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春秋时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7 22:26:42
  • 《上下其手的典故、出处,上下其手的主人公是谁》
  • 上下其手的意思和造句、典故,上下其手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这是一则发生于春秋时代的故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这样的记载:

    楚侵郑。郑皇颉戍〔shù〕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xū〕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这段记载,译成白话,大意是:

    楚国侵犯郑国。郑将皇颉带兵守御,出城和楚军作战时,不幸大败。楚国的穿封戌活捉了皇颉,可是公子围(即楚共王之次子,楚康王之弟,亦即后来的楚灵王)向穿封戌争俘虏(他硬说皇颉是他俘获的)。两人争执不下,便到“太宰”伯州犁那里去评理。伯州犁说:“这最好问俘虏自己。”于是把俘虏皇颉带来。伯州犁向上髙举起一只手,恭敬的指着公子围,对皇颉说:“这位是公子围,是我国国君宠爱的兄弟。”然后,把手放低,向下轻轻指着穿封戌说:“这个人名叫穿封戌,是我国边远外地的一个县官。究竟是谁把你捉住的?”皇颉见伯州犁介绍时,手势语气,大不相同,心里早已明白了他暗示的意思,便趁机逢迎,撒谎道:“我皇颉遇到王子,就大败被俘。”

    由于这个故事,后人形容玩弄手法,通同作弊,就叫做“上下其手”。

    《旧唐书•魏征传》:“昔州黎上下其手,楚国之法遂差。”

  • 《冬至的起源》
  •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 《读史记,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春秋时代,乱哄哄、吵嚷嚷,忙忙碌碌一天又一天。大国诸侯们忙着图强争霸,小国诸侯们也没闲着,他们起早贪黑地搬石头,搬起石头去砸别人,顺便也砸了一下自己的脚。

    蔡国哀侯与息国君侯是连襟,他们两人都娶了陈国妫氏家族的女子为夫人。蔡侯夫人叫蔡妫,息侯夫人叫息妫。

    公元前684年的一天,息妫归宁于陈,途经蔡国。蔡侯早就对这位美人垂涎三尺,现在借口要款待小姨子,强留息妫暂驻蔡国。宾主见面之后,蔡侯渐露轻薄本性,做出非礼举动,息妫拂袖而去。

    息侯闻知夫人在蔡国遭辱,心中忿忿不平,思量着要好好教训蔡侯一番。可是息国弱小打不过蔡国,怎么办?找帮手!东边的大国是齐国,齐国与蔡国联姻,不会向着息国的。南边的大国是楚国,楚文王正忙着向北方扩张领地,请他帮忙收拾一下蔡侯肯定得行。于是,息侯派使臣传话给楚文王:“请大王假意征伐我息国,我向蔡国求救,蔡国必然出兵相救,这样就可以有借口攻打蔡国了。”楚文王爽快地答应了。

    这年秋天,楚兵伐息,息侯向蔡国求救,蔡哀侯果然亲率大军来救。蔡国军队在莘邑被楚军打得丢盔卸甲,一败涂地,蔡哀侯还被俘押到了楚国。

    蔡哀侯被扣留在楚国以后,才得知这是中了息侯“借刀杀人”之计,心中怨恨不已。他也要搬起石头去砸一砸息侯,冥思苦想了好几年,终于也想出了一条妙计。他跑到楚文王面前说:“大王啊,你威武雄壮、威风凛凛、威振四方,是真英雄呀!只可惜英雄身边缺少个绝世美女来相配。”楚王问:“绝世美女是什么样的?”蔡侯答:“目如秋水,脸似桃花,长短适中,举动生态……”楚王说:“她在哪儿?寡人得一见此人,死不恨矣!”蔡侯说:“她就是我的小姨子息妫。”楚文王听后大悦,立即释放了蔡哀侯。

    蔡哀侯走后,楚文王寻思怎样才能得到息妫呢?想来想去,他也想出了办法:公元前680年七月,他以巡视为名,来到息国。息侯慌忙大开城门,文武百官列队欢迎楚文王大驾光临,态度极其恭敬、虔诚。息侯还设宴于朝堂为楚文王接风洗尘。宴会上,酒兴正浓,一队楚兵突然冲进朝堂,抢走了息妫,活捉了息侯和一些重要官员,灭了息国。

    回到楚国,楚文王强迫息妫做了自己的夫人。这时,楚文王又想起了蔡哀侯,想起当初轻意释放他,是太便宜这小子了。免不得再辛苦一趟,到蔡国去,侵占点土地,顺便把蔡哀侯捉来玩玩。蔡哀侯两次被扣留在楚国九年,最终死在了楚国。

    楚文王灭息囚蔡侯,有人说是因为息妫的缘故,由此引出了“女色祸国论”;也有人说“美丽不是女人的罪过”,是蔡侯、息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有人说“春秋无义战”,这完全是弱肉强食,没有什么公理可言。

