

    一个报亭倚着一棵古老苍劲的树出现在转弯之处,那是我常去的地方,其貌不扬,门口是零零碎碎的杂物,尤为显眼的则是漆着红色的门框,可以说极为不对称。可是如果是在一个夕阳微斜的黄昏,那景色可大不相同。亭倚巨树,夕阳微斜,门口的报纸泛着夕阳般金色的光再加上门前络绎不绝的车辆,真可谓美丽怡人的风景!

    我轻轻地路过,想如同往常一般轻轻地向里面偷瞄一下。报亭的主人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架着副灰色老花镜,常常坐在自制的椅子上读报,一脸的笑容,那脸上的沟壑清晰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和已逝的年华。在有人买报的时候,她微驼着背,麻利地找钱,偶尔对你轻轻一笑,令人倍感慈祥。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老奶奶从不无故“缺席”。一年四季,不管阴晴,不管雨雪,她总准时坐入报亭,用油纸将书压压紧,偶尔放上一两块石块,然后笑眯眯地坐下,戴上老花眼镜,继续每日的读报生活。

    可是,今天,她却不在!我使劲地盯着木门,我想下一刻她就会推门而出,可是没有。我的脑中充斥疑问,禁不住走上前去。在堆放报纸的木板的一角,整整齐齐地用石块压着一张纸条,扭扭曲曲的字迹映入我的眼帘。“各位同志,不好意思,我老板去世了,报纸停卖两天,两天后正常卖报,耽误大家看报,请原谅。”我捏了捏手,感觉手心里热热的,心中暖暖的,再想起老奶奶平时佝偻的躯体,禁不住泪流满面.......

    任感动的泪水伴随淅沥的小雨一起流下来,我背起书包,转身就走,不愿停留,唯恐自己的心被爱慢慢融化。

    有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这种力量叫爱与责任!

  • 《我的假期生活》
  • 2024年的寒假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迈着欢快的脚步走来了。两个月的假期同学们都怎么过?都做好规划了吗?

    古人说:"时间就就是金钱。"所以,一个人如何管理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的时间是一件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许多人不知道该如何管理时间,所以常常脑子里一片空白,每天除了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就是疯玩。写作业应付了事。要么就是睡觉和吃东西来打发时间,相当无趣。下面就让我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假期生活吧!

    我每天早上7:00起床。古人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我每天早上起床都会先读半个小时的书。读完后我会先吃早饭……然后就是一天中最快乐最开心的事情—画画。画室8:00准时开始上课。我也早早的来到画室。画画,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也是很难得。它的范围很广,有线条、素描、速写、人物、静物、动漫、水彩、重彩等等。画画要从最基础的开始,然后循序渐进。一点点的提高难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不容易呀!我今天画的是一张人头像。首先我要整体定位,然后按照定位勾勒出整体行象。再逐个部位去细化。最后一张完整的画像才能完成。虽然很枯燥很累但我还是乐在其中。看到一张完整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时,我就特别有成就感。画画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可我还是乐此不疲,累并快乐着。画画可以锻炼我们的专注力和耐心。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束,我开开心心的回到家。在我的家里随处可见我的画,我的画已经把我的可以放几百张画的画册都放满了,在我的书柜上有一大半都是我的画,其中有:水彩、重彩、素描、油画素写……各种各样的画。纸张的大小也不一样有:8开的、4开、A4、A3……有人问过我你画画是为了什么呢?我会说:"这世间的美都是瞬息的,画画是我留住美的一种方法。当然我的坚持也是有回报的。在2023年12月,我参加了“第二届开鲁县青少年科技创新绘画比赛”我的参赛作品《科技与未来》在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奖品是一个荣誉证书和一个乐高拼图玩具。这个小小的荣誉为我的绘画之旅又增加了动力。我会更加努力的将绘画这项业余爱好继续坚持下去。

    忙碌了一上午,当然要先奖励一下自己。看一个小时的电视。然后准备吃午饭。吃完午饭休息一会,两点半左右我就开始写作业了。首先我要写几个汉字,再练一篇英语字帖。然后是语、数、英三科寒假作业。我每天都会按照计划认真完成。写完这些以后我还是会休息一下。看会电视做会手工……下午四点半是我的预习时间。我重点预习的是英语,因为我觉得我的英语成绩不太好,所以这个假期我要好好的预习一下。争取下学期英语能上个新台阶。

    这就是我充实的假期生活,我感到收获颇丰。学到了新的知识。每天虽然有些累。但我觉得非常值得。我期待着未来的每一天都能过的充实,有意义。

  • 《【2024高考素材6】盲目的怀疑主义》
  • 文章一:犬儒主义者和怀疑论者

    在希腊化世界表现得日益混乱的时代,生活于其中的一些才能出众的人对世界日感绝望,他们感觉即便自己知道要做哪些事情来改变世界,也没有希望将其付诸实施。这样的情绪进一步恶化,就产生了一种更深的绝望,认为尘世上的生活在本质上是坏的,善的希望只存在于来世或者某种神秘的转变上。

    在心理上为基督教的出世精神奠定基础始于希腊化时期,它与城邦国家的衰落联系在一起。当政权落入马其顿人的手里,希腊哲学家便很自然地脱离了政治,转而更加专注于个人的德行或者说解脱的问题了。他们追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如何才能有德行?或者,在一个苦难的世界里,人如何才能幸福?人们的观点变得日益主观化和个人主义。哲学家们依旧在思考,但他们几乎不指望自己的学说能够在实际的世界中产生什么效果。

    亚历山大时代建立了四派哲学,它们分别是: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犬儒派和怀疑派。

    犬儒派哲学

    犬儒派哲学由第欧根尼创立,但究其起源则源自他的老师安提斯泰尼斯。安提斯泰尼斯是苏格拉底的弟子。由于某种事情—或是因为雅典的战败,或是苏格拉底之死,或是对哲学诡辩的厌恶—导致他逐渐开始鄙弃那些他原来所看重的东西。他除了对单纯的“善”之外,不想要任何东西。他的信条是“重返自然”,认为一切精炼的哲学都没有价值。他鄙视奢侈和所有人为的感官快乐,他甚至说:“我宁愿疯掉也不愿快乐”。

    第欧根尼的名声逐渐超越他的老师。他决定像一只狗那样生活,“像狗一样”也就是“犬儒”一词的意思。他将所有世俗习惯均予以抛弃,居住的居所则是很早时期用于埋葬死者的大瓮。(一般传说他是居住在一个大木桶里)。他靠乞讨为生,并宣称自己和所有人及动物都有兄弟关系。一个很著名的传说是:亚历山大慕名前去拜访他,并问他想得到什么赏赐,第欧根尼的回答是:“我只想要你站开点,别挡着我的阳光。”

