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摘要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8 18:27:53
  •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与思考》
  • [摘要]“红色经典”是部编教材的一大亮点,体现了“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编排理念。《纪念白求恩》作为一篇“红色经典”,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和时代意义;全文以说理为主,夹叙夹议,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是语言学习的绝佳范本。如何才能实现语言学习和情感熏陶的双重目标,让言语形式与内在强大精神力量密切结合?基于“崇高美”的审美价值,去“陌生化”,消除隔阂;深入文本,朗读品味;立德树人,自然渗透,是实现“红色经典”有效阅读的途径。

    [关键词]红色经典 有效阅读 崇高美

    [正文]

    “红色经典”课文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泛指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教材文本,主要内容为描写伟人轶事,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体现革命先辈高贵的品格,乐观的革命精神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红色经典”受到文学评论的忽视与诟病,这与历史的大背景有关。新部编教材又重新加入了大量的“经色经典”,“红色经典”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要如何才能实现语言学习和情感熏陶的双重目标,让言语形式与内在强大精神力量密切结合?对于如何实现“红色经典”有效阅读,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实践。

    一、“红色经典”的“崇高美”

    “崇高”是一种审美类型,人们通常把那种能够给主体带来崇高的思想情感的审美对象称为崇高的对象,把这种对象所呈现的美称为“崇高美”。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本身就具有崇高性,革命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崇高的思想情感,通过文学艺术表现出来,就成为具有崇高精神的“红色经典”。部编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红色经典”,笔者试对初中“红色经典”进行了分析。从作者来看,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领袖,有梁衡、贺敬之等著名文学家,有艾青、舒婷等现代诗人,有杨振宁、杨利伟等著名科学家、航天英雄。从主题来看,有“白求恩精神”“延安精神”“黄河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雷锋精神”等。从内容来看,既有闻一多用鲜血和生命唤醒青年,“母亲“用勤劳坚忍支持革命,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壶口的雄浑阔,安塞腰鼓的奔放热烈。既有反帝反封建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有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苏俄革命等。从文体来看,有新闻纪实类作品、散文、诗歌、回忆录、小说等。从阅读的方式来看,有课内精读、略读,也有课外延读,还有对国内外“红色经典”的名著导读。

    同时,每一个“红色经典”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例如,《红星照耀中国》,斯诺的报道体现了新闻之伟力,又很有“文学性”,极具人性的关怀。《回延安》展现了解放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具有综合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梅岭三章》,以旧体写新诗,独特的意象表现了革命者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感。《回忆我的母亲》将人物置于家庭和社会的背景之下,情随事显,自然平实中蕴含深情。每一个作品,对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建立健全的人格,提高语文素养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由此可见,“红色经典”在思想感情、人物塑造、文体风格上,无不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学习“红色经典”的价值,还在于它把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传承下来,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成为一个审美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因此,学习“红色经典”意义深远。教师应把握文本性质,准确解读,使学生在品赏言语中获得审美的超越性,从而体会到“红色经典”的“崇高美”。

    二、《纪念白求恩》的“崇高美”

    《纪念白求恩》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文之舟”, 通过这篇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精神,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是编者选编此文的目的。作为一篇“红色经典”,文章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和时代意义,当今时代人心浮躁,片面追求金钱的人和事比较普遍,白求恩精神对其有着矫正时弊的价值,有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本文自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老一辈人都能熟练地背诵此文,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得益于本文明确的观点、清晰的思路、鲜明的褒贬、语言表达手法的多样。体会文章写法上的精妙,并从中学习一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学习《纪念白求恩》,体会“崇高美”

    (一)去“陌生化”,感受人物的崇高

    《纪念白求恩》写于1939年,那是法西斯肆意横行的年代,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风雨飘摇的年代,我们今天的时代与那个时代已经有天壤之别,怎样拉近学生与作品时代的距离?白求恩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哪些行为让人感动,为什么毛泽东会号召全党全军向他学习?《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以议论为主,叙述为辅,对白求恩的介绍并不多,如何让学生对白求恩有更直观的了解?去“陌生化”,是必要的手段。

    1.以作者的特殊身份烘托人物的崇高。

    由伟人毛泽东说起,“毛泽东从韶山走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他是公认的一代伟人。但他对有一个人格外的推崇,这个人是白求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人毛泽东为一个伟大的人所写的伟大的作品”,让学生对其心生敬意,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以必要的人物介绍呈现人物的崇高。

    “你了解白求恩吗?”在调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教师播放精心制作的微视频,视频中播放了白求恩在华期间最令人感动的几个事例和最感人的话语。同时,教师深情旁白,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学生,使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对白求恩油然而生敬意。这样做,也为全课营造出深情而庄重的氛围。

    3.以其他人物的评价赞美人物的崇高。

    宋庆龄称赞白求恩是“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同志赞美白求恩以共产主义精神作为燃料迸发耀眼光芒;毛泽东在本文结尾也有高度的总结评价。这几个人物身份特殊,历史贡献巨大,他们的评价高屋建翎,使学生对白求恩的崇高有理性的认识。

    (二)朗读品味,体会文体的“崇高”

    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毛泽东没有按照一般纪念性文章的写法以叙为主,而是以议为主,这是因为毛泽东与白求恩的接触不多,不便于从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上来叙写。作为一位领袖,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这也是纪念的一种方式。因此,本文带有浓郁的议论色彩。但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所以在教法上也有别于一般的议论文。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怎样带领学生剖析这些特点?笔者从两个方面入手:

    1.在朗读中体会叙议结合

    采用默读,勾画叙述与议论,紧扣单元目标,培养学生一般阅读能力。辅以指名读,分男女读,分师生读等方式,比较叙述与议论的不同特点,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叙与议的关系,从而理解叙议结合的好处。这也为课后的练笔作了铺垫。在朗读议论语句的同时,作者的观点与思路也水到渠成的呈现。

