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梦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18:52:28
  • 《我梦萦牵绕的故乡》
  • 故乡,这个令人梦萦牵绕的词,每当我看到它、想到它,就能从心底感受到童年时期的那份乐、那份暖……如今,我决定回故乡看看。

    回乡途中,漫长的坐车过程并没有将我激动的心情冲走,下车后,我像小鸟一样连蹦带跳地回到了我的老家。老家依旧有着那种熟悉的味道,依旧留着我童年的回忆,只不过家具上都落了灰。在这个家里,小时候的我曾经向妈妈撒娇过,曾经为无理取闹哭过,曾经游戏中欢乐过……那时的酸甜苦辣,都记录在这小屋子里。我又想出去散步,多看看我怀念的故乡。

    我走在大道上,想起之前爷爷骑着自行车,载着坐在自行车前的篮子里的我,玩遍了整个村。我走到小公园,这是我们村唯一的一个公园,虽然小,却是村民们的天堂。小孩摘花玩乐,大人树荫乘凉,大妈跳广场舞,大爷树下下棋……看那两个小孩追逐打闹,他们可爱的脸上露出了天真的笑容,一个用幼稚的童声喊着:“你别跑!”银铃般的笑声触动着我的心灵,只是现在玩耍的小孩已不是我了。

    继续走,到了爷爷的田地。田地里还种着红薯、番茄、空心菜,都是爷爷一有空就下乡来专门为我们种的,说是绿色食品,吃了更健康。色彩鲜艳的蔬菜中,每一棵都凝聚着爷爷辛勤的汗水和对我们的爱。望着这些又大又香的蔬菜,眼前又浮现出儿时的我与爷爷学耕种时笨手笨脚的样子。

    不知不觉走到了村外的杨梅山,杨梅是我们西胪的特产,爷爷也种了几棵杨梅树。我上山去看杨梅,只见树上满是黑杨梅,又大又圆,每个都汁肉饱满,整座山飘散着杨梅独特清新的香气。咬上一口,满口的香,甜中带酸,让人吃了还想吃!又想起了童年的我,那次我和爷爷上山摘杨梅,我不小心弄到手指,疼得哇哇大叫,爷爷连忙把我的手指拿到他嘴边,“哈哈”吹了两口气,笑着说:“好嘞,不疼了!”后来我们摘了很多杨梅,我一口气吃了一筐,牙齿都快酸掉了,爷爷捏着我的耳朵,哈哈大笑着说:“这就是贪吃的后果,小家伙,以后可长点记性!”童年天真的笑声至今还回荡在我的耳边……

    是时候回去了,可故乡它依旧让我不舍、让我留恋。我所留恋的正是故乡的美丽,正是童年的回忆,正是那份温暖!

  • 《梦萦·故乡》
  • 我牵着儿时的月光,穿过暖风,回到梦萦的故乡,拾起晚霞,剪下云彩。

    山风轻摆后,新雨却己停,山间竹林一抹翠绿,凋零的树叶铺起软垫,星点竹笋吸汲露水萌地而出。风穿梭在竹林,使露水滴落而下。拔地而起节节竹,摇摆舞者,清甜竹香被雨水冲散,留下宝藏带我寻觅,采着蘑菇,捉着竹虫,丛林小筑竹叶青青,河水影入竹木缈缈,绕着竹杆拾竹叶,闭上眼感受竹生长,感受自然。

    茫茫沧田,迎风一曲稻香,临散的稻花漂浮水面,稻鱼尽戏水,摸着田间鱼,溅起几朵浪花,远处稻子摇拽着奏起沙沙乐曲,席地而坐,闻其亘古幽香泌醉人心,望着稻谷,摇着头,哼着歌,享着微风吻面的温柔,吸取着阳光的好心情。寻找石块,抛河看浪花,奔追蜻蜓踏水洼。踩着乌木桥,踮着平石带着微笑去看稻花。躺在稻花香里悠望天。

    村庄山后一帘瀑布是儿时的天堂,爬上山,瀑布声早已传入耳边。随着小路踏着石子来到瀑布前,一股冰凉扑入全身,水好像流进了我心中,冲洗了烦躁的头脑。汩汩声里,我踏水掀开石块摸"千年鱼",还有捉乌龟当宠物。有时,我会坐在岸边的圆石上,把双脚泡在水里,看着鱼儿的行动,听着瀑布声。就算雨来了,也不肯回家。跑在大树旁躲着雨,欣赏更热烈的"摇滚",树上幼鸟是最热情的观众。侧着树,待雨停。急着回家,把伙伴带来,欣赏彩虹、打水仗。

