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识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20:47:59
  • 《校园的春天》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我们的校园里。

    校园的春天是五彩缤纷的。花坛里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奇斗艳,白得似雪,红得如火,粉得像霞……丁香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那青翠欲滴的叶子中,星星点点地冒出了几多洁白无瑕的小花蕾,左躲右藏,好像害羞的小女孩;海棠花也不甘示弱地绽放,红色的花瓣层层叠叠,像一条蓬松的公主裙;桃花是粉红色的,像一个穿着粉红色衣裙的少女,绿叶簇拥着红花,阳光一照,又像一只粉蝴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花坛里绿油油的小草也从地下探出了尖尖的脑袋,给花坛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校园的春天不仅是五彩缤纷的,而且是热闹非凡的。同学们脱下厚厚的冬装,换上轻便的春装,尽情地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早晨,我们来到操场上,排着整齐的队伍,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在操场上尽情的奔跑。课间我和同学们一起玩跳大绳、接力跑,做有趣的游戏,操场上到处是我们的欢声笑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这充满着希望的季节里,我们要在学校和老师的培养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报效祖国。校园的春天真是令人向往呀!我爱校园的春天!

  • 《阳光下的校园》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又是一年的春天到来,温暖的校园内开满了桃花,在校园的林萌大道上,目光所及之处无不成为粉色的天堂,真让人惬意又悠闲。

    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李军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零零后老师,上起课来幽默风趣,常常让同学们哈哈大笑。可在嘻笑的同学里却有这么个“奇怪”的人,他就是王寒冰。和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冰块”。他不爱笑,以至于他的心境让人无法揣测。视角转到另一个人身上,他长得十分健硕,没错,他就是人送外号“运动狂”的张明,他很喜欢打球,所以你常常能在操场上看到他的身影。

    现在正是一个难得的大晴天,似火的骄阳透过玻璃映在地上,漾起了层层光晕,那么亮眼。“叮铃铃”随着下课铃响起,张明总会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冲出教室。李老师看见这一幕连“下课”都忘说了,就冲出去追张明,嘴里还喊着:“你等等我啊!上次说好了打球的时候带上我的。”看到这一幕,大家都忍不住大笑起来,笑声弥漫了教室。

    就在这时,双手交叉坐在座位闭目养神的王寒冰察觉到了这乱哄哄的教室,他猛然一睁眼,“轰”一股强大的气场瞬间出现,方才乱作一团的教室立马安静下来,由此可见,这位“大冰块”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这也让班上许多女同学一下就变成了他的“迷妹”。也正是因为王寒冰特殊的样子让大家对他议论纷纷,可他却对此并不上心,依旧我行我素。

    转眼就到了放学,那个充满活力的班主任正和张明勾肩搭背地走在那落满桃花的粉色林萌道上,他们似乎正议论着明天一起打球的事,王寒冰则是一个人背着那个黑色的双肩书包,双手插进衣兜走着自己的路,俨然一副高冷的模样。

    落日的余晖洒在操场上,落在那球筐下的篮球上,望着王寒冰一个人远去的背景,是那么孤独又寂寞……

  • 《春之宴作文550字》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杜牧眼中百花开放、万紫千红的春天。春天里大地回暖、莺歌燕舞,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的季节。

    瞧!迎春花送来了春的讯息,它们穿着鹅黄的盛装,出席这场春天的宴会。只见它们伸展着腰枝,摇晃着花头,争先恐后地竞相开放,时不时还引来了几只春天的“小精灵”——蜜蜂,它们在花丛中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好似再说春天的秘语。

    路旁里的小草也忍不住偷偷地从泥土里探出小脑袋,它们呼朋引伴,一眨眼,嫩嫩的,绿绿的,就连成一大片。我们就在这软软的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捉迷藏......倾听春风轻轻地低语,享受春日暖暖地抚摸,真是惬意极了!

    春的盛宴似乎有一种号召力就连我们学校操场旁的杏花也不甘落后,几天前还是一个个小花苞,不知什么时候杏花就开满了树枝。瞧!它们一团团,一簇簇,争着抢着赶来参加这边宴会。小鸟们也被这满树的杏花吸引,纷纷落在枝干上,叽叽喳喳和着春风的节奏奏响了春的赞歌。

    听!一阵朗朗的读书声,伴着微风传入耳中,似乎还夹着银铃般的笑声。不用说,这一定是杏花村小学的孩子们,他们也赶在这春天里发芽、成长。

    这就是春天地盛宴:一个花香迷漫的季节;一个五颜六色的季节;一个充满朝气与希望的季节。

  • 《又是春去夏来时作文650字》
  • 朱熹笔下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我眼前匆匆闪过,陆游笔下的“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浮现在我眼前。