    2.在品读中感受正侧对比

    作者思维严谨缜密,语言也极其丰富。品读时,以第二段为例,读出四字词所蕴含的意义,读出作者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双重否定句,读出作者赞美的恳切;正——反——侧手法的运用,读出作者强调的意味,体会作者逻辑的严谨。朗读要呈现美感,需要精心设计。四字词指导读清重音,读出语气;赞扬的语气读“极端”,批评的语气读“不少人”;学生读得不好时,教师又适当范读,学生看到的、听到的不是老师在读课文,而是毛泽东面对全党全军进行现场演讲;崇敬的语气读“军民的感动”;深情的读临终的信;敬仰赞美号召的读结尾的排比……在朗朗书声中,文体的崇高得以深刻体会。

    (三)自然渗透,理解意义的“崇高”

    “‘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语文的,是通过自然渗透,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思想感情的,不是贴标签的。”温儒敏先生如是说。

    1.文本补白,以体验代替说教

    理解精神的环节,穿插白求恩写给聂荣臻司令的信,请“爱朗读、会朗读“的学生深情演绎,配以优美深情的音乐,在动情的朗读和诗意的氛围里,学生被白求恩的赤子情怀深深感动。

    2.联系生活,以读写取代灌输

    课堂上老师提问,“今日的中国,有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起身边的英雄。课后要求选择一位现实生活中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物或团体,在对他(他们)作了解之后,为他(他们)写一段夹叙夹议的颁奖词,在写作实践中,进一步发现英雄,赞美英雄,向英雄学习。这样,在运用中将语言学习、生活实际与情感熏陶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了“红色经典”的有效阅读。

    四、《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例举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说理的思路和方法;

    2.指导学生理解白求恩精神的时代意义,学习白求恩精神。

    (二)教学流程

    板块一:深情导入,了解其人

    毛泽东从韶山走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他是公认的一代伟人。但他对有一个人格外的推崇,这个人是白求恩。你了解白求恩吗?视频介绍(教师配乐旁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人毛泽东为一个伟大的人所写的伟大的作品。

    板块二:朗读体味,品赏其文

    1.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圈划:课文叙述了白求恩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要求我们学习白求恩怎样的精神?

    明确:第一段分男女读叙、议的句子;第二段齐读叙的部分;第三段前一句叙,后面议,分男女读;第四段老师读叙,学生读议。

    (2)小结:介绍几句接着评价几句,这叫“夹叙夹议”, 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2.精读品味,把握手法

    (1)品读批注:自由读2段,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高度评价与赞扬?(词语、句式、手法等)

    明确:词语:品读“极端”,重音指导。读“一些人”的表现,品读四字词,教师化身毛泽东,现场演讲。句式:双重否定句改为陈述句,体会语气。手法:白求恩与不少人的对比,用军民的感动侧面衬托。

    (2)作者为什么要高度赞扬白求恩的这种精神呢?

    明确:既赞扬白求恩,又批评党内的不良倾向、教育全党,这样一对比,褒贬分明。突出了白求恩的高贵品质,也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板块三:悟读深思,领会其“神”

    1.文本补白,评价人物

    (1)投影展示白求恩临终前留给当时军区司令聂荣臻元帅的信。配乐,指名朗读。

    (2)请你给白求恩写一句颁奖词,允许借鉴毛主席的文笔,有选择的借鉴文中的短语和句子。

    (3)朗读宋庆龄、聂荣臻的评价;齐读毛泽东在本文中的评价,指导读出排比的气势。这是对一个人美好德行和社会价值的最高礼赞!

    2.延伸拓展,领会意义

    (1)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今日的中国,我们的生活里,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还有很多,你能举例吗?

    如:做大国工匠,是尽头处超越的韧性;共抗埃博拉,是大爱无国界的责任;牵手丝绸路,是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2)课后作业:选择一位现实生活中具有白求恩精神的人物或团体,在对他(他们)作了解之后,为他(他们)写一段夹叙夹议的颁奖词。

    (3)结语:历史的天空,繁星闪耀,那永恒的炽热,让我们燃起希望的烈焰。白求恩,唤起每一个国人的良知与人性,唤醒我们承担起自己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人活着,就要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人活着,就要为理想与事业不懈奋斗。

    再次齐读结尾句。

    参考文献:

    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3卷第3期/李茂民《论“红色经典”的崇高美》

    2.《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1期/余映潮《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3.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6年12月/张静《“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文化性解读》

    4.温儒敏教授统编教材培训班讲话:《语文课改读书为本》

  • 《教学论文|浅谈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 摘要:语文学习动机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本文将具体阐述语文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功能。其次,语文学习动机包括“内驱力”、“自我调节”和“成就归因”三大部分。对于如何激发和培养语文学习动机,也将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并加以案例分析,试图寻找激发语文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内驱力 自我调节 成就归因 语文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通俗的说,它如同一辆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动机就像发动机引发人的行为,并维持这种行为;动机就像方向盘,引导人的行为方向。正如斯滕博格所言:“我们可以把动机看作是能够帮助一个人达到某个目标的内部精神能量或心理力量。”动机具有普遍性,在意识层面上,没有无动机的行为。动机具有情境性,在两种不同的境遇中,所做的事情动机是不同的。动机具有方向性,在人的行为中起指引作用。动机的强度具有差异性,做同样的事,不同的个体或者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其动机存在差异。语文学习动机是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内部动力。

    一、 语文学习动机的作用及功能

    从动机的概念来看,语文学习动机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并且能够引领和维持语文学习行为,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意志、激发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但是,动机强度和学习活动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高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任何活动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者过于强烈,都会使工作的效率下降。如果学生想获得学习成功的愿望过于强烈,那么他将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氛围中,如此一来,注意力和知觉的范围变得狭窄,反而会制约正常的学习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倒U曲线”。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到的一个问题。

    二、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语文学习动机是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内部动力。语文学习动机包含“内驱力”“自我调节”“成就归因”三部分。内驱力由“认知内驱力”(学习兴趣)、“自我提高内驱力”(自尊)、“附属内驱力”(奖励、批评)三个方面组成。自我效能感(成功)和意志(自觉、毅力)共同构成自我调节部分。而语文学习的成就归因主要是指学业成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本文将从语文学习动机的这三个构成部分分别进行阐述。

