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中原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23:58:59
  • 《女词人李清照》
  • 金兵横行中原,但是南宋王朝却没有丝毫抵抗的准备,宋高宗在行都扬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公元1129年正月,金将宗翰带兵南下,接连攻下许多城池,沿路南宋官员降的降,逃的逃,金兵前锋很快渡过淮河,逼近扬州。

    宋高宗正在扬州行宫寻欢作乐,听到金兵打来,才手忙脚乱带了五六名亲信太监,骑上马,一口气狂奔到江边,找到一只小船,连夜渡江。金兵在扬州大肆烧杀抢掠,最后放火把扬州烧成一片焦土,才满载掠夺到的财宝退回北方。

    宋高宗逃到临安,把黄潜善、汪伯彦撤了职,南宋朝廷发生了一场内讧。金太宗见南宋王朝腐败可欺,这年十月,又派大将兀术大规模南侵,占领了建康(今江苏南京)。宋高宗听说金兵追来,又从临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从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兀术带兵紧紧追赶,宋高宗走投无路,就乘着海船,漂洋过海逃到温州。直到金兵北撤,才回到临安。

    金兵南下的残暴掠夺,宋王朝的腐朽昏庸,给人民带来了说不尽的苦难,许多人家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有同样的悲苦遭遇。

    李清照是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我国著名女词人。她父亲李格非也是个文学家,在宋徽宗时期做过官,因为为人正直,又是苏轼的学生,受到蔡京的打击。李清照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好文学,喜欢吟诗作画,特别是作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十八岁那年,她结了婚。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个官家子弟,夫妻俩志同道合,除都能诗善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的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材料。

    那时候,赵明诚还在京城太学里读书。赵、李两家虽然都担任不小的官职,但不是豪富人家,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金石的追求。每逢初一月半,赵明诚请假回家,就拿了些衣服到当铺里去押半吊钱,到大相国寺去。

    大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佛寺,那里经常举行庙会,在庙会上,摆满着各种商品,也有出卖书籍、古玩和碑帖字画的。赵明诚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就买下来。回到家里,和李清照一起细细整理、欣赏。夫妻俩把这件事当作他们生活上的最大乐趣。

    过了两年,赵明诚当了官,他把所得的官俸几乎全花在购买金石图书上,他的父亲有一些亲戚朋友在国家的藏书阁里工作,那里有许多外面没有流传的古书刻本,赵明诚通过这些亲友,千方百计把它们借来摹写。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收藏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发现有一点污损,一定随时整理好。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赵明诚完成了一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叫《金石录》。

    在国家动荡的年代,要埋头整理文物已经不可能了。东京被金兵攻陷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省)。不久,风声越来越紧,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十五车。后来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几间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

    到了建康以后,赵明诚接到诏令,被派到湖州当知府。那时候,兵荒马乱,李清照不可能跟他上任。临走时候,李清照问丈夫说:“万一金人再打过来,我该怎么办?”

    赵明诚坚定地说:“瞧着办吧。实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弃了;再不行,把书画古器丢了;但是有几件珍贵的古代礼器,你可一定得亲自保护好,要看作自己生命一样。”

    想不到赵明诚这一去,就得了一场疟疾死去了。

    李清照死了丈夫,她的伤心可别提了。但是最要紧的还是继承丈夫的遗志,把文物保护好。赵明诚有个妹婿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那时候李清照身边还有图书二万卷,金石刻本二千卷,就托人带到洪州。没有多久,金兵打到洪州,这些文物又不知去向。

    赵明诚病重的时候,有个名叫张飞卿的学士来看望他,随身带着一个玉壶。李清照是善于鉴别文物的人,一眼就看出那玉壶并不真是玉制的,而是一种玉石制品。后来,张飞卿把那个壶带走了。赵明诚死后,有人捕风捉影说赵明诚把名贵文物送给了金朝人。这种谣言使李清照大为冤屈,她想找朝廷申诉,但是宋高宗的小朝廷已经逃之夭夭了。