    第欧根尼对德行有着一种十分炽烈的激情,与之相比尘世的财物毫无价值,他追求的是德行以及从欲望之中解脱出来所获得的道德自由。这里面绝没有我们称之为“玩世不恭”的东西。这是一种逃避哲学,他认为只有主观上的财富,即德行或者因为听天由命而获得的满足,才是牢靠的。显然,这种学说只是对强大的罪恶所做的一种抗议,并不能导致任何有用的行为。

    犬儒主义在公元前三世纪早期的亚历山大城风行一时。但其广为传播后也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有趣的变化。通俗的犬儒主义者并不宣扬要禁绝世界上的好东西,而只是宣扬对它们要持某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就导致一个秉持犬儒主义的欠债者可以对债主的权益及自身的义务漠不关心。在真真假假的犬儒主义的交织下,“玩世不恭”变得平常无奇了。

    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最早由皮洛提出。他的学说缺乏新意,只是对较早的各种怀疑进行形式化和系统化。对于感觉问题的怀疑,很早就困扰着希腊的哲学家。皮洛似乎在关于感觉的怀疑主义之上又加入道德上和逻辑上的怀疑主义。据说他曾主张不可能存在任何合理的理由,使人会偏向一种行为方式胜过另一种行为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一个怀疑主义者可以参加宗教仪式,但却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

    怀疑主义自然会吸引许多不那么具有哲学思维的头脑。怀疑主义对懒人们是一种慰藉,因为在某些方面它表明愚昧无知的人与那些深具智慧的人一样聪明。这是一剂对忧愁的解药:为什么要对未来操心呢?那都是完全不确定的。基于这样的理由,怀疑主义在一般人中相当流行。

    作为一种哲学上的怀疑主义是一种武断的怀疑。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对不确定的东西力求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去弄懂。而哲学上的怀疑主义者则会说:“没有人知道,也永远不可能有人知道”。

    古代的怀疑主义者并不怀疑现象,一些命题的意思在他们看来只表示我们从现象中直接得知的东西。一个现代的怀疑主义者则会说:现象只是发生,它们既不有效也不无效,只有陈述才必须是有效或无效的,而没有一个陈述和现象的联系会紧密到不可能有错误。所以对于“海水显得是咸的”这样的陈述,他们只会认为是高度或然的,而不是绝对必然的。

    随着皮洛的弟子泰门的辞世,皮洛的学说作为一个学派来说结束了。但他的学说在经过一些修改后由代表柏拉图传统的阿凯迪亚学园继承了下来。

    将柏拉图哲学同怀疑主义相结合的这一哲学革命的创立者是阿塞西劳斯。他是这么解释柏拉图的:柏拉图的辩证法可以被当作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这也成了对怀疑主义的最好辩护。

    怀疑主义时期的中叶,卡涅阿德斯继任为阿凯迪亚学园的领袖。他宣扬的怀疑主义充斥着极端自私与只助强不助弱的思想。代表着罗马的严厉、古板、愚蠢又残忍的道德准则的加图对这样的思想十分不满。加图强力推行古代罗马人严厉简朴的作风。由此,老加图同卡涅阿德斯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因为一种过分严格和传统的道德而变得残忍;后者则因为一种过分地放纵道德,并严重沾染希腊化世界的那种堕落习气而变得可鄙。

    继任卡涅阿德斯的下一任领袖是一个叫哈斯德鲁伯的迦太基人,但他更愿意别人叫他克里托马库斯。这两位怀疑主义者都反对日益流行的占卜、占星术和巫术等活动。关于或然性,他们的学说颇有建树:尽管我们永远也不会有理由感觉到确实的可靠性,但是某些事物比其他的更有可能近乎真实。或然性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的向导,因为按照各种可能的假说,最有可能的一种行动是合乎情理的。大多数近代哲学家都会赞同这样的观点。

    来自克诺索斯的克里特人埃涅西德穆斯复兴了已失去活力许久的怀疑主义。他又回到了怀疑主义的最初形态。他的影响力甚至波及到公元二世纪的讽刺作家卢西安及其他稍晚的怀疑主义哲学家。

    怀疑主义尽管吸引了某些有教养的人,但它和日益转向教条化的宗教和拯救学说的时代气质却格格不入。怀疑主义在纯粹知识的领域没有任何积极的东西可以取代宗教的位置。神学上的怀疑主义已为对科学的热诚信仰所取代。

    文章二:远离盲目的怀疑主义

    在探索真理、求解真相的进程中,怀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怀疑”之所以能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进步动力,就在于植根于实践土壤,以追求真理为旨归,以独立思考为支点,通过架设科学理性的桥梁,从而达到接近真理、还原真相的目的。但是,经验也告诉我们,不加分析地“怀疑一切”和不加思考地“一切不疑”,都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怀疑”。“最美婆婆”陈贤妹打破路人冷漠出手相救女童,被人猜度为“想出名”;“最美司机”吴斌忍着剧痛完成了“最后的制动”,有人却质疑他违章在先才这么做;看到热心人帮扶摔倒的老人,一些围观者反而疑心“人就是他撞的”……这样的事情让人很痛心。

    从为追求真理、寻找真相而怀疑,到为了怀疑而怀疑;从警惕人性的缺点而怀疑,到动辄以恶意揣度人;不是依据事实去求证,而是毫无缘由地臆测;不是理性求解,而是放任情绪宣泄,这种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与求真、务实、向善的目的渐行渐远,看似有主见、有想法,其实是朝着另一个极端方向狂奔的“盲从”。

    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于个人而言,可能会导致徘徊在疑心、疑虑、疑惧的疑云中,总是看不到希望的明天,总是活在灰色的天空下,如此又何以能看清楚、想明白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如此又何以鼓起“太阳照常升起”的信心?于社会而言,可能会陷入虚无的泥沼。当“怀疑”成了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事事都不可知,什么都不可信,发展进步的社会共识何以达成?人与人之间基本信任何以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何以形成?