    (一)内驱力的激发与培养

    认知内驱力,即直接兴趣、好奇心。首先语文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对语文本身感到好奇、爱好而产生兴趣。激起好奇心的刺激物必须是新奇的。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激趣的有效途径。笔者实习时教授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入设计中,首先抛出了一个心理测试——测试你最崇拜的人:“从1到9里选一个你喜欢的数字,然后乘3加3再乘3,再把个位与十位相加。得出的数字对应的人,就是你内心最崇拜的人。”这是一个数字游戏,无论选择哪一个数,最后的答案都是常数9,我在9对应的人物上写下“普希金”的名字。班上的所有人答案都会是“普希金”。从而引入到这首诗歌的学习,这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也与诗歌中“欺骗”相通。有了这种情境,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而且学生学起诗歌来也有了动力。其次刺激物的复杂度、刺激的强度等因素与全神贯注的强度之间呈“倒U”型关系。刺激的复杂度、刺激强度等因素我们称之为“信息量”,信息量过大或者过低都不会引起充分的注意。超过最佳水平的信息量,会产生疲劳、烦闷、痛苦、回避等感觉。而信息量过低,兴趣的维持时间就会相对的较短,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笔者曾在网络上观看一节《雨巷》的教学实录,这位语文老师文学知识丰富,在介绍作者戴望舒后,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将现代派的“意识流”、“存在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进行了系统的“简单”的阐述。讲述意象时,又花了几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背诵古诗词中关于意象的诗句。花在诗歌《雨巷》的时间相对不足。拓展的太宽,整堂课很满,信息量过大,在课上老师不厌其烦的解释说明,会让学生感到问题过于困难。过几天问起学生现代派的知识,估计没几人记得,早就过眼云烟了。我认为与其教师简单的介绍现代派,不如以《雨巷》为起点,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对现代派感兴趣,喜欢上现代派,有了这一刺激,学生也就有了阅读现代派作品的动机。与其面面俱到不如专攻一两项,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一堂好的语文课贵在内容上的“少而精”。教师不仅要激趣,而且还要处理好信息的“量”,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的地位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并非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一定成就看成赢得一定地位和自尊心的根源。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第一,教师减法教学。李镇西老师教授生字词,是让学生之间相互出题,把自认为困难的生字词记录下来,通过注音、填空等形式组成一套习题。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批改。对于一些熟字的错误读法,教师通过上课时抽查,并点拨学生留意这类词。教师在这里不再是一手包办,而是适时地出来进行引导,让学生获得能力上得满足,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学生上课法。笔者高中阶段的语文老师曾经就把一些自读课文留给学生来教。上课的同学会获得一种优越感,并且在语文学习中更加卖力。长沙市一中的刘伟老师曾让学生执教姜夔的《扬州慢》,学生为了上好课,查阅了许多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比如《人间词话》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主动的寻找知识,扩大视野,强过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在学生授课的环节中,授课小教师很有可能产生投身语文方面职业的想法。

    附属内驱力,即为了保持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皮尔逊曾指出:获得老师喜欢,这种奖励对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影响力的,它不仅贯穿小学全程,而且还延续到中学和大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会为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好好表现。教师的表扬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的学习。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高中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他们会思考教师的评价是真诚还是敷衍,不会盲目的相信表扬。所以,表扬的方式也因年龄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对于初高中生,表扬赞许,需要就事论事。语文是一门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科目,学生的作文、周记都是学生的成长记录,如果教师只是用等级ABC来应付,势必丧失了一个与学生心灵对话、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佩奇曾对74个班的2000多名学生的作文进行过研究,研究表明给予个别评价和等级评价对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具有差异的。当自己是初高中生的时候,每次拿到作文本,或者周记本,最期待的都是老师的评语。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些附属内驱力强的学生,对喜欢的老师所教的科目往往学习动机强烈,反之,动机削弱。有研究显示,初中生或高中生所喜欢的老师的类型是: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有朝气等。亲其师则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不断提升自身品质是一门终身必修课。

    (二)语文学习的自我调节

    第一,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个体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榜样)、情绪唤起等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首先,成功的经验会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失败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当然也会受归因方式的影响。成功与失败不能以成绩或者分数定夺。语文教学活动要使学生具体的感受到社会对他的要求,在需要中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满足,提升自我效能感。有这样一个案例:曾经有名教师组织学生到街头寻找错别字,将调查的结果汇总,寄给政府相关部门,此事还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注与重视。相信,这次特殊的经验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将语文的学习与实践相打通,增强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语文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其次,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做某事会进行推测和判断,这就要求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确定是恰当的,能够通过努力达成。任务太多,任务太难都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维果茨基提出要判断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将来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学习目标是语文学习的动力,教师不仅应该帮助学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目标的确立也应因人而异。第三,语文教师要注意到榜样的作用。从远处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讲述古今中外励志的故事;从自身着眼,教师自身、身旁其他同学,这些都是近处的榜样。列宁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名著经典,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自己所崇拜的名人、喜欢的作品,积极的对话交流可以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一个班级语文的学习氛围浓厚,对于个别学习动机弱的学生也会起到“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水涨船高”的同化作用。

    第二,意志。当具备了内驱力、自我效能感的调节,就需要个体的意志对是否发动动机行为做出判断。意志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一门学科的工作。任何领域,要获得发展,赢得成就,意志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出发,意志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学生的自我锻炼,另一方面,教师家长的以身作则、提醒辅助也是必要的。在语文摘抄本上搜集箴言、警句等以自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成败的归因

    成败的经验需要考虑到个体的归因方式差异。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对那些经常在语文学习中受挫的学生来说,教师要个别分析,帮助学生找到原因。正确的认识成功与失败,输与赢,胜不骄,败不馁,不要让学生沉浸在失败之中,消磨了语文学习的动机。在每一次竞赛、活动、考试结束后,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反思,进行书面经验总结。分析哪些因素是可控的(情绪、自身努力状况),哪些是不可控的(运气、机遇),失败时过多的将原因归结于不可控因素,容易忽视自身的内在原因,夸大自身的内在原因,又容易造成挫败感,消磨斗志。

    语文学习的动机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笔者经验不足,暂且从以上这几方面论述。

    参考文献:

