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dng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9-14 17:49:22
  • 《举棋不定的成语典故》
  • 【成语】

    举棋不定

    【拼音】

    jǔ qí bù dìng

    【释义】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今甯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

    解释:《诗》说:‘早晚不敢懈怠,以事奉一人。’现在宁子看待国君不如下棋,他怎么能免于祸难呢?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击败他的对方,而何况安置国君而不能决定呢?必定不能免于祸难了。九代相传的卿族,一旦被灭亡,可悲啊!”

    【近义词】

    优柔寡断 犹豫不定 迟疑不决 游移不定 首鼠两端 当断不断 犹豫不决

    【反义词】

    当机立断 孤注一掷 破釜焚舟 坚忍不拔 死心塌地 破釜沉舟 毫不动摇 坚韧不拔 斩钉截铁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驱逐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新立了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但是,宁惠子临死之前,他却领悟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

    不久,卫献公也开始了复国活动,他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并让人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决不干预国政大事,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一类的事。但是,不少大夫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榖见了献公以后。回来劝宁悼子说:“献公虽在外流亡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要让他回来,大家的死期就到了。”

    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还不如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

    可是宁悼子独断独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要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掉了卫殇公公孙剽,迎回了献公。

    最后,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消灭了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

    【造句举例】

    他虽然也曾举棋不定,但最后还是担起了厂长的重任。

    机遇来临时,如果举棋不定,那就会丧失成功的机会。

  • 《洞烛其奸的成语典故》
  • 【成语】

    洞烛其奸

    【拼音】

    dòng zhú qí jiān

    【释义】

    洞:透彻;烛:照见;奸:奸诈。对别人的阴谋诡计看得很清楚。

    【出处】

    《明史·董传策传》: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

    解释:严嵩罪恶深重,贻误国事,损害国家,陛下难道对严嵩的阴谋诡计看得清楚!

    【近义词】

    洞察其奸 明察秋毫 旁观者清 洞若观火

    【反义词】

    不明真相 制造冤案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看问题敏锐。

    【成语故事】

    明朝嘉靖时期,奸相严嵩专权。在朝期间,陷害同僚,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他结党营私,贪赃纳贿,而他的党羽和子孙更是跋扈骄奢,横行朝廷。

    严嵩的专权乱政,使明王朝的国力衰弱,边疆防御受到严重破坏,人民惨遭蹂躏。晚年因事激怒嘉靖帝而失势,嘉靖四十一年勒令致仕,嘉靖四十三年严世蕃案发,其恶迹败露后,世宗下诏将他罢职,削籍为民,家产被抄,奸党与家人一一治罪。

    严嵩势力最大的时候,朝廷里尽是他的党羽,这些人上下勾结、狼狈为奸。严嵩年老,提拔其子严世蕃协助掌权,严世蕃成为工部侍郎。严世蕃收买世宗左右宦官,把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一举一动都汇报严世蕃。大臣干脆叫他们为“大丞相”与“小丞相”。有大臣讥称“皇上不能没有严嵩,严嵩不能没有儿子。”

    松江府华亭县董传策上书弹劾严嵩,希望嘉靖皇帝洞烛其奸,消除朋党。却遭到严嵩迫害,几次死里逃生,后来充军到了广西南宁。他的事迹,被文人编进了明代传奇名剧《鸣凤记》和清代小说《绿野仙踪》,在民间也有不少传说。

    在广西的时候,董传策写下了《奇游漫记》、《游桂林诸岩记》、《粤西山水歌》等,盛赞“粤西山水甲天下”,将原本偏僻荒凉之地,打造成为一个无穷韵味的诗的世界。

    隆庆元年,董传策奉诏离开南宁,回京复职去了。万历年初,担任礼工二部侍郎。后来,又被免官职回了故乡。万历七年(1579)五月,因约束家奴过严而被谋杀。

    【造句举例】

    尽管犯罪分子作案手段隐蔽,我公安人员却早已洞烛其奸,正伺机将其抓获。

    提高警觉,洞烛其奸,掌握攻防技巧,避免与之纠缠。

  • 《轻举妄动的意思,轻举妄动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 轻举妄动

    qīng jǔ wàng dòng

    成语简拼

    qjwd

    成语意思

    轻:轻率;妄:任意。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成语出处

    《韩非子·解老》:“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忘(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

    成语例子

    主公宜避凶就吉,不可轻举妄动。(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六回)

    近义词

    草率行事 随心所欲

    反义词

    谨言慎行 谨小慎微 小心翼翼

    繁体写法

    輕舉妄動

    感情色彩

    褒义词

    语法用法

    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辩形

    妄,不能写作“忘”。

    成语辨析

    轻举妄动和“胆大妄为”都可形容人随便行动而不加考虑。但轻举妄动偏重于“轻”;指做事缺乏考虑;轻率;“胆大妄为”;偏重于“胆大”;即胆量大;做事不顾后果。

    英语翻译

    do sth. without careful thought

    成语谜面

    蒙着脑袋走棋子

    首字为“轻”的成语

    轻重缓急 轻重疾徐 轻身下气

    轻卒锐兵 轻嘴薄舌 轻车熟路

    轻饶素放 轻口薄舌 轻徙鸟举

    二字为“举”的成语

    百举百全 一举两全 远举高飞

    龙举云属 纲举目张 一举一动

    一举两失 一举千里 一举两便

    三字为“妄”的成语

    游思妄想 遁天妄行 私心妄念

    赦不妄下 燕石妄珍 姿意妄为

    祸不妄至 妄言妄语 恣意妄为

    尾字为“动”的成语

    一举一动 山摇地动 相时而动

    纹丝不动 原封不动 文丝不动

    上下浮动 怦然心动 龙蛇飞动

    《同字》成语接龙

    轻举妄动 动地惊天 天假其年

    年经国纬 纬武经文 文章钜公

    公买公卖 卖剑买犊 犊牧采薪

    薪桂米珠 珠槃玉敦 敦本务实

    实实在在 在所自处 处实效功

    功臣自居 居必择邻 邻里乡党

    党恶朋奸 奸狡诡谲 谲而不正

    正名责实 实蕃有徒 徒负虚名

    名从主人 人寿年丰 丰功硕德

    德輶如毛 毛毛细雨 雨零星散

    《同音》成语接龙

    轻举妄动 东敲西逼 闭门扫迹

    鸡零狗碎 遂心快意 一家之学

    血迹斑斑 半文半白 百感交集

    积日累久 九间朝殿 点金乏术

    书富五车 彻内彻外 歪打正着

    卓越俊逸 异名同实 矢志不移

    以终天年 念念有词 辞金蹈海

    害人不浅 前仰后合 褐衣蔬食

    石破天惊 井渫莫食 矢下如雨

    誉过其实 事过情迁 前歌后舞

  • 《按兵不动的故事》
  • 按兵不动成语故事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 《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

    【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