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兰薰桂馥
【拼音】
lán xūn guì fù
【释义】
兰,指的是兰草,兰草十分幽雅,民间把“芝兰”视为雅典的象征。古人常用“芝兰玉树”或“桂林杏苑”来比喻德才兼备的人。桂,指的是桂花树,桂花十里飘香,民间把“桂子”与“贵子”视为吉祥的象征。馥,指的是香气,馥郁芬芳。兰薰桂馥原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后用来指子肖孙贤。
【出处】
唐·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常山王之玉润金声,博望侯之兰薰桂馥。
解释:常山王的品德如玉般温润,声音如金般清亮;博望侯的品德如兰薰桂馥般高雅。
【近义词】
芝兰玉树、桂林杏苑、恩泽后世
【反义词】
鱼龙混杂、肮脏丑恶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非常喜欢品尝美酒,而他的弟弟夫概也跟着他学习如何酿制美酒。夫概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逐渐成为了一位优秀的酿酒师。他所酿制的美酒,不仅味道醇美,而且还有一种独特的香气。夫差非常喜欢这种美酒,经常让夫概带着美酒到各地巡游。
有一次,夫差带着美酒来到了一个小镇上,在镇上的一家酒店里品尝了一种叫做“兰薰桂馥”的美酒。这种美酒非常独特,不仅口感醇美,而且还散发出一种非常浓郁的香气。夫差非常喜欢这种美酒,他觉得这是他喝过的最好的酒。
夫差问店主这种美酒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店主告诉他这种美酒是由一位叫做张敬儿的酿酒师所酿制的。张敬儿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酿酒师,他所酿制的美酒不仅味道好,而且还散发出一种非常特殊的香气。夫差对张敬儿非常感兴趣,他决定邀请张敬儿到吴国为他酿制美酒。
张敬儿听到夫差的邀请后,非常高兴。他觉得能够为吴王夫差酿制美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幸。于是,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了吴国。在吴国,张敬儿尽心尽力地为夫差酿制美酒,他用了各种材料和技术,最终成功地酿制出了一种叫做“兰薰桂馥”的美酒。这种美酒不仅味道醇美,而且还散发出一种非常浓郁的香气。夫差非常喜欢这种美酒,他觉得这是他喝过的最好的酒。
在喝了很多张敬儿所酿制的美酒之后,夫差对张敬儿的才华和品德非常敬佩。他决定任命张敬儿为吴国的宰相,并且让他掌管整个国家的政务。张敬儿非常感激夫差的信任和重用,他尽心尽力地为吴国工作。
后来,吴国越来越强大,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张敬儿也因为他的才华和品德成为了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造句举例】
令尊德高望重,教子有方,一定能遗泽后人,兰熏桂馥。
这家餐厅里充满了兰薰桂馥的香气,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成语】
室如悬磬
【拼音】
shì rú xuán qìng
【释义】
悬:挂;磬:乐器,中空。屋里就象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
【出处】
《左传·庄公八年》: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以鬯圭与玉磬如齐告籴。
解释:文仲说:“贤明的人应该争着担当危难而谦让平易的事务,当官者应该敢于任事而不逃避危难,在高位者应该体恤百姓的忧患,这样国家才能安定。现在我不去齐国,就不是争着担当危难了。处于上位而不体恤百姓,当了官却又懒于理事,不是臣子侍奉国君所该做的。”臧文仲去到齐国后,用鬯圭和玉磬向齐国求购粮食。
【近义词】
家徒壁立 环堵萧然 一无所有 阮囊羞涩 一贫如洗 家徒四壁 室如悬罄
【反义词】
富甲一方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
【成语故事】
有一次,齐孝公出兵去征伐鲁国,鲁君想派人去说服齐国,制止齐国的侵略,但是不知道用什么言词去说服他们,便去问展禽。展禽沉思了一会儿,就说:“我听人说过,处在大国的地位,才可以教导小国;处在小国的地位,却只能服侍大国。惟有这样,才能消除战争。我从来都没有听过,单靠言词就能平息乱事的。假如是个小国,还很自大的话,只会引起大国的恼怒,增加乱事,现在乱事已经开始,不是靠言词就能收到成效的。”
展禽说完,就叫乙喜去犒劳齐军,并且对他们说:“我们的君王没有才干,不能好好的管理边界上的事情,以至于劳驾你们,还连累你们的军队露宿在我们的边境上,所以特别派我来犒劳你们所有的兵士。”齐侯说:“你们到现在才恐慌吗?”乙喜说:“敝国现在有德高望重的人辅政,所以并不恐慌。”齐孝公说:“你们室如悬磬,田野里连青草都没得生长,怎么会说不恐慌呢?”
