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发现亦有大有小,不必奢求能有牛顿、瓦特发明的辉煌,只求发现的事物能给你带来些许的思考与进步,这已足矣。
两年前,家里搬进了新居,为了使漂亮的房子更具情趣,父亲特意买回一只圆形的鱼缸,又精选了几只红色的“水泡眼”放了进去。
每每回到家,我总是一眼便望见那夺目的红色,父亲说那代表着喜悦。可好景不长,不知是何原因,鱼儿们总是打架,看起来相处得不大和睦。又过了一段时间,鱼儿们竟接二连三地死去,只留下一只个头稍大的了。
如此之怪现象着实令我和爸爸疑惑不解,但看着那条鱼形影孤单的苦日子,父亲又买了几条红鱼放进鱼缸。可怪现象仍旧不断,没过几天,买来的鱼又都死光了。如此,反复了多次。
看来不能再花冤枉钱了,我和父亲聚在一起商量,从饮食、换水、清洁等多方面都细细地研究了一遍,可是什么问题也没发现。这时,我灵机一动:“买条黑色的吧,以前买的都是红的。”父亲怕再次赔钱,只买了一条放了进去。
奇迹真的出现了,红鱼与黑鱼竟相处得异常融洽!
法国作家斯汤达写过一本名为《红与黑》的小说,我未读过。红鱼与黑鱼为何能同生同长,至今仍是个谜,但我从这件事却得出一番思考:人的求异思维是很重要的。一条路走不通,是个死胡同,也许大多数人就此放弃了,但有的人却能另辟蹊径,寻得答案,获得令人羡慕的成功。我有时想:也许正是这求异思维救了这条红鱼,使它能更好地生活。
而谈到求异思维,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创新精神,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似有某些相通之处。同样,在今天日益发展的社会中,创新精神十分重要。因为社会要进步,就需要创新。
著名科学家牛顿首次计算出了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卫星围绕行星的运动,首次确定了彗星的轨道和运转周期。正是他这些创新的壮举,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独创地应用库仑的方法制造了电流扭力秤,用来测量电流强度,一引人和定义了电动势、电流强度和电阻的精确概念,为电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今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这样一项教育,它的主旨便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创造性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啊!它对人类、对社会都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发散、启迪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在新世纪的社会里获得过人的成功。因为创造性是社会发展的强心剂,是社会发展的一股新鲜血液。这是我在这次小小发现中的一点认识。
有人对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说:“你发现了新大陆,可我看不出,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发现,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哥伦布略一沉思,取来了一个鸡蛋,对在座的人说:“先生们,你们当中有谁可以使这个鸡蛋竖立起来吗?’人们呆住了,没有一个人能竖起来。哥伦布把鸡蛋接过来,轻轻地敲破了一点它底部的壳,于是,鸡蛋就竖立在餐桌上了。接着,他以极其平静的语气说:“先生们,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在别人做过了之后。”这就是发现,它引起了我对生活的深层思考。我发现了生活中的什么呢?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演绎了生活中更多的发现……
而我以自己年幼的心灵去触摸,呼吁出学生的心声—我“发现”了中国教育界的弊端。虽然我的“发现”也是在别人做过之后,但我有更新的感述。
先引人一个相关的例子:有人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将几十只跳蚤放入广口瓶,这些跳蚤会迅速跳出,一只不剩。做同样的实验,不同的是,把几十只跳蚤放进广口瓶后,马上加上一个透气的瓶盖,跳蚤猛跳,碰着瓶盖,落下……。几天后,意想不到的情形出现了:去掉瓶盖后,跳蚤不跳了只是沿壁安安静静地爬……
跳蚤的本能是“跳”,然而一个瓶盖却可以轻易地压抑它,继而改变这种天性。比起发现新大陆,小巫见大巫。可反映的是什么呢?我们不少老师,有时是不是无意中也充当了一种沉甸甸的“瓶盖”呢?
