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炊烟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01:02:35
  • 《我在云南过大年》
  • “上菜了!吃饭啦!”袅袅炊烟升起,锅碗瓢盆声此起彼伏,桌椅摆开,抬碗上菜……一年一度的“杀猪饭”开始了。这便勾起了多年来我在云南外婆家过年的温暖记忆,也勾起了我肚里的小馋虫。

    “杀猪饭”是外婆这边请客吃饭的叫法,一般都在岁末请客吃“杀猪饭”。吃了“杀猪饭”,离过年就不远了。在我印象中,杀年猪当天,天还未亮,外婆阿姨们已经早早起床,烧好了一大锅热水。舅舅们则合力把猪抬上案桌。杀猪师傅口中念念有词,祝愿主人家中六畜兴旺、生活幸福,来年财运好、收成好,平平安安。大家会按照习俗,把猪的各个部位依次分开,分门别类,各尽其用。

    如果你有幸吃过云南的“杀猪饭”,你会感叹:“云南人这辈子,算是把猪吃明白了。”宴席上全是硬菜,五花八门的部位都能吃到,坨坨肉一口咬下,肥肉瞬间爆汁,肥而不腻,软软糯糯的。还有超下饭的酸菜剁肉,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看似不起眼的糯米血肠,煎得两面金黄,表皮脆脆的,真的是香迷糊了。当然啦,杀猪饭的魅力不在滋味,更在于亲朋好友情聚一堂的气氛。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不管生活方式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杀年猪这个习俗在外婆家这里一直没有被淡化,已经成为冬日里的一个固定“节目”,甚至演变成一道风景、一抹情愫,凝聚成一缕浓浓乡愁。

  • 《清明》
  • 春雨下落,模糊了远处缓缓升起的炊烟,小河潺潺,那是思念的眼睛,洒落故乡亲情地瞬间!今天的日子看上去有点沉重,到处灰朦朦地一遍,仿佛这一些都跟今天的事情有关。

    今天是四月五日,它是我国怀念已故亲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的今天妈妈都会培育我们感恩的种子,带我们去人民公园给革命烈士献花,花店的花今天卖得好像有点贵,妈妈说:“不在乎花的贵贱,有心意就好!”于是我与弟弟挑了个五颜六色的精致花篮,兴高采烈地来到了纪念碑前,高大雄伟的烈士纪念碑耸立在我们的面前,碑高约18米,正面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基座上镌刻碑文,是那样地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

    缅怀先烈,英雄花开,纪念碑前人山人海,周围就像一个花的海洋,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与往年不同的是大大小小地花上都写满了敬语,好在妈妈的袋子里有笔和纸,于是我灵感一闪,。当场写下了气势振憾地“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雄”地豪言壮语,献给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作出牺牲生命的革命战士们。

    处在纪念碑的正前方两边是两排翠柏葱葱,右手边小广场旁有块黑色地透亮地大理石上刻满了烈士们的名字,我从中了解到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民主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东莞人民也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许许多多的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在国家民政部备案且授予烈士称号的有九百五十六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牺牲的有一百七十一名,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有三百零九名,抗日战争牺牲的有四百六十四名,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有一百二十一人,这么多的革命英雄拋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种大恩大德,何以为报,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献花、默哀,向所有的革命战士致敬。

    严寒早在春风中消退,岁月总在风雨中离去,有多少个像“刘胡兰、董存瑞”这样的英雄,为了后人奋勇杀敌,给我们树立了身残志坚地光辉榜样,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老师告诉我们红领巾是用战士们的鲜血染红的,所以今天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在英雄纪念碑前默默的许下了我的承诺,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做一个未来对国家有用的人。

    烈士伟绩,薪火相传,追忆往昔只为更好的远行,弘扬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最好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学会以爱相处,以爱告别!今年又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清明节啊!

  • 《年味儿》
  • 闲看故乡溪畔,斜阳逐流。炊烟悠悠,一烟年味醉心头。年就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虽短暂但幸福......

