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璩艳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14:39:24
  • 《契合写作教学定位的实用文写作策略》
  • 璩艳霞老师引领工作室的老师们在寒假深度阅读了黄厚江老师的名作《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我在研读第四章的时候深受震撼,黄老师在书中为我们做了三个写作教学定位: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公民写作素养;中学生写作的基本任务就是指令性写作;中学作文教学基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我在阅读内化的过程中,勾连了自己的写作教学,尤其是实用文写作,非常契合这样的定位。为了充分体现这个定位,我摸索出了几个策略:创设生活语境,培养公民写作素养;搭建知识支架,完成指令写作要求;经历完整过程,训练基本写作能力;

    策略一:创设生活语境,培养公民写作素养

    黄老师认为,公民素养就是能够用书面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能够达到写作的基本要求,做到文从字顺、言之有物,能够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学会常见的文体的写作。为了让每个公民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更自如地表达,我们在写作教学要尽可能地营造和还原具体真实的语境,实用文写作更是倡导“在具体的应用中写作”“在真实的世界中写作”的理念。创设一个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语境,让学生的表达趋向生活需求的表达,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当下的世界其实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每一个真实的交际写作语境,就是在给学生发出一次有价值的挑战。教师预估学生未来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就打包浓缩提前演练,触发他们面对未来的勇气。实用文写作课,就应该还原或者模拟现实生活情境丰富、功能各异、目的不同的写作活动。比如给校长写一封信、为运动会写通讯稿、给参观校园的师生做导游写导游词、做一场活动策划、主持一次辩论赛、竞选学生会干部等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一般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利用”和“设计”两种方式创设语境。

    (一)利用

    将学生的过往生活经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班级主题活动等充分利用起来,给学生搭建一些活动支架,帮助学生树立“写作来源生活、服务生活”的意识。

    统编语文八上一单元《新闻采写》,我根据教师赛课获奖这一真实新闻事件,结合教材单元的新闻阅读,创设了一个新闻采写的交际活动:

    我是小记者:接受采写任务。2018年4月29日,在深圳举行的全国七省九地语文教研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比赛中,蒋婷婷老师,荣获一等奖。嘉州学校新闻中心,决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一篇蒋老师的人物通讯稿。如果你是新闻中心记者,请拟定一份采访提纲对蒋老师进行采访,并在此基础上,写作一篇规范的约600字的人物通讯。

    统编语文八下二单元《说明的顺序》,为了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我在说明文阅读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语境:

    1.向一位没有见过你房间的同学描述你的房间,让你的同学了解你的房间的结构布局历史以及你的兴趣爱好等。

    2.拍一张你房间的照片,张贴在教室公告栏,把你介绍房间的文字也张贴出来供大家阅读。

    (二)设计

    如果写作是无目的的、无对象的,那么这样的写作难免陷入假大空的窘迫境地。实用文写作,重在实用性,它是撬动我们生活的工具。如果有的活动不足以满足我们的写作要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无限趋于真实的有趣语境,让我们的写作真正变成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

    统编语文八上六单元《表达要得体》,创设写活动邀请函要得体的语境,每一个步骤都是模拟语境:

    1.为了迎接“环境保护月”的到来,我校学生会计划开展“环境保护月”活动的启动仪式,针对这次活动,学生会制作了两份活动策划书,选择一份活动策划书研读。

    2.根据选择的策划书,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份邀请函,要求表达要得体。

    3.利用相关软件,制作一张精美的电子邀请函。(APP推荐:美图秀秀、请柬邀请函、电子请柬制作、易企秀、多彩手账等)

    统编语文八下四单元《撰写演讲稿》,创设了几个语境任务: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学生身份完成主题为“梦想”的演讲稿。

    ①小学六年级开学典礼上,以语文老师身份演讲。

    ② 七年级新生见面会上,以九年级同学身份演讲。

    ③ 初中毕业典礼上,以高中毕业班同学身份演讲。

    ④在高中选修课推介会上,以大学同学身份演讲。

    丰富的语境,有助于多元语言运用的展开,学生的语用能力自然会呈现阶梯式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创设的语境中的生活、活动、信息,只有被学生注意、激发、转化、加工之后,才能变成写作内容和素材。创设语境只是前提,而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需要在此基础上,把学生有经验的生活,通过加工重组提炼转化。转化的过程,需要结构化的写作知识。