    李清照为了逃难,到处奔走。到她在绍兴定居的时候,她身边的文物散失的散失,被偷的被愉,只留了一些残简零篇了。

    国家山河的破碎,珍贵文物的散失,对李清照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她把国破家亡的痛苦写成了许多诗词,她的词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有的还富有爱国精神。她在一首诗里表达了她对南宋统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满。诗中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 《中原怪街一日游》
  • 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和表弟表妹去了河南老家的中原怪街。那里有很多好玩儿的项目,有倾斜45度的斜屋,有神秘的奇异空间,还有奇特的横屋和倒屋,其中,我觉得最好玩儿的是魔镜迷宫。

    魔镜迷宫里面全是玻璃镜子,看到的东西也都一样,分不清东南西北。工作人员要求我们进去以后,不能在里面大声喧哗。我们听从工作人员的指令,带上鞋套,三人成列,静悄悄地走进了迷宫。我们一点一点地走着,撞了很多次镜子。我发现走出来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地向前探索,发现。过了很长时间,我终于带着表弟表妹找到了出口。爸爸妈妈看我们玩得开心,就让我们再走一遍,还给我们一个手机,让我们拍照片。这次我们走的更有经验了,也更快了。不一会儿就走了好几遍,大人们都觉得很惊讶,但是我们兴趣不减,又来来回回走了很多遍,到最后终于我们玩儿乏了,就出来了。

    见到在出口处等我们的妈妈,我赶紧跟她说这个镜子好像有魔法,会让我产生错觉。比如前后对立的镜子让我觉得前面还有很远的路,但其实已经到达了尽头,而且里面也有很多个我;再比如上下对立的镜子,让我觉得自己好像站在了万丈深渊里,有点害怕。妈妈说这不是魔法,而是镜面反射,这就是魔镜迷宫的魅力。

    我和妈妈就这样说说笑笑,离开了魔镜迷宫。真是快乐的一天啊!

    【家长感言】这次一日游,在墨镜迷宫里逗留的时间最长。不常见面的三个孩子不仅增进了感情,还锻炼了勇气,增长了见识,以后我们会多带孩子去这种寓教于玩的地方走走看看。

  • 《一生不灭的信仰》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每当我看到语文书上的这首《示儿》,看到书上那副插图时,心灵都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对这位在弥留之际还执着不忘报效国家的诗人产生敬畏之感。

    那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诗人在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漫长的一生,到他的风雨历程中去寻找答案吧!

    陆游是两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跟随父母颠沛流离,看到北宋灭亡,山河破碎的凄惨景象,从小受到父辈的影响和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29岁那年,他参加了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但可惜的是,因其"喜论恢复",遭到了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自己的姓名。然而,这一打击并没有使陆游灰心,他回家以后,刻苦攻读兵书,认真练习武艺,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他在34岁时当上了一个"芝麻官",后来又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但是好景不长,陆游再一次由于坚决主张北伐,受到投降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

    一晃10年。在他45岁时,四川巡抚使王炎看中了陆游的才能和报国的决心,邀请他当幕僚。陆游想到王炎驻扎在汉中,接近抗金前线,便欣然前往。在汉中,他替王炎起草重要文书,就军政大事献计献策,屡次到抗金前线进行实地考察,投身强渡渭河与大散关的战斗。在南郑,他还亲自指挥士兵围堵吃人老虎,长矛刺虎,为民除害。他亲眼见到了汉中人民密报情报、犒赏宋军的义举,这更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愿望。经过仔细考察,陆游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第一步是攻下长安,应该训练军队,囤聚粮食,做好自己进攻的准备。虽然王岩表示赞同,无奈,当时南宋朝廷不仅没有北伐的打算,还不能容忍有谁策划北伐。不久,王炎被召回,幕府被撤销,陆游的希望又被狠狠地浇了一桶凉水。