    大年三十那天,我起得很早,家里最小的孩子,也玩起了小鞭炮,我起来时头发乱糟糟的,他们也一个一个跑过来和我说除夕快乐。表弟用红彤彤的小脸蹭着我,递给我一个红包,就跑走了,远去的背影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年味就在每个喜气洋洋的脸上晕散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年味藏在声音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了熟睡的小狗,它十分生气,对着我们汪汪大叫了起来。奶奶一见,着急了,瞪了一眼小黑,小黑像听懂了话似的,低下头难过地走了,我们也捧腹大笑起来,也许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吧。

    有句老话说得好: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尤其是过年,别的东西可以没有,饺子是一定要吃的。我、爸爸妈妈、奶奶,今天就负责饺子啦!第一步,擀皮儿。妈妈说:“自己擀的皮,味道才最香。”你可别看这一张小小的面皮,要是擀好擀薄擀圆是很难的呢,我弄得身上全是面粉,也没擀出一张合格的来,看到奶奶脸上满是认真,眉角紧锁,我便模仿着她的手法,嘿呦!成功了!一张一张地叠起来,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看了!妈妈拌的饺子馅儿真是又香又好吃,闻着味道我口水都流出来了。然后把饺子馅儿包到饺子皮里,一个饺子就成功啦!任务量比较大,更是让我妹妹都参与了进来。端到桌子上,深受家人的喜爱。都说今天的饺子格外的香!原来年味还躺在饺子里呀。

    年味儿,更在爱里。

  • 《故乡素描》
  • 故乡啊!你那广袤土地、悠悠碧水、袅袅炊烟、一草一木,都会让我饱蘸笔墨,写意抒情,为你且歌且吟。

    故乡小河

    清晨,整个村庄都浸在轻纱似的薄雾之中。乳白色的薄雾在河水上方飘荡,远远望去,小河被似有似无、飘忽不定的薄雾增添了神秘感。过了一会儿,太阳缓缓从东方升起,放射出金黄色的光芒,白雾消散,阳光透入水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河面好似一块明镜,又好似一块无暇的翡翠,美丽极了!

    风味小吃

    暮色四合,远处,繁星点点。近处,路边摆摊的小贩越来越多,我找了一家并坐下,对老板说:“老板,来盘无米粿。”“好嘞!”伴随着一声爽快的答应,“嗞啦啦,嗞啦啦,”一股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引得我的肚子叫的更响了,声音此起彼落,像一场小型演唱会。没过多久,美食出炉啦!老板把炸至金黄的无米粿和喷香的酱料一起端了上来,让人食欲大开。我迫不及待地抽出一双筷子,夹起一块占了酱料,放入嘴中。舌尖一接触到它,我的味蕾瞬间被征服,细细咀嚼,回味无穷……

    亭台戏角

    故乡有一个有名的地方——西顾庵。它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每当大型街日来到时,便会吸引大批游客和村民前来祈福。每每这时,村中总会请来潮汕地区有名的戏班子来搭台唱戏。

    夜幕降临,大人小孩们都搬起自家椅子,关好门窗,涌至戏台前。

    演出开始了,几位着装艳丽的演员款款登场,他们唱念做打,曲韵铿锵有力,气势非凡,一小段下来后,台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故乡啊!无论经过多少岁月,旅途的灰尘都不能遮住我痴恋你的灵魂,都不能封闭我窥望你的心窗。

  • 《山村,那一抹炊烟》
  • 一缕夕阳,淡妆着乡村的夜晚,几颗露珠,润湿着庭院的无眠,别后数日,再徜徉于山间小路,我又一次的开始细数山村袅袅升起的炊烟。

    那是仙女遗落在人间的玉带,是银河边未曾被捡起的纱巾。在每一个树丛茂密的地方,年轻的村姑在轻轻的歌唱,轻盈的水袖,飘洒乡村一片苍茫,飘飘荡荡,连成一片,花一般在空中漫开,化成了云,变成了纱,把乡村的即将到来的夜晚笼住了。女人从娘家回来,被站在村口的丈夫接住,回头把小村的晚纱轻轻揭起,庭院深深,小径清幽。清风拂拂,坐在门槛上,看着雾聚拢来,和袅袅而上的炊烟,渐渐的弥漫了,烟与雾无缝衔接,水和乳交融在山沟里,仙境一般。地里的人就要回来了,没有炊烟的夜晚,拿什么去托起那些疲惫的梦?