磬,就是指空无所有的意思。室如悬磬,就是用来比喻穷得什么东西也没有。它和“家徒四壁”都一样,是用来形容极端的贫乏、困苦。
【造句举例】
即使是室如悬磬,他也要每天去牌桌上待上一整天,实在是无药可救了。
这个狭小的房子里室如悬磬,堆满了各种捡来的垃圾,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真不知道他是怎么睡的。
【成语】
死不旋踵
【拼音】
sǐ bù xuán zhǒng
【释义】
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出处】
《战国策·中山策》:“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
解释:所以我能够领兵深入楚国,占领了很多城邑,拆除桥梁,烧毁船只,绝其归路,来坚定百姓作战的决心,并在郊野各处寻找食物,来补充军粮。在这个时候,秦国的士兵,把军队当作自己的家,把将、帅当作自己的父母。没有经过约定,大家都很亲近;没有经过商量,大家都很信任。全军上下同心同德。抱着必死的决心,至死也不回头。相反,楚国人在自己的国家作战,都只关心自己的家,全军将士离心离德,没有斗志。
【近义词】
勇往直前 一往无前
【反义词】
贪生怕死
【成语故事】
东汉桓帝时代,宦官专权,与大官僚集团斗争十分激烈。有一个著名的官员名叫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
李膺最初被举为孝廉,又被司徒胡广征辟,举高第。后升任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县长害怕他的严明,大多弃官而去。历任渔阳、蜀郡太守,又转为护乌桓校尉,屡次击破犯境的鲜卑,因公事免职。
公元156年,鲜卑犯境,桓帝起用李膺为度辽将军,羌人闻讯畏服,他因而声威远播。后入朝为河南尹,因检举不法,被诬陷免官,得应奉援救而获赦。出任司隶校尉时,能使宦官震恐。
李膺做司隶校尉时,宦官头子张让的弟弟张朔做野王(现在河南省沁阳县)县令,贪赃枉法,凶暴残民,甚至杀戮孕妇。张朔害怕受到李膺的惩罚,于是畏罪逃到张让家里,躺在一根空心的屋柱内。李膺知道这个情况后,亲率役卒,冲进张让家里,砍破屋柱,把张朔捉来杀了。
张让向桓帝告状,桓帝召李膺进宫,责问他为什么不先请示就把张朔处以死刑。李膺回答说:“现在我到任已经10天了,怕犯了积压案件的过失,想不到竟得了办案快的罪名。我自知有罪,死期就在眼前,但我并不惧怕(原文是“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请宽限5天,让我把那些坏蛋惩办完,卸了任再来受刑。”桓帝听了,回头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罪有应得,司隶校尉有什么过错?”
“旋踵”是转动脚后跟,即后退的意思,有时也比喻时间很短。后来,人们引用“死不旋踵”这个成语,来比喻不避艰险,即使死也不后退或死在眼前也不怕。
【造句举例】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为了新中国,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他为正义奔走天下,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悬梁刺股
【发 音】xuán liáng cì gǔ
【释 义】形容刻苦学习。 股,大腿。错误用法:1 悬梁刺股 2 将“股”错误;理解为屁股。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用 法】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近义词】 悬头刺股
【示 例】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典 故】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事。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主要内容是: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