    大家熟知的"放翁"之号是陆游五十岁时自己取的。当时他又被朝廷起用,调到成都为官,碰上了老朋友范成大,十分欣喜。虽然他与范成大是上下级关系,但两人不拘礼法,常饮酒唱和。陆游因为北伐无望,经常喝的酩酊大醉,因此同僚说他宴饮颓废,不久再次被罢免。陆游不以为意,索性自号"放翁",处事越发旷达洒脱。陆游晚年遭贬退居家乡,但仍不时为国效力。其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尽管当时他已68岁,但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诗人,却仍然盼望着能为国尽力。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85岁了,但他仍念念不忘北伐。一天,他身体已十分虚弱了,嘴里不停的喘粗气。然而,他强撑着,要儿子拿来纸和笔。他用尽力气,写下《示儿》这首诗,带着遗憾,慢慢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还一再嘱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拳拳爱国之心、报国之情,跃然纸上。甚至于他在诗中表露死后、梦里、幻想中,他也要化为利剑、鬼雄、壮士,来实现这一宏愿。

    爱国如家,成为陆游一生不灭的信仰!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执着的爱,怎能不让人震撼,又怎会不让人景仰呢?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意思及作者出处》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古诗作品《示儿》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2、北定:向北方平定。

    3、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4、乃翁:你的父亲;也表示老人。

    【译文】

    我本来以为,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鉴赏】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意思翻译》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在家祭时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你的父亲。

    作品名称:《示儿》   

    创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陆游   

    作品体裁:诗七言绝句遗嘱诗 国诗

    出自《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告诉儿子。

    元: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无:通“勿”,意思是不要。

    乃:你 ;你的。

    无忘:不要忘记。

    翁:父亲,爸爸。

    翻译:

    死去元知万事空: 我快死了才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 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在天之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情操,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一切就都没有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诗意: 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王者之师平定中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这首诗应该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可能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情操,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 《荆轲刺秦王的典故》
  •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 《荆轲刺秦王》
  • 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大家听了他悲壮的歌声,都伤心得流下眼泪。荆轲拉着秦舞阳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已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那个秦舞阳,也早就给武士们杀了。 (来源:常青

  • 《那一年我在长安》
  • 伴随着来自蒙古高原的冷冽北风,我在中原眺望下一个远方。月光像狼牙的颜色那样涂抹上一层略带斑驳的米黄,月色又好似被打捞起,荡起涟漪,晕起残弱的光。结局是否是那尽头?此时此景,浪迹天涯的游子更是出一股悲壮和苍凉。

    记得那年,我走过荒烟蔓的光景,一路走过我所深深眷恋与惦 记的姑娘所住的地方,在那喧嚣嘈杂,车水马龙的京城长安,她却在阁楼独望轩窗,一次又一次地长叹,只有她才懂得悲伤。我知道她消不得憔悴,只盼我回京。然而这一切已经多年又几年了。多年后,当我与人论及这段尘缘时,想要故做洒脱的举起手中的酒杯,却反而唏嘘这些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最后竟妄想能一饮而尽这一世的风。为何在这平谈恬静的日子里怎会有人狠心去揭露关于我们那段未了姻缘?从此招惹尘埃不能落定,是非无法抚平,纠葛不清的恨情愁。

    缘与份无非就是前世种下的纠结,是前世今生的轮回中,一次又一次的相思、热恋,然后离别。你紧锁眉,眉宇间始终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淡淡愁殇,仿佛在控诉那已经远逝的红颜时候,却怎么也呼喊不回来,犹记得那时我曾对你说,就算那些人记载的青史已经灰飞烟灭,我们所处的时空也都沧海桑田消失不见,但我对你的那份永世不变的誓言,却像永恒的传说一样,世代传承,永不老去。

    那年,当你转身离开时,香肩上飘起如丝般的华发,在日光的照耀下,竟宛如雪白的霜雪,如瀑布般倾泻下来,在那如梦如幻的气氛中,竟诗化了当年我们那段伤痛欲绝的离别,如此凄美。那时,在我心里虔诚为你祈祷的声音,并不奢望有谁听到,或者要刻意去感动谁,那只不过是我一厢情愿,在做我当下要做的事情罢了,于是我焚香,却不见你回来……如果可以,我想邀明月为我的誓言来做见证,证明我对你的回忆如同明月般的透明皎洁,没有丝毫的贪念。

