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曲阜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6 21:37:50
  • 《游曲阜孔庙》
  • 在济南市的曲阜,有一座世界闻名的建筑,他就是曲阜孔庙。7月31日一早,我和爸爸、妈妈怀着快乐的心情,去参观那规模宏大,建筑华美的文人圣地——曲阜孔庙。

    孔庙是为了供奉孔子而修建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群。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创始人。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孔庙,而曲阜孔庙才是最初的孔庙,因为孔子就是这里的人。

    曲阜孔庙是一个建筑群。这里有很多大门。比如:大成门、弘道门、大中门……也还有很多殿堂,比如:奎文阁、杏坛、大成殿……我最喜欢的是大成殿、杏坛和大成门。

    大成殿是曲阜孔庙最为华丽的大殿。大成殿色彩华丽,主要是黄色、红色、蓝色、青色、白色和紫色组成。大成殿的瓦是黄色的琉璃瓦,殿墙是朱红的,就像故宫朱墙一样。大成殿门口的柱子最为气派。柱子上雕刻着二龙戏珠,栩栩如生,而且都是镂空浮雕。

    大殿正堂供奉着孔子的神位和雕像。大殿中央悬挂着“万世师表”“斯文在兹”的匾额。柱子上还有很长很长的对联。大殿里供奉的孔子像是一位戴着皇帝冠冕和服饰的座像。孔子雕像的眼神非常坚定,神情严肃。我站在护栏外,还能看见他微开的嘴唇里白色的牙齿。他的双手抱拳,像是结拜一样。服饰非常华丽。外衣是一件金色龙袍,里面还穿着一件大红色的衣服,有些奇怪的图案。鞋子上有两个金线圈,特别好看。这尊孔子像皇帝一样,非常有威严,不像我们在学校看到那样和蔼可亲。

    孔子对我们影响巨大的是他的儒家思想。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儒家思想,我们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向这位伟大而智慧的老人致敬。我们要努力学习,发扬孔子优秀的思想文化。

     

  • 《难忘的研学旅行》
  • 7月30日那天,我们班去曲阜尼山圣境研学,这次研学非常有趣,令我难忘。

    早上六点半,我们在博物馆集合,坐上一辆大巴车,两个小时过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导游带领我们进入了景区,来到一尊孔子像下,孔子的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所以孔子像为七十二米高,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我们排成了九排,整齐地站在金声玉振广场上。为表示对先贤的尊敬,我们摘下了帽子。音乐声响起,我们拱手对孔子像拜了三次。古人非常尊敬老师,以后我要向他们学习。

    然后我们进入大学堂观看了金声玉振演出,这个演出讲述了孔子的一生,非常震撼人心。我明白了孔子成功的原因是勤奋,我也要做一个勤奋的人。

    吃过午饭,我们又回到大学堂参观了七十二贤人,导游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人。原来并不是人人都是最优秀的,但我们要努力成为最优秀的。

    之后,我们参观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厅。我们在义厅进行了手读论语的活动,纸上的句子都是从论语中选出来的,非常有道理,从而看出孔子品德非常高尚。

    最后我们来到夫子洞,在那里我知道了孔子的爸爸有三个妻子,第一个生了九个女儿,第二个生了一个残疾儿子,第三个于公元551年在夫子洞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孔子。

    这次研学,我收获了许多知识,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细细品味、慢慢感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游孔子故乡—曲阜》
  •     去年春天,雨后的一个早晨,旭日东升,普照着清明和煦的世界。我乘坐开往曲阜的汽车,怀着急切的心情去游孔庙。

        汽车行了约四十分钟,便接近孔子的故乡曲阜了。我透过洁净的车窗,望着公路两旁星罗棋布的村庄,仿佛看到:两千多年前孔老先生带着他的学生,乘坐马车,穿行在村落中,传授孺家学说的情景。我看着那古色古香的城墙,那古老参天的柏,仿佛进入了两千年前的鲁国世界。如果不是城中鳞次栉比的商店,轻松愉快的现代乐曲,我简直要怀疑汽车是把我带到了两千年前的孔子故乡—曲阜。

        我走下汽车,随着拥挤的人群,来到了雄伟壮观的孔庙前。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公元前四七八年将孔子故居改建为庙,历代扩建,现占地三百多亩,九进院落,南北长达两华里,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