    夕阳斜射,光线照在对面的山坡上,昏黄而又悠远。犹记厨房里的那个木墩,坐着把一束束的茅草,喂进泥土砌成的灶火门。浓烟滚滚,从烟囱里冲出,翻卷着向天空升起,锅里的水安然依旧,烧火的孩子,揉着黑色的眼窝,把嘴对着灶火门,憋足了气,一遍又一遍的吹着。一股旋风袭来,炊烟忽又猛地从灶火门涌出,又一次黝黑了孩子的脸面。奶奶过来,用木棍拨了拨压实的火心,烟囱里的烟,一下子由浓黑而变得淡蓝。细看谁家的炊烟最为清淡,就知道烧火的功夫已不简单。那是一份多年练就的娴熟,是生活赠予的一份惊艳,袅袅的模样,飘过时光的门槛,悠闲了皱纹密结的脸面。

    后来,听到诗经里有人在喊,日至夕矣,牛羊下来。我看到牧羊人从小路回到了家里,羊也一只未少的回到圈里。牧羊人说,炊烟升起,羊就会按时回圈,即使山路曲折蜿蜒。麦秸的烟是浓黑的,有六月麦子成熟的味道:洋槐树枝的烟是淡蓝色的,有槐花盛开时散发的清香,不必怀疑牛和羊的判断。回望炊烟,看到了乡村面容的古朴,闻炊烟味,心里贮满了对时光的眷恋。

    然后,记得老人手中拿着一个火镰,在黄昏里坐着。把一个石子狠狠地沿着铁片擦去,一朵火星绽出,一根麻绳子被迅速点燃,蓝色的烟开始冒起,黝黑的脸面笑成了千层花的褶皱,而我却多次看到,一些披着树叶的人从山后走来,肩上扛着猎回的鹿和兔子,大家聚在一起,开始钻木取火,烤肉的香味穿透了山林,渗入了周围的草丛。这是乡村最古老的一道炊烟,曾在空旷的树林里升起,飘着飘着,后来就飘进了厨房的烟囱,从此,烟囱成了炊烟唯一的出路。

    时光荏苒,一天,家里的烟囱却不出烟了。整个厨房里,模糊的什么都看不清,回望屋顶,只有一点烟游丝一般挣扎着爬向天幕,就像一个向往着星星却没有翅膀的孩子。母亲口里念叨着,眼看天快黑了,饭做不熟,就拿了几张冥票化在灶火门,说着灶爷别糟蹋人,过年时再多烧香烧纸,然后,母亲让我爬上屋顶,拿了一根木棍伸进烟囱,轻轻地转动,感觉有什么东西,小心的往外一拉,牵出一团乱麻,一些小鸟闭着眼睛,还没长出羽毛,长着大嘴,等待食物的降临,原来鸟儿把窝搭在了烟囱里。人间烟火,就这样牵引着鸟儿的渴望,而我们呢,也一样在烟火里走来,在炊烟中长大。后来听说了人死后要投个灶,生命最后还要在炊烟里归去?散不去的炊烟,魂魄是什么?看着炊烟,我仿佛看到了他的物质外形,那一缕缕飘着的,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

    陡峭的山坡,散落着许多的庭院,掩映在浓浓的树荫里。

    树荫太稠密,大家都看不到彼此的屋檐,但每一缕炊烟升起,就知道青山隐微人未去,鸡逐小狗在竞食。梦的渴望开始在心里产生,睡意逐渐朦胧了双眼,来不及回过头将饭碗放进厨房的灶台上,爬上土炕,一会儿便悠然入睡了。

    只有父亲,仍旧在半夜里,坐在牛圈的门口,旱烟一锅接着一锅。也许是黄昏的那一缕炊烟,酸涩了浑浊的眼睛,生命短长斗转星移,都让炊烟飘离得越来越远。抑或一切忙碌竟都如炊烟,终会过眼?而相对年轻的我们,就这样在无边的睡梦里,与静谧擦肩而过。都说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其实即使我们知道珍惜了也在不断地失去,乡村的炊烟,就在不经意间在我们的眉毛与耳朵边,轻轻地飘离了。轻看大地,抚摸树梢,每一个沟沟坎坎里,竟都了然无痕。就让炊烟飘去,把日子轻放在山坡的每一片绿叶和每一束花丛,当那一缕缕来自不同方向的轻盈再次浮起,晚风轻吹,烟柱飘摇,山村自会走进童话的夜晚。