    所以,写作教学的第二步,则需要教师契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搭建写作知识支架。

    策略二:搭建知识支架,完成指令写作要求

    黄老师将自由写作和指令写作进行了区分。指令写作多是在规定的情景中完成指定的写作任务。为了让指令写作更指向结果,教师给学生提供写作的知识支架显得尤其重要,这直接决定学生的指令完成度。教师的写作知识指导如果过于抽象化概念化,是很难被学生吸纳的。如果仅仅停留在陈述知识层面,知识是静态的、隐性的,那么这些写作知识是无效的。什么样的知识是有效的呢?结构化的程序性、策略性写作知识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写作知识是一堂写作课的着力点、困难点、闪光点。统编语文写作内容主题与技能主题基于统编语文教材要求,写作技能知识具有明显的结构化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搭建知识支架,这个支架一是内容知识,二是技能知识。

    (一)内容知识生活化

    写作内容一方面来自生活体验(多见于叙事性文本写作),一方面来自主题阅读(多见于说明性议论性文本写作)。实用类习作的大部分内容知识都需要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

    统编语文七上四单元《对名人的一次采访》这个作文题目,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文本阅读搭建内容知识。

    “李永红生活化作文”公号开播,李老师工作室团队成员纷纷再公号上发表成长故事,许多故事都写到了李永红对老师们的专业引领和人格影响,这让我们对李老师产生了浓厚的探访兴趣,于是,我们约到李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度采访。

    为更深入地了解写作对象,教师给学生提供公号文章阅读、李老师传记文本、李老师专著等支架,解决写作内容。

    (二)技能知识程序化

    实用类写作如传记、新闻、访谈、演讲、倡议书、邀请函、书信等,教师最需要提供的是写作的策略性知识或结构化的程序性知识。我们一般可以通过群文(书)阅读建构图式,用四个步骤获取这些写作技能知识。第一步,多文本比对;第二步,勾画关键结构;第三步,合并同类项;第四步,归纳提炼术语。

    统编语文八上一单元《新闻采写》其实有两个写作任务,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这两个任务都需要技能知识:

    写作知识1:新闻采访问题串设计

    1.确定采访核心点

    2.设计合理问题串——GOSS公式

    (GOAL) 目标—(OBSTACLE)障碍—(SOLUTION) 解决—(START)开始

    写作知识2:新闻写作“四步基本法”

    1.串“核心要素” ——连缀导语

    2.提“核心人事” ——拟出标题

    3.展“核心事件” ——充实主体

    4.显“核心主题” ——简明语言

    统编语文八上六单元《表达要得体》中写邀请函的写作知识:

    1.邀请内容最需具体性

    2.依据目的语有号召性

    3.辨识对象考虑身份性

    统编语文八下四单元《撰写演讲稿》的写作知识:

    开头:背景话题——中间:主题故事——结尾:思想号召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以上的技能知识都是教师在海量阅读同类型文章的基础上,经历比对、勾画、归纳、提炼四个步骤。

    结构化的写作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任何学科都需要的基础能力也是关键能力,思维的提升要依靠必备的知识,正所谓无“知”便无“能”。

    有效写作知识只是学生提升思维的基础,要想真正训练写作关键能力,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实践训练,因为,写作是一项技能,技能的学习是需要实践的。

    策略三:经历完整过程,训练基本写作能力

    写作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黄厚江老师要我们注重过程写作,即只有在活动中掌握写作的技能,才能形成写作的能力。写作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写作教学不能单纯地介绍写作知识,而应该开展大量活动,大量基于写的活动。这个写作过程是把写作变成了一种可教可学的程序,是学生思维活动轨迹。学生经历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叠加式的过程,而非线性单向的过程),在写作中学会写作,提升应用表达能力。

    统编语文八上一单元《新闻采写》经历了采和写的过程:

    写作实践1:就已知的此新闻的内容,你要报道的主题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来表达。(1分钟)

    写作实践2:请同学们根据经典课例的启示,再次确定此事件你报道的主题。

    写作实践3:请同学们拟出采访问题3—5个(两分钟)

    写作实践4:写一则人物(事件)通讯稿

    统编语文八下四单元《撰写演讲稿》写作过程为:

    写作实践1:追问——主题故事

    写好故事是故事型演讲稿的核心,围绕话题写故事,需要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追问图式展开,比如“梦想”,我们就需要追问三个问题:

    1.你的梦想是什么?

    2.为什么有这个梦想?

    3.为梦想做了什么?

