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东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04-29 14:48:05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 人物介绍

    东晋以后,我国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北方先由北魏统一,后来分为东魏、西魏,再往后是北齐、北周,统称北朝。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xiān bēi)人建立的,它有一位出色的皇帝-孝文帝元宏(公元467年~499年)。元宏本来叫拓跋宏(tuō bahōng),后来才改成汉族的姓。在位期间,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对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做了大胆的改革。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加强了各民族的友好关系。孝文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事四

    迁都洛阳

    过了些日子,孝文帝向大臣们宣布,他决定亲自统率军队,讨伐南朝的齐国。大臣们都不愿意,七嘴八舌地反对。孝文帝听也不听,仍然决定伐齐。众人拿他真没办法。

    不久,三十万魏军和大批的文官武将,在孝文帝亲自率领下,浩浩荡荡,渡过黄河,来到了洛阳。这时候,天上下起雨来了。孝文帝命令部队在洛阳驻扎下来,等天晴了继续向南进军。

    雨一直下个不停。孝文帝等得不耐烦了,他传出命令:“大军明天向南开拔。”

    第二天,孝文帝身穿铠甲,骑上骏马,手执马鞭,威风凛凛地来到军前。

    早已在这里等候的文武大臣们,见皇帝来了,一齐跪在孝文帝的马前,一个个把脑门儿都贴在泥泞的地上,不肯起来。

    孝文帝挺生气地问:“大军将要南进伐齐,你们拦在我的马前,这是要干什么呢?”

    大臣们回答说:“这次伐齐,天下人没有一个不反对的,只有您一人愿意去。不知您单人独马,准备上哪儿去?”

    孝文帝厉声说:“我要统一天下,你们竟敢多次阻拦,难道就不怕死吗?”他朝马屁股上猛抽了一鞭子,就准备跑起来。几个大臣也真不怕死,拼命地拉住孝文帝坐骑的缰绳,流着眼泪死死地劝他不要去冒险。

    孝文帝才缓和下来了,对大家说:“咱们世世代代都住在偏僻荒凉的北方,我早就想迁移到中原地区来。如果你们一定反对讨伐齐国,那么就必须把都城迁到洛阳,我才同意停止伐齐。你们看怎么样?”

    众人听了,跪在地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默不做声。孝文帝忽然大声命令:“同意迁都的站到左边来,不同意的站到右边去!”

    有个大臣慌忙站起来说:“只要您停止伐齐,我同意迁都洛阳。”说罢,他第一个站到了左边。

    其余的贵族、大臣见了,都纷纷跑到了左边,没有一个站到右边去的。

    迁都洛阳的大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原来,孝文帝出兵伐齐是假,迁都洛阳才是他的真正目的。这就是他和任城王在平城定下的计策。大臣们还一直被蒙在鼓里呢!

    每日小练

    1. 以下选项,哪个是真的?

    A. 出兵伐齐

    B. 冒雨让大军出发

    C. 孝文帝要离开洛阳

    D. 迁都洛阳

    2. 孝文帝和________串通好,定下了迁都的计策。

    上期答案

    1. 不是。

    2. 攻打齐国。

  • 《北魏孝文帝君臣定计》
  • 人物介绍

    东晋以后,我国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北方先由北魏统一,后来分为东魏、西魏,再往后是北齐、北周,统称北朝。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xiān bēi)人建立的,它有一位出色的皇帝-孝文帝元宏(公元467年~499年)。元宏本来叫拓跋宏(tuō bahōng),后来才改成汉族的姓。在位期间,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对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做了大胆的改革。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加强了各民族的友好关系。孝文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事三

    君臣定计

    回宫以后,孝文帝的气慢慢消下去了。他派人把任城王叫进宫来,和和气气地对他说:“刚才我发火,是想镇住别的大臣,您别见怪。”

    任城王也很抱歉地说:“我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话说得很直,冒犯了您,请您恕罪。”

    孝文帝这才对任城王说了实话:“您还不知道我的心思呢,听我告诉您。平城虽说是打仗的好地方,可这儿不能实行文治。咱们鲜卑人风俗落后,想要移风易俗,在这儿是办不到的,所以我想干脆把都城迁到中原洛阳去,还想改革许多不合时宜的制度,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刚才我说要攻打齐国,不过是个借口,我是想让大家跟我到洛阳。”

    任城王听了,高兴地说:“您的眼光远大,洛阳确实是个好地方,我也愿意迁都。”

    “我就是怕大臣和贵族们都留恋平城,一听说要迁都,非乱起来不可。”

    “您既然要办大事,就要敢决断!”