    某个下午,回到小村,站在乡间的小路上,又黄昏了,忽想,如此静谧,不妨再细数炊烟。

    一束炊烟,孤独的升上了天空,仿佛一条被遗弃的带子,无趣的挂在乡村的树梢,淡蓝着山村的天空,弥散着清幽的沟壑。大家说,就这一股烟了,那是小村最年迈的老人,正在人生的夕阳里沉吟。没人看见过她,但都知道她很健康的存在着,每个夜晚和早晨,炊烟一直在向小村作着说明,其他的庭院,孩子和大人都已搭上了远去的班车。最后一次见这根炊烟,也是黄昏的时候,让我在无限郁闷中走出了村口。

    再后来听说一个早晨,那个青瓦覆盖的屋顶也不冒烟了。人们撬开了那扇紧闭着的大门,在水桶上,在厨房里,老人已安然睡去。只是,灶火门还有一束没燃尽的麦秸。还有院子里饿死了最后一只老鼠,它啃完了门口的一块木板,在院子里咽了气,其它的都经过烟囱而逃出去了,最后蜘蛛匆忙赶来,快速布丝,结成密密的绸布,封闭了那不再冒烟的烟囱,为岁月做了最后的留存。

    小村日益静谧,山路上已看不到牛羊的脚印,树叶覆盖了往日的小河,野草爬上了庭院的围墙,从山沟到山顶长满了野草和灌木。清风拂拂,夕阳照晚,在岁月的门口静默,如果还能够,我想把自己伫立成一根炊烟。

    作者简介

    张友斌,〔拾穗文刊〕特邀顾问,天水市新华门小学高级教师,辛勤执教半生,桃李芬芳满天下;曾有诗文发表于《星星诗刊》。

  • 《五月杨梅甜》
  • 故乡那广袤土地,悠悠碧水,袅袅炊烟,一草一木,都让我痴念。而故乡的杨梅,更是让我梦萦牵绕。特别是乌酥的杨梅,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五月,二姑就会送来几篮杨梅,我一看,因为太红了,就会有点黑黝黝的感觉。我拿起一颗杨梅,轻轻地咬了一口,鲜红的汁水顿时染满了整个舌头。我三下五除二,很快就吃掉了那颗杨梅,那杨梅顺着喉咙咽下去,泌人心脾,酸中带甜,甜里有酸的味道真让人回味无穷啊!我便要求爸爸妈妈带我去杨梅山上摘杨梅。

    汽车半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山脚下。果农正怀着丰收的喜悦,挑着一挑挑红通通,亮晶晶的杨梅,满载而归下了山。看着山上红红的杨梅,不等大人行动,我就迫不及待地奔上了山。这个时节正是杨梅成熟之际,酸酸甜甜的味道吸引来客跑到山上采摘杨梅。到了树下,我扑了上去,摘在手里,使人感到杨梅表面很粗糙。摘着摘着,从耳边出现一个叫声“姑虎,姑虎”,往上一看,是一只鸟的叫声,“那是什么鸟呀,‘姑虎,姑虎’地叫的。”我指着鸟,问身边的一位果农,“那是‘姑虎’鸟。”果农回答,“为什么这么叫呢?”他告诉我,从前有一位美丽的女人,她心灵手巧,什么花都绣过,就只差半夜才开的杨梅花没绣过,于是她半夜上山绣杨梅花,结果被一只老虎吃掉了。她嫂子之后哭着在山上四处寻找,一边哭一边喊:“姑虎,姑虎。”意思就是女人被虎吃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鸟,在杨梅山上飞,继续寻找女人,叫着“姑虎,姑虎”果农说,从此每年到杨梅开花结果的时候,这种“姑虎”鸟就会在山上飞翔,寻找女人。

    听着这凄美的故事,心里即遗憾又难过,多么希望这只是一个传说啊!不过“姑虎”鸟的故事让杨梅增添了几分神秘,也增加了我对故乡的杨梅一种特殊的感情。杨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也使我们的生活多增了一些滋味。姑虎鸟的传说,就像杨梅的味道一般,它是酸的,就像我们总会面临分离,它更是甜的,就像我们美好的情感,如同游子对家乡的牵挂,如同学子对梦想的追求。因为运输的限制,每年的杨梅季节,潮汕游子们千方百计,想尽办法要尝鲜这最能代表家乡灵魂的水果,或许吸引着他们的不仅仅是杨梅的味道,还有家乡的回忆,愿杨梅的味蕾成为故乡与游子的纽带,连结着爱,连结着乡情。