    [1] 山内光哉. 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 周庆元. 语文教育心理学[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石林,皇甫全. 语文学习动机的概念与结构分析[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4] 孙俊三 ,雷小波. 教育原理[M].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 《谈语文拓展教学》
  • 摘要:拓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常用且重要的一种方法。在开展拓展教学时,要注意和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应该科学地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来自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去观察并感受现实世界,耳濡目染,不断熏陶,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本文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名目繁多的拓展,冷静思考之余加以甄别。探讨拓展的有效性问题,在驾驭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同时,还要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拓展教学 能力延伸 语文素养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序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进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进行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课堂教学而言,离开教材就谈不上课外延伸。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只要拓展的面与课文这个原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作家主人公、语言品析四个角度着手。

    一.从故事情节角度中延伸

    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化石吟》这一课后,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其中一块化石,这时你会说出怎样令人神往的故事呢,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说恐龙化石,比如说枫叶化石,有的说鸭嘴兽化石等等,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做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主题思想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主题思想,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收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的领会一部作品的特色。如学《爱莲说》可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并坚持每天积累一句至理名言,定期检查、默写。对于表现好的物质奖励,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情,可从不同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三.重作家、主人公角度延伸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在烈日和暴风雨下》,只是《骆驼祥子》中的部分的节选,它将祥子在那个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骆驼祥子》的中国名著,让学生先去关心祥子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再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第三回部分,将花和尚鲁智深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抱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年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四.从语言训练型教学拓展

    语言训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语言积累能力的训练。例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谈一谈百草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习《陋室铭》时,分析课文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插图想象陋习的环境,并进行口头描述。通过这样的拓展,可以唤醒学生主体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走进文本,读懂生活,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口语训练,将写作作为拓展教学的一种途径,无论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还是文字表达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学生想知道于勒是否与我们一家团聚。教师可适时安排让他们通过想象,设置结局,续写这个故事。这样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也就相应得到了提高。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所写的写景方法,以《九渡家乡的春天》为题写一段文字。有教师在进行童话《丑小鸭》的拓展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对这篇童话进行质疑,可以是情节上的,也可以是语言上的,然后对相应片段进行改写,这样的拓展设计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教学论文|并不遥远的《诗经》,并不高冷的“点题”》
  • 摘要:学《诗经》,不仅要重“文学”,还要重“语言”、重“文章”,从经典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表达美的真心。《诗经》大量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写作,以深化意境、强化情感、突出主题。本文试着探秘《蒹葭》一文中重章叠唱里的变与不变,以求找到契合初中生作文点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蒹葭 重章叠唱 变与不变 点题

    不同的语言形式会形成不同的音乐节奏,不同的音乐节奏又会对应不同的情感形式。情感的领悟固然是诗歌学习的一个方向,但承载情感、并将情感外化的语言形式亦是学习诗歌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之核心。《诗经》三百篇,其中有192篇就使用到了重章叠唱,数目之惊人,使用率之频繁,不禁诱人窥探其妙处,不禁诱人探寻重章叠唱在中学生写作中的“用武之处”。

    “变”但又“不变”

    所谓重章叠唱,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寻找每章不变的部分和每章变化的部分,并探寻“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以求重章叠唱之妙处呢?

    以《蒹葭》为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一章就已将抒情主人公寻觅“伊人”而不得之情抒发的缠绵悱恻。第二章与第三章不过是对第一章的“重复”,但为何又不让人心生厌倦?

    不难发现,蒹葭苍苍发生了两次变化,变为萋萋和采采,即蒹葭给人的感触由苍茫到茂盛再到鲜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展现的是时间的变化,由天黑到天蒙蒙亮再到天亮。在水一方变为在水之湄和在水之涘,这是是伊人所在位置的变化,尽显伊人的缥缈。道阻且长变为道阻且跻和道阻且右,由道路的险阻之长,到道路险阻之高,再到道路险阻之曲折,这是在追寻伊人时遇到险阻的程度变化。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既有伊人位置的变化,同时其中也暗含抒情主人公着追逐不到后情绪的细微变化。但无论时间如何流转,空间如何转移,遇到的险阻程度有多深,情绪经历过怎样的起伏,诗中有十二个字是从未变过的——“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不变的不就是抒情主人公心中的伊人,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炽热而执着的追求,以及他如蒹葭般耐挫的韧性吗?在重章叠唱中这份缠绵悱恻之情便更加淋漓尽致了。

    经典悠远但又“不遥远”

    我们不妨再看诗经中的另一篇《子衿》(部编本教材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在这里,变化的是心上人对待“我”的态度,不变的是“我”对心上人悠悠的思念。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我”的情思呼之欲出。在《诗经》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仅如此,现代散文中也多采用此种手法进行点题。比如部编本教材中郑振铎的《猫》一文。(有删改)

    第一只猫,花白的猫,白雪球似的,很是活泼,我很喜欢,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和快乐。但没过多久它就病死了。后来舅舅送的第二只小猫,浑身黄色,比第一只猫更活泼,我被它吸引,为它提心吊胆,后来它被人捉走了,我的心无限怅然。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后来,家里张婶拾来一只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总是忧郁、懒散的。我不喜欢它。它总是凝视着妻买来的芙蓉鸟,后来鸟死了,我们误会是被猫所害后来发现,芙蓉鸟是被一只黑猫所害。我的良心受了伤。两个月后,我们发现,我们的猫死了,我永远没有机会改正我的过失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不变的是我不养猫这件事,变化的是我对这件事的态度,“好久不”一词变为“永不”,程度加深了。不养猫这件事背后是我渐深的愧疚之情。

    再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文中反复出现但又有细微变化的那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再如孩子们喜欢的流行音乐《演员》(薛之谦)中,第一章是“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在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收起了底线”,第二章变为了“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别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没有了底线”。“收起底线”变为“没有底线”,加大了爱的深度与广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重章叠唱之妙便在于:在变化的时间、空间、程度(情感、情绪,方式……)、细节中升华不变的主题。

    绝不高冷的点题法

    那么如何点题呢?