    当然,我们也需正视,有的怀疑确有其现实根由。因为王亚丽等篡改履历骗官的害群之马不时出现,可能会让许多人对出身贫寒的焦三牛们的简历也疑窦丛生。因为三聚氰胺奶粉让消费者“过度受伤”,可能会让群众对乳制品的安全疑心重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诚信观念,加强诚信的制度建设,大力整治各种欺骗、欺诈行为,对于人们摆脱怀疑阴影、建立起互信的关系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只有在政府公信、商业诚信、社会信任等方面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让人们释疑、释怀,纾解社会情绪,建立社会互信,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和友好。

    培根说过:“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在快速发展、问题凸显的当代中国,我们需要以更加富有建设性的姿态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赞成不加分析地怀疑一切,但我们要坚持探索不息、求索不止的科学精神,去伪存真,去非存是;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激发人们的思想活力,祛除种种社会弊端,以创造性的姿态推动社会进步。

  • 《【2024高考素材5】诡辩的相对主义》
  • 文章一:相对主义诡辩论是什么

    相对主义是一种哲学学说,即认为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因立场不同、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而诡辩论是一种反对逻辑规律的矛盾推理和论证。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但都是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是对运动的两个极端的理解。

    一、相对主义是什么意思

    1、概念

    相对主义即认为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因立场不同、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是一种哲学学说。它的实质是一个概念有确定的形象概念,但没有确定的抽象概念,那么此概念就是相对概念。像这样的概念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能根据抽象概念的大小来相对的判断对与错。简单来说,即不存在普遍的标准,认识论相对主义认为合理性没有普遍的标准,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没有普遍的标准,审美相对主义认为审美评价没有普遍的标准。

    相对主义主要应用在涉及道德准则的语境,因为在相对的思维模式下,价值观和伦理学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相对主义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取决于争议的程度。如真理相对论主张没有普遍的绝对真理,真实与否取决于参照系统,如语言和文化,文化相对论是其代表。

    2、代表人物

    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古希腊的克拉底鲁、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其中最为熟悉的为战国时期的庄子。他认为“谁是谁非没有客观标准”以及“否认事物质的规定性与多样性”。因此在那个时代,为了否定和消弭当时思想领域的斗争,他提出了一套“齐是非”、“齐万物”的相对主义理论。

    二、诡辩论是什么意思

    1、概念

    诡辩论是违背逻辑规律而做的一种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论证,诡辩论的认识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在解释命题时,崇尚玩弄概念、故弄玄虚,用华而不实的辞藻美化相对主义的说教。它的实质是形而上学的变种,它是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折衷主义。他们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规律性,抹杀概念的客观内容,不从事物的本质联系中把握问题,而是歪曲现实,按照主观愿望随意抽取客观事物中的某些片段,来证明早就定下的原则。同时夸大事物相对的方面,否认客观事物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用相对性排斥绝对性。

    2、一般特征

    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形式主义地和主观地应用概念。诡辩常常巧妙地玩弄概念,用概念的联系取代、掩盖事物真实的联系。在使用概念时,它不仅抽掉概念内容的丰富规定性,使其成为空洞的抽象形式,而且以概念表面形式的相似偷换其实际内容的差别。其次相对主义也是诡辩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特征之一。诡辩论否认相对之中有绝对,利用并极力夸大概念相对性的一面,否定确定性,否认绝对性,片面强调事物的流动性和认识的相对性。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庄周梦蝶”论例,认为无法判定人的梦境与觉醒状态下的认识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虚假的。

    三、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关系

    1、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相对主义是一种诡辩论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2、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特征之一。

    文章二: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

    面对朋友的缺点,虚与委蛇还是直言不讳?碰到不良的行为,退避三舍还是勇于制止?就不同人而言,答案可能人言言殊。因为,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是不同的。

    通往真理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立足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但真理与谬误,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是有客观标准的。正如哲学上的相对主义走向极致就会导致荒谬一样,现实生活中,如果以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为借口,混淆是非界限甚至以非为是,是非颠倒,那就是一种诡辩。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极端的片面性;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看,这种不讲立场、没有原则的态度,是一种庸俗的实用主义。

    对与错,或因具体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认识,这可以理解,但不能成为是非不分的理由。真理确有其相对性,任何人都不能说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但这不能成为放弃追求真理的借口。事实上,当一切都被“相对”时,“相对”也就成了另一种“绝对”。如果把“相对主义”当做诡辩的盾牌,其实质就是骑墙的哲学。

    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是因为实用主义的态度,会损害公共交往规则。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但必须尊重社会公序良俗;一个公司可以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但不能无视国家法律禁令;一个地方可以强调自身特色,但不能无视普遍规则。共同规则是每一个“社会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去谈“相对”,从本质上讲是用自己的绝对自由去损害他人的自由。

    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是因为不讲是非的“老好人”态度,会消解社会价值底线。宽容不等于是非不分,自由也不是毫无边界。我们鼓励主持人表现个性,但并不代表可以放弃职业道德;我们倡导网民发表意见,但绝不赞成辱骂与恐吓。进而言之,你可以解构神圣,却不能羞辱历史;你可以不行义,却不能行不义;你可以不舍己为人,却不能损人利己。社会价值是一种共识,以“诡辩的相对主义”消解这种共识,有百害而无一利。

    真相是一切逻辑的起点。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是因为这会阻碍对真相的求索。对于不同观点的相对,可能意味着包容;但对基本事实判断的相对,就意味着耍赖。二氧化碳是否元凶暂且不论,但全球变暖是一个事实;犯罪行为可能有各种原因,但其严重后果无法否认。如果以相对之名回避真相、罔顾事实,只在乎批评的姿态、满足于价值的站队,甚至裁剪真相、无中生有,不管如何“雄辩”,都是站不住脚的。

    社会转型往往伴随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交织。但这些价值观念并不是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总是难分优劣、可以各取所需。我们反对“诡辩的相对主义”,遵守公共规则、捍卫底线伦理、尊重事实真相,才能保持社会的自由、多元、开放,避免道德失范和价值扭曲,从而凝聚更多共识,促成更大进步。

  • 《【2024高考素材4】狭隘的极端主义》
  • 文章一:论极端主义

    “极端主义”是当今西方话语中一个主要的关键词之一。极端主义这个说法在最近几十年间才渐渐流行起来。它真正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流行词汇,更是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这个似乎被专门用作指称穆斯林恐怖主义的名词,起源于美国,是一些进行国际政治学研究与预测的专家的“版权”所有。

    我们这样一个从来不知道极端主义为何物的国家,对这样的语言现象感觉比较迟钝。而实际上,这个词汇的出现,当时就预示着天下将不太平。更为实质性的是,我们不妨想象,使用这个词汇对国际政治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的西方学者们,一定充分了解这个词汇的所有背后的含义。

    极端主义的思维,可以说是极端混乱。当今世界的混乱现实,就是极端主义混乱思维的具体展现。

    一个十分古老的真理是:你的作用力多大,你得到的反作用力就有多大。

    我们由此意识到,极端主义并非当代极端主义分子们的创新物品。

    端主义的起源

    三千七百年前,阿拉伯半岛上有一支部落叫希伯来人,他们似乎生来不太合群,所以总是受到周围其他部落的欺负;或者,也许因为他们的忍耐力较弱,他们的生活显得特别艰难。希伯来人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摆脱痛苦的办法。那时,全世界的人们都是原始巫教的信奉者。所谓原始巫教就是自然神教,又称多神教。人们相信万物有灵,在现实世界的后面有着另一个世界,神灵们以某种难于察觉的方式影响着这个世界中的生活。人们通过巫教崇拜同自然环境打交道,建立起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现在,为了摆脱别人的欺负和自己痛苦的生活,希伯来人决定跟神灵世界来一次交往关系上的革命。他们在众神之中选择了一位凶狠的战神,以这位战神专门的保护为条件,决心只认这位战神为唯一的神,而把其他所有的神灵统统抛弃。这个神就是耶和华。这个部落就是后来的犹太人。他们的约定也就成为空前绝后的人神之间的一个合同。从此,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第一个人造的一神教,犹太教。而我们直到现在,也终于意识到,犹太教的诞生,就是宗教极端主义的起源。