    【原文】

    《史记·管蔡世家》

    哀侯十一年,初,哀侯娶陈,息侯亦娶陈。息夫人将归,过蔡,蔡侯不敬。息侯怒,请楚文王:“来伐我,我求救于蔡,蔡必来,楚因击之,可以有功。”楚文王从之,虏蔡哀侯以归。哀侯留九岁,死于楚。

    《史记·楚世家》

    文王……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

    《左传·庄公十年》

    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过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见之,弗宾。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

    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左传·庄公十四年》

    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相关诗作】

    唐·宋之问诗:《息夫人》

    可怜楚灭息,肠断息夫人。

    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深。

    情深怨生别,一期俱杀身。

    唐·王维诗:《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唐·杜牧诗:《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清•吴天章诗《桃花夫人》

    桃花夫人好颜色,月中飞出云中得。

    新感恩仍旧感恩,一倾城矣再倾国。

  • 《高山流水的故事 成语高山流水说的是谁的故事》
  •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激溅;海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的故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 《丑妇效颦的历史典故》
  •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其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看来,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 《吴越争霸的历史典故》
  • 大国争霸是春秋时代的显著特征。在齐桓公首霸之后,晋、楚两国相继而起,逐鹿中原,争当盟主,但终因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在春秋中叶以后,出现并霸的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晋景公采纳申公巫臣的意见,开始联合吴国,企图利用吴国牵制楚国的右翼,使楚国不能腾出手来招驾晋国的攻势,从而谋利。

    吴国偏居东南沿海地区,与越国为邻,有断发文身之俗。据《吴越春秋》记载,当时吴国“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严格地说,它还不能算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部落群体。在中原列国眼里,吴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蛮夷之国。公元前五八四年,晋景公派申公巫臣到吴国传授车战射御的技术,并唆使吴国背叛楚国。于是吴国不断侵伐楚国,又攻打巢、徐等吴楚之间的小国,弄得楚国忙于应战,疲于奔命。在晋国的扶植下,吴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得很快,国土日益扩展,声望日益提高。中原诸侯国家和吴国开始建立了联系。公元前五二二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做了相国。他教给吴王阖闾“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府库”等“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之道(《吴越春秋》),使吴国由极为落后的蛮夷之邦,一跃而成为军事强国。公元五○六年,吴王阖闾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联合蔡、唐两国兴师伐楚。孙武是杰出的军事家,为了切断楚国本部与方城之外的联系,他采取中间突破的战略,率领吴军从淮河流域西进,至淮汭舍舟登陆,翻越大别山,与此同时,唐军东进袭取大隧、直辕、冥厄三隘(在今武胜关一带),蔡军循汝水至淮河、南下直取訾梁(在今固始县)。这两支偏师堵住了楚军北上中原,东通齐、鲁的要道,从侧翼牵制住楚军,使楚军不敢正面迎击吴军,而吴军却乘机扫荡楚国东境沿途的城镇,从容西进,跟蔡、唐两路军队会师,将楚国拦腰截为两段,隔汉水同楚军对峙。楚司马沈系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向令尹子常建议:“请令尹封锁汉水,自己以方城外人毁掉吴军舍弃的舟船,回过头来封住大隧、直辕、冥厄三隘,然后夹击吴军,一定能胜利。”令尹子常接受了这个建议。可惜,当他听楚大夫史皇说:“现在楚国人都怨恶令尹,喜欢司马,假使采取司马的建议,那么战胜吴国的功绩就全归司马了。”就断然改变主意,轻率地领兵渡汉水,与吴军对阵于柏举(今湖水麻城),结果一败涂地。吴军乘胜穷追猛打,五战五胜,攻古了楚国的郢都。

    楚国的惨败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因是晋、吴联合力量超过楚国;内因是楚国政治腐败。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楚国的政治腐败突出表现在用人问题上。楚国出人才,可楚平王专奸邪,加害贤良,后来楚昭王上台,也胸无大志,只勉强立国,致使大批人才有的消沉,有的流走。象范蠡,出身于布衣之家,有匡世奇才,而“时人尽以为狂”(《越绝书》)。他琢磨,楚国不用,自己不能直接报效于父母之邦,不如东去助越,以越制吴,消除楚国东顾之忧,将全部的才智曲折地贡献给生养自己的故国。于是,他邀好友文种一起告别了家乡,踏上东去越国的道路。

    越国是古代越族建立的国家。传说其先祖乃大禹的后裔,被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文身断发,被莱而邑”(《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历二十余世而至允常。公元前五一○年,吴王阖闾攻越,正是允常在位时。吴王阖闾攻占郢都后,庆功作乐,流连忘返,国内很空虚。越王允常乘机袭吴国。吴王阖闾之弟夫概也悄悄溜回吴国,自立为王。恰巧这时,楚大夫申包胥哭秦庭七日,求来救兵,吴王阖闾被迫跟楚国讲和,匆忙回师,赶跑夫概,保住王位,而楚国也侥幸复活。楚昭王接受了痛苦的教训,开始励精图治。为了解除吴国对楚国的威胁,他采取联越制吴的策略。