    从形式上来说,点题两句到三句以上,或长句或短句,或反问或陈述,句与句之间都应句式句法相同并且单独成段,以成全文章的建筑美。

    从内容上来说。首先,点题句之间或有体现变化的时间、或有变化的空间、或有变化的细节、或有变化的程度等。其次,既是变化,则要体现渐变,句与句之间,或是转折,或是递进,不可乱了层次与逻辑。以成全文章的层次美。

    以笔者的一篇学生作品为例,题为《味道》,主题为赞颂母爱。文章中记叙了三件事。其一:原本以为妈查看我的校服是为了调查我,后来发现她是为我缝补那件破败不堪的校服,心生暖意。其二:原本以为有了二宝的妈不再关心我,听到她对深夜而归的我连珠炮式的责骂时心中暖意洋洋。其三:原本以为家长会结束后会迎来一顿臭骂,结果意外收获妈妈好一阵温暖的开导。

    如何为这样一篇文章点题呢?

    1.在三件事后分别写一段点题段。(变化的时间,变化的体悟,不变的母爱之味道。)

    那年冬季,这个味道,我有点欢喜。

    那年春夜,这个味道,我开始迷恋。

    那年夏天,这个味道,我无比眷恋。

    2.在三件事后分别写一段点题段。(变化的细节,变化的体悟,不变的母爱之味道。)

    那年,母爱的味道,藏在绵绵的针线里,我心甜涩。

    那年,母爱的味道,藏在连珠炮的责骂里,我心温暖。

    那年,母爱的味道,藏在温声细语的安慰里,我心酥软。

    ……

    类似的点题句还可以写出很多。

    阅读经典,学会从经典中寻找表达美的方法,在细致的语言探秘中,获得发现美与表达美的能力。我想这才算是真正的走进了经典,因为它让遥远不再遥远,让高冷不再高冷。

    参考文献:

    [1] 曾祥芩. 论“一语双文”的语文内容结构观[J ].课程·教材·教法,2015(4)

    [2] 魏庆之. 诗人玉屑[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 叶嘉莹. 古诗词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

    [4] 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 《读弟子规有感》
  • 本文摘要:我读《弟子规》有种重受教育的感觉。都说人是善忘的生灵,又是无知愚妄的动物,我们小时候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一言一行,举止言谈都是有师长谆谆教诲,加以引导着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泛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很多人说现在的大学就是“由你玩四年”,“大学是堕落的天堂”。大学生高中炼狱式的生活,一下解除了监督、管束、约束,获得了空前的几乎令人窒息的自由权,到了一切完全由自己规划管理的国度,很多人面对这种情况惊慌失措,无法顺应承担。相应的表现就是:早晨七点起床算早,六点起床几乎不可能,八点是正常,更有甚者,周末昏睡到十一二点,或是整天不下床。熬夜成了大学生活的标志,享受风习弥漫整个校园。渐渐的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羸弱,丧失了梦想、拼搏激情的同时,也失去了基础性的身心健康。渐渐的,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消沉,灰色成了校园心情主调,人生无趣人生没有意义的论调也甚嚣尘上,大肆弥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衍生的问题愈演愈烈。迎对问题的同时,一种呼唤,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声音和努力也日益显现出来。

    我在这种背景下重读了《弟子规》,当然也是伴随着“国学热“,返回传统的潮流,重读文化经典作品,社会反思和寻求的浪潮是呼应的。也许大学生浮躁颓废现象本身就是与社会整体性浮躁一脉相连的,就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学》等等传统教育书目在教育界学术界舆论界纷纷拉开了热帷,然而究竟要推崇到什么程度,以怎样的视角重新解读,怎样把握好度以适可而止,这仍是值得考虑商榷的问题,也是需要留待时间来解决的问题。

    我读《弟子规》有种重受教育的感觉。都说人是善忘的生灵,又是无知愚妄的动物,我们小时候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一言一行,举止言谈都是有师长谆谆教诲,加以引导着的。规范不需要我们去寻找自来会向我们昭示。然而社会自以为这种教育可以一劳永逸,刻印在我们意识里,在今后将永恒的发挥作用。然而事实是我们越来越迷惘。道德规范意识越来越模糊。放任自流的结果是使我们一大部分人是非真理标准的混淆、模糊、失真。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小学生的道德修养要比初高中生的整体水平高,而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又比大学生高,大学生的比社会人员高,人的群体道德修养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我们的伦理道德拯救迫在眉睫。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还是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听听《弟子规》的声音吧!

  • 《北京中考作文素材》
  • 【摘要】: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

        梁启超《论毅力》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译文:

        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微博]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 《2024年中考材料作文》
  •     【摘要】2013年中考作文题目是什么呢?在中考即将来临之际,根据历年中考作文题目的特点,以下为考生提供了“2013年中考材料作文预测”一文:

        【新题预测】

        1.在这个时代,享受越来越成为了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家庭里,你可以享受亲情的温馨;在校园里,你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在书本里,你可以享受知识的力量……学会享受也是一种智慧。你可以在享受中成长,可以在享受中感悟……请以“享受”为内容,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在这个世界上,美好的事物总是让我们那么印象深刻,那么刻骨铭心。走进自然,你会看到美丽的风景,或许是春秋月,或许是江河湖海;走近亲友,你会感受到美好的情感,或许是盈盈笑脸,或许是细小关;走近诗词,你会欣赏到文学的美妙,或许是诗经乐府,或许是唐诗宋词……在你的心里一定珍藏着无限美好的事物,请自拟一个包含“美”字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3.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道格拉斯有一段格言:“你若不能做大路,那么就做条小径;你若不能做太阳,那么就做一颗星星。决定你成败的不在于你的尺寸大小,而在于做一个最好的你!”做最好的自己,就要把责任感和执行力完美地结合,并且把这点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时常叩问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已经违背内心的需求,时刻反省自己,才能做到更好;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塑造自己,完成蜕变的过程……

        要求:(1)根据材料寓意,选准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600字左右;(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得分小技巧】

        材料作文是一种让考生“戴着镣铐舞蹈”的命题形式。说它“戴着镣铐”,是要求文章紧扣材料——多了几分约束;说它像“舞蹈”,是说命题形式在不断发展——倡导积极创新。一段材料,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在这种时候,我们不能满足于“主旨准确”,而应匠心独运,学会寻找人人笔下无的新颖角度,这样写作才能抢占先机。展开时,要在自然的基础上求巧妙。如果你写议论文,可以将材料作为论据或论点;如果写记叙文,最好做到只是与材料藕断丝连,或是抓住关键性的文字画龙点睛。