        走进孔庙,穿过圣时门、大中门,便来到同文门与十三亭之间的奎文阁。阁楼门面七间,飞檐三层,绿瓦朱蔫,阁底砖砌平台,重立支柱,工艺奇巧,观瞻堂皇,阁内原藏历代帝王赐书墨迹,阁廊下东西两侧树立着明代记事石碑二块。整个楼阁壮观无比,是我国著名木结构阁楼。穿过翁郁葱笼的古柏,我无心观赏大成门的石雕须弥座台基,急切地来到相传为孔予讲学的地方—杏坛。记得《庄子·渔父》有云。“孔子游乎缎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随之,息想的野马奔驰起来,在我的眼前,出现了孔老先生讲学的情景:他端坐于杏坛,周围有许多学生,他脸色严肃和善,正滔滔不绝地讲着,学生们听得是那样入神,哦,好一位搏学多才的老先生,不愧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阵欢笑声把我的视线li向前方,人们正在观赏技艺精湛的雕刻珍品—二龙戏珠。于是,我走下杏坛,来到庙内主休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在唐代称文宣王殿,宋徽宗赵估专祟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因此更名为大成殿。宫殿巍峨宏丽,气象庄严。檐下有巨形石柱二十八根,均垫以崔盆盖莲宝座柱。两山廊檐及后檐下磨八棱石柱十八根,浅雕团龙祥云,前檐十根,深浮雕双龙戏珠,下托山海波涛,上缀朵朵浮云,整个画图形象逼真,气势磅礴,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

        走出大成殿,已是中午时分,我急于游览孔府,便离开孔庙,向孔府走去。

       孔府旧称衍圣公府,为历代衍圣公官署和私邸。自汉代起,历代皇朝无不尊崇孔子,对其嫡裔也眷顾备至,优退有加。宋宝元年间另建新第,封衍圣公后始改称衍圣公府。

        据说府内有重光门,建于明代。重光门只有在重大典礼和迎接圣旨时才鸣炮开启。相传,因门端悬有明世宗朱厚您御书“恩赐重光”愿额而得名。现在仍悬有此匾,为欣赏皇帝赐物,我便随人群来到门前。哦,这么多人,是在听候皇上圣旨,还是在举行重大典礼?不,都不是,那是讲解员在讲述,人们在细听。今天大门敞开是为游客观览,不是举行圣礼而鸣炮开启的。

        在子日有内,我又游览了大堂、二堂、三堂。大堂在孔府二门内,门面五间,飞檐鸱吻,斗拱梁椽皆彩绘旋花。大堂正中设朱色暖阁,内置虎皮太师椅,朱红公案上摆着文房四宝,公府大印。它是衍圣公开读诏旨,接见政府官员的地方:二堂,旧称后堂。堂内正中悬“钦承圣绪”、“诗书礼乐”两块大匾,下立石碑七座,其中有慈禧太后踢衍圣公孔令贻之母彭氏及妻孙氏的“寿”字碑,松鹤碑等。传说衍圣公在此宣示典章、礼仪、申伤族规家法。三堂是处理内务之地,孔府档案记载:孔氏族人和佃户、仆役犯法,孔府可自行审讯、行刑断结。”又传明代权奸严禽称阁老,其孙女为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之妻。严嵩被参获罪,曾来孔府求情,在这里坐候接见。绕过内宅堂楼,就是后花园。这里游客更为熙攘。园内花厅、凉亭、假山、鱼池、荷花池、百花池等设计奇巧,盆景山石穿插其间,错落有致。那古木虬藤、奇花异,满园清香春色,使人心旷神怡。还有那别具一格的“五君子松分,一株五子,内抱一槐树,也称“五松抱槐”。那翠如盘的山枣树和罕见的水晶树,更引人入神。整个花园真是清幽绝俗。看着这一切古老的建筑物,端详着那翠绿的古松,欣赏着那巧夺夭工的珍艺品,我不仅赞叹:祖国多么美丽富饶,伟大的祖先真是智慈无穷啊!