  • 《又见炊烟》
  •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莫言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是这样结尾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过王老师,但他那张笑眯眯的脸和他那副一跃就翻过了1.70米横杆的矫健身影经常地在我脑海里浮现。”

    一如梁任公的有学问有文采而又有热心肠,刘和珍的温和微笑而又勇毅,莫言笔下的王老师也是笑眯眯而又身影矫健……你熟悉的许多人中,相信总有那么一位,同样有个性而又性格多样,让你感受到一种人性之美。

    电视台拟开辟“这个人”的新节目,现在请你写一篇文章,倾情推荐。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考场作文选读】

    又见炊烟

    K1909班 黄泊杉

    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肖伟群

    炊烟袅袅升起,歌声千万里。

    他似乎在我记忆中离不开炊烟,他只是一个平凡的农家少年,普通到我早已不记得他的名字,但他的一举一动仍刻在我心里。

    来时,满山红妆

    他是一个友好的孩子,第一次见他,是在日薄西山的时候,我作为新来到村子里的陌生人,发觉村中一切都是新奇的。孩子在面对新的事物总是会害怕的。小路上不时驶过的汽车,没有斑马线与红绿灯的马路,早已让我在原地不知所措。望着不远处的外婆家,我的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一地。这时,他来了。他牵起我的手,那是一双不光滑却温暖的手,到现在我仍可以清晰的回忆起来。他对我友好的一笑,那是一抹极美的微笑,微笑中的友好可以让现在的我放下防备。他带着我回家,那段路似乎极长,长到夕阳让山丘裹上红妆,路边的人家升起一缕缕炊烟。我们的背影融在夕阳里,像一对兄弟。当外婆向我介绍他时,我才知道他是我的邻居。我向他望去,他已匿入他们家淡淡的炊烟里。

    再见,炊烟袅袅

    他是个极可爱的孩子。再次见他,菊花大朵的盛开在路边,阳光随着路边的野果滚落一地。他带着我,走到一个小水塘边,说:“我们烤蚕豆好吗?”我听了,好奇又兴奋,连声答应。他便从路边摘了几把蚕豆,又拾了柴火,把它们都放进洞里,点燃。炊烟升起,笼住我也笼住了他。阳光不时的照进来,把他的身影映在炊烟做的幕布上,我还能想起那个身影:他蹲在火堆的不远处,不时去吹散空气中的灰尘。等到炊烟散尽,他就把蚕豆一颗颗挑出来,一把塞给我。那是记忆中最好吃的蚕豆,以后再吃时,少了炊烟,也少了像他一样的人,就已经无味。

    走后,时光不老

    他是我忘不了的人。最后一次见他,我们都已经长大,他要远去,我也要离开。分别,总是忧伤的;他临行时为我唱了一曲山歌,歌词我记不太清了,但他的声音,像风吹开了山峦,伴我远去。汽车前行,景色后退,他像第一次离开一样,又匿入村落中的一缕缕炊烟中。

    当又一缕炊烟升起时,他似乎从炊烟中走出来,还是那个友好、可爱、忘不了的他。

    又见炊烟,又忆起他。

  • 《乐新年》
  • 春节的炊烟

    尽情嘲讽着腊月的寒冷

    顽童的鞭炮

    把薄冰炸得稀烂

    院坝停着的轿车

    正在午休

    准备下午和主人一起去拜年

    院里的小孩正在炫耀自己收的红包

    屋檐上挂着的灯笼

    争着谁更红亮

    堂屋装着一年的收获

    晚上

    锅里的水饺沸腾地浮在水面上

    餐厅里挤着一家老小

    顿时热闹起来

    欢声笑语响震房上瓦砖

    美酒滋润上人们的心头

    此时此刻

    一年的苦也消失了

    累也在这欢笑中化解成灰……

  • 《那消失的炊烟》
  •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眼里,炊烟,是对亲人的一份思念,是对故乡的一种牵挂。而我对炊烟,既有怀念,又有怨气。