  • 《2024年中考作文指导》
  •     摘要:2013年中考作文辅导,以下根据作文不同视点的加分点为大家进行分类整理。

        考场作文就是在600字的精短篇章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才情,尽情炫示自己的才华,一开头就要让人看到你的才气,千万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好的文辞,读起来如饮香茗,余甘未尽;如食橄榄,余香无穷。考生在考场中倘能准确,简洁地用词,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灵活句式和鲜活而独特的修辞,能深化文章的内蕴等,那么就会使自己的文章文采斑斓,引人入胜。

        经典语段1

        繁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开开落落,明月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缺缺圆圆,季节总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更迭。我们——开学做着放假的梦,放假又做着开学的梦,年复一年,时光悄然溜走,你聆听到那时钟的“滴答”声了吗?你感受到时光在向你挥手告别了吗?不知不觉间,三次柳叶纷飞,三度落花成泥,难忘的初中生活匆然离去,只留给我满园清香,你,嗅到了吗?

        (2010年济宁市中考满分作文《我的初中生活》)

        【眉心飞语】巧妙选用修辞,增添语言的神韵美。充分地运用各种修辞,是增加文采,提高文章品位的重要手段。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当,不仅是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而且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机,化腐朽为神奇,使语言表达生动传情,极富神韵。文章用一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起兴出排比,引出下文,由自然万物的更替引出初三生活。一开始排比设问的结合,把“回忆”具体化、形象化、深刻化,让读者明了于心又回味无穷。

        经典语段2

        做一个“行者”是我们每个人的美丽翅膀,个人的飞翔,离不开先做好一个“行者”。做一个“行者”不是事必躬亲,因为居里夫人对她父亲说过她没有时间擦椅子;做一个“行者”不是好高骛远,孙楠曾经干过一千多个工种,数十年后才将他那甜美的歌声带给我们;做一个“行者”不是一蹴而就,刘备一生转战,屡败屡战最终才开创蜀汉。如果李宇春不是对音乐的执著追求,和毫不松懈的苦练,那么大陆歌坛上将少了一片灿烂的星空;如果不是天授《搜神新记》这一数百万字的著作,他也不会成为新浪三大博客;如果韩寒不是饱尝教育制度冷暖,他也不会写出尖酸的文字。

        (2010年温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做一个“行者”》)

        【眉心飞语】深化文句意蕴,追求语言的哲理美。凡名篇佳作,往往内容深刻,理性突出,因而考生的考场作文也应注重深化文句意蕴,只有文句的含义丰厚,意蕴深远,才能展现语言的内化美、厚重美。文章在论述时大量使用了排比性的语句,这既酣畅淋漓的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又使语言具有极强的感情色彩,如轰鸣的雷声一样贯耳,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

        经典语段3

        喜欢穿过林,听婉转的叫,叽叽喳喳,是鸟儿在表达自己的快乐、忧伤,抑或是人所寄予的更深的感情。“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给鸟儿蒙上了一层凄苦。“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让鸟儿透出了一丝苦闷。“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却给予鸟儿一份灵魂,一份对春的的依恋,这才明白,原来自在的鸟儿也是多愁善感的精灵。它们用清婉的歌声,唱出了自己,也唱出了他们的语言与柔情。

       (2010年成都市中考满分作文《听听天籁的声音》)

        【眉心飞语】巧引名言诗句,浸透语言的书卷美。在中考作文时,能巧妙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口语俗语、优美的诗句、歌词等,不仅可以使行文流畅,增强节奏感、韵律感,而且可以内化文章的主旨,又浸透了文化人的浓郁的书卷气息。文章对鸟的各种声音描写的很细腻、逼真,读来我们耳中也若有所闻;还巧妙地引用了很多古诗句穿插描写中,这样既把自己的感受与古人的感受相印合,其文学积淀之丰厚也显而易见,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意缊和诗意。

        经典语段4

        其实没有从容的心态是不行的,没有从容的心胸也是不行的。华山的险峻、庐山的清秀,需要从容地漫步;泰山的石刻、黄山的怪松,需要从容地欣赏;《新月集》中的温情、《两地书》中的亲昵,需要从容地品味……

       (2010年成都市中考满分作文《守望从容》)

        【眉心飞语】精心挑选句式,追求语言的灵动美。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要想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就要求在文中善于变换多种句式。即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而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句式,长句和短句结合,尤其用短句,才能使语言异彩纷呈,产生一种特殊的美,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文章词语丰富,句式灵活,整句与散句交错,将诗意与哲理贯穿于流水般的行文中,使文章文采飞扬、灵动活泼。

        经典语段5

        乐观是自的催化剂,是智慧和能力的远航帆,是一种取得成功的心态,更是一种“繁华落尽见真纯”的人生境界。只要拥有乐观的心态,自信的笑容,不断奋斗,就能驱散眼前的迷雾。有了乐观,我们的人生航船才会越行越快,最终淋浴成功的光环。老子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便是一种淡化了得失的阔达心境;苏轼在壬戌之秋的那个月夜下发出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吟哦,以豁达的胸襟抒发了永恒的宇宙意识;梁启超在中国危亡关头,以豪迈的心胸发出了“吾心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感叹-------正是他们的乐观,为今后的社会增添了更多的美好。我喜欢这种乐观的心境,唯有乐观,才能真正感触到生活中的幸福

        (2010年成都市中考满分作文《守望南开之窗》)

        【眉心飞语】独创佳句妙语,追求语言风趣美。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内容的开放,形式的自由。这样自然有利发挥你的创新意识。文章在行文时灵光一闪,写出如此与众不同的新颖的话语,既会为文章增辉添色,让读者叹服你的独到之处,自然也更会让阅卷者叹服你的设计师的才华。

       经典语段6

         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诗文奇奇丽丽美,待我认认真真游。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漫步在林黛玉的诗歌里,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萋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看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愁怨。

        ……

        (2010年厦门市中考满分作文《漫步在诗歌王国中》)

        【眉心飞语】善用修辞,展现语言的灵动美。文章中巧妙的引用古诗已给文章增添了许多诗的意蕴,而开头作者仿照古诗所写的句子,既贴切形象,符合文意,又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一般考生望尘莫及。对仗加上精彩的引用,给文章营造了一种朦胧,一种诗意,一种灵动。读后,满口余香。这样的语言,阅卷老师能不打高分?