    零碎的桂花,香气飘飘十里传。暖暖阳光坐在桂花树下,捧着书,靠着树,亲闻浓香,带着花香入书海,我如醉如痴。桂花凋落在我的身上,香气在衣身酝酿。枯草焦脆,一碰即碎,桂花却封住了生机,留出抹抹绿意。树下读过本本诗书,带着桂花香伴我成长。

    碧湖烟波浩渺,飘渺小舟水中摇。水远山高,微风又吹傍江。空山新抹归鹧鸪,松间树木雀鸦声声。水鸭湖面唱歌谣,静坐小舟细听声,一曲声未了。鱼虾听声跑,水鸭扑哧水中,一身窜出,扑水欢跳。溅我一身水花,微微笑,陶醉山峦霞空中。一缕轻烟腾空,白衣苍狗云,日落归西山,小舟似停泊,湖水似停波。欣欣然,如梦花开,出水芙蓉,亭亭玉立河畔边。乘着小舟驶向河畔,摘取莲叶顶头上,采着莲蓬,吃着香甜的莲子,踩着小舟晃晃荡荡,捧着荷花当灯笼,乐意在其中。

    夕阳退去暮已到,与同伴在屋顶瓦坐赏夜空 。银辉照繁星似金沙,飞机闪光而过,似流星。同伴恬静微笑,谈着北斗星,谈着未来道路。拉着手,窃听夜蝉抚琴。猫捉老鼠穿瓦顶,弄得嘈杂声响,我却目睹了一场"猫捉老鼠",同伴不禁拍手叫绝。一颗颗流星陨落,明亮却冷落冰霜,转瞬即逝。一闪而过的流星惊目人心,跳起身,站稳,摆着手,许下祝愿。弯弯金月倒映静湖,影影一小舟,点着渔火停泊,几许鱼儿嬉戏。扑哧一笑,远处小狗在叫。芦苇迎风嗖嗖伴歌,扬起碎花飘飘,麻雀忽然出觅食,潇潇云烟,百家灯火照静暮。点上蜡烛望路遥,几多行人晚归家。喋喋不休话未完,却话故乡情深浓。

    故乡情缘抹不尽的灯火,歌声幽传小调,几分沉醉,几分挂肠。

  • 《情牵梦萦幼儿园》
  • 道北铁路幼儿园,这座有着六十余年办园历史的幼儿乐园,于已亥年四月,在挖掘机一阵阵的轰鸣噪声中拆了,要重构新园。笔者每每从钢筋杂乱裸露,残砖瓦砾遍地的园址墟废经过,就会勾起内心深处那段三代人的岁月记忆。

    据史载,这座铁路幼儿园建于上世纪的1958年,幼童入园属于托管形式,归天水机务段总务室管理。那时的天水机务段运用蒸汽机车近百台,管理职工千余人,担负着繁忙的上、下行宝、兰客车,及宝、陇货运列车正线牵引。

    机务段职工家属来自祖国各地,响应党的号召投身西北开发建设,且都是多子女家庭,为帮助女职工及家属摆脱繁重的家务劳作,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机务段在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道北新工房一院,五院、六院处建起一座凹型,砖柱、土坯墙三排瓦房的四合院,取名铁路托儿所。

    选派数名(最多时十余人)责任心强的女家属临时工做阿姨,开始接收各铁路单位职工子弟学龄前幼儿入托。此时的托儿所处在“大跃进”年代,国家倡导“解放妇女”,一切大干快上,学习苏联老大哥,“赶英超美”,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托儿所设施极其简陋,仅有机务段木工房突击赶制的带护栏幼儿木床、桌椅小凳,极少玩教具,没有幼儿食堂。

    入托孩子从吃奶的幼儿,到蹒跚学步的幼童,数名阿姨光管幼儿人身安全及定时喂奶,有的哺乳期女职工请零星假,上、下午分别来所给孩子喂奶。

    阿姨工资每月40元左右,由机务段总务室支付。这种状况一直维持至1964年4月兰州铁路分局成立,天水铁路托儿所隶属分局职教科,改名天水铁路地区托儿园,但负责看管孩子的阿姨还属临时工性质,只是分局任命了托儿所所长,设专门的财务人员参与管理。

    笔者与天水铁路地区托儿所发生联系,是我为人之父后。那是1982年初,儿子三岁多,我和妻子都忙于上班,孩子无人照看,于是就近送儿子去托儿所报名,缴两块钱的费用入托。