    转眼间,春已去,夏已来,我们的城市又迎来了属于它自己的夏天。

    正值初夏,每日的清晨,时而温柔,时而忧郁,有时阳光虽刺眼,却如同妈妈手掌一样温暖,温柔地洒在我身上,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我的发丝,形成一幅温柔的画卷,有时天空被郁闷覆盖,落下豆大的雨珠,洒落在我头顶的避雨港上。

    晴天时的校园,太阳已出来好久了,刺眼的阳光照射着整个覆盖着青春的校园。校园里一个个活泼可爱的身影沐浴在刺眼却温柔的阳光里,有的身影似乎觉得阳光太过于刺眼,伸出手遮掩,但阳光可是无形的,透过手指缝照射在那青春洋溢的脸蛋上。就在那刹那间,整个校园就陶醉在耀眼的阳光里。

    下雨时的校园。天灰蒙蒙的,好像涂了几层灰色的面膜,雨滴滴答答地下着,恰似一根根透明色的针,斜斜地落在校园中。它轻悄悄地滋润着土壤、大地和动植物,一直在无私奉献着,雨滴在叶子上玩滑梯,在风中逃窜,在花丛间捉迷藏,在地上制造镜子。

    晚上走在初夏的凌公塘上中,偶尔传来几声蝉鸣,看来那些调皮的蝉儿已经蠢蠢欲动、迫不及待要出现了呢!经过一年未开的荷花池,我脑海里浮出了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唯有蜻蜓立上头。”荷花也已经等不急要探出头来了呢!

    “等闲过了一年春,雨后风光夏景新。”春已过,夏天又来啦,这个夏天是个很重要又很特殊的夏天,必定要好好珍惜。因为这是一个充满分别的夏天,我们即将毕业啦,等到七月左右,我们就要奔向各自的夏天,去追逐梦想。

  • 《徐奶奶和她的“泰丰斋”》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迎着春光,我们来到桐乡乌镇的著名糕点公司——“泰丰斋”。

    迎面是古色古香的大门,抬头一瞧,只见上面用繁体字镌刻着“泰丰斋”三个字。泰丰斋的主打产品就是“姑嫂饼”,我们步入院内就先去了“姑嫂饼”博物馆参观。关于“姑嫂饼”,有着有趣的传说故事,我们今天要访问的是“泰丰斋”创始人徐奶奶。

    徐奶奶个子不高,微胖,脸上有一点黑,是一个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们小队的少先队员充满了好奇,依次向徐奶奶进行采访。徐奶奶每次都微笑着回答我们,不时还会做一些手势,让人感到和蔼可亲。徐奶奶告诉我们,“泰丰斋”的“泰”表示国泰民安,“丰”表示五谷丰登。她创业时看到许多残疾人无依无靠,于是就将他们招聘了过来,让他们学做“姑嫂饼”,或者在门店里做销售……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企业成长为今天的“泰丰斋”。

    轮到我提问了,我站起身,开口道:“徐奶奶,请问您在做姑嫂饼时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徐奶奶思索片刻,回答:“在做姑嫂饼时的配料特别有讲究,像花生、油、面粉等东西都要有相应的配比。”我点头称是。徐奶奶看我似懂非懂,一手拿着两个“姑嫂饼”,说道:“这种外面灰灰的,像粉末一样制成的是一代姑嫂饼,老年人特别喜欢吃。”我拿起一个,轻轻地掰了糕的一角,许许多多的粉末流入我的手中,我把糕放入嘴中一咬,众多粉末仿佛在我舌头上玩耍,我把这些粉末咽下去,只感觉一股甜中带咸的味道在我的嘴中流淌。徐奶奶又指着另外一块糕,介绍说:“这是第二代姑嫂饼,二代姑嫂饼形似象棋,咬起来脆脆的,年轻人比较喜欢。”我也拿了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脆脆的,味道有点像月饼,但又没有特别甜。“接下去,我们还将研发出第三代“姑嫂饼”,口味将更丰富。”说这话时,徐奶奶充满了自豪感。我心想,这就是我们的身边奋斗者,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了不起的人,他们在守护传统工艺的同时,还在不断地创新,真了不起!

    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离开泰丰斋时,我们赠送给徐奶奶一面锦旗。“传统工艺、匠心守护、继承创新、自强不息”,我们祝福“泰丰斋”的明天更加美好!