        经典语段7

        一池清水,盛着一个清亮的玉盘。

        (2010年长沙市中考满分作文《你的坚强,让我记住了你》)

        【眉心飞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具体为抽象,化冗长为简洁,因此,人们把比喻誉为“艺术中的艺术”。在中考作文中,善用比喻,就让你的文章生动形象,满文生辉。文章开篇就一句,巧用比喻,铺设出了富含诗意的背景,这种背景与作者内心的波澜,与下文的诗意均是有效的对接。

        经典语段8

       在我印象中,妈妈是位唠叨女神,也是一位可的思想家。小的时候,妈妈见我不讲礼貌,便经常嘱咐我,“好话一句三冬暖,冷言半句六月寒”。有时,懒得做作业,想偷偷跑出去玩一会,妈妈便会丢来一句“光阴一去难再见,水流东海不复回”。进入初中后,住校了,妈妈怕我与同学处理不好关系,第一个电话便再三说,“好胜逞强是祸胎,谦和谨慎一身安”……试想,没有妈妈的时时叮嘱,没有妈妈的殷殷期盼,错误会溜得远远的吗?

        (2010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黑板上的记忆》)

        【眉心飞语】适时引用,增辉添彩。考生摒弃传统的叙述手法,用众多文采飞扬的俗语或诗句,引出了母亲对自己良好的教育方式,不仅从内容上显示出了独到之处,语言上也是平添亮点。

        经典语段9

        那天,我可下足了功夫。先是跑到肯德基,买了一个全家桶,外带两个双层汉堡。有了美食,我看晶晶还能抵得住诱惑?我又跑到音像店,弄了一李宇春的新唱片。有了这个,我也不怕小玥调皮。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全家桶与双层汉堡吃得一点不剩,新唱片也让小玥无情地夺走,教学效果却让人哭笑不得。我带去的一张需要背诵的诗词,她们看了半天却记住了两三句。我念“明月松间照”,晶晶却将下句接成了“疑是地上霜”;我念“无边落木萧萧下”,小玥却回成了“映蓉宇春一起来”。那天,我们闹翻了,我竟然骂出了“花瓶”、“蠢猪”之类的话语。我清楚地记得,他们是流着眼泪离开我家的。

        (2010年上海市中考满分作文《黑板上的记忆》)

       【眉心飞语】巧借幽默感,增添情趣美。这段文字描写同学时,说她“自诩美女,却长得肥头大耳”,语言风趣中颇显夸张;写自己用美食去吸引同学时,说“全家桶与双层汉堡吃得一点不剩,新唱片也让小玥无情地夺走”,语言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考场之上,能够充分调动笔墨,将语言写得如此鲜活动人,实在不易。正是语言上的光彩,文章评分自然偏高了。

        经典语段10

       我看到了一个踽踽独行的中年人,他神情忧郁,停在了一个破败的房子前,久久不忍离去。四周一片寂静,这时从临近的一户人家里突然传出了一声声清脆的笛声,打破了四周的宁静。中年人开始止不住地流泪,他低低地,断断续续地吟咏着:“……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哦,这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面对好友嵇康的旧居,悲伤的向秀情不自禁回想起了往日,想起了嵇康最后的身影。是的,当初看似坚不可摧的强权政治,可以压抑正直文人一时的声音,却不能抹杀他让人怀想的背影,那个在刑场上从容不迫弹起《广陵散》的嵇康定格在了好友以及后人深情的遥望中!我陶醉于《思旧赋》描绘的那个永恒的背影。

        (2010年兰州市中考满分作文《漫漫古典情让我陶醉》)

        【眉心飞语】想象美丽,情境再现。作者先用深情的语言,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值得回味的画面,美丽动人;然后抒情议论,最后点题。这里创设的情境,帮助读者完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读者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完成了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接的任务,真真正正品味到了文章所蕴含的内在情愫。

        希望广大考生通过阅读本文取得好成绩。

  • 《中考热点英语作文》
  •     【摘要】2013年中考英语作文话题有那些呢?在中考即将来临之际,以下为大家收集时下最热的英语作文话题,为考生提供了“2013年中考英语作文热门话题:开展有意的活动”一文:

        【写作情景】

        为配合我市开展“创建文明城市(build a civilized city)”活动,学校举办以“How to Behave Well”为主题的英语征文比赛。现在请你根据所给提示内容,用英语写一篇参赛短文。

        【提示】

        1. 衣着整洁;

        2. 保持环境卫生;

        3. 待人有礼,乐于助人;

        4. 遵守交通规则;

        5. ……

        【要求】

        1. 文章必须包括所给提示中1—4 项内容,可展开思路,适当发挥;

       2. 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真实姓名、校名和其他真实息;

        3. 词数:80词左右。

        【范文

        How to Behave Well?

        In order to build a civilized city, we students should try our best to behave well in the activities.

        It's a good habit to keep our clothes clean and tidy. Our city should be kept clean every day. Don't throw litter or spit about. It's good manners to say "Thank you" and "Please" and so on. We should never say dirty words. Be friendly to others and always ready to help the people in need. For example, when we are on a bus, we should give our seats to the old and the women with babies. We should also obey traffic rules. When the traffic lights are red, we should stop. And we'd better not talk or laugh loudly in public.

        If everyone behaves well, our city will be more beautiful and more attractive.