    我们可以根据三个追问拟出故事提纲。

    你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梦想,请写一两个故事解释一下。为梦想做了哪些事?我们不妨用“标志法”将这些故事做一个合理的排列。(10分钟)

    写作实践2:核心——思想主张

    请你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主张。(4分钟)

    写作实践3:开头——背景话题

    是什么引发了你做这次演讲?请用一段话讲述一下演讲背景,写一个关联听众的有吸引力的开头。(6分钟)

    写作实践4:结尾——思想号召

    写一个鼓动听众的结尾。(4分钟)

    在过程中提供写作知识,作者才会加工转化,最后在技能学习中习得技能,提升表达能力。

  • 《观璩艳霞老师《骆驼祥子》导读课有感》
  • 王荣生教授曾说:“阅读教学就是教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名著阅读教学都包括在其中。”[1]因此,名著阅读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读这本书,怎么读这部小说。在听完璩老师的《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之后,对于阅读教学,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

    一、从活动中跳读,提取关键信息

    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关于如何诱导儿童学习这一部分的阐释中有提到:“学习可以变成儿童的一种游戏、一项娱乐;觉得如果学习被儿童当做一件充满荣耀、名誉、快乐及娱乐意味的事情,或者把它当成做了某事的奖励;加入他们从未因为忽略了求学就受到责备或惩罚,他们是会向往求学受教的。”[2]因此,当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学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时,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其中,并乐此不疲。在《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璩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们通过名片制作的方式让学生提取祥子的主要信息。对比一些老师们常用的导学案、问题探究、阅读摘抄等方法,璩老师提供的从“名片”切入的角度无疑是十分新颖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样基于生活的活动设计切合学生的实际。书中的主人公祥子是旧社会的一名人力车夫,这个职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轨,学生很难切身体会到祥子的感受。而制作祥子的名片,帮助祥子去求职这样的设计,就与学生们的认知理念接轨,体现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果然,学生在作业时,很快能从书中提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如:姓名、外号、性格、年龄、职业、梦想等。同时,也能迅速领会如何提取信息这一阅读方法。

    二、从片段中猜读,明确人物特征

    语文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有提到:“充分发挥是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3]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及时进行相应教学调整。在《骆驼祥子》的名著导读教学中,璩教师在课堂上展示部分学生做的祥子的名片,学生各抒己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了祥子的名片卡。然后顺势而入,展示文中有关人物片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初步的阅读来猜一猜片段中所出现的人物是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以及学生的积极思考发言中,学生对于《骆驼祥子》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祥子、刘四爷、小福子、虎妞等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接下来的名著导读环节的开展有很大的铺垫帮助。在这个导读学习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朗读片段中小福子弟弟对小福子说的“姐姐,我饿”时,璩老师发现学生朗读时情感不到位,于是又分别让几位同学在教师指导下重新朗读,终于在朗读中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小福子弟弟的那种饱受饥饿的状态。可见,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经常关注学生的想法,支持他们勇敢表达,才能真正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阅读方法。这样的名著导读课其实是一份很好的“试题”,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测评学生的阅读状态。

    三、从语言中品读,总结阅读方法

    维果茨基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的活动着力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而且以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调整。“支架式教学”是该理论的范式运用。[4]该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重视学生的发现活动,教师的指导成分要逐次减少,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程度。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璩老师充分利用课本已有材料进行方法指导,具体细致地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从片段中对人物进行细致赏析,如祥子的“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体现祥子的动作敏捷与内心的激动。在几分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后,让学生自主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实现“交互式教学模式”。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有关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关注人物描写、关注社会关系、关注人物变化、关注写作背景、关注他人评价等。

    四、从问题中细读,深入体会主旨

    名著阅读的本质在于激发兴趣、晕染性灵,名著阅读导读课后,必须让学生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进行整理提升,从而进一步阅读名著的欲望。也就是说一节课的好坏不仅局限于课堂本身,更多的是在下课后学生们是否能够根据课堂所学进行深入阅读。在璩老师下课之前,对学生提出了第二轮阅读的要求:细读。让学生根据初读的疑惑,对于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如:造成祥子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又把学生推入另一个需要呈现的阅读反思结果的境界。相信学生们在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也会根据自己的问题细细阅读文章,从而深入理解《骆驼祥子》写作艺术及其深刻的主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已经进入了“整本书阅读时代”。这不仅要求老师在教学时只是教授学生读完某一本书籍,而是教会学生从会读“一本书”到会读“很多本书”。所以名著导读教学的初心应是——阅读教学即阅读方法!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07):84-91.