        …………

        走出孔府,已是夜蓦降临之时。畅游了整整一天,虽然疲惫得很,但当我回头远望这幽雅壮观的古城,倦意全无。我坐上汽车,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孔子的故乡。

        今天,离游曲阜的日子已相隔一年,但孔子故乡的幕幕“仙景”却仍在我眼前浮现,我多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再次游览八十年代的孔子故乡—两千年前的“餐国故都”啊!

  • 《从孔庙的建筑看孔子的地位》
  •     孔庙坐落在曲阜市中心,所以周围有很多新的商店、饭馆,也有几条大马路,过来过去的车也比较多,这使我联想起在北京有过的相似感觉。

        在北京看紫禁城时,我感到紫禁城给周围街道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形成紫禁城和周围街道的统一性,仿佛紫禁城支配周围的街道和建筑物。我觉得孔庙也有这种压力,孔庙和周围街道以及建筑物之间也有一样的统一性。

        孔庙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孔子故宅三间为基础,经过两千多年修建发展到现在的样子,面积有327.5亩,南北有1120米,整个建筑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厢两堂、卜七座碑亭,共有466间,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孔庙里的建筑物也跟孔林的建筑一样表示着中N历代皇帝对孔子的尊敬,每个建筑物都是各个皇帝敬仰之心的表现。比如,明代建起来的金声玉振坊,它四根八角石柱上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有辟邪,它叫“朝天吼”。在封建社会中辟邪本来是王侯府第才能使用的,而孔子从来没有当过王侯,没有资格使用辟邪。但明朝皇帝为了表示对孔子的敬仰之心特许孔庙使用辟邪。

        明代所建的建筑除了金声玉振坊以外还有棍星门(清代重修)、大和元气坊、圣时门、弘道门等等。另外,孔庙里还有很多中国历史中各个朝代表示尊孔的建筑物和石碑等。我觉得其中最明显地说明中国历代帝王尊孔的是十三碑亭。十三碑亭是从金代到清代经过887年陆续建成的,亭内有唐代的《大唐浩赠泰师鲁国孔宣公碑)和《修孔子庙碑》(719年)、北宋(983年)的(重修充州文宣庙碑》等中国历史中各个时代的石碑。

        还有,我在孔庙的建筑方式上看到了孔子在中国历史中很高的地位。孔庙里的大部分建筑都有重檐、黄瓦朱权,轴线左右作对称式排列,很像是一个皇宫。特别要说的是大成殿,它是孔庙主体建筑物,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朱红色门扇、深红色的墙、黄琉璃瓦屋顶、重檐九脊,这些建筑方式都是只有皇宫才能使用的。大成殿高有32米,东西长54米,殿基为1836平方米,是中国三大建筑物之一。它始建于宋代,明代重建,清代特许按照皇宫的设计建造,可以说是从宋代到清代经过七百多年发展到现在的样子。我看到这样伟大的建筑物不禁惊叹不已。

        我在孔庙外边感到了中国过去和现代的老百姓对孔子的尊敬和崇拜,而在孔庙里边我感到了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敬和有这种尊敬才能保持下来的地位。

  • 《曲阜,孔子,对称》
  •     很早以前,我就对具有东方神秘色彩又影响深远的哲人孔子感兴趣,很想能了解并研究他。这次去中国的山东省实习,有幸来到了驰名世界的曲阜“三孔”。

        游览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觉得这些现象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孔子和他的学说的影响无处不在。

        比如说,我看到,孔府、孔庙这个古建筑群雄伟宏大,但与它周围环境、自然景观仍能很好地协调统一,丝毫没有格格不人的感觉:我在参观中国其他古建筑时也有同样的感觉。我觉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的夭人合一观,对这一现象的形成起了主要的作用。天人合一观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表现在建筑中则是建筑和环境合成一体,建筑与自然交融沟通,它的基本精神是平和知足的精神,给人以宁静清朗的感觉。