有一个小女孩要去上学。她很高兴。一天早上,老师开始上课,她说:“今夭我们来学画画。”小女孩心想:好哇。她会画许多东西:猴子和兔子,火车和轮船—她开始兴奋地拿出蜡笔,径自画起来。不幸被老师叫住:“等等,现在还不能开始。”等到全班都专心看着她。“现在,我们来画花。”小女孩喜欢画花儿,她开始勾勒出自己的花朵。此时,老师又打断了大家:“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画。”于是她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花,红的花,绿的茎。“看这里,你们可以开始学着画了。”小女孩看着老师画的花,再看看自己画的,她比较喜欢自己的花儿。但她不能说出来,只能把老师画的花画在纸的背面。
熊猫妈妈一觉醒来,发现她两岁的儿子宝宝不见了。山里正在闹饥荒,熊猫们最喜欢吃的冷箭竹开花了,开花后的竹子便开始落叶,一天天枯萎下去,最后由绿变黄干死了。
没有吃的,可苦了熊猫们,有的病倒了,有的出走了,熊猫妈妈的邻居松松也下山去了。
熊猫妈妈不相信竹子会永远枯萎,终有一天它们还要繁茂起来。熊猫妈妈不想下山,带着宝宝太困难了,她主张多睡觉,少活动,保持体力,可她万万没有想到,宝宝受不了饥饿,独自出走了。
熊猫妈妈想,宝宝准是到冷箭竹林里去了,那里也许还有没开花的冷箭竹。母子俩相依为命,她无论如何也要把宝宝找回来。
生物界千姿百态,生机勃勃。人们发现,五彩缤纷的种种生命现象,都离不开蛋白质,因而许多人都认为,生命的本质就在于此。随着生物学研究的迅猛发展,如今,已有大量事实表明,更本质的生命物质是核酸,而不是蛋白质。
何以见得?极为微小的生命—病毒就是一个例证。众所周知,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大类。病毒的结构十分简单,它是由蛋白质的外壳和里面的DNA组成的。病毒的繁殖方式非常奇特,它会通过外壳将DNA注射到寄主细胞中去。进入细胞的DNA颇有一番本领,它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似的,会把细胞原有的正常生命活动,闹个天翻地覆,使细胞完全置于它的控制之下,为合成自己的核酸和蛋白质服务。最后,这些核酸和蛋白质便装配成许多子代病毒。杀死细胞,破门而出。令人惊异的是,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形状,和丢弃在寄主细胞外的那个躯壳竟是一模一样的。事实表明,无论是病毒、细菌,还是高等动、植物,它们的表现形式或形态,是蛋白质结构的反映。但是,必须有一定结构的DNA,才会产生一定结构的蛋白质,近年来,人们已发现一种比病毒更微小的生命—类病毒。病毒的结构可算是简单的了,可是类病毒却更简单,连蛋白质外壳也没有,只有一个赤裸裸的RNA分子。它们在活细胞的大门之外,仿佛死去了一般,一旦进入活细胞之中,顿时就变得生龙活虎了。由此可见,是核酸分子主宰着类病毒的生命活动。
人们已经知道,核酸是由许多核昔酸首尾相接而成的。最近国外有报道说,10个以下的核昔酸组成的核酸片段,不用酶(酶是一种蛋白质)的催化就可以进行合成。
以上种种事实表明,生命是核酸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而核酸则是最本质的生命物质。
今年暑假起,逛书店的人们会发现阅读和查找资料不再是图书馆的专利,更多的书店改变了以往的经营方式,正在向图书馆化迈进。
7月31日,我来到新华书店。书店里已经聚集了许多求知若渴的读者,其中不少找不到座位的读者或蹲在地板上、或倚在栏杆旁、或干脆席地而坐,捧着书沉浸其中。显然,许多顾客来书店的主要目的不是买书,而是为了充电或查找资料,他们不自觉地把书店当成了图书馆。据营业员反应,一到节假日,顾客就很多。他们在书店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可泡一整天。书店业务部经理也说:“我们已开始向为所有读者提供座位这方面努力,力求为读者创造一个舒适宽敞的读书环境。”在不少书店里,买了书的读者可进人幽雅的茶座书吧去阅读,书吧里播放着高雅舒缓的古典音乐,使读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书店图书馆化是书店发展的新趋势。究其原因,书店经营者说:“因为书店既要讲经济效益,又要讲社会效益。而为读者服务是书店的宗旨。因此书店应该成为追求知识的高雅殿堂。”
无论中国或其他东、西方国家,都有许多美丽的故事传说,或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或是提醒人们如何做人,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美好事物的传说。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很多同龄人都理在课本中,不知道蓝天白云的美好,也领悟不到风过星沉的幽远,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缺乏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一句名言而已。我真心地希望我们同龄人不要失去了“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写了这篇关于星星的传说,但愿能抛砖引玉,有更多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的文章出现。
一天,我在公园的树丛里,发现了一根被人折下的树枝,树枝上的叶子绿绿的。我觉得被人伤害的小生命十分可伶,就把它带回家中,放在灌满水的瓶里。过了几天,树枝上的叶子纷纷落了下来,我感到很奇怪。仔细一看,啊!原来的叶子掉了,又长出一个个新的嫩绿的叶芽,是它们这一新的生命顶替了旧的树叶。吃饭时,我的牙掉了。我很害怕,哭了起来。爸爸说:“不要哭,这是换牙,过几天新的牙就会长出来。”过了些日子,我对着镜子张开嘴,果然发现在我掉牙的地方长出了小小的新牙。我又看了看树枝上的嫩芽,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旧的东西一定要被新的东西代替。爸爸告诉我:这就叫新陈代谢。
“爸爸,快来,快—”一大早我便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扯着嗓门大声嚷嚷着,睡在隔壁的爸爸揉着惺松的双眼缓缓地走进我的房间。不等他开口,我便急急地说,“苍……苍蝇!”不知是因为我的超高分贝,还是感应到危机来临,原先停留在窗玻璃上的大苍蝇这会没了影子。
趁这寻蝇之际,让我先来说明一下情况。
我所住楼层:8楼
垃圾房地理位置:阳台下方
垃圾房脏臭程度:一颗星,二颗星,三颗星,四颗星,五…五颖星!哇噻!
