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远游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5 16:15:49
  • 《梦想》
  • 它不是天空,

    永远看不见尽头。

    它不是大海,

    永远游不到海㡳。

     

    它不在山上,

    因为你总可以到达。

    它不在草原,

    因为你可以很自由。

     

    它就在你未来,

    在那静静地等待着你。

    它就在你的心里,

    在那和你飞快地努力。

  • 《妈妈和我》
  • 我是一条小鱼

    妈妈是大海

    我游呀游

    永远游不出妈妈的怀抱

  •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译文] 衣衫上面,一路上的尘迹夹杂着酒痕,远游在外,处处风光都让人神往心醉。

    [出自] 南宋 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剑门:剑门,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据《大清一统志》:“四川保宁府:大剑山在剑州北二十五里。其山削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

    无处:处处。

    消魂: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合:应该。

    未:表示发问。

    译文1:

    衣服上沾满了旅途上的灰尘和杂乱的酒的痕迹。出门在外去很远的地方宦游,所到之地没有一处是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的。我这一辈子就应该做一个诗人吗?骑上瘦驴在细雨中到剑门关去。

    译文2:

    衣衫上面,一路上的尘迹夹杂着酒痕,远游在外,处处风光牵动着我的心魂。我这辈子是不是只该当个诗人——蒙蒙细雨中,骑一头瘦驴,进入那雄关剑门。

    陆游生平见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和 桃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读者“释句忘篇”。如果不联系作者平生思想、当时境遇,不通观全诗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看,便易误解。 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消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病起》)的写照。

    “远游无处不消魂”的“无处”(“无一处”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消魂”。

    引起“消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 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另一说认为:自古诗人多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酒量不在李白之下。陆游满襟衣的酒痕,正说明他与“诗仙”、“诗圣”有同一嗜好。骑驴,也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众所周知的佳话。作者“细雨骑驴”入得剑门关来,这样,他以“诗人”自命,就正是名副其实了。

    但作者因“无处不消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现在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

    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

    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 《思念的距离》
  •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儿女对距离的坚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游子对距离的感叹。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是相思之人对距离的无奈。

    很长一段时间里,距离成为人们难以逾越的鸿沟。怀着复杂的心情,人们敬它,畏它,又赞美它。

    这在现在看来当然是很可笑的:与其说距离是鸿沟,不如说他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因为科技在不断前进,并来到我们身边,像襁褓中的婴儿,一步一个脚印,逐渐长大成 人。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都是人类与距离漫长博弈的产物。

    在古代,人们选用的出行方式多为驾马乘舟。这种以畜力和自然力为动力的交通,用安全与时间做赌注,拉开了人类向自然挑战的序幕。息传递的起步也是这般艰难:鸿雁传书、快马加鞭……不成熟与不便捷的通讯方式还闹出“烽火戏诸侯”以至亡国的啼笑皆非之事。

    科技就这样在跌跌撞撞之中由爬到走再到跑。18世纪与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于是在这一页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天天在身边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轮船、汽车、火车、飞机……这些交通工具没有人会感到陌生;电视、手机,更是我们天天打交道的对象。如今,父母在,亦可远游,四通八达的交通会带我们随时随地返程;无论独在异乡还是江头江尾,电波会传达远方的思念。在人与距离的较量中,人似乎取得了胜利。

    如果说每个时代都有一个烙印,那么科技成果无疑是时代烙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个人电脑、网络、智能手机,是我为中国时代一下子就想到的突出代表。然而这些我身边的科技成果,让我看到了人对距离的挑战并不是完胜。

    只面对屏幕,便能纵览世界;只敲击键盘,便可与各地人交谈;只打开摄像头,便能远程会晤。可得到就会有失去。我们埋头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智能生活,却遗忘了身边真实的快乐,我们接近了人与人,却疏远了自我与自然。不由得想起余光中先生笔下的距离。思念的距离是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坟墓,一湾海峡,这是现代科技所不能化解的遥远与乡愁。而我们的使用,虽缩短了可丈量的地理距离,却无形的拉长了不可测的心的距离。于是,胜利的代价是让我们失去了真挚与诗意,不懂得珍惜。

    科技的伟大贡献不在于它的出世,而在于它能来到我们身边,融入生活,在带来的方便的同时,自身又不断武装进化。不可避免的,这样一个过程会带来问题,这就有了“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论断。而长久以来,我对此都表示疑惑:科技出自人类之手,可人类总不至于蠢到铸把双刃剑来困扰自己吧?

    在我看来,科技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就在我们身边,问题的产生有人类自身的责任。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做法。一个土豆,你可以把它熬成营养的羹,也可以油炸成致癌的薯条。这是土豆的错吗?科技就如同我们手中的食材,烹调的结果主要还是靠厨师自己。

    回到距离,回到身边的科技。

    地理距离的遥远已不再令人担忧。越来越先进的科技体现在我们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中,我们与科技的距离也已如此之近。我们感谢科技,却也不要忘记好与坏、利与弊是相互交织的。有必要学会发挥主观作用合理应用

    “距离产生美”是一条还未过时的审美法则,因而如何在科技回归生活后,保持适当的距离,实现科技与生活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将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