        再比如说,孔庙古建筑群主体的布局是在纵横中轴线上展开的,以纵向为主,兼横向排列,基本上是以纵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的。中国古建筑群一般都是以这种形式布局的,例如北京故宫等等。不光在古建筑群中存在着“轴对称”原理,好像在许多中国字中也都存在着一个轴线。像“中”、“束”、“乘”、“申”、“燕”、“莫”、“面”、“鼎”、“斑”,每个字基本上都是左右对称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而且,不光在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上是以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就单个建筑而言也是如此。比如孔庙中的大成殿,就是以题有“大成殿”三个金字的牌子的中间为纵轴,使整个建筑的左右无论是门、窗,还是柱子、屋檐都是对称的。再如中国私人住宅中厅堂正面墙壁的布置,总是在正中挂一幅具有特殊意义的画,占据中心的位置,然后在两边对称地挂着对联,这似乎也体现了那种“轴对称”原理,即以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再如在孔庙里的一间房子正面的墙上也是这样的。正中挂着一幅画,画的是松树和仙鹤——在中国这两种东西象征着长寿、吉祥、幸福。两边挂着对联,上联是“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下联是“一时贤者皆从之游”。

        对联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特点是上下联的字数、语言、声调、内容全部讲究对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从以上的现象可以看出,中国人非常重视中心的作用,总把和最重要的东西放在中心。这在中国人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可以说,中国人的审美观点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是否以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

        对称的概念为什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找来了介绍中国儒家思想的专著,想从中找到一些理论根据。

        濡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而臣必以君为中心,立于他的两侧和周围,子必以父为中心立于他的两侧及周围。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居于中心意味着享有权力、拥护和巩固的地位。在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中,“君”、“父”一直都位于某种中心位置。忠、孝的概念就是对这一地位的体现。而君、父为巩固这种中心的位置,必然在他能影响到的一切领域内加强这一观念。所以体现到建筑、文字、居室方面就显示出以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的形式。

        在这次实习旅游中,我看到的对称现象还很多,不能全部列举出来。我认为,对称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中国”的名字是不是体现了我的看法?

  • 《孔林游记》
  •     一九九O年秋的一天,应朋友之邀去山东曲阜旅游。曲阜是中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更主要的是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生息的地方。

        曲阜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春秋时代是鲁国的领地。至今还可见到古城的残痕,现在成了旅游胜地之一。不管是平时还是节日,来往的人相当多,再加上我们去的时候这里正在举行国际孔子文化研讨会和纪念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一周年,因此显得更加热闹。

        在曲阜市内没有见到公共汽车,有的只是马车。我想大概是为了远道来的旅游客人能体验古代风情的原因吧?我们也就乘坐马车,先游玩孔林。沿着曲阜城门北走,就见到夹道而立的苍松翠柏,这就是孔林神道。道中看到刻着“万古长春”四字的石坊,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我想停一下,但由于马车夫的匆忙,不愿意停留,没有办法,我只好在车上拍了一张照片。我没有仔细看,不过那石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车在孔林大门前停下,这是一个多层斗拱的木制牌坊,正中有“至圣林”三个金字。进入孔林大门,经过一条长约四百米的雨道,就可见到拱门,上有高大的“观楼”。跨入此门就到了孔家墓地了。从游览图上可看到,整个孔林很壮观,总面积达两平方公里,比今天的曲阜城要大得多。孔林的规模也随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而越来越大。

        由“至圣林”门西行约二百米,路边有一座雕刻着云龙的石坊。上面刻有“侏水”三个字。过侏水桥再经过供奉孔子木主的享殿,就到了孔子墓。这种墓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墓周围环以红色的墙,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宜王墓”,又个大字。我们在孔子墓前拍照留念,但这里人很多,拍照片也很不容易。看完后,我们就去孔林的其他墓地参观.沿途到处可见碑石林立,大大小小,都是历经了几十代的风雨,很多已经出现了风化,不过还大体上可以看出上面的字:“第多少多少代……某某某……”

        由于比较疲劳,我们在路边找到一处墓地坐下来休息,与朋友谈话。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两千多年来埋葬从未间断,而且规模巨大,令人吃惊。为什么能在中国从古代到现在保留一个家族的墓地?这个问题是我不能回答的。但是由此也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国影响的巨大。时间己经晚了,我们也该走了。那些问题还是留给那些思想家、历史学者去思考探讨吧。

     

  • 描写曲阜尼山的作文
  •     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尼丘山祈祷生了孔子,孔子生来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好像尼丘山似的,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我觉得只是听孔子名字的来源也是够有意思的了。