前两个情况是准确无疑的,为了后一个情况的准确性,我特地写了份调查表来证实,每天还花3分钟从阳台上观察垃圾房的情况。以下是我经过一周的调查后总结出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居民的垃圾袋在垃圾房门前堆成了小山。
二、好多没系紧袋口的垃圾从袋里翻涌出来,渗出来的脏水已汇成了“小溪”流向“彼岸”。
三、食垃圾的虫子大军纷纷出动,来享受“露天自助餐”。
四、路人经过时捂着鼻子,居民倒垃圾时离得远远的,像抛绣球似的把垃圾袋抛过去。
五、垃圾山终因“山”的坡度过陡而产生“崩溃倒塌”现象。望着眼前颇为壮观的“景观”,使人联想到以前在电视里看到过的“豆腐渣”工程。
其实也难怪居民,那垃圾房本来就建得与众不同。里面的垃圾箱终日“难见天日”,而且门锁得紧紧的,只留了个天窗大小的洞。过大的垃圾塞不进去,只能被拒之门外。久而久之,这个“天窗”就被人们忘却,以为这里是个露天垃圾场。
苍蝇神不知鬼不觉地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在阳光的照射下,它的身子绿光荧荧,这不会是绿蝇吧。据说它能传染多种疾病。呀!我赶紧躲到爸爸背后。只见爸爸不紧不慢地拿起苍蝇拍,悄悄靠近苍蝇,然后“啪”地一声,世界上顿时少了个害人精……
其实我并不是害怕苍蝇,而是有一些厌恶,看着黑色的发出“磁磁”声的飞虫在你眼前扰乱你,你能不恼火吗?它是四害之一,令人作呕。
“天天,北京申奥团在莫斯科的陈述报告重播了,快来。”拜托,昨晚不是都看过了吗,或许我有些与众不同,我个人认为激动、新奇的东西看一遍已足矣,投有必要冷饭再炒一遍。这一点倒不像妈妈,电视里播放“三高”在北京的演唱会,妈妈连续看了四五遍。但是,军令不可违也。我坐在了妈妈身边。“请评委们发问。”“首先祝贺中国代表团为我们做的精彩报告。我想请问一下,再往后的几年里北京将如何改善环境整治污染?谢谢。”……“磁”,讨厌的,怎么又来凑热闹。不过,你也听听吧。免得以后急求生路,尽早安排为好。电视里申奥代表团自信地说北京将投资200亿美元来进行场馆建设和环境整治建设。到2008年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流设施、一流环境的新北京……
“嗞”怎么还不走。看到了吧,2008年的北京说不定连半个你的“同胞”的影子都看不见,别以为这是在做白日梦,以前成千上万的臭虫都在一霎那的时间里被灭绝了,苍蝇算什么?不过,“啪”还是从消灭你开始做起吧。但是话说回来,什么时候将我家下面的那个垃圾房也改造一下,那该多好啊!
当我们激动地踏上巴黎这块土地的时候,夜幕早已笼罩了整个城市。远处那点点繁星般的灯火,却也象征了一座欧洲大都市的几分喧闹与繁华。不知巴黎会给我们怎样一个惊喜?