    接着,君臣二人小声地商量了一阵子,定下了一条计策。“好!就这么办啦!”孝文帝果断地说。

    每日小练

    1. 孝文帝是真的生气了吗?

    2. 孝文帝为了迁都,以________借口,想让大家跟随他到洛阳。

    上期答案

    1. A

    2. 北魏都城所在地气候、地理位置不好。洛阳在中原地区,气候不冷不热,又挺繁华,交通也便利,过去的很多朝代都在那里建过都。

  • 《我爱桂花作文500字》
  • 东晋陶渊明悠然地在南山下玩赏菊花;宋代周敦颐唯爱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而我则喜欢十里飘香的桂花。

    一阵微风吹来,风中夹杂着淡淡的幽雅甜香,瞬间觉得手里的篮球不香了,喝着的饮料也不甜了,那香气直直的沁入我的心脾。我顺着香气飘来的方向放眼望去,只见一块绿色的幕布上缀满了星星般的小花。我用有点手机功能的手表“搜索”了一下,原来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的桂花。

    一簇簇、一团团的小黄花缀满枝头,微风轻拂而过,犹如千万颗亮晶晶的小眼睛一眨一眨的。我小心翼翼地采了几团放在手心里,仔细一看,每朵花都有四个花瓣,盛开的犹如空中的烟花,而含苞未放的又好似一盏盏明亮的小灯笼。我把桂花握在手心里,在阳光下,那桂花的金黄色从手指缝中渗透了出来,即使这样也掩盖不了那沁人的香气。哦!真乃“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千万别小瞧这一小朵一小朵的桂花,它不仅给人嗅觉上的盛宴,还有许多的功效呢!在这干燥的时节,吃一段桂花糯米藕,泡一壶桂花蜂蜜茶,煮一锅桂花红豆粥,亦或是酿一坛桂花糯米酒,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它味辛、性温,归肺、脾、肾经,所以有祛痰止咳、行气止痛等功效。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千古才女李清照对桂花的高度赞美。桂花,我爱你的历久弥香,更爱的品性!

  • 《王羲之写字换鹅》
  •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ī)。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

    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 《入木三分的故事简介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 唐·张怀瓘《书断》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字迹的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语本《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清赵翼《杨珊自长垣归来出示近作叹赏不足诗以志》:“入木三分诗思锐,散霞五色物华新。”

    成语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入木三分的故事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王羲之(公元303-公元361年,另说公元303-公元379、公元307-公元365、公元321-公元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身于名门。

  •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谁》
  • 木皆兵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 《陶渊明辞官归隐》
  •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

    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下来。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

  •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是谁》
  • 祖逖(266~321)

    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字士稚。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北伐大将。著名的“闻鸡起舞”就是他和刘琨的故事。后因朝廷内乱,北伐失败。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

    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

    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

    他的文才武略。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 《中国名人故事100字|现代名人故事100字》
  •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故事》
  • 东晋时,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护军将军庾亮的声势最大。他职掌中央大权,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对此,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十分不满:我沙场屡建战功,庾亮凭什么青云直上!于是,他命令部下向庾亮讨伐。消息传到驻守在雷池附近的温峤都督那里。他听说庾亮受围,立刻发兵救援。不料,庾亮写叫他切勿越过雷池一步。因为雷池一旦失守,历阳也就保不住。

    这个成语原意是要温峤坐镇防地,不要越过雷池去京都。现指做事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