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地坛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05:51:47
  • 《读《我与地坛》有感》
  • 我随史铁生进入古老的地坛,感受他一生的沉浮。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古柏愈见苍幽,野草茂盛自在,古园废弃却也落得一身沉静。

    相信地坛也曾有辉煌的时候吧,雕栏玉砌,门可罗雀;可浮华褪去,繁华敛去,它已不在富丽堂皇。当钦羡的目光统统散去,它也许会庆幸荒芜带来的坦荡。

    自己用年华沉淀下来的那份古朴与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断地向它输送一份踏实与满足。

    地坛如此,人亦如此。日出是成熟,日落是沉潜。

    史铁生那时二十多岁,他在最狂妄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从此不再意气风发,鲜衣怒马。幸好幸好,还有地坛。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它历尽四百年的沧桑,专程为了等他。那天他摇着轮椅,缓缓进入了地坛,方才窥见园中不息的生机:蜂儿飞在半空,蚂蚁疾步而行,雨燕放声高歌,草木竞相生长。如此,是他记忆中地坛的情感与意蕴。

    地坛满地亮起月光,而他在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终于有一天,他抬头凝望月亮,于书中写:“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的,人生碌碌,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死是不可以避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立足当下,去追去闯,将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的幸福、骄傲和快乐?”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一句,已道明一切。

    命运是不公平的,它给你带来了苦难,却赠予他人幸福,于是你只好在干吃等死,埋怨着老天的不公,说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但同时,命运也是公平的。历经苦难的人,将比一生走在坦途上的人多出一份坦然,洒脱与淡泊。这些都是命运馈赠给你的财富啊!如同地坛一般,一切经历会沉淀为你的气质。无需言明,你由内而外都散发着光芒,熠熠生辉。

    当母亲的背影轰然倒塌,呼吸声戛然而止,猝然离开儿子,结束了一生。那个任性、哀怨、坏脾气的儿子才幡然醒悟。甚感凄凉悔恨,可又有什么用呢?想挽回想致歉却回天乏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大概是世间最遗憾最无能为力的事了吧。

    亲情是世间最纯粹最令人动容的情感,是我们无需追寻就已得到的一切。为何要将利剑对准亲人?我们常对陌生人报以善意的微笑,却常将身边最亲近的人,恶语相向,大吼大叫。

    史铁生在地坛中领悟了人去楼空,客走茶凉的真谛,洋洋洒洒的文字溢满了他从容的生命毅力,燃起了无限的激情与力量。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颓废与不甘,将所有的情感藏在文字之下,优美的文字是对生命的挣扎与超越;失去双腿,用文字站起。他也有着一腔温热,用文字拉回了在垂死边缘挣扎的劫难惨败者,同样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让他们叹道“人间值得。”

    史铁生终究是幸运的,上帝看他在失去身体的支撑点后,赠予他一座园子,一个精神上的栖息地,心灵上的避难所。使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让他参悟爱的谜题;让他懂得生命诚可贵。

    祭坛石门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坎坷都被映照的熠熠生辉。

    十五年的坚持,十五年的风吹日晒,使地坛与他融为一体。他已不在地坛,地坛在他。

  • 《铁生:我的地坛》
  • 与大多数一样,在地坛那个地方,与铁生开始了相遇。如果说那是第一次相逢,已然时过境迁,八年以前的片段,而今已拼凑不出一个连贯的画面。那时的我,也是个资深的病号,虽说与铁生的过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我的小宇宙中,已算做劫数。久病的人,仿佛被众人所焦聚,被病痛所青睐。总是在想逃避无比炽热的眼光,总是在想摆脱紧追不舍的病痛。

    地坛,的确是好地方。铁生在那里一待就是十五年,在那里,铁生想到了死,想到了活,想到了写作。在地坛的十五年里,让一个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希望的人有了希望,有了活下去的念,在地坛的十五年里,让一个执于解脱生命的人,想透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无惧残疾,无畏透析,无惧无畏一切。那时候的地坛,很静谧,很适合铁生在此静坐,在此反思,在此完成转变。不过,在铁生的笔端里,我看到了这个漫长的过程,铁生并非是天生的超人,他也没把这种经历吹嘘得神乎其神,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转变。是的,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作为一个凡人,本能地想到的是逃避,是求助,而当逃避不掉,求助无门的时候,我们才会被迫地去面对,被迫地强大起来,最终要么被它战败,要么战败它。而这恰是铁生告诉我的,这也正是铁生的伟大,他不像那些假大空完全忽视个人,铁生是一个个体,他写的也是一个个个体,他正是用个体的感受在写个体。所以我相信在地坛的十五年中,至少有那么几年,铁生是在逃避,逃避外边的世界,躲在地坛的角落;还有那么几年,铁生在求助,这样的求助,从寻求别人帮助到最终自我的拯救。