巴黎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那些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名胜,如凯旋门、荣誉军人院等等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对于我们这些来自遥远的东方的游客,这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除了那些难以罗列的古迹:高耸人云的埃菲尔铁塔,历史悠久的巴黎圣母院,高达50米的圣雅克塔,云集世界文化之精华的卢浮宫,刻满了历史功勋的凯旋门……吸引我们的还有那一幢幢欧洲风格的古建筑,狭窄的马路上井然有序的汽车,到处都有的帅气十足的替察。
无论是当我们行船在塞纳河上,享受着那轻轻的波浪,或是挎上皮包,无牵无挂地漫步在巴黎的街头,我们总能感受到这座浪漫之都的独特魅力。街道旁一边滑着早冰一边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穿着高跟鞋的修女,小咖啡馆里孩出的阵阵诱人的香味,繁华的香榭丽舍大道,这一切都让我们流连忘返。
有一点不能不提的,就是巴黎四通八达的地铁。地铁是巴黎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出门就离不开它。每一趟车都有精确的时刻表,而且十分准时。地铁站里常常是人山人海,每一个人都迈着大步子,匆匆地走着。市郊的地铁总是尽可能地建在地上,而坐在车厢里,尽情地欣赏窗外如画的风光,也是另一种享受。,地铁里,有时在某一站会上来几个卖艺人,斜靠在墙壁上,旁若无人地演奏着小提琴、黑管,或是萨克斯,于是,车厢里充满了美妙的音乐。看看他们的神态,一脸的轻松和潇洒。一曲完毕,他们就拿着帽子向乘客讨钱。带队的老师介绍说,有些这样的行乞者其实并不穷,他们只不过是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法国有最低月工资保障,即便是毫无积蓄的人也不必为生活发愁。
令我们感触最深的,是这里的教育制度。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参观过当地的一所重点学校圣日耳曼中学,那的确使我们大开眼界。走进学校,首先看到的是-群群聚在一起的学生,一面吞云吐雾,一面“天南海北”。校园里到处可见男女学生结伴而行。就在我们诧异的时候,我们的法国朋友介绍说,他们可以抽烟,可以化妆,可以戴首饰,可以交男朋友,没有校服,没有服装或发型的限制,学生们相当自由。他们的发型有的的确古怪,有的男孩留着披肩的“秀发”,有的把头发染得红一块紫一块,还有人将自己的头发抹上发胶,弄得形如乱草,似乎那样会更“酷”些。学生上课更是“无法无天”,可以随意地说话,不完成作业,迟到甚至是旷课。这个学校的中文助理王老师—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告诉我们说:“我应聘的时候,看见这儿的玻璃都没碎.才敢来的。差学校更没法儿去。”当我们翻开他们的课本时,发现他们的课程竟如此简单。一个上一年级(高二)的学生,数学还在学习分式,这水平只相当于中国的初二。他们的知识面似乎也显得过于狭窄,当我们大谈美国某一个州的某一个名胜,或是英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时,他们总是茫然。法国学生似乎很少看书,除了老师规定的必读内容,他们对书似乎碰都不碰。他们对国家大事更是漠不关心,当我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时,他们诧异地问我:“你喜欢这个?”
法国不是学习的地方,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然而这种教育方式的确也有一些独到之处。学生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上什么课就要自己去找相应的教室;教学内容则免不了参观博物馆或是古迹,而写写总结或感想又能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理、自学的能力,而这些正是被人们称为非智力因素的东西。如果人们奇怪为什么在中学时代散散漫漫的法国人到了大学能力却要比中国人强许多,那么答案便是,这种能力似乎无形中就在这种“散漫”的学习中培养起来了。
这的确是一次难忘的旅行。如有人问我对巴黎的印象是什么,我会告诉他,巴黎是浪漫的,是潇洒的,巴黎的成就是伟大的。
求同比异是一种阅读方法,它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新的发现,得出新的结论。单单是知道哪些是“同”,哪些是“异”还是不够的。比如读《藤野先生》和《关于写文章》,前者是散文,后者是文艺短论,如何联系起来比较呢?我们可以抓住《关于写文章》中的基本观点,即“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有物有序。”然后把《藤野先生》一文在“有物有序”方面的具体表现分别抽出来思考,这样就抓住了联结点。在此基础上,再以《藤野先生》的“物洲与“序”》为题写一篇阅读笔记,就开掘出创造性思维的泉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