    吴王阖闾决心打败越国。公元前四九六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位。吴国起兵攻越。吴越两军战于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吴国的军队阵列整齐严肃,越王勾践派敢死队冲锋失败,就改用罪人在阵前集体自杀,吸引吴军的注意力,然后空袭吴军,越将灵姑浮挥戈刺伤吴王阖闾,吴军败退,阖闾死于途中,其子夫差继位。夫差派专人侍立宫门,每逢夫差出入,便发问:“夫差,越王杀害你父亲的仇恨你忘掉了吗?”夫差则回答:“是,不敢忘!”过了两年,吴国出动精兵攻越国。夫椒(古山名,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一战,越军大败。越王勾践仅剩五千人,被吴军包围于稽山。文种、范蠡说服勾践忍辱图存,厚赂吴王夫差的宠臣伯嚭,向吴王求和。吴相国伍子胥表示反对,他举夏代少康中兴的故事,劝告吴王,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吴太宰伯嚭既贪图越王勾践的财货,又嫉妒相国伍子胥的功劳,极力怂恿吴王答应越国的请求。吴王夫差终于允许求和,但条件是越国必须臣服于吴国,并要勾践到吴为奴三年。勾践带范蠡来到吴国当马夫。每天早上喂马擦车,以备夫差田猎,游玩;晚上栖身于石屋,守在阖闾的坟旁,期待三年一过,重返越国,最使勾践君臣提心吊胆的伍子胥,他常常劝吴王杀掉勾践。因此,勾践必须装出万分忠于吴王的表现,而且不能让吴王发觉半点矫饰做作。范蠡为此煞费苦心,他听到夫差病了,就动员勾践为吴王尝溲辨疾,以感动他。这招果然灵验,夫差误以为勾践确实屈服了,便如期放他回国。勾践回国后,身边总放着一个苦胆,坐卧饮食不忘先尝苦胆,借以牢记会稽之辱。范蠡为勾践制定一套保民、富国、强兵的方针。勾践亲自耕田,夫人亲自织布,食不加肉,衣不重彩,礼贤下士,赈贫恤死,深得民心,越国很快富起来。相反,吴王夫差因胜利而骄傲自满,腐化堕落,偏信奸佞术宰伯嚭,杀害忠诚的相国子胥,政治日趋腐败。吴王夫差看不到越国是自己的心腹之患,一心想北上争霸。公元前四八年,他乘齐景公新死之机,伐齐,在艾陵打败齐军。公元前四八二年,吴王夫差通知中原诸侯到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开会。会上,吴、晋两国争当盟主,结果歃血时,先吴后晋,鲁、邾等小国也分别“赋于吴八百乘”和“六百乘”(《国语·楚语》)。黄池之会使吴国达到了北上称霸的目的,但也标志着吴国霸业的终结。 就在吴王夫差参加黄池之会的时候。越王勾践率兵攻进吴都,俘虏了太子友。夫差闻讯后,急忙从北方撤军回国。但吴军长途跋涉,疲劳不堪,无法抵抗越军的进攻。夫差只得派伯嚭携带丰厚的礼物去越国求和。越王勾践估量眼下还不能灭掉吴国,就答应同吴国讲和。公元前四七八年,越国再次攻吴国。两国军队在笠泽夹水对阵。夜里,越军左右两小队兵卒或左或右,击鼓呐喊,佯攻吴军两翼。吴军分兵防御,而越国三军主力暗暗涉水,猛攻吴国中军,吴国大败。公元前四七三年,越军第三次大规模进攻吴国,将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吴正派公孙雄肉袒膝行,向越王勾践求和。勾践想答应,范蠡说:“过去天意叫吴国灭掉越国,可吴国偏偏不干;现在天意叫越国灭掉吴国,难道大王要违背天意吗?”吴使闻听泪如雨下。勾践遂说:“请夫差迁到甬江以东,让他管理一百户人家。”夫差羞愧交集,对勾践说:“我老了,不能服侍大王了。我真没脸见子胥呀!”说罢,蒙面自杀。越灭吴后,范蠡就逃跑了。 这时,越国已成为地跨江、淮的东方大国。起王勾践率领军队北渡淮河,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与齐、宋、晋、鲁等国诸侯会盟。各国都听越的号令。周元王正式派人赐给勾践祭肉,命他为霸主。此后,勾践为长期称霸中原,迁都琅琊(今山东诸城县)。直到战国中期,越国才被楚国打败。

  • 《高山流水的典故》
  •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激溅;海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不论是各种派别的《高山流水》,都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无论传承多少年,经过多少变化,《高山流水》始终是古筝曲的经典曲目。

  • 《买椟还珠的故事》
  •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 《高山流水的故事》
  •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激溅;海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