    极端主义的特征

    从犹太教的创造中,我们可以看到,希伯来人貌似在极端痛苦之中作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而这个极端的创造物犹太教,同周围与众神共舞的邻居部落是格格不入的。本来,这个世界充满了信仰自由的人类,每个部落每个人都可以在特定的时候选择自己所信赖的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帮助。现在出现了这么一个人神同盟,排斥其他人、其他神,还声称自己部落超人一等,要充当救世军。这就是极端主义的第一个特征:在极端的条件下、作出极端的选择、进而设定极端的目标。极端主义的第二个特征是,以排他为前提的人神共谋共犯——信仰的垄断与崇拜的独占。但这种垄断与独占的排他性本质,把人神同盟的签约两方都置于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必然导致天怒人怨。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犹太民族继续遭受着他本想一举摆脱的困境。然而,三千多年的悲苦遭遇并不足以使这个古老民族闭门反思自己的过错。相反,他不断地以其他理由为自己的苦难做解释,以极端主义方案来解决他所遇到的难题,以至于他不断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极端主义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不可自拔。看现今的以色列国,它可以说是生存于一个被仇恨与愤怒包围、稍有不慎即有灭顶之灾的火药桶中。这是一个典型的极端主义环境。千百年来,犹太人的总的生存环境无出其右。这就是极端主义的第三个特征。第四个一神教的极端主义特征,是那位唯一的神超越了自然神的性质,成了自然的创造者。就是说,犹太民族由于自己对自然的无力把握,创造出来一个可以掌控自然的神,把自己的意愿通过这位唯一的神实现对自然的统治。这样的造物主安排,实际上并不解决问题,所以一神教又给自己也给世界添了许多烦恼。

    极端主义的蔓延

    奇怪的是,一个当初看上去并不巨大的犹太错误——仅仅是为了改善生活而采取的一个极端主义措施,后来竟然膨胀蔓延,泛滥到全世界,造成人类的普遍灾难,至今难以纠正。一千两百年后,犹太教在罗马帝国心脏地区演变出基督教。这是第二个一神教。——请注意,连同后来的第三个一神教伊斯兰教,世界上全部三个一神教,其实都发端于同一个人神合同。这是一神教的最大最显著的特征。我们也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个一神教只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一神教。如果说犹太教只是犹太人的宗教,那么,基督教就只是罗马帝国的穷人的宗教。而伊斯兰教,则是范围更加广大的饱受基督教欧洲压迫的阿拉伯穷苦人民乃至其他民族穷人的宗教。由于穷人在任何时候都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也由于罗马帝国末年统治衰弱,基督教在往后数百年间如燎原之火,烧到了整个欧洲。

    同老巫教相比,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只有一个无可选择的全能之神。作为权力无边的唯一的神,用西方话语的民主话语来说,那就是一个专制独裁的统治者。毫无疑问,一神教的初始使命实际上就是政治党派的任务——它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利益集团,同其他利益集团争权夺利,而同纯粹的人的信仰无关。很显然,无论是基督教的自身内部还是其外部的发展历史都能充分证明这一点。罗马帝国后期,由于基督教所代表的多数人利益同贵族发生了不可调和的政治冲突,导致欧洲古代史上的绵延不绝的战争拉开了序幕。而基督教对于自己的老对手、它脱胎而来的老巫教,也是痛下杀手,残酷血腥,毫不手软。整个中世纪,惨死于基督教之手的老巫教人士,绝大部分为柔弱的女人,数以百万计。罗马帝国之后,基督教在欧洲建立了教会专制,极端压抑人性,把欧洲百姓变作它的农奴。但是,所谓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基督教统治的狭隘与苛政,使历史走向反面,以个人主义个人世俗快乐幸福为最高诉求的“文艺复兴”运动,翻开了极端主义发展的新一页。严酷的神性和神治,激发了人性的反抗。“文艺复兴”运动伴随着封建君主专制与独裁复兴,基督教却逐步走向衰落,好像是一个新时代!然而,文艺复兴所激发的人性却恰恰是另一个极端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个人主义旗帜下的个人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极端张扬的个性解放,乃至接近于狼性的个人自由、个人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历史似乎为极端主义打开了又一路绿灯,让它可以横冲直撞为所欲为。这是一个极端主义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极端主义对极端主义。

    文艺复兴所开启的个人主义狼性大解放,戏剧性地导致了一系列后果:重商主义以及物质金钱在个人手中的积累发展出资本与高利贷;科学技术的普遍发展应用并以此帮助个人利益的扩张;以实现一夜暴富为目的的航海探索,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现代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等等。原本安宁自由的世界,从此失去了自我和本态。但是,极端主义对极端主义的结果,必然是“每一个人成为每一个人的敌人”。于是,西方社会的“法制”出现了。这种法制,后来据称大大优于东方和中国的“人治”,其实质是什么呢?对了,就是又一个极端主义。说它是极端主义,只要看一下它刻意模糊人治本质并把“治”的对象人当作物,就足够了。法制成为国家与社会治理的新邪教,制造出诸多荒谬后果,罄竹难书,这里也就一笔带过。文艺复兴所拉开的个人主义表演大幕,终于演绎到了资本专制殖民阶段——极端主义的极端阶段。

    在极端主义的早期,其社会性的危害并不十分显著,这是因为欧洲及所谓“中近东”地区人类社会规模尚小,互相间的联系也不密切,生存空间相对较大。随着人类社会规模扩大、交通技术使旅行运输便利、贸易与资本变得非猛烈扩张不能自已,它的危害性也就愈益显著、日益剧烈、日益深远。我们只需罗列基于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登峰造极的表现,就能看清楚它的极端主义本质:

    (一) 资本拥有者对劳动者毫无怜悯的血腥盘剥;(二) 资本对土地能源等资源的穷凶极恶的掠夺;(三) 银行金融垄断资本对国家政权的非法控制,并在全球实行专制殖民暴政;(四)市场经济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依赖与纵容;(五) 毫无人性的殖民主义全球扩张;(六) 为了一己私利而随意发动的战争杀戮;(七) 为了“增长、增长”并维持极端主义世界帝国统治而进行强迫性的极端主义价值体系推广。