    【沈雪珍老师点评】趁着假日美好的春光,邀上一组好友,一起去游乌镇!在古镇,不只是去观光,还去吃姑嫂饼,去采访民间糕点的制作人。用眼看、用耳听,孩子们寻访劳动者的奋斗足迹。项目活动丰富孩子的视野,也感受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 《外出研学》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是个万物复苏、春江水暖的季节。在这美好的春季,学校组织我们二年级同学周四去惠州古石龙村外出研学。

    清晨七点二十分学校就准时开车,经过两个小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古石龙村。下车后,一眼望去, 唯有一大片绿草 ,引人注目 ,青青的草是我们旅行的开头,接下来开始我们的研学活动。

    制造牛奶香皂是最轻松的一项内容。叔叔阿姨把皂基、水牛奶、蜂蜜、橄榄油倒入容器中搅拌均匀,我们把搅拌好的液体倒入模具里,晒干就好了。虽然我们花的时间和力气最小,但拿到香皂的时候,我还是好有成就感!

    滚铁环非常有意思,导游姐姐安排我们几个人给组进行比赛,谁滚的最远,谁就胜利。我以前没有玩过这个游戏,我仔细听导游姐姐的讲解,观察其他同学怎么玩,轮到我的时候,我掌控好铁环,用尽全身力气跑了起来 ,心想:“我肯定会得第一名的!”果然,只听见导游姐姐说:“黎校聿获胜!”我真是乐开了花 。

    我最喜欢的是捉泥鳅。脚一碰到水,只见密密麻麻的泥鳅向我脚边游过来,仿佛想要给我挠痒痒,我正要驱赶他们的时候,又想到要抓泥鳅,我在心里数,一、二、三、抓!只听见扑通一声,终于抓到了一条!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地抓了好几条,组成员都说:“你可真厉害呀!”

    捉完泥鳅,我们来到插秧的地方。我心想:“上次抓泥鳅时都摔了一跤,这次肯定不怕!”我拿着秧苗跑到了田里,按照导游姐姐说的去做:左手拿秧苗,右手插秧苗。就这样,一会儿我就插完了秧苗,看着秧苗宝贝找到了新家,随风飘扬,我的心真开心。导游姐姐也说:“你真棒!”

    我们还去种了树,不知不觉,活动结束了。带着满心欢喜,我恋恋不舍地坐上了车。这次的研学活动收获真大呀!

  •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下一句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这首七言诗是宋·朱熹所作,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为名句。诗的大意是: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翻译: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下一句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这首七言诗是宋·朱熹所作,其中“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为名句。诗的大意是: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翻译: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 《崂山记游》
  •     提起崂山,自然就想起那有名的矿泉水,又因为识得一些字,看过几本书,颇记得《聊斋志异》的“唠山道士”一篇,于是对这次夏令营游蜡山,我是引颈以待的。

        可一踏上唠山之界,便有些失望:这山太普通了,不高的两座山,不深的一条谷,谷中一条蜿蜒的小路。我不解它何以身居名山之列,历来受人崇仰。它有黄山那白云缭绕、奇峰突兀的雄伟吗Y它有华山那峰迥路转、壁立洲深的险竣吗?它有庐山那静默苍浑的秀色吗?都没有。我不由地嘀咕:三个多小时从青岛一路颠簸到这里是不是值得?

        蜡山连个山门也没有,登山就从脚下这新修的石阶开始。石阶向上伸延着,一时看不出何处是它的终结。也不见游客,唯有我们这一伙,招呼着,说笑着,给这里带来了一股活气。这里表土稀薄,绝少木,满目是祖糙的山石,一块块裸露着。大家都走得不快,仿佛在节省着体力。正行间,忽闻水声,循声前往,是一处跌瀑,瀑不高,所临石潭,水色青碧,潭中更有馒头状的石块,大大小小,错落有致,形成天然游乐场所。于是我们欢呼着进入,嬉水的,拍照的,忙成一团。不时有人扑通地滑例,衣稗尽湿,大家并无恶意地大笑,兴致孩增。我掬一把泉水尝尝,其水清甜,回甘满睐。蜡山泉水果然名不虚传。于是欣然灌一壶泉水背在身上。再看周围山色,也与进山处不同,重重盈益,显出一些雄伟来。

        兴致来了,脚下也显得有力,那石潭上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们,树木也见得多起来。忽而两边几十株果树,子还未丰,青泛泛的。有说是梅,有说是李,主人用带刺的羡0隔着,远远地看不真切。拐过树林,见一两间茅舍,隐约闻三四声犬吠,心中格外活静。