    那么为什么是地坛呢?而不是别处呢,有时候在臆想,如果没有了地坛,铁生还是铁生嘛?这个不难的答案,其实铁生只是在一处静谧的园子里思索着死,想着活。那个园子可以是地坛,也可以是别的园子,地坛只是恰巧遇到了这样的好事罢了。进而我又想到,那个园子的功效了,铁生能成为铁生,园子在其中上演着怎样的角色?或者说要是没有地坛,没有那个园子,铁生还会有今天嘛?其实这也不难回答: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三年前的最后一天,铁生离世,很多人又想起了地坛,希望铁生能够与地坛融为一体,但管理方却把铁生拒之门外了,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地坛、那个园子与铁生无关。上次去北京,本来说好要去地坛看看,后来没去成,这也许是一种巧合,因为去那个园子,就是想找寻铁生的,但铁生不在那里了。

    那么地坛在哪里,铁生又在哪里。“地坛在我”,能否可以理解为铁生就是地坛呢?似乎没有什么错。

    曾经的地坛,接纳了一个想死的人,并让那个人想透了死亡,想到了活下去,于是想到了写作;而今的地坛,拒绝了一个逝者及其魂魄,说不清这种拒绝,该怎样解读。还好,虽然地坛已不再是曾经的地坛,铁生也回归天国,但我已经走进铁生构筑那个地坛,并且会继续走进铁生。在那种名为铁生的地坛里,看着铁生建造的亭台楼阁,开启一扇“病隙碎笔”窗,放眼一泓“我与地坛”泉;轻叩一重“扶轮问路”门,张望一座“务虚笔记”山。还有很多景点值得玩味,还有很多地方可以长坐。

    你如一道荧光,照亮我通往你的方向,在路途上,与你携手成长

    把你闪烁的光芒,装进我前行的行囊,追逐你存在的地方;

    那个地方,自然有光亮;

    那个地方,也许会有暗淡无光;

    但这,又何妨?

    铁生即方向。

  • 《秋季中学运动会作文》
  •     彩旗招展的地坛运动体育场,迎来了65中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矫健的步伐,昂首挺胸的走进了会场.这是我们在中学时代度过的最后一个运动会,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眷恋.

        运动会正式开始,运动员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

        你看,1500米运动员已经站在起跑线上,做着轻松的准备动作,随着发令枪响,运动员们像一支支离弦的箭飞驰在跑道上......"沈昕,加油!加油!"我们班同学高声呐喊.沈昕奋力拼搏,坚持到底,完成了1500米的长跑——一项体力,毅力,耐力,速度的较量.虽然他并没有获得奖项,但他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使每个同学都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沈昕,你是高三四班的骄傲.

        铅球是我们班卢迪的强项,只见她用手臂的力量把球远远推出,在空中划出了一道弧线,那球落在沙坑里,砸了个大坑,"好棒啊,偶像!"一旁的王薇欢呼着.

        长跑选手积极进取,短跑选手也不甘示弱,宋迪的对手可是堪称"传说中"的姜妍妍,但她仍飞速奔跑......

        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进行着别开生面的比赛,其他同学也不甘寂寞.小记者们纷纷拿着相机为选手拍照;吴岱卿和张文曦认真看着秩序册,时时提醒检录时间;赵一娜则管理着卫生问题,监督着每个同学做好保洁工作,杜朦和几位"才子才女"忙着写宣传稿,更多的同学在看台上用洪亮的声音呐喊加油.

        最后一个项目是4×100m接力赛,第一棒是贾辰,他拼命向前跑,准确无误传给了下个选手马吉龙,它经过了一个,两个,三个人......最终冲过了终点.

        运动会以圆满的结局结束了.每个同学心中都有着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可以把这次有意义的活动当作珍贵的记忆,封在"美好的相册"中.运动会像一首歌,一首拼搏进取的歌,谱写着更高,更快,更强的音符.