    文章二: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

    生活中,围绕一个具体事件,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意见。不仅一方根本不理会另一方的意见,即使中允的看法,往往也会“两头不讨好”。这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则是“极端主义”。

    “极端主义”大多固守一隅而放弃全面、客观、公正的视角,习惯性地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一个层次看问题,又下意识地遮蔽了其他角度、方面和层次,狭隘是其主要特征。在“极端主义”者眼里,一说到“文凭腐败”,似乎所有官员的在职文凭都是以权谋私的结果;一论证某人抄袭,所有寻常的细节、片语都被牵强附会成有力论据;说点本土实情为本土利益辩护的,则被指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当某个具体事情被上升到“爱国”层面讨论时,一方往往指责对方是崇洋媚外的“卖国贼”,另一方则斥之为误国误民的“爱国贼”。

    在立场上,旗帜鲜明本没有错,是非分明更值得嘉许。我们反对骑墙和圆滑世故,批评在价值观上模棱两可的中庸主义,倡导坚持真理。但这并不代表一事当前,就能以自我价值判断为准,顺乎吾心便全盘肯定,不合己意便彻底否决。极端主义的危害正在于,他们常常自以为把握唯一道义标准,觉得自己的话语诉求是唯一正确的,因此无视其他见解和认识。这样的极端思维之下,不仅思想观念难以交流,基本共识难以缔结,社会和谐也无从谈起。

    因为有消极腐败现象,就把国家说得一无是处;因为有为富不仁,就对所有富人怨、恨、怒;批评社会存在一些矛盾,就被斥为“抹黑中国”;强调一下阶段性国情,又被讥为“高级五毛”;看到国企亟待改进,就干脆主张全面私有化;指出国企问题不少,就是对公有制的“攻击”;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现了,又认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极端思维,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不管是哪个极端,都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真实判断我们所处的方位,客观评价国家社会的进步,更无益于形成社会合力、促成问题解决。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时代,开放包容的观念,健康理性的思维,不仅是个体修养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作为一种偏激的价值观,“极端主义”的判断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悖于行为的内在规律。作为一种片面的方法论,“极端主义”审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违背了事物存在的现实逻辑。作为一种情绪化的社会心态,“极端主义”的言行不仅是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侵犯,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走向现代化的大国,十分不利。

    越是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社会就越需要理性的思维、健康的讨论。每个社会成员若都能以清醒的头脑、客观的视角、辩证的思维,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就会更加公允持正,与人相处就会更为和煦宽怀,我们的社会必会少些矛盾、多些和谐。

    文章三: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袁南生在其《中国外交“愤青”现象为何千年不绝》一文中分析了自宋以来的“愤青”现象在中国外交史上不绝原因,他归纳了五点:一是对宋朝重文轻武、主和厌战政策反思和反弹的结果;二是中国封建社会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趋势的产物;三是夷夏之“防”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妥协文化;五是清谈误国历史遗风的影响。袁是外交行家,这五点归纳有一定代表性,这里主要是借他对外交“愤青”现象的研究来谈谈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问题。

    按照袁南生对“愤青”的解释,“愤青”主要是指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沙文主义思想、言论和行动的青年,认为“愤青”同时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思维的情绪化、非理性化、简单化;标榜爱国,仇恨西方国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中华之心不死;轻言战争,主张采取极端措施,甚至主张以暴力改变社会;拒绝妥协,对外交往一味主张强硬。在袁看来,中国当代社会“愤青”现象的产生除历史因素外,还同狭隘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有关。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百年来在中国不容小觑,而就全球来看,冷战结束之后,意识形态并未终结,民族主义业已取而代之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因素。狭隘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者都是以爱国主义的面目出现,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带有绝对的不可置疑性。他们骨子里认为本民族利益天然高于一切,从而使“爱国主义”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变成盲目的、狂热的情感,有时甚至演变成了“害国主义”闹剧、悲剧。

    袁对“愤青”特征及狭隘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分析很有道理,不过他的看法还是偏向外交方面,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补充拓展思考。

    自有民族和国家以来,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爱,是生活在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不言而喻的情感,无须任何理由,我们批判和否定狭隘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但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则不能简单地把它们也一否了之。

    一般来说,将一种朴素的民族感情变成可资利用的资源,从政治上维护国家的利益或执政党的合法性,就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所需要做的工作,可称之为民族主义。

    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在和西方碰撞中产生的,伴随着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记忆,除此之外,改革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国家实力的膨胀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民众的民族自豪感也高涨,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两个主要来源。民族主义成为今日中国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

    任何民族主义最后都要指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及尊严。对中国来说,民族主义的基本功能在于强化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并进而促进、提高大众对于民族的归属感和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此外,在现实的民族国家的框架内,民族主义能够帮助大众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不受外来的压迫和侵犯。这些都是民族主义的正面价值。

    但民族主义也有另一面,这就是狭隘民族主义。正如学者陈来所说,就动员能力而言,民族主义的长处是有很强的感性号召力,因此,当民族主义被某种过于功利的政治势力所运用和支配时,这种感召力就有可能变为一个没有制导的导弹,特别是在某种具体的、极端的情况下,变成一种排外主义和种族主义。这是民族主义的内在缺陷。另外,过度强调民族的整体利益而缺乏对个人权利的关注、尊重和激励,也是它的一个缺陷。因此,我们需要认识狭隘民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舞剑的人不懂剑的秉性,没有很好地把握它,剑也是会伤己的。

    与民族主义有关,当民粹主义打着民族利益的旗号时,它就变成了民族主义。但民粹主义也有自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思潮。简单地说,民粹主义是一种倡导人民或者平民优先的主张。

    中国自古就有深厚的民粹传统,即“均贫富”,从价值理念来说,“均贫富”追求的是一种平等价值,因此它在特定时期或阶段,对社会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均贫富”也往往会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大破坏。

    近年来民粹主义的兴起,与日趋严峻的贫富分化及民意政治的出现有很大关系。用学者俞可平的话说,民意政治的兴起,是近年中国政治一个明显的特征。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民意”正在深刻地影响政府的决策和中国政治的进程,并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在这一过程中,也部分催生了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往往发生在一个社会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它认为这个社会转型中,大部分民众承担转型和改革的代价,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故民粹主义崇尚直接民主,要求普通民众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过程,要求道德至上,并认为道德只存在于底层大众之中,崇拜魅力型的卡里斯马式领袖。在民粹主义盛行的国家,极端的平民化成为民意政治的合法性基础。

    因此,要将民粹主义的危害减到最低,需要完善民意表达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均衡的利益表达和处理机制,扩大和增加公民有序参与的渠道,让公民通过合法的渠道表达其诉求,从而防止和克服民意政治畸变为民粹主义、网络暴力和暴民政治。