    大集体那阵子,青黄不接的时候,不光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就连烧的,也是烧了上顿没下顿。记得这个时候,生产队常把老牛吃剩的烂草,分给社员们烧锅。那个草啊,有牛屎,有牛尿,烧起锅来死冒烟,呛的人直流眼泪。有一次,我帮母亲在锅下烧火,可怎么也点不着,弄得满屋都是烟,我不知道母亲平时都是怎么烧锅的。这时,母亲放下手上的东西,拨弄着火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把中间架空了,就好点了。"记得每到冬天,生产队总要把牛屎分给每家每户。大人们就把牛屎√/团成团,往墙头上一贴,就成了一个大圆盘,待到晒干后,揭下来烧锅。大人们说,牛屎饼烧稀饭,可粘糊了。烧后的牛屎灰,母亲给攒起来,留着第二年春天撒瓜秧用。那时没有农药,就是用牛屎灰驱虫子的。

    为了解决烧草的问题,每到收麦收稻子的季节,父亲就要添置一张竹耙子,割麦的时候耙麦草,割稻的时候耙稻草,基本上解决了夏丶秋两季的烧草问题。我们家兄妹四个,哥哥在队里干活,我和妹妹们负责耙草,附带还能耙点麦穗稻穗什么的,给家里添补点,喂喂鸡鸭。

    到了深秋,父亲利用劳余时间,拿把长把铁铲子,到田埂上铲巴根草烧锅。星期天,我也帮着父亲。他在前面铲,我在后面拾。生产队分的草,大多是牛吃剩的,烟大,呛人,不如父亲铲的巴根草好烧。我常常看到,母亲一顿饭做下来,满脸都是灰,满额都是汗,满眼都是泪。那时,我真恨这炊烟,又熏人,又呛人,叫人好难受啊!

    后来,固始方集发现了一座无烟煤矿,惠及到周边乡镇。闲暇之余,哥哥和庄上的青年们,上山拉煤回来打煤球烧,渐渐地土坯灶也就很少用了。不过,我非常爱吃母亲用地锅烧出的锅巴,又香又脆。我常常偷着带上几块,装在书包里,课间时拿出来吃,引得同学们抢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成好了,农民手里有了积蓄,于是,大家争着盖楼房。原来的土坯房,土坯灶也都渐渐消失了,那恼人的炊烟也不见了。后来,人们不再烧煤球了,家家都烧起了煤气,做饭用上了电饭煲。现在你到庄上转转,再也看不到那高耸的烟囱,再也看不到那飘绕的炊烟了。说实在的,现在想起那地锅饭,想起那香喷喷的锅巴,还流口水呢。

    炊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时代变了,那袅袅的炊烟,也就无声无息的消失了。我恼炊烟,但我怀念炊烟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

    作者简介:杨成林,笔名和谐一生,1953年11月生,河南省固始县人,退休教师,中学高级职称。平时喜欢读书写作,用诗文反映生活,表达情感。

  • 《又见炊烟》
  • 听王菲的那首关于炊烟的歌,我眼前浮现出故乡的炊烟。那乡村的炊烟,是一种朴素的生命赞礼,从大地的胸膛里飘出,以绽放的姿态,扶摇着大地的琴音。

    祖祖辈辈的农家人,便有了四季永恒的味道。一片天空,洁净的歌语,袅袅升起,款款而唱。

    在山脚,几缕乳白色的炊烟,从山的那边散淡升起,在柔柔的黄昏风中,飘摇散逸,忽远忽近,忽浓忽淡,不绝如缕。

    欣喜,怅然,亲切,陌生,孤独……

    看着炊烟,不知是我孤独,还是他孤独啊!又老又孤独。那烟是直的。轻飘飘的飞着。也许它根本就不需要倾诉,更不需要大众。它自己在光阴中,独享天地、日月、江河、星光。天地是它的同谋,星光是它的伴侣,日月是它的情人。它雌雄同体,亦男亦女,亦慈亦让。

    晨曦里,薄雾和白色的炊烟交织在一起,日暮黄昏,炊烟弥漫成渐浓的暮蔼,浓浓淡淡的炊烟,描摹一幅幅未经渲染的写意画,彰显着沧桑人间的悠闲和繁忙。

    山林,河流,田园,帐篷……蓝天下,座座屋顶,根根烟囱,孤寂无语,直指苍穹。

    掬一把炊烟在心头,让缕缕燃烧,在祥和的颂歌里。柔柔美美的琴音,轻歌曼舞,氤氲着云朵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