  • 《我与地坛读后感400字》
  •     天色灰蒙蒙的一丝活气也没有,我有气无力的倒在沙发上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不知为什么,我的心变得沉静了,仿佛把心交给了史铁生,与他一起在那个不热闹的地坛旁边一待就是十五个春夏秋冬。自己仿佛看穿了什么,渐渐的身子正了,人却变得既恍惚不定又庆幸着什么。他的故事占满我的脑子是不是的就会浮现出儿子与母亲的情感纠纷,我有些乱了,就靠在沙发上小寐。 日记六年级日记

        我渐渐地被大脑支配仿佛自己就是史铁生,悄无声息地进入了那个废弃的古园,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一次次的和死神对话,站在那棵大树下,望到了母亲找我脸上露出的焦急神色。我还是打败了自己的心想通了拒绝了死亡要好好活,对得起母亲。是她用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而后,一对老夫妇,一位唱歌的青年,一名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弱智女孩和她的哥哥。无数次给我鼓励,给我生命的海洋,给了我重生的机会,坚强得走过来。

        梦醒了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像莫泊桑那样割喉自尽,没有像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妻子一起结束生命,这些死是对自己对生命的轻视与不负责任,对父母的不孝。留下的只有可怜罢了!

       我想只对人来说,人生仅此一次,我们难道要随意的去玩弄么?还是要好好把握。人生难免多坎坷,但这不能顺理成章认为是逃避的理由,人生何来风平浪静?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磨练,学会心疼自己。尊重生命是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最基本感谢父母的方式。

  • 《我与地坛读后感300字》
  •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
  •     看了《我与地坛》一文,我感受到了我与地坛的缘分,以及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崇高母之美 子女若似山边草,在母亲心中也象珠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了的。母亲对儿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儿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烦躁、任性,用宽恕、顺从给儿子以尊重,心里却承受着超过儿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与惊恐,祷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亲内心的斗争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到地坛去,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的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作对了选择,使儿子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也说到,当作者暴躁砸东西时,“母亲这时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隐藏着内心的痛苦,鼓励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完全是在这种苦难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 母亲的爱是一种艰难、坚韧而毫不张扬的爱,也正是这种沉默和深厚的爱使作者读懂了母亲,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经验储备。

     

  •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 《我与地坛读后感800字》
  •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

        人世“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何况无常。然而,人生的悲剧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面对它,并且给自己生的勇气,给自己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

        命运的神秘、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时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的美。

  • 《我与地坛读后感》
  •     《我与地坛》读后感文学家们评论过,就算全年只有《我与地坛》的发表,中国的文坛也不会寂寞。因为这是一片感悟生命的散文。

        作者是在奈何上感悟过生与死的,但最终拒绝了死神的邀请。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给过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森林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才有了今天文坛上的史铁生。

        令人惋惜的是,有许多森林曾经无畏地消失,只有树桩上圈圈年轮在诉说着莫可名状的痛苦。

        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这只是其中的一例罢了。法国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亨里特·福格同归于尽;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则和他的妻子一起自杀……

        1989年,中国著名的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跳入了大海……

        当然,这也许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日本人认为死是生的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也许受到了政治环境的影响,文革中,老舍被剃了阴阳头后就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结束了一生。

        可是,为什么偏要无谓地让生命的沃土变成一片荒漠呢?

        你们见过秋虫吗?它昼夜而鸣。因为它的生命那么短暂,它必须高密度地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那么人呢?仅仅因为他们的生命比秋虫绵长而可以随意丢弃那千百个美丽得足以让人激动的黎明吗?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实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

        不错,体肉肤发,受之于父母。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从小到大,一个生命倾注了多少人多少的心血,尊重生命,是对这无数关的尊重。

        更何况,作家是人们心灵的工程师。有无数的人因为被那些充满激情和生命的文学作品所鼓励,重新踏上人生的征途。可是当他们回眸的时候,发现自己曾经崇拜和向往的恩人已经凋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和痛苦。福克纳曾经说过:“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人的勇气、希望、尊严、同情心、怜悯心和牺牲精神复活起来。”为了自己一个人的解脱,而丢弃了勇气、希望、尊严、同情心和怜悯心,让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让妻子从此独守空房,让孩子从此无法继续感受母爱父爱,让读者大失所望,让社会失去人才,这一切值得吗?尊重生命,更是对他人起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