  • 《【2024高考素材3】功利的实用主义》
  • 文章一:谈谈实用主义

    世俗社会最常用的三大哲学流派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而实用主义无疑是第一大流派。

    (一)实用主义的定义

    实用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是美国的半官方哲学。

    关于实用主义,冯友兰总结为: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它的真理论。它的真理论实际是一种不可知论。认识来源于经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经验,至于经验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那是不可知的,也不必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怎么说,人们总是不能走出经验范围之外而有什么认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经验。所谓真理,无非就是对于经验的一种解释,对于复杂的经验解释得通。如果解释得通,它就是真理,对于我们有用,即有用就是真理,忽略所谓客观的真理。

    美国实用主义拒绝这样的观点:即科学有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实用主义成员同时反对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某些概念是先天的,一是认为作为知识基础的感觉材料和经验是绝对确定的。原则上说,所有知识都是可错的,但可以改进。科学是一种在由研究者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内部展开的批判性活动。这个研究者共同体所能提供的,就是我们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知识。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有皮尔士、杜威和威廉·詹姆斯。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1839—1914):真理主要不是命题与实在的一致(真理的符合论),而是富有能力的研究者在自由公开的讨论中可能达成的同意。真理是一个理想的研究者共同体在无尽过程中不断趋近的结果。在皮尔士看来,既不存在自明的理性原则(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不存在绝对可靠的材料和感觉印象(如逻辑实证主义)。

    (二)为何实用主义那么流行

    中国与美国文化背景与文化传统相距甚远,但有一方面却是共同的,就是都奉行实用主义,这是为何呢?

    个人认为,正因为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起点不一样,所以不能照搬其它国家现有的模式,需要走出自己的路;再加上都是大国,有实力探索未知的领域,而探索都是尝试性的。这些都需要小步试探式前进的务实态度,中国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美国提出的干中学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实用主义与中庸之道(据朱熹注,中庸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有关,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在日常生活中,中庸的态度是恰如其分的,也即有用的,所以实用主义往往表现为中庸的态度。中间选民理论可以进一步用来说明为何中庸的态度是受大部分人欢迎的。先简单解释一下中间选民理论:在一个没有绝对的对错的众多方案之间进行选择,人们的态度会成正态分布,持中间态度的人数最多,持极端态度的人数会较少,按人头投票,最终持中间态度的选民选择的方案会获胜。这个理论有两点启发:一是,想要获得选举胜利,就要尽量靠近中间选民的态度;二是,每个党派都这么做,最终会出现党派观点的趋同(这样就无所谓党派原则,有用就是真理)。只要采用更为中立态度就可以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因此秉持实用主义的人就会变得中庸。

    从微观上来说,国人的中庸之道,美国人的实用主义都是为了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而且上述也阐明了实用主义和中庸之道之间的关系。

    (三)儒家的实用哲学和实用主义的区别

    儒家实用哲学里面有实用主义的因素,但是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首先是对谁有用。儒家理论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理论,儒家的有用是首先对集体或社会有用;美国继承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实用主义的有用是首先对个人有用,这是儒家的实用哲学和美国实用主义的根本区别。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优缺点对比,这里就不展开了。

    其次是什么有用。美国的实用主义更多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机械工业、流水线的发展,对分工和效率的要求催生了实用主义;而技术的潜力是巨大的,符合实用主义的原则,所以实用主义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严格来说,未来有用,现在没用的事情,并不符合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原则。但是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利弊,奉行实用主义就会陷入危机。鉴于科学技术的巨大正外部性,务实的态度就是允许研究人员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无用”的探索。

    技术追求的是真,所以真实和诚信在美国实用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为达目的,使用权谋是有所冲突的。由于中国古代并不重视科技的发展,所以儒家的实用哲学,不是使用技术手段,而主要通过资源的重新分配来解决问题,这往往使用权谋,到最后,儒家实用哲学就是放弃儒家,使用道家的手段,这就是“外儒内道”。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中使用欺诈也是被允许的,真实和诚信与结果相比,就居于次要位置。

    (四)王阳明的心学和实用主义的区别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来改变认知,不断超越自己,这并不涉及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而心学的致良知部分,良知是顺应天道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致良知的判断标准就是合于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合于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就会起效果,也就是有用。这与实用主义就达成了一致。

    天道,摸不着看不到,但是有没有用,我们能切身感受到,所以我们往往使用有用来替代顺应天道。这样王阳明的心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就变成了实用主义,这就是很多人以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实用主义的原因。

    但是天道和有用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存在符合天道但没有用的事情。而且美国实用主义不承认存在自明的理性原则,更不用说天道了。

    文章二: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主要哲学家有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John Stuart 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密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从思想源流上,来源于古希腊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传统。快乐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所创立的昔勒尼学派。另外,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也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 (Richard Cumberland)、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姆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 (Cesare Beccaria) 以及休谟(Hume)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密尔提出。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露头。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腊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为、行动。而实用主义者对行为、行动的解释,关注行动是否能带来某种实际的效果,也就是关注直接的效用、利益, 有用即是真理 ,无用即为谬误。

    实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贝克莱—休谟—孔德的经验主义路线,经验是世界的基础,人的认识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它也继承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意志主义和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实用主义把理论行动主义化和功利主义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

    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

    所谓真理建立在可接受性上,如果一个论断或判断可接受,则为真;若不可接受则为假(认识论观点)

    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

    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

    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

    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它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是否能使行动成功;

    人对现实的解释,完全取决于现实对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

    行动优于教条,经验优于僵化的原则;

    概念的意义来自其结果,真理的意义来自于应证。

    文章三:拒绝功利的实用主义

    近日,北京市一位老领导在座谈会中说,群众对有些干部不满意,主要是对干部的德不满意,有的干部仅仅为了升迁而做事,有的为一己私利拉帮结派,等等。

    仅仅为了升迁才做事的官员,是“功利的实用主义”一种典型表现。举目四望,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表现并不鲜见。秉持这样的价值,就会将狭隘的个人利益、露骨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看做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为获利润,坑蒙拐骗无所不为;为求升迁,投机取巧不择手段;为谋得利,损人利己在所不惜。当这种功利的实用主义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效果”就成为评价一切的标准,注重的不是客观实际,而是主观目的;关注的不是行动规则,而是利益结果。

    实际上,作为一种伦理原则,如果“功利”指的是“整体福利最大化”,是“幸福总量最大化”,这自然不无可取。但功利的实用主义者,却往往缺少看大局、看长远、看全体的眼光,因此沉迷于短期效果、计较于局部利益、裹足于一己得失。在这样的“实用哲学”之下,底线可以突破,规则可以冲撞,信仰可以亵渎,道德可以无视。