    [2]李廷军.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及其教育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3):120—1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余震球.维果斯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 《璩艳霞老师《秋天的怀念》课评》
  • 在这个世界上,生命是最美丽的。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具有美丽的心灵,以感恩的心态对待生活,这应该是语文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在璩艳霞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教育的内涵。

    璩老师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生命语文,她具有丰富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我想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对情感的体验与挖掘、对学生生活的反思与关联等角度,来谈谈我听了这堂课后的感受。

    一、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

    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凭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桥梁。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可以让教师将文本的素材化作教育学生的有益元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最终受到深刻的情感熏陶和生命教育。在璩老师的课堂中,我再一次认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对语文教材的解读与把握,绝对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和境界。

    在课堂上,可以看出璩老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她始终关注情感的交融,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用情感打动人,尊重生命的根本,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可见,我们教师要重视备课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想当然从教材、教师用书以及网络的渠道照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生命,活用教材,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

    二、设计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手段

    好课需要反复磨合,同样需要匠心的设计。在璩老师的课堂上,教师从导课、感知、品析、感悟等各个环节入手,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在演绎和呈现的环节中,无论是教师的高超技艺,还是课堂教学的行云流水,抑或是学生的情发于心,都给观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换位思考,情动于心。我们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要让学生对教材产生共鸣,就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在开篇导入中,教师采用了谈话的方式,介绍21岁的史铁生生病瘫痪的情况,并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史铁生,会是怎样的心情?”这样一来,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中。学生会从自己的感受中,感受史铁生沮丧、悲观、失望、焦躁等复杂的心情,理解他对母亲的态度变化。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主要设计了“感知:生命的绝望;品析:生命的觉醒;感悟:生命的忏悔”这三个版块。在感知阶段,主要通过品读重点章节,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初步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心情。眼看外面的风景一一流过,自己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走进自然,感受身边的风景,为下一步的情感激发做好了铺垫。

    在品析阶段,重点和学生一起交流母亲对儿子的小心翼翼。通过品析重点语句“整宿”,对文本细节进行分析品味。教师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体会文本的情感,接受深刻的情感熏陶,在这些细节中,也充分体现了生命至上的理念。

    在感悟环节,依然是通过细节来体会细腻的感情。教师重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史铁生的愧疚之情。通过“史铁生多想对妈妈说”的方式,品味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通过对重点章节的品读,学生的情感已经得到了升华,充沛而真实的情感,在课堂上互相涌动,不断推进课堂进入一个个新的高潮。

    三、共鸣是语文课堂的最佳境界

    本堂课学生们沉浸在生动的课堂中,师生们的情感与作者、教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课堂达到了一个重新升华的境界。无疑,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是良好的。课后,我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思考教师是如何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的。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教师之所以和学生共同打造了精彩的课堂,主要在于教师让学生受到了感动。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教师采用让学生换位思考的方法,设想自己就是作者,面对母亲的小心翼翼,自己又不能充分理解,直至母亲去世后,才体会到母亲的关爱,这时候却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了,愧疚的心情真是无以诉说。教师还将语文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融合,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母亲照顾自己的点点滴滴,从一个个细节中,感悟生命,体会感情,学会感恩,从而接受了系统而深刻的生命教育,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不一样的课堂,一样的情感与价值。观摩璩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之后,让我看见了一个更加生动的境界,在这一境界中,始终繁花似锦,处处充满芳香。能拥有这样的课堂,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堂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愿我们的学校中,处处都是这样的课堂!

  • 《观璩艳霞老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有感》
  • “我寄愁心与明月”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传诵千古的佳句。听课之前也曾暗自揣度,简单的四言绝句或许不消一刻钟就可以按照教学目标一气呵成地传授给学生,读诗题、读作者、翻译诗句、归纳主旨......但璩老师和五十名学生共同给我上了一课!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昙花一现般的短暂精彩,基于学生视角的诗歌情感教学才能达到“课有尽而意无穷”。

    我所听过的一些课例中,诗歌讲解渐渐失去了一种语文味,变得模式化、标准化,更像变相的文言文翻译训练。学生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过程被弱化甚至省略,教师总结式的发言占据主流。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该为学生的解读搭建支架。璩老师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关于“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示范,也让我对于初中诗歌情感教学有了新认识。

    一、“愁心”寄何处?