        路有些陡了,拐弯也多了。回头望望,脚下颇有些峰峦,再看前面,依然山外有山。背上出些徽汗,脚底也隐隐发烫了。正想歇脚,前面出现一座古庙。庙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把个夭遮得严严实实。两个农妇在树下摆个摊子,我们十几个人围拢过去,要碗凉粉,席地而坐,解渴充饥。那凉粉清滑爽口,洒点香菜米醋,拌上辣子,别有风味,更喜农妇还卖自家酿造的桂酒,一盅一毛钱,价钱公道,酒且清香扑弃,令人胃口大开,真是绝妙小吃。有人问凉粉的制法,农妇热情解说,但胶东口音,方言杂话,不尽明了。

        中午十二点了,我们终于到了离捞山顶不远的一处平台。此处有一巨石,半埋入土,上刻“明敌洞”三字。大家分散着喝水吃千粮,还未及欣赏山顶的山光野色,忽然阴云四合,人处雾中,天昏山溟,似乎倾刻就要下雨,我们急忙整队下山。登山而未至峰嫩,未免有些遗憾。

     

  • 《诗史》
  •     李隆基眼力非凡,识得李白的“非廊庙器”,任他“长安市上酒家眠”,也任他“五嗦出西京”,就是不肯给他个像样的官做,更不会招聘他当宰相。这件事,李隆基干得不算差。平心而论,他对待李白,也还过得去。我弄不明白的是当时怎么会有那许多人偏跟李白做“对头星”。有杜甫怀念他的诗为证:“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皆欲杀”,换成“文革”的语言,就叫做“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一个醉醺醺的李白,怎会激起如此强烈而广泛的义愤?如果嫌他喝得太多,只要不因醉而违犯“社会治安条例”,那基本上还属于他夫人管辖范围的事。当然,他的毛病确实不少,游山玩水、行侠、求仙、押妓、炼丹,等等。这些事,达官贵人们干得,李白又有何不可?最不可饶恕的也许是他的从永王磷起兵勤王,李白为此在诗中曾有所声辩,应当被视为已经说清楚了,“世人”又何必硬揪住他不放呢?因而我怀疑杜甫关于“世人皆欲杀”的说法,是否为突出他的“吾意独怜才”之心而故意作出的夸大其词的反衬?

        现在细按《日出入行》的文意,对于澄清我的这个疑问,似乎窥见一点儿端倪了。

        我想,李白肯定上了庄子那个古怪老头儿的当,庄子老喜欢拿自然现象跟人事现象对号挂钩。比如,他的太太死了,开始,他也像常人一样的伤心难过,继而想到,太太未生之先并无她这样一个生命,如今死了,又回到无她这样一个生命的原先状态,这变化,就像春夏秋冬的运行流转似的,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若为这自然而然的事情的到来而号吻悲哭,那岂非违背情理?于是他在自家门前,蹲成个簸箕式,敲着瓦盆儿,高高兴兴地唱起歌来。《庄子》书中的这段记载,肯定打动过李白,请看前面那首《日出入行》的这几句:

        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流动在李白这诗的韵律之中的思想感情,不完全像流动在庄子的血管里的血吗?问题就出在“不谢荣”、“不怨落”这上头。这本来并非毫无道理。风,吹到春季,自要变为春风的,春风吹了,草自要碧如柔丝的。难道春草是为了奉迎春风的意旨而绿的吗?春与风,风与草,草与绿,亦不过各行其是,各自顺乎其自然之理。它们根本无从意识到何谓主,何谓客;何谓授,何谓受。所以“不谢荣“亦“不怨落”,本是天经地义,无可指摘。然而这番话,只宜藏在心里,心中有数就是了,万万不宜说出,因为一说出来,就产生社会效果。在社会上说什么“不谢荣”、“不怨落”,不就是提倡“不感恩”、“不戴德”吗?庄子“箕踞鼓盆而歌”,那还只是忘情于他的太太。李白这人,全身心都被酒浸透了,他实行起庄子的这一套,可没得个“政策界限”。只看他跳到水里去捉月亮公公那一出,便可断定他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我的推想,在他一生中,肯定干出了许多许多不知“感恩戴德”的事儿。“木不怨落于秋天”,以“秋天”自居者,本来就认为你不该有什么“怨落”之感,也许倒没什么;但“草不谢荣于春天”,以“春风”自居者,怎容得你“不谢荣”呢?哪个又不乐于以染绿了小草的“春风”自居呢?由此看来,杜甫关于季白的那句诗:“世人皆欲杀”,未必是“无影造西厢”,我倒相信是如实反映了情况,不愧为“诗史”—诗之史笔!今可例古,甚至到了今天,李白而后又经历了一千数百余年,当老百姓的仍然要以“感恩戴德”,作为获得安全感的主要手段。当然,老百姓因此却也获得了“忠厚”、“老实”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