    作为一种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功利的实用主义者们往往因私忘公,只讲索取、不讲责任,他们会把社会、他人都当成达到目的的工具,可以不择手段、背离道义。作为一种发展观,功利的实用主义者们则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跟实事求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说,这是当前一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主要根源,也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

    拒绝功利的实用主义,并非否定个人对利益的追求,更不是反对务实的精神,而是要警惕把一切都功利化、目的化、实用化的倾向,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一些地方为了GDP增长,不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为了“大干快上”,欠下巨额财政债务;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违法占地,造成诸多社会矛盾。如果功利的实用主义弥散开去,难免会成为侵蚀正确价值观的毒雾。

    要廓清功利的实用主义,需要还原事物的本真意义,形成超越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公共价值观。比如,办企业要讲究“取之有道”,而不能不择手段;办大学要追求大学精神,不能要求学生“赚不到4000万别来见我”;做媒体要讲求社会责任,不能唯“眼球”是从;做人要讲诚信,不能“有奶便是娘”;做官要讲政德,要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

    对一个社会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是一块试金石,它决定着世道人心,社会走向。少一些功利的实用主义,就会多一些高尚的道德理想;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就会多一些可持续的发展;少一些膨胀的功利意识,就会使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

  • 《【2024高考素材2】庸俗的消费主义》
  • 一、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车奴”、“卡奴”……“奴”字头新词,几成文化现象;“裸婚”、“裸活”……“裸”字头新词,展现另一个向度。从“奴”到“裸”,两级之间的过山车,启示我们思考:如何走出“心为物役”,告别“消费异化”?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流风所布,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成为触发购买欲的引擎,个别人甚至要卖肾购新“苹果”。其实,拥有再多,也永远渴望货架上的下一个。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包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

    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有人把职位官阶明码标价出售,用信念做了交易……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理性经济人”不再是对人性唯一的预设,物质财富也不再是对成功唯一的判定,多元的标准、多样的观念、多维的思考,消费行为才能远离“异化”的危机。、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二、要消费,不要“消费主义”

    双十一,其意义早已经超越了一个购物节本身,成为了全民性的娱乐消费狂欢。天猫提前一个月便开始的饥饿营销,各路网红的直播带货,赶超春晚势头的盛大晚会,趣味盖楼赢红包,深夜限时满减等活动无不在引诱着你陷入“买买买”的泥沼,而最终结果是你买下了三四年还用不完的洗衣液、众多不同牌子不同色号的口红、下次想起来可能就已经过期了的面膜、拍照发朋友圈炫耀后便置之不理的衣裙。天猫双十一狂欢节掀起的消费狂潮,至今还被人们讨论着,也许为低价买到了心仪的物品,也许为买了太多无用的东西。但无论如何,终究是消费。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是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一个过程,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更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总而言之,消费是生产和生活的依附,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消费原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社会现象,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偏离正向价值观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使“消费”一词开始与奢侈、浪费等含有贬义的词同时出现。在消费主义状态下,社会大多数人的多数行为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法国后现代理论学者鲍德里就曾说过:“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消费主义文化意识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迄今为止,人们的消费观念大概经历了三种时代——理性消费时代,感觉消费时代,以及感性消费时代。从前,中国消费者们往往更注重产品的质量,买东西时着眼于物美价廉、经久耐用。而现在,有一部分消费者开始极力追求或模仿着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他们常常会超出经济能力的或压抑基本需求的去追求奢侈的消费。不知不觉地,在那些推崇消费主义的国人眼中,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早已过时,购买象征着“高身份”的奢侈品才是走向美好生活的正确之道。于是,他们开始竞相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

    在中国,青年群体可以说是消费主义最主要的接收者。在消费主义“你的消费就是你自己”观念的不断冲击下,他们通常很容易认同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推崇个人享乐和所谓的个性,向往奢侈消费。我身边不乏这样的人存在——一些同学或为买大牌包包节衣缩食,或为一双名牌球鞋拼命打工,或为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毫不犹豫地花掉两三个月的生活费。他们没有存钱的概念,一边做着“月光族”,一边又以蚂蚁花呗预支超前消费。他们瞧不上平价衣服,买衣服一定要去专卖店;他们看不起小品牌,买护肤品就得找海外代购,还美名其曰“为自己投资”;更有甚者不管经济实力是否足够,手机一定要用iPhone。为什么“校园贷”屡禁不止?这与部分大学生推崇“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也不无关系。

    在庸俗的消费主义下,人们成为了物质的奴隶,人们消费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为了寻找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人们沉迷于消费带来的假象,骗自己“我是所谓的上层人”,从而获得某种短暂的满足感,并逐渐上瘾,直到一发不可收拾。可毕竟,“一个欲望的满足之后,接踵而至的将是另一个更大的欲望,但这些都满足之后,我们所留下的只有无边的空虚和无聊,是无尽的痛苦和失落。我们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回不到自己的初心。”,叔本华如是说。

    每个人都需要消费,也离不开消费。消费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消费主义陷阱”不可不警惕。庸俗的消费主义如果持续盛行,将对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资源的过度消费和浪费、人们价值观的偏离与扭曲、经济的虚假繁荣……我反复提到消费主义的危害,呼吁大家警惕消费主义文化的渗透,并非意味着我提倡大家把钱都存起来,尽量不消费,重新回到过去的贫穷时代,而是希望大家能理性消费,与自己的消费欲和平相处,不陷入消费主义的物欲陷阱。

    也许是时候了,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认真地问一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些吗?”

    三、消费主义下的审美庸化与救赎

    科技发展逐步稳定工业文明在人类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工业文明的壮大需要由频繁和高效的消费做支撑。消费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其中难免会有独立的审美过程的参与。独立的审美过程使其成为了非机械的活动,体现在消费选择、消费时间、消费频率等诸多方面的多样化上。然而对于工业文明来说,消费选择、消费时间、消费频率的规范化和可控化是实现供需平衡等理想情况的必要条件,独立的审美过程成为了其绊脚石。于是,在科技发展推动工业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下,一场审美庸化运动正在悄然进行。但要注意,审美庸化运动并非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畸形运动。

    消费主义下的审美庸化

    审美庸化的目的是阻遏人独立的审美过程,在个人层面上它要实现自由审美的掩蔽,在社会层面上它要实现审美对象的同一化。而美是欲、技、道游戏的显现,审美庸化自然要从这三个要素出发,于是出现了欲的扩大化、技的单一化、道的庸俗化三个过程。这三者可以近乎完美地达到审美庸化的目的,从而促进消费,推动工业文明的发展。