        在尼山的山脚下有一个小石洞。这里的小石洞也有一个传说,说当时孔子的母亲生他以后,因为孔子的样子很古怪,非常难看,跟一般的婴儿不一样,所以他的父亲认为不吉利而扔掉了他。幸好有一只老虎把他衔到这个小山洞里来,一直养了他两年。后来有人发现孔子原来在这个小洞里,把他抱回家还给了他的父母亲。我听了这个传说以后总觉得有点怪怪的,传说毕竟是传说嘛。

        尼山的孔子庙始建于五代后周。因为这里离城市比较远,很少有游客来参观,所以很安静,环境也没有受到污染,空气很新鲜。四周都是山岭、田野和小屋。我本来喜欢有山有水的地方,也很爱看古老的东西和建筑,所以这里周围的气氛和孔子庙的古建筑使我心里感到舒畅和安静。其实我想一个人慢慢地欣赏欣赏,但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只好把孔子庙很快地看了一遍。

        这里的古建筑群虽然看起来修建得很简单,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但我觉得它很宏伟壮观,充满着神秘的味道。非常可惜的就是这里好像很久没有保护和修复了,所以恐怕以后这里的古建筑就会慢慢地破坏了。我觉得大概是游客太少而且门票也很便宜,所以找钱来保护和修复自然很难了。

        除了安静的气氛和壮观的古建筑以外,这里还有好多好多古树,使孔子庙更古老,更神秘了。其实我也曾经在北京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看过很多古树,但这里的古树长得非常奇怪,看起来好像他们都有生命一样。有的好像两个人拥抱在一起,有的好像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着看下面的农田发呆,有的好像一个人舒舒服服地躺着,也有的好像一把椅子似的。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老师说这里的古树差不多都有两百多岁了,他们不知道经过了多少风和雨,多少个春夏秋冬。

  • 《曲阜梦仲尼》
  •     到山东日照参加“《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途径曲阜,拜渴孔庙。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怨,祖籍山东,三十多岁梦见自己“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刘鳃醒来,激动不已:孔子这样的大圣人是很不容易见到的,居然托梦给我这个无名小卒!于是下决心以一部文学理论的专著来原孔儒之道。刘舰倘若没有夜梦孔丘,中国文化史上大概就没有了《文心雕龙》这部文论巨著。

        一千四百年后,当我在离孔庙只有百米之遥的一家宾馆登记住宿时,暗自思忖:今晚能否梦见孔子?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庙原本是孔子的住宅,鲁哀公改宅为庙,历代扩建,越建越大,直到弄成北京故宫的模样,透着不可一世的帝王之气。这就好比历朝历代的帝王,攀比着给孔子封头衔,堆砌“至”、“大”一类的形容词。孔府则是孔子嫡裔长孙居住的地方。素王的后代,居然也演绎着诸如“妻妾相争”、“废长立庶”一类的皇家悲剧。徘徊于孔庙的庄严与孔府的凝重之间,我深感困惑:这些与孔子本人究竟有多少关系?

        游孔林时,下着大雨。占地三千多亩的孔氏陵园,没有多少游人。冒雨而来的游客,在孔子的墓前欺几下傻瓜相机的快门,便匆匆离去。孔子家的东侧是其子孔鲤(字伯鱼)家,正南方则是其孙孔极(字子思)家。导游说,孔子坐北朝南,携子抱孙。孔子也是凡人,也需要天伦之乐。孔子曾对孔鲤说“我子不如你子”;孔鲤回答“你父不如我父”。

        导游的描述,还原了一个走下圣坛的孔子。其实,我们在《论语》,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读到的孔子,亦非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即之也温”、“诲人不倦”的师长。孔子的人格构成,既有忧患、执着、人世之质,亦有艺术的、审美的、顺其自然的内涵。现代中国的儒家文化重塑孔子,须将“事功”与“审美”和谐地统一于新世纪的孔子形象之中。

        历代帝王尊孔,将其理论体系中的“君臣父子”衍为极致,从而为等级制与官本位寻找理论依据。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首先需要的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亦即将智能教育与人格塑造融为一体的孔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则是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人格品位。当代国人的种种人格缺陷,其基本病因还是文化素质问题。对于没文化或者文化素质太差的“患者”,任何人格疗救都是没有意义的。

        傍晚,到曲阜师范大学瞻仰新落成的孔子塑像。是夜,梦见孔子在一个阶梯教室讲《论语》,临下课时问我们:现在的大学为何不开“论语课”?