    想要理解李白的“愁心”,就必须了解这首诗因何而作,作者又将一腔情意寄往何处。但诗词绝不能拆成一句话赏析,否则就是“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读者必须对于诗词有整体的了解。

    诗歌教学讲究“知人论世”,但这一环也容易滥用。背景资料的补充是一门学问,补充顺序不当,补充的内容过多,都容易使学生解读诗词时养成先入为主的陋习,从而扼杀学生解读的主动性,硬套文本,不知所云。璩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并没有将该诗的背景资料摆在学生面前,而是基于题目,抽丝剥茧,开拓学生情感解读的视野。

    在执教的第一环节,老师设置了三个有助于学生知人论世的问题:标题如何断句?左迁龙标是何意?龙标在何处?题目本身就蕴含丰富的信息,足以初读感知。老师采用轻松活泼的谈话教学法,引领学生叩开感悟诗情的第一扇大门。王昌龄何许人也?抛开外在的官职,抛开使他名冠唐史的边塞诗,他就是李白的一位挚友。左迁龙标意味着什么?在交通不便的时代,孤身前往洪江之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何以抒怀?唯有以诗为寄。

    情感教学的第一步,便是能够从文本中解读的,便尽力引导学生抠文本,抓字眼。如果发现学生的解读出现严重偏差,再去补充资料也不迟。针对这首背景不复杂的诗歌而言,学生能够将大体的情感了然于心,那么对具体的诗句理解也不会远离中心。

    二、“愁心”有哪些?

    璩老师这堂课的神来之笔,便是在解读“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时设立了这样一个问题:李白的“愁心”,到底有哪些呢?起初我不解其意,这首诗的情感不是显而易见,足以一言以蔽之?但我很快“醒悟”,自己又弄错了的位置,颠倒了主次。作为老师的我早已把诗词的翻译和赏析来来回回不知看了不知多少遍,我既是教师视角也是上帝视角,甚至还想充当一下扼杀孩子们情感解读的“刽子手”......

    在认真聆听了孩子们的发言后,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早在诗词前半部分的讲解中,老师就埋下了“草蛇灰线”,“杨花”、“子规”等意象的分析,“过五溪”等地点的迁移,老师一点点引导,不厌其烦地聆听每位学生畅谈,于要紧处纠正点拨。这一切都在为这颗“愁心”的共情教学张本,这些都是老师为学生情感解读搭建的支架。学生完全将自己代入到文本中,“我”是第一人称,学生也将自己当做李白,“王昌龄即将去洪江了,舟车劳顿,见一面都难,我想这颗‘愁心’一定是李白对他的思念!”;“这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我想一定是担心好朋友的安危!”;“我认为‘愁心’还包含了对朋友前途的担忧,被贬到这样荒僻的地方,有大作为的机会肯定很少。”;“我觉得李白很可能也在愁自己!王昌龄这么有才华都被贬谪,官场黑暗,李白联想到自己也是怀才不遇、前途未卜。”......

    诗词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学生们对于“愁心”的理解必然比教师教参上写的多。学生们的解读完全正确吗?未必。学生的解读完全没有根据吗?我反倒认为学生们的解读更基于文本。郑桂华老师谈古诗词教学如是说:“诗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诗歌从创作角度而言,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感情。”诗词呈现的或许就是一种瞬时的情感,需要读者去捕捉。“我寄愁心与明月”中李白的“愁心”也许是得知好友因“不护细行”这样的小事获罪后喷涌出的愤慨,亦或是即将与之分别的悲戚。可是“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诗无达诂”。作为教师,进行诗歌情感教学时大可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归纳主旨,多基于学情,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解读搭建支架,为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关联,让他们置身诗歌情境中与作者共情,去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愁心”怎么寄?

    古诗词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作者巧妙地组织并剪裁语言,让作品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精推细敲,除了感知情感,还要能赏析诗人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处理作品,产生的情感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把握住古诗词中这些问题要素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特点,提升自主赏析和审美能力。

    “愁心”看不见,抓不着,如何寄给友人呢?学生都认为是想象、虚写。这就是对于作者抒情的艺术手法没有理解到位。璩老师在此处及时引入“化抽象为形象”概念,针对诗句进行剖析。“愁心”是抽象的事物,诗人选择把它变为形象的物体,它竟然会随着月到夜郎西,这叫做化抽象为形象。这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当诗人需要表达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会借助此种手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老师会专门作为专题进行概念讲解,但是专业性术语无疑会吓退一帮学生。我认为在教材中进行渗透教学更好,既利于解读情感,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学生在课本中接触了这种艺术手法,才能理解还有诗人写出“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类诗句,才能灵活迁移。这样的情感解读教学便是梯级式的,引领学生从表层走向深入。

    一个简单的诗句,一颗小小的“愁心”,一节初中学段中最简单的诗歌教学课,值得思考与深挖的内容却如此多。诗歌的情感教学,应在诗人字里行间的暗示中,感悟其所要传递的深层妙意情怀,达到与诗人情感的共鸣。正如肖培东先生言,“我们要改变先前诗歌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让学生在诵读中自主欣赏,与优秀的作品直接对话,体验和感悟,培养一颗读诗解诗的心。”那这颗“愁心”便是寄的好,解的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