    欲的扩大化

    人的欲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共通的。食欲和性欲作为本欲,在其上发展出暴力欲、控制欲、被关注欲等诸多相互交织的衍生欲。这样的生物学特征对于审美庸化来说是有利的。只要将欲望的追求在人类的活动中扩大,一是欲望带来的冲动会避开理智而刺激人的消费,二是欲望的同一性使全社会的人向同一类商品消费。这已是有目共睹的。

    食欲的扩大化体现在快餐行业上。由于人类对大量糖类、咖啡因等物质摄入的生物性渴求,高热量食品正在大范围流行。时下突然异常火爆的奶茶行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杯500ml奶茶中所含的糖、脂肪(主要于奶盖)、咖啡因含量远超过一个人的日常平均摄入量,而年轻人对其总是乐此不疲。

    性欲的扩大化相对掩蔽。它以信息爆炸为契机,向性教育缺乏者或是三观尚未成熟者直接或间接地灌输有关性的信息。于是,在长期性暗示或是错误性启蒙的作用下,我们中有了一大批数量不断上升的“性享乐主义者”和“性个人主义者”,他们以满足性欲为需求,刺激着色情影视、色情服务和计生及情趣用品的消费。这样畸形的“性开放”运动完美地回避了“爱”这样一个审美过程,利用人类不竭之性欲使性行业不断发展。

    技的单一化

    技不单指技术,它普遍指人类活动时所用的方法或媒介。它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而审美庸化运动下对技的单一化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

    首先,在中国,其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支付方式的简便化。缩短交易时间所带来的必然有冲动消费,而冲动消费必然是缺少独立审美过程的参与。如今,指纹支付使消费时间进一步缩短,并且使用非纸币交易的网上购物正成为主流。

    其次,与第一点大有不同,是物质媒介的使用。当人们要达到某种目的时,精明的工业文明必然会生产出需要使人们消费才能助其达到目的的工具。体育运动与竞技便是一个良好的例子。体育本是一个塑造美的过程,它体现在参与者使用某种工具在某种条件或规则下的游戏之中,参与者、工具和条件的多样化使体育之美得以不断生发。而在消费的浪潮下,工具和条件的有利可图性使它们走向了单一和极致,这使得参与者的审美过程沦为平庸。例如,健身房健身作为一种有别于街头健身的手段,形式单一且功利性明显,它使美被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却囿于其宣传手段的强大(下一节会指出)而被人广泛接受并愿意为其消费;再例如,“白色毒品”——滑雪、“蓝色毒品”——设备潜水,“毒品”二字完美展现了其高消费和成瘾性,而最近被搬上台面的电子竞技素有“电子海洛因”的称号,它的被认可度也逐渐高了起来。

    道的庸俗化

    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可以粗略理解为智慧、道理,准则,它指导并约束着人的活动。由于其高度的个体化和掩蔽性,审美庸化运动中它也最难被庸化、最难被觉察。可它在庸俗化的过程中每行进一步,对消费主义来说都是莫大的胜利。

    一个人所奉行之道虽然独立而掩蔽——甚至很多人自己都觉察不到,但它的确也是由那个人自身符号系统的输入和产出逐步构建起来的。其构建的具体方法和具体结果虽然掩蔽,但通过适时的大量定向符号的输入却可以实现其所构建的道大致相似。我们道德和传统便是如此形成的。而消费主义则是要运用这样的方式将道引导至对其有利的方向,从而顺便实现了对欲、对技主体上的控制,使消费的观念变得如同道德和传统一般,审美至此彻底庸化。

    其具体手段是复杂的,就像传承道德观念和传统一样,除了简单的符号灌输外它还需要与其灌输对象现有的道相结合、相适应,否则人们不会轻易地将其置入自己的符号系统。但我们还是可以很简单地找出很多灌输成功的例子,这里就拿上一节那个简单的“健身房健身”为例,中国人的被关注欲以及对健康身体的渴望日益膨胀,面对科学发展的便利也开始了对于科学的“迷信”,此时若将健身活动与以满足个人欲望需求为主体的个人主义以及“健身房健身就是最健康的健身”的所谓“科学”观念相结合制作符号,必然会有一种道在人群中生成,它指导着人们心甘情愿地花钱去健身。这样的道一旦扩散开来,至少在肌肉和线条这块大家就不要妄想有什么独立的审美存在了。

    审美庸化后的救赎

    审美庸化运动在现在看来是中性的,它虽对我们的审美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它为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了快乐与便利,它是历史发展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场运动的进程当中,势必有想要退出的人,如果要给他们的退出起一个名字,为了迎合他们的心境,不妨“救赎”这个词。那么要如何救赎呢?试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做:

    欲的人性化

    欲的人性化是不可能的,它就像永动机违反热力学定律一样。可是,虽然我们已经不再造永动机,但我们还是要尝试把欲望人性化。因为造永动机强调的是结果,欲望人性化强调的是过程。

    把欲望人性化是一个受苦的过程,极端者不小心便走向了疯狂的禁欲。我们希望将欲望人性化一段时间后再释放,让它回归到兽性的那一面,最后再回归人性化的这么一个轮回。这个过程被尼采称为“酒神仪式”,它能激发出人对于美的思考和渴望(享受各位的贤者时间罢)。

    技的多样化

    把技多样化这个道理最好理解,并且似乎在哪里都行得通,但在哪里都不被采用。对于工业文明来说,最高效的办法只有一个,而且它永远不能被找到,我们要永远地去寻找并且使用现有所寻找到的最佳办法——尽管它一定会被更高效的办法淘汰。

    在审美的世界里焉能如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是小时候就知道的“clichés”。把它扩大了讲,我们的观念、我们的世界、甚至我们的语言都是技的多样化存在的地方,“我们至少不要让观念统一、世界同一、语言通一,可否?”——这将是救赎者们在审美庸化末期的论调。

    道的辩证化

    “作为救赎者,最重要的是不被同化,要尽可能把守好自己符号系统的每一个关卡。”——《救赎者宣言》第一句话,2088年出版,2090年被列为禁读。

    辩证地思考作为每一个个体最值得珍藏的品质,需要被我们早发现、深使用。它能有效地防止外来的定向符号定向改造你的符号系统,它能修饰这些符号,就像细胞用PTS系统修饰葡萄糖,让它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己所用,而不是任由他人灌输——尽管他们的灌输真的能让你“方便”掉修饰它们的时间。

    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符号系统就像精密的细胞,面对浓度日益增大的符号冲击,很多“细胞”招架不住裂解而亡,彻底投入了外来符号的怀抱——这甚至无关它们在膜上有多少个“辩证蛋白”把关。所以,如何减少外来符号的冲击,又是救赎者们思考的另一个问题:他们是否应该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芽孢”,等到情况适宜后再恢复世间的活力?

    可他们能等到吗?他们的后代能等到吗?

    或许最后的救赎者们,成为了一群隐士。

    最后的隐士死掉之后,乌托邦便真的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