    你那如丝般的华发,究竟受到什么恶毒的咒,竟然一夕之间就悲发三千,苍苍衰老,她如此不堪动荡,藐似已至风烛残年?我对这突如其来的骤变感到震惊和感伤,眼泪如冬雪般从天而降,却冻结不了这一地的思念。你一身素衣远望家乡的古道,此时,我不禁要问,到底我这一生痴痴的等持,是蹉跎了你年轻的岁月,还是反而担误了我的年华。在这红尘俗世酒醉人不醉的世道中,我清醒而无怨无悔的为你雕琢那块“永世爱你”的碑文。

    那面被擦拭好许的青铜古镜,正耀眼夺目,清晰的照映你年少的单纯和无邪,我至今还记得你当时扎马尾的青涩模样。如果时空可以回到长安,回到城外那蜿蜒清澈的小溪旁,你仍像个孩子般的玩耍,任性和撒野;如果你真的可以那样,我宁愿这一生永远都不要醒来,我愿沉醉在半梦半醒之间,而不是醉生梦死的边源,然后带着宿醉的眼光遥望梦中的故乡,回到挥之不去的长安。梦中的我将带着前世的回忆轻涉过小溪,缓缓地穿过竹林,然后推开飘着松香的房门,微笑着亲吻你那张——我永世难忘的脸庞。

  • 《永不忘国》
  • 在世界的中原,

    有一片领土,

    她叫做中国,

    她是一条狮子,

    一条雄狮,

    一条东方雄狮,

    一条威武的东方雄狮,

    正是因为这只东方雄狮,

    我们才有了今天,

    才有了今天的荣华富贵,

    我们要铭记她,

    她是我们的母亲,

    我们的祖国母亲,

    不管我们身的何处,

    只要我们想着她,

    就是国,

    我们不需要像名人一样,

    为国家做出多大的贡献,

    我们只需要好好学习,

    每分每秒想祖国,

    永不忘国!

  • 《初中作文 走出烦恼》
  •     人人都有烦恼。陆游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憾;李白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满山”的烦忧;欧阳修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抑郁存于心间……这些烦恼时刻困扰着人们的行动。生活的、事业的、学习的;要想重新笑逐颜开,就要学会一些排遣烦恼的方法,走出烦恼。  

        “哎呀!这次期中考试又退步了!”我无奈地面对那张无情的考卷气愤而又后悔地说着。因为上次考试的成功使我变得骄傲起来,结果许多不应错的地方却错了。想起妈妈对我的教诲和鼓励,我更加懊悔。我心里怦怦直跳,双手颤抖地拿着这张千斤重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回到家后我就会受到妈妈训斥和教导,我知道这是对我,但是我还是不甘心,因为我想走出骄傲,走出这个烦恼。

        经过妈妈的训斥后,我决心走出烦恼。我下定决心在下次的期末考试中考出好成绩,以后不再骄傲。每天早上天刚亮,我迅速地从床上爬起来,迫使自己背书。慢慢地我觉得自己好像习惯了。到了天亮,我的身体像机器似的双眼不由自主地睁了起来,双手双脚搭配地是那么的完美,我好像上了学习。不仅早上如此在学校也是如此,下课时间同学们都去玩了,而我却一个人默默地看着手中的书。同学们看了后都直夸我。我坚持使自己不能骄傲。终于,我期盼已久的期末考试到来了。 

        在考场上,我认真审题,对待每一道题,我都演算好几遍,可是当我做到最后一题时忽然难住了我,我并没有被它所吓倒。果然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最后,我终于把它做了出来。成绩出来了,我得了三好学业生,我高兴极了,我心中豁然开朗。在此后的考试中我都是沉着答题从不骄傲。  

        我觉得我终于走出了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