    那是初春季节,春暖乍寒,托儿所的三栋平房已显破败,房顶小瓦上长着一束束高低错落的枯草,窗门无玻璃,用硬纸板或水泥袋纸糊着,孩子们坐躺的床、凳油漆斑驳剥落,露出纵横交错纠结的木纹。

    托儿所无水,室内无炉火供暖,儿子和其他(她)孩子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于早春的阳光下在院子里追逐玩耍。我那时在单位政工助勤 (帮忙)上正常班,去托儿所接送儿子的时候多,一来二往,我和里面的阿姨熟了,一位阿姨还是我跑车司炉徒弟的母亲。我问她:幼儿园这个状况,怎么没有人管哪?

    这位阿姨说:“文革”后就没人过问托儿所了,反映也没用,我们几位阿姨的工资都是你们孩子交的入托费。托儿所这个情况,条件不好,也没人往这送孩子入托,都送到附近地方办的幼儿园了。

    这时几位阿姨凑上前来,一位面貌慈祥的阿姨抱怨道:上个月她才开了10块钱。几位阿姨围着我,七嘴八舌地给我讲述“文革”前托儿所的盛况,也诉说了“文革”中托儿所的困难处境。

    听了几位阿姨的陈述后,我内心涌动起一股激情,似有那种路不平有人踩的冲动,当即表示说,没人管,我反映!

    怎么向上反映呢?晚上下班我将儿子接上,放在自行车上推着往家走,路上我就琢磨着这个事。逐级分局、路局反映,我恐大领导认为本人是“刺头”,也怕给机务段头头找麻烦。

    晚饭后我想到了写信反映吧,也就是现在的“信访”形式。我在狭小(14平米多)的平房里,坐在案板前提笔开写,准备投送《人民铁道报》,倘若报社不睬这档事,我再投书中国妇联和铁路总工会。

    为证明我反映的文字情况属实,翌日上班后我还动用段政工的120相机,趁着中午接儿子,还在托儿所实地拍了几张照片,准备随信附上。反映信写好后,在信纸下方还“近水楼台”,请政工主任打开上锁的抽屉,在“情况属实!”的四字上加盖了党委公章。

    那年头正是“百废待举”,改革开放“大船”扬帆启航之时,也是各级党组织“拨乱反正”,恢复党的光荣优良传统,倡导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激情岁月。

    很快,我的“信访”情况反映“豆腐块”,以标题为:“天水铁路地区托儿所面临维持不下去的困境”,刊登在1982年3月10的《人民铁道报》三版上。

    这篇百余字的情况反映惊动了分局、局有关领导,他们组成有关业务处室的工作组,专程下来调研,决定在托儿所旧址扩建新的幼儿园,以解决职工子女入托难题。

    这年盛夏,施工机械与人员进驻托儿所原址拆除施工,至岁末,一座二层小楼拔地而起,望着这样的整改良好结果,这时我又写信给《人民铁道报》,类似如今的整改“信息反馈”。很快这封“批评回音(1982年12月27日编辑语)”也见了报,报社还寄来了一份样报及刊发通知便笺。

    铁路地区托儿所落成后,分局辞退了先前的几位临时工阿姨,组织培训了一批年轻幼教(保育)老师,从我们机务段抽调一名会计任所长,在一阵鞭炮声中,由分局领导宣布新幼儿园开园,接收铁路内部职工子弟幼童入托。

    此时的幼儿园条件大变,幼儿园配置了各种(式)新颖教具,滑滑梯,桌椅小床,被褥,室内卫生间,分小、中、大班,在园里解决一日三餐,成为当地环境、设施,后勤生活保障上档次,引来路外家长羡慕的幼教场所。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年轻教师的带领下做游戏,唱歌跳舞,快乐成长。

    再次与这座幼儿园发生瓜葛,是笔者做了爷爷后。三岁多的孙女“属地就近”入园。这时幼儿园早已易“主”,于多年前划归地方管辖,改名为天水市麦积区道北幼儿园。此时我已退休,痴迷于抖空竹晨练健身。

    此时的幼儿园与当年儿子入托时的环境条件,已有了天壤之别,在区教育局及老师、家长、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

    在幼教阿姨的连续“接力”培育下,孙女在此小、中、大班度过了三年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梦幻”时光。

    其间已是爷爷的笔者多次在六一前夕,应邀去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庆六一,“放飞梦想”》的趣味文艺表演,展示空竹非物质传统文化,现场给孩子们表演抖空竹,舞龙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