  • 2024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     【摘要】:与全国很多省市中考作文题趋之若鹜的“文艺腔”不同,上海近年中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一种趋势:指向生活,追求原味。

       题目:心里美滋滋的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息。

       (3)不得抄袭。

        点评:(进才中学北校 邢春)

        今年上海中考作文题是《心里美滋滋的》,看到这个题目,我想,我们的学生、家长,我们的初三语文老师心里也一定美滋滋的。

        与全国很多省市中考作文题趋之若鹜的“文艺腔”不同,上海近年中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一种趋势:指向生活,追求原味。 2010年的《黑板上的记忆》,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当然也可以写其他地方的“黑板”,但多数学生想到的是教室里的“黑板”),搜寻“记忆”中难忘的场景画面;2011年的《悄悄地提醒》,提示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特殊事件,体味蕴含在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方式中的情味意味;而今年《心里美滋滋的》,则直指学生的心灵世界,希望学生抛弃“为文造情”的扭捏做作,在真实生活里体验真情、抒写感悟。

        应该说,“文艺腔”是初中生作文的大敌,胡编乱造、虚情假意的“作文”泛滥成灾,我们的作文命题与作文指导难辞其咎。所以,我们乐于看到上海市的中考作文趋向,与其说这是作文命题向真实生活的回归,毋如说是对“假文艺”潮流的“逆袭”。

        除此而外,今年上海中考作文题《心里美滋滋的》,相比2010年的《黑板上的记忆》、2011年的《悄悄地提醒》,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这个题目更加口语化,让学生感到亲切,对考生作文时的心态有很好的调适作用,易于学生的考场发挥。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题目比前两年的中考作文题范围指向大一些,审题障碍少一些,学生要好做一些。原因有三:

        其一,《黑板上的记忆》限定了时空,“黑板上”是关键词,“记忆”驻留在特定的位置“黑板上”;《悄悄地提醒》限定了事件,是“提醒”,且是 “悄悄地”,要有一个特殊的事件、特殊的情境;而《心里美滋滋的》限定较少,无论怎样的时空、事件,但凡让“我”的“心里”产生“美滋滋的”的感觉,都可入题。

        其二,“心里美滋滋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人之常有的。考生审题、选材时要抓住这个题目的核心,追问自己几个问题:

        1.“谁”的心里美滋滋的?尽管题面没有明确主体,但隐含着一种指向:初中学生作文,一般应该“我手写我心”。所以“心里美滋滋的”是“我”的感觉,应该写“我”。

        2.“什么事”让我心里美滋滋的?虽然作文没有对文体提出要求,但初中生作文训练以记叙文为多,此题宜以叙事为主,要选好恰当的事儿——可以是自己的成功、收获让“我”心里美滋滋的,也可以是身边的人、事让“我”心生感触,或者更大的社会事件让“我”心怀感动

       3.“为什么”心里美滋滋的?如果叙事,考生就要把握事儿的价值。如果写成议论文,则要探讨不同层面事件的意义。这个题目虽无“必须跨过这道坎”之类作文题硬性的价值限定,但也有“美滋滋”的情感暗示。

        4.“美滋滋”是怎样的感觉?考生在审题时要思考“美滋滋”是一种什么感觉,与“乐滋滋”的感觉一样吗? “乐滋滋”是外显的、张扬的,乐开了,可以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而“美滋滋”是一种相对内敛的、有意味的感觉,加上前面有“心里”的限制,“美滋滋的”,可能流露在脸上,可能蕴含在行动上,也可能埋藏在心里,这是这种感觉的微妙所在。

       只要考虑好以上几个问题,选材、立意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偏差了。

       其三,现在的考生进入考场前,大多准备了一些作文素材,有的还背诵了几篇自己以往的佳作,如果遇上《黑板上的记忆》、《悄悄地提醒》这样的题目,很难“套题”,而《心里美滋滋的》则相对容易对号入座,有些素材只要稍加修改,就有可能入题。这既是利,有利于学生考场写作;也是弊,不利于考查学生真实的作文水平。

        当然,要想成就真正的考场佳作,《心里美滋滋的》这个题目还是有一些困难的。那要看考生是否真有好素材、好立意、好构思、好文笔。尤其是在选材和立意上,要有不同一般的视角和见识——要么向心灵深处开掘,写出细致入微的事儿,让人读后心灵一颤;要么向广大世界进发,写出大千世界与自己心灵的契合,让人读后掩卷深思。

        祝愿所有考生拿出自己的最好成绩!同时希望今后的上海中考作文命题能在保持“生活味”指向的同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作文欣赏

        在我的生活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唯有一次在傍晚放学回家的路上曾经做过的一件事,现在想起来仍是美滋滋的。

       那是在一个秋天,我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此时,已是深秋了,马路上遍地金黄。秋风瑟瑟,时不时卷起一两片梧桐叶。我朝前方望去,是一位正带着她幼小的 孙女回家。小孙女显得异常兴奋,蹦蹦跳跳的走在奶奶的前面。突然,小女孩向马路中央走去,又转过身来,向奶奶喊道:“奶奶,你快过来啊!”老奶奶见了大声 疾呼:快,快回来,路上的车太多了。”

        可是,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还是在向奶奶招手。果不其然,一辆大卡车呼啸而至,司机显然被吓坏了。刹车突然失灵使卡车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疯狂地向前冲 去,所到之处卷起了阵阵灰尘。老奶奶在一旁见了,急的直跺脚,不料,老奶奶突然昏了过去。汽车离小女孩只有几十米之遥了,所有的人们都为小女孩着急,却又 无能为力。说时迟,那时快,我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向马路奔去。还没等人们反应过来,我已抱着小女孩来到了人们面前,耳后只听到滋……的刹车声和司机怒吼 的叫声“找死啊,瞎哪眼……”。整个过程仅仅只用了十几秒钟,其速度之快,让我自已也不敢相信!

       众人见小女孩安然无恙,便长舒了一口气,小女孩回到了老奶奶面前。不一会儿,老奶奶张开了双眼,看见了孙女,立刻抱着孙女喜极而泣。众人见小女孩和老奶奶并无大碍,也渐渐地回家了。于是,我还没有等老奶奶回过神,稍稍的消失在那条熟悉的马路……

        在回家的路上,我脑海中还在回想刚才救小女孩的场景。这是一个惊险的场景,更应是一个美的场景。因为这个瞬间暴发出举动,包含了自已中心无私的大和万分的勇敢,那一夜我睡得特别香,醒来时心里还是美滋滋事的。

        以上就是精品学习网为您推荐的2012年上海中考满分作文欣赏点评,希望给各位考生带来帮助,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