     

  • 《曲阜写意》
  •     为了找寻中国两千余年儒家文化的“根”,我加入了朝圣者的队伍。,从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中,搜寻我想要的答案。

        听!风拨刺着杨树叶,簌簌作响。

        孔墓

        那一堆野草覆盖着的泥土下面,就是千秋不亡灵魂的枯骨吗?听说,他一生镣倒,如云飘泊,除了三千弟子外,一无所有,听说,他的学说养活了他真正的或是冒牌的徒子徒孙两千多年;听说,那个有褒有贬的始皇帝曾经烧他的书,活埋他的信徒,听说,。几个不同的时代、几辈不同的人都想把他打倒,然而,他还站着;听说,旁边那同样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雷电的草庐,是他的弟子守墓三年的住所。

        已是日薄西山的辰光,沉默的寒鸦驮着亮丽的云装霓裳,迎着鲜红灿烂的夕阳,凌空飞过,孤零零的古树,目送晚霞的消逝。坟头的野草簌簌作响,似乎是那个不甘寂寞的万世师表,代他学生的子孙们或是子孙的学生们面前发表那隽永深长的演讲。斯文在兹。

        碑林

        竖立着,竖立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碑,成了林。它们是被这位圣人巨大的磁力吸引而来的?深山里的岩石,书法大家的墨宝,无名石匠的斧凿,是这碑的本质。矫游于青冥长天的蛟龙,翩翩起舞于琼楼玉宇中的娇凤,是这碑的生命。潇洒,飘逸,。凝重,矜持,苍劲,挺拔,是这碑的风骨。

        痴慕的目光随着虔诚的手抚摸那冷峻的石碑,恍恍惚惚中,看见那修长苍白的文人溺管的手捏着松烟,在砚台里,一圈儿,一圈儿,然后从容地提起羊毫,蘸饱了墨,凝思片刻,俯下头来,走笔如飞,一气呵成。

        又见那石匠粗糙的手,举起斧凿,在“叮叮当当”声中火星四射,留下这千年不朽的文字……

        眼光跟着龙蛇在走,真想把那字的雄浑、那字的飘洒吞下去,于是,觉得自己那羞于见人的“蟹爬体”变成了颜体、柳体……

        孔庙

        高大的门坊巍巍派立,还保留它昨日的威严。红墙绿瓦,依旧是富贵风光;皇帝至此也须下马步行的大门,正进进出出着各种人:一脸恭敬的老年人,不荀言笑的中年人,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夭真烂漫的小孩子,甚而至于还有几个隆准深目的外国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圣人若泉下有知,也该伸出他枯瘦的手臂,欢迎远方的来客吧?

       和外面的蓝天、白云、绿草、欢笑、喧哗相对的是黑糊糊、静悄悄的大成殿,供奉着几案,香烟缭绕,正中悬“至圣先师”横匾;还有威风气派的仪仗。他生前未能享用如此荣熠,这一切安排也许能给亡灵以几许慰藉吧。

        欢笑在这里失去声音,肃穆凝固在人们的脸上和心头。生者在死者的面前垂下了头。跨越几千年的时间依然在冷静地微笑。透过历史的重慢叠樟,我看见那“名既大,谤亦随焉”的老头儿,奔波一生,生前并未得志,死后也几经波折,曾被捧上九重灵霄宝殿,亦曾被贬入十八层地狱。

        他焦虑的面容呼喊着:不要颤抖吧,历史的笔!

        后记

        小时候,曾看过一本小人儿书,名字早已忘记,只记得是批判孔子的,幼小的我也能看出其中浓浓的火药味儿。爸爸却说,他是个挺了不起的人。后来,读了一些书,约略知道一些事,秦朝的“焚书坑儒”,“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倒批臭孔老二”……

        渐渐懂得,应该凭着自己的心去了解去体会。可惜来去匆匆,走马观花而已。加之事隔已久,写一篇正而八经的游记,已不可能,所以,只能“写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